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对外加工贸易论文

2022-04-2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威海对外加工贸易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取得了飞速地发展,但目前由于国内外各种严峻的形势,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面临着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求我国加工贸易的区域格局得到优化。本文分析了我国现在加工贸易的区域格局,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就如何优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威海对外加工贸易论文 篇1:

关于山东加工贸易区域梯度转移的对策思考

加工贸易是山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方面。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促进山东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创汇等方面功不可没,是吸收外资的重要方式和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但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受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内部转型升级迫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山东加工贸易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要素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向山东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已成大势所趋。加快推进加工贸易区域梯度转移,是充分发挥山东各地区的优势,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全方位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一、山东加工贸易区域现状及格局演变

山东的加工贸易发展源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合作条件。由于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特点,沿海地区运输便利,信息流畅,物流成本较低,加之加工贸易发展初期给予沿海地区的诸多倾斜政策,使得外资首先流向这些地区。是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结构的特征反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天,虽然近年来随着中西部投资条件的改善和政策的引导,加工贸易项目不断增多,但这种不平衡状态依然没有打破。加工贸易在沿海和内地之间尚未形成一种有效的转移机制,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阶梯,山东的加工贸易仍然集中在青烟威地区。表现在加工贸易总量上,2010年青岛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为229.6亿美元,烟台为246.1亿美元,威海为79亿美元,三地共计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额554.7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近83%,其他14地市只占17%;2011年有所变化,1~10月,青岛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为155.04亿美元,烟台为199.78亿美元,威海为58.32亿美元,三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13.14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比重不到80%,而中西部地区升至20%多一点,这种东部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仍未有较大改变;在加工贸易质量上,高端产业和大项目大都聚集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仍对东部情有独钟,所以在产业增值率与获利水平上,东部也大大优于西部,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不平衡局面,随着加工贸易的深度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多变,这种不平衡性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导致产业流通不畅,东部大量中低端饱和产业缺少转移渠道与承接地,限制了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的实施与发展;加工贸易过度集中使得东部未来发展面临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西部自我发展能力落后,加重了外部支持和财政负担,影响了山东迈向经济文化强省的步伐等等。因此,加快山东加工贸易从“区域失衡型”向“区域协调型” 发展也是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二、山东加工贸易区域梯度转移的制约因素

由于山东东部沿海开放较早,加之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工业基础设施齐全,物流条件好,加工配套能力强,这些都为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同时,山东东部地区毗邻日韩,交通便利,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便利。而山东西部地区受地理位置、历史因素和政策方面等条件的限制,至今尚未完全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因而还未形成山东东西部之间有效的加工贸易传递和转移机制。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互为因果。山东东部地区重商的齐文化与鲁西重“礼”的鲁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强调的创新、进取精神引发不同地域人们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山东省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差,人们比较封闭,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意识还比较强,而商品经济意识却很薄弱,缺乏大胆的开拓和创新意识,对外开放度程度不高。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在政府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创新能力等方面,如政府改革行政管理的思想解放不够,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的凝聚力不强,市场主体法治、信用意识薄弱,小农思想浓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意识不强等。这些意识极大地限制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山东西部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虽然主要表现在经济上,但重要的根源却在思想观念上,尤其在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上,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缺乏开拓创新的能力,缺少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模式等无形资源。

2.缺少全省范围产业布局规划

目前,在推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进程中,山东还处于抓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出台这种初期阶段,对山东整体发展加工贸易,尤其是产业招商缺乏战略性研究,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全省范围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是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必然途径,但山东至今尚未建立起明晰的区域性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产业定位等。在强调产业集群的今天,有所引、有所拒才能避免内耗,才能增强国际竞争优势,才能为转移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各自为盈、盲目招商的引资方式必将对山东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产生滞后效应。

3.产业配套能力较弱

贸易成本将影响跨国公司的外购选择,这些成本包括运费、时间、贸易障碍、信息和合同执行等。所以,为降低贸易成本,加工装配活动集中在具有必要的产业配套能力的国家或地区,将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在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不少产业配套程度很高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多数企业的零部件均能在本地完成配套,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吸引了国际产业的加速转移。而山东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加工贸易大多数处在“一进一出,单一工序”的阶段,产品加工程度不深,加工技术水平低,企业的配套生产及产品品质难以满足跨国公司和沿海较大企业的配套要求;产业布局又处于低、小、散状况,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企业,产业链条短,向上游零部件产业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程度往往不够,许多转移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这无疑加大了加工贸易产业向西部转移的风险和困难。

4.制度成本较高

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经济观念相对落后导致山东西部地区政府作为投资软环境的营造主体,尚未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工作的着力点未放在如何培育市场体系,做好社会管理,规划与组织好公共产品的提供上,西部地区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事态度受到各种限制,往往被种种“内部摩擦”耗尽精力,政府行事效率比较低;东部地区正好相反,大家把精力都用在千方百计寻找经济发展机遇上,办事风格和行政效率呈现完全不同的效应。山东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是自然的、历史的、政策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东部沿海在解放思想、经济活动方式、要素配置及使用、产业选择等很多方面更快地适应市场机制,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了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和累积效应。近年来,山东西部地区政府已经意识到提高工作效率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一环,也提出了“一站式”的服务体系,以减少部门分割所形成的障碍,然而层层审批仍占主流,行政效率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三、山东加工贸易区域梯度转移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产业向国内转移力度的加大,山东将有更多的地区参与加工贸易。今后,在巩固和扩大山东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成果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视野,着眼于东西地区合作,推动形成山东东西地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加强观念意识的对接提升

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际上是迁移企业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动态博弈。为在博弈中取得优势,西部地区必须尽兴观念创新和思想解放,以弥补在区位、要素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意识与计划经济观念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的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信用观念与经济全球化的观念,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及企业主体的原则,在思想意识观念上完成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对接,为山东西部地区开放发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下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加工贸易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加大加工贸易对促进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提高各部门、各地区对加工贸易的认识,使各地区、各部门准确把握加工贸易发展形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促进加工贸易的承接与发展。

2.加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

产业转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政府有必要充当“桥梁”、“纽带”,提供组织协调与政策支持。一方面要设立东西部间产业对接及转移协调机构,定期不定期就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合作发展、产业转移对接、共同投资开发、重大项目推进等加强协调与沟通,建立稳定和高效的操作协调机制,促进产业对接,使产业对接与承接转移的代价更低、成本更小、周期更短、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广东、江苏等省推进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和做法,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较为完善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从基础实施、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山东西部欠发达地区大力的支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鼓励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及与西部欠发达地区联合开发土地资源。

3.建立加工贸易区域间的合作机制

山东东部沿海产业向西部转移需要有效的政策引导,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过程中,坚持市场原则、互补原则、互利原则和规范原则,形成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和合力。政府应出台有利于山东东西部协调发展并向西部倾斜的产业转移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促进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和优化,要在目标、组织、内容等方面协调区域、贸易、外资和产业政策,提高政策的统一性、兼容性和协调性,形成政策合力,促进区域间加工贸易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区域协商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协调和平衡区域间经济利益,共建区域统一市场,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协调规划和共同建设,推动山东东西部加工贸易的转移和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融合。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报关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共同与企业建立起更紧密的伙伴合作关系。

4.建设加工贸易转移产业园区

建立加工贸易转移产业园区等做法的最大好处是,使企业从山东沿海地区被动、无序地向西部欠发达地区“搬”,转变为在政府引导下有序地“转”。通过建立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配套、机制灵活、政策优惠、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转移开发园区,大力开展园区招商,引进产业龙头型项目和与之配套的上下游项目,发挥异地工业园区作为加工贸易转移和发展的最佳载体和最优平台的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模式。一是要把加工贸易转移工业园区发展为加工贸易企业集群。通过异地工业园区的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把一大批山东西部当地企业纳入加工贸易引发的国际分工体系,壮大西部地区工业和民族经济,特别是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二是要对不同类型的加工贸易转移工业园区进行分类指导。加工贸易转移工业园区具有功能完善、设施配套、机制灵活、政策优惠等方面的优势,是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平台。要切实加强对园区的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优势,明确不同园区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实现“错位”发展;要加强园区的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园区的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改善园区发展环境,增强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功能。三是要对加工贸易转移工业园区进行产业转移规划。要立足现有优势,找准山东东西部加工贸易转移的对接点,做好产业承接规划,加快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优化政策服务环境,建设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通道,大力发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区域的作用,推动加工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明确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方向重点,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加强对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指导和引导。

5.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加快制度环境对接,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是山东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重要任务。一是体制环境对接。山东西部地区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对外开放及市场化步伐,缩小山东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制度环境的差距,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二是政策环境对接。山东西部地区应制订实行促进本地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完善投融资法规及招商引资政策,实行促进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三是政务环境对接。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政府服务,简化行政审批及程序,实行“首问负责制”、 “联审大厅”和“一站式服务”,提高政务服务的透明度和效率。四是社会信用法制对接。提高、维护各级政府信用,加快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以企业信用和中介机构信用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违约行为的约束惩戒机制,提高违约者的违约成本,切实提高社会诚信度与全社会法制水平。

作者:刘晏平

威海对外加工贸易论文 篇2:

中国加工贸易的区域格局及空间优化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取得了飞速地发展,但目前由于国内外各种严峻的形势,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面临着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求我国加工贸易的区域格局得到优化。本文分析了我国现在加工贸易的区域格局,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就如何优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加工贸易 区域格局 空间优化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飞速地发展,从(图1)中可以看到,其出口总额从1983年的19.44亿美元到2008年的6754亿美元,增长了将近347倍。同期,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比重从8.7%提高到47.2%,己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而现有的研究从空间的层面分析加工贸易的较少,因此本文从空间的层面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区域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并且就如何更好地优化这种格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数据来源:经国研网整理

二、中国加工贸易的区域格局

1.中国总的概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加工贸易总的区域格局是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差巨大。我国加工贸易主要是分布在东部地区,从2002年到2008年始终保持着占全国比重的97%以上,尽管这些年来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所降的比例比较小。

数据来源:经国研网整理

2.中国加工贸易在沿海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加工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在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布自南向北递减。珠三角虽然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2002年的52.7%下降到了2008年的40.2%,但始终是处于领先的地位,占全国比重的40%以上。长三角地区由2002年的24.7%发展到了2008年的38.9%,按照现有的趋势很有可能超过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加工贸易新的中心。而环渤海湾经济圈则相对于较稳定,基本上位于14%到15%之间。

数据来源:经国研网整理

3.中国加工贸易在各省区的分布。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加工贸易的格局是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但具体到各个省区。情况又有所不同。从图3中我们可到看到在2008年,东部地区的广东省独占鳌头, 占了全国比重的40%, 上海与江苏紧随其后,但是相差较大。而东部的其他省份则显得很均匀,没有像广东与长三角地区这样集中。2008年中部地区各省所占比重较小( 小于1%), 分布较均,其中河南、安徽、湖北目前所占比例稍大一点。而在西部地区相差较大,四川、云南、陕西的比重略大一点,而宁夏、青海与西藏所占的比例都小于0.1%。这与我国加工贸易实行不限区域、不限企业、不限商品的“漫山放羊”式的开放式监管模式有着比较大的关系。

数据来源:经国研网整理,港澳台数据缺失

三、我国加工贸易区域格局形成的原因

1.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加工贸易这种外贸方式,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而迅猛发展起来。可以把改革开放视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原动力。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关税和外贸管制的双重保护政策,所以造就了土地、资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国内生产投入成本大大低于国际市场,这些低廉的成本优势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必然吸引大量外资进来开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我国对外开放的顺序依次是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到1984年设立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再到1985年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最后是内陆地区开放。这种开放的顺序也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有着同样的发展顺序。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而广东地区又恰恰是东部地区中开发最早的地区,因此广州加工贸易的发展最早也最快,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则发展相对较晚,所占的比例也较小。

2.地理位置的影响。由于我国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来自日本、中国台湾省、东盟各国和韩国,占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65%,出口主要市场如2007 年美国、 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及中国香港占据了近64%比重。而中西部地区离进出口中心较远,因此这种远距离运输造使得成本提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而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加工贸易型企业更热衷于在这些地区进行布局。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广东濒临南海,拥有许多优良的港口,离加工贸易的进出口中心较近,尤其是毗邻港澳地区,于是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在此投资设厂,利用其提供的廉价劳动力与土地资源,逐渐成为了世界重要的加工贸易基地。

3.投资环境因素的影响。投资环境按投资环境要素的物质形态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软环境与硬环境,它是外资企业投资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因此投资环境的优劣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硬环境是指那些具有物质形态的要素组合包括能源供应、交通运输、市政设施、服务设施和工业基础设施等等要素的组合。而软环境指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要素例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非物质形态的因素因素。中西部地区的软硬环境与东部相比,差距甚大,从而导致中西部地区吸引的外国投资较少,加工贸易发展很缓慢。

4.加工贸易主体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 与加工贸易之间有着比较显著的相关性。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主体仍然是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但民营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下降。最近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江浙地区,该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为该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在进出口中所占比重都较高,而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制约了西部地区发加工贸易的发展。

四、我国加工贸易空间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1.引导实现我国加工贸易的地区转移。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现在面临的金融危机严峻形势、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来看,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刻不容缓。随着东部经济的日益发展,这些地区原来具有的竞争优势比如说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等都逐渐减弱。特别是对于一些处于较低层次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更加需要加快转移,这次金融危机,沿海大量的这种加工贸易型企业倒闭了,迫切需要转移,而这种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运输成本大大减小了,这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2.逐步改善中西部的投资环境。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能否转移,转移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西部地区能否有能力承接这种转移。而中西部地区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则需要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西部的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较差,市场发育不足,政府的行政效率不高,法治不健全等等这些削弱了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因此对于西部来说,改善投资环境势在必行。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大力投资加大对交通、能源、通讯等重要设施的建设。因为适合向中西部转移的加工贸易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 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区域的选择上受制于运输条件。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 运输成本势必大大增加, 这无疑会大大抵消中西部地区具有的劳动成本低、自然资源丰裕的优势。其次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要不断开放市场,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不断完善各种法律制度。以此来快速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来改善中国目前加工贸易的区域格局。

3.培植中西部地区特色的加工贸易型产业集群。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在珠三角与江浙地区形成了大量的专业化集群。一些省市的加工贸易主要是聚集在几个主要城市,具有明显的群聚效应。如山东加工贸易出口的76%是由青岛、威海、烟台三城市完成;广东省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深圳、佛山等几个城市;浙江的加工贸易则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台州等地;江苏的加工贸易集中在苏南地区的几个城市,如苏州、昆山、无锡等地。这给予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大的启示。基于西部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培植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增加产业关联度与溢出效应,提高竞争力,从而带动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

4.中西部地区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但东部地区的民营经济飞速发展使得民营经济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也正影响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区域格局,无论从规模还是增幅上都赶超超过外资企业的势头。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将成为拉动加工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的企业是国有企业,不利于发展加工贸易。因此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应该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加工贸易。

参考文献:

[1]黎国林 江 华:我国加工贸易的区位分布及其优化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4):23~24

[2]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1~52

[3]王 彬:中国加工贸易失衡及对策[J].中国商界,2008,(5):37

[4]李 亚: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2004,(9):66~67

[5]艾 闵 赵虎林 刘习波:我国加工贸易的区位研究[J].北方经济,2008,(2):61

[6]鹿 朋:中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研究[D].安徽大学,2005,(5):42

作者:阳 周 苗长松

威海对外加工贸易论文 篇3:

威海引进韩资的现状探究及建议

【摘要】一水之隔的韩国目前是威海最大的投资国, 其

在威投资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本文以实际调研数据和资料为基础,从数量、规模、类型、分布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威海引进韩资状况做出概貌性描述。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目前的引资状况尚有需要完善之处,并且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威海的地理优势将逐步减弱。因此,威海应该立足既有成绩,强化地区优势,加大对韩招商引资力度,避免总量增势迅猛的韩资被其他地区分流。

【关键词】威海 韩资 发展

一、前言

威海与韩国毗邻而居,是中国大陆距韩国最近的沿海城市。强烈的地缘优势、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再加上两地源远流长的友谊,使得威海与韩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早在1990年中韩两国尚未建交的情况下,威海市首先开通了与韩国仁川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架起了今天两地来往合作的“金桥”。1992年8月,中韩两国建交后,威海与韩国的合作与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1993年至2000年,连续8届中韩经贸洽谈会在威海成功举办,2001年7月又在汉城举办威海投资贸易洽谈会,规模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介绍,“十五”期间,对韩贸易额达到106亿美元,占总额的47.1%。仅2005年,威海就新增韩资企业755个,合同利用韩资31.9亿美元,占新增总额的80%;实际利用韩资9.9亿美元,占新增总额的77.2%;对韩贸易额达到33亿美元,占总额的43.7%。

二、威海地区韩资发展现状描述

1、总体项目规模。韩国投资在威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截止到2005年底,共有3529个韩资项目落户威海,合同利用韩资91.3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68%;实际利用韩资38亿美元,占总额的66%。在到威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韩国投资企业的个数、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均列其它国家和地区之前,居首位。一水之隔的韩国已成为威海最大的投资国。

2、单个项目规模。动态来看,韩资项目平均规模近年有所上升,但幅度不明显;静态来看,中小型企业居多(约90%)且平均规模较小。虽然调查数据显示有80.9%的企业规模在逐渐扩大,但总体来讲威海地区韩资企业规模还是偏小。近年来大型企业也开始陆续来威投资。2005年7月12日,总投资2.5亿美元的韩国成东造船项目和总投资1650万美元的韩国京和J&P包装项目等两大对韩合作重点项目落户威海。自去年至今,乳山市的威海纺织染整工业园引进包括韩国吾星纤维有限公司在内的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韩资项目9个,已投产运营5个。

3、项目类型。韩资在威海多是成本导向型投资,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服装加工、工艺品、水产和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约占总额的80%以上。这些项目以韩国独资企业为多,占到71.4%,多数为加工贸易,有“短平快”的特点。调查结果表明韩国制造企业做转口贸易的较多,即“两头在外”,在加工生产完之后,直接发到其目标市场国。70%以上的韩资企业产品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和西欧,只有不到30%的企业主要目标市场是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市场格局使得技术工人成为在威韩资企业争相追求的人才,甚至一度造成招工缓慢、用工价格偏高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服装、电子、工艺品等劳动力需求大的企业普遍存在招工慢的问题。有66.6%的韩资企业认为威海劳动力报酬中等或较高。

4、项目分布。韩资“扎堆儿”分布,而且存在“上山下乡”的特点。所谓“扎堆儿”是指韩商善于根据产业链将一批能为自己工厂配套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投资创业。威海市引进的三星工业园区和张村镇工业园区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三星电子和大华木业有限公司(韩国独资)扎根后,陆续引来了多个为其配套的韩资公司,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仅三星电子吸引来的配套加工企业就有22家之多。而“上山下乡”意思是说,在威海的韩国企业往往都集聚到了乡镇甚至村里,典型的像崮山镇,仅仅一个镇就聚集了上百家韩资企业。

5、发展前景。大多数在威韩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对威海投资环境和公司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其中,2004年三星电子公司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在韩国三星电子海外投资的57家企业中名列前茅。多数像三星电子一样的韩资企业均已进入投资回报期。调查显示,有76.2%的企业对投资前景普遍看好,38.1%的企业明确表示近期将有增资打算。

三、现状分析

1、近年韩国投资猛增得益于威海的地缘优势及政策引导。尤其是自2004年始一年一度的“威海国际人居节”成功举办以来,人居环境也成为威海吸引韩资的另一块金招牌。近年来,威海市积极改善行政和法制环境,建立起了“一条龙”优质高效服务体系,亲商、安商、富商已成为威海政府和人民的自觉行动。目前,“居住在威海、创业在威海、成功在威海”已经成为一种理念。为把威海建设成韩国的加工贸易基地,威海市提出招商引资重点面向韩国的中小城市和中小企业,试图将威海打造成开放性、国际化的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装配基地。从而使得中小型韩资企业在威海占据绝对优势。

2、廉价劳动力吸引韩国投资者的目光。调研中,据威海新兴盛亚电子有限公司有关人员介绍,威海劳动力与韩国劳动力报酬比大约为1:10。由此看来韩国成本导向型投资大规模落户威海也就不足为奇了。而随着威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基地的膨胀,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威海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这样以來必然导致招工缓慢、工人工资上浮。

3、威海韩资“扎堆儿”和“上山下乡”的分布特点。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韩国企业往往讲究“群聚”效应,因为当今的工业体系分工协作程度相当高,生产一个产品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的配套厂家。如果一个行业的领导企业进入某一地区,那么就会吸引其产业链下游的企业随后跟进,产生所谓的“扎堆儿”现象。而“上山下乡”则是威海“产业化布局、专业化配套、特色化招商”的思路直接导致的。根据这一思路,威海对韩投资“准确定位,量体裁衣”,建成了三星工业园区、张村镇工业园区、草庙子镇工业园区和羊亭镇等工业园区,使韩资成功扎根与山上乡下。

四、引资工作建议

虽然威海投资大环境是好的,但不能不引起注意的是:从全国范围看韩国企业对华投资正在进入一个高峰期,韩国正把中国作为“第二个产业前沿基地”。同时,韩国企业对华投资逐渐出现从山东、东北等地区向东南沿海延伸的现象。而且对现代投资者来说,在中国已经全面对外开放的现状下,地理和人文因素已经退居次要位置。随着各地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威海的地理优势将逐步减弱。因此,威海决不能掉以轻心。而是应该立足既有成绩,进一步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加大对韩招商引资力度,避免总量增势迅猛的韩资被其他地区分流,从而失去在吸引韩资方面的优势。

1、抓住韩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搞好基地建设、产业对接和政府服务,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法制环境,加大对韩资企业的服务力度,并进一步提高两地的文化融合力,吸引韩商主动增资;另一方面要继续以招商团组的形式深入韩国各大中城市主动招商,并通过“中韩贸易洽谈会”和“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扩大威海对韩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深化引资模式,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引进领导企业,以商招商。中小韩资企业为威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大批外资的涌入弥补了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一定的技术和设备,相应地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了威海的出口创汇能力,提高了经济的外向化程度。但现在威海招商引资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成本导向型且以合资为主的韩资现状明确告诉我们威海缺乏自主产业。如果单纯重视数量、继续重点引进中小型企业将不利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升级,更不能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对地区产业结构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所以,政府今后的引资工作不应再局限于中小企业,而应积极推动从广义型的招商引资向节约型的招商引资发展,从原来的加工贸易向制造业转变,引进技术密集的、规模较大的、科技含量教高的、产业链较长的终端产品企业,引进韩国相应行业的领导企业,深化“以商招商”的模式,优化威海产业结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韩资能在技术、专利、管理经验等关键性生产要素方面发挥作用,弥补我们企业发展的相对劣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走前几年福建痛失台资的覆辙,为威海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有力的发展打好基、铺好路。

3、抓住契机,打造世界物流枢纽。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迅速发展也在考验着威海的物流环境,但现实并不容乐观。威海现在只有通往北京、济南和汉口的列车,而且速度偏慢。同时,随着济南、青岛等城市与韩国的国际航线正式开通,威海周边城市大大分流了威海市的客流量和物流量;另一方面,青岛港在转口贸易方面的绝对优势和“烟大铁路轮渡”的正式运行也给了威海很大的压力。因此,威海应努力争取,抓住“烟威青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和“中韩铁路轮渡”的契机。目前,烟威青城际轻轨列车概念已初步形成,而“中韩铁路轮渡”尚处在设想阶段。对于后者,烟台和威海都在争取。由于韩国釜山至日本下关的轮渡早已营运,如果“中韩铁路轮渡”一旦在威海实现,就意味着日本的火车可以不用卸货,通过日本本土、韩国、中国穿越欧亚大陆直达欧洲的鹿特丹。而作为东西往来货物停顿点的威海必将成为亚欧大陆桥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延伸的世界级航运枢纽。届时威海将成为一个国际枢纽港口,东连韩国和日本,西部通过欧亚大陆桥与中亚和欧洲相连。中国的煤炭和中东的石油将通过这一海上轮渡项目运往韩国和日本;韩国、日本的出口产品也将通过这一通道进入中国、中亚和欧洲。其对威海韩资、外资的引进乃至经济长远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4、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威海作为一个先后两次获得联合国“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称号的城市,一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一个被誉为“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的城市,对污染重、高能耗的项目一定要坚决抵制,不能因为短期的工业发展、单纯的GDP增长而把环境破坏了。环境才是威海的真正品牌,是威海的根本,在引资工作中绝对不可以轻视。单纯就增长论增长没有前途,以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增长只是一时的“繁荣”,留下的却是长远的损害。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相对来讲,威海适合发展电子、通讯、新材料、高新技术等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

五、结束语

2006年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排行榜”中威海排名第12位,威海开发区在跨国公司眼中的“开发区综合吸引力排行榜”中位列15。这充分展示了“人居威海,魅力威海”的巨大发展潜力。“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在所有威海人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建设美丽富饶的新威海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张小蒂、王焕祥: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陶文达、黄卫平、彭刚:发展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 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 范跃进、卢新德:新形势下的对外经贸合作[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李增广 单玲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和谐社会的思想哲学论文下一篇: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