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规划范文

2024-05-09

时代规划范文(精选12篇)

时代规划 第1篇

1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的目标

1.1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要保护生态环境

国家发展依赖对生态资源的保护, 其中主要包括了绿色资源及水资源, 在生态文明时代要做好村镇规划, 就要对生态资源加以珍惜, 使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

1.2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要尊重居民生活

城市和村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存在着一定差异, 在进行规划建设时要注意保护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 对当地风俗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尽量做到和谐发展, 避免因改变生活方式而发生的社会问题。

1.3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要加强基础建设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 建设规划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 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以完善, 以期通过各方努力使乡镇居民尽早的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2 村镇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1 城乡无差别建设中存在的盲目随意性

城乡无差别化能源系统的建设, 是村镇规划建设开展过程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城市供电模式是通过较长线路将电力输送至偏远山村的方式, 此方式中, 相当大比例的电能消耗在电路上, 农户实际可以使用到的电能极少, 加之能源系统建设运行后的维修和保养成本较高, 因此, 不利于系统建设综合效益的实现。

2.2 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关注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了农民收入的差异, 忽视了不同地区的民居风俗, 同时也没有充分利用浅表地热能源, 以现代农居标准图来看, 建设规划只体现了建筑外观的美观度, 在节能减排和节约材料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

3 村镇规划与建设措施分析

3.1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村镇规划和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 村镇规划建设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例如, 我国西北部地区村镇集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村镇规划和建设仅以政府专项资金投入为来源, 其结构形式相对简单, 无法保障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因此要展开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与建设部门和财政部门进行全面协调, 最大限度争取财政资金的补贴, 同时, 将财政奖补资金与涉农资金优化整合。

3.2 村镇规划和建设工作宣传

各级建设部门要重点宣传村镇规划建设, 采用电视或报纸等媒体手段进行有效地宣传, 提高人们积极参与的自觉性, 形成人人关心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气氛, 提升建设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3 对人居生态环境进行合理改善

要充分依赖村镇设施和环境条件, 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 充分借鉴小城镇经济社会在自身发展中的优势资源, 同时要将生活污染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通过遵循一定的建设方式, 不断地完善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系统, 有效改善村镇居民的生活环境, 不断提升城镇居住环境的生态性。

3.4 促进重点村镇的优先发展

加大村镇发展的力度, 不仅可以使区域性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还可以帮助农村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 村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要充分落实资金层面和政策层面对优先发展村镇的支持, 对行政权利进行推动, 使其更好的面向现代农业提供服务。同时, 这一措施的主要优势在于服务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对创业园区的建设, 一方面可以使农民返乡后获得更多机会, 另外一方面是面向非农产业转型。

4 结语

本文主要以村镇规划和建设工作的开展为研究对象, 对当前村镇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并对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背景进行详细的研究, 通过落实相应的措施, 使村镇生活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同时提升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郭大忠.对当前山地村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规划师, 2010, (9) .

[2]丘伟安.村镇规划不可忽视公众参与.[J].城乡建设, 2009, (2) .

红色旅游规划:彰显时代价值 第2篇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红色旅游发展高度重视,在2011年6月最新颁布的《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发展红色旅游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内容,积极创新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红色旅游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首家专业从事红色旅游景区规划的创新机构,专注于从事红色旅游景区的文化挖掘和景区的规划设计。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认为红色旅游已经进入大发展时期,在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上要做好文章,为旅游景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红色旅游规划中,可以采用以下四大创新手法:

1、打造红色产业区

2、实景演绎,再现历史

3、做活红色旅游,实现娱乐互动

4、数字游览

开创旅游规划3.0时代 第3篇

1.旅游规划1.0时代特征

中国旅游规划诞生至今,经历过1.0和2.0时代。1.0时代的特征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一批教地理学、人文历史、旅游管理等学科的教授带领学生以“山地研究所”“旅游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等名义承揽旅游规划业务,按照《旅游规划通则》的规范和模式,中规中矩地制作出论文式的规划文本。

1.0时代的旅游规划充斥着大量过时理论和概念阐释,对资源深入浅出的罗列、分析、评价,缺乏从操作角度及运营层面的思考,很难将资源转化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2.旅游规划2.0时代特征

21世纪初,迎来了旅游规划2.0时代。一批具有敏锐市场眼光的高知,从中国旅游爆发式增长中看到了商机,纷纷在北上广深成立“旅游规划设计院”,聚集一批有一定实操经验的专家,以理论创新、模式创新、营销创新为突破口杀入旅游规划市场。这个时期,着实出现了一批好作品、好产品,引领中国旅游走向了一个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时代。

由于规划生意投资少,见效快,一些学会了规划技术的人才另起炉灶,进行商业化、模式化、近亲化的繁殖和克隆。当遇到经济环境不景气,许多走克隆路线的小机构就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截至2015年,有的已经被淘汰出局,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也不在少数。

1.0和2.0时代的旅游规划带来了旅游项目开发的“4321”现象:40%项目没走到开园就死掉了,30%项目开园后轰动一阵子就冷了,20%项目比较顺利经营走向良性循环,10%非常火爆惹人眼红。许多开发商一心想成为那火爆的10%,结果不幸成为那垫底的30%或40%。

二、旅游规划3.0时代

1.旅游规划3.0新时代来临

旅游是观光的时代已经过去,休闲度假和深度体验时代到来,旅游规划1.0和2.0时代对应的一、二类旅游资源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三、四类资源,必须依靠高智慧的投入和创意创新指导才能出彩。

中国旅游规划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急需突破1.0时代和2.0时代的桎梏和固有模式的束缚,开创旅游规划3.0新时代。

2.旅游规划3.0新时代的主要特征

(1)精准定位,为项目找魂

定位是项目的灵魂,能够解决项目的特色和差异化。旅游,就是给顾客找一个出来消费的理由。旅游项目若不能做到独特性和差异化,就会流于平常、普通,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游客,投资回报将非常缓慢,甚至会陷于经营困局。

旅游项目策划规划必须解决“游客为什么来”的根本问题。只有找到一个独特的定位,在这个定位的指导下去强化主题,设计系列符合独特定位的产品,进行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打造独特的吸引核,差异化发展,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才能异军突起、鹤立鸡群、赢得市场。

(2)看图说话,不说废话

在遵守《旅游规划通则》的基础上,打破以文字描述、平面图件为主的规划旧模式,改为“看图说话”:通过新技术手段,绘出建立在实际地形地貌上的效果图,甚至在总体规划阶段,就让政府领导和开发商看到项目未来的摸样。这样的规划方案既能为开发商节约规划设计时间,又能让政府放心地把项目开发权交给开发商。

(3)精彩展现、创新汇报

旅游规划处于旅游智业的顶端,给外界高深莫测之感,作为引领性、前瞻性比较强的一个行业,长期以来,它与外界的沟通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服务对象——政府、投资商之间的交流沟通,经常处于脱节状态。

即使规划内容做得很丰富、很精彩,往往也因为汇报人员的水平差异和临场发挥状态,不能充分展现作品的精髓和精彩,最终导致政府、投资商、评审专家对于规划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对规划作品的误会或者不公正评价。因此,汇报水平与规划水平一样重要。

应避免传统汇报冗长、繁琐、高深的弊端,第一次汇报时就把规划的核心和亮点展现出来,让委托方、政府领导和专家能够更好、更快、更精准地理解规划方的策划思想、规划意图、规划水准,有利于促进规划的顺利通过。

三、旅游规划3.0新时代的五大功能

多个成功案例及事实证明,旅游规划3.0新模式是实战性强、指导性强、落地性强的旅游项目开发新式武器,具有1.0和2.0时代的旧模式不可企及的五个强大功能。

第一,精准定位把项目的文化灵魂展现得淋漓尽致,成千上万倍地提升项目地块开发的价值,把一块普通的土地魔术般的变成投资旺地。

第二,能让政府和专家对规划方案高度认同,快速通过评审,为开发商节约宝贵的前期运作时间,早日锁定项目开发权。

第三,项目资源立马转化为资本、资格和资金。规划多媒体本身就是极好的招商宣传片,其他投资商通过多媒体看到了项目的开发价值,主动入股项目或直接收购项目开发权,为项目聚集更多的资金和能量,项目成功在望。

第四,把一个普通的开发商推上了運营商的高度,从自己单打独斗变成资源整合者、项目整体运营商、资本运作平台主导者。

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 第4篇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县域村庄规划, 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加强县村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山水田路综合治理, 加快农村危旧房屋改造, 支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 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扎实推进文明村落创建。对照这一需求, 我国各地现行的“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许多因采用“工业文明”思路进行规划与建设的败笔, 应切实加以分析与纠正。

一、存在问题

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已经实践了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 成绩是巨大的, 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1. 盲目撤并村庄, 片面理解城镇化

在某些省市, 撤并村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美其名曰撤并村庄乃“一石三鸟”:一可以节约耕地, 二可以集中居住从而减少基础设施投资, 三可以推进“城镇化”。当前, 各地用地指标压得很紧, 在每一个县直至省区都追求耕地的“占补平衡”, “占”是很容易的, “补”从哪里来?一是造假, 二是反复。所谓“反复”, 就是把过去退耕还林的地重新开垦, 然后统计为新开垦地, 过几年又把它退耕还林。还有就是把村庄撤并, 认为是既可以推进“城镇化”, 又能“创造”耕地的“良方”。有人认为, 平均每户农居占地半亩左右, 300多平方米, 而城市居民人均只占用100平方米, 通过撤并村庄, 将农村居住密度提高到城市水平, 地方政府可用的耕地转建设用地的指标就增加了。所以, 目前基层干部对撤并村庄的积极性非常高。这种大撤大并浪费了巨大的资源, 这不仅会消耗大量建筑材料, 破坏众多文化遗产, 也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特征。

2. 盲目对农居进行改造, 忽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有许多干部非常热衷于统一发放“农宅标准图册”, 国家部委发, 省里也发;大城市发, 小城市也发。许多图册完全忽视了农民收入的差别化, 完全忽视了不同地方的民居特色, 也完全忽视了传统民居的节能特性。事实上, 不论是陕西的窑洞、山西的半窑洞, 还是徽派建筑, 这些传统农居因充分利用了浅表地热能, 冬暖夏凉, 非常节能。而现代农居标准图册看上去很漂亮, 但是并不节能节材。

3. 盲目地进行牲畜的集中养殖, 片面地进行人畜分离

近些年来, 猪肉价格的猛涨与部分地方盲目推行人畜分离有一定的关系。农民散户养猪一般是用菜梗、菜叶、剩菜、剩饭和农田里的杂草藤蔓作为饲料。猪是农户生产、生活循环生态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在城里被当作垃圾的剩菜、剩饭、烂水果和菜叶梗等, 都是猪的饲料, 许多农副产品加工的残余物也都可以用来喂猪。而把猪与住宅分离集中饲养, 农民就不可能把那些剩菜剩饭端到几百米外的地方喂猪。原来把猪粪堆积起来, 成为堆肥, 然后再施回农田去, 或者直接填进沼气池作为燃料。集中养殖之后, 各户的猪粪混在一起, 把整个分配循环链条打碎了, 不少农民因养猪成本的提高而放弃养猪, 许多已建的沼气池也因缺乏原料而废弃。

4. 盲目进行城乡无差别化的能源系统建设

国电公司“十一五”规划中写明, 计划投资236亿元, 解决老少边穷地区120万农户的用电。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估算实际投资将达500亿元, 也就是每户农户要平均投资2万元到4万元, 算下来这些钱几乎能给每户农户安装一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或就地建设风能发电站, 这样产生的绿色能源不但为农民在以后的使用中省下了电费, 而且也节省了国家电网的资源。另一个问题是, 以城市供电模式用这么长的线路把电送到边远农村, 70%~80%的电能都消耗在线路上面, 农户实际能够用到的只有20%~30%。电费和效能怎么算?维修保养的成本也极其高昂。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 值得关注。

5. 盲目安排村庄整治的时序

北方某省市组织了一次教授下乡调查, 教授们回来编了一个顺口溜:村里的路还是土的, 农田小道都铺上了水泥路, 因为进行了所谓的“标准基本农田”改造;水渠里的水是严重污染的, 河岸上已糊上了水泥, 因为推行所谓的农田“水利化”;农民饮用的自来水还没有, 还要靠打井, 玉米地里铺上了自来水管;村小学校舍还是危房, 但是村里各种活动室已达10多个。经调查:一个100多农户的村庄, 各种从上而下设定的“活动室”就达16个。实际上, 各类名目繁多的活动室, 除了一个社区卫生站外, 农民都未必需要。但是每一个“室”都是上头带钱来建的“钓鱼工程”, 建设时序常常与农民现阶段的实际需求脱节。

6. 忽视小城镇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

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扶植的政策措施协调性不够, 扶植的资金分散, 没有形成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力。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政策和措施, 小城镇为周边农民、农村、农业服务的功能退化, 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 管理混乱、就业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小城镇建设相互攀比、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的问题比较严重, 发展重点不突出。小城镇建设的管理机制和机构设置也不能适应各地实际发展和城镇化的要求。

二、成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成因一

农民群众没有充分参与我国传统封建文化中的“为民做主”、“替民办事”, 扼杀和阻碍了农民的创业自信心和民主意识的提高。不少农民产生了依赖思想, 认为只要上级派来一位“青天”就可以为他们包办一切。现阶段农民群众不成熟的民主意识以及沉默的习惯也助长了一些干部“将政绩刻在地球上”的热忱。他们的共同点是特别希望用国家的行政权力将农民的劳作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世界观带来巨大的、乌托邦式的变化。

成因二

盲目照搬城市模式决策者以城里人的眼光、思维进行乡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 错误地认为城里人所拥有的东西才是现代化的, 才是优越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工业文明思想。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笨, 乡村文化落后, 需要用城里的一套办法来灌输给农民, 以城市社区建设模式来改造农业和农村。

成因三

片面追求政绩和偏好“大工程”、大规模生产的习惯思维。前段时间, 某省有几个城市里的干部为村庄整治活动编了一本书, 书名就叫《再造乡村面貌》, 充满了旧貌换新颜的雄心壮志和工业文明时代挑战自然的豪气。这实际上是将新农村建设当成了“形象工程”, 其结果只能劳民伤财。

成因四

片面理解“城乡二元经济”。二元经济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 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是指国民经济从完全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向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状态的转变, 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二元结构逐渐转化为一元, 正如钱纳里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二元结构, 二元性在1970年达到最大, 因为此时二元对比系数最低, 为16%;改革开放以后系数上升, 意味着二元结构有所缓解和改进。

更为重要的是, 现代城市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 具有“自强不息、亢奋雄起”等“阳”的元素, 有“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征, 而农村则具有“厚德载物、中和守成”等“阴”的元素, 体现的是“传统恒久”的乡土特征。由此可见, 城与乡是一对“互补”的元素, 正视差别, 利用差别, 才能取得“协同、互补”发展的目的。

三、方法与对策

一要明确“三先行”的工作方法

镇、乡村整治规划的编制先行。首先要依据各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水平、居住环境、风俗习惯、收入水平、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功能方面的基础条件, 区分城市近郊区、工业主导型、自然生态型、传统农业型和历史古村型等不同的村庄性质类型, 依照“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 重在保护完善。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先行。就是每一个县、市、省都要建立名镇名村的评选机制。县一级的名镇名村是基础, 要把历史名村评选出来。然后是市一级、省一级, 再到国家级。尽可能多地将这批城镇化过程中尚存的传统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好, 这是一份先人留给我们能不断增值的绿色高等资源, 但又具有不可再生的脆弱性。

重点整治项目先行。村庄整治的重点和时序一定要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逐村进行村民自行投票来确定。让村民主动提出他们所生活的村庄目前最突出的影响人居环境的问题, 切忌从上而下指令性“一刀切”来确定整治建设项目。特别要防止把城里人的观念、把城里人熟悉的办法和景观特征简单带到农村去。要强调先公后私、以公带私, 即要将投资集中在急需的公共品提供上, 又要逐步解决一家一户无法提供的公共品。

二要守村庄整治的“四底线”

即不劈山、不砍树, 不破坏自然环境;不填池塘、不改河道, 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盲目改路、不肆意拓宽村道, 不破坏村庄肌理;不拆优秀乡土建筑, 不破坏传统文化风貌。

三要确保“五重点”的工作思路

村庄道路硬化。

村庄的道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是方便农民生活、提升居住质量、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硬件条件。近年来, 我国不少地方村庄人居环境治理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还有不少地方, 农村宅前屋后的巷道、村庄内部道路等基本是土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极不适应农民群众的需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重视解决村内道路建设,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积极引导村集体组织和村民, 投工投劳完善村内道路、桥梁设施建设, 尽量采用当地材料、传统民间工艺硬化路面, 以形成与城市差别化的乡土文化风格。

村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

我国还有不少地方的村庄, 垃圾和污水不处理, 随意堆弃, 肆意排放, 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在农村整治过程中, 各地要将创建公共卫生放在重要地位, 加强农村生活环境治理。要尽量采用小规模、微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可结合各地实际,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 坚持减量化、无害化, 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不能盲目地把农村的垃圾运到城市搞集中处理。

加强农居安全。

各地村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房简陋破烂、结构安全隐患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等问题, 需要地方政府充分重视, 并分类予以解决。各地在村庄整治中, 引导农房建设逐渐从单纯追求面积向不断完善功能转变, 从单纯注重住房建设向提高抗震和节能性能转变, 从简单模仿城镇建筑和装修形式向恢复乡土特色转变, 既满足抗震、通风、采光、保暖、消防、安全等建筑结构要求, 也要适应现代农村旅游业发展, 妥善考虑农产品储藏、晾晒、和亲友团聚等方面的需要。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采取多种方式优先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村庄原有的设施、原有的条件、原有的基础, 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可承受性的原则, 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解决农村喝干净水、用卫生厕、走平坦路、住安全房、淸垃圾堆、净黑臭河等问题。加大村庄整治力度, 要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 推动村庄整治由点向片区、面上和县域扩展。依据《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 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优先发展重点镇。

重点镇对于带动现代农业、为农村特色产业服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突出作用。必须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优先考虑重点镇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点小城镇建设,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增强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现有规模较大的重点小城镇适度扩展行政权能, 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改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创业条件。积极推行城市名校名医院下乡承包, 将小城镇原有的学校、卫生院改造成城市名校, 各院的分校、分院迅速提高公共品质量。

四、机制和制度

1. 推进村镇规划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近年来, 各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 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严重滞后, 扭转村庄规划布局散乱、建设用地粗放、基础设施短缺、生活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村容村貌落后局面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互补协同发展的新要求,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刻不容缓, 必须尽快立法, 解决农村建设活动管理法制不健全、无法可依的问题。

转变乡镇村庄规划编制理念。当前, 乡镇村庄规划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除规划覆盖率不高、管理不严的原因外, 规划编制质量与水平不高、建设用地规划标准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进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保护耕地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转变规划编制理念, 创新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 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对乡镇村庄规划的新要求。加大各级政府资金投入, 吸引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队伍参与编制, 全面提高乡镇村庄规划覆盖率和编制质量;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村镇建设用地规划标准,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与节约用地制度, 统筹协调建设、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等空间规划, 切实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健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是《城乡规划法》中新设立的行政许可制度, 是强化政府对农村建设行为管制, 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行政手段。必须尽快制订乡镇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法规条例, 切实将农村各项建设行为按法律规定纳入政府的管制范围, 保证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保障乡镇村庄规划的有序实施。

2. 强化县乡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政府职能, 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基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 一方面需要深入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 面对面管理和服务的对象数量大、分布散, 对人力和经费的投入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业务范围广, 涉及规划编制与管理、农房建设质量监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多个不同专业领域, 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高。同时, 管理工作责任重大, 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关系到农村建设大额投资的效益水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在县乡党委、政府, 切实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纳入到党委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 核心是强化县乡政府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能, 加强机构与队伍建设, 配备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创新基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机制。农村建设涉及范围广、环节多, 实践证明单纯采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行不通, 有的管不了也管不好, 有的成本还太高。因此, 必须立足各地实际, 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农村建设特点的管理模式, 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与服务。一方面, 创新基层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模式, 推行推进分局管理制, 如大乡镇设分局、中等乡镇联片设分局、小乡镇巡回管理等, 合理配置管理权限和管理力量。另一方面, 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和完善相关制度, 鼓励和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为农村建设提供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建材、竣工验收、适用技术与设备等全方位服务, 寓管理于服务, 不断提升农村建设的组织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水平。

3. 建立村镇规划建设民主管理机制

村庄规划是农民自己的规划, 广大农民的参与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前提。维护和保护好农民合法权益是村镇建设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必须建立和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农民参与制度, 充分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编制过程中必须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和建议, 采取民主程序, 由农民决定村庄整治的内容与方法, 实行“一事一议”, 由农民投票决定整治或建设项目。村庄整治、重要项目建设、宅基地分配与建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等重大事项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规划报批前履行公示和农民或农民代表大会同意程序。凡涉及农户自身利益的事项, 如农房拆迁等, 必须征得农户的书面同意。

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 建立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参与的机制,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投资投劳。推进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教育和引导农民, 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通过辛勤劳动建设家园。引导农村“五老” (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劳模) 等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公信力和号召力的人士, 成立民间村镇建设社会组织, 积极参与村镇规划、公共设施运营维护管理等公共事务。

4.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村镇建设的制度,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村庄内部和村庄之间的供水、道路、燃气、供电、环卫、公共活动场所、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 一般都属于公共品或准公共品, 无法由市场提供或无法完全由市场提供, 需要政府的直接干预或通过其它公共组织提供。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政府公共财政等公共资金支持, 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十分落后。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互补协同发展,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启动农村消费, 关键在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在城镇和农村地区收取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建设配套费和市场管理费等, 优先用于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护。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设施与建设公共财政投入制度, 以国家专项税收、国债、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为支撑, 综合运用公共财政的示范与调控作用,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 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建设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推进城乡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发展, 最需要先行的是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公共设施配套水平,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和差别化路子。在城市周边地区和城镇密集地区, 要依据规划, 统一规划逐步建设一批覆盖城镇和农村的区域性公共设施, 推动城镇公共设施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 以城带乡, 逐步实现农村供水、污水垃圾、公共交通、科教文卫等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在广大传统农业地区, 按照城乡公共设施的分级配套与空间整合要求, 优先配置关系人民群众安全和生存的基础设施项目。

5. 建立长期稳定的以奖代补的城乡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机制

要对村庄整治资金进行捆绑, 防止条条分割分散资金等, 引入竞争机制, 奖勤罚懒, 奖廉罚贪, 以奖代拨, 以补促投, 以政府的补贴来促进社会的投资, 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 政府应根据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目标, 结合公共财政能力, 提出并公开发布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指导性目录,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编制村庄规划。

6. 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的多方参与制度

城市支持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 除了传统的筹资机制以外, 应该鼓励结对帮扶。根据村庄整治的近期目标和农民的意愿, 创新企业、帮扶单位出钱、出力、出关系为农民解决实际难题, 提供实际帮助。

但是结对帮扶一定要按照城乡规划进行, 不能认为结对单位擅长什么专业, 农民就得要承受此类专业服务, 一定要根据村庄整治的近期目标和农民的意愿, 帮扶单位出钱、出力、出关系为农民解决实际难题, 提供实际帮助, 而不是“替”农民解决“问题”。同时要签订协议, 明确帮扶职责, 并公之于众, 力戒“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防止短期行为。

近年来, 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 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也积极参加公共设施建设, 建成了一批建在农村、服务农民的公共设施, 存量资产不断增大。必须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 加强对这些公共设施的运行与维护管理, 保证长期使用效益。能够引入市场机制的, 要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 积极实施市场化管理, 如自来水等设施。不能引入市场机制的, 要及时建立民主管理制度, 通过协调, 明确以公共资金或自筹资金的方式, 解决好运行维护管理问题, 如环卫保洁、绿化等。

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 第5篇

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工商管理系的选手李晓敏。在这里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职业规划。首先明确一下我的职业目标职业经理人。

下面是我的第一步自我分析:在性格方面我是一个坚强独立、责任心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在与人交往中我还是一个友好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我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喜欢充实有意义的生活。然而我的性格也有一些劣势的特征,比如我缺少主见,做决定前犹豫不决;不够成熟稳重,有时会冲动不理智。我会沉淀自己的性格调整自己的心态,达到那种淡然的心境。在360评估中通过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对我的评价,让大家可以全方位的了解我。通过的职业测评霍兰德职业测试结果显示,我是一个社会型、企业型、常规性的得分比较高的人。我还对自己的能力做了近一步分析,分析中发现我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创新冒险能力。这些都是成为一名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

接下来走进我的第二步环境分析。其中包括家庭环境分析、学校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家庭环境分析中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没有受到父母太多的照顾养成我坚强独立的个性,在外婆的严格教育下为我铸就了很强的上进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学校环境分析,我所就读的是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就业率已经进入全国五十强。我们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图书馆藏书量十分丰富,为我们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环境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所以我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我国管理类专业的从业量不是很大,但是对于高级管理类人才社会需求量还是很大。随着中国企业的强大职业经理人的队伍也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之中,但是职业经理人发展于自于西方,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空间还很大。选择这个职业对我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职业认知中我对职业经理人职业职位做了进一步的了解,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要具备四能、三素、双赢、一心这4点。四能就是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三素就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个性化因素。双赢强调的是在处理公务、商务、事务中应结盟取胜。一心就是一心放在工作上,对事业精益求精。

古人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个人的职业规划我想同样是这个道理,因为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谁有生活的理想和实现的计划,谁就有好的情节和结尾,谁便能写得十分精彩和引人注目。不管我的职业规划实现的过程是何等的艰辛,我坚信通过我的拼搏,我会有个成功的职业人生。

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2

各位兄弟,尊敬的老师大家晚上好:

说到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得追溯到我们背上书包上学的那一天开始,经历了风吹雨打?饥寒交迫?披荆斩棘?题海如山终于进入到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我们带着希望?带着理想?带着我们的大学梦开始了令人羡慕的大学生活!

一年半时间已经过去,我们还沉浸在梦想中,我们曾经的希望,理想也跟随我们的心灵沉寂了,然而太阳每天依然升起照亮大地,却无法点亮我们心中的那盏冥灯,失去了航线的我们却再也无法找准前进的方向,警钟已经敲响,沉睡的雄狮,是时候醒来了,是时候规划我们的职业生涯了!

在我们探讨什么是职业规划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讨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

一、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有哪位同学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吗?

我来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大学是一块跳板,它由我们的理想世界跳向现实世界,站在跳板上能让我们提前了解到一些社会的现状,说白了,它就是世界的一扇窗户,就是为了让我们离开跳板后跳得更高,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但是跳板的弹性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如何来充分掌控它呢?

二、下面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什么是职业?

有哪位同学谈下自己的看法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系统的认识下什么是职业

职业的定义:职业就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职业的特征:

社会性: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当人们从事了某种职业,也就参加了某种社会活动,因此职业是人与社会联系的最主要途径。

经济性:职业是人们获得经济来源的主要途径,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

技术性:职业的技术性是指职业本身的技术要求与个人在职业岗位上发挥个人才能和专长两方面。

时代性: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从事相应的职业。

三、理想与职业的有机结合:

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劳动,不只承担了我们获取经济来源的重任。同时也肩负了为我们带来精神满足的使命。而当一项生存技能承载了一份理想和抱负时,职业就变成一项事业,因此我们毕业时在择业时就不只能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我们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看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一份充满理想的职业,是持之以恒的追求,是矢志不渝的奋斗,是一份真正的事业。

四、职业规划有什么意义?

例子:曾获得4枚全国举重比赛金牌,打破过一次全国的记录,一次世界记录的邹春兰,在长春一家浴池做搓澡工,每搓一个澡收费5元,邹春兰能得1.25,一个月挣到的钱不到500元。

不只是昔日的冠军做了搓澡工,也不仅有曾经的女排队员沦落在街上卖报,不仅仅是中国,西方的许多明星运动员退役后一个个穷困潦倒,失魂落魄。为什么是这样呢?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身职业的“走一步算一步的状态是否已经成为一个警钟?

对比之下曾经也是运动员的施瓦辛格,却走过了健美冠军、电影明星、加州州长这样一个不断超越、持续发展的职业轨迹。之所以他一路走得这么好呢?就是因为他提前规划了自己的人生,所以走的如此完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未来生活的意义:

规划能让人生有目标,目标让人生富有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个人认识就业形势,居安思危,唤醒职业规划的意识,激发成就动机。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个人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个人培养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增强自我效能感。

五、实施

那么,在我们了解完职业以后,做了这么多准备之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实施呢?我将它总结为两大方面:

1、自身思想及自我能力的规划培养:

带着任务上大学,确立学习方向:我们要考虑毕业后的走向,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并通过各种组织活动,社会实践多渠道锻炼自己,还要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抗挫性,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不断积累知识:

a、多读书会读书:书读多了,视野就会更开阔,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对其记忆就更牢固更长久。

b、勤上网上好网:网络具有信息海量,传播实时快捷,资源共享等特点,因此可以查询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好的跟上时代的脚步!

c、多实践勤操练: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大学生应该自觉养成多实践,勤操练的习惯!

(3)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比如:执行力学习力创新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4)要立业,先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

比如:诚信度责任感危机意识等

2、对兼职证书的正确认识。

对于兼职:大家都在这坐着就可以说明家里有能力供自己上大学,因此在选择兼职时要以锻炼自己能力为主,赚钱为辅,从事和以后工作有关的兼职,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证书:首先要明确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再去考相关的证书。只要切合实际的证书,不要盲目报考,不然就纯属浪费钱,浪费精力。

六我们要对自己制定的职业规划做合理更新,保养!因为在自己逐渐成熟了以后,看问题就会更全面,更合理!

总结:总之我们的付出肯定会有收获的,因为我们从事的行业决定了这一优势,最后希望大家的大学生活能更充实,毕业以后的职业道路走得更顺利!谢谢。

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3

大家好,我是经济管理系物流5班的李世民,我来自四川,普通话说的不是很标准,所以下面就请大家认真听我的PPT演讲,谢谢大家。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方面就是分析,第二方面就是规划,分析又包括自我分析、家庭环境分析、学校环境分析和社会环境分析;规划包括了职业目标规划、确定的路径、计划与实施、调整与评估。

我所学的专业是物流管理,所以,我首先要对大家谈谈我对物流的认识。大家请看大屏幕,“物流,企业的第三利润源”,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物流活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巨大,很多企业开始从传统的价格战更多的转向物流战,这为我们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干什么事都得有明确的目标,那么,我的职业目标就是做到物流经理这个职位。物流经理呢!是物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他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组织管理企业的运输与仓储,一般要求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下面我将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首先是MBTI中的四个维度的分析,这是我对自我做的一个总结,从这副图可以清楚的看到我是一个外向型的、感觉型的、情感型的、判断型的人。这是我在学校参加的一些活动以及取得的一些荣誉,参加这些活动更好的锻炼了自己,同时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定义,我给定义为一个性格外向的我、勤勉超越的我、敢于挑战的我。自我分析小结列出了我的优势和劣势,我的优势在于性格外向、热情大方、善于交际、吃苦耐劳等,而我的劣势有时间观念不强、不够细心、缺乏领导能力等。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将扬长避短,利用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家庭环境分析:我的家庭很简单,家里面只有爸爸、妈妈、妹妹和我四个人。大家请看这副图,我的爸爸妈妈从小就很关心我,教育我背上理想的行囊,找准人生的坐标,然后坚强勇敢的前行。

学校环境分析:我就读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是地方联合办学的高校,在高职教育领域享有很好的荣誉。这是我们学院很有名的“六个一’工程,这”六个一”很好的说明了我们学院在高职教育领域拥有的实力,彰显了我们学校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社会环境分析: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存在机遇有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物流行业前景广阔,存在的挑战有物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这是全国高校**年至20**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柱状图,到2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680万,到我们毕业的时候,这个数字可能会更加庞大,这给我们的择业与就业增加了更大的压力。

物流行业概况;作为一个职业人,应该对自己所在的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大家请看这副图,从**年开始,物流行业的业务量逐年增加,营业收入大幅提高,业务量同比增长达到53.3%,业务收入同比增幅也达到28.9%,这很好的说明了物流这个新兴行业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风貌,也为我们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职业环境分析:我想说,干什么事我们都应该不怕吃苦,坚持拼搏,在职场也一样,只要我们付出了,终有一天我们会收获成功的。这就是先苦后甜的道理。前面提到我的职业目标就是成为一家企业的物流经理,这家企业就是指这儿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我的职业目标就是成为中铁快运这家公司的物流部经理。中铁快运公司是一家大型铁路专业运输公司,是中国物流届的百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实力雄厚;之所以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它不仅经济效益好,待遇高,而且专业对口,能施展自己的所学,并且它每年都会在我们学校招聘,为我进入这家公司提供了机遇。

个人SWOT分析,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适应职场,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存在的威胁与机遇。我的优势有善于沟通交际,心里素质较好,不怕失败等;我的劣势在于专科学历低,专业知识不足;存在的机遇有物流行业发展潜力大,物流人才需求旺盛;存在的威胁有,职业市场竞争激烈,压力大。那么,我将要做的,就是不断充实自己,扬长补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给自己确定的路径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短期就是在毕业1—5年里做到运营主管这个职位,中期就是在5—10年内做到物流经理这个职位,长期,就是10年之后,那时的我已经有了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我将离开职场,自主创业,向自己的职业巅峰进发。这是我的职业生涯路线图,从大学毕业开始,我将从最基层的仓储管理员做起,然后经过一步步提升,最终做到物流经理这个职位,然后开始自主创业。创业的时间在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之后,工作10年之后,创业的地点我选在了成都,因为我是一个四川人,从小在四川长大,对四川,对成都不仅很熟悉,而且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情;而我创业选择的项目是同城物流;同城物流就是在同一个城市里进行的物流活动。比如说同城快递,就是在同一个城市内收发快递。

现在我有了目标,确定了路径,就应该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付诸实际行动。这是我给自己在大学阶段制定的计划,主要有这些,每专业课成绩在80分以上;从事物流工作对计算机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我要考下计算机二级证;在大二下学期我要通过物流师考试,考取物流从业资格证书;我是我们系体育部的委员,所以我想继续坚持体育锻炼,参争取加明年的院运会和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在大三的时候,我就要建立物流专业的知识体系,让自己具备从事物流工作的相关能力;在大三下学期,我将进入一家物流企业实习,学习工作经验,努力成为我们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天有不测风云,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所以,我们的职业规划需要及时进行调整评估。评估的内容有确定的职业路径和目标及实施策略;评估的时间一般是一年评估一次,然后每五年在进行一次大的评估与改正;评估时需谨慎考虑,并且在有专业人员的建议情况下进行修正。调整方案,如果我在物流这个行业干的并不好,或则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行业,那么我将及时予以修正,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如营销,公关等。

俗话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竭尽全力、永不厌弃,并且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去做,那么,我们终将成功。

谢谢大家。

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4

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我是建筑班的刘晓明,很高兴站在这里,把我的职业生涯设计同大家分享,希望我的这次职业生涯设计演讲能给你们带来快乐。20**年9月正式开始了我从事建筑的职业生涯,从那一刻开始心中就有了想成为建筑师的梦想。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走在了学习建筑的道路上。

建筑改变城市,二十一世纪不仅是个信息时代,而且是一个建筑的时代。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一座城市拥有独特的建筑,将会带给这座城市无尽的财富。万丈高楼平地起,再独特的建筑也需要人把它建起,而我就是那个把独特的建筑建起来的人。因为成为建筑工程师是我未来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个梦想,我为自己制定了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职业生涯设计。现在我就给大家说说我的职业生涯设计。

首先我会好好利用在校的三年半的学习时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学扎实,把每门课程的内容弄懂,弄透。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作为职业生,技能很重要,拥有一技之长才是立足之根本。所以我会利用好时间把专业知识学好,精益求精。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也会尝试去培养自己的非专业能力。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突出的成绩,在非专业能力上也有不错的成绩。

我会把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上,考证是我们建筑人最有利的武器,我会利用在校的时间,把可以拿到的证书,拿到手。毕业之后我将从施工员做起,所以拿到施工员证是我的短期目标。等拿到施工员证书之后,我把下个目标定在了二级建造师。这个两个证书是我在校期间的目标。除了这两个目标外,提高自己的学历也是必要的,我选择了自考本科的形式,提高自己的学历,而这一切都将在毕业前完成。

在非专业能力上,我会尝试去做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挺好,所以我会参加一些有关锻炼语言表达的活动或者比赛,我参加这次比赛也是想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学校举行的活动或者比赛,我都会报名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锻炼自己和表现自己。我将在在校期间,把这两方面的事情做好,充实自己的生活。

明年我就要毕业了,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告别学生时代,成为一名就业青年,踏上现实的社会。新的环境,新的转折点,我所做的就是适应,适应新的环境,适应周围的人群以及相处的同事、上司。刚踏入社会,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事,只要坚强的挺过去了,挫折不再是挫折,困难不再是困难。

这是我五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会按照自己规划把它实现,因为我相信拥有目标并为之努力,梦想就会实现。谢谢大家的到来,我的职业生涯设计演讲到这里就全部结束。

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5

敬爱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17级市场营销1班的李晓敏!这位是我的助手王瑞。今晚,我将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职业规划!与其说是规划,倒不如说是我的一个梦!不过这可不是做梦,而是梦想!而我规划的主题便是:为梦想插上翅膀!

步入了大学生活,我们的生活空间自由多了,很可能会因无目标而迷失方向。给自己制定目标,就像是给船舶导航!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更应该好好的规划我们的职业生涯!使自己能够有目标的学习,有目标的工作,有目标的生活,使自己每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为我们的梦想插上翅膀,让我们在人生战略上更胜人一筹!

首先,我的规划分为六个部分:自我分析,环境分析,swot分析,大学四年规划,毕业后计划以及调整与反馈!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职业分析之前,我先对自己做了一个全面的剖析!我性格开朗,擅长交际,是一名乐观主义者!这种对什么事情都乐观对待的态度能为我以后的创业提供很好的条件!而且我还拥有不服输的个性,所以我确信,我的人生必将是精彩而且辉煌的!……

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swot分析法,我将自己的优缺点做了一次比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明确的目标,外加耐心细心的处事态度以及开朗的个性造就了一个活泼大方且意志坚定的我!但这样的我并不完美!面对这个社会的种种压力,有时我会用一些借口去忽悠自己!过于固执的处事态度显示出的却又是一个不够稳重的我!这样一个具有双面性格的我,还需不断的去改正,力求以一个更完美的姿态去面对这个多变的社会!

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第6篇

摘要:近年来,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是关键,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更具有了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就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规划建设具有系统性强、整体性强、关联性强的显著特点,它为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必备的各方面条件。我国部分城市规划建设发挥和实现了其价值和作用,解决了我国各种城市问题,然而,却没有有效的处理好城市发展的平衡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价值的实现是建立顾此失彼的基础上的,缺乏可持续性发展性,所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时候,要充分把握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做好各方面因素的调控。

一、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整体建设工作中的意义

1、能够确保城市建设有计划进行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是根据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总体设想和宏伟蓝图来制定和执行的,并结合城市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实际情况。另外,在城市规划设计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提出城市整体建设的具体实施计划,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將城市整体建设活动进行有序的编排,确保各项建设活动能够按计划进行

2、有效促进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稳步进行

城市整体建设工作包括的内容较多,涉及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治安等诸多方面,而且具体工作的执行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与协助而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中将各项工作具体化,并且将建设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单位,有效保证了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秩序,进而促进整体建设工作的稳步进行。

3、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是多方面的,突出的主要在两方面:对城市各项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控;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的调控。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过程,既有近期调控,也有中期和远期调控、经济实力强的城市,规划调控的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很快实施,可作短期调控:经济实力薄弱的城市,则需考虑对项目的用地进行中远期调控。

二、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1、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分析

信息技术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数据信息的处理与整合,时间和空间等方面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满足我国城市化设计工作的要求。虽然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设计工作中的信息技术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些问题也得到了较大的完善和改进。因此,为了更好实现现代城市规划设计,要制定相对应的规范制度,并采取更多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满足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的需求,使城市规划设计与信息数据相统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重要的作用。

2、信息时代促进了城市规划设计规范性的建立

现代信息化时代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设计信息能够在网络平台下得到评价,进而使更多的人了解所居住城市规划前景与方向,同时提出自身的建议与意见。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设计信息得到汇总,根据城市地理特点对汇总信息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城市规划设计标准及规范。利用城市规划设计规范与标准,指导我国各城市规划设计的方向及具体内容,避免城市规划设计不合理造成的重复建设等问题发生,为加快我国新时期城乡建设脚步奠定基础,避免城市规划设计中弯路、问题的发生。

3、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信息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可以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很多领域中进行广泛应用。例如在信息数据的处理领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极大的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精准及时的信息数据。再例如在城市勘察领域中,运用信息技术中的遥感技术,能够快速便捷的获取到城市的相关地理信息,从而为设计人员对城市的土地利用布局、交通规划以及绿地规划等提供重要信息。另外,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仅仅只有这些,还能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出城市空间模型,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更直观的空间模型。从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得知,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并大幅度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相信在未来的科技推动下,信息技术还将会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服务,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4、城市产业结构规划设计的改变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集合的时代,由于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它为信息的交流、知识的共享提供了方便,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规划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对当前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改变,使得很多的新型行业迅速的出现,比如地理信息系统产业、规划管理产业等。与此同时,网络科技也在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改变,在传统的产业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它在当今的社会可以更好的得到发展。此外,信息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成为产业支柱的趋势,总之一句话,城市产业结构在慢慢的向着信息经济模式发生转变。

5、做好城市风貌设计

城市风貌设计的意义在于构建起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和谐共处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这就要涉及建筑、园林、公园、广场等各城市景观的设计工作了。在对这些景观设计时,必须考虑将其尽量与周边的生态和环境相互融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注意使之与周围街道建筑景观、生态环境、历史传统等相融合,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就桂林的本身的实际情况而言,要以其山水环境、历史文化为基础,按风貌进行分区管制。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城市的发展情况和所形成的风貌特点,将市区分为老城核心区、其他老城区以及新区、自然风景区等区域,并根据各区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风貌控制要求。

6、信息时代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规划设计人才极为缺乏,而且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也迫切需要与从业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以此交换经验与心得,促进后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针对这一现状,信息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运用得到了极大的认同。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为城市规划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交流平台,使相关人员能够在交流平台中交流心得及新技术应用方法,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运用还能够缩小地域差距,使相关研究人员、教育及学习人员实时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科学研究成果,掌握最新规划设计要求与规范等信息,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

7、一体化推进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最大的动力,为破解当前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互矛盾的困局,就必须引入一体化的模式来进行处理。在这种模式下,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是能够互相融合在一起的,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两者可以实现互相补充和共同促进,营造出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例如,近些年的临桂新区中心区的发展中就通过科学的城市设计,营造出了山水环绕的规划布局,使生态环境和城市功能实现友好共存,既保证了生态环境不受影响,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同时也促进了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新的先进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就很值得进行借鉴和推广。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逐渐走向了信息化,在此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丰春.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4,08:240-241.

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 第7篇

1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应达到的目标和建设方向

1.1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的首要方向是保护环境

我们既然要在生态文明的要求下完成村镇规划和建设, 那么显而易见, 保护环境就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我们工作的首要方向和基本原则。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中, 人民与自然的关系总是十分复杂易变的, 但从总体看,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对抗占了大多数。人们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破坏了环境, 恶化的环境给人带来了一系列的灾害和其他负面影响, 这种对抗性质的恶性循环一直存在于农业与大自然间。但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下, 我们可以按照新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技术, 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破坏环境的大背景下依然完成高效高量的经济生产。所以, 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一切其他生态文明工作建设的基础。

1.2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要尊重居民的生活风俗

在进行生态文明村镇规划与建设工作时, 或是对乡镇进行生态文明改造时, 工作人员和规划人员需要尊重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我们需要认识到, 乡镇生活和城市生活是有所区别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改造也可能与居民原来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在没有征求意见和开展调查的情况下, 冒失的让居民在短时间内就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是不明智的, 也是不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重要, 但就更要求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循序渐进, 稳步前进。在村镇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 善于听取居民意见建议, 按部就班的开展工作, 耐心解释生态文明规划的优势和重要性, 使我们应该做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工作中需要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

1.3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要保证基础设施的跟进

生态文明虽然是一种与自然联系更加紧密的发展模式, 但“自然”不代表“原始”, 恰恰相反的是,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在生态文明村镇规划建设的工作中, 我们需要大量的崭新科技和材料来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 这就对乡镇的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想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的生态文明乡镇, 需要许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这是保证经过生态文明改造的村镇可以正常生活生产的基础。我们在生态文明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中, 一定要保证村镇基础设施的跟进, 确保生态文明村镇中的基础设施处于完善和良好运转的状态。这样, 才可以保证生态文明乡镇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生态文明”的优势, 使乡镇更好的服务于居民, 融合与自然。

2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2.1 某些地区的环境破坏恶化和资源流失浪费情况严重

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中, 我们必须以良好的环境为基础和载体。而在当前我国村镇客观存在的情况是, 许多地区的环境破坏恶化和资源流失浪费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有的地区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 有的地区的植被已经被大大小小的矿洞代替, 还有的地区土壤肥力下降十分明显。这些情况反映了, 我国各个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不仅数量居高不下, 而且情况十分复杂。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对村镇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 而且随着破坏程度的加深, 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时间和建设周期也会不断变长。因此, 此阶段的当务之急是立刻叫停并制止仍在进行的环境破坏行为, 并对情况严重的地区尽快进行生态文明改造。

2.2 某些“生态文明”村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单一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大力发展和倡导, 全国各地都有不少“生态文明”村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是, 这些生态文明村镇中一些村镇的规划建设工作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就是其中一个较多出现的问题。例如, 在这些“生态文明”村镇中, 有不少都打着“生态体验村”和“农家乐”的标签, 这些村镇的经济发展模式一般都十分单一, 其经济收入过于依赖于旅游业和服务业, 缺乏综合发展能力, 容易形成恶性的竞争。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和建设应该是多元化和特色化兼具的。而不能急功近利的只追求利益最大, 产出最高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多元化, 特色化, 主次分明的生态文明村镇, 才是生态文明发展所应该看齐的标杆。

2.3 某些“生态文明”村镇名不副实, 缺乏法律和行政监管

生态文明概念的大热, 造就了一大批“生态文明”村镇。而其中混杂着一部分村镇, 根本没有经过科学正确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还有一部分村落, 经过生态文明规划建设, 却依然施行着以前的有害发展模式。国家对这方面的法律约束和行政管理都有一定的空白和缺失。加强法律监管和行政监督, 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正轨的重要保证。

3 结论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腾飞固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令人惊叹的成就, 但对环境也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破坏。如果不改变发展形式和发展观念。那么我们现在的经济红利不过是在从自己的子孙后代口中夺食。环境的破坏一旦超过了大自然所能承受的极限, 想要恢复和修补是十分困难的。“生态文明”和它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是我们必须接受和践行的道路。而想要实现生态文明, 就必须先从最贴近自然的村镇入手。由此可见, 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 是我们必须思考, 也必须解决好的一道难题。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 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战场。

参考文献

[1]郭大忠.有机结合善于引导——对当前山地村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规划师, 2004 (09) .

[2]丘伟安.村镇规划不可忽视公众参与[J].城乡建设, 2002 (02) .

时代规划 第8篇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解决城市、农村、工业、农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去发展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已经实践了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 成绩是巨大的, 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问题之一, 盲目撤并村庄, 片面理解城镇化。在某些省市, 撤并村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美其名曰撤并村庄乃“一石三鸟”:一可以节约耕地, 二可以集中居住从而减少基础设施投资, 三可以推进“城镇化”。当前, 各地用地指标压的很紧, 在每一个县直至省区都追求耕地的“占补平衡”, “占”是很容易的, “补”从哪里来?一是造假, 二是反复。所谓“反复”, 就是把过去退耕还林的地重新开垦, 然后统计为新开垦地, 过几年又把它退耕还林。还有就是把村庄撤并, 认为是既可以推进“城镇化”, 又能“创造”耕地的“良方”。有人认为, 平均每户农居占地半亩左右, 300多平方米, 而城市居民人均只占用100平方米, 通过撤并村庄, 将农村居住密度提高到城市水平, 地方政府可用的耕地转建设用地的指标就增加了, 所以, 目前基层干部对撤并村庄的积极性非常高。这种大撤大并浪费了巨大的资源 (一般搬迁一个中等规模村庄需要3000万元投资, 而整治只需500万元左右) , 这不仅会消耗大量建筑材料, 破坏众多文化遗产, 也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特征。

问题之二, 盲目对农居进行改造, 忽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有许多干部非常热衷于统一发放“农宅标准图册”, 国家部委发、省里也发, 大城市发、小城市也发。许多图册完全忽视了农民收入的差别化, 完全忽视了不同地方的民居特色, 也完全忽视了传统民居的节能特性。不论是陕西的窑洞、山西的半窑洞, 还是徽派建筑, 这些传统农居因充分利用了浅表地热能, 冬暖夏凉, 非常节能。而现代农居标准图册看上去很漂亮, 但是并不节能节材。

问题之三, 盲目地进行牲畜的集中养殖, 片面地进行人畜分离。前段时期, 猪肉价格的猛涨与部分地方盲目推行人畜分离有一定的关系。农民散户养猪一般是用菜梗、菜叶、剩菜、剩饭和农田里的杂草藤蔓作为饲料。猪是农户生产、生活循环生态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在城里被当作垃圾的剩菜、剩饭、烂水果和菜叶梗等, 都是猪的饲料, 许多农副产品加工的残余物也都可以用来喂猪。而把猪集中饲养与住宅分离, 农民就不可能把那些剩菜剩饭端到几百米外的地方喂猪。原来把猪粪堆砌起来, 成为堆肥, 然后再施回农田去, 或者直接填进沼气池作为原料。集中养殖之后, 各户的猪粪混在一起, 把整个分配循环链条打碎了, 不少农民因养猪成本的提高而放弃养猪, 许多已建的沼气池也因缺乏原料而废弃。

问题之四, 盲目进行城乡无差别化的能源系统建设。国电公司“十一五”规划中写明, 计划投资236亿元, 解决老少边穷地区120万农户的用电问题。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估算实际投资将达500亿元, 也就是每户农户要平均投资2万到4万元, 算下来这些钱几乎能给每户农户安装一套太阳能伏打电池系统, 或就地建设风能发电站, 这样产生的绿色能源不但为农民在以后的使用中省下了电费, 而且也节省了国家电网的资源。另一个问题是, 以城市供电模式用这么长的线路把电送到边远农村, 70%-80%的电能都消耗在线路上面, 农户实际能够用到的只有20%-30%。电费和效能怎么算?维修保养的成本也极其高昂。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 值得关注。

问题之五, 盲目安排村庄整治的时序。北方某省市组织了一次教授下乡调查, 教授们回来编了一个顺口溜:村里的路还是土的, 农田小道都铺上了水泥路, 因为进行了所谓的“标准基本农田”改造;水渠里的水是严重污染的, 河岸上已糊上了水泥, 因为推行所谓的农田“水利化”;农民饮用的自来水还没有, 还要靠打井, 玉米地里铺上了自来水管;村小学校舍还是危房, 但是村里各种活动室已达10多个。经调查, 一个100多农户的村庄, 各种从上而下设定的“活动室”就达16个。实际上, 各类名称繁多的活动室, 除了一个社区卫生站外, 农民都不需要。但是每一个“室”都是上头带钱来建的“钓鱼工程”, 建设时序常常与农民现阶段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问题之六, 忽视小城镇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扶植的政策措施协调性不够, 扶植的资金分散, 没有形成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力。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政策和措施, 城镇的职能和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发展重点不突出。小城镇建设相互攀比、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的问题比较严重。小城镇建设的管理机制也不能适应各地实际发展和城镇化的要求。

二、成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4点。

成因之一, 农民群众没有充分参与。我国传统封建文化中的“为民做主”、“替民办事”, 扼杀和阻碍了农民的创业自信心和民主意识的提高。农民产生了依赖思想, 认为只要上级派来一位“青天”就可以为他们包办一切。现阶段农民群众不成熟的民主意识以及沉默的习惯, 也助长了一些干部“将政绩刻在地球上”的热忱。他们的共同点是特别希望用国家的权力为农民的劳作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世界观带来巨大的、乌托邦式的变化。

成因之二, 盲目照搬城市模式。决策者以城里人的眼光、思维进行乡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 错误地认为城里人所拥有的东西才是现代化的, 才是优越的。这是一种工业文明的思想, 他们认为需要用城里的一套办法来灌输给农民, 改造农业和农村。

成因之三, 片面追求政绩和偏好“大工程”、大规模生产的习惯思维。前段时间, 某省有几个城市里的干部为村庄整治活动编了一本书, 书名就叫《再造乡村面貌》, 充满了旧貌换新颜的雄心壮志和工业文明时代挑战自然的豪气。

成因之四, 片面理解“城乡二元经济”。其实, 二元经济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 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是指经济从完全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向生计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状态的转变, 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二元结构逐渐转化为一元, 正如钱纳里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二元结构, 二元性在1970年达到最大, 因为此时二元对比系数最低, 为16%。改革以后系数上升, 意味着二元结构有所缓解和改进, 但改进的速度缓慢, 并且有再度拉开的趋势。这都表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并不是一直朝着一元化的方向迈进, 具有一定的刚性。

三、思路与原则

第一个原则, 保护生态和农村特色。村镇得以维持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于它周边的区域, 在村镇规划建设中必须加以保护。村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区别在于, 应该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原有的资源、地貌、自然的形态, 生物的多样性及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关系。而大规模“农民上公寓楼”的村庄重建模式, “规模化”的单一农作物种植计划, “工厂化”的盲目推行机械化、电气化都会破坏村庄、田野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有机的共生关系。

第二个原则, 坚持功能和空间的有机混合。乡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和空间使用上的混合是一种有效率的存在。比如猪、家禽必须散养在农房周边, 这才能构成生活生产循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分解者环节。如一定要按照城里人的眼光搞集中饲养, 那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也会造成浪费。所以, 应该尊重传统的饲养模式并加以“拾遗补缺”式的优化, 而不能按照城市“规整”的模式将它推倒重来。

第三个原则, 保持乡村生态循环。乡村居民的生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良好的环境, 维持干净的水、土壤、良好的生态系统应成为村镇规划的主要目的。这也将成为脱贫致富之后农民的第一需求, 更是吸引城里人下乡旅游、定居的主要因素之一。村庄周边的区域对农民的资源供应能力、与农业农村的生态共生能力和废物吸收分解能力是限定的, 所以村镇规划必须更加重视“生态的承载力”。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之本, 农民的生存之本, 它与城市的情况不同。城市是通过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出的一种人工生态复合环境, 农村、农业则要通过保留、保护的办法来维护与人类共生的生态环境。

第四个原则, 传承乡土文化。农民的心理健康是来自于对社区的认同感、友好感和安全感。村庄的规划、建设、整治应该保留和传承他们熟悉的传统文化场景。村庄的规划和建设要尽可能地向历史学习, 尊重与保护村庄的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特征以及与自然特征的混合布局相吻合的文化脉络。这不应该仅仅成为城市规划师参与村庄整治建设的守则, 也不仅只是村庄整治的重要内容, 更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吸引人的“农家乐”基地的一个主要的方法。不按照这种方法去整治村庄, 如果把这些老房子、街区都推倒重建, 把这些传统文化建筑和分布格局破坏了, 地方特色将无从谈起。

第五个原则, 坚持适用技术推广。乡村生态的循环链、乡村生活与生产混合等特点必须加以完整细致的保护。在农村, 应尽可能应用小规模、微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和能源供应方式, 而不能盲目照搬城市大型污水垃圾处理技术设施或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新技术”。在农村能源系统建设方面, 首先应推广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 但不一定是太阳能电池。其次是地热能利用, 再次是生物质能源, 如压缩秸秆等, 最后是沼气、小型风能、小水电等再生能源。

第六个原则, 尊重自然。村庄的“建成区”往往叠加在比它大几十倍的农田之中, 规划应列明控制区域。加强某些对村庄日常运行和安全有关的地域, 应该成为村镇规划管制的重点, 例如农业和生产用地的保护, 特别是基本农田、湿地、水源地、生态用地的保护。

第七个原则, 分类指导。我国不同地区县、乡、村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阶段有很大不同, 应当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不同的县、乡镇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和重点。

第八个原则, 强化县城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县城关镇规划必须注重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对全县经济、社会以及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统领作用, 其性质职能、机构设置和发展前景都与它镇不同, 被称之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的要求, 贯彻这一指示精神, 进一步发挥县城关镇总体规划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引导构建合理的产业和县域城镇空间, 指导重要基础设施配置的调控职能, 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九个原则, 强化小城镇规划, 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小城镇对于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规范化服务, 提高农村地区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镇规划必须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本目标,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镇的发展特点与作用, 确定镇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确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必须统筹安排镇行政区内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四、方法与对策

1. 要明确“三先行”的工作方法

镇、乡村整治规划的编制先行。首先要依据各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水平、居住环境、风俗习惯、收入水平、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功能方面的基础条件, 区分城市近郊区、工业主导型、自然生态型、传统农业型和历史古村型等不同的村庄性质类型, 依照“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先行。每一个县、城市、省都要建立名镇名村的评选机制。那些古建筑多的、村庄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协调、建筑风貌有地方特色的村庄都可以参选。现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与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联合, 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给予资金扶持。

重点整治项目先行。村庄整治的重点和时序一定要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逐村进行村民自行投票来确定。让村民主动提出他们所生活的村庄目前最突出的影响人居环境的问题, 切忌从上而下指令性“一刀切”来确定整治建设项目, 特别要防止以城里人的观念、把城里人熟悉的办法简单带到农村去。要强调先公后私、以公带私, 即要将投资集中在公共品的提供方面, 突出解决一家一户无法提供的公共品。

2. 坚守村庄整治的“四底线”

即不劈山、不砍树, 不破坏自然环境;不填池塘、不改河道, 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盲目改路、不肆意拓宽村道, 不破坏村庄肌理;不拆优秀乡土建筑, 不破坏传统风貌。这几项底线与上节所述的“九项原则”是协调一致的。

3. 要确保“五重点”的工作思路

一是村庄道路硬化。村庄之间、村庄内部的道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是方便农民生活、提升居住质量、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硬件条件。近年来, 我国不少地方村庄人居环境治理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还有不少地方, 农村宅前屋后的巷道、村庄内部道路等基本是土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极不适应农民群众的需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重视村内道路建设,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积极引导村集体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完善村内道路、桥梁设施建设, 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当地工法硬化路面。

二是村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近年来, 还有不少地方, 村庄垃圾和污水不处理, 随意堆弃、肆意排放, 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各地要将创建公共卫生放在重要地位, 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要尽量采用小规模、微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可结合各地实际,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 坚持减量化、无害化, 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不能盲目把农村的垃圾运到城市搞集中处理。

三是加强民居安全。各地村庄还不同程度存在农房简陋破烂、结构安全隐患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等问题, 需要地方政府充分重视, 并抓紧予以解决。各地在村庄整治中, 引导农房建设逐渐从单纯追求面积向不断完善功能转变, 从单纯注重住房建设向注重改善居住环境转变, 从简单模仿建筑和装修形式向更加注重安全和乡土特色转变, 既满足抗震、通风、采光、保暖、消防、安全等建筑结构要求, 也要适应现代农村发展, 妥善考虑储藏、晾晒、团聚等方面的需要。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采取多种方式优先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四是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村庄原有的设施、原有的条件、原有的基础, 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可承受性的原则, 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解决农村喝干净水、用卫生厕、走平坦路、住安全房的问题。加大村庄整治力度, 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 充分依托县域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 推动村庄整治由点向片区、镇域和县域扩展。依据《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 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五是优先发展重点镇。近几年来, 小城镇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涌现出了一批发展态势良好、带动作用显著的小城镇。城镇密集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小城镇重点发展深加工产业链和第三产业, 承接中心城市的工业转移和改造升级。农业地区小城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 服务现代农业, 逐步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重点镇对于带动现代农业、为农村特色产业服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用明显。必须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优先支持重点镇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点小城镇建设,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增强产业集聚和吸纳人口、繁荣县域经济的能力;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现有规模较大的重点小城镇适度扩展行政权能, 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改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创业条件, 探索建设返乡创业园区, 研究解决转移进城进镇农民的住房问题, 推进农民带资进镇, 引导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五、机制和制度

1. 推进村镇规划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近年来, 各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 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严重滞后, 扭转农村规划布局散乱、建设用地粗放、基础设施短缺、生活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村容村貌落后局面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刻不容缓, 必须尽快立法, 解决农村建设活动管理法制不健全、无法可依的问题。

转变乡镇村庄规划编制理念。当前, 乡镇村庄规划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除规划覆盖率不高、管理不严的原因外, 规划编制质量与水平不高、建设用地规划标准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进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保护耕地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转变规划编制理念, 创新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 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对乡镇村庄规划的新要求。加大各级政府资金投入, 吸引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队伍参与编制, 全面提高乡镇村庄规划覆盖率和编制质量;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村镇建设用地规划标准,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与节约用地制度, 统筹协调建设、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等空间规划, 逐步降低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水平。

健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是2008年初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新设立的行政许可制度, 是强化政府对农村建设行为管制, 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行政手段。必须尽快制订乡镇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 切实将农村各项建设行为按法律规定纳入政府的管制范围, 保证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保障乡镇村庄规划的有序实施。

2. 强化县乡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政府职能

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基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 一方面需要深入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 面对面管理和服务的对象数量大、分布散, 对人力和经费的投入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业务范围广, 涉及规划编制与管理、农房建设全过程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多个不同专业领域, 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高;同时, 管理工作责任重大, 不仅直接关系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关系到农村建设大额投资的效益水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在县乡党委、政府, 切实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纳入到党委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 关键是强化县乡政府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能, 加强机构与队伍建设, 配备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创新基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机制。农村建设涉及范围广、环节多, 实践证明单纯采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行不通, 有的管不了也管不好, 有的成本还太高。必须立足各地实际, 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农村建设特点的管理模式, 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与服务。一方面, 创新基层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模式, 推行推进分局管理制, 如大乡镇设分局、中等乡镇联片设分局、小乡镇巡回管理等, 合理配置管理权限和管理力量。另一方面, 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和完善相关制度, 鼓励和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为农村建设提供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建材、竣工验收、适用技术与设备等全方位服务, 寓管理于服务, 不断提升农村建设的组织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水平。

3. 建立村镇规划建设民主管理机制

村庄规划是农民自己的规划, 广大农民的参与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前提。维护和保护好农民合法权益是村镇建设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必须建立和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农民参与制度, 充分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编制过程中必须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和建议, 采取民主程序, 由农民决定村庄整治的内容与方法, 实行“一事一议”, 由农民投票决定整治或建设项目。村庄整治、重要项目建设、宅基地分配与建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等重大事项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规划报批前履行公示和农民或农民代表大会同意程序。凡涉及农户自身利益的事项, 如农房拆迁等, 必须征得农户的书面同意。

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 建立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参与的机制,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投资投劳。推进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教育和引导农民, 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通过辛勤劳动建设家园。引导农村“五老” (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劳模) 等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公信力和号召力的人士, 成立民间村镇建设社会组织, 积极参与村镇规划、公共设施运营维护管理等公共事务。

4.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村镇建设的制度,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与城市一样, 村庄内部和村庄之间的供水、道路、燃气、供电、环卫、公共活动场所、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 一般都属于公共品或准公共品, 无法由市场提供或无法完全由市场提供, 需要政府的直接干预或通过其它公共组织提供。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政府公共财政等公共资金支持, 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十分落后。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启动农村消费, 关键在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收取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建设配套费和市场管理费等, 优先用于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护。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财政投入制度, 以国家专项税收、国债、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为支撑, 综合运用公共财政的示范与调控作用,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 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建设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推进城乡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发展, 最需要先行的是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公共设施配套水平, 必须坚持走因地制宜和差别化路子。在城市周边地区和城镇密集地区, 要依据规划, 统一建设一批覆盖城镇和农村的区域性公共设施, 推动城镇公共设施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 以城带乡, 逐步实现农村供水、污水垃圾、公共交通、科教文卫等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在广大传统农业地区, 按照城乡公共设施的分级配套与空间整合要求, 优先配置关系人民群众安全和生存的基础设施项目。

5. 建立长期稳定的以奖代拨的城乡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机制

要对村庄整治资金进行捆绑, 引入竞争机制, 奖勤罚懒, 奖廉罚贪, 以奖代拨, 以补促投, 以政府的补贴来促进社会的投资, 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 政府应根据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目标, 结合公共财政能力, 提出并公开发布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指导性目录,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编制村庄规划。

6. 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的多方参与制度

城市支持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 除了传统的筹资机制以外, 应该鼓励结对帮扶。根据村庄整治的近期目标和农民的意愿, 帮扶单位出钱、出力、出关系为农民解决实际难题, 提供实际帮助。

但是结对帮扶一定要按照规划进行, 不能认为结对单位擅长什么专业, 农民就得要承受此类专业服务, 一定要根据村庄整治的近期目标和农民的意愿, 帮扶单位出钱、出力、出关系为农民解决实际难题, 提供实际帮助, 而不是“替”农民解决“问题”。同时要签订协议, 明确帮扶职责, 并公之于众, 力戒“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防止短期行为。

近年来, 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 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也积极参加公共设施建设, 建成了一批建在农村、服务农民的公共设施, 存量资产不断增大。必须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 加强对这些公共设施的运行与维护管理, 保证长期使用效益。能够引入市场机制的, 要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 积极实施市场化管理, 如自来水等设施。不能引入市场机制的, 要及时建立民主管理制度, 通过协调明确以公共资金或自筹资金的方式, 解决好运行维护管理问题, 如环卫保洁、绿化等。

当前, 搞好村镇规划建设管理, 除了要避免简单套用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模式来推进城乡“同质化”建设外, 还要认真探索和研究如何确立符合生态文明发展和有序城镇化原则的城乡互补协调的科学模式, 树立乡村治理的正确方向和目标, 把握城镇化发展高潮中村镇建设的机遇和成功应对面临的挑战, 以全球的视野科学分析总结以往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理性地剖析当前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根源,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村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确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村镇规划建设原则。在具体工作中, 坚持“三先行”、“四底线”、“五重点”和“六机制”, 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第9篇

1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需求分析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发展水品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及需求也存在差异。根据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总结,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以城市综合动态为基础、以城市发展战略为中心, 利用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方法实现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在这一过程中, 还需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新技术方式的运用, 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工作效率、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质量。改变传统平面土地利用划分思维, 以三维空间布局理念为基础, 引入时间、经济、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实现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需求。

2 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2.1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分析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日益提高, 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多层次服务对象的满足、时间及空间精确性需求等都要求城市规划设计中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以此满足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需求。受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应用方向、开发企业各自为战等因素影响, 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存在规范性、智能化、可视化等缺陷。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这些缺陷与不足正不断得到完善。为了满足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需求, 我国应出台相应规范及措施, 指导信息技术开发企业在规范引导下实现同意标准化的开发与应用, 满足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要求, 实现城市规划设计信息数据的统一、实现信息数据的有效利用。

2.2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首先应用在数据处理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辅助设计功能, 极大的提高规划设计效率, 同时也使得规划设计图更加美观、更加规范。另外, 信息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使得规划设计人员能够通过遥感技术所获得的地球表面图像直观的、宏观的掌握城市地理信息, 进一步实现科学的土地利用及交通、绿化规划, 满足新时期城市宜居规划设计需求。在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的今天, 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准确的、翔实的信息。同时, 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通过系统模型实现空间分析及模型分析, 提供最有效的信息分布及管理方式, 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城市规划设计信息得到了更多的开发与利用。利用网络技术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实现局域网及广域网信息的整合利用, 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服务。综合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 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发展空间, 为我国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3 信息化技术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分析

在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 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管理效率, 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共享与应用等, 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管理需求,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内部管理水平及管理质量。同时, 计算机图形输入技术、输出技术还能够弥补传统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 为设计师提供更加便捷的设计途径, 避免规划设计方式繁琐等对设计人员灵感的影响。以遥感技术图像为基础、针对城市地下管网的实际情况, 科学开展规划设计工作, 实现城市空间设计目标。

在现代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 信息化技术还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公众参与渠道。通过同步交流、异步交流技术, 满足城市规划设计中公众参与需求。以多渠道信息反馈、信息收集, 了解城市居民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需求, 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科学性、适用性的提高, 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居住环境建议及意见提出的需求。

2.4 信息时代促进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 城市规划设计人才极为缺乏, 而且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也迫切需要与从业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以此交换经验与心得, 促进后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针对这一现状, 信息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运用得到了极大的认同。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为城市规划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交流平台, 使相关人员能够在交流平台中交流心得及新技术应用方法, 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同时,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运用还能够缩小地域差距, 使相关研究人员、教育及学习人员实时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科学研究成果, 掌握最新规划设计要求与规范等信息, 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

3 信息时代促进了城市规划设计规范性的建立

现代信息化时代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设计信息能够在网络平台下得到评价, 进而使更多的人了解所居住城市规划前景与方向, 同时提出自身的建议与意见。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设计信息得到汇总, 根据城市地理特点对汇总信息进行分析, 以此为基础制定城市规划设计标准及规范。利用城市规划设计规范与标准, 指导我国各城市规划设计的方向及具体内容, 避免城市规划设计不合理造成的重复建设等问题发生, 为加快我国新时期城乡建设脚步奠定基础, 避免城市规划设计中弯路、问题的发生。

4 结语

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城市的规划设计对城市宜居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需求, 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是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效率、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科学性的重要基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不断渗透的今天, 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 弥补了传统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以新科技技术优势, 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效率、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质量, 为实现我国基础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

摘要:城市规划设计是通过对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设计、城市功能分析为基础的规划设计工作。其需要满足城市的基本职能及功能, 并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需求。在现代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有了更加详细的基础信息来源。GPS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直观的信息, 为提高城市规划设计质量及科学性奠定了基础。本文就信息时代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功能区域

参考文献

[1]孙宏宇.城市规划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城市规划与建设, 2013.8

时代规划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时代,参数化设计,风景园林,景观生态学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化时代, 工业设计、航空、船舶等工程领域早已率先采用参数化设计方法, 并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视角。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参数化逐渐被应用到建筑领域, “参数化”定义已是目前最前沿的当代建筑设计风格, 这种颠覆性的设计风格激发了建筑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断推动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 风景园林学发展轨迹

1.1 农业文明时代

在农业文明时代, 人类向往美好的大自然生活。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 设计者都本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作宗旨, 所创作的园林风景无一不是大自然的一幅小画卷。西方自然式的田园风光和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 都强有力的表达了人类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 是一种以再现自然美好为宗旨的创作方式, 如几乎在同一时代出现的东方圆明园和西方凡尔赛宫。

1.2 工业时代

到了工业时代, 技术革命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加速了城市的产生, 伴随着工业发展产生的是城市环境的脏乱差。此时, 风景园林的使命是改善环境, 再现人类身心健康, 大片公园绿地随之建设起来, 奥姆斯特德的纽约中央公园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1.3 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 人们渐渐发觉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单纯的改善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建造的公园绿地根本不能改善城市的环境。风景园林学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确保人类这一物种的生存和延续, 此时, 景观生态学应运而生。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也在此时问世, 他提出的“千层饼”模式开辟了风景园林师们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2 参数化规划设计方法与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比较分析

2.1 传统规划设计方法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可理解为风景园林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 相对而言, 规划是大尺度的, 研究的是策略, 重在解决空间内部以及内部与外部联系问题, 人类、土地以及土地上一切生物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设计是小尺寸的, 重在表现, 通过细节处理彰显地方特色, 风土人情是场所精神的体现, 同时, 规划中也包括了节点的设计。但无论是规划还是设计, 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法首先是进行大量场地调研, 这种调研大致包括走访场地, 了解其方位、规模、地形、周边环境设施情况以及甲方的意志, 对其水文、气象、经济等方面的数据最多只能拿来参考种什么植物为宜, 而不能真正在场地规划中起到作用, 然后根据在调查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大致对场地进行规划, 并绘制草图, 通过AUTOCAD (以下简称CAD) 、Photoshop (以下简称PS) 、Sketch Up (以下简称SU) 等软件将人脑中模糊的概念清晰地表现出来, 略加修改、美化, 最终建成。

2.2 参数化规划设计方法

本文所要介绍的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参数化规划设计方法, 正好相反,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 通过把气候、地形、水体、土壤、植物、空间、经济等因素数据化, 依靠建立参数关系, 构建景观系统, 通过对设计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得到一些有意义的信息数据, 将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分类、筛选, 设定特定的规则, 建立参数关系, 经过不断的调试得到具有场地适应性的设计结果[1]。

2.3 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对参数化方法的理解

为了更好的阐述参数化规划设计方法, 本文主要是为了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原理, 更直观的展现其工作模式。

2.3.1“斑块—廊道—基质”原理

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原理是由美国生态学家Forman和法国生态学家M Gordon提出的。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 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 这说明斑块具有内部空间、结构、功能的共性, 而相对于周围环境而言又具有异质性。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它是连接各斑块, 使其相互关联, 影响的重要结构, 其特性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作用关系。基底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 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 它支配着景观的总体动态[2]。

2.3.2 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弊端

当我们用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法设计一块场地时, 我们往往先根据周围环境信息, 凭人脑判断找到合适的入口数量和位置, 然后凭入口位置确定中心景观位置。再规划路网, 将场地分块, 或者先进行功能分区, 绘制泡泡图, 其边缘线即为道路, 最后涉及到具体设计时, 我们会发现当代解决问题的设计太少, 玩弄形式的设计太多, 许多设计师在做设计时, 只专注于作品的平面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 完成后还会想很多冠冕堂皇的说辞解释自己的设计。遗憾的是在“浮夸风”盛行的现今, 这类设计师还算好的, 更有甚者, 为了图面美观, 随意抄袭, 东拼西凑他人的设计成果, 以至现在许多作品都千篇一律, 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2.3.3 参数化规划设计方法的优越性

参数化规划设计方法形成的景观, 正是能真正履行其职责的景观。前文抽象地解释了参数化规划设计方法, 很多人不能理解与掌握, 引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原理, 我们可以把所要规划的场地理解为是基质景观, 一个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 因此, 无论其中分割出多少斑块, 它都是自成一体的和谐一体。

3 参数化规划设计之路的阻力分析

上文虽然详细阐述了参数化规划设计方法的优势, 但是目前其可行性依然不高, 这主要归结于它在当前环境的局限性。业界对于参数化规划设计方法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见解和疑惑。因此, 需要来自各方的推动力严重不足。前文所述理论不全、概念不清是其一, 人才稀缺是其二, 计算机软件开发不足是其三。另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没有制定推广风景园林参数化规划设计方法的指导方针与规范条例。因此, 对于分布在中国大中小设计单位的设计师来说, 我国目前严重缺少推广参数化规划设计方法的平台和驱动力, 这也是参数化思想没有在风景园林界引起重视的重要原因。

4 结语

信息和数字时代的到来, 是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大机遇, 对于风景园林事业来说, 亦是如此。正如之前CAD, PS, SU等软件被引入风景园林一样, 在此之前, 风景园林师们都采用手绘的方式做规划设计, 刚开始对于这些新型制图软件也因不熟悉而排斥, 正是因为走在行业前端年轻学者不断推广、利用, 这才被大众所认可,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普遍起来。同样, 参数化在今天也需要所有园林工作者的重视和努力, 通往真正完整的参数化之路必将是一条布满荆棘与挑战的不顺之路, 但同时也是一条能走向新天地的创新之路, 我们要坚信它也必定会为风景园林事业开创一个新局面, 然后尽我们的力量去实现它。

参考文献

[1]匡玮.风景园林“参数化”规划设计发展现状概述与思考[J].城市中国, 2013 (1) :58-64.

新媒体时代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 公众参与; 新媒体

引言

公众参与最早出现之时只是为了稳定人们的各种不满情绪,以保障社会安定。随着长期的发展,公众参与渐渐上升到寻求一种公共政策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以及促进其的可持续发展。和西方的较为成熟的公众参与体系不同,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公众参与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基本制度并没有足够完善。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对于我国完善公众参与体系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保障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有序性,是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

第一,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和公众参与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两部,即《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但大部分的条款依旧不够完善,在意识之上已经体现出粗约束思想,但在实际操作之中却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或者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在进行城乡规划当中,直接性的法律法规依据较少,更多的依靠一些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规定,或者因地制宜。在收集意见、问卷调查等,公众均是属于被动参与地位,主导地位是编制人员。部分地方公众参与主要通过事后参与,完成草案之后才开始举行相关参与活动。也有部分地方虽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提高了参与度,但参与效果不佳,在公众的意见表达和采纳之上不够完善。

第二,针对公众的意见进行采纳之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一定的要求。首先表现在时机之上存在不妥,相对落后。大部分公众在进行参与之时,规划草案已经完成,这就导致公众参与存在部分缺失。如果在设计阶段就开始参与,采纳公众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相信设计会更加完美。而且公众的观念也存在一些不足,刺激公众主动参与的东西通常都是利益,只有当发生和利益相关的事情之时,公众才会主动参与到城乡规划当中。其次,公众进行程序性的参与,基本还较为表面化,实质性的参与较少。虽然法律之上有所规定,可以通过公示、听证会等方式以方便公众参与,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议。但由于权限问题,进行以上活动的通常都是主管机关,而且法律之上并没有具体要求采纳的程度和范围。这就导致对于意见和建议的采纳受到主观意愿的影响较大,随意性强。

第三,救济制度不完善。公众行使参与权,必须要有完善的救济制度作为保障,有关的部门必须履行救济义务,以确保公众的参与权。然而实际情况当中,我国的公众在城乡规划当中进行复议和诉讼的部分很小,只有规划许可以及处罚事项。而且公众参与的议题较少,缺乏对于决策不服的情况说明。

(二)非程序性参与不够完善

首先,截止2012年中旬,我国网络的普及率不过达到百分之四十左右,还有大部分的群众并没有接入网络,所以通过网络参与城乡规划缺乏现实性。而且在新媒体时代,作为最需要被关注的群体,比如弱势群体,很容易被排除在外。其次,虽然新媒体时代信息共享非常便利,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并且网络民意也并不具备广泛性,很容易形成一言堂。然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新媒体时代方便信息的共享,然而能够公开的信息决定权还是在主管部门手中。因此政府公开的信息,无法充分满足公众需求,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等性。同时官方平台和非正式平台的分离,也导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最后,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很难保障,监管和规范不足。同时非程序性的参与面临泛滥现象,过度参与导致在城乡规划当中利用新媒体作出许多阻碍行为,这并不利于城乡规划,更加不是一种参与权的表现。

二、公众参与对城乡规划的影响

(一)表达多元意见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之上的信息传播通常都会存在“把关人”。能够进行信息共享的都必须符合相关价值标准,而媒介工作者在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可以通过IP封锁、词汇屏蔽等进行控制,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把关相当艰难。新媒体的普及为公众表达意见提供了条件,增加了信息共享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促进多元化的意见的表达和传播。通过新媒体能够有效的传达公众具有特殊性的意见,不再是决策者的一言堂。有好处必然存在弊端,由于控制的有效性有限,所以信息的真实性值得考证。

(二)形成网络“类市民社会”

新媒体时代的开启,转变了传统的只有掌握权势和金钱才具有发言权的状况,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构建了一个存在于实体之外的,具有市民社会部分特征的“类市民社会”。新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知识,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同时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利益组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之内,非常容易形成具有独立性的市民团体。然而怎样将虚拟当中的部分延伸至现实,从而保障公众参与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探究。

(三)形成交往和对话平台

通过新媒体创造了一个对话平台,公众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往和对话。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等的发展,在网络之上的交往逐渐朝着现实方向发展。并且通过网络进行交往和对话,很少受到政府或者利益团体的影响,促进的对话平等性发展,减少了束缚。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在进行平台的公平交往发展之时,公众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网络之上信息量巨大,进而导致公众在进行交往和对话当中具有不稳定性,对话趋于个性化且缺少交集。

三、公众参与原则

在我国进行城乡规划的主要还是通过政府,这就决定了在决策之前进行有关意见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针对一些较为概念性和宏观的规划类型,因为这部分和公众日常生活差距偏大,规划结果也趋于抽象和专业,相应的降低了参与性。所以必须遵守前置性原则,以提高参与性和避免质疑。第二,信息公开原则。公众的参与必须建立在信息公开基础之上,并且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目前部分地区政府通过网站、电话等进行有关信息的宣传,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就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工具,推动信息共享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保障公开效果。第三,互动性原则。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必然会存在一些纠纷,这就要求遵守互动性原则,推动问题解决,促进和谐发展。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促进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就必须遵守三大原则,同时进行信息的有效监管,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参与过度对城乡规划造成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工具,发挥优势弥补缺陷。

参考文献

[1]严涵,朱喜钢. 新媒体时代我国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研究——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例[J]. 陕西农业科学,2013,03:211-214.

[2]王波. 台州市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实践和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徐英夕. 网络时代规划公众参与及其决策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3.

时代规划 第12篇

1 校园绿化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校园绿化规划必须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进行校园绿化时要充分考虑到校园的功能性, 利用多种植物来体现各区特色, 实现功能与景观的完美结合。在进行景点设计时, 要把此地的功能性分析好, 比如是一些休闲场所就要充分考虑垃圾箱与座椅的摆放等。对于树种的选择必须考虑实用性, 校园的建筑体较多, 要选择透光性与通透性比较好的树种, 尽量以低矮的灌木为主。校园的行道要体现出常绿的特征, 以乔木为宜。运动场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 对于草种的选择要考虑它的是否具有耐践踏性, 尽量选用耐修剪和绿期较长的草种, 在养护管理上要考虑病虫害的防治等。校园是学生学习与交流场重要的所要以人为本地进行绿化建设, 把功能优先、注重景观、方便师生作为绿化的根本目的。

1.2 科学设计, 有效提高绿化率

在进行校园绿化规划时, 设计人员要巧妙构思, 充分利用校园空间特征, 力图实现多样化、情趣化的小尺度空间为主, 大尺度绿化空间为辅的设计。这样即有效地节约了学校土地资源, 又提高了绿化率。通过立体绿化与复层植被构建的有效结合来实现学校三维绿化量与绿叶面积的有效提高。其实就是建立乔木、灌木和地被三位一体的绿化模式, 来有效扩大绿化的层次范围,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绿化生态效益。

1.3 因地制宜展现植物多样性色彩

基于生态文明的绿色思想是我们进行校园绿化的宗旨, 那些依靠大兴土木来实现校园绿化的方式与校园整体形象和教学理念相违背。学校在进行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 把学校的土壤、地势以及此地的气候特征等分析清楚, 有些地区的学校盲目设计学校绿化景观, 把北方的树种移到南方, 结果树种大量死亡, 即使存活在养护管理方面也花费了较大资金, 这是有悖于校园绿化宗旨的做法。所以把乡土植被与地带性植被作为基础绿化树种, 这样既能降低死亡率又易于养护管理。还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 从而减少施肥、除草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 降低了病虫害的危害, 节约了养护费用。

1.4 把绿化管理纳入到校园规划

校园绿化的根本目的是为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 要注意在绿地分布和设计形式上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避免因为养护困难而致使绿化效果降低。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针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与资源和资源状况选择合适的植物与树种。适时地对植物进行观察, 查看对环境的适应状况, 有针对性地对管理方案进行改进, 使植物健康成长。

2 华南师范大学在校园绿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解决措施

2.1 突出植物配置的地域性、多样化和观赏性

每个植物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风采, 在色彩、形态、芳香与风韵上各具千秋。他们的这些特征随着树龄变化和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韵味。如硕果累累的秋季, 花团锦簇的春季, 绿叶成荫的冬季。有时人们在感慨植物美的同时还会被植物的特性所征服, 使它人格化或者概念化, 从而赋予了它们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进行校园绿化设计时要合理地根据植物的地域性、多样化和观赏性进行配置, 提高学校绿化系统的艺术水准和观赏价值。另外在对植物进行种植时还要注意种植结构的合理性, 尤其是平面上种植点的确定与垂直方向上的层次性。以校园成年树木的冠幅来对平面上种植点进行确定, 但是也不能忽视近、远期效果的结合。加大种植的密度能有效地取得绿化效果。在垂直的方向必须考虑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征, 科学的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观叶与赏花、生长的快与慢、喜阴与喜阳等植物进行科学搭配, 实现生态美与层次化的满足。目前学校为加大绿化力度, 实现景观多样化, 突出绿化层次, 选择加大种一些主要特色树种和大学城其他高校形成不同的景观, 已经种植赏花性植物樱花50株、美丽异木棉50株、毛杜鹃214株, 风景树包括菩提榕28株、樟树1株、黄葛榕1株、竹类新种8个品种包括黄金间碧竹、金丝佛肚竹、银丝竹、玉韵竹、小泰竹、翠韵竹、佛肚竹和慈竹共计515支等, 今年还打算种莲花形成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亲水景观。对于四季有景植物品种的引进工作已经计划完毕, 结合学校的长期绿化目标, 部分植物正在分批种植过程中, 一个优美舒适的校园正在形成。

2.2 加大对植物人工图案的重视, 建立苗圃基地

植物的不同配置方案会出现不同的图案形式, 现在的绿化图案造型多运用现代设计语言, 在对各种植物进行组合, 形成抽象的点、线、面的形式, 具有较强的象征性与装饰性, 体现出学校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对于展现学校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作用。篱具有对空间进行隔离的功能和对空间进行装饰, 体现自然美的效果, 是校园绿化常用的设计方法。绿篱可分为高篱、中篱、矮篱、绿墙等, 因其可修剪成各种造型并能相互组合, 从而提高观赏效果, 已经成为校园绿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校不但要重视植物的引进与种植, 还要提高校园养护人员的修剪水平。学校的大门和广场是学生的集中地, 在此地应摆放多种艳丽的花草, 并在科学地设计之下摆放成各种不同的图案。为做到花草摆放的及时和节省开支, 华师大学城校区应建一个苗圃供应草花和节日花卉。

2.3 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1) 根据校园绿化的功能要求, 地理位置以及植被结构等情况结合目标要求划分成不同的养护等级, 做到绿化分类、分级管理, 制定出类型多样, 级别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

(2) 为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和绿化效果, 养护管理人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日常的、有规律可循的、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日常操作规范。

(3) 制定严格的绿化管理制度, 检查监督绿化养护的实际成效。为鼓励学校养护人员的动力, 可以建立校园绿化养护考核管理标准, 对工作出色的人员予以奖励, 反之扣发工资或者开除。

(4) 校园的一些绿色有时需要修剪出不同的图案, 但是目前学校养护方法和措施方法单一、修剪人员技术含量较低和设备落后的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绿化效果。针对这些问题, 学校要定时聘请地区园林部门的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不但要使他们在修剪、种植、喷药、施肥技术上有所提高, 还应当让他们懂得乔、灌、花、草的特点及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面的知识, 这样才能使校园整体的绿化养护水平得到提高。

3 结语

做好校园绿化工作必须遵循校园绿化的基本原则, 结合本地环境、气候、土壤特点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 打造属于学校本身特色的环境文化, 体现新时代校园形象。另外校园绿化的实现不仅与设计有着重大的关系, 后期的养护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打造校园绿色文化。

参考文献

[1] 蒋英仙.浙江工业大学校园绿化总体规划的初步构思[J].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9 (3)

[2] 季宗富.提高高校校园绿化养护管理质量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10 (18)

[3] 蒙绍国.浅谈北部湾地区新建高校的校园绿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8)

上一篇:政府环境审计研究下一篇:空气和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