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

2023-03-05

第一篇: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

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票据市场是以商业票据为金融工具,主要从事短期融资交易或融资业务的金融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一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要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票据市场的发展。

一、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票据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票据市场已成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已具有以下特点:

1、 区域性票据市场逐渐形成。

目前区域性票据市场正在逐步形成,部分地区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票据回购业务发展势头强劲。近年,上海、沈阳、重庆、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南京、武汉、成都等金融机构集中、金融业务发达、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正在逐步形成区域性票据市场。上述中心城市商业汇票业务量已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2、 票据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在华信工行和沈阳交行的示范效应带动下,以及对于中国票据市场前瞻性的认识,各商业银行都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提高

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

3、 票据业务成为完全竞争的业务品种。

由于对票据业务的认识逐渐提高,央行要求把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改善金融服务、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各商业银行则利用票据业务,达到拓宽收入来源、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的目的。因此,票据业务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

4、 创新冲动进一步增强。

在当代金融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发达国家推出的“票据发行便利”业务,拉开了当代金融“四大发明”的序幕,票据业务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在此启示下,国内商业银行要以票据业务为载体的创新冲动十分强烈。

二、我国票据市场的问题分析:

1、市场规模小,票据融资比重低。目前,商业汇票签发量所占“三票”(支票、汇票、本票)的业务量的比重约为1%;我国企业票据融资量占其外源性融资(贷款+股权融资+商业票据+企业债券)总量的比重约为2%;商业票据未到期金额仅相当于国内债券余额的15%;商业信用票据化程度低,5000户大中型工业企业期末应收帐款净额超过4000亿元。

2、市场工具单一,票据的多重功能尚待挖掘。票据既是一种支付信用结算工具,也是一种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短期投资和融资工具。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只有交易性票据,没有融资性票据,即使是在有限的交易性票据中,也是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较高,商业承兑汇票由于资

金回收率较低,风险性大,难以被接受,在票据市场中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一级市场创造的票据数量少、品种不够丰富,二级市场的交易量清淡,使更多的人把票据仅仅作为一种结算工具,把贴现当成一种融资手段,而没能把票据当作有效、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短期投资手段和可随时调整资产组合流动性的工具,很多的票据在到期兑现以前并没有真正流动起来,因此,票据的流通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3、缺乏统一和完善的票据市场。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发行回购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等均是全国集中统一的有形市场,而票据市场却仍然处于分割状态,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形市场,局部性、区域化特征十分明显,严重阻碍了票据流通功能的充分发挥。

4、票据市场利率体系不合理。为推广使用商业票据,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票据市场利率体系进行了改革,改变了再贴现、贴现利率分别与再贷款、贷款利率挂钩的做法,实行转贴现由交易双方自主商定,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浮动。可以说,这一改革对形成合理的票据市场利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与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相比,票据市场的利率体系仍然有着不尽合理的地方,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票据市场利率被管制的性质。

5、信用观念存在误区,票据业务风险大。规范的票据业务是以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的,风险度较低,流通性好。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却由于存在信用观念差等问题而使票据业务的风险度较高:第一,企业经济效益差,信用观念淡薄,自我风险意识差,

有的甚至通过签订虚假的商品交易合同套取银行信用,使承兑银行面临着较大的风险。第二,一些承兑银行到期无理拒付和拖延付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贴现银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避免损失,商业银行往往对地市级以下分支机构承兑的票据拒绝贴现,影响了票据的流通性。第三,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票据印制、登记、查询、监证等机构,使伪造、变造的假商业汇票时而出现,令人防不胜防。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票据市场的对策:

1、增强信用观念,改善法律环境。通过广泛宣传和普及票据知识,把企业、银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用观念中解放出来,使其充分认识到商业信用票据化对生产经营所起的积极作用。

2、要全面唤起市场主体的契约观念和信用观念,依法构建健康的信用关系,促进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票据信用和国家信用有机结合的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3、发展票据市场工具,扩大交易品种。丰富多样的交易品种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要利用金融创新丰富票据市场信用工具,在进一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逐步尝试使用银行本票等交易工具。

4、进一步发展票据专营机构。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发达活跃的票据市场都离不开票据专营机构的交易活动。票据专营机构通过市

场化、专业化经营,可以实现票据业务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以及再贴现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一级市场不活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二级市场的不发达,而发达的二级市场又有赖于票据专营机构的经营活动。因此,现阶段发展我国票据市场必须大力推动票据专营机构的成立与发展。目前,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地区性不平衡的情况下,票据专营机构应设立在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金融机构集中、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以进一步促进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发展。

第二篇:论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论文关键词]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论文摘 要]金融市场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发展的,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现状的分析,阐述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并探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按使用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融通场所,满足了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融通场所,为参与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个市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迅速、有效、顺畅传导,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朝市场化方向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广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创新继续稳步推进,已有创新产品发展迅速; 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涵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 市场功能日趋深化;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以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和运行安全的目标迈进。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结构失衡。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的状况。这些都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

(三)金融监管存在突出问题。从内部看,金融机构面临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决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中国现行有关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经过多年修改,已经较为系统,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国的整体法律基础不牢固,金融监管经验不足,法律的涵盖面并不广泛,法律的局限性严重,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条件、实施办法,缺乏一致性、连续性、权威性,对金融市场发展极为不利。

(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塞不通,人为割裂,迫使资金变相暗通,阻碍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阻滞货币政策的传导,减弱了货币政策效力,使货币市场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且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一些监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是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鉴于我国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现状,笔者认为,应抓紧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发达的、高流动性、低风险性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为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制度的改革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

首先,要重新认识货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一是要规范、健全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网络系统;二是充分发挥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场的前提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稳步发展我国的无形拆借市场,提高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能力;三是规范拆借市场行为,通过制定有关的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规范市场运作,严格市场管理和监控,使拆借市场运转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担保拆借比重,改变我国拆借市场上基本以信用拆借为主要手段的现状,以此达到防范和分散风险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第三,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市场。

(二)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首先,应调整非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适当扩大它们的投资需求;其次,进一步健全国债市场;第

三、适当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第四,逐步使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第

五、着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第

六、完善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体系;第

七、发展机构投资者。

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最终使其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金融企业。同时,也要对股份制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保险业采取的过渡期保护措施2004 年年底到期,取消对外资的地域限制,保险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要转变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依靠低赔付率来维持高增长率的现状,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使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切实转换到完善内控、强化管理、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上来,这种转变应该是保险公司自愿、主动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伴随并推动着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判断一个金融监管体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应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 减少行政审批,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切实把监管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通过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等手段,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规范证券市场主体行为首先是投资主体。我国的证券市场正经历着从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投资主体的过渡时期。发展和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及逐步地允许保险资金等投资证券市场是投资主体深化的主要途径。其次是融资主体。为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创造积极条件,逐步实现资产存量的流动;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扩大国有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 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改变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的外在压力,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质量。

最后是证券公司。建立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在制度设计上严防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同时建立有效的融资融券机制;完善客户保证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偿制度,确保客户资产安全;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龙骥,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潘英俊,金春宝,孔源,我国金融市场现状及发展研究.科学论坛,65

[3]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财经界,2007 2

第三篇: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票据市场作为融通短期资金的场所,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基础市场的地位,发挥着其他金融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票据业务呈现持续快速发展势头,票据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票据业务覆盖面扩大,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再贴现业务已成为央行调控宏观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金融机构对票源竞争的日益激烈,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影响票据业务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不能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制约我国票据市场的深层次发展。

一、票据及票据市场的涵义

票据,是按照一定形式制成﹑写明有付出一定货币金额义务的证件,是出纳或运送货物的凭证。广义的票据泛指各种有价证券,如债券、股票、提单等等。狭义的票据仅指以支付金钱为目的的有价证券,即出票人根据票据法签发的,由自己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有价证券。在我国,票据即汇票、支票及本票的统称。

票据市场是以商业票据为金融工具,主要从事短期融资交易或融资业务的金融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一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要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票据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票据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票据市场已成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

(一)票据业务量金额稳步增长,但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中占比呈下降趋势 自2011年至2013年以来,全国使用票据办理支付业务的总笔数依次分别为11.9亿笔、9.8亿笔、8.8亿笔,占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笔数的比例分别为9.2%、6.33%、4.81%;票据结算总金额分别为224.6万亿元、236.5万、235.1万亿元占非现金支付工具结算量比例分别为47.9%、39.88%、39.71%。票据签发业务量 1

具有笔数占比小,这是因为,相对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而言,票据是一种大额支付工具,是单位而非个人常用的支付工具。从其绝对发展趋势看,票据业务笔数呈下降趋势,金额呈缓慢增长趋势;从其相对发展趋势看,其笔数和金额均呈下降趋势。这主要由于近年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银行卡跨行交换系统的建成运行以及网银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资金转账速度明显加快、效率明显提高,支付工具总体朝着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对纸质票据的功能产生了很强的替代效应。

(二)票据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各商业银行都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提高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工商银行自建立票据营业部以来,票据业务实现了迅猛发展。由于对票据业务的认识逐渐提高,央行要求把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改善金融服务、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各商业银行则利用票据业务,达到拓宽收入来源、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的目的。因此,票据业务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

(三)票据使用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资金交易频率和规模是衡量社会经济活跃程度和活跃规模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比较我国不同地区的资金交易规模,长期以来东部地区的票据、银行卡等分现金支付业务发展始终保持较快水平,其交易规模大于中西部地区。具体到票据使用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山东等六大经济发达省市。以2011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六省市的票据业务总笔数及金额分别占全国票据业务总笔数和金额的40%和60%以上。但在国家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随着国家各项支持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实施效果的逐步显现,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资金交易规模增幅不变超过东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票据业务增速快于经济发达地区

(四)创新化进一步增强

在当代金融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发达国家推出的“票据发行便利”业务,拉开了当代金融“四大发明”的序幕,票据业务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在此启示下,国内商业银行要以票据业务为载体的创新冲动十分强烈。但是由于国内的宏观金 2

融管理规定的限制,票据业务在理论和品种创新力度不大,但在业务模式上的创新已初见端倪,2011年12月19日,中国诞生了第一家票据业务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它的建立翻开了我国票据业务发展的崭新一页,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步入了一个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的新阶段,它的成立必将带动中国票据市场的创新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票据市场是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载体,在规范和引导商业信用、发挥票据市场融资、强化宏观调控、降低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充分肯定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票据市场作用明显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票据市场在迅猛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票据市场信用基础薄弱,信用风险加大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市场资源的配置过程实质上是决定物质支配使用权的价值再分配过程,也是一个通过订立一系列契约、有偿让渡价值的信用过程,故市场经济是信用化的经济。

票据的基础是信用。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据市场的发展。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作为商业票据市场的筹资主体,其信用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制约着商业票据融资的可能性和效率,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制约市场主体及理性投资者的介入。由于部分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信用差,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即使是信用好的企业签发的票据也难以被接受。“劣质信用驱逐优质信用”,动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极大地阻碍了票据业务的发展。并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属初期,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淡化了信用观念,导致信用制度和信用关系不够完善,信誉价值较低。

从企业方面看,票据融资是一种手续简便、使用灵活、成本低廉、容易管理的直接融资方式。但是,由于部分企业信用观念的淡薄,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以国有企业为例,虽然近几年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效益仍未转换和改善,加上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这些都制约了市场主体及理性投资者的介入。受其影响,商业承兑汇票在大部分地区仍难以被接受。目前,流通中的银行承兑汇票占95%,商 3

业承兑汇票则不足5%。在单一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下,票据业务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既不利于银行防范票据风险,也不利于企业扩大票据融资。此外,由于银行一直认为中小企业信用薄弱,很少接受中小企业作为出票人,中小企业只能被动接受大企业的票据背书转让,这也大大限制了票据的使用范围。

在银行方面,有的银行机构受手续费和赚取利差的诱惑办理超过自身能力的银行承兑汇票,一旦到期无款垫付,就借故拖延或无理拒付,造成到期承付率下降,银行承兑汇票无条件到期付款的信用基础受到质疑。即使是银行之间也存在信用差异的问题,不是所有银行的票据都可以被贴现或转贴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票据的流通。

(二)票据市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票据市场工具单一

目前票据市场上,我过法定的票据种类主要以银行承兑汇票为可操作的交易工具,其数量和规模占主导地位,占比高达95%,而商业承兑汇票占比不足5%,进展缓慢。票据业务的发展过多依赖于银行信用,这既不利于金融机构防范票据风险,也不利于票据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交易工具单一,极大地影响了票据的规模化发展和产品创新的能力,况且各方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不统一票据市场的范畴存在极大地不确定性,间接地影响了全国统

一、有形票据市场的建立。

2、市场缺乏正确定位,票据结构失衡,商业承兑汇票缺失

目前,票据市场重“银”轻“商”现象普遍存在。在票据市场中存在积极推崇银行承兑汇票和消极对待商业承兑汇票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商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信用高于商业信用。市场认为银行承兑汇票风险小,流通性高。相反,商业信用由于企业间相互拖欠贷款形成“三角债”而受到极大的损害。银行承兑汇票于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的过度不均衡,增加了银行业的信用压力,以及金融风险诱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从本质上看,银行承兑汇票就是以一定的成本将国际贸易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第三者的一种金融工具,在进出口双方相距甚远且无法确认对方的信誉时,如果没有银行的介入,交易难以顺利达成。正因为双方认可的银行信用替代了双方并不熟知的商业信用,交易双方的利益才得到有效的保证,也使得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和投资者免遭信用风险。这正是为什么银行承兑汇票起源于国 4

际贸易,并大量地应用于国际贸易中的原因。在发达国家,银行承兑汇票很少应用于国内贸易。这是因为企业面临更多的融资渠道,其中一些,如商业票据、银行信贷额度等,有着更加优惠的市场利率。此外,国内交易双方比较容易了解对方的资信和财务状况,在完善的商业信用制度下,供货方通常愿意直接向购货方提供短期贷款(也就是应收账款),而并不一定非要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然而我国的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方面,我国的货币市场不发达,企业所面临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短缺,除了银行短期贷款,几乎没有其他融资工具。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尚在建设之中,人们的信用观念比较淡漠,特别是商业信用很不健全,企业的信用不透明,信用活动缺乏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企业之间以应收账款方式提供短期贷款,必将形成企业之间的债务拖欠。导致商业承兑汇票在我国票据市场中未得到积极的推广。

3、票据市场尚无统

一、完整、充分的交易平台,发展相对滞后。

健全的票据市场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从交易主体看应包括企业、商业银行、大型企业财务公司、票券公司、经济人队伍、中央银行等,从市场结构看包括有票据的贴现,转贴现、抵押、回购、买卖、再贴现市场等。而我过的票据市场只有贴现和再贴现市场,市场交易主体也只是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票据市场发展严重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票据市场的基础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业务信息系统,票据的签发、承兑以及流通、转让和查询查复等,都是采取实物券形成和手工操作。与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相比,票据市场发型、交易的现代化程度很低。

(2)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相对滞后。票据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因此票据业务特别适合进行专业经营,而目前我过票据市场上涉及票源的承兑和贴现业务还是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从整体上看仍处于分散基础上的集中。

(3)票据业务处理手段滞后。目前,我国票据的一级市场已经形成但缺乏有效的市场基础功能也不完善票据流通市场还局限在系统、局部和区域性之中。票据从签发、承兑、背书转让到贴现、转贴现,仍采用手工操作。这使得票据市场 5

不能摆脱实物票据上的制约,难以形成统一的登记保管和交易清算体系。同时也为个别商业银行故意压票、退票等提供了机会,不利于规范票据流通秩序。

(三)票据市场缺乏完善的法制环境和内部监管机制,存在大量可诱发金融风险因素。

票据市场的短期资金融通功能,一方面,决定了市场工具不仅要包括以真实性贸易为基础的交易性票据,还应该包括单纯以融通短期资金为目的的融资性票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主要是以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为目标进行的制度设计,如票据必须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贴现的资金提供者限定为商业银行等,其结果不仅排除了商业信用,还使融资性票据的发行难以实现,从而限制了我国票据市场的规模,导致市场缺乏广度和深度,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短期资金融通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宏观经济使企业强烈要求融资性票据的大量存在,全额保证金项下的承兑和贴现,导致了票据业务量的泡沫,同时巨额的融资性票据在贴现后流向股票市场或期货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构成了潜在的风险。

(四)票据市场经营模式相对落后,缺乏专业的中介机构。

票据业务因其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适合进行专业化经营。从国外票据市场发展多年的经验来看,中介机构的存在便于市场交易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活跃市场、提高效率、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而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至今,参与主体仍然主要是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没有专门从事票据发行、管理、经营于一体的中介机构参与,区域性经营票据业务的票据公司或贴现银行等票据市场中介机构和市场专业主体的严重缺乏,导致票据流通不畅,变现性差,致使我国商业票据市场举步艰难。

四、完善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对策

(一)增强票据贴现的货币性功能

票据贴现是一种短期融资行为,货币市场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低的特点在票据贴现交易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它是企业及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重要手段,能够按照市场功能配置资金,发挥效益。货币管理当局可以通过吸纳票据和控制信贷计划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而且其作用的时效性较强。

(二)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引入规范的票据风险评价机构。

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业务之一,对其风险管理的要求尤为重要。票据市场有主体多元性、交易连续性、地域无限性和风险速发性的特点,要求监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有分布全国的监管网络;二有跟踪监测的工具;三有足够的调控实力。因此,要促进票据市场的发展,就要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央行通过对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管,完善汇票业务管理机制,整顿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改善市场环境,防止金融机构以降低利率等为条件的不正当竞争。

其次,商业银行要加强内控,严把票据审查关、承兑关和贴现关,保证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防范融资风险。同时,应规范票据业务的操作,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企业办理承兑的条件,降低保证金比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敞开银行承兑之门,增强企业运用票据进行结算的主动性。

另外,我国票据市场还应建立权威性的资信评估机构,严格信用评级制度,这不仅能为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决策、降低风险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能为办理票据贴现的金融机构提供判断参考。商业票据评级有利于形成市场准入机制,降低市场非系统性风险,保护票据投资者利益,推动票据市场的稳定发展。由于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规模小、业务范围不统

一、机构松散、人员素质不高等缺陷,所以有必要在我国建立统一的票据信用评级机构。商业票据评级的实施评级机构可以考虑先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组建,待时机成熟,重组为独立的市场中介机构,以增强其公正性。

(三)统一票据市场,构筑票据交易平台

针对票据业务本身具有专业性强和业务连续性强的特点,培育票据市场中介机构不仅可以为市场交易提供一个平台,还可以有效的促进票据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首先,要继续组建票据专营机构——票据公司。票据公司的业务范围,可先经营票据二级市场业务,在当前主要是票据的贴现、转贴现业务,将来待市场条件逐步成熟,可逐步扩展到一级市场业务,并广泛吸收国外专业性票据公司的经验,使其业务逐步多样化,有条件的可开展成为兼营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业务的综合性机构。

组建票据专营机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防范票据业务经营风险;二是有利于改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贷款资产占比过高, 资产流动性较差的现状,从而为加强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增强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经营水平, 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四是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能力。

其次,要大力发展票据交易中心,主要为市场提供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票据信息系统,提供票据信息查询服务。参加票据信息系统的银行和企业通过统一的平台,将签发或交易的票据的各项要素输入查询系统,使接受票据的企业、银行能利用这一系统查询票据的来源,跟踪票据的流通交易。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票据交易中介机构,采取票据业务集中经营的方式,在有效防范票据风险,提高市场效率,实现规模效益同时,也发挥了市场中介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建立专业化的票据交易中介机构,是现阶段票据市场组织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采取具体措施,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金融机构集中、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设立专业化的票据交易中介机构。

(四)放开贴现利率,实现票据利率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票据发行的多少不仅能反映经济的景气状况,也能体现市场资金的供需状况。我国目前的贴现利率由再贴现利率加点形成,实际上仍是官定利率,不能真实、完全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原先对贴现利率管制放开后可能出现的无序竞争和价格混乱的担心,可能不会出现。

(五)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环境,完善票据市场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在当今的金融体系下,货币市场不断开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以波及全局,因此,完善票据市场必须要在法律基础上形成信用关系的全面契约化。票据市场的法律关系有其特殊性,其交易中的基本规则,除了有明显的强制性以外,还有明显的国际性,可适用刑法条款进行制裁。但是,我国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本身存在理论误区,把早已过时的“真实票据原则”作为立法基础,阻碍了票据市场化进程;把融资票据排斥在商业票据之外,缩小了票据市场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就要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 8

确立票据的无因性原则,引导票据市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票据法的完备性和执法的有效性,是决定票据市场能否正常运行的首要因素。全社会要广泛宣传信用意识,重构企业信用体系,推广使用商业票据,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登记、咨询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构筑信誉良好的交易平台,使全社会特别是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观念中解放出来,使其充分认识到信用票据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只有在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良好的信用环境的双重保障下,票据市场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六)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扩大票据市场规模

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印制、登记、查询和鉴证机构,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托管和清算中心,并在全国中心城市区域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上,由国家组建全国票据市场,由政府、央行、各类金融机构、保险、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参与,央行具体负责票据市场的管理工作,真正实现票据市场多元化发展,并最终建立一个全国统

一、完整、快捷的商业票据交易平台,实现建立全国统一票据市场的设想。

从全球市场上来看,票据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票据市场更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票据市场本世纪初就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起到了令人瞩目的积极作用。在票据市场的发展关键时期,面对种种风险、信用膨胀与创新缺乏,票据市场的前途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银行业、企业、金融监管部门等社会各界应加强沟通与交流,拓宽研究与合作领域,共同为我国票据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峰.融资型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金融,2010(08):43-44. [2] 李宗彦.我国银行票据市场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融天地,2010:217-218. [3] 任昌霞.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1):70-71. [4] 应俊惠,肖斐.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思考与展望[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06).

[5] 程璐.陕西省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西部金融,2011:67-68.

[6] 郭瑞丽.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及对策分析[D].河南:郑州大学,2004. [7] 郑现中、张俊:《信用资源开发与票据业务发展问题研究》,《金融时报》2006-02-20。

[8]赵慈拉:《我国票据市场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中国金融家》2006-12[8]

第四篇:1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1)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相对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较小。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多在百分之30%以上,而我国则长期处于10%以内。按照世界交易所联盟公布的总市值数据,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排名连续下滑。虽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市值不断增长,但我国证券市场的总市值与GDP的比例仍相对偏低。

(2)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融资效率低下。企业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手段实现。这种局面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利于调整经济和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利于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不利于防范金融风暴。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存在巨量的闲散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中只有少数大企业获得融资,而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达不到上市门槛还不能大规模地在证券市场融资。企业贷款经营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这不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发展。

(3)我国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运作不规范。作为证券市场主力军的证券公司实力参差不齐。目前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一些较优秀的上市公司,但所占比例不多,而且新上市公司的问题仍然严重。另外部分上市公司融资后项目突然变更的现象也比较突出,这是目前证券市场中较为敏感的执法不严的具体表现。我国证券公司与国际大证券公司的巨大差距显然构成了我国证券公司在未来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和潜在风险,使我国证券公司不足以与国外大证券公司相抗衡,在风险抵御能力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4)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市”。政策市是政府干预程度较深,市场经济发展处于较低的阶段,倾向于采取政府行政干预的手段直接调控股市走向来为政府经济发展目标服务和解决“看不见的手”失效问题。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主要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我国的政府政策还过多地干预了证券市场的运行,导致波动频繁。政府的全面介入,深入的行政干预,给市场打上了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挫伤了市场的效率与活力。

第五篇:论我国养蜂业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养蜂业也在不断地壮大。针对我国养蜂业现状,就如何实现我国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做出了一定地思考

关键词:养蜂业;现状;发展

我国是世界养蜂大国,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它一直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事业。养蜂业不与种植业争土地和肥料,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更不会污染环境,因此完全可以说养蜂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行业。但现状是我国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还不稳固,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很低,一些蜂农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特别是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养蜂对农作物增产应有的功效远未发挥,与世界养蜂业发达国家尚有较大的差距。本文针对我国养蜂业现状,阐述了如何实现我国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我国养蜂业的现状

(一)众多困难阻碍我国养蜂业的发展

1、近年来,假冒伪劣蜂产品对优质蜂产品的冲击很大。蜂蜜市场假劣泛滥,养蜂人的利益遭受严重侵害。事实上,假蜂产品不仅对蜂农的利益带来影响, 假蜂产品中色素、香精、防腐剂的含量超标,更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2、国家法律对蜜蜂的保护不够。养蜂生产实践中许多具体事项缺乏法规支持很难开展,使养蜂人经济利益受损,遇到涉蜂纠纷司法部门难以依法界定,没有专业的法规供采用。蜜蜂产业涉及农业、林业等多个行业,在当前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各行业间无法协调,严重制约着蜜蜂产业的发展。对养蜂业的重视不够,对蜂农没有直接的经济补助。

3、蜜蜂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专业性授粉蜂群数量较少,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

4、养蜂业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部分地方养蜂管理机构逐渐弱化,养蜂行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技术推广、维权服务、产销衔接等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养蜂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3、蜂产品的价格太低,质量达不到标准,所以影响我国蜂产品出口数量。本来要进入国际市场的蜂产品,却大量涌入国内市场,

造成外需小,内需压力过大,所以价格偏低。由于蜂产品的价格问题,蜂农为了降低成本不生产成熟封盖蜜,蜂产品质量降低。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5、蜜蜂疾病的传播。蜜蜂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全国大量流动放蜂,使用不洁蜂花粉作蜜蜂饲料容易感染疾病,造成蜜蜂之间交叉感染。

(二)发展养蜂业是促进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 5%,棉花增产 12%,油菜增产 18%,部分果蔬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并将大幅减少化学坐果激素的使用。蜜蜂授粉是一项很好的农业增产提质措施,每年我国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产值超过 500 亿元。按蜜蜂为水果、设施蔬菜授粉率提高到 30%测算,全国新增经济效益可达160 多亿元,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潜力很大。

(三)发展养蜂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008 年全国蜂群数量 820 万群,蜂蜜产量超过 40万吨,养蜂业总产值达 40 多亿元。发展养蜂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的特点。按照一个家庭蜂场饲养 100 群蜂,正常年份每群蜂纯收入 300 元计算,每户养蜂年收益可达 3 万元,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充分挖掘养蜂业的自身优势,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饲养,有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发展养蜂业是满足蜂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保障

2008 年全国人均蜂产品消费量仅 0.3 公斤,部分城市居民和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上还没有消费蜂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蜂产品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对蜂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推动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生产监管力度,才能稳步增加蜂产品产量,丰富蜂产品花色品种,提升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市 场消费需求。

(五)发展养蜂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蜜蜂授粉对于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上已知有 16 万种由昆虫授粉的显花植物,其中依靠蜜蜂授粉的占85%。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籽数量和活力,从而修复植被,改善生态

环境。受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自然界中野生授粉昆虫数量大量减少,蜜蜂授粉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二、我国养蜂业的发展

(一)提高国民对养蜂业的认识水平

在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养蜂主要目的是获取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产品,极少数人知道养蜂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授粉。发达国家把蜜蜂授粉放在第一位,获取蜂产品放在第二位,因此他们把养蜂业视为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都分,冠以养蜂业为“农业之翼”的美誉。比如在美国,租用蜜蜂授粉已成为农作物稳产高产的必需手段,现己在100多种农作物上推广应用。正是对养蜂主要目的认识差别,造成我国养蜂业发展的被动局面。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关键是提高人们对养蜂主要目的认识水平。

(二).实行适度的养蜂规模化生产

发达国家专业养蜂的特点是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人均饲养量大、人均产值高。集规模化和机械化为一体,以机械化推动规模化养蜂发展,以规模化带动机械化,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现代养蜂的模式。而在我国,往往是专以饲养蜜蜂为目的皆被称为养蜂专业户,饲养蜂群数量一般为几十群,少数上百群以上。按现代经济学观点,只有适度规模化生产,才有可能出最好的经济效益。显然实行适度养蜂规模化生产,是增强我国蜂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条有效措施。

(三)大力开发国内潜力巨大的蜂产品市场

目前养蜂生产在国内,而蜂产品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国外。由生产至流通,流通至消费,再由消费来促进生产的经济规律可知,中国养蜂生产发展肯定会受到国外消费水平控制,一旦蜂产品出口受阻,中国养蜂生产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多次蜂产品出口不畅,造成中国养蜂生产停滞或下降的事实,已让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条经济规律在中国养蜂业中应用的正确性。由此可见,要促进养蜂生产,就必须开拓蜂产品国内消费市场。要打开国内巨大的潜在蜂产品消费市场,有二点工作必须做:一要加强蜂产品科普知识宣传,慢慢转变国内许多小城镇和农村消费者把蜂产品作药品和补品的观念;二要狠抓蜂产品质量,让假蜂产品不能立足市场。作为主管蜂业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制订政策和标准时,应多站在消费者角度,不要因生产厂家压力,降低蜂产品质量指标要求,从而损害广大消费者利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人均蜂产品消费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很大。按照2000年至2009年蜂产

品消费年均增长4%推算,2015年人均蜂产品潜在消费量将达到0.35千克,届时蜂产品生产量至少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30%。

参考文献

[1]田学军.论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J].养蜂科技,2002,(03)

[2]曾志将. 对中国养蜂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J].养蜂科技,2006,(01)

[3]王莉,于世宁.为何如今饲养蜜蜂越来越难. [J].蜜蜂杂志,2011,(02)

[4]农昕.我国养蜂业发展潜力巨大. [J].致富天地,2011,(02)

[5] 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J].中国蜂业,2010,(05)

Discussion on Apicultural Current SituationandDevelopment in OurCountry

Wang mou-mou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picultural is in constant expansion. Apicultural status in China, how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picultural made some thinking. Key Words: Apiculture; Current Situation ; Development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李希贵学生第一读后感下一篇:联系函质监安监联系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