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工作思路范文

2023-09-18

改革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

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保证,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保证和服务企业改革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坚持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当前,国有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等职工群体大量涌现,职工队伍结构呈现

出新变化新特点,职工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明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工作覆盖不到位、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工作方式方法简单、阵地设施建设不足、经费保障不力、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特别是一些地方和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国有企业党组织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提高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必须大力继承和发扬。同时,要结合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以时代的眼光审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发展,

以改革的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丰富工作的内涵外延。要适应职工群众接受心理的新特点,广泛运用宣讲报告、展览展示、文体活动、影视片等群众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教育形式,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统一起来。要适应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广泛普及的新趋势,有效利用职工群众经常接触、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要适应职工群众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变化,多搭建职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平台,吸引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加强自我教育。要适应“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新情况,注重发挥街道组织的作用,形成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坚定干部职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信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 .强化形势政策教育,激励干部职工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宣传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讲解中央的决策部署,帮助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要针对干部职工普遍关心的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热点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讲清楚,把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做好解疑释惑、增进共识工作。要及时向干部职工阐释企业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新任务,介绍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步骤,坚定干部职工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热情。要大力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引导企业和职工深刻认识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历史使命,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履行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深入挖掘企业历史与文化资源,总结提炼并不断完善企业价值理念,增强企业文化对职工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要扎实推进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以廉洁从业为重点的廉洁文化建设,增强干部职

工的职业精神和廉洁意识。要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发现和推广生产经营一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充分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要深化文明企业、文明车间、文明班组、文明职工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形成热爱学习、积极上进、岗位建功、奉献社会的风气。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使干部职工在参与中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陶冶道德情操。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增强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作用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越是深化企业改革,越要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尊重职工群众主体地位,依法保障职工政治

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劳动权益,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实行企务公开,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确保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职工。要积极探索贴近职工、服务职工的新途径新办法,立足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职工个人实际,帮助职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要关心职工疾苦、倾听职工呼声,多办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满足职工改善生产环境、加强劳动保护、提高生活待遇等方面的合理要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好思想问题。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干部职工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表达利益诉求。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干部职

工多方面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妥善应对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大型国有企业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农民工是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积极做好对劳务派遣人员、海外员工和困难职工等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

三、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体系和保障机制 .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科学配置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采取党委成员、

董事会成员和经理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专兼结合、一岗双责”等任职方式,建立健全目标明确、责权分明、运转协调、渠道畅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后勤保障、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工作结合起来,同集团公司、分厂分公司、车间、班组等不同层面工作贯通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兼职政工干部队伍为骨干、以职工群众广泛参与为特色的大政工格局。 .进一步强化企业党委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职责。国有企业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负总责,党委书记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以实际行动赢得职工群众的信赖。要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

动,提高企业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践。要按照精简、高效、协调、务实的原则,科学设置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大型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中小型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精干健全的党群综合工作部门,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职责。要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实施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充分调动企业基层党组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有效发挥分厂分公司、车间、班组等企业基层党组织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严格执行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三会一课”制度,大力推广“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做法,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做好群众工作,团结带领全体职工干事创业。要认真组织政

治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每位职工、落实到基层一线。要举办经常性的座谈会恳谈会,做好日常面对面沟通和一对一谈心,了解职工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所思所盼所忧的契合点,真正把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 .实行企业行政领导“一岗双责”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国有企业行政领导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自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目标考核体系,把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融入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把解决好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问题放在与抓好生产经营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要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酝酿、工作计划制定,带头执行并推动落实有关规章制度,支持政工部门、督促行政业务部门和车间班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员、物资、

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 .积极发挥企业工会等群众组织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工会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要依法履行职能,按照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组织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与企业行政方面建立协商制度,及时就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重要规章制度制定征求意见、提出建议,畅通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职工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岗位专业知识,积极组织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的评选表彰工作,注重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共青团组织要根据青年职工特点做好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团结

带领团员青年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女职工委员会要组织开展巾帼建功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女职工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全面提高素质,为企业改革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包括党务、工会、共青团等专职人员在内的国有企业政工干部,是直接面向职工群众开展工作的一线队伍,是搞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确定专职政工干部的数量,原则上应不低于正式职工总数的%。要牢固树立政工干部是企业人才的理念,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实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才培养工程,采取措施吸引和选拔政治素质好、知识层次高、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青年干部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政工岗位上工作。要制定实施企业政工干部培训计划,力争每年对基层政工干部轮训一遍。要建立政工干部交流、轮岗制度,使政工干部合理流动,在不同岗位经受锻炼、增长

才干,成为复合型人才。要关心政工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合理确定政工干部的工资、奖金,确保政工干部在学习培训、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与同级生产经营管理干部享受相同政策。专职政工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提高服务本领,努力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兼职政工干部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保障和阵地建设力度。国有企业要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经费列入企业经费总体预算,具体额度可根据企业经营情况确定。要加强企业报刊、广播、电视、网站以及图书室、活动室、文化宫、俱乐部、电影院、文化广场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为丰富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搭建更多载体。要加大企业内部网络建设的投入,建立网络、手机即时交流平台,开设新闻、访谈、论坛、博客、微博、

改革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小学体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课十分抽象、深奥,并且系统性不强,实践课包括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跑、跳、投、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民族传统体育、篮球及韵律体操和舞蹈等。体育课是身体活动课,而身体活动是以身体素质与思想素质作基础的。学生基础不同,要掌握相同的教学内容,这也成了体育教师的一大难点。另外限于条件,体育实践课受场地影响大,跳高少不了海绵包,篮球教学要有很多的球与球场,遇大风、下雪、落雨、强日光,体育课变更的随意性则更大。教学内容完不成,学生身体得不到锻炼。

游戏是一种遵循很简单的规则让人有很大自由活动余地的运动,可以随意支配动作的难易与数量,比如双人摇绳跳,进出的方向、跳动的次数均不加限制;“网鱼”游戏,规定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而跑直线还是折线、曲线,是急停急起还是跑跳结合均不加限制,只要跑动者不被围捕者逮住即可。游戏法特点之一是参加者全体在运动,这保证了练习的密度与强度;二是动作难度自己控制。比如“贴膏药”,速度快与追捕者离得远可以多绕几个圈,速度慢可就近处置;三是在练习中学习,不会做游戏的人,只要参加了一次练习,也就会做这个游戏了,

学习效率比单纯的组织学生学要高很多。其基本过程是“练习――学习――练习”,实用性大,练习次数多,而不是学示范动作那样“学习――练习”;四是不同气候不同场地条件下均可作游戏,受外界的限制较小;五是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活跃气氛,提高练习效果;六是可简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比如篮球投篮练习,将球篮降低到2米或更低高度,学生易于投中,还可练习扣篮,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内容,学生很愿意投入。

体育课中使用游戏法,可以激起学生运动热情;但当学生很活泼时上体育课,又必须集中其注意力并稍抑制其激情,这时可用集中注意力游戏;素质练习很枯燥乏味,可用游戏法进行调节,如追逐跑练奔跑能力、听信号追逐跑练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跳深”与蛙跳的竞赛练跳跃能力,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可用来练障碍跑和跳高。结束部分用音乐伴奏跳迪斯科来放松肢体,或用听信号大声笑的游戏放松情绪。

班级体育活动中亦可引入体育游戏,比如跳绳、登山、小群体的竞赛等均可协调学生关系,增强凝聚力。

全校性的拔河比赛,球类比赛,擂台赛,可以促进学校学习气氛的转化,可以扭转后进生,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提高学习兴趣;健美操、韵律操、体育舞蹈是女生们喜爱的内容,可以促进机体的发展,展示美好的姿势,培养自信心。

业余运动队的选材和训练,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训练是艰苦、枯燥的事情,如果手段不发生变化,极易造成学生伤痛发生和成绩下降,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则既可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又可以调节精神和情感,防止运动损伤。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游戏法教学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因为学校里有自己的游戏伙伴,有游戏场所和游戏组织者及参与者,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体育中应大力推广游戏法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中,

改革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摘要:推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赋予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的历史使命,是各试验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始终站在“三个有利于”和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立场上,打破条条框框,革除陈规陋习。解决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争取获得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有关法律内容的授权;适度压缩或撤销小城镇,集中有效资源发展大、中城市;在不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制定特殊的土地优惠政策;坚持大开放战略。

关键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庆;四川

推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赋予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的历史使命,是各试验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近年来,特别是国家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在内的各试验区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并取得了有价值的进展和阶段性的成果,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分析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下一步的改革试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践进程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确定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正式拉开帷幕。从前几年各地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到试验区成立后的大半年时间以重庆和成都两地为核心的全面实践,我们可以看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诸多改革思路已经付诸实施,有的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

目前,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以及四川省自己确定的自贡、德阳、广元等试点市根据中央和四川省的要求,在研究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并已得到审核通过。实施方案的制定和通过,表明各试验区和试点城市已经明确了各自改革的目标、实施的途径、步骤和办法,标志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思路已经清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已经破题。例如重庆市完成了实施方案的制定,成都市制定并通过了统筹城鄉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二)土地流转模式百花齐放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是土地。土地能否有效地流转,关系到农民能否转移,而农民能否转移,又关系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能否顺利地开展。因此,各试验区普遍重视对土地流转的探索,并根据各地的不同条件和客观环境,创造出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自愿交回等具有一定特色的土地流转模式。例如:重庆市北碚区形成了两种土地流转模式:一是土地出租,成片开发的模式;二是农民变市民,土地进行置换,创业就业进行扶持的模式。成都市邛崃市形成了“邛崃模式”: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集中,统一由股份公司经营,实行“股权+红利+工资”的收入分配方式等。土地流转模式的多样化,为农民向市民转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有了新的思路

农民工是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从农村流到城市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异化农民群体。他们是我国工业化过程和城镇化过程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级化的一种反映。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吸收、容纳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力资源,就成为城市持续发展、城乡联动并进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由于农民工已经先于农村农民进入城市,解决他们的转移问题相对要容易一些,因此,重庆市已把解决农民工向城市转移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新的思路,这就是:按照“促进稳定、适应流动、富有弹性、逐步过渡”的总体思路,以农民工为主线,在“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引导、安居扶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对农民工群体的公共服务、弃田转户”六个关键环节完善相关制度。

(四)企业逐渐参与这一进程,并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政府是筹划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则是最重要、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力量。成都市在前期试验中,充分依靠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成都置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诸多企业如进行市场化运作,解决了许多仅仅依靠政府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投资、补偿需要的资金、农地经营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技术、管理等。到2006年底,共实施土地规模经营153.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80家。促使土地逐渐向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在重庆,重庆美心(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建工集团等企业也开始发力,要求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点企业。众多企业的强力介入,使其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最活跃因素和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五)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得到普遍重视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农村想解决而始终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各试验区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内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探索,在较小的范围内建立起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为农民转变为市民解除了后顾之忧,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例如,重庆市构建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一个平台、两套标准;成都38万失地农民中,有36.3万人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农民工参加综合社会保险达33.9万人。均衡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社会救助体系,将城市优质资源引向农村。

(六)农民参与热情逐渐高涨

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各试验区十分注重维护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管是土地置换、出租、入股,还是就业、创业、养老保险等,均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想农民所想,做农民所做,使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欢迎和接受这种安排,农民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有的地方,如成都市邛崃市实施农民转市民,报名者远远超过了当期的计划数。

(七)城市开始为接纳农民转移做着前期准备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既给城镇就业、教育、运转、社会管理等带来沉重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各试验区均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方面,从城市的角度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和要求,纷纷对“十一·五”规划进行修改和调适,另一方面,又从各地各行各业去思考如何接受、容纳和借机发展。如重庆市江北区已经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修改完成江北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重庆市九龙坡区改革试验全面启动,提出了承包

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改革思路,出台了农民变市民的方案,并于2007年9月正式实施。四川省成都市推进规划体制机制改革,编制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城乡一体发展的各类规划。

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遇到的难点问题

总的来说,各试验区在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下一阶段的试验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通过前一段时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发现,在改革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阻碍试验进一步深入的诸多因素,还有许多难点尚需要在下一阶段试验中给予解决。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越法律的问题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其内涵是对隔绝城乡、忽视农村、歧视农民、影响和制约农村发展的法律、体制、政策、制度等进行改革,必然要改变一些现行的法律、体制和机制。这就涉及与现行体制的冲突,涉及可能超越法律界线的问题。为此,2007年9月28日,重庆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保障和促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市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区的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坚持本市地方性法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就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和作出相关决议、决定,在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而其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市人民政府的授权范围内,可以就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在其辖区范围内进行改革试验”。而其他试验区也做过一些类似的规定。毫无疑问,这种法律授权对于一些局部的、不违反我国宪法等法律明确规定的法规或政策的调整,是有很大助益的。事实也证明,上述《决定》对各地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松绑的作用。但是,对于那些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权力范畴的法律制度,却显得无能为力。有专家认为:“重庆市和四川成都市虽然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配套改革,但是在涉及法律的修改方面,必须通过立法程序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出决定。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修改……之前,任何国家行政机关或者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府和人大机关都无权超越法律的规定,擅自作出修改法律的规定。这既是一个改革思维模式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问题。过去那种先推进试点改革,然后再修改法律的做法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否则,改革必须停止下来。”因此,如何解决既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对阻碍改革的各种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进行先期调整、修改和突破,同时又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这确实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选择,甚至是一个悖论。特别是当改革涉及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面比较广的法律体系的时候,改革就有可能停止下来。先期改革试验与现行法律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是比较突出而且尖锐的。

(二)综合配套的缺失问题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其基本要求是“综合配套”这四个字,而在前期试验中,表现得不太如意的问题之一就体现在“综合配套”上面。由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内涵包括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社会稳定、城乡和谐,时间包括近期和长远的社会创新活动,这就决定了推进改革的系统性、全面性和高难度性。分析研究前期的实践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各试验区虽然也有综合配套改革的想法,提出了总体实施方案,拟定了配套改革实施计划和试验方案,例如重慶市、四川省和成都市都选择了一些区、市、县等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其目的是全面进行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为重庆市、四川省和成都市积累综合性经验。但是在实践中,却总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思考解决,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去操作实施,其综合配套性难以体现出来,要么是小范围的试验:或是一个镇、或是一个村(这种小范围的试验不具有普遍性,缺乏典型要求);要么是单一领域的试验:或是土地流转、或是社会保障、或是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或是解决农民工转移问题等等。这种先易后难,由点到面、重点突破的操作思路和具体做法有其合理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却有悖于综合配套改革的初衷,且不利于目标的达成。其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仿佛任何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改革在经过了前面一段大张旗鼓的探索后,就卡在某一个层面上深入不下去了。例如解决农民工的问题,需要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城市容纳能力的增强等等,这样牵扯一系列问题的配套改革和完善,试图从某一方面却解决农民工的问题都很难达到目的。

(三)经济支撑和支持的问题

从建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本来意义去认识,国家是希望试验区“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它的核心是“体制改革”,而不是资金支持。但是从试验区农村的现实实际出发,没有经济的支持和资金的支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又是难以启动的。从前期的实践来看,各试验区改革的推进,主要依靠了企业的进入和资金的支持。例如成都市先期试验先后获得包括中信集团等数家金融机构上百亿的资金支持和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成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国色天香等一大批企业的进入;在重庆,重庆美心集团开始进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重庆建工集团主动要求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点企业,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参与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推进了试验的进行。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程中及以后,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能不能继续获得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关键要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对金融机构和企业足够的利益回报前景和吸引力。从前期实践来看,在城市边缘地区企业有介入的愿望,例如企业通过圈地投入城市消费项目而获得较大利益;而距城市较远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很难吸引企业,资金投入也很有限。例如有农业生产企业承包大面积种粮食,由于各种原因,收益非常微小,基本上是靠种其他一些经济作物进行补贴。由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并非将土地大量转为非农用地,因此要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撑和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四)城市容纳能力不足的问题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结论,就是要将农村大量的人口转移到城市。从理论上讲,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的试验区的各个大、中等城市基本都处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相对于工业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标准,具有很强的容纳能力潜力。再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例如许多人已经在从事着工业和服务业中的劳动,有的甚至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因此理论上各个城市

能够容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但是,从目前试验情况来看,城市容纳能力不足的问题却是困扰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现实问题之一。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以及重庆市、四川省自己设立的试点区、市县等,虽然做了许多探讨,例如重庆实施“一圈两翼”战略,做强主城,做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做活小城市、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把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推动农民工向城镇居民转化、大力创造非农就业岗位、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增强城市容纳能力等,但由于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常常感到力不从力。四川省成都市打造“全域成都”概念,统一建设、逐步形成“一城两带四基地六走廊”、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行政管理模式、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消除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制度障碍等,从目前来看,县级就地消化、转移取得了一定效果,而要达到15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城市化率达到70%,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的目标,却仍然困难重重。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城市自身的容纳能力太弱所致。

(五)统筹城乡能力不足的问题

统筹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多地表现在操作层面上。自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后,各试验区高度重视其改革试点工作,先后成立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公室,例如重庆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3个市委常委和1个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市编委正式批复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下设综合规划、改革协调、政策信息3个处室,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署办公,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四川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组长的统筹城乡发展暨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等,以指导推进本区域改革试验工作。从实践情况看,虽然各地在方案制定、城郊地区农地的流转和农民的转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农民工进城安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专职部门仍然是采取过去那种常规性“活动”式设置,与各地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形成两张皮,其职能、职责和权力都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仅限于做一些组织、联络、协调、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工作,难以对改革进行整体的部署和推进,反映出改革试验的统筹能力不足,一方面统筹谋划改革试验不足,体现出单一、零星的特征,如在试验中,没有将城区与农村的改革联系在一起实施,仅以个别区或县为单位,或是以某个领域、行业为对象,结果是各行其是,解决不了城与乡的统筹问题;另一方面,试验中遇到的很多需要统筹思考解决的问题也很难通过专职部门直接有效地进行处理。

(六)土地流转可能出现的失控问题

所谓土地流转出现的失控,是指两个方面的现象:一是指在土地流转中,一些单位或个人利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探索性质和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要求和愿望,进行疯狂的圈地运动和倒地运动,损害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二是一些人指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视为城镇化的同义词,在土地流转中,将大量的、成片的农地改变为非农用地,导致农地的大量流失。在实践过程中,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不可以回避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背离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初衷。因此,值得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试验中加以重视和避免。

(七)试验区各地改革试验呈现运行不平衡的隐忧

突出表现的是城市改革力度较大,而农村改革力度较小;城郊改革力度较大,而边远贫穷农村地区改革力度较小。例如重庆主城區的九龙坡区改革试验全面启动,提出了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改革思路,出台了农民变市民的方案,并于2007年9月正式实施;而距重庆边远的城口县、巫山县等,基本上还没有迈出改革的步伐。又如四川省成都市在城郊农村地区的改革试验力度就远较偏远地区要大。我们知道,虽然这种现象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反映,虽然从政府主导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城市各种资源占优处于强势地位的角度看,上述的不平衡现象貌似正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来对照,却存在很大的偏差,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尽可能快地扭转这种局面。

三、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思路

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一定要深刻理解国家对设立重庆、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思想和具体要求,在试验过程中,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

(一)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能力

解决改革的统筹和综合配套问题,有两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前提是“统筹城乡”,途径和手段是“综合配套改革”。既然前提、途径和手段不同,组织、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职能,拥有相应的权限,以确保完备的组织机构能够驾驭改革走向,取得改革成果。根据前期试验暴露出来的问题,除了调整和完善现存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以外,还应成立地区统筹推进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具体的推进协调工作,保持上下通达,左右成为具体战术指挥中枢。二是要扩大试验范围,并考虑对改革试点区域进行集成复合,例如在重庆市,可以考虑把一、二个县与若干个城区统一作为复合试验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尝试解决单一试验没有暴露出来或是暴露出来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四川省成都市,可以考虑若干县与若干区的联动试验,统一规划、统一方案、统一步骤,协调推进。

(二)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政府搭台,市场唱戏,这是以往改革获得的成功经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也应该借用这一经验,在政府的主导、推动下,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的主体作用,让众多企业和广大农民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去,使企业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壮大发展,农民通过改革,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也可以通过企业的进入,有效解决改革的资金投入、项目投入和成本问题,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其主要举措是:从改革和建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着手,营造促使企业和农民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制定出必要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放手让企业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风雨中自由翱翔,建功立业;推动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引导农民主动自觉向城镇流动和转移。

(三)争取获得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有关法律内容的授权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建立一

套完整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包括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个人身份管理体制、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土地经营体制、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就业、失业管理体制、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新体制、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事业新体制等等。显然,它在很多方面是与我国的法律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某些方面必然涉及到与现行法律相矛盾和冲突。那么作为全国试验区,是不是一定要“在涉及法律的修改方面,必须通过立法程序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出决定”才去实施呢?显然这是一个比较敏感,不好回答的问题。笔者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既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又必须适应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的现实要求。否则,改革很难实现突破,很难实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为解决这个矛盾,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第一,国家确定设立的全国试验区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协商,争取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其授权,在试验区范围内,在一定限度上,委托对可能超越法律的问题进行审议,做出相应调整决定,并及时将决定和实施情况上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备案;第二,在试验地区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同意并会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派驻的工作组的双层严密监控下,允许试验区在其核定的范围和时限内,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对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阻碍条文进行必要的探索、修改和调整,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四)适度压缩或撤销小城镇,集中有效资源发展大、中城市

在到底是建设或是撤销小城镇这个问题上,社会上历来存在不同的意见,特别在理论界,对此争议很大。但是,不管人们主观的想法如何,我国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加快小城镇建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恰恰相反,它占用、浪费了大量农村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缺乏产业做支撑,许多小城镇空心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应转变观念,适度压缩或撤销小城镇,集中有效资源发展大、中城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高效率地集中和利用各种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真正变成现实。其基本思路是:第一,适度压缩或撤销小城镇。压缩或撤销小城镇,可以节约大量财政开支,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降低环境保护成本,这就为大、中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从而有力推动大、中城市的发展;第二,合并或减少乡镇。我国的乡镇建制主要是适应小农经济发展要求的,它与现代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冲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迫切需要对现行乡镇建制进行改革,逐步合并或减少乡镇,甚至在一些地方可以将一些面积较小的市区县进行合并,推动土地向规模化集中,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集中力量发展大、中等城市。根據一些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大、中等城市的容纳潜力是很大的。有研究单位经过研究,得出预测结果:重庆1小时经济圈到2020年,可以容纳2200万人口。而发达城市上海,有容纳3000万人口的潜力;北京市可以容纳2100万人口的能力。因此,大力发展大、中等城市,可以有效增强城市容纳能力,使农民可以主动、自愿转移到城市,由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

(五)在不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制定特殊的土地优惠政策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核心是土地。过去城乡相分离,城里人走不进农村,农民难以进入城市,根源在土地。因此,在不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制定特殊的土地优惠政策,对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重新组合、集中土地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制定土地流转的各项优惠政策(包括一定的法律、制度内容),必须以不改变农地用途性质为原则。坚守这条底线,其他放开搞活,就可以既能确保土地农用性质和农业发展的根基,又可以用活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激发企业和农民的想象力和追逐利益的原动力,有效调动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合理利用。制定土地优惠政策,应包括对土地资源有条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认定、土地使用的时间期限和政策差异、优质土地资源与非优质土地资源的价格差别、土地经营规模大小的政策导向和差异等等。

(六)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也要坚持大开放战略

国家设立的两个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两个试验区都地处西部地区,二是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支持。很明显,中央的本意就是希望试验区探索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寻求目标实现的途径和达致目标的实现。为此,坚持改革和开放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两大战略。坚持大开放战略,就是不仅要从国内,而且要从国外吸纳和引人各种有利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目标实现的积极因素,包括资金、项目、技术、模式、人才等。鉴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增强试验区吸引力的途径一是软环境,二是硬环境。改善软环境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改善硬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第二,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的优势,特别是要在广大边远贫穷的农村地区更加突出这些优势,以增强吸引力;第三,进一步加快和完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责任编辑 张颖超

改革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第一个思路,脱离国情,过分超前,难以推进。第二个思路,难以构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模式,最终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三个思路,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也有可行性,应该首选。

同时,构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制,还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吸收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二是紧密结合当前国情。

考察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尽管各国因政治体制不一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一致。一是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各负其责。二是一般都有健全的预算编制专门机构和充实的编制人员。三是一般实行部门预算管理,财政直接对各个部门。四是预算编制期限较长,一般在一年或更长时间,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五是预算编制非常细,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六是核定部门预算时考虑部门组织的收入,统筹安排。七是安排部门预算普遍采用零基预算,不搞基数。八是预算的法制性极强,从预算编制到执行都有严格的法律要求,甚至本身就是一种法律。九是都有非常严密科学的监督体系,确保预算严格执行。十是财政资金账户管理非常科学规范,一般实行“单一账户管理”,确保了资金安全合理使用,有效防止了违纪问题的发生。这些都应该在设定我国预算管理改革模式时加以吸收和借鉴。

就当前我国现状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进程之中。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相适应,财政职能也在进行调整,正在逐步退出竞争性生产经营领域投资,增加了对政府宏观管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框架已经明确确立下来。这种财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现实国情,必须体现在预算管理当中。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河北省预算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确定为:重新界定预算管理职能,规范预算管理运作程序,强化预算监督,真正把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早编细编预算落到实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新体系,实现预算管理公平、透明、健全、稳固、规范、高效,切实增强预算宏观调控能力,优化政府财力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具体讲,改革基本的着眼点在于:第一,健全和强化预算管理职能。推行部门预算,支出预算按部门编制,由财政编制到部门(一级预算会计单位),落实到项目,增强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二,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运行机制。改革预算管理运行机制,调整财政内部机构设置,预算编制、执行适当分离,强化财政监督职能,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各个环节全部纳入法制化监督管理。第三,努力推进理财科学化、民主化。积极研究运用科学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的精度和准度;充分考虑和吸收社会有关方面意见,逐步向社会公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加强财政资金和账户管理,确保预算安全稳健运行。第四,加强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依法制定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办法,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修订和调整与预算管理有关的政策条文,努力创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法律和政策环境;严格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申请、分配、下达、追加的业务办理程序,实现依法管理,规范运作。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构建的新的预算管理模式框架,主要在预算管理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编制方法、监督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一)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运行模式是预算管理改革的基础性框架内容。建立新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革传统预算管理编制、执行职责界定不清,部门交叉扯皮的做法,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个环节在工作中清楚划分,相互分离。三个环节一脉相承但又彼此间相对独立运作。与此相适应,财政内部原来行使预算管理职能的机构要进行重新调整,划分为编制、执行、监督三个大的部类,各负其责,不再直接介入其他环节的管理。预算编制机构全权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统一掌握预算编制政策与标准,审核、编制、确定财政和部门预算;预算执行机构专职负责预算的执行,统一管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账户,办理资金拨付,管理部门预算资金使用,编制财政预算内外总决算;监督机构负责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预算管理纳入法制、规范的轨道。

(二)实行部门预算管理

改革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一) 高校英语教学

高校英语进行包括大专院校英语教学和本科英语教学及研究生英语教学。大学的英语教育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对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改革也在不断进行探索,有利于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远远达不到2004年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尤其是综合能力的运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还停留在应试阶段,主要的课程设置都是针对考试和水平等级如四六级的,很少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英语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案和措施。 因此学习效率问题也突现出来,针对考试的实用性缺乏积极的动力。“提高课堂效率”是多年来高校英语教学的目标,而这一目标正体现了英语教学中的“效率至上”的原则。英语教学常常被划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涵盖了具体的知识点,例如单词,语法,听力训练等。老师则是负责把这些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原材料一样的加工品,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而教师的教授过程则是通过灌输和训练成为了加工原料的机器,无法去开启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上的任务,而学生则认为只要达到教学大纲上的要求,则学好了英语。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语言的能力,只是为学习而学习。其次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全部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而教师必须尊重教学大纲来完成课堂教学。这样教师忽略了学生个性的特点,也没有办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地。教学大纲中还严格规定了使用的英语教材。许多出版商也根据这些教材出版了相关了联系,光碟,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许多教材的使用都是多年不变的。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一个个产品,只会说书上老套的句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年复一年采取的是同样的教学方式以及课堂活动,学生在这样纪律感强的课堂中,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样枯燥的生活使英语教师和学生们都丧失了创造性。

失,探讨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做法,以及对教师的新要求等。

(二) 英语教学改革

英语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是长时期形成的,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以往模式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被动填鸭式的教育,可谓弊莫大焉。因此,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培养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目的,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同时,英语教育和学习不光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应当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和文化意识等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正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意和价值所在。

在教学改革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积极的精神,首先应明确学习目标,不能为考试过级而学习,那样只是枯燥乏味的,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应该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这也是英语教学中缺失的,特别是高职理科学技能的,认为语言没什么用而不肯花时间去学,自然也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因此树立的目标要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快乐精神,比如多听英语歌曲和看美国电影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体现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体会真正的语言乐趣。怎样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是教师需要掌握的很关键的技巧。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强调实践的学习。英语的学习是在不断联系和反复巩固中提升的。要开放地接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表现与状况。积极鼓励和开放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英语教师也应当理性地把课堂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发挥其学习语言的优势和想法。不要仅仅局限于已制定好的计划,而是要运用自己的智慧随时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或者课件。其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英语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而不是采用死板的教条的统一的教学方式授课。 最后放弃功利的英语学习目地,这也是很难突破的。在现行延续多年的高职及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目的和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地是能够通过等级考试。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满足于应付考试过级而忽略了学习英语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与历史知识。英语教育者与机构因放弃功利的学习语言的目地,而把语言的学习目地转化到实用性上。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以合理的方式把

对分数和等级的重视逐步转移。应让学生更多地把学习的中心转移到文化底蕴的学习而非单纯地背诵语法点与句型。

(三) 情感教育

由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沉积的模式化和统一但缺乏生气的规范化,因此在改革中特别要强调重视学生的情感意愿和个性要求,促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和实现自我价值,而非简单地为文凭或及格达标这样数字化的要求而被动枯燥的学习英语。在英语教学改革中,情感教育就提上了日程。由于语言和我们之间的亲密联系,情感本身也是语言的一部分。

上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北美兴起,对外语教育和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学者从人格的“自我理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语言学习观,即语言学习应视作一个完整的人(whole person)的学习,学习者既有认知思维能力,也有对认知和思维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情感要求,并不是毫无情感特征的“语言习得装置”(Caracterless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尊重学习者,将学习者视为学习的主体,是人本主义的宗旨。根据这一宗旨,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特点、个人需要、情感状态应该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生应该学会像马斯洛所说的 “倾听自我的呼声”,通过语言学习生产成就感和对自我的认同。那么什么是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指的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natural disposition)、平等(equality)、自由(freedom)、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英语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由于学生个体本身性格、身心状况方面等的差异与区别,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实现,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就需要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和提出不同意见,

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和反馈。在发挥他们学习的最大自主性的同时,给予积极的情绪支持和鼓励,在师生平等的原则上进行民主交流,展开积极的互动。最重要的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能够容忍出错,并不断给予激励和支持,在真诚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性互动的课堂秩序。 参考文献:

1、冯忠良 《结构一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英、黄艳明《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外研社,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改革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摘  要]面对东莞市基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路径探讨,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层次服务架构、培育公益主导的社会化服务资源、打造群众主导的常态化活动品牌、形成政策主导的保障性制度体系四个观点,从服务架构、服务资源、服务内容、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为东莞市镇、村(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思路。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建设  路径  探讨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和发展民生的现实要求。要从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和人民群众的现状需求出发,推进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符合标准化、均等化、信息化、社会化要求的高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借鉴东莞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试示范区的经验,结合当前东莞基层文化工作的实际,笔者就如何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一些路径探讨。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层次服务架构

东莞市为市辖镇(街道)的行政组织架构,基层就是指镇、村(社区)两级。首先要摸清现住居民的状况和需求,然后,以居民为对象设置多层次多成分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架构,达到全方位的辐射,有针对性的服务,使辖区内的全体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政府的文化惠民服务,并逐步推进均等化。我认为目前东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可探讨“一主导二主体三实体”的路径来设置。

“一主导”就是政府主导。由镇政府衔接市政府要求,制定辖区内的文化发展规划,预算文化服务经费,管理文化服务工作,举办重大公共文化活动。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宣传教文体局为这些工作的牵头单位、财政、民政、建设、市政、房管等部门为参与单位。

“二主体”就是文广中心和文联。文广中心是政府的下属文化事业单位,拥有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硬件场所,是组织开展公共文化工作和活动的政府主体单位,其工作职责是围绕政府的公共文化规划制定服务计划,并具体执行政府的文化惠民活动,引领、指导村(社区)、企业、小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文联是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基层党委的领导下,一般都有专门的机构,部分镇还有相应的阵地,能够广泛联系文艺工作者,具有人才优势,便于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因此,文联作为党委领导下的群众文艺团体,与文广中心一样,也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主体。

“三实体”就是村(社区)、企业、小区文化活动场所。目前村(社区)一般都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但是,由于管理比较薄弱,加上有的场所地点设置问题,未能发挥较好效能。虽然设了文化管理员,但多数不是专职的。要将文化管理员纳入镇、村(社区)专职干部管理,强化其职能。由文化管理员负责拟定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计划,管理文化场馆设施,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市、镇文化部门可以探讨在有条件的社区进行设立文化馆分馆或者文化站试点,将文化网格布局到最基层,通过专门机构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能力。

企业员工占东莞居民数量的大部分,有实力的企业一般都有文化活动场所,但主要是企业行为,员工享受的是企业利是,并且与主流文化设施有相当差距,缺少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因此,要探讨政府与企业共建企业文化活动室,由政府制定标准,企业建设场地,文化部门引导、输送服务,如规划政府公共图书馆的送书车开进企业,政府的惠民演出、培训送进企业,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走进企业等等,使政府的文化惠民惠及到企业员工。

小区是一块盲区,每个小区都相对封闭,小区居民除了通过媒体获得信息,基本没有享受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文化方面,小区内设立的多是开发商招租的有偿文体项目。要探讨公共文化服务进小区,一是开发小区必须规划文化设施;二是政府制定文化设施标准;三是文化部门送文化进小区,诸如上述的流动图书车开进小区,惠民演出、讲座安排到小区,并组织有条件的小区开展居民参与的群文活动。探讨在较大的小区设立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增强小区的文化普及能力。这样,小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文化馆、图书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要勇于突破按照行政区域设置文化馆、图书馆的思维,使国家公共文化设施伸向居民更便利、更需要的空间,从而达到科学布局的效果。

二、培育公益主导的社会化服务资源

目前,东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还是政府和集体为主导,大量的社会资源有待整合参与,要积极拓宽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文化服务的路径。

(一)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公益文化

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场馆、文艺社团、文化服务机构等,增加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服务场所、设施的总量。引导和鼓励有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文化人才创办“民办非企业”文化服务机构,支持国内知名品牌和服务特色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落户东莞,通过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登记手续,优化管理服务,增强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资助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采取冠名资助、合作举办、出资协办、参与承办、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

(二)扶持发展业余文艺团队

整合民间社会文艺资源,对有发展条件的村级社团由镇文广中心做好骨干培训,派出群文专干辅导节目创作、排练,并根据市、镇的扶持政策,帮助申报政府扶助资金,壮大社团实力。对自办文化,由文广中心根据企业、单位、学校实际情况,指导其自建职工文艺团队,配备文体设备,并探讨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资金补贴。三是推动工、青、妇组织和学校、企业等尽可能向社会开放自有文体设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统筹。

(三)大力开展志愿服务

东莞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元文化人才和本土地方文艺人才资源丰富,如果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将使公共文化服务产生强大活力。文化部门要为各类社会文艺团体、文化专家名人、文化能人等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引导文化艺术志愿者服务团建设,支持专业志愿者为社会提供文志愿服务;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制度,搭建平台,为文化志愿者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提供政策指引、信息发布,实现双向选择、自主参与。

三、打造群众主导的常态化活动品牌

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常设性文化活动为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普通老百姓能够广泛参与,使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文化服务成为习惯、成为常态。根据近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要促进如下几类成为常态性的文化活动:

(一)文化惠民进基层活动

东莞市近几年开展的百千万进基层活动,搅动了基层文化气氛,内容丰富,服务精彩,把先进文化送到了百姓的家门口,群众非常欢迎,而且已经成为东莞市民日常生活中一道习惯享用的精神食粮。这种服务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带来了新的时尚、新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群众的精神世界,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活动,要常年坚持,形成常态。

(二)重大节庆文化活动

节庆是老百姓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节点,如在端午节划龙船、中秋节闹花灯、春节唱大戏,公历节庆有五一劳动者之歌、七一党旗飘飘、八一英雄赞歌、十一国庆大联欢等等,都是群众和职工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活动。许多镇街都有“我们的节日”系列文艺活动,并且已经形成了品牌。按照当地的民风习俗和职工假期安排好文化生活,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重头戏。

(三)日常文化活动

就是根据不同针对性,按照年、季、月、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如厚街镇坚持每天有广场舞培训,每周有周六故事,每月有大众展台,每季有粤韵金声,每年有业余歌唱大赛。还有不同内容和针对性的,如市文化馆的“都市彩虹”、莞城的“文化周末”、塘厦的“同饮一江水”等等。这些活动坚持下来,群众参与就成了习惯,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特色文化活动

特色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亮点,有些镇专门设有“百花工程”“精品工程”等,吸引特种人才,扶持特色文化。倡导镇、村(社区)或单位、团队,根据传承的特色文化项目或者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建立特色文化基地或团队,通过培育、扶持、传承、发展,使每个项目有队伍、有基地、有活动、有效果。

四、形成政策主导的保障性制度体系

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责任,规范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机构的管理运行,协调社会资源配置,建立工作协调、经费保障、政策支持、绩效评估系列制度,形成科学规范、运行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

(一)创新工作协调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包含社会机构,要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可建立由分管领导负责,宣传教育文体局牵头,财政、民政、建设、市政、房管、文联、工会、团委、妇联、文广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协调小组,日常工作由文广中心负责,对镇、村(社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重大品牌活动、社会资源配置等进行统筹实施,形成部门互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是政府,应建立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文化部门要做到五年有规划,每年有计划,每项有预算。镇财政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建立年度预算、使用、评估制度。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设立配套资金,作为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补助、社会办文化扶持、群文精品创作扶持、企业文化建设鼓励等经费。

(三)制定政策支持制度

在落实东莞市政府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1+4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向企业延伸、小区延伸的政策文件,试点文化馆、图书馆实行总分馆体制,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突破行政架构,向群众需要的地方延伸。制定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公益文化办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办法。建立群众文化需求调研、群众参与服务质量评价、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文化服务以及绩效评估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东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4政策文件.2014(9)。

作者简介:黄云南(1967—),男,大学本科,现任东莞市厚街镇文广中心副主任。

上一篇:党员自评材料范文下一篇:安全生产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