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2023-10-07

威海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欧美国家实行的 “再工业化”政策,旨在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实现美国国内实体经济的复苏。此政策将影响我国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我们必须意识到产业只有转型升级,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的发展策略会渗透在对外贸易发展政策上,所以文章通过研究山东主要贸易对象欧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新特点,试图寻找山东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欧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再工业化;产业转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081

1欧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

11后危机时代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新特点

(1)积极推动双边和区域性发展战略,制定新的贸易规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哈谈判始终未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受涌现出的大量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而受损,出现了不利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变化。面对这种形势,美国实施双边和区域性发展战略,从而维护了美国在全球的利益和地位。此时,美国着力推进并扩大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其视作通往FTAAP(亚太自贸区)的桥梁,以实现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布局的最终目的。美国和欧盟是传统的贸易和投资伙伴,经贸依存度很高,美欧之间签订自贸协议的想法由来已久,对当前金融危机下的美国和债务危机之下的欧盟而言,两者的合作意愿愈加强烈,TTP终于被再次提上日程。欧美国家意图通过贸易规则重构多元化的路径,强力推动新的经贸规则的制定,从而维护自己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霸主地位。

(2)多措施力促“再工业化”。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由过去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到现在开始重新重视和发展制造业。过去美国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创新和升级核心技术上,将制造环节外包委托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完成。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就业等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政府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重新定位并将制造业视为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

(3)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明显。后危机时代,美国经济发展逐步放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比以前有所下降。處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与保护,美国正转向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与中国的进出贸易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于是我国是美国实行贸易壁垒重点打击对象。美国实行“双重标准”,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对中国产品进行各种壁垒的限制。美国对华贸易实行保护政策使得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抬头,这对中国乃至世界贸易发展极为不利。

12欧盟对外贸易政策

(1)服务业层面。欧盟服务业的比重在全球贸易中只占到20%,究其原因是贸易壁垒的问题。例如:国家与国家之间服务贸易所产生的关税平均比制造业产品关税高20%,同时还面临了准入、开放等贸易壁垒。因此,欧盟采取措施是:一方面,向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贸易伙伴争取更为广泛的市场开放;另一方面,在贸易协定中寻找必要方式避免这些新兴服务业遇到新的壁垒。

(2)政府对贸易产业的支持。欧盟国家都不会选择对本国外贸企业进行干预或下达命令,也不采取手段来扶持对外贸易,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尽量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凭借自己的产品、售后服务等优势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同时,着眼于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政府积极为相关产业的进出口创造合理的必要条件。

(3)重视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贸易促进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服务,进而提高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欧洲尤其是德国特别重视贸易促进体系的完善,积极促进在全球范围建立一个能为本国企业提供服务的网络,进而为德国企业海外业务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服务的内容包括了产品咨询服务、法律和关税的咨询服务、当地市场和经济的分析服务、商务咨询服务等。鉴于大型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强,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将服务的对象聚集在中小企业的身上。通过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4)与亚太国家的双边自贸协定谈判。就目前世界经济环境来看,亚太地区将是未来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其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上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在上述經济形势下,欧盟努力增强与亚太国家的经济联系,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与亚太国家进行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缔结自贸协定将是欧洲国家未来工作的重点。欧洲国家主要目的是维护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更希望在新形势下新的经贸规则下保持乃至扩大自己在亚太地区的经贸权益。

2欧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对山东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启示

21处理环境和贸易的关系

在环境和贸易关系中,欧盟坚持为了环境保护,可以实施限制措施,但同时在环境和贸易关系中引入非歧视性原则和适当性原则,使得限制的措施是合理的非歧视的。当环境和贸易出现争议时,采用双轨渠道来协调,即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

22政府对贸易产业的支持

政府对贸易的管理和干预是为了给贸易企业创造正常的活动和竞争条件,因此政府都不直接对外贸企业进行干预或下达命令,也不采取补贴或优惠手段来扶持对外贸易,而是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量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凭借自己的产品、售后服务等优势,巩固和扩大阵地。同时,着眼于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政府积极为相关产业的进出口创造合理的必要条件。总之,山东要学习欧盟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国内外环境的有利因素的能力。

23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除了政府机构的服务和调控之外,行业协会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欧盟各国的行业协会作用明显,为本地区产业的发挥起到信息服务与咨询的作用,尤其是德国,大多数企业主都会加入行业协会。各协会会定期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发布产业最新信息,行业内企业交流和咨询。山东的行业协会所起的在提供专业信息和专业咨询方面做得还不到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产业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4熟悉WTO 规则和各国的相关法律、惯例

金融危机以来,山东的出口贸易频繁遭遇贸易壁垒和贸易纠纷,究其原因是对WTO规则和各国的法律不熟悉。从政府层面,山东应该调整贸易政策目标、进出口管制措施,使之与国际接轨,维护本地区的利益。从企业层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认证,获得在国际市场通行的证明。在面对歧视性的贸易壁垒时,也要运用规则、惯例进行积极抗辩,运用合理的手段进行仲裁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

25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增强贸易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技术创新能力是各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的必备资质。我国一方面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研技术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

总之,新经济常态下,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放缓,山东乃至全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美国、欧盟作为山东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它们的对外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产品在两个地区的竞争力。我们讨论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侧改革等,主旨目标是增强我国经济对内对外的竞争力。但我们不能忽视各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对外贸经济的直接影响,因此,立足欧美地区外贸政策的研究,能够为对外经济方式转变路径选择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晔,倪昕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与经济持续增长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1).

[2]将为清美国对外贸易新思维[J].世界贸易,1997(3).

威海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政策建议

引言

贸易引力模型最初出现在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所作的研究中。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速,贸易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最为稳定持久的经济关系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贸易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丰富发展着引力模型。

1.国内研究概况。谷克鉴(2001)基于引力模型研究了影响贸易量的因素,通过对引力模型的构造、验证,认为在构造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时应增设一个外向型贸易转型推动变量。盛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贸易流量的决定,分析得出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总量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史朝兴、顾海英(2005)则把对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进展分为调整解释变量和解释边际效应两个阶段,在理论上实现了突破。郝景芳(2012)在数据、自变量、计量统计方法的选择上做出进一步拓展,力求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完整度,为引力模型在中国对外贸易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国外研究概况。Egger (2000)主要讨论了在面板数据中分析固定效果模型和随机效果模型两者的优劣,较之基于截面数据的计量模型研究有很多优点。Evans (2003)认为,很多因素可引起边境效应,如关税、管制、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两国产品的替代等。Silva和Tenreyro(2006)注意到大量的引力方程采用对数线性化的方法,这种方法会产生一定误差。在前者基础上,Henderson和Millimet(2008)进一步探讨了线性计量模型的有效性,实证结果更加支持对数化后的线性形式估计方法。

一、模型建立

本文研究了近十年中应用引力模型研究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新进展,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并联同中国对外贸易实际情况建立了以下模型:

lnXij=lnC+α1lnYiYj+α2lnDij+α3ASEAN+α4APEC+α5WTO+ε

其中,Xij是i国对j国的出口额,Yi与Yj分别表示i国与j国的GDP,Dij是i国与j国的距离,常用两国经济中心之间的距离表示。结合中国自身情况,目前参与的关贸协定最为主要的即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以上三个虚拟变量皆为衡量自由贸易区对贸易的改善作用。α1、α2、α3、α4、α5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干扰项。

二、中国的对外贸易研究

1.数据选取。本文模型的样本选取的是2012年中国和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这30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各地,并且它们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占到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5%左右。中国和这30个贸易伙伴2012年的双边贸易额(进出口总额)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和各个贸易伙伴的2012年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www.worldbank.org.cn)。中国和各贸易伙伴的空间距离指中国的首都北京和各贸易伙伴(不包括地区)的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①该数据来自网站www.indo.com中的“距离计算器”(Distance Caculator)。APEC、ASEAN、WTO是虚拟变量,当贸易伙伴属于该关贸协定组织成员时赋值为1,否则为0。

2.实证分析。利用对数化后的引力模型公式及SPSS软件,采用OLS回归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lnXij=5.5422+0.645lnYiYj-0.423lnDij-0.390ASEAN+0.391APEC+0.139WTO

(2.84) (6.556) (-4.058) (-3.404) (3.634) (1.440)

另,R2=0.803,F=19.560,Sig=0.000。

从以上模型拟合的结果来看,决定中国2012年外贸状况的重要因素确实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GDP总量)、空间距离和贸易制度等,而且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力决定了中国外贸规模的基本情况。

结论与建议

1.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在国际贸易上,中国是数量大国却是结构弱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的产品上。要想推进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改变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在充分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推动加工贸易升级。

2.实现贸易平衡发展。多年以来,在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引导下,人们过多地关注了出口而冷落了进口,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被忽视了。由于中国对美国等国存在大额贸易顺差,在实际贸易中就产生了许多摩擦和纠纷。我们必须实施进出口平衡贸易战略,重视进口、实现贸易平衡,从而推动贸易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努力规避贸易壁垒。从模型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对一些贸易伙伴的出口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贸易伙伴对中国产品的出口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阻碍着自由贸易的发展。可以考虑和这些国家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通過区域合作来消除壁垒,扩大出口,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4.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宗旨是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它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中国在今后要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加强同贸易伙伴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世界经济,2001,(2).

[2] 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

[3] 史朝兴,顾海英.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财贸研究,2005,(3).

[4] 赵立萍.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研究[J].经济论坛,2012,(11).

[5] 郝景芳,马弘.引力模型的新进展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2).

[责任编辑 王晓燕]

威海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同样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必须加快改革,推动对外贸易的整体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常态”,助力我国国民经济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新常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路径

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随着近两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的对外贸易事实上已经进入“新常态”,同时从国际贸易背景来看,对外贸易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为适应我国对外贸易的这种“新常态”,就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这一条主线,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不断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积极健康发展。

1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新特点

新常态意味着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出现对外贸易增速放缓、对外贸易经贸关系更趋复杂、贸易对象结构变化、传统贸易优势逐步减弱等发展态势,我国对外贸易事实上已经迈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点:

1.1对外贸易增速降速趋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速在全球中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从改革开放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的对外贸易保持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在2000年到200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外商投资、国际转移业务等外生力量的推动下长期保持着接近25%的年均增长率,这也是这一时期我国外贸顺差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长期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调整期,全球经济陷入低速增长,国际产业转移速度放缓,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速也开始走向趋稳,尤其是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降7%,对外贸易的新常态特征已经十分明显。

1.2出口商品的结构持续优化

尽管对外贸易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速放缓,但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中也更加注重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的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全年出口机电产品8.15万亿,实现增长1.2%,约占出口总值的57.7%,同时,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2.93万亿元,下降1.7%,而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品的高技术产品则已经开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支撑点,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1.3中西部地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长期以来,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和发达地区,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集群度低等原因则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力较小,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常态,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增速已经连续五年超过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在我国对外贸易格局中的影響力逐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地区格局得到了初步优化。

1.4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成为我国的重要对外贸易伙伴

发达经济体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日本、欧盟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伙伴,进入新常态后,我国一方面稳固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也积极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开展更为密切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与我国周边国家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2015年,欧盟、美国和东盟成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同时我国与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同样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伙伴多元化取得了积极进展。

2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对外贸易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的不稳定因素逐步增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对外贸易发展的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

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变得相当严峻,这给我国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后金融时代的调整期内,世界经济增长较为低迷,尤其是过去5、6年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仅为3.2%左右,世界贸易年均增长从金融危机前的14.7%大幅下降到这两年的3%左右,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仍存在,国内投资和经济增长趋缓,可能会直接给我国的进口贸易的增长带来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

2.2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主体发展来看,进入新常态后我国企业的要素的低成本的优势将会继续减弱,同时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收费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可能继续加大,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将受到挤压,盈利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包括日元、卢布、欧元等全球非美元货币普遍贬值,而人民币则基本保持稳定甚至小幅升值,客观上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增大。

2.3对外贸易摩擦增多

随着全球对外贸易形势的持续低迷,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对外贸易经贸关系更为复杂,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抬头和升温,我国的对外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所涉及的商品也逐步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进行延伸,仅2015年上半年我国就遭遇贸易摩擦达37起,涉及金额达35亿美元,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更趋复杂化,成为新常态下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2.4外贸发展的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传统要素的优势正在逐步被削弱,土地、劳动力、资源生产要素的成本持续上升,低成本制造的优势持续减弱,尤其是作为我国对外贸易中传统的优势要素——劳动力的优势正在快速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此同时,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给我国的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的后续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环境承载力可能已经达到上限,这些都是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面对的客观现实。

3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可谓问题不少,但前景广阔,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从各个方面着手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推进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实现转型升级,实现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3.1稳定政策,转变思路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面对对外贸易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诸多挑战,要想切实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就必须首先转变发展思路,摆正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发展思路,制定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政策,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千方百计稳增长,坚定不移调结构,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积极认清我国对外贸易的内外部环境形勢,认清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有利条件如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较强的互补性等优势条件,综合利用财税、金融、行政等各方面的工具优化对外贸易环境,推动我国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3.2密切以各种经济组织为抓手,营造法制化、国际化的对外贸易国际环境

新常态下国际贸易发展总体放缓,各国的对外贸易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也是目前对外贸易中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增多的客观原因,因此在全球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当下,各国还应积极加强相互合作,树立“对外贸易共同体意识”,“分则两败、合则两利”,主动以WTO等国际乃至区域经济组织等为依托,深入加强贸易交流和合作,努力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法制化的国际贸易新环境,积极主动地应对贸易摩擦并妥善解决,强化国际间的贸易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对外贸易的便利化;从国内环境来看,各国政府也应积极加快贸易事中事后监管力度,积极规范和清理进出口各环节中的收费,为打造法制化、国际化的对外贸易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3.3加强贸易与产品的结合,加大创新力度

我国对外贸易中长期存在着产品自主创新差、技术含量较低的现象,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长期偏低,而新常态的一大特征在于增长动力由传统的要素推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面对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新挑战、新形势,我国应持续加快实现从传统的以货物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资本等多因素相结合进行转变,另一方面,着力推动外贸企业从以竞争优势为主向着相关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性优势进行转变,加快利用财税、金融等途径促进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全方位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高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要注重培养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从而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整体转型发展,整体推动和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动力从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进行转变,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良性发展。

3.4加快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

加快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是进入新常态后我国政府立足于当下及长远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作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之一,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就是要加大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进口力度,有效平衡我国对外贸易基本结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加有效供给和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今后为适应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我国政府应加快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例如加快鼓励核心技术、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稳定国内发展需要的相应能源的进口,合理增加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的诸如水产品等一般性消费品的进口等,积极发挥进口对于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5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金融财政的支持作用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买对进入新常态后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以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应积极针对对外贸易调整相关政策,强化对对外贸易的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注意对外贸易中的特殊群体,对于那些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有着较强的竞争力、效益较好但又暂时存在着困难的企业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利用金融政策重点支持拥有高技术、高科技含量如成套设备、机电的企业参与对外贸易,有步骤地加大对境外投资并购、对外承包工程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国际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倒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步伐,支持企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去”,加快形成以技术、产品、质量和服务为中心的外贸竞争优势,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发展。

3.6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贸区战略实施

新常态下的对外贸易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同时下好“区域”和“国际”这两盘棋,着力统筹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两个大局,通过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着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境外经贸区合作建设等,为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努力形成以周边以基础、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国际的新的贸易格局,推动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4结束语

总之,面对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政府、企业乃至行业组织都应采取积极措施,从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统筹使用财税、金融、政策等工具,加快培育我国对外贸易新的竞争优势,有效推动和实现我国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发展。

参考文献:

[1]祁春凌,徐丽.我国对外贸易新常态的表现与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 经济纵横,2015,08:86-90.

[2]杨焕荣.“一带一路”新格局指引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探讨[J]. 商业经济研究,2015,31:33-35.

[3]周睿.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变革趋势的探析[J]. 中国商论,2016,24:4-6.

[4]李萌.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 新经济,2016,23:36.

[5]代玉簪,王春艳.新常态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思路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S1:438-440.

[6]谌莹,张捷.论我国外贸新常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5,04:15-19.

[7]李逸浩,申海成.新常态下的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新格局[J].中国物价,2015,08:20-22+37.

作者简介:

姓名:李湘滇,1974.9 ,女 ,汉 ,湖南省益阳市,学历: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职称:经济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单位地址: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威海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使得当前对外贸易有了快速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国际贸易合作,加速经济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贸易摩擦。本篇文章将针对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现状,浅析带来的相关有利、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  对外贸易  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旨在进一步增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促进经济和文化多方面交流,实现经济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所以,建设“一带一路”将会给各国带来多重利好。其会带来更深层次的合作互助,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的格局,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极大的影响。

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背景

“一带一路”从字面来看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包括了沿线各个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绩。但近年我国经济出现疲软态势,GDP增速下降,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能尤其是钢铁产业出现过剩问题,发展动能不足。而且我国常受到贸易壁垒影响,受到反倾销调查。传统的对外贸易遇到发展困境,我国需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通过区域合作,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

从全球来看,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中,国际经济波动大,各国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加强区域合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国际联系,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一带一路”倡议顺势而生。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外出访期间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在2015年3月28日,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文件,此倡议进入到正式推进阶段。自此,国内开始了大力发展“一带一路”的热潮。这一倡议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亚欧大陆国家以及各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的交流网络,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很快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2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逐步扩大。“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们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导下,“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六年时间里,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突破了六万亿美元大关,其中对外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建立了82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为经贸合作提供了很大便利。

201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出口额达到了6370亿美元,同比上升12%,而当年我国出口贸易增速仅6.1%,其数额占我国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尤其在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贸易增长额增长更加快速。我国201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额6.57万亿元,同比增长0.9%,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近3万亿元人民币,达到了同时期我国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在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近一万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约为25.7%。2018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市场更多元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达到了3.6%。2019年上半年,在我国与欧盟、东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场贸易额增长的前提下,对“一带一路”进出口总额达5.03万亿元人民币,高出整体增速6个百分点。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多举措促进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无疑会给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更多红利,带来更大商机,增加更多推动力。

3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3.1 有利影响

3.1.1 增加贸易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外沟通、交易畅通、加强区域合作等。自建设“一带一路”以来,各沿线国家充分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利用本国的优势产业加强国际合作。在整体规划下,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投资方式变得更为简单,有利于形成规模市场,增大贸易量,促进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

3.1.2 促进交通便利化

我国在提出“一带一路”的政策之后,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便利的交通,快捷的通关方式,会大大提高贸易的效率,所以各国都采取很多措施促进交通便利化。进而“一带一路”国家的交通变得更加简单化。如此一来,物流的速度将会提升,成本也会大大降低。比如为了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增加便利,我国于2016年加入联合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大大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速度,加强了我国与亚欧其他国家的陆上交流,有利于保障贸易的进行。

3.1.3 增加基础设施的输出

“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其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不论资金还是技术能力都十分欠缺,建造基础设施有一定的困难。要进行深入的经济合作解决基建问题就十分重要,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在此倡议的推动下,加大了我国对基础设施的输出,我方将相对成熟的技术支持带到合作方,帮助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3.1.4 促进大工业出口

“一带一路”大多沿线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相较其他国家而言,我国技术和工业发展水平都比较先进,我方可向其出口大工业产品。并且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相继淘汰了一批落后的产业与生产线,这些设备和生产线就可以转移到沿线产业不甚发达的国家,既可促进其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腾笼换鸟”。例如,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中哈产能合作协议,我国将向哈萨克斯坦出口生产线设备等大工业产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出口产品规模将不断扩大。

3.1.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大推动了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受交通、区位因素影响,我国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一直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进而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平衡性较低,影响了经济协调性。推出“一带一路”政策后,增强了西部地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带动其对外贸易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将会逐渐趋于平衡、合理,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

3.2 不利影响

3.2.1 贸易摩擦加剧

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中,我国增加了对沿线国家的产品、产业,我们之间的贸易不断深入。但这也相应地与其他国家造成竞争,从而引发贸易摩擦。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中,发生了大量的贸易摩擦,损害了我国巨额利益。这些新引发的竞争将会使中国企业面临贸易摩擦的局势更加严峻。此外“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国家众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不尽相同,在经济合作中总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纠纷,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中國企业必须做好应对外贸摩擦的防范措施,保护我国企业利益。

3.2.2 政治文化摩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地缘政治方面存在风险。各国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有很大差异,这就导致在谈判过程中出现分歧。而且,文化、宗教方面也有所差别,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有可能产生政治纠纷。

3.2.3 金融摩擦增多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会影响对外投资,随着经济交流的增多也会增加经济金融合作的风险。“一带一路”涉及众多国家,经济金融局势复杂。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抬头,众多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和金融风险加剧。美联储货币政策引发新兴市场危机,在过去两年里,美联储加息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回流和美元升值。此举将有可能导致沿线国家经济衰退。在建设“一带一路”中,基础设施是最基础的部分,所以我国提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立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和资金支持,但其也受到了其他发达国家的阻挠。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会从实物贸易领域延伸到货币金融领域,阻碍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

4 发展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能大大增加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经济合作,增加国际贸易,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所以,我国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出符合现阶段国际大环境的策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4.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结构并不合理,这也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到位,目前我国仍然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其经济主要以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为主。所以我们要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服务业出口,提升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

4.2 加快国际贸易结构升级,培养高级人才

近些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有所抬头,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必须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及国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优化升级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以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此外,“一带一路”这一国家倡议,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要引进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人才,助力金融、财务、法律等多方面发展。并且还要建设人才培养机制,与高校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人才,为建设“一带一路”源源不断注入活力。

4.3 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竞争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大多不高,产品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不高,所以我国一定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竞争力。这样不仅能降低遭受反倾销调查的风险、增大销量,还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重要的是,高科技产品也会带来更多的利润。因此,我国企业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

4.4 建立政策支持

“一带一路”倡议是各个国家互相合作的大型规划,需要各个国家间共同努力,因此国家层面的谈判与合作十分重要,我们要与沿线国家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交流,协商确立合理的规则与措施,在政策上为其扫除障碍。同时,在法律方面,我们要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建立健全企业、投资、外汇、风险等方面的法规,规范企业行为,运用好国际规则,保护好我国企业合法利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当前我国大力实施的经济倡议计划。“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多边共赢,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竞争力。我国应当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势,挖掘我国发展潜力,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互惠互利。

参考文献

焦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对外经贸,2016(02).

黎娇.浅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外贸的影响[J].国际贸易.

杨冰.“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影响[J].贸易经济.

威海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贸易额连创新高,空间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从有形货物的出口、进口及进出口三个方面出发,收集整理1990-2010年中国大陆对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基本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基于重要对外贸易伙伴和13个区域经济地理板块,系统揭示了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趋势。文章研究结果对全面认识我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正确制定对外贸易的有关决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尤其中国大陆有形贸易总额从1990年1154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到2010年达到29740亿美元,增长了近26倍,而同期全球贸易总额增加4倍,中国占全球贸易总额由1.65%增加到10.34%。进出口贸易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全面拉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增长机制、结构变化、未来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也有些学者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研究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变化。现有的从地理学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从中国大陆与对外贸易重点国家出发,研究中国进出口贸易国别格局研究,主要分析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化情况,如杜艺中从出口方面对我国经济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张煜等对与我国15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等;二是以我国国内各省区或者国内经济地理板块为基本单位,研究我国国内不同地区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差异情况,如鲁奇等对我国东、中、西地带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格局成因分析,刘卫东等分析我国各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影响等;三是把中国大陆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中国大陆与全球不同区域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如朱华友等研究我国与国际区域贸易组织贸易合作和竞争情况,火正德对于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的现状描述及对未来展望,于峰等关于中国对拉美和非洲特定地区的贸易政策等。

但总体来看,受到研究目的、数据占有、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中国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收集整理较长时间序列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空间上涵盖世界上所有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并按照世界经济地理板块系统全面研究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格局的空间变化,能够作为预测未来对外贸易格局变化趋势预测的基础依据的研究明显不足。可见本文选择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且贸易政策上具有一定连贯性的1990-2010年期间的有形贸易数据,以经典的世界经济地理板块为基本空间分辨率,全面揭示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变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增长特点

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11)、《世界统计年鉴》(2011)提供的对外贸数据(期间未考虑人民币与美元在不同阶段的汇率变化),整理为表1、表2,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中国大陆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大陆在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中国对于全球的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从进出口总额来看,1990-2010年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7.64%(同期全球贸易平均增长7.32%),贸易比重由1990年占全球(合计69,990亿美元)的1.65%增加到2010年的10.34%(合计287,487亿美元),对外贸易的总体地位迅速提升。从全球国家和地区贸易的重要性次序来看,进出口贸易额由1990年的第15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2位,仅居全球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之后。

第二,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增长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1990年以来,全球对外贸易以世界金融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为分界点,大致呈现出10年为周期的阶段性增长特点。中国大陆进出口额的增长虽然与全球贸易增长周期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但是也有自身的周期特点。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增长的黄金阶段在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之间的“黄金十年”,其促进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于外向型的经济政策以及中国大陆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获得的相对较好的对外贸易发展环境。

第三,维持较高的贸易顺差,并且逐年累计递增也是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重要特点。中国大陆贸易的出口额明显高于进口额,除了1993年形成122亿美元贸易逆差之外,其余年份均为贸易顺差,并且贸易顺差总额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维持较高的顺差一方面反映我国较长时间的促进对外出口贸易政策的有效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主要贸易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限制的结果。当然中国大陆出口商品的价格、品质、服务等各方面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也是顺差产生的重要原因。

2 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变化

除了对外贸易增长的特征之外,中国大陆对于全球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空间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面研究和认识这些深刻的变化,对于国家制定相应的区域性对外贸易政策,培养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人才,充分关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贸易基础环境,客观判断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等方面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2.1 主要对外贸易伙伴(国别)的变化

研究采用1990,2000,2010三个年份的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前20的国家,分析研究主要对外贸易国别的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于2020年前20位的国家进行展望分析。统计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1、2011),在EXCEL环境下对统计数据进行排序整理,形成表3。

从图表中看出:1990年,中国大陆存在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145个,对外贸易总额为1106亿美元(海关口径,下同),其中前20位和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合计分别为989亿美元和782亿美元,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89.4%和70.7%。总体呈现出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高度集中的特征。

2000年,存在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165个,对外贸易总额为4669亿美元,其中前20位和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合计分别为3955亿美元和2766亿美元,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84.7%和59.2%。对外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范围逐渐扩大。

2010年,存在有形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233个,对外贸易总额为28671亿美元,其中前20位和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合计分别为21803亿美元和12663亿美元,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76%和44.1%。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贸易伙伴趋于分散。

2.2 主要对外贸易区域(经济地理区域)的变化

目前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分区一般分为13个分区,由于南极地区不涉及对外贸易问题,本文按照12个经济地理区域,即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西欧、东欧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中国大陆对于全球各经济地理分区之间的贸易变化,研讨贸易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和趋势。基于1990年和2010年中国大陆对于233个存在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统计数据,按照经济地理分区包括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归并,得到各地理分区的对外贸易总额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进行统计数据的地理编码,实现统计数据的可视化,形成专题地图1和图2。

从对外贸易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综合来看,我国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增长最快的地区为东亚、西欧和北美地区,中亚、北非等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年来增长近30倍。1990年我国对东亚进出口贸易占绝对优势,贸易额为587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50.8%,超过一半。2010年对东亚进出口额8883.4亿美元,但占进出口总额下降为29.9%。其次是对西欧的进出口贸易额1990年177.9亿美元,所占比重15.4%;2010年4937.2亿美元,占16.6%。最后是对北美洲的进出口,从1990年贸易额136.8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4129.2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也从11.8%上升至13.9%。其余9个区域在1990年和2010年占进出口总额比重均小于10%,该9个区域比重之和从1990年22%到2010年近40%,其重要程度逐年增加。

3 对外贸易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展望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未来发展中,基于中国大陆对外贸易增长的惯性,进出口贸易额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平均增长速度应当在12%以上。假定全球贸易额按照5%的年均增长率递增,到2020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到200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作用将更加强大。预测以上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主要考虑:一是国内促进外向型经济增长的政策不会有较大变化;二是外向型的经济结构以及出口商品的国际综合竞争力还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三是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不断增多,刺激有形贸易的增长。

从贸易国别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不会发生较大变化。美国、德国、日本仍将是主要贸易伙伴,这是因为我国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含量产品需求,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量只会增不会少,同时,我国廉价初级产品的出口也是发达国家的“宠儿”。此外,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伊朗等国的贸易额会有一定增长,国家发展对于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内的自给能力会不断下降,进口会有一定增长。

从贸易的经济地理板块来看,我国将加大同资源储量丰富区域的贸易额。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供给紧缺问题将显现,对矿产,农产品、石油等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同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拉丁美洲,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东南亚和以石油出口为主的西亚贸易额会逐步攀升,这就需要我国鼓励企业收购一些能源、矿产、农业、林业等资源产业,确保掌控石油、钢、铁、大豆等初级产品进口的主动权,获得稳定的资源产品价格和供应。

4 结论

概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出口空间格局变化,其特点为:我国对外贸易改变了以往过于依赖东亚的局势,为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我国外贸市场结构实施多元化战略,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有了显著的发展。在拓展、深化和发展与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传统外贸市场的同时,与其它国家、地区的贸易也有了迅速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得到稳固发展,与俄罗斯及东欧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并开发了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但主要进出口市场仍然集中在西欧、北美洲和以日本、香港、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

总体看来,在国际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在对外贸易上具有贸易市场厂,商品需求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相对低;外贸依存度增大等方面的优势。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投资,尤其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进入到我国的大型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投资带动贸易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近20年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时期,出口、进口及进出口三个方面贸易额连创新高,空间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足以证明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决策是与时共进的,以及继续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增强产品创新的必要性。此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于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空间结构,进出口货物结构差异研究,未来趋势的系统判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达到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效果。

威海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加工贸易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国际贸易形式。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为我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外汇、财政收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以及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加工贸易 产业链 全球化经营战略

加工贸易,通常是指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及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制成品出口到国外市场。我国加工贸易分为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方式,进料加工指的是国内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加工成制成品出口;来料加工指的是外商提供原材料,甚至机器设备,在我国开设企业,或者委托我国企业加工成制成品返销到国外。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自1978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资料统计,加工贸易出口额从当初的10亿美元扩展到2009年的4863亿美元,从占我国的出口总额不足5%跃升到48%以上。其中来料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增至3123.4亿美元,增长了1952倍。2011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加到7805.1亿美元,增长了512.8倍,占全年进出口总额的51.1% 。至今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更是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加工贸易企业已超过15万家,通过开展加工贸易解决我国就业人口达3000多万。(1)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已成为当前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但应该看到,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在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我国仍处于加工贸易的传统发展阶段,具有传统加工贸易的特征: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主体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分工和转移中,我国加工贸易的加工较多地体现为对零部件或原辅料件的简单加工和装配;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仍主要借助于我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

二、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一)加工贸易的发展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

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接近40%,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并且这种传统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导致我国整个对外贸易出口缺乏增长潜力,发展后劲不足。

(二)加工贸易波及效应差,很难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加工贸易尚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和组装型发展阶段,其特点是产业链条短,零部件本地化程度低。加工贸易通常只是个别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的一种贸易方式,即使具有一定的贸易规模,也主要局限于部分企业和少数相关企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对其它企业和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大,因而加工贸易的发展就不能给国内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也就很难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相关工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了。

(三)加剧国际间的贸易磨擦,加工贸易走私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海关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约70%是通过香港地区成交同香港转口。我国出口货物在香港特区的增加值,也被欧美等国统计为从中国进口,势必扩大其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和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加剧双边贸易磨擦。此外,加工贸易走私给我国外贸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导致国家应征税款的大量流失,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扰乱了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冲击了国内市场。

(四)加工贸易的经济效益较低

来料加工是我国加工贸易的重要形式。在来料加工中,我方只赚取加工费,产品增值小,创汇率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的来料加工产业中,实际只能得到7-10%的工缴费,来料加工的出口增值仅在15%左右,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对加工贸易实行税收减免、让利政策、外商投资设备高估、外商投资设备和技术参与利润分配,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所掌握的控制权采用“高进低出”的手法转移利润,造成企业虚假亏损等等,使得加工贸易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很低,甚至出现出口扩大而出口创汇收入不增或减少的现象。例如,1993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比上年增长了14.3%,而创汇仅78.8%亿美元,不及1991年的81亿美元。

三、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策

(一)采取积极的措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进行引导

对于加工贸易来说,我国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使其介入到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一环,对此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将有明显的效果。我国应尽快调整和细化《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将鼓励外商投资所从事的产业进行细化,指明拟吸引的具体生产环节。(3)此外,制定科技含量不等的特定生产工序标准,对符合标准的加工贸易产品、零部件进口关锐和增值税的优惠方面予以区别对待。这样,我们就可以引导外商将加工贸易中的高科技环节放在我国境内、提高加工贸易的科技含量。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加工贸易的统一法律法规

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必须与其它贸易政策保持一致,加工贸易中有关的贸易、税收、外汇等内容都要纳入我国的经济法律中去,尽量减少以文件作为管理的依据。我国加工贸易的管理必须更加规范,政策法规更加透明,有关加工贸易的法规、政策和行政措施要及时公布,要求建立起高效、协调的监管机制,外经贸、海关、银行、税务、外汇等部门的职能和行为也必须更加规范,相关部门之间责任分工更加协调。同时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范围,以海关监管为主,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三)加工外商投资企业中间投入品采购,增长产业链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在各国进行加工贸易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使各国参与加工贸易的竞争更加剧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逐步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加大外资企业中间投入品的采购,使我国参与国际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长。尤其是我国大部分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外资企业国内采购率,可以使国内企业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间接进入国际市场。(4)目前在我国,大多数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因此,他们大多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但这些企业主要是从国际市场采购中间投入品,在中国进行的仅仅是劳动密集型的最终成品的加工生产与出口。

(四)由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生产车间发展到“中国制造”创出自己的品牌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实际上只是一些国外知名品牌的生产车间。当然,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通过这种方式,使处于在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可以借此机会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锻炼了队伍。但是需要提醒自己的是,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中国企业的目的是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发展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目前,我国许多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为国外著名品牌定牌生产,所得的价格只是零售价的1/3至1/12。因此,在国内生产企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时候,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应改变观念,放弃眼前的利益,打出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

(五)加快实施全球沦经营战略

在跨国经营中,企业间实行技术、生产的全方位的合作与联盟已是一种发展趋势。在国际经营中,企业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不少跨国企业都将制造生产转移给更具有专业化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从而在跨国经营中获取更丰厚的利润。相比之下,我们的企业在国际经营中的实力不够,经验缺乏,国际市场的路子不宽。因此,我们应尽早进入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中国市场大和制造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提升企业,增强和积累国际经营的经验,进而实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王磊,王桂兰.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1).

[2]李旭鹏.从内因、外因探讨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北方经贸.2003(4).

[3]童西琳.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出路.华东经济管理.2010(5).

[4]胡峰.论我国加工贸易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青海师专学报(社科版).2002(2).

[5]杨秀芝.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对策.理论观察.2002(6).

上一篇:审美教育与音乐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子位吹歌的文化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