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

2023-06-20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6课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五四精神的实质。

二、能力和方法

1、 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结合文中所给的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史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五四运动作出价值判断,由此感受到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由此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难点:理解五四精神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

大家都应该知道青年节在五月四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吗?中国共青团团歌里为什么要写上:“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这一天,青年学子带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五四爱国运动。那么五四运动一场怎样的运动呢?它为什么会发生呢?它体现了什么精神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回顾这段青春燃烧的历史吧!

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在我们走进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呢? [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试归纳,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1、国际方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讲解]:一战期间,日本和美国趁西方列强无暇顾及在华利益之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更是企图独霸中国。主要体现在它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

[设问]:通过教材第二三段小字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灭亡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

[设问]:袁世凯对于日本提出这样的“二十一”条作何反应?

[提示]:1915年5月9日这天,称帝心切的袁世凯除了对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其余内容竟然全部接受了。中国人把这一天作为国耻纪念日,称作“五九国耻”。通过“二十一”条,日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野心。

2、国内方面: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讲解]: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则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不断增加赋税,而且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使人民生活悲惨,苦不堪言,这就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除此之外,一场运动的爆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来给同学们补充一下运动发生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在一战期间得到壮大

[讲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短暂的春天”。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就为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过渡]:此外,早在运动前的1915年,中国发生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同学们还记得它是由谁首先发起,提出什么样的口号? [提示]: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运动的开始。运动提出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是民主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4、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以上我们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中国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就像一堆干燥的柴,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燃烧起来。这时这点火星出现了,这就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5.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哪些正义的要求?

答: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当时中国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富强的国家。

(3)中国的外交失败 说明了什么道理?答:弱国无外交。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派出了20万华工在战争中担负起了繁重的后勤任务。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当时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期待胜利能改善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北洋政府派出了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正义的要求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但是主宰会议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强国不仅拒绝了中国代表正义的要求,而且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了日本。

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也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先进的知识分子认清了这个真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命运。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

1、经过:在斗争中,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运动的中心、斗争的主力和主要形式发生了什么样变化?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中心:北京——上海

(全国地域范围扩大)

主力:学生——工人

(工人 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参加,群众性爱国运动) 形式:游行示威—— “三罢”斗争

(斗争日益深入)

《山东·青岛》一画,把日本帝国主义绘成标有“太阳”标记的恶魔骷髅,它口中衔着“山东”、“青岛”,企图往下吞,而中国“国民”正用绳索套着“山东”、“青岛”奋力往外拉,不让日本恶魔吞下去。作品鲜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誓死争回山东、青岛”的强烈爱国要求和坚定斗争决心。

《工、学、商打倒曹、陆、章(漫画传单)1919年沈泊尘作》 :

三个有力的拳头:一个拳头写有“劳动”字样,代表工人阶级;另一个关头写有“学”字,代表学生界;还有一个关头写有“商”字,代表商业界。三个拳头结合在一起,狠狠地打击了写有“曹、陆、章”字的三个小丑人物——曹汝霖、陆宗兴、章宗祥。作品醒目地号召工人、学生、商人团结起来,结成有力的同盟,打倒反动军阀政府卖国贼曹汝霖、陆宗兴、章宗祥

五四爱国运动已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爱国主义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五四运动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由北京到全国,由学界到各界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吓坏了北京政府。五四运动因此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什么直接成果?

2.结果:释放、罢免、拒签——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这次拒签的意义是重大的,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第一次向列强说“不”,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关键力量是什么?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

“众志成城,其力断金”,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虽然发挥了先锋作用,尤其是工人阶级参加,并发挥主力军作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低头. [过渡]: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最终由于卖国贼被罢免和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而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那么它对当时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深刻的影响意义?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

2、一场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3、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追求真理、勇于解放——传播马克思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民主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1)、一次伟大的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爱国运动。(性质) [设问]:为什么这说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总结]:这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运动先由青年学生发起,接着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响应。他们组织集会、游行及举行罢工活动来抗议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和帝国主义列强无视的中国主权,斗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2)、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补充]:这里主要强调五四运动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3)、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设问]:从哪里可以体现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呢?

[归纳]:运动前的中国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学说。五四运动广泛传播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如教材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等等,其中马克思主义在运动之后渐渐成为主流,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

(4)、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设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伴随着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新的解放中国思想的出现

当然最基本的区别是领导阶级和革命的最终目标不同

[提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五代,这股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了曙光。而且运动也促使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所以我们说中国革命从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虽然五四运动离我们有89年之遥,但却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为了纪念这场青年人发起的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把5月4日定为“五四”青年节。而五四精神更是被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所继承。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

[提示]:爱国主义精神(主旋律);民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八字概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小结]:20世纪初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下民族、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巴黎和会中国人争取国家主权的斗争失败后,终于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了,他们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嘹亮口号,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中国人争取主权的表现,更是中国人从沉睡中觉醒的表现,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宣传进步思想的运动,由此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崭新一页,而五四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远离了国家衰亡的风雨飘摇。不再经历枪林弹雨,不再需要上街游行,们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识的营养,我们可以沐浴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

五四运动已成为过去,但是五四精神却长存至今,21世纪的青年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这是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它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呢?

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更高地举起爱国和进步的旗帜。 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发扬民主、崇尚科学。

弘扬五四传统,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

——江泽民《在北大100周年纪念会的讲话》

新时期的“五四精神”———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民主,崇尚科学,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振兴中华,全面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解放思想、勤于学习、 开拓创新、勇于奉献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要让青春绽放光彩,我们就必须珍惜分分秒秒,努力学习,发奋进取,为祖国的明天,我们的未来而奋斗。

第二篇:2016年高中历史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日战争的重大史实:抗日战争的爆发。日军侵华的罪行。中国人民的抗战。

2、分析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通过学生活动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歌颂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培养学生爱国和正义的情感。

4、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

5、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通过了解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图片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前搜集的日军侵华材料探究日军侵华的真相,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具体的战役归纳抗日战争中中国境内两个战场之间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境外作战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比较日中两国政府以及犹太人和少数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启示;结合时事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警惕日本法西斯的死灰复燃,但是要理性爱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

五、教学指导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探究问题,发表见解。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教师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六、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大刀进行曲》,问学生,它反映的是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今天,让我们伴着这嘹亮的军歌,重回那段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 【师】在古代历史上,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一直是中国的学生,除了科举考试和宦官制度,啥都照抄中国。而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要“开拓万里波涛,扬国威于四方”,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在近代历史上不断地侵略中国,成为了近代中国最凶残的敌人。

【PPT】近代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事件。(教师简单解说)

【师】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这种侵略更是达到了顶峰。根据所学知识,教材的历史纵横,列举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的侵华史实。

【PPT】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侵华事件。(教师简单解说)

可是现在日本的某些右翼分子却极力否认甚至美化战争,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和破坏中日两国的友谊。请大家观看下面这个flash短片《日本的谎言》,注意日本在哪些方面讲了谎话,然后我们一起来探究历史的真相,对其言论进行坚决地反驳。

- 1【PPT】日军向中国递交投降书的历史图片。

【师】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性的时刻啊!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通过八年的抗战,终于换来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讨论:抗战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呢?

【师】接下来请大家讨论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注意从日本、中国、国际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出示材料帮助学生讨论。 【生】略。

【PPT】日本:其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

国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探究二:抗战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二、 抗战胜利的意义:

【师】抗战的胜利,意义深远。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无论是中国国内的形势还是中国的国际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PPT】(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

【师】你们把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史实进行比较之后得出什么结论?

【生】之前多次反侵略斗争都是失败的,但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师】这必然大大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舞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争取解放。 【PPT】罗斯福对中国抗战的评价。

【师】你们从第二段资料中得出什么结论?

【生】中国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PPT】蒋介石与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上。

【师】蒋介石为什么能与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平起平坐呢?这主要是因为什么?

【师】对,是因为中国的抗战抵抗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二战后成为了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思考:日军在华期间有没有犯下滔天的罪行?

三、日军的滔天罪行

【师】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使得日本军国主义恼羞成怒,在侵华期间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而刚才我们看到的flash短片中, “信口开河”(日本右翼分子)说日军在华期间没有进行过大屠杀,更没有对中国人民犯下过滔天罪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讨论:日军在华期间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有些什么典型的事例?或者你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对日本右翼分子的言论进行驳斥。 【生】略。

【PPT】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图片。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的罪恶的图片,教师解说:这组让人看了觉得惨不忍睹、令人毛骨悚然的血淋淋的图片就是对日军在华罪行的最有力的血泪控诉。日本右翼否认对我们的侵略真是天理难容!

【师】请大家想想,(阅读教材思考题)日本人也是人,它也传习中国儒家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何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一到中国的土地上,人性就变成了兽性呢? 【生】略。

【师】受到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日本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征——武士道精神,这种民族特征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展遇到困境时,被军国主义所利用。武士道精神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轻生重死,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的人怎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 34 -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考察,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农业时期。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器、骨器。人类现今种植的主要作物,基本是在原始农业时期栽培成功的。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第二阶段,沟洫农业时期(从夏朝开始,经商、西周直至春秋)。当时,华北地区沼泽较多,要在低平的区域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开沟排水,由此而产生了沟洫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但青铜工具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后期还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在农时的掌握、耕地的管理、育种、施肥、除草、治虫等方面,都获得

了初步的成就。

第三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型期(从战国开始,中经秦、汉、魏、晋以迄南北朝)。这一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在农业技术方面,北方旱地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形成并日臻成熟。耕耙耱技术形成,人工施肥受到普遍的重视,选种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病虫害防治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有了可观的成就,出现了《齐民要术》这样代表当时世界农学最高水平的著作。

第四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自隋唐至元代)。这是我国封建经济制度逐渐成熟期,也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此一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步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以南地区,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在农业工具方面,出现了使用轻便的曲辕犁、用于深耕的铁搭、适应水田作业的耖和秧马等,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农业达到

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阶段,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包括明代和清代前期)。随着人多地少情况的出现,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美洲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在北方,二年三熟制获得了发展;在江南地区,双季稻开始推广,华南和台湾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

封建政府对小农经济的扶植

原因:小农的大量存在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根本保证;稳定小农,社会秩序才能稳定。因此,稳定小农经济关系着封建政权的安危。

措施:调整生产关系;限制工商业发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及优质农作物的种植等。

影响: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基础。这些政策一般只出现在封建王朝的早期,其中对工商业的限制和过度

的垦荒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我国先民发明的最早松土农具是()

A.铁犁牛耕B.钱和镈C.耧锄D.耒耜

2.在种植业方面,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A.小麦水稻B.粟黍C.粟水稻D.黍稷

3.下列对曲辕犁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B.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C.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D.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二)能力提高

1.人们使用铁农具并将其逐渐推广是在()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漕渠C.白渠D.龙首渠

3.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A.晋朝以后B.唐朝以后C.宋朝以后D.明清时期

(三)延伸拓展

1.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的是()

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耧车

2.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

A.筒车B.翻车C.耧车D.水车

3.在封建社会,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

①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求②进行交换,获取商业利润③交纳赋税④贱买贵卖,以

有易无

A. ①②B. ①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四)模拟练习

1.西汉发明的耧车是一种()

A.松土工具B.播种工具C.灌溉工具D.碎土工具

2.下列关于我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获取利润③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④基本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③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④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⑤农产品贸易发达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初年,人口只有9 000多万,经过一百多年,乾隆末年增为3亿。耕地面积在1685年(康熙中叶)为6亿亩,1724年(雍正初年)增加到7.2亿亩,1766

年(乾隆中叶)达到7.8亿亩。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只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

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请回答:

(1)材料

一、材料二反映了清代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矛盾?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它和材料

一、材料二有何关系?从中你得出

什么启示?

5.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

请回答:什么是自然经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历史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土地制度的演变、社会形态的更替,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封建制度的确立及封建王朝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题:战国时期,战乱不休,但社会经济却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注重发展经济B.民族融合的结果

C.封建制度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出现

(二)例题解析

例题:我国犁耕技术基本完善的标志是()

A.耦犁的推广B.耧车的使用

C.曲辕犁的出现D.耕耙耱技术的形成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题干中的“犁耕”一词。B项中的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犁耕技术;D项耕耙耱技术属于耕作技术,也不属于犁耕技术,可以排除。AC两项属于犁耕技术,但曲辕犁比耦犁更为先进,它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用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一直为后世沿用。正确答案为C。

(三)学习拓展

我国不仅是世界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结合本课所学,说说我国传统农业的领先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资料

在清代以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有过两次发展:一是在两汉时期,由于开发黄河流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形成了以抗旱保墒为主要内容的北方旱地农业技术;二是在唐宋时期,由于开发长江流域低洼沼泽地区,形成了以防旱、排涝为内容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至清代,由于农区的耕地已开垦殆尽,人们便开始关注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集约经营、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农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这是我国农业生产从以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产量为主,转入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来发展生产的重要历史时期,标志着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乾隆时,全国人口已达3亿,中国农业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约9亿)的三分之一。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国外学者也都认为,18世纪的中国农业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农业。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到达中国。据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中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

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系赵冈教授在《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一文中说:“与欧洲比较,直到明清为止,中国的农业生产是最先进的,产量遥遥领先于欧洲„„

比起欧洲的庄园制度,效率高出许多。”

法国著名的汉学家谢和奈在《中国社会史》中也说:“中国农业于18世纪达到其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该国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和单位面积的产量,其农业看来是近代农业科学出现以前历史上最科学和最发达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时代的许多欧洲地区的农业可能显得特别落后。”

(二)学术前沿

小农经济和家庭联产责任制

学者认为:小农经济与社会大生产不相容,对社会生产发展有局限性,如不加以改造,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余地。在今天我们的农村中,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经营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延续,是小农经济仍有潜力的反映,对这种潜力应予利用,否则不利于生产。目前家庭联产责任制应该稳定,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发展方向。

(三)历史回响

中国农民彻底告别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农业税在中国古代社

会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和变化。

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

唐初继承了北魏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宰相杨炎提出了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一制度基本

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

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的,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到了中后期,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

制度,它把赋税、徭役合并,折银征收。

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将人丁税并入土地税,实行地丁合一。田多丁

税多,田少丁税少,无田无丁税。

如果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颁布“初税亩”算起,农业税在我国已走过2 600年的历史。农业税的废止,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皇粮国税”的时代。它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高中历史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

潮流》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 教材分析

本科是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的内容,本课内容在中国近现代中的地位很重要,并且与现实结合比较密切。主要介绍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三个问题。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史实中理解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以本课学习既是学习历史也是观察现实,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是初中与高中的衔接阶段,思维较为活跃、兴趣较为广泛,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但仍不成熟。此外,初中的历史教学向来不被重视,不少地区是“放羊式”的教学,有不少初中历史教师是“兼职”身份,以至高一的学生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今年高一的内容是政治专题史,相对来说比较枯燥难懂也需要比较好的历史学习基础,但是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熟悉。因而本人结合本课的实际,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知识抢答、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回顾港、澳、台问题造成的史实;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形成过程,理解“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熟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和台湾社会现状。

二、能力目标:通过知识抢答、分组讨论等方式锻炼学生积极参与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性与科学性,是世界政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

2、通过对港澳台问题造成的历史的回顾,让学生再一次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

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盛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台独”不得人心,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都将被历史所抛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理论的真正涵义、实践及其历史地位。 本课难点:台湾问题。 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老师灌、学生学,是以前教育的一个误区,实践证明“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因而本课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的能力,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过渡、总结的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此外,本课内容学生相对熟悉,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采取知识抢答(分组抢答),讨论法、启发式问题法等教学方法,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本科知识。与此同时,还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声像资料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教学准备

一、CIA辅助教学,歌曲——《七子之歌》、诗歌——闻一多《乡愁》,香港回归祖国等录象片段,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等图片。

二、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港、澳、台地区历史、现状和有关台海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并用大屏幕演示歌词)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首歌在什么时候听过? (叙述)“这首歌歌词是谁创作的?”“‘七子’指的是当时中国被列强侵占的哪些地方?”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1925年闻一多有感于时事,把被西方列强侵占的七块土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比作与母亲离散的七个孩子,悲愤凝成的歌词,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唱出了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深情。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们收回了大部分被列强强占的中国领土,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但由于港、澳、台问题的特殊性,祖国的统一大业仍有待解决。用什么方式实现统一?这个答案大家都知道——“一国两制”。至此,我们顺利的进入27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板书)第27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首先,让我们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板书)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1、香港问题是怎样造成的?

2、澳问题是怎样造成的?

3、台湾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先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老师再总结,将答案配上地图用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 (叙述)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祖国统一大业到底如何完成,用什么方式来完成呢? (板书)

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内容学生看似很清楚,其实不然,所以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选择题(利用幻灯片显示在屏幕上),使学生通过做题来加深对“一国两制”真正含义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利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并且一题紧扣一题: (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哪一问题提出来的( )

A香港 B台湾 C澳门 D特别行政区 (2)一国两制的“两制”是指( )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管理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 (3)“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家的主体是( )

A、社会主义制度 B、资本主义制度 C、一个中国 D、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4)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5)香港、澳门回归后,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原则,中央政府行使( )

A、对香港领导人的任免权 B、制定香港和澳门的基本法 C、外交和驻军权 D、最高司法审判权

(6)根据你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港澳回归后的权利有( )

(1)可以有部分自己的军队(2)行政管理权和立法权(3)可与外国签订各种条约和协议 (4)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5)可以保持财政独立 A(1)(2)(3)B (4)(5)C(2)(4)(5) D (1)(3)(4)

(7)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

A.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承接)刚才各个小组的抢答非常精彩,看来各位同学对“一国两制”还是比较熟悉。我们知道,任何重要的政策的制定、颁布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甚至有一个秘密的讨论过程。那么“一国两制”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请各位同学给“一国两制”政策备个案,以备后人查询。(用幻灯片显示在屏幕上,括号里面内容学生看书、共同口头回答完成)

(承接)从一国两制形成的过程,我们知道这一理论首先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是它最初成功实践是在解决什么问题上呢?

(板书)

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播放视频)观看香港回归片断。(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并展示在大屏幕上。要特别让学生留意中英会谈过程中中方的立场及体会邓小平睿智的外交才能,注意让学生体验香港回归的激动人心的气氛。随后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指导学生看教材中反映澳门回归的图片。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设问)通过对上面知识的学习,我们再回过头来想想一国两制课本上说它是伟大的设想,那么你们认为伟不伟大呢?(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老师再总结)

(承接)正是因为在这一伟大理论的指导下,港、澳顺利回归祖国了,但是这是否是港、澳能够回归的决定性因素呢?(用幻灯片显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港、澳顺利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

(承接)虽然香港、澳门两位游子已经回家了,但是遗憾的是,还有一位游子尚未回家,那就是台湾。那么今天阻碍台湾统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用幻灯片显示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找答案)

(板书)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阻碍台湾统一的主要因素是:台独势力;外国反华势力。

(设问)当今影响祖国统一的主要是这两股势力,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的话,你将如何战胜这两股逆流,赢得国家早日统一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承接)这是大家的策略,下面我们来看看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否与大家一样呢?

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当今时事,根据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分阶段概括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70年代末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情况: 1979年,两岸真正停火;

80年代以来,“三通”限制逐渐放宽,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

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 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

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5月亲民党宋楚瑜访问大陆。

(承接)由此可见,虽然当今还存在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但是在党和国家的努力之下,海峡两岸关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事实证明,台独势力和分裂分子不可能改变世界上承认一个中国的基本格局,不可能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不可能改变台湾人民求稳定、求发展的愿望。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这不仅是因为我国蒸蒸日上的国力,因为我们更相信这也是台湾同胞心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去感受台湾同胞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念之情。(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放完后老师承接: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第五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模版)

长清一中教学活动月优质课评比参赛选手教学活动设计文稿

第12课

鸦片战争

李 波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 2) 清政府关于禁绝鸦片的争论; 3) 林则徐虎门销烟; 4) 鸦片战争的过程; 5) 中英《南京条约》; 6)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7)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 8)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9)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0) 11) 12)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洋务运动的兴起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试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

2)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妄自尊大,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最后落到被动挨打的地步。

3)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通过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清

1 政府也开始改变政局。

【学情分析】

新疆班学生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许多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精讲精练的方式展开课堂交流活动,以分组计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针对部分专有名词及其他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语汇,或加维吾尔语的翻译,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注解,以破解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障碍。 【重点与难点】

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3.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扩大? 【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学案导学法: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原则”,以《基础训练》“课前知识早知道”为底本,安排学生预习,初步掌握本课知识要点。

2. 分组分层教学法:将全班分为两个类型的小组,学力层次小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为优秀组、普通组和学困组。上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课堂交流小组:将全班同学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差互补的标准划分为六个小组,以分组计分的方式参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交流。

3. 史料教学法:展示图文资料,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结论,理解知识。

4. 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以感知历史,获得新知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前准备:

1.结合学生的学力层次和课堂交流的需要,为学生划分相应的小组。

2.安排学生预习本课教学内容,完成《基础训练》“课前知识早知道”及相关选择题目。

二、导入新课: (图片)虎门销烟雕塑

三、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境激趣:从一则成语典故说起

•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史记-西南夷列传》

• 下列哪一成语出自以上材料( )

A.邯郸学步 B.东施效颦 C.夜郎自大 D.智子疑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并理解材料,明白夜郎自大这一成语的含义。教师点明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统治者的心态即可用“夜郎自大”一词来描述,通过讲述成语典故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借以提高他们的成语及文言文的运用能力,由此导入新课)

• 材料: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xù),在澳门开设洋行,俾(bǐ,使)得日有用资……

——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图片)广州十三行、英国下议院的开会场所、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上展出的蒸汽机、东印度公司

(通过展示相应的图文史料,让学生对比鸦片战争前夕中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力量状况,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以加深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的认识)

• (过渡语)在欧洲、北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落,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步入存亡危急之秋。

(二)学案导学:两次鸦片战争(学生结合《基础训练》中“课前知识早知道”栏目,按分组计分的方式回答问题,以巩固落实基础知识,教师在提问中侧重学困生)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 1)国际背景:

①政治上:17世纪以来,_______在西欧逐步建立并巩固了统治。 ②经济上:_____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③对外关系:为争夺更广阔的_________而疯狂扩张。 2)国内背景:

①政治上:清王朝实行_______政策。 ②经济上:对外贸易处于_____地位。 3)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3 4)直接原因:虎门销烟(原因、经过、意义)

2.经过:______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8月,英军侵入_____江面,清政府议和。

3. 结果:签订《___________》(内容) 1)赔款______万银元

2)开放____、____、____、____、____为通商口岸。 3)割让______给英国。

4)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_____由中英双方协定。

4.影响:破坏了_____和_____完整,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_________,开始沦为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________,扩大在华权益。 2)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_____________ 2.经过:______年10月,英法联合发动;______年,攻入北京,火烧_______。 3.结果:_____年6月,签订_________;_____年10月,签订_________。

4.影响:中国的_____和_____遭到进一步破坏,___________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___________发生变化,兴起__________。

(三)思维提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图文史料,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思考并回答问题,本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普通生展开) 1.鸦片的危害

1)什么是鸦片?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 2)鸦片的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3)关于清政府禁绝鸦片的争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理?怎样才能解决鸦片的泛滥问题? 2.《南京条约》及战后的中国

1)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谈谈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如何理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为何要联合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4 2)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和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谈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应对变局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影响如何?

(四)综合拓展: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师提示相关思维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本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优秀生展开)

(五)随堂检测

1.鸦片战争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3. 《南京条约》的影响不包括( )

A.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直接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D.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以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帝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5.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六)情感升华

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此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沙俄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包括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西北边境地区共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95年,中国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中国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5 宝岛台湾被迫割让给了日本,并赔偿白银达2亿两。远东地区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1937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抗战一线,经过八年艰苦卓越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取得的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空前提高,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封闭就要落后,落后造成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为学生指出,落后是造成挨打的重要原因,但落后不一定必须挨打。我们新中国在国内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在国际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大国争霸和以强凌弱,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

有国家的统

一、独立和繁荣富强,才有各民族的生存、发展、多元和进步。作为少数民族的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观念,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刻苦学习,认真工作,决不辜负党和国家对你们的殷切期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泰山导游词600字下一篇:关于春节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