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4改革下听力教学探讨——i+1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2023-01-13

新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CET4) 考试目标定位为“更全面检测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改进考试的后效, 和满足社会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 (金艳, 2006) [1]。改革的目的在于“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转变”[2]改革后的试卷中充分体现了交际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听力部分多层次、多角度地, 更客观地反映听力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我们可以看到, 题量从20增加到35题, 权重从20%增至35%;题型也多元化:短长对话主要体现了实际的交际能力, 短文理解蕴涵着英语的综合知识, 复合听写作为必考题型占10%。以考促教, 以教促学。面临CET4如此重大的改革变化, 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听力方面的教学应该做出如何的改革呢?这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面临的课题。本课题试图运用i+1理论进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以期提高CET4通过率从而达到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1 教和学的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听力训练相对滞后, 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缓慢, 很难适应新的四级题型从而直接导致四级通过率低下。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教和学双方。首先在课程设置上, 大学英语教学一周四课时, 但是听力课是两周一次, 总共一学期只有32课时, 学生训练的时间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大纲的要求。而大部分教师往往强调了词汇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记忆词汇听写单词, 多做阅读等, 客观上忽视了听力的训练。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语音基础不扎实, 有的词汇量不够, 大部分不会主动地话很多时间去专门训练听力等也构成了听力提高的障碍。据笔者的非完全统计, 本人所教学生总共200左右学生, 仅有15%的学生会去主动加强听力的训练, 在考试中是通过听来做题的, 而大部分学生对四级考试中的听力题是采取“碰撞, 猜”的态度。这样的做法无疑命中率是很低的, 同时, 这样做永远也不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2 i+1理论

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不断理解语言输入的过程。其精髓就是i+1理论。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 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i+1即指学习者被输入新内容之后应达到的水平。可理解的合适的输入既不是0即低于或接近于习得者的现有水平, 也不是i+2即远远超过习得者的现有水平。Krashen认为促成语言习得的发生应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为学习者提供所需的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二是学习者本身应具有内在的可加工语言输入的机制。因此, 语言输入是第一位的, 首先需要增加学生的信息输入量, 促成语言习得的基础, 同时, 这种语言的输入要求是有效的则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可理解姓, 趣味性, 非语法程序的安排等。Krashen指出, “为了使语言习得者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 所提供的语言输入中必须包括一部分下阶段的语言结构。”[4]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达到i+1的要求。因此, 在听说教学中, 应科学地选择合适的输入内容, 必须考虑输入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是否适合特定的语言学习者, 是否能提供充足有效的“可理解输入”[5]。教学安排要循序渐进, 听力材料要难易适中, 从易到难, 逐步深入。具体地讲, 从短句到长句, 从句子到短文, 从短文到情景对话, 循序渐进。避免听力内容超过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 难度突然加大, 或材料思路跳跃过大, 这显然违背可理解输入的“i+1”的原则, 是有效输入的拦路虎。

在理解Krashen输入理论的基础上, 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学的平台和资源, 扩大学生的输入量和输入的质量, 提高英语听力能力, 为四级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为此本人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

3 教学实践研究

3.1 研究对象及目的

本人在2007至2008学年度所教班级是06级大二学生四个班级, 总共200人左右, 每个班级基础参差不齐, 但是听力相对来说, 基础都比较薄弱, 在学期开始所作的调查问卷中显示, 80%左右同学平时训练听力很少, 且对此有恐惧感, 很多同学选择放弃。笔者在学期初, 对每个班级进行了同等英语四级考试的听力测试, 在四级考试中占35%的英语分数被折合成100分制计算, 班级平均分数分别为40分, 42分, 41.5分和50分, 可见听力基础薄弱, 以此来应付国家四级考试是远远不行的。

通过调查与研究探讨, 笔者最后决定运用Krashen的输入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法, 其目的在于运用实症研究试图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有效地突破四级考试中听力障碍。

3.2 听力教学过程与实施

整个教改分为初级培训和高级冲刺阶段。初级培训阶段主要是在上学期, 下学期是冲刺阶段也是决战四级的最后关键时期。

笔者首先给同学们概要地讲述了Krashen及其“输入理论”, 概要的说明i+1理论, 着重强调了输入的重要性, 并且说明输入内容的适当性, 让学生不仅从理论上对此有大致的了解, 而且对本来失去信心的听力从心理和理论上恢复或增加了信心和心理准备。

根据i+1理论, 笔者首先从听力材料上进行选择。《大学英语全新版》是目前运用最广泛较适合学生使用的听力材料, 应该得到充分应用。首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本。教材上不仅有听力方面的资料, 而且对于听力文字的相关背景文学文化常识和运用的词汇句型等都有讲解和说明, 这些是能听懂材料的前提。学生对此内容的掌握至关重要, 因此一般会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此部分。然后就是对听力内容的充分听和分解, 做到对于每一个单词听清并能够复述内容, 反复操练。对于听力课本提供的mtv的材料如歌曲, 故事, 电影剪辑等要求学生课外欣赏。不仅是在课堂上要用, 而且给学生布置课后需要完成的内容并且实施抽查方法。这是对于课本的使用。但是相对于理论需要大量输入来说这时候远远不够的, 必须加入其它的内容, 笔者一般采取网上搜索和运用市场书店等有价值的现成资料, 复印给学生, 来加大输入量。因而也需要学生配合, 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进行听力训练40分钟, 一周完成一篇短文听写, 同时也鼓励学生一周看一部英语经典名片。不仅是在听力课中, 在综合课本教学的过程中, 也贯穿很多听力训练, 如教材的教学版光盘中提供了很多包含新单词的句子听力, 当讲解单词时, 笔者经常让学生通过音响听例句并要求将整个句子完整写出来或复述出来。同时在运用ppt做课件时, 根据所讲解的内容适当地穿插相关的听力资料如动画片剪辑, 听歌曲填单词, 幽默笑话等既调节课堂气氛又训练听力, 一箭双雕。在听力冲刺阶段, 主要是模拟四级听力训练, 并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测试。在上学期要求不变的前提下, 每周要求学生精做一份标准四级听力题, 做完后要求学生分析个人的得失, 并且熟读听力的文字资料, 对此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而每天的听力时间由40分钟加长到50分钟, 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做到, 因而严格加强检查机制, 同时也加强材料的趣味性, 争取最大程度的达到教改目标。

同时, 也加强对学生听力策略的培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听力理解过程分为自下而上的过程 (bottom-up) 和自上而下的过程 (top-down) 。学生要获得较好的听力, 就必须同时并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方法。策略训练中的记笔记, 猜测词义和辨认文中的关键词、关联词, 语音语调等就是运用“自下而上”的听法, 而猜测、预期、推断等策略则是运用“自上而下”理解方法。在教学中, 笔者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这些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从what、who、where、when、why和how等角度入手, 作简单的笔记, 记下细节性问题;要求学生不要翻看听力的文字资料 (tape scripts) , 应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技能, 运用语法知识、构词法、逻辑推理或经验常识等推测词义, 在音和词的辨认、短语和句篇的理解上加强训练的力度。培养训练学生的听力预期技能, 根据已听到的内容预测尚未听到的内容等等听力技巧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逐渐教授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在宿舍随时随地打开电脑或收音机有意识无意识地训练, 创设英语环境, 提升英语理解意识。

理解和表达是交际的两个方面, 不可能完全分离[6]。输入要与输出相结合, 即我们经常说的听说结合。听说结合可以提高听力课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听和话是不可分割的, 上听力课并不意味着在听力课上就不能有说的活动, 相反将听和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仅不会对听力课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还会使听力课更加趣且有效。听力课的枯燥是学生对听力课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能将听说融为一体, 使学生切实地融入听说活动中去, 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听力中的问题, 而且还能为学生的听力活动找到真正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活动中, 笔者组织学生对听力材料的题目、背景进行讨论以及对听力材料的任务、事件、场景等进行推测, 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大脑中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 而且还可使学生对听力材料产生兴趣。

3.3 教学改革结果

通过一学年的努力, 学生在听力上有了一些明显的进步, 下学期尾声, 在笔者设置的同等四级水平听力测试中, 每个班的均分总共平均提高了20%左右, 最后, 大部分同学都很有信心地参加四六级考试。实践也证明是比较有效的, 在2008年6月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中, 笔者所教的其中一个班级四级六级通过率在本学院是位于第一的, 其它三个班级在同等专业中也是名列前茅, 最好成绩的班级四级通过率接近80%, 大大高于同等专业05级学生的同期水平, 也高于06级的平行班。成绩的取得与听力能力的提高和听力分数增加是紧密相关的。据笔者分析学生四级成绩的每部分得分, 听力部分得分基本都达到70%, 分数高的学生达到85%或更高。因而听力训练对于四级考试的成功至关重要。

4 结语与启发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改革, 特别是听力方面的教学实践, 教学上取得了一些进步, 获得了预期的结果。基于研究的结果, 笔者得到一些教学方面的启发与读者共享。

克拉申认为, 人类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 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的处i+1水平的语言输入。该理论在外语听力教学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求我们将大量的有效的信息输入学生大脑, 并且输入也不是一味机械化地输入, 理想的外语听力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外语学习环境:尽量少一些机械操练和控制操练,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接触到英语, 使学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因而不仅要求教师有充分的备课, 如上课内容的准备与选择是对教师的考验, 而且教师授课的技巧显得尤其重要, 如怎样将有声但乏味的听力文字变为鲜活的且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输入学生大脑。也许这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怎样吸引学生投入英语学习。大量有效地输入是提高听力的前提, 同时听力是一个综合技能, 还需注意提高学生包括单词句子、语篇水平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教和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进行的社会实践, 除了教师大量精力的投入外, 还需要学生与教师的配合, 学生应该认真科学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听力任务。此外, 学生要认真分析自己在听力过程的得与矢, 对于听错的单词, 词组等反复听, 找出听错的原因, 是由于自己发音错误还是不认识此单词等, 逐一思考分析, 同时积极参与听力课中说的活动以提高兴趣。

综上所述, 教师的英语听力教学, 可试图在学生的配合下借鉴克拉申的“i+1”理论, 结合学习者实际情况, 实施教学活动以期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摘要:该文介绍了Krashen的“i+1”理论, 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该理论进行教学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进而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出拉建议。

关键词:i+1,听力,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金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思路及其对教学的影响[R].2006年巡讲报告.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 Krashen 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4] 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47.

[5] Cook.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Edward Amold, 1996.

[6] 张国杨, 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纤维艺术在现代女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下一篇: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