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师幼互动的现状

2023-05-19

第一篇:幼儿园师幼互动的现状

如何与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问题一:你认为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是怎样的?

“积极”是指师幼双方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意识和互为主体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状态。“有效”是指师幼互动过程倡导师幼主动发起有价值的互动,进而促进师幼情意发展,有效达成了活动目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根据活动需要和幼儿实际,向幼儿(个人或群体)主动发起的有价值的互动,幼儿(个人或群体)向教师回应的有价值的互动。也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幼儿根据活动需要和实际,幼儿(个人或群体)向教师主动发起的有价值的互动,教师向幼儿(个人或群体)回应的有价值的互动。包括师幼互动主体、时机、内容、行为、方式、形式、效应等师幼互动的要素。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能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可以从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实现师生双方在师幼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不断地在反思中提高,才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实践经验提醒我们,任何完美的教育理念、活动设计都要借助人际之间的互动行为往来才能实现其价值。形成师幼间的有效互动提示我们应该用平等和尊重的眼光看待幼儿。只有营造出开放和允许自由表达的活动氛围,才可能启发并引导幼儿积极的思考与参与,才能够获得理想的师幼互动。

问题二:如何与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我们的教育行为,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积极师幼互动的建构。维果斯基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功能与价值是极其重要的。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教育内容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经过在教育实践中反复尝试,及聆听了黄老师的讲座后,感受颇深,也学到了很多,我认为教育者首先要从正确把握儿童观、教育观的角度出发,将关注点从自身教育活动转变到幼儿的行为变化上来。要读懂幼儿、关注幼儿、要给予幼儿温暖愉快的情感回应。因此提出具体师幼互动策略如下:

1.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和保障。 相关研究表明:师幼互动行为与师幼关系相依而存。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营造了友爱、和谐、温馨、融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集体中感到安全、愉快,幼儿会表现出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思维、语言和行动都处在积极状态,这为师幼互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师阳光般的灿烂的笑容与表情,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动作,对幼儿表现出的关注与尊重,是构建和谐、融洽师幼关系的重要元素。教师和幼儿因此拉进了距离,课堂因此而充满欢乐,活动因此而生动有趣,师幼互动的通道因此而畅通。

2.创设幼儿喜爱的、自主探究和表现的活动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是师幼互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大家都知道“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是《纲要》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幼儿园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就必须培养幼儿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把主动学习的过程还给孩子。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自主学习状态是师幼互动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幼儿有效的自主学习是师幼互动有效应的重要标志。从讲座中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教育环境的创设首先要能准确地承载着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其次教育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身心特点,体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游戏和富有探究性、表现力的活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再次教育环境中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既不能远远超越幼儿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水平,又不能简单重复原有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水平,真正起到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作用。

3.借助于适合幼儿活动的材料,充分让幼儿与活动材料有效互动,是师幼互动的有效措施。

首先,材料的投放要科学,要能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没有知识性的错误;其次,材料投放的时机要适宜,真正能发挥支持幼儿学习的作用;第三,根据幼儿学习形式的不同,而选择不同数量、不同形式的材料;第四,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学习内容的渐进和上升,尽可能多样化且有层次性,不可千篇一律、反复、雷同;第五,教师和幼儿能充分地演示、操作、利用现有材料,以最小的投入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第六,材料要便于幼儿操作、展示和评价。

4.利用幼儿同伴间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与同伴的有效互动,是师幼互动的有效方法。

幼儿同伴间在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表达方式、创造力和个性等方面存在的相互差异,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他们在相互观察、模仿中相互启示,在指导、帮助中共同提高,在协商、合作中学会交往,在讨论、争议中增长心智。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交往中增长知识,启发心智,获取活动成功的信心,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学习交往、分享与合作。

5.善于把握教育契机,灵活机智地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幼儿,是实现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教学因幼儿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征而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超出预设的活动计划。那么,如何应对幼儿不同的表现与反应,抓住教育契机,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回应幼儿,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发展呢?我想:首先教师要能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对幼儿行为的关注能使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幼儿不同表现和反映的问题所在;其次,敏感地觉察幼儿不同行为与表现的心理需要,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敏感性,教师的职业敏感型来自于教师对幼儿的密切关注和用专业的眼光解读幼儿,这是灵活机智地采用适当的应答方式的前提;再次,教师要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应答,目的就是开启幼儿的心智,支持幼儿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关注,是前提,是基础,是构建有效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没有关注,就不会有发现,就不能敏感地觉察幼儿的心理需要,就不可能有适当的方式应答;而敏感地觉察幼儿的需要,是职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只有敏感地觉察幼儿的需要,才能以积极的、有效的方式回应幼儿,使师幼互动富有成效。

6.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的效果。

感情充沛、有童趣、有色彩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能调动幼儿快乐的情绪情感,能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简短明确、儿童化的语言能使幼儿听得真切、清除、明白,能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适合与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的语言能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积极的学习状态;语言所展示的问题有情境性、趣味性、游戏性,能有效地促进师幼互动;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幼儿的经验、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幼儿的探究、操作和表现富有创造性,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富有激励性的、多样化的评价语言能使幼儿体验成功,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过多的语言介入易干涉幼儿的思考、操作和表达,不利于幼儿学习。

第二篇:浅谈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

美育对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它对幼儿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绘画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活动中力求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来调动幼儿的情感因素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使其发挥创造的潜能,充分感受到艺术的美。

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人际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教师引导得当,能吸引住幼儿,就能培养其有意注意,从而实现师幼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形成有效互动;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无味,教师在活动中知识、技能的传达,使幼儿被动接受,幼儿与教师的教学难以产生共鸣,则产生无效互动。我认为,有效的师幼互动是绘画教学高效进行的有力保障,所以在组织绘画教学活动时,我力求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来调动幼儿的情感因素和积极性,通过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使其发挥创造的潜能,充分感受到艺术的美。具体如下:

1、在充分了解幼儿绘画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活动方案。

通过几次活动,我大致了解了我班幼儿的绘画水平,从技巧上来说,甚至还不及小班的水平。能力差的幼儿只会画点小圆圈、小点点,小杆杆等符号性的图案。结合幼儿现阶段的水平,我在活动中除了注重引导幼儿自主创作,还加入了技能技法的教育。例如:《好朋友》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画人。我先请幼儿上前表演:谁会画人?然后根据幼儿的演示组织大家讨论:请大家看看人还缺少什么?幼儿在讨论中了解了人的外形特征,各部分位置。由于是让幼儿演示,演示的人更能让幼儿接受,幼儿在创造新的图式时便无拘无束,就以幼儿画人的鼻子为例,多种不同的造型比画成单一的形状更富有童趣,更显现出了孩子的个性。

2、教学程序避免模式化

传统的教学程序往往使孩子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的训练,现实教学中像“喜不喜欢?漂不漂亮?想不想?愿不愿意”这些无效提问充斥着课堂。教师这种口头禅似的提问,早已让幼儿形成习惯性的回答,教师问得越积极,幼儿感觉越无趣,因为答案永远只是一个,没有其他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用单纯的心灵去表现和创造,我认为上课的模式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激发兴趣,培养愿望入手,避免不必要的语言引导,可先让孩子感知所要描绘的事物,让其产生作画的愿望和信心,自己尝试构图与表现,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各种表现方式来随机进行指导,完善、丰富画面,这样能充分展示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程度,激发幼儿作画的兴趣和愿望。如在进行《我爱我的幼儿园》主题画活动时,我带领幼儿将画本带到了户外,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建筑的主体特征,幼儿每天都在园内活动,却很少有孩子仔细观察幼儿园的建筑、场地,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幼儿把握了幼儿园的主体特征,并能把看到的结合在幼儿园的活动,将主题画很好的表现出来。有的幼儿还会加入丰富的想象,为幼儿园穿上漂亮的外衣。

所以说教师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发掘他们内在的美,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产生积极、有效的沟通,站在孩子的立场、角度去考虑如何引导、表达,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从而开发美育的内涵。

3、示范讲解要注意形象性,要善于开启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在讲解时要声情并茂,有一定的幽默性,突出教学难点、重点。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为了较好地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我在美育活动中尽量做到引导语言有童趣,符合幼儿的欣赏水平,特别是在示范、讲解时更注意语言的形象化、儿童化。如教画《小绵羊吃青草》时,我根据小朋友爱听故事的特点,自编了一个小山羊吃青草的故事,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地讲给小朋友听,牢牢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把握住小羊的外型特点,我把小绵羊的造型概括为:“波浪线组成的圆圈是小绵羊的头发,因为它最近赶时髦,烫了个卷卷头,眼睛像小黑豆,弯弯的两只小角像香蕉„„”孩子们听起来都笑了,还饶有兴趣地边画边念:“小黑豆、卷头发、弯弯的小角像香蕉;真可爱”。为幼儿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不是为画而画,而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是一种很有趣味的活动。

4、 通过适当的评价,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幼儿绘画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幼儿具有健全的人格,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而不是培养工匠型的画家。因此,即使幼儿画出的作品很粗浅,在成人的眼里“不像什么”,但只要是他用心去表达了,突出自己的个性,就是一幅成功的作品,就有它存在的涵义,教师就应理解孩子内心的感悟,去鼓励和引导他。如我班的孩子在创作想象画时,爱要画些恐龙、奥特曼、红衣战士“火车侠”和“怪兽”交战的情节。有的造型准确,笔触熟练生动,有的却显得怪诞、滑谐。有些家长看到这些画时常说;“总爱画这些机器人什么的,怪怪的!”一幅不太满意的样子,诛不知,这些画是孩子们宣泄自己的正义感的创造性的表现,他们有着维护和平的美好愿望,所以我常赞赏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但也没有放任自流,在实践中我经常应用过程评价,时时调控幼儿创作过程,评价激励其表现更为完善;开展自我评价,促进幼儿进行自我反思,改进不足;进行相互评价,促使幼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评价则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从造型、构图、色彩及创新的角度给与激励性评价,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并鼓励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多看、多想、多动手操作。

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练习,它更是幼儿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在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和个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和有效的师幼互动,来共同感受人世间的美,大自然的美,享受其中无穷无尽的乐趣。

第三篇:浅谈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师幼互动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如何在幼儿园教学中进行适宜的、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本篇文章从区域活动、日常的教学活动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师幼互动行为。师幼互动是这几年在幼儿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特别是已颁布的新《纲要》中更是处处体现出师幼互动的教育理念,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因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所以,幼儿的学习就要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沟通、促进,使幼儿得到健康成长。

师幼互动应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时时都要保持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把视线保持在和幼儿统一的水平上。要让幼儿随时看见教师的眼睛,在这种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互动中,使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长处,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让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一、在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行为

1

区角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小组或个别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活动室分割成小区域活动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如阅读区、美工区、数学区、认知区、科学发现区、表演区等等。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是幼儿自主的学习,主动的活动;教师能更直接地接触幼儿、观察了解幼儿,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更多地感受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的交流,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往往还带着一个管理者、照顾者、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身份、意识与幼儿互动,幼儿在教师较高的控制下活动,不能真正发挥区角活动的功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还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们从教育观念、活动区的创设、区角活动的指导三个方面的转变探索师幼互动方式的变革,在与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探索中,帮助他们形成独立、自尊、自信、勇于探索、乐观向上的人格特征;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表现、学会创造;以积极的互动促进区角活动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应做到:

2

(一) 区角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活动的观察者、问题的解决者、适当的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实施影响和促动作用。幼儿始终以活动主体与教师、环境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如在娃娃家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虽有合作、分工,但角色间缺乏语言交流,只是忙于摆弄物品,分析其原因,主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及情境性语言交往能力不足有关。于是教师就利用幼儿喜欢模仿,心理活动带有明显情境性的特点,给予适当的引导,即以游戏伙伴的身份扮演娃娃家的妈妈,抱着心爱的娃娃,口中轻声念叨着:谁是娃娃的爸爸呀?几名幼儿争着想当娃娃爸爸,我来到一位幼儿面前说:你下了班就快回家吧!娃娃病了。小爸爸回家了,我对他说:娃娃发烧了,怎么办呢?小爸爸立刻说:我给娃娃'吃药'。爸爸马上行动起来,倒水,喂药,我俩又为谁带孩子,谁做饭商量一番,之后又出现了带娃娃出去玩等游戏内容。可见,通过教师的观察、引导、参与,以行动,语言、心理等行为影响和带动幼儿,从而使活动向更深的主题、情节发展,使幼儿的行动、语言、心理产生积极的变化。 除了以游戏身份参与之外,师幼共同交流游戏,也是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活动过程中师幼互动的具体体现,它使师幼关系更加融洽与接纳。在活动区,由开始教师找幼儿游戏,发展到幼儿找老师游戏。如:两位幼儿抱着小熊对老师说:老师,请你给我们拍张照片好吗?我立刻装做拍照的样子为他们认真拍照。什么时候可以取到照片?过一天吧。一

3 会儿,我把画好的照片交给他们。教师,照片里怎么没有背景?哦,我忘了拍背景了,请你们帮忙添上背景吧。

(二)、本着教育从孩子中来、从生活中来的观念,引导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创设,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过去,在创设区角活动时,教师多考虑整个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特征,根据幼儿发展的月目标、周目标和制定的每周幼儿一日活动计划确定每一周的区角活动内容;接着按内容划分活动区域,最后教师精心选择并制作大量的操作材料投放到各个活动区,幼儿直接进入活动区活动。留给幼儿的空间少而且小。所以在活动区创设之际,就应让幼儿成为活动策划的主人、活动的主体之一。行为之一:师幼共同商定活动区区域分布我们首先让幼儿各抒已见,说一说,我最喜欢玩什么活动区,将活动区的种类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之上,并适当地将教师的观点参现其中,这样,幼儿渴望自主选择游戏,把自己感兴趣、观察到的一切纳入活动区游戏中,从而获得了满足和快乐。接着,师幼共同商量我想把活动区放在什么地方。研究发现,活动区空间的合理布局也是影响幼儿创造灵感与积极活动的一个主要因素。于是,我们带领幼儿在活动室四周走一走、说一说这里玩什么好?为什么好?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想法和经验便在一种轻松的无任何压力的氛围得以表达。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给予充分的尊重,以建议者的身份给予巧妙点拨。图书区、益智区、表演区、结构区、社会性活动区、体育区等就在师幼互动行为影响下合理分布。行为之二:师幼共同丰富活动区游戏材料在活动区中,幼儿更多的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充分展露个性、获得主动发

4 展的。同时,生动、有趣又具有动感变化的材料的种类及功能的认识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只有通过交互作用,共同丰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具体行为有:

1、讨论:针对某一活动区,和幼儿在一起展开讨论,如娃娃家里,还缺少些什么?经师幼共同出谋划策,新的游戏材料便产生了。

2、收集和制作:活动区中材料,我们提倡废物利用共同制作。也就是将身边的废旧物品巧妙运用,实现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师幼共同找来了果奶瓶、小网袋,为医院制作了输液瓶。用纸盒、纸板制作了小餐桌,用吹塑纸剪出了小剪刀小菜刀,用可乐罐制作成打击乐器,如:小沙球等……

3、合理放臵:在通过师幼共同制作和收集各类游戏材料之后,让幼儿将其合理放臵于各活动区中,这里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另一主体,只是随意地提醒怎样放才方便呢?在语言上给幼儿以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提高了幼儿行为的指向性。在这互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智慧和能力,增进了师幼间的信任和了解。行为之三:师幼共同制定活动区活动规则,活动规则是有效进行活动区活动的前提。幼儿自己有较易接受和认可的活动规则,这些规则所包含的意义不仅反映了他们自己的现实世界,而且也是他们与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定。幼儿有自己的标准,经过幼儿共同协商的规则,他们愿意也较为容易接受,并且知道怎样去遵守,还能够判断违规行为,因此,师幼共同制定活动区规则是非常必要、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是师幼互动中平等互信、差异性的体现。在我们活动区中主要包括:活动人数、进区、换区、材料使用、交往关系、角色职责等方面的规则,在共同制定时我们努力做

5 到:首先,将规则制定权交给幼儿 由于活动区是幼儿共同商定、设臵的。幼儿对其有一定的活动期望值,即希望其成为他们的乐园。应该说幼儿对活动区是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所以,我们放心地下放权力,通过教师对幼儿信任的心理暗示及幼儿主选择的要求驱动下,规则制定对他们一样自然高兴的事。其次,帮助幼儿提出合理的建议 幼儿由于年龄小,经验和能力不足,考虑问题欠全面,这都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作为合作者、互动者,就应以帮助者的身份,以自身经验和能力影响、促进幼儿更好地制定活动规则。如:在材料的整理上,原先规则是共同整理,而往往部分幼儿中途换区了,导致材料无人整理,这时教师参与进来,帮助幼儿制定:要换区时先要整理好自己用过材料。交换角色或材料、区域时要先和同伴商量。这样就以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影响了幼儿的活动行为。最后,允许幼儿对规划进行修改或重新建立由于幼儿的规则不像成人制定规则那样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他们的生活和认识活动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所以我们赞同幼儿想换活动规划的想法,在心理上给幼儿以鼓励和支持。让幼儿敢于放手大胆地改变不适合他们的活动规则。建立更新、更好的规则。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还在促进幼儿互动中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创设区域活动中我们应打破以往教师是活动区创设的主角这一现象,将区域活动、主题内容、幼儿兴趣合成整体,师生共同创设,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儿童,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6

二、在日常教学中的师幼互动行为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使教学获得成功,一个关键性的重要因素,就是是否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一)早期阅读中的互动展现幼儿。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摈弃过去由教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图书。我们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书,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图书,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驱使幼儿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情志;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情况,提出问题,让幼儿产生认知冲突,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有意识的阅读图书;幼儿阅读完毕,则鼓励幼儿大胆的对尚未理解的内容进行讨论,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同时,我们扭转统一要求、同一提问的倾向,在提供阅读材料、提问设计,提高互动频率等方面

7 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幼儿的主体性,给他们量力而行的机会,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主动自主的投入阅读活动。

(二)户外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展现幼儿的主体性。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后二线成为旁观者或提醒者,教师的积极参与能更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兴趣和质量。案例分析:有一次,一群孩子对向前滚圈追跑的玩法失去了兴趣,围坐在台阶上闲聊。这时,教师故意在他们面前将手腕一勾,抛出竹圈,孩子们惊奇的发现竹圈会自己滚回来,他们一下来了兴趣,在几次尝试过程中,孩子们又发明了正转圈、反转圈、抛圈等多种新玩法,活动情绪又趋高涨,当一个孩子想出与众不同的玩法时,教师就说:真好玩,我来向你学吧!以鼓励幼儿不断创造出新的玩法。而且,在活动中我们还发现孩子们更易接受自己或同伴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评价时,教师适时的让幼儿参与,引导他们就玩了什么?怎样玩?心情怎样?遇到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想想、说说,再请幼儿共同讨论。让幼儿参与评价,促使他们学习独立的对事物做出合理判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意识。关于在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我总结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以及根据《新纲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师幼互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然而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起的重要的因素。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因 8 起到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但由于多年来受师道尊严观念的束缚,大家在有意无意之中做出了许多不利于形成良好师幼互动关系的行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想要做到有效的师幼互动首先要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幼儿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需要是不受重视的。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的主导—主体论开始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纲要》要求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互动、交往,倡导形成合作的探究式的师幼关系。

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个核心问题,目前在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很大关系,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的被接受和被执行,在教师这种角色定位的影响下,幼儿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于服从者,要听老师的话。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性质以及教师和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各自所处的地位,教师应该对照《纲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调整。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和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只有这样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多地关注幼 9 儿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主体发展。然后要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人,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教师与幼儿的良性互动。老师应该时时以关怀、接纳、开放的态度与幼儿相处,用心去营造一种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建立平等、亲密、信赖的良好人际关系,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值得信赖的、亲近的良师益友。如:幼儿每天来园我必定微笑地迎接他们并与他们亲切的拥抱,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心情,让他们愉快的心情保持一天,同时通过亲切的拥抱和问候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亲近友好,这样有利于一天活动的组织,减少师幼之间的隔膜,能充分发挥师幼互动教师若有过失,应该坦诚地向幼儿承认,并向幼儿道歉,让幼儿知道老师也有过失。只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就是好的。记得我遇到这么一件事:那天全班幼儿都在进行户外活动,我们班的女孩子畅畅去跟一个男孩在厕所里面玩水,我一进厕所看到他们就立刻狠狠地批评他们两个。当时畅畅象失控一样对着我大喊:我没有玩水,我就是没有。接着就是一场大哭,此时我气在头上,明明自己看见她在厕所里还不承认错误,真是气坏,也没理会她的辩驳。事后我向那个男孩问明情况,原来是男孩在厕所里玩水畅畅过来阻止他的,那么也就是我怪错她了,我感到非常的惭愧。心里一直在打架,是当作没这一回事还是向她道歉呢?想想刚才畅畅委屈的样子,我心象被针扎了一下,最后决定向小朋友道歉。我把畅畅叫到面前,看见她对我是否还怀有敌意,于是我就轻轻的摸着她的头,对她说:畅畅,对不起,刚才老师错怪你了,原来你没玩水,只是提

10 醒小朋友不要玩水,这样做非常对。老师现在向你道歉,你能原谅老师吗?只见畅畅立刻松了一口气,挨到我的身边露出了信任的微笑。所以说,孩子跟老师也是平等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时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改变传统意义上老师是权威的错误想法,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师幼互动。

第四篇:师幼互动有效提问研究的论文

1、问题的提出

提问时,大多都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问,幼儿答”的形式进行。幼儿的思维范围仅限于教师的提问。有些教师出于课堂管控的需求,避免幼儿跨出已经计划好的课堂教学框架,始终牢牢把握提问的主动权,几乎不去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观意识逐渐被剥夺,身心发展缓慢。设计低水平的问题。为追求师幼互动的效果,许多教师会设计一些低水平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喜不喜欢;是不是;好不好”等不能促进幼儿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使幼儿积极有效地思考。比如,教师征求幼儿意见“我们一起来拍球好不好?”这些已经是教师安排好的环节,再来征求幼儿的意见达不到任何教育效果。这类缺乏启发性的问题往往会使课堂气氛单调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2、有效提问的价值

《纲要》中我们得知,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帮助者。[1]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提问是有其特点和独特的价值的。

2.1有效的提问能促使幼儿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是幼儿探索学习的出发点,是幼儿思维的起点。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的契机,设计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如在大班主题活动《了不起的中国人—京剧脸谱》中的绘画活动,教师启发幼儿思考,“他的脸和我们的脸有什么相同之处?”此时的幼儿都积极主动地观察,并纷纷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教师的提问能引发幼儿深度思考,在思考中得到答案。

2.2有效的提问能促使幼儿新旧知识的连接与重组。幼儿学习经验的获得与扩展,往往不是立刻就能看到的,也并非在一两次的教学活动中就能够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能善于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交给孩子,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经验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在一次建构活动中,教师展示了活动的重点内容“螃蟹”“章鱼”,在示范两种动物后,孩子们都想模仿老师搭建螃蟹和章鱼。在使用材料搭建时,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教师提出了问题:“动物园的其他动物都去哪了?”孩子们马上记起了以前学过的动物搭建法,分别选取相应需要的材料,建构活动顺利进行了。

2.3有效提问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不同能力的孩子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关注个体差异。为了激发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积极性,教师应该做好课前的知识经验准备,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得所要的信息。如在《了不起的中国人——京剧脸谱》主题中,提前给幼儿提出了有关京剧脸谱方面的问题:“什么是京剧脸谱,你们知道吗?”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的幼儿积极探索。

2.4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由教师发起,幼儿应答,或者幼儿发起,教师反问,共同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提问是强烈求知的反映,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幼儿提问的基础是从已有经验或情景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新问题,通过提问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幼儿的提问是思考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遇到在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的。如在科学活动区中提供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电池、电线、灯泡,让幼儿去尝试操作“看看谁的灯泡最亮”,引导幼儿去不断地操作与提问,他们在遇到问题、提出问题、实际操作的过程之后会发现“电池大、叠得多,灯泡就越亮”。综上所述,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是给孩子以时间和机会,对幼儿的想法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之间的经验扩大化,使有效提问在师幼互动中真正体现其价值意义。

3、有效提问的尝试

提问是师幼相互“抛接球”的过程。[2]幼儿能够思考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他正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强烈求知的反应,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对此,教师可以做几点尝试:首先,教师应真正尊重和接纳幼儿的想法,不失时机地将问题抛给幼儿,而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以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如在建构活动中,一名幼儿搭立交桥时,桥的交叉部分总搭不好。老师抓住机会,鼓励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求帮助。在老师的协助下,幼儿提出了这样问题:“立交桥交叉的地方怎么搭?”老师不失时机地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征求答案。很快就汇集了多种答案,有的说“立交桥要用易拉罐撑起来做柱子”,有的说“上层高,用两个易拉罐,下层要矮很多,要不下层就没法走人、开车”……教师给孩子展示疑问的空间,无疑是给幼儿以信心,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抛接”得巧妙而有力。其次,有效的提问应该让环境与幼儿互动,教师可有意利用各个区域环境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猜想,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出新问题。总之,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有效的问题,可以使幼儿的学习高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审视和反思,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才会使教学活动变得精彩生动,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篇:师幼互动中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幼儿园 卢华 内容提要: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就提问而言,既要有教师向幼儿发起的疑问,也要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提问。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师幼间“抛接球”的过程。 :提问;提问的误区;有效的提问

一、 关于提问

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恰当、合理、科学、艺术、开放的提问设计。借助提问,可以沟通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幼儿的联系。在崇尚师幼互动的今天,明确教师与幼儿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因此,就提问而言,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有教师向幼儿发起的提问,也应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提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实验和推广,幼儿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幼关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旧的、传统的师幼关系受到强烈的冲击,所以,传统的提问方式必须赋予新的内涵。

二、 传统提问的误区

在师幼互动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有在幼儿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实施弹性的教学管理方法,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旧的观念还在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在提问上则表现为教师努力改变的是那种形式上的启发提问,实质上并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以教学内容为主,以标准教案为主体,只研究教师的教不研究幼儿的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因而在设计提问时,更多的是关注怎样通过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对活动进程的掌握,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走进了一些误区。

(一)提问习惯于瞄准认知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促进幼儿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或结构主动地建构知识。如语言活动中教师常会问:“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等一些已有标准答案的单结构问题,教师是控制活动主人,只须从幼儿的答案中寻求预设的线索作为下一步活动的依据。

(二)提问时以教师为主体,通常是“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之所以说它“单向”,是因为大多数问题是由老师发起,而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而答案的出现又往往意味着主题的结束。如“今天的故事你们听懂了吗?”之类结束性的问题,其存在没有什么意义。

(三)为片面追求环节的丰富而设计一些低水平的问题。这些问题无助于幼儿思考,不能调动其积极性。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看似问题很多,实则空洞之味。

(四)有的教师能较有前瞻性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实践,但在环节中却恪守“完美”的活动设计,谢绝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作为主体发起的提问作用于教师或同伴的根本得不到足够的发挥和保障。

三、 提问的实践与探索

《纲要》新思想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帮助者。我园提倡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与每一个幼儿接触时,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幼儿,并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将尊重幼儿落到实处,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讲究提问的策略,经过一年的研究发现有效的提问是有其特点和独特的作用的。

(一) 有效的提问是点眼之笔,能引领幼儿积极思考。

问题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前提,是幼儿探索学习的出发点,是幼儿思维的起点。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的契机,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领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对“哪吒”进行了热烈的交谈,他们纷纷为自己有丰富的哪吒知识而激动,他们对哪吒是男还是女的问题有了分歧,教师巧妙地把握了这一契机,用“哪吒是男的,还是女的”的问题,将讨论变成了辩论会。幼儿围绕问题针织地阐述本方论点,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幼儿的判断、分辨、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口才与胆量。在这样的活动中,一个好的有不同论点的问题带给幼儿的头脑冲击是鲜明的,因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有效的提问是桥梁,架起幼儿新旧知识的连接与重组。

经验的获得与扩展,往往不是即时就能看到的,如果教师能善于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交给孩子,相信肯定能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经验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在一次用纸折船载物的尝试中,中班的孩子都想模仿老师用结构复杂的折纸船做实验,可又都不会折,老师一边手忙脚乱把帮孩子折,一边迅速地想出了对策:“水面上其它样子的船怎么没来载物呢?”孩子们马上记起了小班学过的各种折船法,“折船”的难题解决了,实验顺利进行了。原来,这种小帆船可以载得多,那种轮船不易保持平衡,在水里很容易打翻的。。。幼儿旧有的经验在这时得到重组,并获得了更多的新经验,问题的及时提出起到了架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三)、有效提问是富有弹性的,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探索要求。

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鼓励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大四班的教师为激发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谈话活动常将话题预先通知出来,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和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知道妈祖的故事吗?”“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的幼儿积极探索。对故事感兴趣的,会去查寻一个与狮子有关的故事;对自然百科感兴趣的,会了解狮子的外形、生活习性;比较胆小的孩子,会简单谈谈狮子的食物;比较爱表现的幼儿,可能会扮演故事中狮子的角色。这样的提问调动了不同喜好、不同能力幼儿的智慧在谈话中呈现,可谓精彩纷呈,效果倍增。

(四)、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由幼儿发起,教师反问,共同探索的“抛接球”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提问是强烈求知的反映,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幼儿提问的基础是从已有经验或情景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新问题,通过提问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幼儿提问出是思考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遇到在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

1、教师应放下架子真正接纳和认可幼儿的想法,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如我园教师巧妙地在最容易产生疑问的探索发现角留出一大片空白,创设成“你问我答”版面,鼓励幼儿在这里用图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感兴趣的幼儿则围绕问题在继续的探索中发现答案。有一次,一名幼儿在垒高楼的时候,发现自己垒的高楼老是倒,他焦急地请老师帮忙。老师巧妙地抓住机会,鼓励他将自己的问题用图示的方法画出来,寻求大家的帮助。在老师的协助下,“我的问题”版面上出现了这样一则问题:“怎样垒高楼才不容易倒?”老师在评价活动时,不失时宜地将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幼儿征求答案,没几天,就汇聚了许多答案,有的说“地下第一层要搭大一点”,有的说“第一排要排多一点,重一点,上面要放少一点”,有的说“垒成像„金字塔‟的形状就不容易倒”…… 教师给他们展示疑问的空间,肯定和鼓励了他们的想法,无疑是给幼儿以信心,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抛接”得巧妙而有力。

2、有效的提问是与环境相融的,善于在无声中见有声。为了鼓励幼儿提问,教师可以有意设置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曲折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特别难得的是一些教师利用各个区域环境的特点,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景。如在自然观察角中创设“猜想园”,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猜想,在较长时间内进行验证,并提出自己的新疑问。4月25日教师提出“暗箱内的植物和箱外的植物会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孩子们做出了“里面的大,外面的小”、“里面的白,外面的黑”等猜想,经过观察后发现“里面的大蒜长得快,外面的长得慢。”孩子们马上问:“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成功孩子们进一步猜想的问题。一个悄然无声的环境胜似有声,引导孩子一次次发问、一次次探索与发现。幼儿将会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起尝试与想象,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

3、在引导幼儿进行提问是也要注意到孩子们是变幻不定的有时孩子们的疑问会被事物的另一些假象所掩盖,这时就离不开教师的坚持性和引导技巧。在一次“制作无骨风筝”活动后,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都确定自己的风筝是最好的,能飞得最高。可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放风筝的时候,我发现所有风筝都只是跟在孩子们身后打转,这情景是我和孩子们都没有想到的,可孩子们依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没有人发现,也没有人有疑问,我等待着、期待着……活动后,我与他们交流自己的感觉和发现,孩子们纷纷围绕着“我成功啦”、“我跑得快风就很大啦”、“我的风筝飞得很高”等假想的成功讲述着,没有一个孩子有什么疑问。休息时我让孩子们看“放风筝”的VCD,这时,孩子们发问了:“为什么他们的风筝没有像我们的风筝一样打转转呢?” 他们终于自发地提出这个问题了,我想,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今天探索的重点所在。当一次不成的制作依然给孩子们带来了他们假想的成功喜悦时,在等待后,他们依然沉浸在“放飞风筝”的兴奋时,一些娱乐的假象掩盖了探索的时候,问题是不是该由老师提出来呢?或者老师应该从另一个方面调出他们的疑问,变老师发现他们的问题存在——这种挑剔性的评价为孩子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发现问题,这样会更有助于孩子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综上所述,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是给孩子以时间和机会,对幼儿的想法给予积极性的评价,不怕幼儿失败,时而点拨、时而赞扬、时而装傻、时而沉默,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之间的经验扩大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新学期计划下一篇:幼儿园体格与锻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