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人性之美

2022-09-12

人性美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情感, 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润泽人的心灵。人性美提倡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假丑恶的批判。当前,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但是人们却又越来越被过度的物质欲望所奴役, 精神文明相对滞后, 先后出现了“南京彭宇案”和“佛山小悦悦事件”等影响全国的事件, 引起了人们对当今道德沦丧, 人性泯灭的大讨论、大批判, 虽有陈阿婆那样的好心人在, 但是十几位路人的漠然足够能引起社会, 尤其是教育的反思。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也是可以塑造的, 那么作为语文科, 以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就应该起到这样的教化作用,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品味了, 更主要的是将课文中人性之美加以挖掘, 加以体验, 帮助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这个复杂的社会, 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性, 为将来他们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因此, 以下本人就对课文中蕴含的人性之美略作分析。

1 美在亲情之浓

亲情是人性的基本情感, 是甘甜的乳汁, 哺育我们成长;是明亮的双眸, 指引我们前进;是温柔的话语, 呵护我们的心灵。我们离不开亲情, 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我们依赖亲情, 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竹节或篱笆;我们拥有亲情, 有如寒冷的森林盖上了洁白的雪被, 温暖如春, 幸福如蜜。《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最具人性之美的文章之一, 他细腻的文笔看似平淡却令人刻骨铭心, 像云絮轻轻划过天际, 留下永远拭不去的亲情之美。浓浓的父爱, 让人深深地怀念。在《背影》中, 父亲家境贫寒, 又遭突变, 却依然像每个父母一样默默地关爱着儿女。当作者去北京求学之时, 年迈的父亲还执意把作者送到北去的月台, 在火车站上, 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爬上月台的背影, 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临走时, 留下了那一道耐人寻味的背影。那是一道爱的背影, 温暖着每位读者的心房, 也触动着每个儿女最柔软的情感芳草地, 亲情完美的诠释了人性之美。

《散步》是初中语文课文中又一篇描写亲情的佳作, 作者莫怀戚选取一件平凡的小事, 通过一家三代人散步———儿子背母亲, 母亲背儿子等细节, 以小见大, 不经意间, 写出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浓浓亲情之美, 道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 用亲情中的人性之美感染者每一位读者, 让人回味无穷。他们之间相互关爱, 相互理解, 相互支持, 相互迁就, 勇于担当构成了这篇散文最美的一环。散步, 因为有爱, 所以温馨, 因为温馨, 所以美丽, 因为美丽, 所以精彩。“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人性之美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人, 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肯定会由己及人, 怜悯大众。

2 美在质朴之真

人之初, 性本善。人性之美首先就表现在人的德行是美好善良的, 追求美好的德行, 其实就是对普通人的内在精神、品格、尊严的弘扬, 而蕴于平凡人中的这种质朴、坚韧、善良、互助、怜悯、同情心的品质, 也正是人性之美的注脚。初中课文选录这样的课文很多, 如课文《老王》、《信客》等。老王一辈子很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打了一辈子光棍, 孤苦伶仃,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 小屋很破旧, 眼睛又不好, 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好, 老实厚道关心人。他需要钱, 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 而且非常讲感情, 讲仁义, 常愿意尽义务, 或者少收钱。在老王身上, 虽然穷苦卑微, 但是精神上却没有受到任何污染, 他凭着道德良心做人, 是何其淳朴的好人啊!他内心的人性之美在丑陋外表的反衬下, 更令人惊心动魄。平凡的本性已不需要用诗化的词语来修饰形容, 但已足以令人敬佩。

作者一家对老王也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他们以淳朴去回报淳朴, 以善良去体察善良, 同样也处处散发出人性美的光辉。知道老王有夜盲症, 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 坐他的车, 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 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 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老王死了好几年了, 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 总觉得在老王身前, 对他关爱还不够。对不幸者怀有一颗怜悯之心, 多关心人, 爱护人, 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需要的人性之美。关爱像老王这样的弱势群体是人性之美的重要内涵, 同情心让人性变得更加温馨, 在平凡中点染出淳朴和高尚, 人性之美的暖流流遍全身, 美不可言。

3 美在自然之景

人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实也是人性的一种外在表现。人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自然景物, 离不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 看到美的景物, 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 这种审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性美的升华过程。课文中很多散文、诗词都是以写景著称的, 这些课文是作者发自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赞叹。例如朱自清的《春》, 描写了春回大地, 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 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一个景致就是一幅隽永的画卷, 作者的深情蕴蓄笔端, 融入字里行间, 让读者在文学中体味画意, 领略美感, 从而激发起人性积极向上的潜力, 要抓住这大好春光, 把握好人生的春天。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描绘了一幅北国风光图。词人站在极高极远的地方, 鸟瞰北国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美景:莽莽山独立, 滔滔河顿失, 与天试比高, 看红装妖娆。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跨越时空,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充满强烈动感、色彩鲜明的北国风光图。通过这种对诗歌中的自然美的分析, 不但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之美和诗歌本身的美, 而且也会打开学生的心扉从自然美中发现人性美, 领悟到人类与自然界共生的人性之美。古诗中像这样的写景寓情的名句也俯拾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意境雄浑, 视野开阔, 被称为千古奇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花喻雪, 以春景写冬景, 意境壮美, 颇富有浪漫色彩, 描绘了塞外早雪的奇丽景象。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这些美的诗句, 将人性中美的心灵、美的情感与景致融为一体了。

4 美在家国之恋

家园难离, 故土难舍,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 担当何职, 人性之中始终有一种情感在流淌, 那就是对故土的眷恋, 对家国的思念, 古今中外莫不例外。课文所选首首古诗如繁星闪烁, 表达的不仅仅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对祖国的热爱, 其实也是表现了美, 讴歌了美的人性, 是美的结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家喻户晓, 王湾的“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也是众所周知, 还有像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等等, 借助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台湾诗人余光中, 一曲《乡愁》不知醉倒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更是希望化作小鸟, 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土地, 直抒胸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人只有爱家, 才可以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 一个有爱的人, 才是有人性的人。我们希望,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处处充满人性之美的和谐社会。

5 美在信念之坚

人生需要理想, 需要信念。那种奋发有为, 为百姓着想, 为他人服务的品质值得我们去赞叹, 去学习, 也能激发我们心中那种向善、向真、向美的热情。翻开语文课本, 我们赞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折服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自己虽身处困境, 却依然忧国忧民的高尚节操而喝彩;也为陶渊明的“不汲汲于贫贱, 不戚戚于富贵”安贫乐道精神的佩服;有为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情操而击节高歌, 也有为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心怀百姓的高风亮节而赞叹。在他们的人生信念中, 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 他们济世的人性之美, 犹如一剂疗救社会的良药, 令人心情舒畅, 豪情万丈。

总之, 潜藏在人类心底的、不分种族、不分国界的人性之美是真实存在的, 只要我们心中有善, 心中有美, 心中有真。同时, 我们也希望, 既然语文科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的蕴含人性之美的课文, 那就要充分利用好, 让它成为培养我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美的人性的重要阵地吧。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 其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都文质兼美, 犹如一串串闪亮的珍珠, 散发着浓郁的人性之美。语文教师除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之外, 更重要的是去挖掘课文中美好的人性, 引导学生去体验文中人性的美好, 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为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课文,人性之美,感染教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疆内职班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以绍兴某职教中心新疆内职班为例下一篇:根植传统文化魂铸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