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育的原点看

2022-07-15

第一篇:回到教育的原点看

回到教育原点“看”课堂

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案设计和重难点的突破以及课堂组织能力进行评价,这种方式随意性很大,缺乏精细度,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由此,一种立足量化、便于操作的课堂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开始受到学界和教师们的关注。自2008年起,自治区骨干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三中历史教师李杰依托广西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基于课堂观察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在南宁三中历史组全体同仁的支持下,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科特色开展了历史课堂观察的探索。2013年11月,其研究成果《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参与者,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们对学术的认真态度着实令人起敬。因此,当作者将亲笔签名的样书赠予笔者的时候,笔者便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浅紫色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质朴无华,似乎透露着一种定律――越纯粹越质朴。深入浅出是本书的特点之一。翻开书页,一段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所记录的日本樱丘小学小林老师的教学研究经历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其中这样比喻:回到教育原点,就是从“一年一度的法国大菜”变成“一日三餐做出美味佳肴”。生动而浅白的比喻让本书少了一份枯燥,多了一份生趣。

课堂观察与传统评课有什么区别?课堂观察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课堂观察有何理论支撑?课堂观察有哪些程序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该书通过总结实践中的典型历史教学案例,对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尝试构建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历史课堂观察模式,力图给广大历史教师提供较有针对性的借鉴,促使他们进行反思。

作为“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第一辑)书目之一,该书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丰富其历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引导其深入理解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其专业发展;而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该书也提供了一种可作参考的课堂研究范式。

《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一书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感悟、理解、掌握、反思4个层次系统介绍了常用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每介绍一种观察方法,作者都配以多个翔实的案例与分析,以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更全面地掌握这些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对帮助教师建立起客观、理性的课堂观察方法有积极的作用。

(王陆、张敏霞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定价22.50元)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一书中,作者借鉴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建构了比较独特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和分析框架。书中分析了认知与技能类目标达成的观察、个体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观察、合作学习过程的观察、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和社会关系的观察,对每一类的观察都提供了课堂观察分析单和观察实例,详尽地展现了如何充分使用观察分析技术,为广大教师呈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进行教学重建的全过程。

(夏雪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定价32.00元)

学生在做小动作,学生在交头接耳,教室一角的嗡嗡说话声不绝于耳……面对这种情景,教师该怎么办?视而不见?怒目相视?大声呵斥?把学生“请”到教室外?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如今还在为解决这类问题“不给力”而苦恼。那么,建议你读一读《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这本书,书中介绍的“6步法”也许能帮助你把课堂管理好,让你的课堂充满学生的欢笑声。

([美]佩奇著,屈宇清、咸佳彩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定价20.00元)

第二篇:回到原点看教学(定稿)

回到原点看教学

——宜川学习心得体会

(一)

【写在前面】

黄土、黄沙、少雨、干旱、窑洞、小米„„即便是身处相邻省份的近邻来说,这一切于我,依然是那样的好奇和新鲜!

黄河河畔,一座仅有12万人口的小县城,因为一所及其普通的学校,震撼了全国各地教育人敏感的神经!

作为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小米饭,南瓜汤”养育的一群大大小小的陕北汉子(教师和学生)却能爆发出那样惊人的能量,于我,更是那样迫切的想走近她,解读她! 2013年6月16日,陕西之旅揭开了宜川中学教育教学神话的奥秘!

震撼其现象,探究其内涵

6月18日一早,我们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宜川中学。放眼望去,校园不是想象中的现代和阔大,但却质朴整洁。

正是早读时间,学生们在校园的操场里、走廊上自由的读书,声音平和,神情专注,感受不到聒噪,感受不到做作。

7点10分,校园里响起了舒缓的轻音乐,学生们立即下楼按班集合,所不同的是,每个人的手中多了一张统一规格、同一内容内容的纸张。在等待的间隙里,先到教学楼下指定地点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英语朗读。大约3分钟左右,音乐富有节奏地再次响起,各班整齐的队伍从操场的两侧同时相向跑进操场,他们一边跑,一边呼喊着整

齐的口号到达操场的指定地点。这时,清脆的笛音响起,主席台上的两名领诵者开始组织大家朗诵手中纸单上的英语句子练习。学生们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响彻黄土高原。3分钟左右,欢快的音乐响起,学生们开始列队相向跑操,口号声此起彼伏,脚步声整齐划一,认真一看,孩子们的间隔距离很近,而且是同时迈动同侧相同尺度的步伐。后来听介绍才知道这就是他们独创的“胸贴背式”的跑操,这种方式要求极高,整个团队的动作必须整齐划一,否则就会牵一发而动全队,充分展示了极强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5分钟左右,学生队伍伴随着音乐声顺次跑步离开操场,到达教学楼后才四散休息。

早操结束后,我们进入教室观摩课堂教学。令我们颇感意外的不是小组为单位的集中座位方式,更主要的是透过班级文化建设感受到了学生和班级的紧密、和谐的融合关系。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孩子们主动、积极、认真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多年以来提出了但是一直困惑究竟如何实施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教学理念,从自主学习,到课堂展示,从小组讨论,到积极抢答,抛开知识学习的自觉和实在的层面,我更多的是感叹于孩子们脸上阳光、自信、轻松的神情——这种学习状态早就在我们周遭的环境中渐行渐远了!也就在瞬息之间,这之前看到的宜川中学教学楼上的一条标语跳入了我的脑海——“生命在这里自由呼吸,青春在这里精彩演绎”。我顿悟,我释然!

课间活动依然在轻松悠扬的音乐声中拉开了序幕。各班于教学楼下指定地点集合后,在音乐的统一号令下依序跑步进入操场指定地点

分散列队站好,先是队列交错穿梭慢跑3分钟左右,然后回复原位集体做操,无论队形如何变幻,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观看,整个操场的列队井然有序,横竖整齐,学生神情轻松,精神饱满,锻炼强度适中,好像把锻炼和课间娱乐巧妙地融为一体了!

课间做操完毕,各班依然顺次小跑退出操场到达教学楼下后才四散休息。但见孩子们有的打羽毛球,有的丢沙包,有的打乒乓球,有的在悠然自得的散步,有的徜徉于花园之中,一派世外桃源般恬淡、和谐的景象,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压力,没有过苦闷,没有过烦恼,没有过眼泪,没有过哀伤„„

还有两个细节不得不提:几乎每一个孩子与我们自然相遇目光对视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地向每一个老师们问好!再就是整洁规范的学生寝室折射出该校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

细细梳理才发现:

1、 两操没有班主任到场,学生自律、认真!

2、 课堂老师很少讲解,学生主动、投入!

3、 课间学生自由放松,学生阳光、享受!

4、 学生礼仪自发自然,学生友善、文雅!

5、 舒缓音乐号令自如,学生规范、清醒!

该校蒋永生副校长说: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准是看学生的“精、气、神”和升学率。

无疑,宜川中学的这两点都具备了!

我们很多学校具备了足以炫耀的升学率,可是令我们众多教育人

深感震撼的,恰恰是除了升学率以外的东西!

我们迫切的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实现了二者兼得的呢? 细探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系,加之后来校方为我们举办的座谈会,终于获悉了一些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学校内涵。

有效教学,德育先行

宜川中学的会议室墙壁上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唤醒灵魂,塑造人格的事业,教育就是要拨动学生心中的那根弦。”

蒋永生副校长说:德育是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蒋永生副校长还说:激励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先看看当前的学校。虽然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德育的地位被大大弱化,德育已不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而是学校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德育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至只能成为学校教育这个百花园中的点缀。“升学率”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升学率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社会评价学校,都是以升学率、教学成绩和学习成绩为标尺,而德育工作成了难以量化的无关紧要的软性指标。因此,以考试分数定录取线的高考、中考主宰着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升学率”展开,无论是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必须给予足够的保证。德育只需要在学校的各种会议上提一提、讲一讲,不出问题就行了。在以考试分数计成败的升学率面前,德育就

只能退居其后,陷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再看看当前的教师。“教书育人”本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可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正确的人才观,因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德育教育。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把德育当成可有可无的份外工作。据上海文教系统的一项调查发现,上海市有35.5%的教师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而只有4.75%的教师把德育放在首位。就像有些教师所说:“德育很重要,可是看不见,摸不着,又不能量化,难道比学生的成绩重要吗?‘千教万教教人考试,千学万学学得高分’才是硬道理。”当然教师们对这样的失衡并非心无疑虑,但又不能不服从于“以考试分数定成败”的客观现实。

最后看看当前的学生。面对以成绩论成败的社会现实,学生也不得不屈从于此,学生对德育的重视和关注,是希望通过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包括德育)能够帮助自己解决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然而,即使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再高,对于中考、高考来说也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学生也只是把德育看作是一堂不得不上的课程而己,在学生的心理天平上,道德教育逐渐蜕变成好看而不实用的“花瓶”。 总之,在未成年人的学校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能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

那么,宜川中学究竟是怎样化解当前教育的这一顽疾的呢?

1、构建“四三二一”的德育模式,涵盖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信心教育、理想教育等方方面面。

2、强化新生入学教育,为期一月的德育专题教育,让学生由外而内的产生思想上的良性裂变。

3、完善德育队伍建设,营造全员德育的德育氛围:班主任班级德育首问责任制,科任教师学生德育承包制,家长队伍建设,社会德育队伍建设„„

4、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志愿者团队等,是德育实施的基本保证:

德育,其实就那样简单!

文化浸润,激情学习

这里的墙壁会说话。进入宜川中学,从校园的大门到各栋建筑物的外墙,从教室里边到教室外边的楼梯过道,从操场四周到寝室内外„„目光所及之处,必有醒目的宣传标语: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 教师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师每日三思,思其举止,育人,教学; 学生每日三思,思其言行,心态,学识;

学校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育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 教育不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 不要用一生的时间忏悔这三年;要用三年的时间换一生的幸福;

今天的努力,明天的实力;

生命在这里自由呼吸,青春在这里精彩演绎;

养成十大习惯,成就高效学习; 塑造阳光心态,书写快乐人生; 试一试我能行,拼一拼我能赢; 我能管好自己,我要管好班级; 做最好的自己,创优秀的小组; 强我体魄,扬我班风,爱我年级,振我校风

„„”

关于文化的作用是这样解释的:(担心自己理解有误,来自百度权威)

1、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

2、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

3、文化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

4、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宜川中学很好的解读了文化的内涵,并将文化无形的力量化用到了极致,他们发掘塑造了自己学校的独特文化,于是形成了诸如“教师文化、校园石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学习文化、远足文化、

灯箱文化等等„„”

文化是种种思想的外衣,文化是一种方向,文化是对心灵的浸润,文化也是对心灵无形的点化,文化文明着人心„„

蒋永生副校长说:让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让文化渗透人心的过程!他们的高明在于,他们的文化不是舶来品,师生参与构建和挖掘本土文化的同时,这些文化其实早就悄悄的潜入人心了!深入人心的文化自然会实现文化作用的最大化!

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许就是将文化用到了极致的体现! 文化,绝不应该忽视的文化!

尊重生命,愉悦学习

中国陶研会副秘书长、四川陶研会秘书长刘裕权教授曾经说过一句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刻的话: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理所当然的应该是为了人!之所以说他简单,是因为谁都知道教育的对象是谁,说她意蕴深刻,是因为具体实施中,很少有人做到了“为了人”!宜川中学就明明白白的摆明了他们的教育理:“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孩子的终身发展,绝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学习,更主要的是让孩子具备学习的能力!

宜川中学非常明智地选择了学生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涉及的领域:行为管理;学习管理,文化自主生成,生活自主管理,活动自主组织„„

自主管理的体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和志愿者组织管理日常校务工作;班级全体成员参与班级事务管理。

于是,形成了“班会自主、文化自主、考试自主、跑操自主、路队自主、远足自主、家长会自主„„等充分体现民主、尊重、信任等积极心理因素的良好局面!

有一句名言的大意是:当一个人内心和悦的时候,他才会和周边的人们和谐起来,并爆发出机体最大的能量!

宜川学生在校园里的内心是轻松的、享受的、和悦的,难怪他们的精神领域里,早就超脱了“小米饭,南瓜汤”的饥饿和贫瘠!

回到原点看教学

提起学校教育工作,往往最先提及的是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模式„„等等与教学相关的话题,其实这恰恰是人们认识的误区所在。

只有当一所学校的德育建设、文化建设、管理体系相应完善的时候,这时的教学才更有意义,更有效果!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由此可见,教育是灵魂、是宗旨、是着眼点和落脚点,教学是践行教育宗旨、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渠道。常常谈及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实也揭示了教育优先,我们办学校也是办教育,而不是为了办教学。所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可能是不道德的教育,还谈何有效教学呢?

做任何事,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应该是人的思想问题。愚公之所以愿意以微弱之力去撼动大山,那是因为他具备了坚信子子孙孙必能完

成移山夙愿的坚强决心;宋濂读书之所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那是因为“以中有足乐者”。宜川中学的德育建设、文化构建和自主管理,都是在解决学生思想的前提下,学生心无旁骛地自发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我想,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他们都会积极、主动、投入,其结果必然是高效的,那么该校99.8%的本科升学率也就找到了合理的、正常的注解!

美丽的花儿人们只惊艳于它盛开时的美丽,可有谁知道光鲜的花朵之下为她不断输送营养的大片绿叶?

火箭发射一飞冲天,可是有谁关注过发射架下支撑火箭那厚实的发射台基?

所以,教学工作不应该忽视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去筑建空中楼阁,而是应该从原点抓起:德育为首,学生为本,发展学生能力为先,最终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技能!

【写在后边】:宜川县城干旱的河床,印证了陕北的干旱少雨,可就在我们探访宜川的第二天却突降甘霖,于是,久违的春意便绽露在这初夏的黄土高原上!

2013-6-25 星期二

第三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的引人!一直很佩服上课激情澎湃的窦桂梅老师,所以当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刚购了这本窦桂梅所著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要把这本书借来好好看看。

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我把下面的这段文字摘录下,引以为戒吧:

以书为友,学会子啊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的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苦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她爱写作,语言是开出来看得到的心灵之花。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写什么记号这一课的实录,写好这一课的教学故事,或一篇教学反思,充分反映教学的自主和自省。为什么而写用文字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清醒后的清理与整理中,不断给自己的额专业增进精神营养与生命美容;不拘一格、多样多样的书写形式,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有了这样的记录,便具有了理性的色彩,就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最终改变我们的课堂。

她从三方面谈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专业自信强调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专业自信。坚持读书、写随笔,更重要的是回到实践中积累和反思,捕捉到有利于语文教学的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而,从这些经验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专业技能研究教学。只要做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学会把学习获得的能量转化为课堂智慧。专业自我语文教师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对自己的课堂是能够做明智的判断和抉择的。只有教师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才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没有专业自我,很难有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记住了:人必须让自己自省着有专业尊严的语文老师是美丽的。

很喜欢她在2001年12月29日发言整理成的《教学三问》,她首先点明教学是一门特别的专业,最核心的是学科知识,其次是教育学专业。接着她认为教学是一种格外的良心。教师心中必须盛满学生的期待,学校心中同样必须盛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要深深认识到,每天的课堂才是决定孩子生命是否在生长的地方。最后她提出教学是一份集体的智慧,教师必须学会在学校、在年级组的学习共同体中成长。何为学习的共同体?树立共同愿景,激发高度热情,改善思维模式,共同创造智慧、共同享受教育。

更惊喜的是书中,还有说课这门功的阐述。学习如下:什么是说课?一句话,说课就是说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什么要说课?第一,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第二,有利于对课堂的聚焦探究;第三,有利于课堂多向度的观察。如何说课?第一,教材分析透(就是对教材把握的准度、高度和深度);第二,学情定位准(

1、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

2、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

3、对学习者态度起点的分析。)第三,目标阐述清;第四,教学流程简(简约教学流程仅仅围绕目标与重点,进行简约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具备以下的特点:

1、清晰具体;

2、详略得当;

3、理念点睛。第五,教学设计新(教师自己对教学独特的理解,以及相关的独特的创意。)说课的形象?语言:

1、声音要自然;

2、语速要适度;

3、语言要变化;

4、感觉要兴奋;

5、手势要大气。自信,既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尤其在答辩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谦虚而不自卑,义正词婉,理直气和。细节:比如多媒体的适应不宜过于反复,板书时字的笔顺一定要正确等。但是,说课最终倚靠的还是教师平时的积淀哦!

好书,是要不停地咀嚼的,这本书我会继续品尝。在教学路上,我希望自己努力做一棵树,把根深深地植入读书和反思的泥土中,总有一日能枝繁叶茂。

第四篇: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是窦桂梅老师10多本著作中的一本。在这本书里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子,从“回到素养

好教师从哪里来”、“回到课堂

好教师到哪里去”、“回到制度 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

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

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读完这本书,对我最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是第二部分中的 “一堂好课好在哪”。窦老师以三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水生植物》为例,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分析了这堂课。最后她还强调了“一堂好课,一定是体现上述‘教学艺术’的课。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投入;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于是,就在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砥砺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充满着新的教学生机,洋溢着新的教学活力。”我想这段话就是窦桂梅老师给我们提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吧!

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二十多年,经过不计其数的课堂。课堂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说都太不尽人意。课到底该如何上?什么样的课才称得好课?从窦老师的这个课例中我终于明白了。一堂好课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我也深深地懂得一节课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带给学生美妙的享受。

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里,窦老师很多次提到关于阅读。她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她还说“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曾经我也是个爱看书的人,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挤出时间来读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拯救教师的阅读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第五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学习《回到教育的原点》。看完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精彩语句舍不得放下,记录在此。

1、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2、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3、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沟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支持,减少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4、责任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映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

5、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

6、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专业发展的记录,实际上就是这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

6、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窦桂梅是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天的这一步,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环,她的荣耀,她的成功,其实,在窦老师这么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课堂是灵动的,充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充满激-情的,让人回味的,让人向往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窦老师的课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积,都深深打动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龋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

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

“备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看了本书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窦老师课堂上轻松自然,信手拈来的教学技能,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备课的成果。

1、初读教材和参考说明。

2、通读原著和作者生平。

3、选读原著和相关评论。

4、再读教材并确定主题。

5、确定教学基调和策略。窦老师的深度备课法给了我很多触动。就这样一读再读,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到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课文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本着这样严谨的教学态度,行走在教学的道路上。因为窦老师认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因为每一节课我们教师付出的是职业时间,而我们的孩子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对此,我感到无比汗颜。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我们现在的备课方便多了,网上很多现成的教案,都为我所用,“拿来主义”成了“理所应当”。似乎一旦离开了网络,大脑就不会思考。

备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在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的视线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海关车辆备案制度下一篇:合成氨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