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2023-03-26

第一篇:人有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一论三不知,谈什么“寒门难出贵子”?阶层的世袭已经明显

一论三不知,谈什么“寒门难出贵子”?“做了15年老师的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近日,一位署名linyang222的网友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网上引起热议。

发帖网友linyang222是一所中学老师,他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上个月中考结束,学校有5个孩子上了重点线。他们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这个月,这几位学生的家长们还商议送孩子去澳洲参加夏令营。“反观我们小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基本成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家里都很穷。”linyang222写到。

此帖一出,舆论围绕“寒门难出贵子”议论纷纷,各路专家各显神通,各抒已见,然而竟没一个能切中要害,开出良方的,遗憾得很!

笔者拙见以为“寒门难出贵子”切入之处有三:一为何而寒?即“寒”字;二为何而难?即“难”字;三何以为贵,即“贵”字。既然不知所寒、不知所难、不知所贵,自然“一论三不知”,谈来谈去,就像弹棉花,弹不出什么好结果!

“寒门难出贵子”并不是疑案,关键在于敢不敢去点穴。我原本不想对这个悲催的话题发表看法,天涯论坛的伊文说,“寒门需要关怀的,大家都要尽点绵薄之力,多多呼吁呼吁,有聊胜于无么!”

既然如此,那么我就使用新近所学的江湖绝学——葵花点穴手,点点“寒门难出贵子”的穴。

所谓“春风不度玉门关”,寒门就像玉门关,春风不解冻啊!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冻寒门,决非一日之功啊!

以下洋洋洒洒之文字,绝对是江湖人士的“浆糊”说法,“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勿解其中味!”

一、不知所寒:寒在哪里? “寒门难出贵子”,关键的寒门的“寒”,主要是因为太寒了,寒到了根本不具备出现贵子的土壤,所以才有“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严峻社会现实。而要回答寒门之寒,笔者认为,必须剑指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乡村的文化传统。

(一)寒掉的经济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实在不堪回首,政治干扰了经济,天灾人祸不断,很悲催,因此很多人避而不谈。既然如此,那就不揭痛,从改革开放谈起!

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同时无可回避的是,经济发展产生了另一种悲催:“制度制贫”。这又从何说起呢?且听我荒唐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在乡镇经济经历蓬勃兴起之后,因为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陷入发展瓶颈时,政府恰在这个危急存亡之秋,给外商以“超国民待遇”加以引进。这样的经济政策绝对是在谋杀乡镇企业,不积极地诊断救治反倒落井下石,无疑催死了它们,从而给外资企业兴起创造良好的机会。

本来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从而缩减城乡之间的差距。然而,在抑内扬外的经济政策之下,本土乡镇企业大量破产是必然之事了,外资却因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土地政策等利好政策,在大中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的大量涌现。于是,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便大量涌向沿海城市,开始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涯,这个时期中国正式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潮。正是国家这种“婿外欺中”的悲催的经济政策,直接导致农村人去楼空,农村经济就这样被釜底抽薪。

农村经济急遽崩盘的同时,城市里接着又在进行了另一项经济改革,那就是国企改革的民营化进程。国企改革确实让一部分人特别是权贵一夜暴富,从而实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但与此同时制造了一大批下岗工人,让寒门的人口基数进一步扩大。如此操作下来,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即工人、农民的地位急剧下降,变成了寒门的主力军。

现在回顾起以往的经济政策,相当悲催,因为缺乏搞经济的能力,少有信心,于是主动请外企来殖民,用外资挤压掉一批所谓低、小、散、乱的乡镇企业,付出的代价就是让自己的人民成为外资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同时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外企销售其产品的市场。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国企改革通过所谓的民营化进程,使得很多国企在甚至在一夜之间便变了性,成为某个权贵的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国企转制本身也是一种殖民,那就是权贵势力对工薪阶层的殖民。

内外两相结果,整个国家极度地像一块殖民地,不信你去看看,走到街上数数轿车品牌就心知肚明,我们的大街俨然成为万国汽车品牌博览会了,而国产轿车品牌的占有率是几何,能有10%吗?告诉你在一二线城市,国产轿车品牌绝对低于10%,这可是中国大街啊,一看你就能深刻地明白殖民程度有多深?再去想想,你晚上使用避孕套的牌子,有没有想起什么国产品牌?这是中国的房事啊,想不起来中国的避孕套牌子就知道殖民化程度已经深入到哪个角落了?当然,我们国家历来是不缺胸襟的,换一种眼光来看,这叫“国际化”,美其名曰“与世界接轨”!只不过,大多数成为方正县“碑剧”式的国际化而已。

外资企业排挤乡镇企业,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道路,这两大经济改革政策虽然有其合理性,其初衷也都是好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无疑在“制度制贫”,不仅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而且拉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笔者认为,贫富差距拉大的过程,就是制造寒门的过程。

其实,毋庸讳言的是,另一种殖民早已存在,那就是城市对农村的殖民!这种殖民,使得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这也是寒门子弟的绝大多数是农家子弟的直接原因。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结构就是城乡二元化结构,这种经济结构致使中国公民同一国籍有不同的待遇,也就是说存在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之分,正因为如此,中国农民们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身份上遭受政策歧视由来已久;二是我国的农村经济政策,虽然农业税已取消,但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依然存在,国家长期对农村进行经济掠夺。对农民身份的贬低加上对农村经济的掠夺,农村萧条那是必然的事。

富国殖民穷国,权贵殖民平民,城市殖民农村,中国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沦为自我殖民的国家。这一点并不是危言耸听,只要去看看权贵们将子女送到国外的比例高低就知道中国的殖民化程度了。所以说,我们虽然是一个政治上是个主权的国家,经济上却是一个殖民地国家,一切特征都符合殖民地国家的特征。

因此,一个“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需要得到普遍的公平、公正?那自然就很难了。

(二)寒掉的文化 寒门,更寒的就是一种文化的遗弃。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文化革命的摧残和改革开放的经济掠夺,失血过多,已彻底死亡!

文化大革命后的农村,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曾一度被抑制已久的激情得以释放,但好景不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市场经济对农村形成了冲击,农村顿时俨然洗劫一空,成为文化沙漠。

寒门子弟中绝大多数是农字子弟,他们或跟随打工的父母处在城市边缘,像城市的游魂;或留守日渐荒芜的农村,成为乡村的孤魂。因此,他们的处境使得他们心无所归依,马上连魂都没有了。人去楼空的农村,被掏得一干二净,空心化,剩下的人或者是老人或者是一些好吃懒做的二流子,除了做农活,赌博成为主要的文化生活,农村的文化已经死亡!

农村文化的没落其实可以以笔者为例证的。我本农家子弟,生于七十年代中后期,懵懂少年时,小脚女人曾祖母拄杖于前,每每唠叨蒙学,诸如《三字经》及《增广》。她说:玄孙啊,像你这年纪,该进私塾了,她感慨之余,就背蒙学传授于我,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开始,到“戒之哉,宜勉力”结束。我正是得益于曾祖母的唠叨,古文功底历来就好,后来就选择中文专业。可见,儿时文化的浸濡,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

然而,我祖父因长年战乱、我父亲因文化大革命的因素,没有机会得到相应的教育,可见,农村因战乱动荡,文化基因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渐渐地冲淡、消失。我不幸中的万幸属于隔二代传下来的文化种子,结果因为“寒门出贵子”,最后义无返顾地离开了农村,飞进了城市里。

其实,不仅是如我这般通过读书读出去,离开了农村,更有一批人通过做生意做了出去,也选择在了城市居住。因此,只要稍能力的人,都会义无返顾地离开农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农村形魂俱灭了。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其底蕴应该深植于农村的,然而,一方面政治的原因,使得农村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另外一方面经济政策的原因,城乡二元化的结构,使得农村的精英们纷纷离开生他养他的并且滋润他的土地,失去了反哺的可能。因此,中国农村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乱,劫后逢生后却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好不容易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又接受市场经济猛然地冲击,而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之下,农村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农村被背叛,文化被摧残,已经极度失血,比经济更萧条的应该是文化的萧条。

文化的载体是人。现在的农村不仅流失了其精英,更丧失了衣锦还乡的乡土思维,从此再也没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故事了。从此,农村这片土地也不再具备产生诸如安徽西递和宏村、江西婺源、福建土楼等的文化古村落了。其实,适当地让农村精英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特别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带回可能是一种沉甸甸历经沦桑的成熟的文化,更有助于农村的振兴,保持与城市和谐发展,甚至可以适当地缓解城市住房的压力。然而,现在这个社会连想到这种“回流”的这根筋都没有!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二元化的结构绝对是十足的弊政,贻祸千秋!本来,我们的政权是“泥腿子”打下的江山,泥腿子治国,应该多为广大泥腿子考虑一下将来的,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却弄得农村更加荒芜、经济更加萧条、文化更加沙漠,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经济制度的寒,文化衰弱的寒,已经使得寒门极度之寒,已经很难哺乳出贵子了,马上连贵子的基因都没有了。

二、不知所难:难在哪里?

寒门难出贵子,本来我们一直认为“知识改变命运”,能够“出”几个贵子的,谁知现在越来越难产了,到底是怎样的社会现状,让贵子们腹死胎中或者过早流产? 一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教育资源

国家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

据相关报道,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12年目标达到4%,4%的投入仅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这说明中国在教育投入是相当不给力的,低于美国日本那也不说了,甚至远远低于印度。正因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为了赢得良好教育的机会,必须有偿购买了,这就造成家庭投入过重。据统计,中国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

作为寒门子女,其家庭收入因衣食之计而已捉襟见肘,能够完成义务教育便是功德无量的事,能够花钱争取更好的教育条件,那简直是竭全家之所能,供一人跃龙门了,简直是孤注一掷!

难!

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国家投入少,且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政府凡涉及到资源分配,历来习惯性地歧视农村,因此,当城市加大公办民办幼儿园投入的时候,很多农村的幼儿教育还是空白。这样在“起跑线”上,农村孩子就落下了一截。

正因为资源的分配不公,自然农村教育投入差、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城市不光集中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可以通过花钱共建、择校、名师辅导和参加竞赛等各种途径,获得加分、保送、自招等政策上的照顾,让“豪门、朱门出贵子”的几率越来越大,加速在教育公平上的贫富分化。

作为寒门子女,在“起跑线”上晚跑了,而在跑的途上且不说因经济问题障碍重重,而且往往遭遇到豪门子女采用潜规则跑上“终南捷径”,实现跨越跑而跑到了前面去。这时寒门子弟再是优秀,也很难跑过豪门、朱门子弟!

难!

教育商业化后的嫌贫爱富

教育产业化后,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日渐弱化,而其商业化、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这时,优质的教育,往往通过购买才能得到。教育商业化的极致就是,有钱就有机会享受好的教育,没钱就没有机会享受到好的教育,甚至连教育的机会都丧失。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现状很明显地有这些倾向。有钱人家的孩子从胎教+学前教育+兴趣班+恶补班+良好的学习条件+奢侈的学习奖励+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这样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倘是成绩不好,那绝对是脑子的问题了。而穷人的孩子呢,愁学费+愁生活费+愁衣食住行+再带个生病的爹妈姐妹啥的,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作为贫贱夫妻之后的寒门子弟还有心学习吗?早想着辍学打工去了,补贴家用!如果出于对学习的热爱,那简直难能可贵了!

难! 二难:强寒门之所难的教育收费 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注重于公益性及社会性,总是通过各种办法比如设立高额或者全额的奖学金等方式,鼓励优秀的人才通过自身的努力独立完成学业,从而培养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些国家做是的“人”的文章。

而我国的教育却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陷入了商业性的泥淖,已经不再注重如何去培养人才,而将发展的战略盯住了学生的腰包,有钱一切好商量,俨然在做“钱”的文章。

正是这种悲摧的高等教育理念,我国(大陆)大学排名严重倒退,甚至偌大的大陆比不过弹丸的香港特区,那绝对是报应!

试想,寒门子弟完成义务教育后,就进入高中,如果想选择好的一点高中就意味着庞大的择校费,这里就且不说择校,就算一切通过寒门学子自身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

这时,如果进了二本三本的非重点大学,且不说将来毕业后就业的形势,先说眼前的学费,那绝对便宜不了,这不刚刚江湖上有个传说,话说湖南中医药大学要求每个专升本的学生必须交纳1万元的捐资费,当记者为此采访湖南省教育厅“新闻中心主任”李让恒时,他说“1万块钱,不算大事”。

1万元到底算不算事?在某些人的眼中,1万元确实“不算事”,因为1万元买不了豪华别墅、买不了玛莎拉蒂、买不了江诗丹顿、甚至买不了爱马仕;1万元对他们来说仅仅等于吃一顿饭、住一晚上酒店、买一个帐篷……何况,当前很多优质资源的幼儿园强迫学生家长捐款的数额都要几万元,而很多重点高中收取的择校费早就以10万元起步了,1万元的收费早已见怪不怪,自然“不算大事”。

然而,在另外的人眼中特别是寒门眼中的1万元是个大事!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监测调查报告指出,2009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他们省吃俭用辛苦一年也根本攒不下1万元;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刨除日益增长的物价因素和各种杂七杂八的支出,1万元对他们来说早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1万元其实对大多数的寒门来说,真是很那么一回事。

这时,如果寒门子弟百里挑一,进了重点大学,这也并意味免费就读,收费依然是很高。有人曾分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收费改革,到1996年左右并轨时,全国平均收费标准年均约为500元,但到2005年时,收费即飙升到5000元左右,10年涨了10倍。近几年涨幅渐缓,但每年上万元学费的大学屡见不鲜,以上分析过,对穷苦家庭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国家教育投资不足,且分布不均不说,而且采取了教育的产业化,而教育产业化最严重的就是高校的商业化操作,这样使得寒门子弟更是雪上加霜,鸭梨很大。

金钱与权力主导的教育体系,面对止不住一路上涨的学费,寒门子弟望价兴叹,就像身处玉门关外,春风很难吹到!

难! 三难:知识难改寒门的命运 笔者曾到云南、陕西等地旅游考察,深入民间,采集民风,其间也不乏问及当地教育状况。据了解,云南、西藏等相对落后地区的老百姓并没有信心把子女送去读书,因为他们认为知识难改寒门的命运。何出此言,且听下话:

客观而言,“知识改变命运”就像“勤劳致富”一样,已成为中国21世纪初期的两大空话了。为什么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呢?有两方面原因:一来教育的成本高昂,对藏区经济比较落后的家庭而言,无疑是笔巨大的开销,甚至可能因学致贫,使得寒门的生活雪上加霜;二来教育回报太低,如果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是公民的义务,孩子们基本就去识几个字,很难学到有用的知识;如果想继续学习读高中,高中基本设在县城,孩子们眼界打开了后,心就野掉了,毕业后很少会回到牧区或农村,往往会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精壮人口无法回流到牧区和农村,对原有的人口平衡带来极大的破坏,牧区的草原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果高中读完后能够百里挑一,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那就更回不来了,学业有成之后,百分之百会选择在城市里居住。大学毕业后,这个“贵子”留在城市里,满以为如此凤凰飞上了城市的枝头,殊不知在城市里,筑巢绝对属于易居不易的事,城里的房价对于牧(农)民来说更是天文数字,难道又要农村支援城市?因此,按成本计,为了教育,牧区和农村牺牲太大了,甚至这种牺牲是无谓的,因为并不是为牧区(农村)培养人才,而是为城市在培养。因此牧区和农村的人并不是很赞成自己的子女去“跳龙门”的。

对我讲这番话的藏族导游叫什么来着,我记不清了,好有什么卓玛来着,她是一个坚守在家乡为游客介绍家乡景点的女导游。当时她侃侃而谈,言辞之中竟几份怨怼,她还对我说:“知识误人,知识让一些人变凤凰或变野鸡,反正统统不恋故枝,越飞越远!有不少女孩子真的变成了野鸡。你想文化程度又不高,初中或者高中文化,进了城又能干什么吗?最后,她们只能卖淫!这些人一走入城市,就意味着永远地从草原上消失了。”

听闻此言,我心怆然,望着草原,我心茫然!

三、不知所贵:贵了又如何?

寒门难出贵子,试问出了贵子又如何?

即使“贵子”上了名牌大学,倾全家之财,经过深造,走向社会,然而依然贵不起来,在求职上,寒门子弟的“贵子”同样处于劣势。现实屡屡表明,竞争者个人能力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这在一些公务员考试和垄断国企招聘时,表现得尤其明显。于是,“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概念日渐清晰,人们感到改变命运的渠道越来越窄。

这里尚且假设这位“贵子”经过自己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工作,解决了就业鸭梨。但是即使这样,那又如何?非常严峻的住房问题又摆在面前,如果选择在一二线城市发展,那两三万的房价,一套体面的房子,那需要多少万?大概200万上下吧,一个毫无背景、毫无家庭资助的寒门子弟,这么高不可攀的房价,如何去面对?

本来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凤凰,谁知飞进城市这座水泥森林,结果自己只是一只小小的小小鸟——麻雀罢了。这只小小鸟计算着,一年挣5万,200万的房子,那是40年的不吃不喝,这是什么窝啊?竟然要赌上一生?

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贵子”的争取到这样悲催的生活是幸,还是不幸?其中辛酸泪,也只有寒门“贵子”自己知道。

这绝对是新世纪的笑话:寒门贵子们经过十多年的寒窗,修炼这么久,修成正果,结果修到头,却修到个城市里的寒门的身份。

四、不知所祸:阶层的世袭已经明显

如果社会阶层缺乏流通,那么寒门子弟的一生,就是他父母的续集,而且又将是他子女的前传。难道中国真的要上演“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个阶层的整体世袭?有专家指出,决定一个人地位有两种因素,一个是“先赋性因素”,即靠家庭背景;一个是“后致性因素”,即靠个人努力。先赋性因素作用太大,这个社会的流动性就小,继承性就越大,也就世袭性越强。

这样“稳固型”式阶层社会,你说会稳定吗?如果国家喜欢这种所谓的稳固,那么以“稳定压倒一切”高度来巩固并发展之吧!不能回避这个社会现象了,再这样下去,很危险了。

现实比较严峻,就拿教育而言,比如世界排名清华北大无一进百强,再比如各省高考状元集体放弃清华北大,选择香港的大学……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高校依然故我,傲慢如旧,依然热衷于金钱,为生源、为凑份子演绎着明枪暗箭。其实,教育的堕落恰恰是一个民族的堕落,我们国家竟不以为丑,反以为常!

我们必须改变丑陋,让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必须为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不能适应,适应,一味地去适应,长此以往,我们会遭报应的!

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办执行主任弗达说:“通过招收不同国家、种族、经历、职业的学生,形成一个多元丰富的学生群体,有助于形成一个健康、活泼、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生态环境”。一个学校如果只收最强者,就会渐渐变成“白人至上”的校园,这种文化的“近亲繁殖”会造成思想、学术的狭隘和退化。

一个大学如果没有寒门子弟出现,因为没有寒门子弟的参与,或者没有听到寒门子弟的心声,将来掌握国家命运的管理的人员,因为“近亲繁殖”对寒门毫无概念,甚至习惯性地漠视,完全有可能像晋惠帝一样,提出“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啊”诸如此类猪头问题。试问,国家交给这样的人管理,岂不是更悲催? 破解之道

名校无缘,就业无门,蚁族有份,寒门子弟在不平等环境下走向没落。知识不再改变命运,学习难以成就未来。另外,在不平等环境,劳动致不富,寒门子弟的前途堪忧。

笔者认为,要解决寒门难出贵子,方法只有两个,要么去“寒”,即寒门不寒,要么去“难”,即出贵子不难,除此别无它途,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面对两个现实:公权部门尚未得到有效的约束与制衡,资本力量尚未得到有效的监管与驾驭。这样,不断扩张的行政权力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资本,共同施压于普通大众。这是社会尚不公正的制度根源,也是当今一切问题的渊薮。

我们目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一切问题的渊薮就在于此,解决寒门难出贵子这个问题自然也在于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吾竟上下不得其解,故只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结束语 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必须兼顾一些必要的平等,比如说教育机会的平等、司法的公正等等。一个政府必须肩负起解决社会公平的重任,让每个人通过教育随时随地都有向上发展的希望和空间。

第二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过程与方法:

1.从孔子言行中学习和领会他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的智慧与精神。

2.结合生活实际,谈阅读感受或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学习圣人智慧,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圣人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难点:

结合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浅谈阅读启发。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华文化思想精髓,两千多年来,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温暖和浸润着千古人群。传统思想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离你还有些遥远的话,学习《论语》用以修身,对于新一代学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孔子,学习他的立身行事,领会他的生存智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你能介绍孔子其人其事及其思想吗?(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2.你能准确朗读全文吗?

指名学生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3.学生自学问题反馈。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预习确定):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三、课文研讨

1.疏通12则语录。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2.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

(一)研习1、2则。我们能够从孔子身上学到怎样的生存智慧?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1)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探究一】1、2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明确: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选文第2则,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办法。面对问题,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丁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二)研习3、4、5则,看看孔子教导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过错?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第3则的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探究二】3、4、5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明确: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孔子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一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孔子和弟子都强调改过,“知错能改”才是我们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历史上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事例很多,如:唐太宗、刘邦等等。

(三)孔子一生致力于“传道”,阅读6-8则,孔子所说的道对我们人生有何启示?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探究三】第7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明确:在自处和处世方面,孔子也有很多充满智慧的谆谆教诲。选文第7则:“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当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省略了一个“责”字。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评析:在处理政事方面,孔子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可结合当代经济可持续发展谈谈。

四、作业布置

1、翻译并背诵1、4、5、6、7则。

2、解释课后第三题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走进孔子,你从孔子身上学到了哪些生存智慧?(提问,巩固旧知)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养。

二、研习9-12则

(一)阅读9-10则,孔子是如何看待诚信的`?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孔子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选文第9则意思是说,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如果没有輗、小车如果没有軏,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翻译: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探究一】9、10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明确:孔子高度强调诚信,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国,都不可失去诚信,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诚信乃立足之本,可结合高考作文题谈谈,有条件者可展示相关优秀范文,供学生借鉴。

(二)阅读11-12则,孔子从自然现象中概括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评析: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真知”。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

【探究二】第11、12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明确:人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角度:为人处世-----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启发:艰难困苦的环境会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只有经历了磨难打击,才会看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坚韧顽强的品质。司马迁、苏武等无不如此。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宝贵,但有些人却不懂得珍惜。古代凿壁借光、秉烛夜读的故事,还有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关于时间流逝的描述以及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等等很多的事例都是惜时如金的典例。由此劝勉学生充实度过每一天,不要白白虚度年华。

三、本文节选了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请同学们概括出这几个角度。这些角度,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文章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求知方面------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为人处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3.从政方面------切记“欲速则不达”

4.为人治国------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5.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四、课堂小结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让我们汲取先贤的生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布置作业

1.翻译并背诵8、9、11、12则,此外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句子翻译背诵。

2.写300字左右的读后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2、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 末:无。 食:通蚀。 文:演示,(文过饰非)。 弘:扩大、发扬。

躬:自己。 宰:城邑的长官。 无:通毋,不要。 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兵:武器。 岁:时令。 舍: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3、讨论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1)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要求写出发言提纲,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三国时期的一代经世王肃如此解释这句话:“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王肃的解释比较符合字面的意思,在这里,道似乎是指人的境界,才大者境界自然大,才小者境界自然低,甚至不能理解大境界、高境界,所以,大境界、高境界(即道)自然不能扩大人。所以,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今人杨伯峻在《论语译注》里如此注释这句话:“这一章只能就字面意思来翻译,孔子的真意何在,又如何叫做‘非道弘人’,很难体会。朱熹曾经强为解释,而郑皓的《论语集注述要》却说,‘此章最不烦解释而最可疑’,则我们也只好不加臆测。《汉书》董仲舒所载董仲舒的对策和《礼乐志》所载的平当对策都引此二句,都以为是治乱兴废在于人的意思,但细加思考,仍未必相合。”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讨论课后第二题。先指导学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信”的辩证分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课稿范文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及译文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和翻译

4.知之为知之课件

5.教学设计《倾听心灵》教学设计

6.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7.元日教学设计

8.教学设计长城

9.长城教学设计

第三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第

1、

7、

8、

9、

11、

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 难点:鉴赏

9、13则选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

【教学方法】

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 语段解读

1、第一则

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明确: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 1 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明确: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明确: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明确: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明确: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2 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三、体悟探究

联系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巩固〗部分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是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高兴,亲自赶到郊外迎接。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

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卫灵公说:“很好。”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

3、【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

3 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教学反思】

1、 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

2、 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3、 第九则要理清比喻的关系。

4、 本专题的诚信观点,要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探讨明确孔子的诚信是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准则下的。

第四篇:三不为心得

“三不为”心得体会

曹席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是历史的启示,更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经验。党中央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的正是乘胜追击‚四风‛问题,让‚四风‛从‚不敢‛逐渐向‚不想‛转化。

贯彻‚三严三实‛是思想建党的重要路径。思想建党需要不断创新,思想灰尘需要不断清扫,思想境界需要不断升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从两个层面指出了升华境界的途径,从六个方面指明了清扫灰尘的办法,是各级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从思想建党方法看,既着眼战略又着手战术,同时把复杂问题具体化,使广大党员干部既拥有自我判断的标尺,又掌握现实针对的自我警示内容。用权严不严?做人实不实?每日一问而遵从内心则必有答案。循着贯彻‚三严三实‛的路径,定能攀登思想建党的峰顶。

‚三严三实‛是根治‚四风‛问题的良方。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仅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如何促进‚不敢‛向‚不想‛转化?如何扩大好势头、压住坏

1 风头以形成更好的‚势‛?一旦‚三严三实‛成为领导干部修身、为政、成事的先决思维条件,总是自觉地以此来思考、衡量、判断事物,它就会产生内在的约束力,告诉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这正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四风‛产生‚不想‛效应的内在肌理。

‚严实‛精神是养心修身的源泉。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普通人的修养内容和方法。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三严三实‛则是每日修身养心的必修课。世间万事成于严与实,首先就源于内心里有充盈的严实精神的蓄水池。严实养心,养的是精神圣洁纯净,养的是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养的是行为准则和习惯。把心养好了,养出高境界,养成好习惯,对‚四风‛不仅‚不想‛,更会‚不屑‛。每日修炼,久久为功,使清风正气成为内心的信守,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撼动,没有什么蛊惑能够奏效,而心能始终如一,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干干净净。

从干部心理特点和习惯规律看,目前正处在新旧、清浊相互交织转化的特殊时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注重使‚三严三实‛内化为做人、做事、做官的内心律令,转化为想问题、干事情、做决策的价值准则,则必如总书记所言:‚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而不是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2 就不至于使小矛盾积重难返、小问题酿成大患。‛

第五篇:三讲三不讲

这是做为我们管理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有挑战的要求,这是对我们自己人性弱点的挑战,只要战胜了自己,就战胜了别人或说正面的影响了别人,我们把它命名为:“干部做事三原则”。

1、 讲自己,不讲别人

 常常在问题焦点发生时,矛盾激化时,我们往往是相互指责,相互抵触,相互攻击,甚至于相互人身侮辱。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影响了自己情绪与双方感情,今后在工作中是越来越难配合,因为彼此之间在心中有了隔阂,这样对团队,部门及公司发展很不利,可以说是内耗,是公司发展的一块“拌脚石”。因此为了公司的发展,部门的进步,做为我们个人就应该学会改变自我,重新审核自己!认清自己后,丢掉我们中国人最传统的“死要面子思想”,然后处理问题时矛盾时就讲需主动自己的问题、缺点、错误,不要把自己的问题放一边不谈,避开,而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只有这样做了,才是进步,自己心态才能放松,工作起来才感到开心。

 各自主动讲完自己100%的问题,并找对策进行100%改善,这样就不会有争吵与矛盾冲突。如果只讲了自己少部分问题,或者讲了多部份,只要是没100%讲完,也不能算是进步,因为自己的心结还是没有打开,还是有所保留,还是对问题解决起不到最佳效果!因为对方在看着你!在听你讲,他心中还是有他对你的看法,只要你把他心中你所有关心的问题都谈出来,都自我解剖出来,甚至于把他没想到的问题而你也深入挖掘出来,并真心诚意地去改善,这时对方原有的存见应该清除,而且还可能影响他的做法。这时你就成功了!

2、 讲主观,不讲客观

 任何问题产生时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虽然同一问题的产生有万事万物的客观原因,但我们不作为其解释的理由与籍口,而是应积极从主观上去找主要矛盾或原因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地向你的同事诉苦,也不是向你的上司去解释半天原因,更不是发泄你的情绪给你的下属。而应真正理清自己杂乱的思路,找到最主要的问题根源,克服重重困难解决它。  不找借口,不找客观理由

3、 讲不足,不讲成绩

作为管理人员,不要只看到自己过去的辉煌成绩而沾沾自喜,而要常常总结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不断提升自我,而不是经常表明自己做得有多好。常看到不足,只要改进了,就会进步。做任何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你现在做得很好,但不是最好,你 还是有你前进的方向与空间。一旦你认为你已满足现状样子,那你就没有生存价值了!记得一句格言:只有变革,才能生存!它适用于我们企业,任何团队,及个人今后的发展。

4、 推行三讲三不讲的好处 此做事三原则,是国内心理学专家根据中国国情及中国人性共同弱点推出来解决冲突问题的方法,曾在国企如海尔,联想,华为等国内大型企业中推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对管理人员及团队有很多好处。       受得起委屈,受得气而磨练自己的意志。 敢于主动承担压力,主动去承担责任。 能产生平和心态,宽广胸怀,培养个人包容心

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理解别人,容纳别人,信任别人。 能营造团队精神,协助精神

能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具备管理人员的高素质要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日语口语和书面语对照下一篇: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