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论文范文

2022-05-1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环境生态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环境问题也不断出现。首要工作就是加快生态建设发展。为此,需建立林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从而加快林业发展,以实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环境的建设下受众多因素影响,分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问题,并提出建议,以加强建设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

第一篇:环境生态论文范文

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主要是在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出现的环境、文化保护的思潮。因此从这三个角度进行探析当下人文生态建设,树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并且通过自身的行为保护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对促进人文生态建设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进行探究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意义之后,将其融入到人文生态建设的思考当中,以期为城市人文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

在当代社会中,生态危机日益明显,因此生态批评经过进行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相处情况,可以为帮助人类正确认识人文生态提供了针对性的批评范式。在生态批评的指引下,我们需要进行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建设人文生态,树立与自然和谐形成的生活方式,最终使城市生态环境更加和谐。而生态城市建设则是让社会、自然进行和平相处,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进行人文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品格。因此在进行人文生态建设的时候,需要从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这三个方面出发,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措施。

一、生态批评:使精神与人文生态保持一致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主要是指在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下,在文化批评领域的人们受到绿色运动精神的指引,在自身的领域内发起了“绿色”批评的浪潮。生态批评出现的原因在于态危机的严峻程度不断增加[1]。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文化、政治等方面也出现一定的改变。生态危机归根到底也属于人性危机,是人们生活方法、追求方向、思想观念等方面改变引发的危机。有专家提出,现在生活中出现的生态危机,生态系統遭到破坏不是直接原因,伦理系统所起作用才是直接原因。在经历危机之后,需要意识到人类自身行为对自然的影响,因此需要认识伦理系统,然后才能进行完善伦理系统。生态批评属于后现代批评潮流当中的重要流派。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文学批评深入探究文化,经过文化批评,进行引发生态问题的思想,即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们的生态意识得以树立,并且摒弃以往落后的生态观,使人与自然可以和平相处。生态批评的开展,不但需要维护生态安全,还需要建设精神生态,使人们可以保持良好的人性。同时,不仅需要重构人们的生态价值观,还需要建设以保护自然的生活方式,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生态城市: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和谐

现代城市生态思想主要来源于霍华德所提出的田园城市,在此理论当中表现了城市和自然保持平衡的重要性和意义[2]。总的来说,生态城市主要是保持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自然生态属于人自身之外的世界,其可以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而且其发展状态不受人类意志的影响,但是生态环境,则是人类活动主要范围,并且人类活动的开展也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发展。这里涉及的人文生态系统,主要包含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这两个部分,其通常是由多种社会文化元素组成的,而元素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互相作用的情况下形成动态和谐的系统。人文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们活动的区域,也是人类活动开展的结果。人文生态属于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其主要人们之间进行信息、物质交换获得的发展结果,其也彰示着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和谐发展。人类在自然和人文之间的互动当中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明。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为人文生态的顺利发展提供所需的物质,而人文生态的优化也可以促进自然生态的发展,维护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人文生态对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意义,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社会的发展速度,也可以有效树立人们的良好品行,形成较好的文化素质。自然生态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和维护,因此要想保护生态环境也需要人们动员起来,改善自然环境,进而促进人文生态建设的完善。

三、生态文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人文生态不仅包括历史文化的内容,还包含现代先进的文明。其在表现的时候,不仅表现为物质形态,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形态。比如价值观、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文明生态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重要性越来越高,并且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人文生态建设属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部分之一,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从物质、秩序等方面出发,完成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而顺利促进文明生态城市的发展[3]。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城市人文生态建设主要需要处理城市发展期间所积累的财富,即需要合理对待现有的古代建筑、文化工艺、新式发明等,并且需要按照需要建设基本设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些物质性的城市人文生态,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可能会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精神的角度来说,我国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包含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风俗,还包含着多种工艺品、民族戏曲等,这些均逐渐成为我国历史文明当中的一部分,逐渐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人文精神。从制度的角度来说,人文生态建设主要设立各种约束性的法律和制度,从而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可以自觉遵守法律和制度,维护城市的秩序,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的意识,通过自身的行动使城市生态文明可以逐渐实现。

四、人文生态建设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正处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人文生态的重要时期,因此需要建设完善人文生态系统,使生态城市得以顺利发展。

(一)积极发挥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

城市人文生态系统当中包括城市在发展期间所形成的文化元素,包含生活模式、历史风俗等,而这些文化因素通常采用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历史建筑、民族活动等物资形态。所以在进行人文生态建设的时候,需要提高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度[4]。首先需要进行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痕迹,尤其是需要保护历史文物、古代建筑等。其次需要进行保护城市的历史特色。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街道、民族活动等。经过举办文化活动,可以城市的特色得以全面展示,而且也可以形成地域特色文化,充分体现出生态城市独有的人文魅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也可以使现代城市文化得到有效充实,完成城市人文生态系统的目标。

(二)提炼城市的人文生态精神

城市属于人文精神得以存在的基础,而人文精神则是城市发展需要遵循的方向,并且可以成为城市创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持。在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当中,进行提炼城市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必经的过程。在树立城市人文精神的时候,需要坚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宗旨,使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另外为了使人们可以形成城市人文精神,可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人们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形成城市的文化风格,最终使文明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而且经过树立城市人文精神,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意识到文化对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从而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促进城市人文生态建设的完善。

(三)合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以往比较常见的历史文化在根本上有比较大的差异,其主要是通过非物质形态进行呈现的,但其也属于人文生态当中的一部分,因此进行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当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在进行保护过程中,需要设置完善的方案,使保护措施可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而且需要避免出现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进行保护的行为,因此在合理开发的情况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保护法律法规,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得到良好保存。避免出现一些人员或者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断开发的行为,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另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能过于依赖政府,还需要吸引社会机构或者个人对其进行公益性投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也可以完成良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四)提高人们的人文生态意识

在进行城市人文生态建设期间,树立人们的生态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在树立人们的生态意识之后,可以使人们主动进行生态保护,使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得到人们的大力支持,这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益处。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当中,需要采取措施,使人们了解到自身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且了解其需要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然后通过自身的行为进行保护自然环境和城市人文生态。另外,还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人们可以有机会处于生态保护的活动,形成良好生态文明观,并且经过鼓励开展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这对城市人文生态建设也具有较大的益处。

(五)完善人文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

进行生态立法,可以使人文生态建设更快进入法治轨道,而且经过设置与之相关的法律,可以使人文生态建设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比如环保局等,需要加强对城市环境的监管,并且需要对城市文化建筑进行有效保护,使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可以全面开展。另外,在制定生态体制之后,政府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人文生态建设可以在政府的支持,有秩序地展开,实现人文生态建设的各项要求。

五、结语

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其对大自然却有着不小的影响。人文生态建设不仅需要保护被工业化发展破坏的大自然,还需要进行生态批评,建设生态城市,使城市的人文生态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积极发挥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提炼城市的人文生态精神、合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们的人文生态意识、完善人文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等方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和睦。尤其是在生态危机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更加应该引导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工作,使人文生态建设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宇榕,覃旭瑞.浅谈公共艺术反映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水元素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为例[J].大众文艺,2018,10(05):415-417.

[2]黄娟,汪宗田.美丽中国梦及其实现——兼论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理论与制度的统一[J].理论月刊,2014,14(02):96-97.

[3]柳蘭芳.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J].社会科学家,2013,23(07):174-176.

[4]李旭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全面考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J].理论月刊,2012,13(09):79-81.

作者:雷萌 余志科

第二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摘 要: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环境问题也不断出现。首要工作就是加快生态建设发展。为此,需建立林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从而加快林业发展,以实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环境的建设下受众多因素影响,分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问题,并提出建议,以加强建设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日益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往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我国的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这些环境问题都与森林资源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开展森林环境的修复工作及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工作尤为重要。

我国也曾先后确立了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对于加速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起到了恢复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植树造林的工作是造福于后代的工作,是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可以预防沙尘暴,能减少一些人们的呼吸道疾病。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要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民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美好生活目标的顺利实现。

1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维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举措。林业资源是地球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更加关注精神文明,热衷于地球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人类破坏自然而导致自然生态的恶化,例如:人们的乱砍乱伐、开山采矿、工厂排污流入河流、汽车尾气等,人类的各种索取、活动都直接加重了大自然的负担。只有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环境,才能实现共赢,长久地生活发展下去。

从生态保护的方向来看,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的。从林业产业建设角度来看,森林的绿化效果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对林业资源进行大量开发的时候,植被绿化率以及覆盖率也会随之减少,从而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空气质量降低以及环境受到破壞等,最终也会对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的建设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要想发挥林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就必须对森林进行大面积的种植,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林业资源的取之不尽,才可以加快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就是林业产业的发展,对林业生态进行建设不仅可以调节环境还可以降低污染,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林业产业发展必须与林业生态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也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我们应意识到生态危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相互联系的。只看重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忽略林业生态的建设,导致大量的砍伐森林,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林业生态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加大对林业生态的建设,才可以很好的保护植被、防治水土的流失、调节气候以及对城市起到美化的作用。在林业产业发展阶段,除了重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更应该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加大对林业的保护以及维护。

2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国家也加大了对林业生态的建设工作,使我省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促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但是,我省的林业生态的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林业产业的发展。比如:林业分布不均衡、经营水准较低。消耗巨大森林资源、缺乏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林业改革较为迟缓等,导致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举步不前。

人们往往由于林业建设的不确定性而放弃对林业建设中资金、人力以及物力上的投入,导致人们不管是生态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相应的差异感,生态效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另一方面来看,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林业产业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林业建设是林业资源发展的基础以及前提,如果没有林业资源的建设,一切都是妄谈。

2.1 林业生态工程及其作用简述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在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时,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达到一种和谐、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发展关系。

2.2 林业生态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迅速,对于林业也是有多方面的需求,而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形成了矛盾,不相适应。林业生态工程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非重点区域的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科技含量较低,片面的纯林种植,“外来树种”引种少;树种结构不合理等。森林覆盖率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重。由于传统思想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往往把林业只当作产业或一般的经济来看待,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促进林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措施

3.1 加大生态教育,提升生态素质

生态素质的高低对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直接影响,要加大对林业生态意识教育,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态素质。运用各种方式宣传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使人们能够踊跃参加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全社会人们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3.2 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基本观念。以人为本。加强资源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发展林业生产和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在林业发展中,妥善处理好生产林业经营者的投资关系,切实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尽快做好林木恢复,发展林业建设。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努力维护林业资源建设,树立良好保护环境思想。

3.3 改进林业生产方式

林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多个方面的相互调节以及资金支持,所以,要不断扩大林业资源资金投入渠道,通过社会参与以及政府支持等多种形式建立具有多元化特点的林业体系。要把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放到区域或者社会当中进行规划,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推动林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3.4 加强林业法制化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就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以此来提高森林绿化的覆盖率。要对林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法治林,保护林业资源,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

3.5 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前期要做出林业建设的整体规划,以大局观念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完善林业整体规划与布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状况提出针对性措施,从根本上治理林业环境。

3.6 政府给予支持

在林业建设上,政府的资金、人力以及技术上要予以支持,在林业的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上要高度重视,优先拨款,以保障建设的资金充足,更好的开展工作。

3.7 重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管理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我国重要战略,各部门在管理工作上一定要认真执行、切实落实,融合各部门共同协助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加强林木的恢复,根据地域具体情况对长江区域的林业生态着重维护,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配合水力部门做好工作,确保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3.8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宏观调控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政府和人们共同努力建设和维护,坚持维护生态平衡,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合理、科学的手段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实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状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目前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在众多公益项目上也取得进展。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上着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保障林业与环境之间互相协调,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4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生态工程总的发展趋势是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为主,按照不同的自然区域,形成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经济体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现代林业和经济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门新工程。它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进行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且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林业发展的措施,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总之,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在今后的林業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有机结合它们之间的关系,使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能够相互促进,既可以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建设,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朝晖,王丽敏.论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与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7(2).

[2] 李大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J].绿色科技,2011,12:6-8.

[3] 郭永庭.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原理及未来发展趋势[J].资源·生态·环境,2007(5).

[4] 李永存.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绿色科技,2018(15):179,182.

[5]谭书岭.林业产业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

[6]刘晓立.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的思考[J].农家科技,2017(9).

[7]李翠秀.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分析[J].农家科技,2016(11).

作者:张睿

第三篇: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生态安全、生态责任与发展主题

摘 要:历经野蛮与蒙昧、专制与封建、民主与科学,人类已步入了以“和谐”与“科学”为发展主题的生态文明时代,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的生态安全的保障与实现,以及其生态危机的预警与防范,有赖于人类种群生态责任、政府生态责任、团体生态责任及个人生态责任的践行,“和谐昌明”与“科学昌明”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健康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危机;生态安全;生态责任;发展主题

一、人类已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文明”亦可称“文化”,准确地说是“文化昌明”或“昌明的文化”。文化即“人化”,指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化,“文化程度”即“人化程度”,也可以说是其“社会化程度”。而文明则是“昌明的人化”或“人化昌明”,即人的自然属性的“科学与和谐的社会化”。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也可以进一步讲是“一切‘社会化’关系的总和”。

回溯历史,人类“社会化”进程先后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已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在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等经济基础上呈现“野蛮”与“蒙昧”状态,人类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呈现“专制”与“封建”状态,人类敬畏自然、迷信自然;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在近现代科技支撑的工业经济基础上呈现“民主”与“科学”状态,人类“改造”自然、“挑战”自然,甚至欲求“征服”自然。在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人类正追求着“和谐”与“科学”状态,追求着自然生态和谐,即“生物链和谐”,追求着经济生态和谐,即“产业链和谐”,追求着社会生态和谐,即“人际与代际和谐”,人类“适应”自然、“尊重”自然,人类已步入生态文明发展时代。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国共同制定了《21世纪议程》,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含三方面含义:其一,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的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其二,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其三,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各国必须合作根除贫穷,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大支柱;其内涵基本涉及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三方面。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度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与理念,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

(一)生态

生态可分为相互联系与渗透的三层级,即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是没有被人类有(经济)目的、有(经济)计划地介入干预而理应随其自然规律而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经济生态是人类有经济目的、有经济计划地进行生产、交换与消费等经济活动,并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而应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社会生态是人类在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的基础上,与自然之间、人类相互之间及与后代之间实现的应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同其他生物种群的地位是等同的,也是平等的,而所不同的是,人类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反作用力”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种群,在“改造与战胜自然”错误观念指导下甚至导致或加速整个生态系统的危机与毁灭。

自然生态和谐是经济生态和谐与社会生态和谐的基础,自然生态和谐与经济生态和谐是社会生态和谐的基础,因此,自然生态危机与经济生态危机都必然导致社会生态危机。基于该必然联系,我们更能理解,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提出的:“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危机来说,把对‘天下万物’的义务和对亲爱家庭关系的义务同等看待的儒家立场是合乎需要的,现代人应当采取此种意义上的儒教立场[2]。”

(二)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自古有之。纯自然因素导致的,例如有恐龙时代的结束。带有人类自身原因的,例如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的消失。这些都是广义上的生态危机。

而现今所称的“生态危机”,是指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导致或加重的全球的、频发或持久的各类生态危机。可分为自然生态危机、经济生态危机与社会生态危机,三类危机分别是自然生态和谐、经济生态和谐与社会生态和谐遭遇破坏而处于或接近处于不和谐与不稳定状态的情形。

(三)生态危机的原因

生态系统是在土壤、水体与大气等形成的无机环境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系统,在系统中各种无机要素及有机要素之间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与运动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等的交换,形成遵循科学规律的运转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文明主题先后历经“野蛮”与“蒙昧”、“专制”与“封建”、“民主”与“科学”,现已追求“和谐”与“科学”的时代主题,人类已由“敬畏”、“迷信”、“挑战”自然而发展到“尊重”自然及其规律。在此期间,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力”远远胜过其他“生物种群”,在错误思想观念的引导下,人类的生态破坏力在日益挑战着自然界的生态承受能力,从而导致或加重着全球的、频发或持久的各类生态危机。

自然界的生态承受能力,即生态容忍力、生态容纳力与生态自净力等。生态容忍力是指生态系统容忍有毒有害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能力,例如剧毒污染物投放或核辐射泄漏,即使没有直接伤害人类自身,也会伤害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种群”,引发生态危机间接伤及人类。生态容纳力,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所能容纳各类生物种群与数量的能力,例如一片草原能容纳牛羊马数量的能力,地球能承载人口数量的能力等。生态自净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投放污染物的消化自净能力,例如对人类工业废水、废渣、废气以及生活垃圾等有毒、有害、有碍物质与能量的消化自净能力。

三、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安全

(一)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与生态危机是生态问题的两个面,从积极角度称其为“生态安全”,从消极角度称其为“生态危机”。

生态安全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1989年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在提出建立全球生态安全监测系统时提出的,它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3]。但该概念明显是以“人与人的需要”为中心进行的概括与描述。客观而中肯地讲,生态安全是指在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要素之间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与运动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等交换运转所呈现的和谐与稳定状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与人类应当是平等的,这样,生态安全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与保障。

生态安全中,自然生态安全是经济生态安全与社会生态安全的基础,自然生态安全与经济生态安全又是社会生态安全的基础,实现与保障三类生态安全是建设与实现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和基本保障。

(二)生态安全指标与危机预警

生态安全表现为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与信息等交换运转所呈现的和谐与稳定状态,其中物质、能量与信息,及其时间、空间与运动,是生态系统的本质要素。要实现生态安全,应当根据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及各类生态危机问题的性质,科学地制定各类生态安全指标与危机预警机制,用于规范与指导生态安全保障工作。

自然生态安全指标,如土壤清洁指数、水体清洁指数、大气清洁指数、水土协调度、水土流失率、森林覆盖率、酸雨频率、极端恶劣生气频率等;以及物种合理指数、生物链合理指数与物种默契指数等。基于该指标制定与实施相应的自然生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例如转基因技术对物种间默契指数的影响与控制,不能因转基因技术的运用而造成对相邻物种的生态危机。

经济生态安全指标,如经济GDP、环境GDP、可持续发展安全系数(根据资源能源劳动力的可持续利用性及其替代可能性、紧迫性等进行测算)等。基于该指标制定与实施相应的经济生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

社会生态安全指标,如反映财富分配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居民幸福指数、居民健康指数及人口数量与结构合理指数等。基于该指标制定与实施相应的社会生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

四、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责任

(一)种群生态责任

由于地球水体与大气运动的无国界性与无洲际性,再加上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缓解生态危机,确保生态安全,已不是一个或几个国家能实现的,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与其他生物种群相比,人类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力”远远胜过其他生物种群,在错误思想观念的引导下,人类对自然的不伦理与不科学的经济与社会行为,先是将致使众多生物先后灭绝,众多人类都难以适应的变异生物(如新生的病菌及其变异)纷纷产生,而最后可能是导致人类自身文明走向消失。

人类在没有科学地论证上述消失过程可能不会产生之前,没有理由过于自信其不会来临,或不会很快来临,因为人类文明历史已有消失的历史案例,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文明已经消失,古印度与古埃及文明曾因人类自身的不和谐行为而中断;美洲的印加文明、玛雅文明的消失直至今天仍是一个谜。人类应集体、统一正视自身的前途,不应使“公地悲剧”现象在生态领域内全球性地发生,从而毁灭我们仅有的地球。人类中拥有财富、权力或智慧的精英个人都应率先挑起历史重任,从而引领全人类进行共同努力,共同承担维护生态安全的种群生态责任,生态安全人人有责。因为人类是地球生态安全的“肇事者”,可能也将是最终的“受害者”。

(二)政府生态责任

自国家诞生以来,政府成为国家权力行使的核心组织形式,因此,政府是践行生态责任的最强势主体。“政府的生态责任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它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之一,是政府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等其他责任的一种延伸。”[4]但政府生态责任的履行,与政府所处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生态文化以及政府本身的执行力有关。政府生态责任包括:(1)对国民进行生态责任价值观、生态安全意识与生态危机防范等知识教育,宣传倡导健康环保的消费方式;(2)对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安全指标与危机预警机制的研究与实施;(3)实现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确保自然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生态安全;(4)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中公平与效率兼顾,和谐与繁荣兼顾,当代和谐与代际和谐兼顾的社会生态安全等。

(三)团体生态责任

政府之外,大量的非政府组织、企业、事业等社会团体的生态责任,是种群生态责任的细分,是个人生态责任的聚合,是以不同形式集合的团体所承担的生态责任,包括企业生态责任与非企业团体生态责任。

企业生态责任,是指在生态文明时代,企业对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应承担的责任[5],通过生产经营,谋求企业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生态安全问题,包括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的防治、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员工物质上与精神上幸福感的实现等,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方面。对企业生态责任,各国政府应加强管理并立法规制。

非企业团体生态责任,是指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各种环境保护组织、各种动物保护组织、各种绿色运动组织、各种生态运动组织、宗教组织、教育机构等常设性或临时性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社会团体,致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心的和谐与稳定等的生态安全责任,其利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对非企业团体生态责任,各国政府应加强引导并支持鼓励。

(四)个人生态责任

个人生态责任是指生态系统中个人在生产、消费与社会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应主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安全的义务与责任。个人是最广泛的生态责任主体,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政府对国民生态责任价值观、生态安全意识与生态危机防范等的知识教育,有赖于社会经济条件与社会人文环境。其责任包括:(1)在生产与消费中合理利用资源能源、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诚信合法经营,避免奢侈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环保的消费习惯;(2)社会交往中明礼诚信等。

五、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健康发展的方向

(一)和谐昌明

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为反封建而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进而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与博爱”的思想,“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主题,经济与科技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满足资本增殖及人类异化鼓胀的消费欲望,不惜发动世界大战掠夺资源。由于“平等与自由”的“利己倾向性”,数百年来人类已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两词语充斥了各种政治与法律文本,以及学历教育的教科书;而“博爱”的践行,由于其“利他倾向性”践行程度相形见绌,战争、动乱、恐怖、饥饿与犯罪等至今仍然存在且无消失的迹象,而威胁人类全体命运的生态危机也已然严峻起来。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6]如果说,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靠的是跨越封建时代去“复兴与发扬”古罗马文化,那么21世纪人类要继续发展并避免自身危机,要再度跨越封建时代去“复兴与发扬”古中华文化,即践行体现“仁爱(或博爱)”思想的人与人间的关系,体现“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理念的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也许,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人类要再度跨越封建时代去“复兴与发扬”古中华文化中的圣贤思想,才可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与博爱”,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避免人类自身危机,实现人的幸福与健康。“和谐”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首要主题。

(二)科学昌明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就是长期努力用系统的思想把这个世界可感知到的各种现象凝聚到一起,变成尽量首尾一致的体系。”[7]或者说科学就是解释自然、人类及其社会现象的存在及发展规律的首尾一致的思想体系。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时间、空间及运动状态,去认识特定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可能产生不一样的认识与实践“科学体系”。例如当物质运动速度超过光速的时候,对其解释要用“相对论”体系,当人们仍处于对“牛顿定律”的崇拜与迷信时,人们不敢或难于相信“相对论”;再如,从纵向与宏观视角,东方创造了中医,从横向与微观视角,西方创造了西医,而用西医体系评判中医,就得出“中医是伪科学”的谬论。同理,基于对已有特定“科学体系”的迷信,人们也常习惯于把现有特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体系无法解释或尚未能解释的东西都一律称为“伪科学”。因此,科学与和谐地对待现有特定“科学体系”,不迷信现有特定“科学”,实现“科学创新”与“科学昌明”,是实现生态安全的必要保障。“科学昌明”是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主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 [英]汤恩比.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427.

[3] 肖笃宁,陈文波,郭福亮.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4] 黄爱宝.“生态型政府”初探[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50.

[5] 王学川.论企业生态责任的现实依据和实现途径[J].浙江科技

学院学报,2010,(4):289.

[6] 乔文娟,李建珊.探析生态危机中人的问题[J].前沿,2011,(5):183.

[7] [美]欧文·拉兹洛.人类的内在限度: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

的异端的反思[M].黄觉,闵家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4:9.

(责任编辑:陈丽敏)

作者:刘国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理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欧美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