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晚熟柑橘发展优势、问题与对策

2022-09-14

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中部, 居三峡库区腹地, 是柑橘 (甜橙) 经济栽培的最适宜区域。涪陵柑橘产业发展经历了4个快速发展阶段: (1) 上世纪70年代发展柑橘集体果园, 主要品种是红橘和普通甜橙, 面积约1333 hm2。 (2) 上世纪80年代“长江柑橘带”建设, 发展一批果园, 主要品种是红橘、普通甜橙、锦橙、温州蜜柑等, 面积约1333 hm2;此期间大红袍实生柑橘品质优良, 十分有名, 曾出口鲜果和加工产品至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3) 上纪世90年代长江中上游水果开发、移民、水保项目等建设的柑橘果园, 主要品种是锦橙、脐橙、柚等, 面积近2000 hm2。 (4) 2006—2008年实施重庆市百万吨柑橘产业化项目和2009—2012年实施绿化长江经果林项目, 主要种植锦橙、血橙、杂柑等, 面积约8000 hm2。目前, 全区柑橘种植面积达1.27万hm2, 主要分布于18个沿江和中山乡镇, 其中又以海拔在450 m以下的沿 (长) 江河谷丘陵区域的长江两岸居多。

1 发展优势

1.1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条件优越

涪陵区位于东经106°56′~107°43′, 北纬29°21′~30°01′, 幅员2941.46 km2, 全境东西宽74.5 km、南北长70.8 km。地处重庆市中部, 东邻丰都县, 南接南川区、武隆县, 西连巴南区, 北靠长寿区、垫江县。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 距重庆主城110 km, 高速公路、渝怀、渝利铁路贯穿全境, 是重庆市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及重庆“一圈两翼”的结合部, 属城市发展新区, 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 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1.2 自然气候条件适宜

涪陵区境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具“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特点, 全年热量充足, 降水丰沛, 季风影响突出。年平均气温18.1℃, 极端最低气温-2.7℃, 极端最高气温42.2℃;年降水量900~1300 mm, 年均降水日数150 d, 汛期 (5—9月) 降水量占年总数的66%;年日照数915~1400 h;无霜期290~340 d, 年均317 d;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7%~99%。柑橘盛花期日均气温19~25℃, 开花期空气相对湿度为72%~75%;10月和11月少雨, 12月至翌年3月柑橘果实成熟期昼夜温差为8.3~8.9℃, 是我国冬季无冻害的晚熟柑橘优势产区, 有利于晚熟柑橘果实着色和品质提高。三峡水库蓄水后, 库区巨大水体对气温的垂直影响可达400 m, 宽度影响可达2000 m, 由于大水体的调节作用, 库区冬季气温将上升0.3~1.0℃, 夏季则下降1.0~1.2℃, “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 将更有利于晚熟柑橘的经济栽培和发展。

1.3 政府重视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制订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规划》;重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晚熟柑橘产业的发展;涪陵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柑橘产业发展的意见》, 到2020年, 建成以晚熟为主的鲜食柑橘基地1.33万hm2, 柑橘年产量30万t, 年产值10亿元以上, 将柑橘产业打造成继榨菜产业之后涪陵区又一特色优势主导农业产业, 成为重庆市重点晚熟柑橘基地。2016年, 将新建晚熟柑橘基地533 hm2, 高换改造果园333 hm2, 柑橘园管理提档升级2000 hm2。各项任务已下达到相关乡镇街道, 要求组建和培育经营实体, 普及栽培管理技术, 做好果园的建设和管理, 并对推进柑橘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严格考核。

1.4 产业基础扎实

涪陵区柑橘非疫区建设成果显著, 境内无柑橘溃疡病、柑橘黄龙病和柑橘实蝇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 未受到疫情的严重威胁。

截至2 0 1 5年末, 涪陵区柑橘种植面积达1.2 7万hm2, 品种资源丰富, 柑橘果实品质优良。其中0.80万hm2是利用长江两岸森林工程等项目发展的, 纽荷尔脐橙、塔罗科血橙、杂柑等优良品种占80%以上, 已开始试花结果, 逐渐进入盛产期。2015年底, 柑橘投产面积0.48万hm2, 占总面积的38.1%, 产量5.7万t, 产值1亿元。

1.5 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柑橘存在严重的中熟品种集中发展、集中上市结构性产能过剩情况, 预期市场将呈持续低迷状态, 继续发展中熟品种市场风险很大。但在春末夏初仍存在约400万t的鲜果供应缺口, 存在较大的季节性短缺, 重庆市本地至少需要80万t鲜食晚熟柑橘, 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全区的柑橘果园多建在沿长江两岸的坡地和丘陵地上, 坡度较大、土层瘠薄、水源缺乏, 绝大多数果园水系、路道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更无肥水一体化、机械化、智能化设施应用, 果园的现代化水平十分低下, 使柑橘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

2.2 观念守旧, 管理水平差, 比较效益低

多数种植柑橘的农民观念守旧, 受传统种植模式的束缚和限制影响, “慢慢来”和“吃露水长大”的思想支配着果农行为, 重栽轻管现象突出。由于涪陵区榨菜产业的挤压效应, 导致土地流转成本高, 加之劳动力成本较高, 柑橘种植的比较效益不高, 果农投入少, 柑橘管理陷入“管理水平低—产量品质低—经济效益差”的恶性循环怪圈。

2.3 产供销体系不健全

加工运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2015年末, 全区柑橘面积、产量已达一定的规模, 但是由于品种多、杂、乱, 特色不突出, 规范较小, 无品牌, 柑橘商品化处理、加工厂、冷链物流设施不完善, 市场信息营销网络不健全, 柑橘销售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经营状态。

2.4 无龙头企业带动, 组织化程度低

全区柑橘中有1.07万hm2为农户经营, 占总面积的84%。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柑橘管护工作的果品专业合作社仅有7个, 规模为0.20万hm2, 占总面积的16%, 且服务单一、带动力弱。

3 发展对策

要做强做大涪陵晚熟柑橘产业, 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站在高的起点上, 以建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农业为目标, 实现全区晚熟柑橘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3.1 解放思想, 创新观念

为实现全区晚熟柑橘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必须解放思想, 确立“将柑橘产业培育成农业产业新的增长点”新观念, 放弃“以粮为纲”的传统农耕种植业旧思想, 树立三峡库区柑橘产业一盘棋的思想, 努力打造“重庆柑橘第一品牌”。下定决心集中人财物力和精力, 在涪陵长江沿岸海拔450 m以下的适优区域发展晚熟柑橘, 将自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3.2 因地制宜, 规模发展

因地制宜, 以优良的品种布局在适宜的生态区域, 以获得最强的产品竞争力, 最大的产业化效益。全区共18个沿江及中山乡镇有柑橘种植, 但主要分布在海拔450 m以下的沿 (长) 江河谷丘陵区域的长江两岸, 基本建成相对集中成片、规模较大, 分布于11个乡镇 (街道) 组团式柑橘基地, 此地带属低山河谷地区, 光照适宜, 热量丰富, 空气相对湿度75%~80%, 适合于发展各类晚熟柑橘品种, 最终形成涪陵长江柑橘带。品种选择以沃柑和塔罗科血橙为主, 适当种植清见橘橙、不知火杂柑和W·默科特。

种植区域实行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 相对集中成片发展;规模上提倡农业企业控制在 (1000×667) m2以内, 大户控制在 (200×667) m2以内, 合作社以村为单位加强管理。

3.3 完善体系, 落实管理

3.3.1 组建柑橘技术专家组

以科研院所、市农技总站为依托, 组建柑橘技术专家组, 建立柑橘产业技术高地, 为柑橘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3.2 建立全区柑橘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全区柑橘技术服务体系, 形成以涪陵区果品办公室为中心, 柑橘基地镇 (乡) 农技服务中心柑橘专职服务小组为主体, 柑橘专业合作社 (果园) 技术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柑橘技术服务网络。

3.3.3 健全专业合作社的管理

健全专业合作社的管理, 解决在柑橘生产和销售中, 分户果农小生产与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 每个晚熟柑橘基地乡镇至少建立1个以上的柑橘专业合作社, 实行规划建园、技术方案、物资采购、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的“五统一”模式, 由合作社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3.3.4 加强柑橘产后营销配套

加强柑橘产后营销配套, 打造涪陵区柑橘商品化集散中心, 搭建柑橘市场信息平台, 建立国内和市内外稳定、畅通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

3.4 普及技术, 丰产优质

大力推广柑橘栽培管理集成技术, 针对不同晚熟柑橘品种, 在推广肥水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基础上, 重点防止冬季低温落果、果实枯水和返青, 做好适时采收及采后贮运管理, 实现晚熟柑橘优质、丰产、低耗、高效。

3.5 加强宣传, 创建品牌

在全国主流媒体、主要城市、主要通道宣传涪陵晚熟柑橘, 打造出涪陵晚熟柑橘的知名品牌, 提高知名度。在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基础上, 实现涪陵晚熟柑橘鲜销果品在商标、包装、品牌的统一, 集中打造涪陵柑橘品牌。

3.6 政策建议

3.6.1 出台土地流转政策

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要素入股, 参与柑橘果园建设, 土地经营权向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大户集中进行规模经营。

3.6.2 提高建园补助标准

当前柑橘新建果园补助1500元/667 m2, 而柑橘新建园中土壤改良、道路水系等基础设施投入比重较大, 针对涪陵区立地条件差、地形复杂, 山高坡陡, 在柑橘新建园上, 提高园区道路、水系等基地设施建设的补助标准, 建成真正的高标准柑橘园。

3.6.3 设立柑橘产业专项投入资金

设立柑橘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用于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柑橘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研究示范推广、产品营销及产业贷款贴息等, 保障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6.4 其他优惠政策

鼓励和扶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承包柑橘基地果园。

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增强企业、专业合作社和柑橘大户抵抗风险的能力。

摘要:分析重庆市涪陵区发展晚熟柑橘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放思想, 创新观念;因地制宜, 品种合理布局;加强对外宣传, 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建议”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晚熟柑橘,优势,问题,发展对策,重庆市涪陵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圆形引水隧洞喷砼衬砌的计算探讨下一篇:小议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困境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