遥感地质范文

2024-05-06

遥感地质范文(精选12篇)

遥感地质 第1篇

一、地质遥感

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是错综复杂的。然而任何地质体或地质现象, 都具有其本身的电磁波特性, 即不同性质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特性是不一样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电磁波特性的差异来识别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属性。遥感图像就是对地表及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电磁波诺特性的记录, 而它们的差异在图像上就构成各种影像信息 (色调和图形) 。因此, 可以根据遥感图像上色调和图形信息的差异来识别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属性, 这就是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原理。

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均经历了千百万年内外应力的塑造, 才呈现为现今的地貌形态和水系型式, 使我们可以由它们和地质体相互依存的关系推证岩性和构造, 尤其是活动构造, 以及某些被掩盖的地质特征。遥感图像在解译岩性、识别构造和监测地质灾害等方面能发挥很大作用。航空像片可以区分岩性, 划分地层, 解译构造细部效果好, 卫星图像则长于解译巨型构造。

在区域地质调查中, 用遥感方法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获得大面积区域内大量地质信息, 因而使工作效率和精度大大提高。由于遥感图像从宏观上细致地反映了地质构造、地貌、水文、植被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各种信息, 所以在找矿、水文地质调查、石油普企、地震地质调查, 以及水利、道路、港口等工程地质勘测和环境地质调查等等许多地质工作中, 应用遥感技术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地质构造的识别

遥感对地质构造的识别有特殊的意义, 大型区域性地质构造在地面调查中, 测点不可能过密, 因而不能窥其全貌。而遥感影像从几百米、几千米的空中或几百千米的空间获取的信息, 利于从客观上把握区域构造总体特征。当岩石出露条件好时, 还可从高分辨遥感影像上量测其产状要素, 特别是人迹罕至的地区, 更显得重要。从遥感影像上识别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包括:识别构造类型, 有条件时测量其产状要素;判断构造运动的性质。

1. 水平岩层的识别

在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上不容易发现水平岩层的产状, 这是由于水平岩遭受侵蚀后, 往往由较硬的岩层形成保护层, 且形成陡坡, 保护了下部较软的岩层。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可发现水平岩层经切割形成的地貌, 并可见硬岩的陡坡与软岩形成的缓坡呈同心圆状分布, 硬岩的陡坡具有较深的阴影, 而软岩的色调较浅。

2. 倾斜岩层的识别

在低分辨率遥感影像上, 可以根据顺向坡 (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的场面) 有较长坡面, 逆向坡坡长较短的特性岩层的倾向。当顺向坡和逆向坡几乎相等时, 可以确定岩层倾角在45°左右, 倾向则不易确定。倾斜岩层经过沟谷的切割, 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常出现岩层三角面 (包括弧形面、梯形面) , 这时, 根据岩层出露的形态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可确定岩层的产状。

3. 褶皱及其类型的识别

在遥感影像止, 褶皱的发现及其类型的确定是建立在对斯性和岩层产状要素识别的基础上的。在进行影像分析时应注意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综合应用, 即光在分辨率较低的影像上进行总体识别, 确定褶皱的存在, 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褶皱的确定, 然后对其关键部位采用高分辨率影像进行详细的识别, 确定褶皱的类型。

褶皱构造由一系列的岩层构成, 这些岩层的软硬程度有差别, 硬岩成正地形, 软岩成谷地, 因此在遥感影像上会形成不同的色带。为发现褶皱构造, 首先就要确定这些不向色调的平行色带, 选择其中在影像上显示最稳定、延续性最好者作为标志层, 标志层的色带呈圈闭的圆形、椭圆形、橄榄形、长条形或马蹄形等, 是确定褶皱的重要标志。在中低分辨率影像上能反映出大的褶皱, 而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 不仅能发现较小规模的褶皱, 而且还可以确定其岩体层的分布层序是否对称重复, 具体产状要素, 这是确定褶皱存在的重要认识, 特别是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观察标志层在转折端的形态, 有助于识别褶皱的存在及褶皱的类别。

4. 断层及其类型的识别

在影像上不能直接确定地层的新老, 但可以观察到岩层的倾向。当逆向坡 (陡坡) 向外、顺向坡 (缓坡) 向内 (向轴线倾斜) 时是向斜构造;逆向坡 (陡坡) 朝内 (面向褶皱轴) , 顺向坡 (缓坡) 朝外时 (远离褶皱轴) , 是背斜构造。当岩层的走向不是很连续时, 逆向坡往往形成地形三角面, 这在遥感影像卜是比较直观的。通常, 断层在没有疏松沉积物覆盖的情况, 在遥感影像上都有明显的特征。

断层是一种线形构造, 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线性影像。它基本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线性的色调异常, 即线性的色调与两侧的岩层色调都明显不同;二是两种不同色调的分界面呈线状延伸。当然, 具备这两个影像持征的地物不一定都是断层, 如山脊、较小的河流、道路、渠道、堤坝、岩层的走向、岩层的界面, 等等, 因此, 除了这两个基本影像特征之外, 还必须对断层两侧的岩性、水系和整体地质构造进行研究, 才能确定是否是断层, 特别是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上, 可以通过对地层的鉴别确定断层, 如地层的缺失和重复, 走向不连续使两套岩层走向错断、斜交等, 这对于判断与岩层走向一致或角度相近的断层是重要的标志。在具体确定是否存在断层时, 必须把影像的基本特征与岩性及整个构造结合起来考虑。

在遥感影像上, 还可对断层的力学性质进行分析。压性断层, 最常见的影像特征是呈波状的线形展布, 规模较大, 有较宽的挤压破碎带, 断层线常成为色调分界面, 并且伴随出现与之平行的一系列断裂, 形成构造透镜体。压扭性、张扭性断裂, 两者平面形态相似。常呈微弱的舒缓波状的线形影像, 两侧伴有“人”字形分支断裂。区分这两种断裂, 需进行区域地质构造较全面分析和一定的地面工作。扭性断裂, 表现为比较平直、光滑的线形影像, 延伸较远, 两侧岩层错位, 伴有牵引现象。张性断裂, 一般延伸不远, 宽窄变化较大, 平面上常呈锯齿状或“之”字形的河谷。

5. 活动断裂的确定

在断裂性质的研究中, 尤其应注意活动断裂的确定, 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建设最为密切。

活动断裂除了具备上述断裂构造的影像特征以外, 还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山形、沟谷的明显错位和变形;山形走向突然中断;山前现代或近代洪积扇错开;震中呈线形排列, 活动频繁。

必须指出的是活动断裂往往具有继承性, 它是在老断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同时又有新生的断裂。应注意线性影像的清晰程度及相互的切割关系。在遥感影像上确定两条 (两组或两组以上) 断裂的新老关系时, 名断裂总是被新断裂切断。

三、构造运动的分析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 不仅能对岩性和地质构造作出判断, 而且还能对—个地区的近代和现代地壳运动特征作出分析, 特别是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升降运动, 并会引起老断裂的复活和新断裂的产生时。同时它也能在地貌、水泵等特征上表现出来。

上升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掀升, 前者为比较均匀的上升, 后者为空间的不均匀上升。在地貌上表现出土地的抬升及河流的切割, 也就是说山地切割的深度与现代地壳上升的幅度成正比。在遥感影像上河流的切割深度是可以识别的, 从而可以求出地壳相对上升的幅度。地壳的下沉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 如许多荒地, 相对于周围山地来说都是相对的下沉区。两者接触地带往往有断裂的存在。此外, 从山地河谷出口处、冲积——洪积扇的分布也能反映出升降运动的状况。山地上升时, 冲积-洪积扇的堆积旺盛, 颗粒较粗, 表面坡度大, 而且扇体本身也遭后期切割, 在前端形成新的冲积——洪积扇。

据此, 还可以分析出地壳上升运动的节奏性, 根据洪积扇的规模还可以确定各次上升运动的强度。此外, 洪积扇的偏转、扭曲等变形也反映出地壳掀斜、升降的特征。在水系上, 上升区表现为放射状水系。下降区则表现为汇聚状水系。不对称水系的存在反映了流域内的不对称升降运动。从有些影像的椭圆形的隆起上, 可以观察到水系绕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许宝文.遥感地质应用进展与发展方向[J].国土资源遥感, 1994 (02) .

干热河谷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特征 第2篇

为了准确、高效的对干热河谷区地质灾害环境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遥感图像数据,对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堆积、泥石流沟和倾倒变形)的解译特征及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该区地质灾害可行的判译标志,并通过现场调查验证了它的实用性、正确率,为今后该类型地区的地质灾害遥感解译调提供了参考.

作 者:李世平安秀芳 武文波 LI Shi-ping An Xiu-fang WU Wen-bo 作者单位:李世平,LI Shi-ping(内蒙古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4;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实验室,辽宁,阜新,123000)

安秀芳,An Xiu-fang(胶州市城乡规划设计勘查研究院,山东,胶州,266300)

武文波,WU Wen-bo(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实验室,辽宁,阜新,123000)

遥感地质 第3篇

关键词:地质工作;水工环地质勘查;遥感技术;地质勘探

水工环地质勘查是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的总称,这是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新时代的技术发展下,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和当前遥感技术相结合,在地质勘探阶段打开了新的面。

一、目前地质工作中水工环地质勘查的现状

水工环地质勘察越来越受到我国的重视,相关的工作也被提上日程,可以说,随着各种新型技术的出现,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也会越来越精确,而且这种地质勘查工作也组织机构的现代化管理也离不开,对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也有一定的要求,更加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也对整体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地址工作中,水工环地质勘查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当前地质工作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切入点。

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有其具体情况的,比如说不同的地理条件对相应的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气候等外部条件也有相应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不同地区内的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一般在统计方面和其它方面由于差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对一些地区内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很好的数据分析和整理,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和设备的原因力有未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些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采取较为合理的方式制定相关规程,以规范的技术手段保障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当中都有着比较广泛地应用,甚至在疾病分析、生物多样性分析以及环境水平测定,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利用、农业生态研究和发展以及当地的资源开发资源保护等工作都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做好水工环的地质勘查对保护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中的一些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在规划和动工之前对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方面做出一定的预案,从而降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成本。

二、遥感技术在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

传统的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对人工和精确度的要求非常高,常常需要工作人员冒着各种危险进行数据和一些情况的调查,在新技术的发展中,遥感技术(RS)作为一种地理方面实用性特别强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地质勘查工作当中,这一技术的应用极大地解放了人力和物力,而且方便了信息的收集分析,对数据的精确度也有一定的提升。遥感技术的使用离不开卫星的支持,一方面卫星可以从空中获得图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GPS实现精准定位,使得地区数据更加精确。

在地下水的勘查方面,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影像深入地表,配合陆地卫星的使用,能够看到地下水的清晰图像,特征比较明显,所以地质工作者的工作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一般我们可以使用MSS影像数据和陆地卫星反射光道摄像数据相结合使图像更加清晰,在富含地下水的地区,使用这种勘查方法能够很方便地找到地下水,并且开采起来的难度由于位置准确也会减少。在对西藏主要城镇的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当地地形分布特征探查,将冲积物的一些特征和水域的特征结合起来比对,发现了在区域中的分布的地下水,为地区开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根据水文地质的计算参数,可以计算当地采用管井方案的时候对地下水的一些开采情况。

遥感技术在水工环地质勘查的工作中还可以被用来检测地区内的水土流失情况,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很多地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大范围内的图像侦查,而水土流失伴随着河道的改变和河床等地形的变化,在小范围内难以察觉,遥感技术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以青藏高原重点地区乃东县的1:5万水工环地质勘察为例,遥感技术将整个区域内的第四系分布特征都探查出来,对地区内的洪积区和坡积区都进行了一定的探查,得出了对水土流失宏观变化调查的相关结论。从而能指导相关的工作。

遥感技术由于其卫星支持,可以在相当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相关的地质勘查工作,在水利的地质勘查工作中,河流一般都比较长,所以这时候使用遥感技术要比人工勘查更为方便快捷,而且宏观的遥感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地质勘查目标的动态监测,使得勘查结果更为直观和准确。而且随着卫星通信技术和遥感技术的进步,遥感所生成图像的精确度也在不断提升,这对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必然会迎来更广泛地应用。日前我国发射了“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量子通信技术一旦和遥感技术相结合,其反应速度和图像的精准度都会有很大的增强,也会对地质勘探工作产生极大的促进影响。

结语:地质工作中的水工环地质勘察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都非常重要,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工作中的水工环地质勘查是当前地质工作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在利用遥感技术对地址工作进行辅助的时候,工作人员要注意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地搜集各种可能相关的地质信息。同时对于这些信息要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总结,使得结论能够对当地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帮助。

地质遥感中岩性的识别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地质遥感,岩石,影像特征

在遥感影像上识别岩石的类型必须首先了解不同岩石的反射光谱差别, 以及所引起的影像色调的差异。同时, 由于岩石的形成, 在内外应力的共同作用下, 组合成不同形状, 这也是识别岩石类型的重要标志。此外, 不同岩性上往往形成不同的植被、水系, 这也可作为间接的解译标志。

1 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

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与岩石本身的矿物成分和颜色密切相关。由石英等浅色矿物为主组成的岩石具有较高的光谱反射率, 在可见光遥感影像上表现为浅色调。铁镁质等深色矿物组成的岩石, 总体反射率较低, 在影像上表现为深色调。酸性岩类的花岗岩, 由于主要含石英、钾长石等浅色矿物, 总体反射率较高。属于基性岩类的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由于含有大量的铁镁质暗色矿物, 在岩浆岩中反射率最低。总之, 岩浆岩中, 随着Si O2的含量的减少和暗色矿物含量的增高, 岩石的颜色由浅变深, 光谱反射率也随之降低。

其次, 岩石光谱反射率受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和表面糙度的影响。矿物颗粒较细, 表面比较平滑的岩石, 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反之, 光谱反射率较低。岩石表面湿度对反射率也有影响。一般来说, 岩石表面较湿时, 颜色变深, 反射率降低。岩石表面风化程度的影响, 主要决定于风化物的成分、颗粒大小等因素。风化物颗粒细时, 使覆盖的岩石表面较平滑, 若风化物颜色较浅 (如Si O2、Ca CO3、Ca Mg O3等) , 则反射率较高。如果风化物颗粒粗, 使表面粗糙, 则会降低反射率。红砂岩干燥情况下反射率总体高于潮湿时。由于风化物为Ca Mg O3, 干燥时色调比较浅, 反射率高于岩石的新鲜面。在通常情况下, 完整的岩石表面比破碎的岩石表面反射率要高些。了解这一综合特征, 对于岩性的解译是很有用的。

2 沉积岩的影像特征及其识别

沉积岩本身没有特殊的反射光谱特征, 因此单凭光谱特征及其表现, 在遥感影像上是较难将它与岩浆岩、变质岩区分开来的, 还必须结合其空间特征及出露条件, 如所形成的地貌、水系特点等将其与其他岩类区分开来。

沉积岩最大的特点是具成层性。胶结良好的沉积岩, 出露充分时, 可在较大范围内呈条带状延伸。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上可以显示出岩层的走向和倾向。坚硬的沉积岩, 常形成与岩层走向一致的山脊, 而松软的沉积岩则形成条带状谷地。沉积岩内于抗蚀程度的差异和产状的不同, 常形成不同的地貌特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在不同气候带下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在高温多雨的气候带内, 岩石被溶蚀的速度快, 形成各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如峰林、溶蚀洼等。在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上, 可以观察到峰林及溶蚀洼地内的石芽、石林、落水洞、盲谷, 以及地下河的潜入点和出露点等中小型的喀斯特地貌。在半干燥区和干燥区, 化学溶解作用较弱, 因而石灰岩成为较强的抗物理风化的岩石, 地表缺乏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在遥感影像上较难把石灰岩与其他岩石区别开来, 但是可以通过反射光谱曲线, 以及空间特征、水系等特点与其他岩石区分开来。

在遥感影像上, 碎屑岩一般呈较典型的条带状空间特征, 边界比较清晰, 形成的山岭、谷地也较清晰。砂岩层面平整, 厚度稳定, 以条纹或条带夹条纹特征主, 一般形成和缓的垅岗地形, 较坚硬的砂岩形成块状, 且水系较稀。粘土岩和粉砂质页岩, 水系比较发育, 一般不形成山岭, 总体反射率较低, 在遥感影像上色调较深。烁石反射率较低, 在影像上多呈团块状、斑状等不均匀色调, 层理不明显, 经风化剥蚀的砾岩, 表面租糙。

沉积岩的解译应着重标志性岩层的建立, 这种标志性岩层应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出露且影像特征明显, 界线清楚, 易于识别。利用标志性岩层与其他地层的关系, 可以间接地判断那些不易直接判别的岩层。疏松的陆相碎屑岩, 由于形成的地质年龄较短, 大都直接与形成的地貌有关, 其地貌形态特征成为主要的解译标志。

3 岩浆岩的影像特征及其识别

岩浆岩与沉积岩在遥感影像上反映出形状结构上的差别明显。前者多呈团块状和短的脉状。岩浆岩的解译, 首先要注意区分酸性岩、中性岩和基性岩。

酸性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代表。花岗岩在影像上的色调较浅, 易与围岩区别开, 平面形态常呈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 所形成的地形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悬崖峭壁山地;一类是馒头状山体和浑圆状丘陵。前者水系受地质构造控制, 后者水系多呈树枝状, 沟谷源头常见钳状沟头。基性岩的色调最深, 大多侵入岩体, 容易风化剥蚀成负地形。喷出的基性玄武岩则比较坚硬, 经切割侵蚀形成方山和台地。

中性岩的色调介于两者之间, 大片喷出岩如安山岩类在我国东部地区构成山脉的主体。岩体常被区域性裂隙分割成棱角清楚的山岭和“V”形河谷, 水系密度中等。中性的侵入岩体常成环状负地形。

4 变质岩的识别

由岩浆岩变质而来的正变质岩和由沉积岩变质而来的负变质岩, 都保持了原始岩类的特征。因而遥感影像也分别与原始母岩的特征相似。只是由于经受过变质, 使得影像特征更为复杂。

石英岩由砂岩变质而成, 经过变质作用后, Si O2矿物更为集中, 色调变浅, 强度增大, 多形成轮廓清晰的岭脊和陡壁。大理岩与石灰岩相似, 也可以形成喀斯地貌。千枚岩和板岩的影像特征与细砂岩, 页岩相似, 易于风化, 多成低丘、岗地或负地形, 地面水系发育。

片岩、片麻岩等变质岩, 其影像持征与岩浆中的侵人岩相似, 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有时可识别出深色矿物和浅色矿物集中的不同色调条带经扭曲的情况。变质岩的地质时代比较古老, 经历了强烈的地壳运动, 区域裂隙发育, 岩块被分割成棱角明显的块状, 地面比较破碎或成鳞片状。沿着这些区域的裂隙发育的水系, 交汇、弯处也不大自然, 成之字形, 这一点可作为与岩浆岩区别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水生.遥感图像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4.

遥感地质 第5篇

藏区公路地质灾害及其稳定性遥感解译

川藏区公路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多以压扭性断裂为主,一般具有逆冲和逆掩性质,沿线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通过遥感解译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彩红外航空像片,确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的`解译标志,解析了其稳定性以及对公路的危害程度,为藏区公路灾害整治工程提供了地质依据.

作 者:林峰 赵小峰 Lin Feng Zhao Xiaofeng 作者单位:煤航遥感应用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刊 名:中国煤炭地质英文刊名:COAL GEOLOGY OF CHINA年,卷(期):20(12)分类号:X141 P642.2 P231.1关键词:滑坡 崩塌 泥石流 稳定性分析 遥感解译 川藏区公路

遥感地质 第6篇

开展系统、全面的矿山环境综合调查,摸清矿山环境危险源的分布,对引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源头”进行及时科学地监测、评价和管理,是推进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随着遥感数据源日益丰富与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利用这种技术减少了调查人员野外工作的时间,降低了人工作业的误差,同时该技术能够利用灾害体与周围物质细微的差别,辨别出分布状态以及规模,甚至是灾害体具体的构成成分,提高了调查监测的准确度。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

1.1 矿山开采造成山体破坏并占用大量土地

矿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90%的一次能源以及85%的二次能源需要矿产资源作为能源。大中型矿山在我国已有9,000多座,在开采过程中,山体和植被都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种破坏在一定时期内是很难恢复的,同时,采矿活动中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工业广场、厂房等),并且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到目前为止,我国采矿工业占用的破坏的土地已高达2,500~3,000万亩之多。

1.2 矿山废水污染

(1)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矿坑排水;

(2)尾矿、露天矿等受到的雨水冲刷、渗透溶解矿物中可溶成分的废水;

(3)在洗矿过程中所用的药剂产生的废水;

(4)其他生产、生活废水等。这些废水,大部分没有经过处理,这就造成了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给周围的土地、农田带来严重威胁,这些废水经过蒸发,有害物质混淆在空气中,造成了空气污染。

1.3 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在露天矿的开采过程中,由于发生边坡失稳,会发生山体滑坡和地面塌陷、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如辽宁大孤山铁矿、抚顺西露天、湖北盐池河磷矿等,都发生过一些地质灾害,给当地的生产或生活带来严重问题,造成建筑物坍塌,道路中毒,影响人民生命安全。

矿山开采中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除了会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大气污染,还发生泥石流、塌方等危害,尤其在个人采矿场中,乱采乱挖、乱推乱放现象严重,把各种矿石放在河口、河床或者公路边,一旦发生暴雨,产生水土流失,就会产生泥石流。在山西省,煤炭面积占全省面积的36%,遍及范围较广。每年所产生的各种灾害问题也尤为突出,给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2.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困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我国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是在为山区大型工程建设服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上世纪20年里,我国完成的区域地质灾害遥感调查面积大约覆盖了10万km2的国土。2002~2006年,为查清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引进了遥感技术,第一次初步摸清了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分布及危害。短短几年时间,我国学者对应用于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遥感技术进行了很多探索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积累了大量研究经验和技术方法。先前已有同行以QulckBird多光谱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采用遥感调查与地面核杏的方法,基本查明了江西德兴铜矿矿医尾矿、固(液)体废料类型、分布现状和排放渠道,形成了矿山地物遥感识别,尾矿库水下尾矿堆积医遥感识别,矿山地物面积计算、体积测算等遥感调查技术。还有采用大比例尺SPOT5卫星遥感影像,准确圈定出面积性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历史上多期影像对比,揭示出矿山地质环境的时空演化。

9月5日,第十一届中国农药高层论坛在河南新乡召开。会议围绕农药新政、绿色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乡村振兴等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和交流。大会通过探讨农药产业管理动态、绿色植保发展战略,为农药产业发展质量变革、绿色变革、动力变革提供根本路径。本次会议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主办。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永泉,河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邹庆鹏出席了本次会议。

3.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作用

3.1 遥感技术的涵义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的能力。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同时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和直观性,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而且能反映动态变化,并且获得的信息量巨大等特点。遥感应用受地面条件限制少,使用的电磁波各波段之间,性质差异很大,用途也很不相同。而且还具有经济效益好,成本低,收益高等一系列特征。由此可见,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的调查、监测和预测中具有显著优势。

3.2 资源损毁遥感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对资源损毁进行监测,首先应该选择出监测因子,监测因子的选择比较宽泛,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选择矿石,另一种就是自然景观。利用遥感技术不仅能够扩大监测范围,还能提高监测的准确度,比如遥感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这种功能能够十分清晰的辨别出损毁的资源具体的空间分布,但是可以监测到塌陷坑;遥感技术还具有多光谱数据的功能,这个功能的主要作用就是辨别出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的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构成成分,并且准确的识别出其空间分布,最重要的是遥感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DEM功能,其主要作用就是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整个矿区的地形地势及其特征,这对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帮助非常大,尤其是这个功能还能将分析出来的数据绘制成相关的数据图形,大大减少了调查人员的工作量,也减少了人工误差。

煤(矸石)自燃区以及非自燃区的辐射热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若不辨别其辐射热度,在矿山开发的过程中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甚至会出现伤亡事故。而遥感技术正好能够捕捉到这种差别,清楚的分别出矿藏的区域类型,这样调查人员就可以根据遥感技术分析出来的图像有选择进行调查,减少资源损失,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损害程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遥感数据源比较丰富,高、中、低分辨率和多光谱、高光谱数在资源环境调查中的优势不尽相同,在使用时可将二者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还可以根据煤田的分布情况、当地矿山的地质条件,再加上适度的实地勘查,可以对检测结果进行恰当的修正,这样监测的准确度会更高。

3.3 遥感监测地质灾害

3.3.1 滑坡类地质灾害监测

遥感技术在这类灾害监测中,应用时间很长,因此与其他灾害监测相比积累了很多经验,针对这些灾害的监测其主要监测内容有两个:一个是灾害体本身,另一个是灾害体的具体信息。其涉及的技术主要有影像光谱信息、地形地貌覆盖等,其主要方式就是设备与人相互配合,然后其自动系统会识别出灾害体及其分布情况等信息。因为斜坡类地质灾害与周围普通物体在形态以及纹理等这些细微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别利用遥感技术能够清楚的显示出来,专业遥感技术使用人员,能够通过遥感图像明确的辨别出矿山中存在的灾害体以及规模等具体的信息。对斜坡类地质进行检测,对遥感技术中的影像空间分辨率并没有过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2.5米以上即可。

3.3.2 地表变形破坏程度监测

传统监测这种地质灾害的方法有很多,只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劣势,那就是必须到野外工作,但是有些矿山的地质条件非常差,工作人员难以到达,所以也就降低了这些方法的操作性,也正因为如此,利用这些技术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些年,发展了干涉了雷达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监测的准确度。该技术是在空间相干性估计等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应用原理就是雷达波相位差,因为研究区域中的物质不同,其SAR影像也不同,这种方式避免了大气效应的影响,对那些比较细微的地表变形遥感技术也能监测得非常清楚,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发展成为高精度的普通使用的技术。

3.3.3 地裂缝识别与监测

矿山开发产生的地裂缝改变了地表几何形态、地貌特征和光谱特征,如坡度、坡向变化等,这种变化造成了地物反射光谱的差异,产生的微弱变化信息在遥感图像上能够被反映。

3.4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预警

遥感技术可以贯穿矿山地质灾害孕育、发生及发展趋势监测的全过程,因此遥感监测可包括矿山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危险区及危险程度和预警3个层次。就危险性评估与预警的灾种而言,主要包括斜坡类地质灾害、地表变形及地裂缝。随着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实施,矿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矿业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预警,将成为矿山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研究的重点。

3.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受灾害的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受灾害的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以滑坡为例,进行危险性评估的遥感监测工作是通过分析,找出影响矿山滑坡危险性的主要因子。该主要因子除了与滑坡密切相关的地质地貌指标、地理指标及生态指标外,还与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强度有关,为此选择如下监测因子进行遥感监测研究。

3.4.2 矿山地质环境预警

这是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重要应用,因为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特点就是区域性,而且地质灾害频发,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才使得相关部门无法对矿山进行全面的治理,再加之,经费有限,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很难实现矿山的全面治理。但是遥感技术的应用,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遥感技术可以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预警,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工作人员能够马上从遥感图像中发现,及时地对其进行治理。遥感技术的这项应用现已成为我国国土规划以及灾害预防的重要管理手段,为国家决策提供精确的数据。

多期遥感影像监测能够获取矿山地质环境的变化信息,而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矿山地质环境预警工作,是对多期影像的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过程,通过结合先验知识等辅助数据,可以获取一定的致灾因子,从而为矿山地质环境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4.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调查存在的问题

遥感技术之所以目前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受限于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队伍中,技术人员对遥感技术比较陌生,使得遥感技术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调查工作需要多时相的实时或准实时的遥感信息源,但价格昂贵,目前只局限于重点地区与重点工程的地质环境调查。

虽然存在以上问题,但我相信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广大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及政府部门日益加大的支持,广泛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是必然趋势。

5.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来说,遥感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通过遥感技术对矿山地质的监测,不仅降低了资源损毁的程度,也减小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精度,为我国矿山的顺利开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要想该技术真正的发挥其价值,首先应该培养遥感技术人才,只有人与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其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大。

[1]叶宝莹,白中科,孔登魁,于英娜.安太堡露天煤矿土地破坏与土地复垦动态变化的遥感调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9).

[2]王润生.遥感地质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J].国土资源遥感,2008(1).

[3]王瑞国.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

[4]王洁,杨锋杰,李江涛,李庆亭.遥感技术在江西德兴铜矿矿区污染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5]王博.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守智解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J].国土资源,2009(3).

[6]刘向东,张立海.遥感技术在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4).

航空遥感在煤田地质中的应用 第7篇

近年来, 随着航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航空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其中航空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资源调查、地质灾害防御等煤炭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目前煤炭行业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 保证了煤炭开采的科学、高效和安全[1,2]。

2航空遥感的特点

航空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远离被测物距离的位置, 利用传感器采集和处理被测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等信息形成被测物的图像, 实现对被测物目标的识别或检测。航空遥感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 (1) 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2) 功能强大, 应用范围广; (3) 获取的信息量大; (4) 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小。 (5) 效率高且成本低。因此, 基于以上优势, 航空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资源调查、地质灾害防御等煤炭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3煤田地质中航空遥感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 航空遥感技术仅被作为一种辅助工具逐渐在煤田地质勘查中得到应用和发展。然而, 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开始在资源评价、地质构造、灾害评估等方面成功应用[4]。目前, 航空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中应用主要以下方面:

3.1 煤田地质的勘查与资源评估

(1) 地形图的获取与更新。

随着时间的流逝, 地形和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地质勘查过程中使用的地形图和相关数据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因此, 地质勘查中不能再参考传统的地形图和数据信息, 否则会引起较大的勘查结果误差以及危险性。若要准确勘查煤田地质的情况, 需要对地形图等相关数据进行更新。基于航空遥感技术的优势, 利用其对煤田地质和地形进行探测, 可以获得准确完整的地形图。

(2) 煤田地质填图。

与传统的一些手段相比, 航空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技术提取煤地层结构、水文环境数据等信息, 分析确定煤层数、厚度、分布规律、煤层构造等信息数据, 然后依据正确的配置填图的渠道进行煤田地质填图, 从而为煤田的勘查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3) 煤炭资源评价。

通过航空遥感技术能够充分了解观测区域内的含煤地层、及其结构, 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目标地区的地质特点, 于是结合实地调查工作进一步地掌握煤层的分布规律, 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好规划。

(4) 煤气资源调查。

煤田中的煤气含量关乎到开采过程中人员的安全, 因此对其的探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航空遥感技术的使用, 可以掌握煤层气资源的含量、分布等具体实际情况, 然后再基于图像、信息技术分析煤层气资源成分及其渗透能力。

3.2 煤田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

(1) 煤层自燃调查。

采用航空遥感技术, 分别以地质规律、地理信息作为规律和平台, 再结合实地的测试与分析, 从而获得煤田潜在危险区、分布范围等情况的报告。然后, 通过对诱发自燃的环境污染情况、有毒物质的排放量等进行分析, 构建煤田区域火情信息系统, 实时监测火灾区域和跟踪火灾发展趋势, 以及检查灭火情况等, 为煤田开采过程中的防灾、环境监测和部门决策等提供指导。

(2)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

根据煤田的地质条件、实际环境、结构、灾害情况等因素进行危险区域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编制相关评估图表, 形象地将开采煤田过程中可能或者一定会遇到的灾害隐患表示出来, 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办法与建议。

3.3 煤田生态保护评估与监测

(1) 煤田地区的社会生态环境勘查。

通过航空遥感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利用获得的煤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信息去形成煤田区域的社会生态环境报告, 然后利用图表进行表示, 从而方便对煤田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以及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2) 酸沉降污染的勘查。

基于航空遥感技术, 我们可以对硫含量较高的煤田进行观测, 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其污染原因、过程以及危害程度。同时, 实地调查酸沉降污染情况, 掌握酸沉降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 为制定对酸雨、酸沉降的治理和预防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3) 地质灾害的勘查。

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受煤层的结构和分布的影响, 还和周围的地质状况有关。通过航空遥感技术可以勘查, 了解煤层的结构、分布和周围的地质状况, 可以实现对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带进行预测和监控。

(4) 煤田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煤炭资源开发会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 因此实现煤田周围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上述问题, 基于航空遥感技术可以实时对煤田周围的土地现状、地貌、植被等恢复情况进行调查和掌握, 从而有效地为其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计划做好信息准备。

4结束语

目前,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航空遥感技术已经成一种综合技术, 在煤田地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航空遥感技术具有信息直观性好、获取快、精度高等诸多优点, 但在煤田地质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因此, 为了让航天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我们应该有效结合遥感技术与常规技术, 对煤田地质相关信息进行更全面快速地勘查, 保证煤田开采的科学、高效和安全, 实现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江.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中的应用[J].中西部科技, 2009, 8 (13) .

[2]王爱.煤田地质中遥感技术的多方面应用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2 (12) .

[3]谢晓洁.煤田地质工程中遥感枝术的优势与应用[J].地球, 2012 (12) .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第8篇

遥感技术指的是在不和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条件下, 通过对物体的电磁波谱信息实现接收、传输和处理等的一种大范围信息获取技术, 凭借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在众多行业领域当中已经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遥感成像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 遥感找矿方法也日料完善, 使得地质找矿的精度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实现了从定性化到定量化的转变, 对遥感技术加以研究, 对于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 实际上指的是在不和目标对象实现直接接触的前提下, 在远距离, 通过对目标对象所自身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可见光以及红外线等的感知, 进而实现对目标对象的探测和识别的技术手段。遥感技术主要是由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以及处理等环节所构成。遥感技术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任何物体都具有其自身的光谱特性, 也就是对光谱进行吸收、反射和辐射的性能, 且在同一个光谱区当中, 不同物体所反映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物体而言, 其在不同时间和地点, 因太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 所反射和吸收的光谱也不尽相同, 遥感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这种特性对不同物体做出判断, 一般情况下是利用红光、绿光和红外光这三种光谱波段所进行探测。

2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2.1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直接应用

2.1.1 遥感蚀变信息的提取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直接应用体现在遥感蚀变信息的提取方法之上, 实际上是利用岩浆热液对围岩结构所产生的改变而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 受到岩浆热液或者是是水汽热液的影响, 使得围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等会发生改变, 这种地质作用实际上就是围岩蚀变。围岩蚀变是成矿作用的产物, 其在种类、成矿类型和成分等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围岩蚀变的范围要大于矿化的范围, 且不同的蚀变类型和金属矿化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因而, 围岩蚀变是地质找矿的主要标志之一。较为常见的蚀变包括了云英岩化、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以及夕卡岩化等。例如, 研究人员针对新疆野马井地区, 利用ETM+数据, 在对图像进行几何精校正和大气校正等处理之后, 通过Crosta方法对矿化蚀变信息进行了提取, 进而确定了五个成矿远景区, 发现了多处的铜、金矿点。

2.1.2 地质信息的提取

当某一地区的地貌发生变化的时候, 电磁波的反射和透射作用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 电磁波作为地物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 其内在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地物的光谱特性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对于地质成分而言, 其在结构上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使得地质内部会产生不同的波长光子, 具有不同的吸收性和反射性。而岩石矿物又具有较为稳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结构, 对本征光谱的吸收也较为稳定, 通过遥感技术中的波普仪能够进行野外采样和测量光谱曲线, 并将其和数据库当中的参考光谱进行对比分析, 能够较为准确的确定矿物的种类。例如, 研究人员利用TM多波段数据, 对广西铜聋山的铜铅锌矿区的地质构造信息进行了提取和分析, 最终确定在这一区域当中主要的成矿构造是NE向断裂, 且线环构造的相交位置是成矿的最佳环境。

2.2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间接应用

2.2.1 地质构造信息的提取

矿产的生成, 其实际上是各类地质构造发生不同运动的结果, 例如地震活动和火山运动等, 对于矿产的分布地区而言, 其通常是位于各类地质构造的边缘部位或者是变异部位之上, 重要的矿产则大多是分布在板块构造不同块体的结合位置或者是靠近边界的地带当中, 其在形成时间上和地质构造运动的时间具有一致性;同时, 随着地质构造运动规模的变动, 矿床的分布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点。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间接应用就是利用以上特性来实现对地质构造信息的提取。在矿产形成的区域当中, 利用线形影像或者是相关影像资料中获取找矿所需要的信息内容, 并结合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而对其实现综合评定。例如, 研究人员在我国的桂东地区, 利用ETM+遥感数据, 对现行构造和环形构造分别进行了解译, 并通过分形几何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这一区域当中的遥感线形构造进行了定量分析, 发现该区的环形构造和线形构造主要集中在和铁染羟基异常、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之上, 同时呈现出NE向和NE向的分布特点, 最终确定了三个成矿远景区。

2.2.2 植被波谱特征的应用

矿场的形成和地貌植被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金属元素也会逐渐生成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受到地下水和土壤的作用之后, 会对地面的土层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使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当地表的植被对相应的金属元素进行吸收支护, 其在颜色和生长趋势等方面和其他地区的同类植物之间会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生物地质化特征为遥感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较大的比那里, 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 能够获取到植被中不同种类金属含量的差异, 然后再结合植物对金属的吸收作用, 从而对地下所蕴含的矿藏实现分类和确认。另外, 应用遥感技术能够对所收集到的图像的光谱特征进行增强处理, 根据图像色调的变化情况能够对矿区的位置实现精确的推测。例如, 研究人员围绕“金属矿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光谱特征的影响”的课题进行了探究, 发现重金属元素会导致植物矮化、褪绿等问题的出现, 且还会使得与重金属元素相关的植被红光边界光谱曲线向短波方向发生“蓝移”。

2.2.3 矿床改造信息标志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间接应用还体现在是矿床改造的信息标志的层面之上。矿床在形成之后, 其并不是保持一成不变的, 在其所在区域环境和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之下, 矿床会发生微量的比那话, 使得部分矿床的性质随之发生了改变, 基于此, 对其在不同时间内所形成的遥感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 并结合矿床和成矿勘测结构, 能够较为准确的找出矿床发生质变的具体位置, 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找出矿床在不同层次的实际分布规律, 是地质找矿的重要标志之一。遥感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对岩层类型进行有效的区分, 对于矿区的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 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现阶段, 高光谱遥感技术也随之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 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是一种有效的矿产勘察手段, 且在不断的应用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常规的地址找矿方法相比较而言, 遥感技术非常适用于植被稀少、基岩裸露的区域当中, 具有实用高效、经济快捷的优势, 且遥感技术所具有的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对于地质构造信息能够实现更好的反映。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也将日渐完善, 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大对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问题的研究力度, 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日红, 陈秀法, 赵宏军, 靳娟.遥感技术在格陵兰岛西南部费斯肯纳色特一带找矿中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 2013, 04:751~759.

[2]马文富, 莫福赳.有关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应用的分析[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10:262~263.

试论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 第9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地质勘查与地质研究技术不断革新, 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勘查, 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较之其他范畴的地质勘查技术,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具有其独特性, 它利用影像直观地分析某区域的地质特性, 搜集多元化的地质数据;然而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也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其地质状况分析过程必须经过实验室化验, 获取手段较为复杂。因此, 对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扬长避短, 发挥其最大效益。

1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概述

1.1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概念

所谓遥感地质勘查技术, 主要是利用飞机与卫星等遥感器等对检测地标的地质数据进行电磁、光谱的扫描与识别, 从而深入地分析检测地标的地质特性, 从而摸清地质信息与地质特征, 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与数据依据, 以便地质勘探与研究的顺利进行。较之传统的地质勘查技术相比,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凭借其多层次、综合性及宏观性的特点, 大大提升了地质勘查检测结果的精准性, 具有技术先进、检测结果准确等优势, 在现代地质勘查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

1.2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特点

第一,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遥感技术的利用, 为地质勘查工作数据采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我国的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应用例如卫星、飞机等高端遥感器对检测地标的具体地质状况进行科学的计算与检测, 电磁技术、光谱技术同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化航拍器械的结合, 使地质扫描工作更具科学性, 为地质勘查与地质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勘查数据与地质资料。

第二,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具有较强的精确性。随着矿产需求量不断增大, 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不断细化, 对地质勘查技术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利用电磁技术与光谱技术对地质状况进行扫描与分析, 满足了地质勘查工作的精细化需求。利用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对地质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计算, 有利于提高现代地质勘查工作的精确性, 提高矿产开采的效率。

2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具体应用

2.1 对于地质构造信息的获取

在一般情况下, 内生矿通常处于地质构造的异常部位与边缘部位, 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板块构造不同体的结合部位, 这些地质信息都可以利用遥感地质勘查技术进行检测, 在遥感器航拍的空间信息可以清楚地检测到板块构造边界地带的矿床。在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地质标志信息时, 一般选择与检测区域具有成矿几率的线状、带状影像, 同时在获取地质构造信息的过程中, 对断裂与推覆体这一主要控矿构造模块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

在利用电磁与光谱技术扫描地质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多方面的影响, 图像成像的部分地质纹理信息与地质线性形迹难以清晰显示[2]。对地质构造信息的“模糊作用”可以合理利用专家目视解译或人机交互等科学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 利用科学的计算机图像恢复技术或目视比值分析等有效措施, 突出重点地质构造信息。在地质构造信息提取的过程中,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可以利用地表岩性特征、地质地貌特征等数据对地质构造隐性信息加以提取。

2.2 利用岩矿光谱技术进行识别

岩矿光谱技术是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理论基础, 适用于多光谱技术与高光谱技术, 通过对多光谱蚀变信息的提取, 对地质进行岩性识别与高光谱矿物识别。由于多光谱技术的光谱分辨率较低, 导致岩矿的光谱特征表现力较弱, 因此岩矿光谱技术主要基于图像线性信息与图像灰度特征, 对岩矿的反射率差异进行分析。高光谱技术可以获取连续光谱信息, 直观地识别地质类型, 这是区别于多光谱技术的主要特征。岩矿光谱技术可以利用多光谱技术与高光谱技术有效地识别岩矿类型, 识别与成矿作用有直接关系的矿物蚀变信息, 对蚀变强度进行定量, 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3 利用植被波谱特征进行找矿

矿产资源受到地下水微生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可能使蕴藏的金属资源或矿产资源产生化学反应, 使地表层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变化, 影响土壤层的成分组成[3]。地表植物对矿产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聚集度与吸收度, 使得地表植被的繁盛光谱特征产生不同的差异。基于这一特征,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可以根据提取到的植被光谱异常信息进行分析, 将植被光谱的异常色调进行有效的分离与提取, 根据异常植被光谱对该地区是否存在矿产进行合理判定, 提高矿靶区勘查工作的准确性, 指导相关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针对植被对金属含量呈现的差异性, 相关部门可以在既定矿区详细地收集植被样品的光谱特征, 通过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分析较为特殊的植被光谱, 在光谱分析过程中, 明确波谱测试技术灵敏度的有限性, 对植被微弱的金属含量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 结合当地地质地貌实际情况科学地判定当时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3 结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 利用有效的矿产勘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一方面较之传统的勘查技术确实更具效率与精确性, 可以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与评价, 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随着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大, 遥感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应用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过程中, 应不断对遥感技术进行完善与创新, 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1]刘现华.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与遥感找矿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 (29) :21-22.

综合遥感技术在地质构造中的应用 第10篇

1.1 遥感概念

遥感有广义和狭义的解释。遥感广义解释为:遥远无接触的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狭义解释为:利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获得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通过分析研究电磁波特性得出物体的特征与性质。

1.2 遥感在地质构造的应用

各类遥感图像是地质解译工作最基本的遥感资料,它是地表景观的缩影,把地表地形、水文、植被、岩性、构造的差异以不同的色调和摄影特征表现出来。通过对图像特征的研究,可从中获得丰富的地质信息。遥感方法正在成为地质工作的重要手段,遥感地质工作找矿更需要物探、化探等相关信息的支持。

2 遥感成像原理

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根据搭载工具的类型可分为: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航天平台的高度在150 km以上,对地面进行宏观、动态、综合以及快速的观察,为地球资源和环境监测创造了有利条件,就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航空平台高度在30 km以上,分为低空平台,中空平台,高空平台,气泡偏移3°,航空不成功。地面平台主要用来配置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使用,它起着校准和辅助的作用。

3 遥感图像解译

3.1 遥感图像解译

遥感图像解译(Imagery Interpretation)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1)色调;2)颜色;3)形状;4)大小;5)图型;6)纹理;7)阴影;8)相关布局。

3.2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1)多重主成分分析法。2)基于八向链码的矩的快速计算方法。

3.3 遥感图像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图像上存在颜色差异或色调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能为判读者所感受,遥感图像上颜色差异或者色调的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目标地物就容易与背景产生对比,形成形状和纹理。

3.4 遥感图像的认知过程

1)自下向上过程;2)自上向下过程;3)解译步骤。

4 山西省地质构造解译

4.1 山西省自然地理状况概述

山西省位于中国北部的黄土高原上,地处黄河流域中段。南起北纬34°34',北至北纬40°44',东起东经114°32',西至东经110°15'。分别与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为邻。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山西;又因位于黄河以东,亦称河东;春秋时期为晋国之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国分晋,所以又称三晋。

山西总面积为156.266 km,占全国总面积的1.63%,居全国第19位。

山西位于中国三大阶梯状地形第三阶梯中部的前缘地带,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习惯上称为山西高原。其地势自东西向南北倾斜,高低相差悬殊,海拔一般为1 000 m左右,最高为五台山北台顶(叶斗峰),海拔达3 058 m;最低为垣曲县的黄河滩,海拔仅180 m。境内山川起伏,河谷纵横,山地高原、台地、谷地、平原等各类地形均有分布。其中以山地为主,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

4.2 断陷盆地北段地裂缝

4.2.1 天镇—阳高盆地北缘断裂

由SRTM高程图通过GLOBAI软件和google erath图解译可知:天镇—阳高盆地北缘断裂位于(40°31'N,114°05'E)~(40°41'N,114°25'E),长96.4 km,东西走向,为天镇—阳高盆地北界,属于正断,由断层袁家梁—倾坡、白羊—小龙庙、小龙庙—川堡组成。北部山前大断裂属于大同—阳高弧形压扭性断裂带的一部分。该断裂经过多次构造运动,而且在晚近期仍有活动。在研究区该断裂出露宽度约1 000 m~1 500 m,近盆地一侧岩层破碎,张裂隙发育,有较好的导水性,为降雨下渗补给、参与深循环提供了有利通道。第四纪以来,以升降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在盆地内活动频繁,同时继承原有构造在盆地基底形成不同方向的多组断裂,凹陷及隆起。该断裂在图像上表现为线形,为色调异常分界面,西北部为深蓝色,东南部为浅绿色,北部山前大断裂使系统北部地段呈反阶梯状断陷,西南部受大致呈NE~SW方向展布的三十里铺凹陷的控制,基底标高下降到-70 m(覆盖层厚约1 100 m),东南部距热田6 km处的天镇隆起将基底抬升到600 m~800 m,其基底埋深仅为130~170,如图1,图3所示。将图1矢量化得图2。

图3是图2中天镇—阳高1的坡面图。

图2曲线不仅一阶导数存在,二阶导数也存在且大于0。图2中断裂为天镇—阳高1。

4.2.2 怀安镇盆地南缘断裂

由SRTM高程图通过GLOBAI软件和google erath图解译可知:怀安镇盆地南断裂在图上表现为线形,为色调异常分界面,北部为浅绿色,南部为浅黄色,为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是分割区内断块的主要边界断裂,长度约52.4 km,断裂性质以正倾滑为主,其中北北东向断裂兼有右旋走滑分量,发生地震在6级以上。如图4和图7所示。将图4矢量化得图6。

怀安镇盆地南断裂在SRTM高程图上表现为线性,北部为凹陷,南部山前大断裂使系统北部地段呈正阶梯状断陷,如图5所示。

本文在分析和总结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目视解译的标志和解译方法,对山西省的断裂进行解译,得出了如下结论:

1)对遥感和遥感地质解译技术发展进行了阐述,对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标志进行了探讨。

2)通过上述的研究和总结,针对山西省复杂的地形,结合解译标志对山西省的地裂缝进行了解译。

同时在此次研究工作中,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在解译过程中由于本人的主观存在和解译知识的缺乏,对断裂解译有可能造成错误信息或分析的不完整性。

2)在数据获取方面,由于条件的限定,致使图像精度不高,对信息的提取造成了干扰。

3)由于时间关系,只是对典型的地质构造现象进行了断裂,造成了山西省断裂解译的不完整。

参考文献

[1]梅安新.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白雅文.遥感技术在地质构造信息提取中的应用[D].硕士论文,2006.

[3]陈继福.RS技术在矿山地质工作中的作用[J].科学之友(B版),2006(8):9-11.

[4]汪磊.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硕士论文,2002.

[5]于慎谔.山西断陷带北部块体构造活动样式及强震构造背景[J].地震学报,2004(5):15-18.

[6]陈绍绪,张跃刚.晋冀蒙交界地区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J].华北地震科学,2003(11):33-34.

[7]陈立春,冉勇康.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强震复发概率模型及地震潜势的定量评估[J].地震地质,2002(5):7-9.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遥感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历史回顾

近30年来,随着航空航天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磁波信息传输技术等的深入研究,遥感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实用化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国土资源调查与环境评价及灾害监测中。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在国外,开展得较好的有日本、美国、欧共体等。日本利用遥感图像编制了全国1/5万地质灾害分布图;欧共体各国在大量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基础上,对遥感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了识别不同规模、不同亮度或对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的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的分类方法,可以用GPS测量及雷达数据,监测滑坡活动可能达到的程度。

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是在为山区大型工程建设或为大江大河洪涝灾害防治服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有关单位先后在雅砻江二滩电站、红水河龙滩电站、长江三峡工程、黄河龙羊峡电站、金沙江下游落渡、白鹤滩及乌东清电站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又分别在宝成、宝天、成昆铁路等沿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为调查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中,各省(区)都设立了专门的中小比例尺“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主要是识别地质灾害微地貌类型及活动性,评价地质灾害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特别是近年在重大工程论证中,都开展了工程地质遥感调查工作,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向山港跨海大桥等。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已基本完成了示范性实验阶段,正走向全面推广的实用性阶段,在山区大型工程建设及江河湖库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可行性

(1)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经验的积累

国内外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方法主要是在上世纪最后20年发展起来的,现已基本形成了规范化的技术流程,在地质灾害遥感判读、分类及制作相应的图像方面都取得了较成熟的经验。湖南省遥感中心承担的湖北鹤峰县娄水江坪河水库的地质灾害调查,利用黑白航片解译了一系列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编制了1/5万地灾分布图。该图较详细地表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位置、边界、要素等时空特征及平面规模,成为水电部门规划设计甚至地灾评估的重要基础资料及基本依据之一。

近年来完成的“湖南省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项目,对全省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的遥感解译,并进行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分区与定量的灾情等级评价,从宏观上进行了致灾成因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20年的实践与摸索,已掌握了各类地质灾害的遥感影像特征,并具备了较成熟的目视解译地质灾害的方法技术,使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成为可能。

(2)遥感技术特点为有效地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提供了可能

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制于地层岩性、构造展布、植被覆盖、地形地貌以及大气降水强度等要素。一般情况下,岩性脆弱、构造发育、植被稀疏、地形陡峻的地段,在强降水过程中容易发生地质灾害。遥感技术有宏观性强、时效性好、信息量丰富等特点,不仅能有效地监测预报天气状况进行地质灾害预警,研究查明不同地质地貌背景下地质灾害隐患区段,同时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也能进行实时或准实时的灾情调查、动态监测和损失评估。因此,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强有力技术支持

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迅速的科学技术。就空间技术而言,光机扫描遥感仪器的实验成功(代替了摄像管技术),是空间光学一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转折,它解决了从空间获取可见光和红外两个重要电磁波段数据的关键技术性问题,也为遥感技术提供了更宽波段范围内的服务。如TM(或ETM)图像数据,虽然从技术发展来看,已达到自身的性能极限,但在众多的领域内,它正在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服务于广大用户。另一方面,它也为进一步探索空间传感器的机理奠定了基础;对地观测的遥感器目前已涉及从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到超长波的各个波段。其中,可见光一红外波段间的波谱分辨率已达纳米级。

目前,成像光谱仪技术已获得了重大突破,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研制的地球观测系统(EOS),为直接监测和区分地物提供了可能性。在空间分辨率上,利用了长达20年之久的美国TM图像(30m)和法国SPOT卫星图像(10m)已被近年来发射的米级甚至分米级卫星图像所取代,美国IKONOS、Landsat-7卫星,俄罗斯的SPIN-two卫星,加拿大的Radar SAR卫星,印度的IERS卫星等空间分辨率均达米级,我国1999年成功发射的CBERS-1地球资源卫星的空间分辨率也达19.5m。特别是,目前国内外竞相研究的小卫星群发射,将成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主要信息源之一。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有类似之处,即既向大型方向发展又向小型微型方向发展。发射人造地球卫星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但是,发射小卫星具有费用低,周期短等优点。一个省(市)区,甚至一所学校,乃至学生作的实验都可发射一颗小卫星。如我国清华大学与英国Surrey大学协作,于1999年成功地发射了“清华一号”和“清华二号”小卫星,遥感传感器的分辨率达到1.8m;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和空间中心也都准备发射自己的小卫星。可以肯定,小卫星的自主研制与发射必将推动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

GPS技术大大改进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定位工作。目前,美国和俄罗斯都有全球定位系统,其提供数据的差分精度可达毫米级。我国的基础地理框架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1/100万比例尺的全国数字地图已进入Internet,1/25万全国数字地图也已完成,部份重点地区的1/5万基础1/1万的数字地图制作工作也初具规模。这些基础数据对实现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新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遥感图像处理是一项方兴未艾的工作。目前,除功能强大的PCI、ERDAS等软件可进行数字

图像的校正、数据变换、增强、合成及镶嵌外,全球最新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还具有较好的像元光谱测量、分析、分类及矢量化功能。我国三联公司自行开发的RSIES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自问世三年来,已得到了很大的完善。此外,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运算速度迅速提高,硬盘及内存容量都大大增加。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中的海量数据存储与运算成为可能。

总之,卫星遥感中不同轨道高度的陆地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雷达卫星等遥感平台的多层次性,像元大小从0.61m(Quick Bird)到4000m(气象卫星)的多空间分辨率,从紫外,可见光、红外到微波的多光谱分辨率,以及从光谱校正、几何校正、影像增强、特征信息提取、自然识别分类、自动成图、数据压缩及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Internet)的连接等遥感应用模型的广泛性,为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和信息获取途径。

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遥感技术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地质灾害调查队伍中,目前人们对遥感技术比较陌生,使得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需要多时相的实时或准实时的遥感信息源,而这种信息源价格昂贵。受资金限制,地质灾害的遥感调查工作难以得到普及,目前只能局限于重点地区与重点工程的地质灾害调查。

(3)目前常用的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小,难以满足地质灾害点的详细调查工作,这使得遥感技术仅在宏观调查中应用广泛,而在微观上应用较少。

四、结语

遥感技术是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手段,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遥感技术可以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随着遥感技术理论的逐步完善和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必将成为地质灾害及其孕灾环境宏观调查以及灾体动态监测和灾情损失评估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但是,全面推广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目前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技术缺陷,有待于广大遥感工作者和地质灾害工作者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徐鹏杰等,遥感技术在减灾救灾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4)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的技术工作要求 第12篇

1 1:50 000填图工作程度要求

初步查明地层层序, 建立填图单位。按多重地层划分要求, 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时代地层单位。填图单位划分到“组”;必要时, 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层段应划分到“段”:第四系可按需要划分。初步查明含煤地层时代、分布、厚度:了解煤层层数、厚度;建立含煤地层区域性对比标志, 有条件时对主要煤层进行初步对比。了解地质构造形态。初步查明断距大于100m或出露长度大于1 000m断层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初步查明长度大于2 000m褶皱轴的地面位置及性质。

解译并标定长度大于1 000m, 并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线形影像;解译并标定直径大于500m, 且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环形影像、多边形影像。

2 1:25 000填图工作程度要求

查明地层层序, 建立填图单位。按多重地层划分要求, 详细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时代地层单位。填圈单位划分到“组”;有条件时, 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层段划分到“段”;第四系按需要划分, 查明含煤地层时代, 详细了解其厚度和分布范围;了解主要煤层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及可能的变化特征;建立填图区的煤层对比标志, 对主要煤层进行初步对比, 并标定主要煤层的露头位置。

了解下列内容:地质构造形态, 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的分布及开采情况, 主要煤层的煤类和煤质, 其他有益矿产、岩浆岩、变质岩的种类及其岩性、时代和分布特征, 填图区内不良地质现象, 初步了解填图区内地表水文地质特征。

解译并标定长度大于500m, 且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线形影像;解译并标定直径大于250m, 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环形影像、多边形影像。

3 1:10 000填图工作程度要求

详细划分地层, 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层段的填图单位到“段”, 有条件时, 划分到“亚段”;其他地层按实际需要划分, 详细进行煤岩层对比。初步查明可采煤层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地表变化特征;建立填图区的煤层对比标志, 主要可采煤层要准确对比;对主要可采煤层, 要标定其露头位置。

初步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初步查明断距大于30m或出露长度大于200m断层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初步查明长度大于200m褶皱轴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初步查明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的分布及开采情况。初步确定煤类及其他有益矿产的赋存状况。

初步查明岩浆岩、变质岩的种类, 及其岩性、时代和分布特征;初步了解其对煤层和煤质的影响。初步查明填图区内宽度或长度大于100m的不良地质现象, 具有特殊意义的不良地质现象 (不良地质体) , 可放大表示;初步评价不良地质现象的影响程度。

4 1:5 000填图工作程度要求

按多重地层划分要求, 详细划分地层。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层段其填图单位划分到“段”或“亚段”;其他地层根据实际需要划分。详细进行煤岩层对比。查明可采煤层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地表变化特征;建立填图区的煤层对比标志, 可采煤层要准确对比, 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应基本准确对比;对主要可采煤层, 应实测其露头位置;有条件时, 要实测主要标志层, 初步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初步查明断距大于20m (地质条件好的地区为l0~15m) 或出露长度大于100m断层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初步查明长度大于100m褶皱轴的地面位置及性质, 初步查明填图区内宽度或长度大于50m的不良地质现象, 具有特殊意义的不良地质现象, 可放大表示, 评价不良地质现象的影响程度, 详细调查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的分布及开采情况。

解译并标定长度大于100m, 并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线形影像;解译并标定直径大于50m, 并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环形影像、多边形影像。

5 遥感图像的选择和质量要求

遥感图像的适宜性选择见表1。

遥感图像质量的基本要求为:图像中单片云层覆盖小于或等于5%, 分散云量总和小于或等于15%, 且不能覆盖主要地物。层次丰富, 地物影像清晰, 色调均匀反差适中。

6 结语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的宏观性和实时性强, 且具有工期短、工效高的优势, 可以满足煤田地质勘查不同阶段的填图技术和质量要求, 在可获取遥感图像的填图区, 要科学运用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遥感煤田地质填图中, 1:50 000填图、1:25 000填图、1:10 000填图、1:5 000填图的工作程度要求, 遥感图像的选择和质量要求等技术问题。

关键词: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谭克龙.基于遥感技术的煤炭勘查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 2012, (05) :36-37.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下一篇:儿童食品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