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金融范文

2024-02-07

时代金融范文第1篇

摘  要: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已经发展十余年,其对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交易效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及推进普惠制金融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本质属性仍是金融,不但具有金融固有的风险,也因“互联网”的加入诱发了新的风险,这对中国金融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金融市场;互联网;治理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金融生活。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对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市场交易效率、解决体制外主体融资难等问题大有裨益。然而,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其不啻具有传统金融原有的弊端,也因其独有的特性诱发一系列新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兼具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若放任其发展,而不对其进行规制和监管,可能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描述为“异军突起”。可是,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也引发了各种金融乱象,对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当下,《中国人民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规构成中国金融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我国至此尚未出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基本法。2015年7月18日,中央银行《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法律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全方位统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2018年8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持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提出尽快研究制定必要的标准,加快构建互联网金融长效监管机制。

二、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的时代价值

2018年7月,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以下简称“金委会”)会成立,在其成立两月之内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对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进行评析与安排。互联网金融是中国金融业新的组成部分,对互联网金融的治理能够使金融环境更优。可以预见,通过治理必定会使我国金融市场实现活力、动力与约束力的自然融合,助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有益于推动中国经济“巨轮”砥砺前行

2018年乃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助力,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互联网与金融一体化的新形态,在我国金融领域掀起了一场结构调整、服务升级、涅槃重生的金融革命。然而,互联网金融领域金融乱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格外突出。以近年来流行的P2P在线借贷平台为例,其由最初的信息中介演化成信用中介,通过改变实现金融功能的方式从事着金融机构业务,以逃避监管机构的监管。为了遏制P2P在中国野蛮增长,《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把P2P网贷交由银监会监管。随后,出台的《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为P2P网贷业务制定了规则。这些方案的出台,及时清理了互联网金融市场领域不合法的网贷平台,为网贷平台的设立、运行及退出制定了规则,有力遏制了P2P网贷平台不法现象的激增。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治理是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新设“金委会”,统筹协调我国金融领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一重大变化反映出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必要性与时代性,互联网金融的治理对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提高金融体系效率至关重要;同时也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朝着普惠、法治、规则、创新、共赢的方向迈进。通过互联网金融领域市场治理,实现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的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二)有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深化

现代化与法治本质上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互联网与金融的碰撞使我们的生活步入“互联网金融”时代。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影响着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从传统金融市场改革、普惠制金融推进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法治治理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互联网金融仍是金融,因此,其应该遵循我国现行的有关金融方面的立法。但中国目前的金融立法是基于传统金融模式制定的,对互联网金融的治理有其鞭长莫及之处,这就需要修改、补充或者制定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法律。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治理,有利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同时,互联网金融治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推进了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基于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的需要,创造性地协调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在法治发展中的作用,努力实现现有法律的创新发展,使其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相融通,共同为新时期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服务。

(三)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挑战了传统金融治理和监管方式。譬如,互联网金额机构在法律意义上的界说较为模糊,一些机构针对这一“漏洞”从事实质上的金融业务,逃避监管,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秉承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出台法律制度,将一些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纳入监管范围,有效解决了这一尴尬局面。互联网金融治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金融市场的效能,科学解决了当前互联网金融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尚未完全适应的问题,解除当前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障碍和弊端,通过更新理念、转变方式构筑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强有力的后盾。

中国对互联网金融市场领域的治理,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线上、线下均能协调、有序、持续、健康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需要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定位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使互联网金融治理满足中国经济形势和新经济变革的新要求,这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兴起至今,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治理主要是有针对性的“运动式治理”,且未从根本上建立起保障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所需要的制度框架,治理主体的单一也导致我国对互联网金融治理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一)政府在互联网金融治理中定位不准

互联网金融是现代金融创新与互联网科技深度融合产生的新时代金融形态,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在满足公众金融需求的同时也诱发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在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中对此作出回应。但是,根据目前我国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的立法和实践来看,政府的定位十分模糊,仍沿袭了我国传统金融监管与立法一贯的缺陷:“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政府无法准确地找到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平衡。

以P2P网贷平台为例,在其诞生之初,政府采取了相对包容的态度。2013年至2014年间,我国金融市场大体上运行相对稳定,P2P网贷虽具有个案风险,但整体金融行业风险仍处于可控范围内。然而,2015年大量P2P网贷平台违规违法事件的爆发,迫使政府监管部门紧急制定监管措施,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从政府对P2P在线借贷平台的整体立法和治理轨迹不难看出,在政府监管容忍和豁免之下,各种网上借贷平台肆无忌惮从事资金炒作和推高资本市场泡沫运动等背离普惠金融基本理念的行为;在政府严格整顿之下,全国各处网贷平台频频倒闭和“跑路”事件集中爆发。政府在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中定位不准,这导致了政府监管和治理的缺位、越位和错位。在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初期,政府采取鼓励与支持其发展的态度,但因对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相应配套措施的治理机制相对滞后,特别是未及时对其加强引导和引进自律机制,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频发。鉴于此,政府猛然发现其未适当融入互联网金融这一行业本身,而且前期在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指引下采取不治不理方针,导致政府没有积累丰富有效的立法和治理经验,当金融风险事件突降,政府往往只能被动地开展运动式的专项治理。运动式的专项治理并不能作为金融治理的常态,新时代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要求政府必须找准其位。

(二)现行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体系不完备

中国既非世界上互联网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也非金融市场最发达的国家,但中国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繁荣的国家。互联网金融兼具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的双重风险,这对中国金融法律体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我国金融治理仍然遵循传统的审慎经营的治理理念;而互联网金融行业秉承“法无禁止即自由”的理念开展金融创新业务。不难发现,仅遵循审慎经营的治理理念已无法满足我国金融创新、金融发展、金融改革的需要。从立法层面看,我国现行金融法律体系仍然架构在传统金融市场模式基础上,金融法律不完善,导致治理依据不足。互联网金融在我国野蛮生长八年之久,《指导意见》才提出监管基本要求和明确监管分工。面对“互联网+”的侵入,现行金融法律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退出、信用管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明显存在立法空缺,只能凭借临时性、效力等级较低的规章来应急。“中国政府金融监管既包括具有中央立法和监管权的中央监管机构,也包括享有地方立法与监管权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机构。”[1]从理论上看,中央监管的优势是立足点高,更有全局性,能更好促进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但其也具有监管深度不足,监管成本高昂,且无法根据特殊情况实行灵活性监管的弊病。“回顾与反思中国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实践,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监管主体选择的问题上,过分依赖中央监管权力的宏观审慎功能,相对忽视地方金融监管权力相机监管,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缺乏互动的重要原因。”[2]

综上,我国现行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中存在规制理念落后、法律依据不足以及中央与地方立法与金融监管权划分、配置和运用不合理的问题。为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必要完善中国现行的互联网法律监管体系。

(三)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主体过于单一

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业跨界经营现象越来越明显,从事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企业大都是非金融企业,即那些没有金融牌照的互联网公司,包括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商、社交网站等各类新设的互联网信息企业。与互联网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性相比,中国对互联网金融的规制往往强调政府在监管中处于中心地位。“而政府一般试图通过法律规制互联网金融市场,但遗憾的是基于法律规制的自身缺陷,法律规制本身也会失灵。”[3]

互联网金融业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十余年中以政府为中心的规制模式,让公众将政府默认为互联网金融市场规制的核心主体,甚至是唯一主体。获得真实、充分的信息是政府制定出宽严相济、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则的前提,但因互联网金融专业性较强,政府行政工作人员对此存在认知局限,加上互联网金融企业有选择的提供信息,往往导致政府监管层获得信息不够全面。除此,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人员编制少、权力配置不合理和监管基础能力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也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监管绩效的重要原因。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规制存在着信息获取不全面及执法资源紧缺等缺陷,部分互联网金融行业恰是利用这些漏洞长时间违法违规经营。尽管互联网金融给公众造成较大利益損失,但因个体力量过于分散,社会公众无法及时对违法平台进行集体抵制。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若仅注重“政府中心监管”,通过“重典治乱”的法律规制手段可能无法在事前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在事中阻遏互联网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反而可能会激发行为监管者套利和规避法律的动机。

政府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态度决定着行业行为的合规性,而其他社会主体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制作用甚微,社会公众及行业组织对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以政府为中心的规制模式,往往忽视多元社会主体在市场行为制定上的协商、博弈、妥协、合作、共同抵制的作用,不利于发挥社会公众、行业组织的作用,对中国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有限。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的深化措施

(一)找准政府在互联网金融治理中的定位

政府要找准自身在互联网金融治理中的定位,本质上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恰当界定政府权力运行的边界和政府的职责范围。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厘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当出现金融风险时,优先考虑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整,政府介入的前提是市场失灵。

中国互联网金融治理实践表明,政府在互联网金融治理中仍走政府单方主导、通过勾画政府部门之间的顶层设计来改变互联网金融业态的旧路。换言之,政府在我国互联网金融治理中仍保持一种绝对的基础性地位。譬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提出:所有金融行业都必须持牌才能运营并被纳入监管范围。众所周知,市场准入的方式不限于此,互联网金融的负外部性作为政府规制的对象,政府根据不同互联网金融业态的负外部性采用差异化的市场准入措施是一种更科学的法制化进路。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互联网金融业态才有必要采取牌照管理等行政许可类的准入措施;而对那些涉及面窄、涉及人数少、涉及金额不大的互联网金融业态,采取诉讼方式便可以实现有效治理且不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互联网金融业态,政府不宜主动介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所述的无区分化的牌照监管理论,事实上忽视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差异化风险特征,不尊重司法自治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秉承着“监护式”商法识别机制。其改革的进路必然是由“监护”转向“服务”,提高金融法适应金融创新的能力,尊重市场规律,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互联金融的创新发展既需要政府营造适合金融创新的社会环境,又需要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政府在防范与整治互联网金融风险时要做到“该出手才出手”,当市场机制失灵之际,政府要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找准政府在互联网金融治理中的定位,从而更好把握政府在互联网金融治理中的“度”,让政府这只“有形之手”适时、适度、适当地发挥为我国金融安全、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重构互联网金融治理的法治框架

如前所述,金融企业审慎经营是传统金融领域治理金融风险的首要理念,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行业的一种形态仍要遵循这一理念。然而,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与生俱有冲击和突破传统金融法规之处。因此,若复制传统金融的思路来治理互联网金融,有可能扼杀金融创新,这就需要政府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更新治理理念,鼓励创新。在遵循基本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以差异化监管互联网金融市场领域的新兴企业,凡不违背金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业务,就应当允许其开展;对那些能更好满足公众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形态,应鼓励、支持、引导、规范其发展壮大。同时,有必要建立健全互联网领域的纠错机制,及时引导那些行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走到阳光下健康发展。

金融法治的重构应该是全面性和前瞻性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立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当前金融基本法律进行修订,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内容,并修改与互联网金融发展不相容的部分;尽快制定新的互联网金融立法,以弥补立法缺口;构建互联网金融治理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提高互联网金融治理“基础性法律”的位阶。同时,互联网金融立法时应着眼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主体资格、业务范围、发展方向、市场进入退出机制、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合理划分是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具有宏观审慎管理金融风险的优势,而从切合互联网金融市场本身的特征来看,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强化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配置。“在金融监管方面,中央金融监管权的下放是合理的,一方面适度赋予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地方政府管理职能的内在要求。”[4]“舍此,互联网金融具有强烈的地方化色彩,其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带来区域性的冲击和影响,倘若爆发地方性金融风险,地方监管难辞其咎。”[5]仅依靠中央或单纯依靠地方均无法胜任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和治理重任,因此,若想通过二者良好的互补互动来提高互联网金融立法与治理的有效性,必须合理配置两者的干预范围和治理权限。在强化地方金融立法与监管权配置时,勿忘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

(三)多元主体助力互联网金融社会共治

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现多元主体齐力治理”的理念,这一想法为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拓宽了新思路。

作为非正规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迅速膨胀,消费群体剧增,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及社会需求,故政府需转变传统的监管思维。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要以“多方共治”为规制理念,在法治框架下推动政府、市场、组织、社会多元主体共治模式的建立。当然,这一共治模式,不是松散的、简单的共同管理,而是多方主体的协调治理。具体而言,政府应对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新监管理念,正确认识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的关系,注重金融创新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政府要改变以往“先创新,再整治”的做法,在互联网金融创新过程中树立事前、事中金融监管理念[3]。自我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控制体系的顺利运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和机构要充分调动其自治的积极性,要担负起管理平台投融资方的职责。但单纯的自我约束远不能在互联网金融这一专业性领域有效实现社会共治功能,还需将其嵌入政府规制之中,在不脱离政府监管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金融市场信息、技术等优势,建立互联网企业与政府协商、对话和合作的机制。此外,完善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制度,激发行业组织对自身的有效治理,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社会共治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组建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标准,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行为,建立互联网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完善行业信息披露机制,发挥“软法”在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中的作用。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加强行业组织建设能够起到更灵活有效的规范作用,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问题通过舆论途径先传导至社会中间组织,政府在制定监管政策时也会先向行业组织汲取意见,这样便形成了富有弹性的互动机制和政策制定缓冲带。同时,社会公众是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潜在参与者和监督者,公众应主动学习新型金融知识,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识别能力,揭发、举报和监督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助力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亦然,我们应在法治框架中,在融合政府、市场、行业、社会公众各方力量下,将互联网金融社会共治由文本变为制度实践,以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邢会强.金融法的二元结构[J].法商研究,2011,28(03):84-90.

[2]刘辉.论互联网金融政府规制的两难困境及其破解进路[J].法商研究,2018,35(05):58-69.

[3]潘静.从政府中心規制到社会共治:互联网金融治理的新视野[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36 (01):67-77.

[4]段志国.我国金融监管权的纵向配置:现状、问题与重构[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03):6-11.

[5]刘飞宇.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防范与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0.

时代金融范文第2篇

今天,主人又买来只画眉,流线型的体形,丰满光泽的羽毛,甚是好看。崭新的金色鸟笼高高挂在遮阳棚下,又添一景。新来乍到,环境陌生,喜爱唱歌的画眉,沉默无语,十分胆小。但是,居高临下,遮风挡雨,衣食无忧的鸟笼生活,却引起了猫狗们的注意,见它高昂着神气的头颅,扇动着亮丽的翅膀,就是不开金口,妒意横生,议论起来。京巴狗首先发话:“啧啧,咱们主儿买它来,是想听歌曲的,它倒好,哑巴找到妈妈——没话说。”波斯猫捋了捋长长的胡须,添油加醋地说道:“都说画眉的音色比外国花腔女高音还要美,主人每天忙前忙后地伺候它,它就是横竖不买账,我看它是绣花枕头一肚草。”常来偷吃狗食猫食的麻雀也趁机献媚道:“别看我成天叽叽喳喳地,你们并不嫌烦讨厌我,这就叫习惯成自然嘛,哥们,是吧?”巴西龟在玻璃缸中探出长长的脖子,插话道:“不唱也罢,保持我们生活的平静,平静就是和谐,和谐就是安定哪。”

主人爱鸟,热情不减。抑或是主人的真诚打动了画眉的心,抑或是它早已熟悉了新的生存环境,第七天的清晨,“啼笃魁——啼笃魁——”一阵悦耳动听的鸣叫,将主人从梦中叫醒。主人十分高兴,忙披衣下床,来到鸟笼前:“我的宝贝,终于喜开金口了。你的金嗓子,的确一鸣惊人,一鸣惊人哪!”说着,来不及刷牙洗脸,便扫鸟粪,清鸟笼,添食续水,围着画眉不亦乐乎地忙开了。

见此情景,猫狗们倍感失宠冷落,大家牢骚满腹议论起来,京巴狗愤愤不平地说道:“自从它来之后,我们的生活待遇大不如前,每餐骨头少了,饭盒中的肉片也难得一见啰。”波斯猫叹了口气:“唉,你们原来担心它不开声,如今倒好,技压群芳了不是?!你看它在主人面前的那副德性,凭它那一嗓子又获爱又受宠,全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小麻雀趁机挑拨道:“昨天中午,我还听见它模仿狗大爷和猫大叔的声音呢,一会儿汪汪汪,一会儿喵喵喵,那声音学得惟妙惟肖,以假乱真。哼!竟敢在我们面前作起秀来。”巴西龟也火上浇油:“这该死的画眉一来,我们的待遇每况愈下,说句不中听的话,咱们的主儿也有点喜新厌旧呢。你看,主儿已两天忘了给我喂食了。”“如此下去,太不和谐了,猫大哥,你是我们的智多星,得想个法子呀!”小麻雀不怀好意地怂恿说。“对对,猫大叔,你是位有名的冷面杀手,面对画眉的挑衅,决不能手软!”众人附和道。

怒从心头起的猫儿,瞪圆一双猫眼:“我要杀了它!”“它高挂空中,上不着天,下不接地,你养的一身肥肉,上得去吗,有这个能耐?”众人异口同声,情绪高昂。“我自有办法”。猫儿说罢,高高翅起长长的尾巴,进窝午睡去了。

是夜,月黑风高,波斯猫迈着悄无声息的猫步,来到一墙旮旯,将尾巴伸进一个洞中轻轻一晃动,一只身材矫健的褐鼠立即蹿出洞来,跪于猫的脚下:“大王,夜里招唤小的们,有何贵干?”“褐鼠老弟,有趟美差,派你前往,快快附耳上来。”说罢凑着老鼠耳朵,如此这般,一阵耳语。

子夜,夜深人静,受命之鼠“噌噌噌”蹿上钢架,攀上悬于空中的鸟笼,一掀笼衣,见画眉正在熟睡,好不欢喜,立即用钢牙利齿对着鸟笼啃将起来。

被惊醒的画眉立即警惕地发出“呜呜”的警告。老鼠继续撕咬,须臾,细细的竹栅栏被咬断两根,强盗破门而入,一阵你死我活的搏斗,最终以画眉力不匹敌而告终:老鼠咬断了画眉的咽喉,吞食了它的内脏和肌肉。老鼠挺着饱胀的肚子,用牙签剔着牙缝,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画眉没有鸣唱,次晨主人醒来,甚感怪异,一种不祥之兆涌上脑门,他忙来到平台,掀开笼衣一看,天哪,笼中只剩下一摊血淋淋的羽毛和两只爪子。主人一跺脚,差点没气昏过去:全怪昨晚老友聚会,自己多喝了几杯,忘了将鸟笼收进家中,才酿成如此大错!

时代金融范文第3篇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各行各业都面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银行金融行业也开始将大数据信息技术运用到银行业务之中,开始了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更加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2015年1月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这篇征求意见稿中对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提出了大致的意见框架,国家鼓励开展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以减少群众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的等待时常,更加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本文从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的问题入手,归纳出当前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主要存在相关监管措施不完善、开户过程身份有效识别难、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银行账户风险后续管理不足四个问题,并针对问题从优化相关法规制度、强化部门协调、加强内部控制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完善措施,旨在为银行进行远程开户业务提供建议。

关键词:远程开户;银行;监管;身份识别;部门协调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金融行业受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影响亟须转型发展。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冲击之下,积极谋划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成立各式各样的“轻”银行。但是,受银保监会要求的“面签”政策限制,对传统银行业在发展线上金融业务时造成一定的限制。在这情况之下,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该如何使用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怎么样开立结算账户都成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监管措施不完善

传统的银行业务办理,尤其是开立账户都要求面签,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客户身份和行为的真实有效性。另外,面签也是有效防控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加之远程互联网虽然更为便利,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地风险不能忽视。我国针对银行远程开户账户有明确的使用要求和实名制办法,但是远程开户过程应该防范地风险却并未提及,而且远程开户当前还十分欠缺监管措施。

1.2 开户过程身份有效识别难

一是影像资料真实性识别难。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办理中,一般是使用二代身份证影像作为身份自证资料,而二代身份证则是通过物理卡片防伪标识来进行真伪辨别,包括物理防伪膜、定向光色变“长城”图案、微缩字符串等技术手段,但是只通过身份证件的影像是无法完全保证客户证件真实性的。二是人脸远程识别难度大。客观环境是影响识别技术的重要因素,即使当前的远程人脸识别技术在识别率上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如果拍摄的环境不能达到要求,那么人脸图像的识别仍然存在较大难度。与此同时,在公安部门的身份证系统中存留的照片都是办理身份证时的影像,时间较长,无法有效进行人脸识别。

1.3 金融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互联网金融基础信息建设不足,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银行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政府部门及本银行自身所拥有的数据库信息,对客户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对验证时容易导致客户的身份信息泄露,造成一定的损失;同时与其他银行合作进行交叉验证相关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由于各个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且各个银行所拥有的客户信息资料属于银行的内在机密,因此在进行与各银行交叉验证相关客户身份信息时,容易出现信息不足,客户资料泄露等现象,因此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为银行业交叉验证客户身份信息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时,随着AI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议要将人脸识别技术加入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客户身份信息核验之中,但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尚未在银行金融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银行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

1.4 对银行远程开户风险后续管理不足

在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存在一定的信息交互风险。远程开户依赖于互联网络进行客户与银行之间图像和声音的传输,但是在进行网络传输时,遭遇伪造、篡改等可能性较大。倘若客户的计算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了不法分子的入侵,那么在这样安全性较低的环境下进行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办理,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进而发生窃取客户信息、插入虚假声像伪造客户声像等不法行为,客户的信息安全面临空前的威胁。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虚假与胁迫开户风险。银行机构需证明开户是客户的真实意愿表达,而不是外部胁迫,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远程开户引入的视频技术,并不能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插件工具上传事先准备好的证件图片信息、当事人视频资料逃避相关的身份验证,也很难通过多种渠道来识别客户是否属于自愿开立银行结算账户,银行仍旧处于虚假开户和胁迫开户的风险之下。

1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问题的完善建议

1.1 优化相关法规制度

1.1.1 出台较为明确的实施细则

随着远程开户在银行办理结算账户业务中日益蓬勃发展,因此政府机关部门要不断加快优化相关的法规制度,出台一系列银行在办理远程开户业务时的各项规定制度,并对这些制度进行不断细化,明确远程办理银行结算账户的各个环节,同时银行等金融业在进行远程开户时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业务的办理,禁止出现滥用职权、非法办理业务的行为。

1.1.2 赋予银行要求客户提供辅助证明材料的权力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授予银行要求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申请人提供证明文件的权利,证明文件包括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个人有效证件。但在互联网环境下,银行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助信息来确定客户身份,如捷克 Zunobank会要求客户上传本人在其他银行的客户账单等。因此,应当赋予银行在办理远程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时候,要求客户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来识别客户的身份。

1.1.3 加快建立银行结算账户分层管理制度体系

结合不同性质功能的账户,平衡便利性和安全性,加快建立银行结算账户分层管理制度体系,根据不同的账户类型、交易类型以及交易的规模、大小、频率等多方面,对账户实施分层认证及管理。同时,通过后台实时监测账户的使用情况,采取实名认证的方式对账户进行升级,禁止越级使用账户。

1.2 强调部门协调

1.2.1 强化各个渠道之间的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交叉验证

商业银行除了借助自己本身所特有的身份验证方式外,还可以和政府机关部门、其他的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利用政府部门的数据信息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信息,利用安全有效的技术方式强化各个渠道之间的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交叉验证客户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方信息共享机制,减少因信息覆盖率有限而导致的验证渠道受阻、账户审核环节不畅等问题,加强征信系统数据的开发应用,提高相关数据的利用效率,保证客户身份的真实有效。

1.2.2 联合公安部门信息中心制定指纹核查办法

首先,要加快完善顶层设计。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完善《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指纹化管理的规定》,并对该项规定做系统的阐述说明,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文件来办理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定开户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有效,降低风险。其次,公安部门要加快完善部门内部的信息库建设,对于过期的身份信息要及时地重新录入,使得公安部门信息库的指纹信息完整且有效,加快建设联网核查系统。除此之外,还要预防出现手指受伤、脱皮而导致无法识别指纹等情况,需要采集同一人的多个手指指纹信息,可以选择多个指纹尽心验证,使得指纹的通过率得以提高。

1.2.3 及时地对联网核查系统的数据进行更新

首先,总行的联网核查系统要与公安部数据信息库及时的对接,及时地将总行的数据信息与公安部的指纹数据进行核查并更新,尽量减少数据信息出现滞后的现象。其次,要在联网核查系统中新增指纹核查的模块,升级系统功能,使得客户在远程办理银行结算账户时能够及时的进行指纹的比对以确定客户身份信息的完整。最后,要在联网核查系统中增加身份证件的种类信息,如军官证、护照等能证明本人身份证件的信息。

1.2.4 在各省会城市银行金融机构实行试点运行

一般来说,省会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流动性大,因此,在省会城市银行金融机构率先实行试点运行,有利于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测试客户身份信息的精确度和效率,并结合相关反馈信息,对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及时的更新,不断改进提高。同时,还可以在医院、政务服务中心等人口较为聚集的地方进行试用,在开立社保卡或者健康卡等环节时,录入公民的个人信息和指纹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扩大指纹信息的使用范围。

1.3 加強内部控制

一方面,要加快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识别客户身份信息系统机制,结合相关信息资料对客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综合的评估判断;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保证银行工作人员的保密责任,与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严禁出现违法收集买卖客户的个人信息的行为,搭建起一个互相信任、安全有效的非面对面办理银行结算账户的业务。

1.3.1 多重组合的限制

对远程办理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客户实施多重组合的限制。一是要对开户对象进行限制。必须要求开户主体公司或者个人在我国境内且存续时间较长。二是要对开户数量进行限制。一个开户主体只能在同一个银行远程办理一定数量的银行结算账户。三是要对相关账户余额和交易的金额进行限制。规定银行结算账户的日交易金额、日取现金额以及相应的账户余额,防止出现利用远程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

1.3.2 线上或者线下远程信息认证

对远程申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客户要进行线上线下的双重认证,要求远程开户的客户按照线上的相关规定填写申报信息,线上审核通过之后将能证明客户自身的文件资料、开户申请书等材料复印件寄回或者传真到银行进行线下审核。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同名账户进行转账验证客户的身份。通过电话回访对客户所填写的线上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进一步确认,保证客户是在自愿的原则下进行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同时还可以以客户的产权证明、租赁合同或者其他相关辅助材料来进一步确认客户身份的真实有效。

1.3.3 适时转变银行账户管理理念,探索监管新方法

未来银行等金融行业的监管朝着自助认证、自担责任的方向迈进。现阶段,美国对于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较为支持,并未对其设立多项的附加性要求。我们国家在进行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也要适时地转变银行账户的管理观念,尽量减少政府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在以实名制开户的管理理念为基础下,充分了解客户的身份信息,结合不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探索新的监管方法和远程开户的方式。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则保留对银行等金融业务监督管理的权利,禁止出现利用远程开户洗钱、恐怖融资或者欺诈等现象。

1.3.4 建立新业务洗钱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加快完善风险控制措施是银行等金融业务顺利开展的根基。因此,各个银行金融机构都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严格按照银保监会的相关规定对远程开户业务的规定执行,制定涵盖完整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将办理业务过程中各项电子证件有效的记录和保存,可以引入第三方认证方式确保业务的公平公正。同时,要加快建立防止洗钱风险业务的评估机制,设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加快完善事后追责制度,加大处罚力度,以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设计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1.3.5 健全考评机制,强化业务监管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有效提升核查系统指纹化核查使用率。严格要求银行落实指纹化核查的各项制度规定,规范有序开展核查业务,确保使用指纹化核查身份信息的系统占比逐年提高。

二是建立考核通报机制。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推广指纹化核查的细化措施和推进时间表,并对本机构内部系统功能进行自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整改优化。三是畅通举报渠道,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省会中支应严肃指纹化核查纪律,公布咨询举报电话、畅通举报机制;在支付结算执法检查中,应重点检查指纹化核查的开展和推广的情况。发现不规范使用系统的、不符合操作要求的等违规行为,应依法严肃查处并督促其及时整改。四是建立科学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提出指纹化核查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明确评价标准并严格落实到位。

1.3.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对创新业务风险评估和应对能力的提高

随着互聯网金融的飞速发展,金融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因此对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就越来越高。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内部控制,设立学习班,鼓励银行工作人员系统的学习金融监管业务知识,不断充实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能力,更好地对金融创新业务风险进行评估预警,进一步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2 结语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是现阶段大数据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是银行金融行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所进行的改变。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发展完善,但现阶段还存在这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针对这些不足系统的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以期能够加快促进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发展,银行结算账户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采用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方式办理相关业务更有利于节省人民群众的时间精力,同时在进行远程开户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它在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这一方面要求银行金融业要完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要求人民群众重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是大数据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完善远程开户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断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解决,促进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琰钦.中国传统银行的经营转型之道———互联网金融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01).

[2]罗锦莉.远程开户或颠覆银行传统服务模式[J].金融科技时代,2015,(02).

[3]许琪.银行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金融会计,2015,(8).

[4]王雪韬.银行账户远程开立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浙江金融,2015,(9).

[5]王硕.远程开户利好“互联网+金融”[J].中国农业金融,2015,(12).

[6]王路.银行远程自助开户业务存在的问题应予以关注[J].金融经济,2017,(02).

时代金融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为例,通过分析和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报道,研究金融危机过后大众媒体是如何呈现大学生就业这一话题的。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媒介呈现

一、研究背景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举步维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2009年9月美国匹兹堡G20峰会结束标志着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世界经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也逐渐走出低谷。但金融危机仍难言结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大众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呈现样态,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理解和关注程度。本文以《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为例,探讨媒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是如何呈现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的。

二、研究对象与样本采集

本文选择《中国青年报》作为研究对象。《中国青年报》是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性日报。时间上本文选择2010年1月1日至6月30日这半年的报纸为分析对象,通过阅读2010年上半年的报纸找到关于大学生就业报道的文章共计425篇。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大学生”的界定包括高职、大中专院校的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对就业的限定包括了毕业生创业、当村官、考公务员、入伍以及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者等途径。另外本文拟与《中国青年报》在正常年份的就业报道进行对比,选取刊登在《新闻界》2009年第5期上的论文《框架理论下大学生就业的媒介呈现——以<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为例》为范本,把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研究正常年份大学生就业报道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以充分展示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报道的特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将《中国青年报》2010年上半年大学生就业报道分为四个类别:报道的版面位置、报道的体裁、报道的主要内容以及报道的地域。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整理如下: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报道是媒体极为重要的议题

表1《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版面分布情况(共425篇)

版面位置 篇数 所占比例

要闻 47 11.1%

青年话题 7 1.6%

综合新闻 53 12.5%

教育科学 19 4.5%

思想者 1 0.2%

共青视点 12 2.8%

大学生村官 72 16.9%

创业周刊 60 14.1%

职业教育 42 9.9%

青年调查 133.1%

青春校园 9 2.1%

两会特刊(三月) 11 2.6%

KAB创业教育特刊(三月末) 15 3.5%

全国大学生网络创新商务应用大赛特刊(五月末、六月初) 26 6.1%

其他 38 9.0%

在2010年仅半年的时间里,《中国青年报》对于大学生就业议题的报道数量就已经达到425篇,超过了2007年全年290篇的报道数量。由此可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介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话题。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中国青年报》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村官、创业周刊、综合新闻和头版上。2009年4月24日起,《中国青年报》开辟每周一期半个版的“大学生村官”专版,全面展示大学生村官的精神风貌,激励更多的有为青年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创业周刊”则是《中国青年报》关注大学生创业的固定版面。另外2010年3月“KAB创业教育年会暨第二届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青年报》特别开辟了特刊对这次论坛进行全面报道。由此可以看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或者媒体首先提倡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去就业以及自主创业。《中国青年报》在2010年5月底和6月初开辟了全国大学生网络创新商务应用大赛特刊,报道这次大赛决赛各方面情况,包括参赛团队的风采、参赛选手的感受、专家的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这说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青年报》力图通过报道就业活动给大学生以信心。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更全面地呈现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问题

表2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体裁分布情况(共425篇)

体裁 篇数所占比例

消息 199 46.8%

通讯 92 21.6%

深度报道 45 10.6%

图片报道 25 5.9%

评论 22 5.2%

其他 42 9.9%

从表2可以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青年报》在对于大学生就业报道的体裁上多采用消息和通讯这两种形式,而直接代表媒体立场和态度的评论体裁较少,仅有22篇。这与金融危机前的正常年份相比变化不大,但消息的比重由2007年的51.72%降至46.8%,同时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青年报》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呈现时选用了更多的报道体裁,图片报道被加入其中,并选用专访、自述等体裁来对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呈现。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多采用以树立典型的方式进行报道

表3《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内容分布情况(共425篇)

内容 篇数 所占比例

就业政策 45 10.6%

就业现象 68 16.0%

求职创业案例 96 22.6%

就业对策报道 74 17.4%

求职创业指南 27 6.4%

就业创业活动 65 15.3%

其他 50 11.7%

从表3可以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青年报》在对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内容选择上,更注重求职创业案例以及就业对策的报道。而金融危机前,“《中青报》在对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内容选择上,更注重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及法律的解读和就业对策的报道”[1]。这说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媒体希望通过以积极典型的案例引导大学生就业。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对于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就业关注不均

由表4可以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对于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地区呈现并不平衡,这与金融危机之前《中国青年报》“多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而较少关注安徽、湖南、云南、新疆、甘肃等经济欠发达地区”[1]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表4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地区分布情况(共242篇)

地区 篇数 所占

比例 地区 篇数 所占

比例

北京 41 16.9% 山西8 3.3%

上海 7 2.9% 河南 14 5.8%

天津 6 2.5% 内蒙古5 2.1%

辽宁 9 3.7% 安徽 62.5%

河北 2 0.8% 江西 93.7%

山东 8 3.3% 湖北 93.7%

江苏 32 13.2% 湖南4 1.7%

浙江 26 10.7% 陕西6 2.5%

福建 10 4.1% 甘肃 4 1.7%

广东 15 6.2% 四川 5 2.1%

海南 1 0.4% 重庆 41.7%

吉林 3 1.2% 贵州 10.4%

黑龙江 2 0.8% 云南 4 1.7%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综观《中国青年报》2010年上半年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笔者认为,《中国青年报》基本做到了全面客观的呈现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同时,《中国青年报》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仍有不足之处,如在“创业周刊”中报道创业成功的案例较多,忽视了创业过程中困难的报道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的就业报道切忌片面化

同样的报道内容,如果有了辩证的报道艺术就能起到不同的报道效果。比如报道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如果只渲染应聘之艰难,就会给受众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如果媒体同时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形势的分析,那么这样的组合报道就更具有服务性。再如《中国青年报》开辟了专门的创业周刊,宣传成功的创业典型。但实际上,大学生创业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劣势,比如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还很低,创业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等。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要搭建起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桥梁

对于大学生就业报道,媒体要客观准确的反映就业市场的状况。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也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媒体应尽可能全面的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过后,面对仍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更需要全面的就业信息。在大学生就业报道过程中,媒体可以搭建毕业生与社会的橋梁,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支持以及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 殷子然.框架理论下大学生就业的媒介呈现——以《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为例[J].新闻界,2009(5).

时代金融范文第5篇

1.1 大数据

通常我们所说的大数据其实就是由各种不同类型以及规模的数据组构成的, 有着多样化的形式特征, 同时还有着较强的时效性。并且企业在实际的营销实践中还能发现信息数据的来源是非常的广泛的, 其中包括电商平台、用户搜索之后留下的记录以及社交网络等途径。但是, 在对如此庞大以及杂乱且与常规数据不同的数据组进行处理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也侧面说明了大数据和企业以及用户关系的管理数据之间不是必然相关的。

1.2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为了适应时代在新时代结合互联网理念所衍生出来的产物, 并且还处于发展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在这期间也出现了三个重要的阶段, 从2007到2011年时其发展萌芽的阶段也是第一阶段, 而2012到2014则是其快速发展的增长阶段也是第二阶段, 2015到现今这个阶段就慢慢开始对其进行细分也是第三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发展金融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并且传统金融也在不断地汲取学习分享以及开放的互联网精神。并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金融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两者渐渐产生竞争。现如今,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意义

2.1 满足了目前金融市场需求

企业是经营业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数据的运营效率以及结构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硬件设施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极大一份部分的人开始倾向于网上消费。因为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进步, 电子支付也变得越来越便捷以及安全, 而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手段的出现更是掀起了一段热潮, 并且由于春节微信红包的盛行更是提升了用户对微信支付的依赖以及使用,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子支付业务的交易数额。并且通过支付宝等平台年末整理的支付数据报告, 还可以进一步的分析我国年度经济状况, 这同时也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的优势所在。并且金融工作者通过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 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征信以及风控的水平。而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也是国家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但使得金融行业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而且还对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与未来商业发展趋势高度符合

人力和资本是传统的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两个因素, 但是现如今的信息化生产中, 数据与资本和人力占据着同等地位。大数据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及时地获取市场的供给以及需求, 以便更好地配置市场资源为消费者服务。基于大数据的发展潜力以及重要性国家也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大数据的发展也使得许多的传统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及机遇, 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而交通、医疗、物流以及金融等行业也因为合理的运用大数据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数据网络, 我国众多的网民, 每天都利用互联网进行着学习、交易以及搜索等活动, 而这些数据也由于互联网留痕的特点而保存了下来, 而这些数据也会在我们需要它的时候被提取利用。并且由于金融企业的长期运营过程中有了大量的客源积累, 也保留了许多的数据, 但是线下服务的传统金融机构很难对保留的这部分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 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则通过对大数据的合理利用能够对数据惊醒挖掘, 并提取出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数据进行利用, 这也极大的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3 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思路

身处于信息化时代, 在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下每时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被记录, 而在这过程也包括许多的金融客户的信息。而就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而言, 大数据是他们深入的挖掘客户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同时也能为其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创新思路。具体如下:

3.1 利用大数据技术寻找目标客户群

由于我们大家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都是抱着不同的目的, 并且使用着不同的社交软件以及网站, 因此受个人因素的影响我们对互联网金融所产生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 企业为了获得对他们来说有用的信息, 就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来搜索、排序以及检索不同社交圈中的目标人群的信息来达到目的, 进而使得设计出来的金融产品以及营销方式能够更加的贴合目标人群的心意, 吸引到他们。

3.2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设计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对产品进行设计之前首先会进行大量的用户数据以及交易数据的分析, 并深入探寻两者的联系, 分析不同客户群体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差别以及联系并找出规律, 再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出最贴合他们心意的产品, 进而吸引以及获得更多的客户,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

3.3 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控制

绝大多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都是通过对大数据的运用而实现的。而对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控制业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开放式的风险控制。这种风控类型通常采用的对象都是小微型金融企业, 在这其中会需要一个中间信用评价机构, 然后这些企业都将相关的客户数据提供给这个机构, 然后机构会对获取的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来评价客户的信用, 最后再将得到的数据结果分享给所有的小微金融企业, 以此来达到风控的目的。其二则是封闭式风险控制模式, 并且很多像京东、淘宝、唯品会这样的互联网交易平台都选用这种风控模式, 它不需要借助其他机构而是通过自身平台内部的海量的交易数据来进行的封闭式的风险控制以及信用评估机制。

4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创新策略

大数据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及时地获取市场的供给以及需求, 以便更好地配置市场资源为消费者服务。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拉动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以及创新, 具体策略参考如下:

4.1 基于大数据基础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近年来, 由于大数据技术的日趋发展以及成熟, 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 若是企业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信用数据审核制度, 就科学有效地对用户的信用进行审核, 而这也会直接导致互联网企业网贷平台频繁出现违约的现象, 也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无法正常的运转。而这些现实的情况都可以直接说明, 以前老旧的征信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 特别是在现今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这种旧的模式也应当被淘汰, 而用采用新的大数据征信系统替代它。但是在这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传统征信系统中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并且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另外我们还要对用户申请以及客户的社交网络等信息非常的熟悉,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并且, 我们还要重视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在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风险的控制。

4.2 构建垂直搜索模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由于用户能够在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中得到服务, 并且较之传统金融服务更加的方便, 由此也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服务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并且通过对大数据相关技术以及平台的利用, 客户可以选择的金融产品也更加的多样, 同时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务。另外, 用户还能够参考大数据通过其他用户的浏览记录等对金融产品以及行业数据的分析来更好的选择金融产品。这样也能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各自不同的消费需求, 同时还能很好的解决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4.3 实现虚拟货币的双向流通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普及, 虚拟货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以及接受。并且在我国流通的虚拟货币也不止一种, 也是由于种类的繁多在流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而我国流通较广的包括新浪发微币以及百度的百度币等。而我国现今虚拟货币的发展状况是已经成功地在数字资本协议许可的范围内运用了虚拟货币。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虚拟货币也会受到汇率的影响, 因此在不同国家兑换时也会因为汇率的影响而产生金额的差异。但是这样也基本实现了虚拟货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4.4 发展互联网金融的C2B模式

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C2B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运营主体是用户, 同时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有效地集中分散的用户并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采购集团。这种新的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一对一出价的弊端, 并且使得个体户能够以批发的价格购买产品, 极大地降低了购买成本。但是这种模式在运行过程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就是平台一定要非常了解用户, 清楚地知道用户的需求, 并且对于用户的需求要最大限度的满足, 这样才能确保留住客户。

4.5 提高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丰富度与服务质量

互联网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的主要渠道。并且通常个人以及小微企业是大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 所以, 为了进一步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产业链得到拓展, 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对本企业内部所掌握的客户群以及已有的金融产品进行合理的利用, 利用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对其业务范围进行扩展;要对企业的产品以及服务进行创新, 同时健全完善企业风险体系, 创造出自身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竞争优势, 同时要重视对金融产品的丰富性以及金融服务的服务质量方面发展及创新。改变传统金融受限于空间以及时间的局面, 提高金融服务的服务质量, 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也意味着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及机遇, 而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又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技术。而互联网金融也正是因为借助着大数据很累很大的创新以及发展。而互联网于大数据的融合度与互联网的透明度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这种关系也决定了营销精准的提高, 风险规避能力也越来越强,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虽然互联网金融应用大数据越来越广泛但是整体来说还不太成熟,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去改善以及优化解决。而为了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得到保障以及增强, 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利用大数据这个工具, 加快其在互联网中应用的创新以及优化, 进一步的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当今时代正处于一个大数据的时代, 同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金融以及互联网企业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没有较高的客户体验度以及盈利能力不够好等阻碍。而企业为了适应时代以及市场的发展, 就必须更新企业的产品以及服务, 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同时也进一步拉动国家经济的增长, 本文首先对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的概况进行了阐述, 在进一步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意义, 然后又对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思路进行了说明, 并进一步提出了创新策略, 以此希望能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 佚名.《中国金融大数据白皮书》提出大数据将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J].互联网天地, 2014 (8) .

[2] 王举颖.大数据时代零售企业多边平台发展与协同定价策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5 (5) .

[3] 杜永红.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5 (7) .

[4] 柴雯斐.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1) .

[5] 孙杰, 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 2015 (1) .

时代金融范文第6篇

一、新时代复合型金融人才需具备的要求

(一) 拥有良好的通识知识

作为目前一个时代的产物, 在金融科技的基础上诞生出了许多新业务以及新型行业,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使得金融生态系统的结构都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金融行业的更新、政策的调整以及越来越多金融产品的推出, 要求金融行业的人才也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而发生改变, 积极的做出必要的调整。尤其是针对于传统的金融人才来讲, 更要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不能仅限于对金融专业知识的了解, 更应当将其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互结合, 从而具备通识知识。每一位金融复合型人才都必须要对自身专业以外的学科有一定了解和认识, 这同样也是当前对金融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要求。对于该专业的从业者必须要具备良好且扎实的思维能力, 同时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全面的运用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这种实践工作造就出满足当前时代背景的新需求。

(二) 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创造性

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进步, 使得我国当前金融产品也层出不穷, 品种变的越来越多样化, 促使市场上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也早已成为了行业的焦点。怎样才能够在这种竞争激烈得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且立于不败, 都离不开人才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力。越来越多的企业早也已经意识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金融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找出具备个性化的金融产品, 同时也要满足客户的需求, 更要顺应日新月异得市场变化, 为金融生态圈找到一条新的通道。

(三) 拥有互联网意识且具备风险意识

在这个数据化、网络化以及金融资源化不断发展的时代里, 金融机构以及高新技术为了能够有一定的份额, 必须要尽快培养出一群拥有互联网思维且具备管理、金融、信息科技以及法律等综合知识的人才。所以, 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拥有敏锐的互联网思维。其中行业融合思维、信息碎片化思维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思维都属于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互联网思维。拥有互联网思维的金融者可以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不同挑战, 从而可以在科技生态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金融人才的重构培养

(一) 重构金融人才培养理念

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理念过于注重金融知识与固定的金融模式培养, 缺乏应用创新能力, 导致人才综合应用能力不高。在新时代更高的要求下, 金融人才的应变能力不足以适应复杂变化的形式, 因而无法保证工作的质量。这种现象体现出的传统金融人才的培养问题, 结合大数据与金融科技的目前发展状况, 提出重构金融人才的培养理念。

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注重通变能力的培养。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行情, 需要金融工作者有一定的应对能力。通变中通是主体, 通是指面对了解、一定程度上掌握与金融相关的事业, 包括交通、农业、科技等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变动行情变化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调整方向。变则需要金融人才一定的实践经验, 能根据调整的方向拟一个大纲, 从中寻找到突破口, 及时切入关键点, 避免过大的损失。金融科技时代随着行业的变革与重组, 金融人才需要进入其余的行业从事相关的职务, 这就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的铺垫, 使得金融人才进入非专业的金融机构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加强综合教育, 如创新意识的培养、互联网思维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培养与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再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 能在金融科技多元发展的当今社会中, 更好地融入社会构成中的一员, 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二) 重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契合市场的需求, 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根据现有的金融行业的需求, 金融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要求。一是专业基本操作快速到位;二是有通变能力, 快速调整市场目标;三是业务水平达标, 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业务质量。基于这三点要求, 高等院校需要进一步改进培养模式, 以向社会输出高水平的金融人才。

现有的模式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但容易忽视时间操作能力, 导致一些毕业生进入岗位后无法快速地适应高强度的工作。针对这一具体的现象, 培养模式应当将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高校寻求企业合作, 通过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定期询问实习状况, 一方面了解企业真实地给予学生实习的机会, 保证金融人才的实习效果;另一方面督促实习生认真对待, 从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另外, 高校可以设定奖励机制, 增加人才进入企业实习的积极性, 促使课堂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锻炼自身社交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 了解金融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从而保证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效果, 提升高校的竞争力, 达到金融人才与高校间的共赢。校企合作有助于双方共赢, 既达到学校宣传的目的, 同时企业增加一条人才获得的渠道,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关联耦合。

(三) 重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

高等院校、企业、政府三者结合在一起, 重构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传统的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为高等校园的知识培养、企业的校招、政府的人才招聘会。但现今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出现找工作困难的问题都反映出人才培养的机制不够完善。结合新时代的要求, 高等院校需要更好地加强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根据现有的数据表明, 中小型企业招收范围已逐渐缩小到重点高校, 即一般的普通高校无法与优质企业挂钩。针对这种情况,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扩大的招手的范围, 促进高校与多方企业的合作联系, 提供一个平台机会, 增加人才培养的渠道, 将企业与市场需求衔接在一起, 以便解决中小企业招聘综合型人才的招聘困难与专业人才工作渠道困难的两方面问题, 优化招聘人才结构机制, 节省时间成本, 促进金融人才快速到职上岗。

三、金融科技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一) 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培养的新体制

借鉴国内外的金融人才的培养新体制, 结合国内实际情况, 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培养金融人才的新型体制。多元主体培养是指高等院校、企业、国外平台与政府四方合作, 共同为金融人才开辟一条复合型培养道路。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建立合作的平台, 让其余三方参与进来, 通过项目合作结合在一起, 让优质的金融人才在项目参与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 提升知识理论应用实践, 拓宽眼界, 综合提升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与国外企业的合作, 促进沟通交流、实现多方的共赢。

(二) 建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

面临日益变化的新形势,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尤其是对于龙头企业而言, 内部人员的培训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对外的校招逐年减小, 高水平的金融人才不断向外流失, 普通高校的金融专业学生面临就职困难的窘境。针对这一现状, 政府应当加强现有的高校符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高校合作单位不需要限于金融行业, 各行各业都应涉及到相应的招聘, 已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任何行业都离不开财政部门, 高校通过设定奖励机制, 促使学生进入不同的行业的财政部门跟着学习, 体会到不同行业的实际需要, 结合自身考虑未来工作方向。另外, 高校内部组织学习定期开展不同专业互相学习过程, 通过短时间的学习, 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从而达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金融人才不仅是对学生的提升, 高校通过输出复合型人才有利于为企业留下良好的印象, 增加校企合作, 以此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地快速发展, 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愈加紧密, 社会对金融人才要求越来越高, 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高等院校于金融专业学生需要结合时代的步伐, 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 更好地应对变化的形式, 增加自己的竞争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摘要:本文首先对金融科技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提出的相关要求进行了分析, 包括认为首先应当具备通识知识, 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具备互联网思维, 其次分析了金融科技新时代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 包括对理念的培养、培养机制的重构等, 意在旨完善相关的激励政策, 充分调动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金融科技新时代复合型金融人才。

关键词:金融科技,新时代,复合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小琪.浅析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8 (09) :57-58.

[2] 周游.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探析[J].金融经济, 2018 (16) :152-154.

上一篇:入党动机范文下一篇:诗句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