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023-06-13

第一篇:怎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高 兵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puter Theory and Engineering (ICACTE 2010) 于2010年8月20日至2010年8月22日在四川成都的四川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和IACSIT(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联合发起,由IEEE、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提供技术协助。会议旨在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报道先进研究成果、交流学科前沿动态的平台。

会议吸引了来自亚洲、非洲、北美、欧洲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的参加,会议内容涉及本领域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及前沿工作,反映了未来发展方向。会上与国际知名学者交流,感受了国内、国际权威学者的敏锐思维、学习专家解决难题的灵活方式、感觉受益匪浅。

大会共有600余篇poster展出,本人的第一作者论文“Application of Structured Exception Handling in Software Anti-debugging ”被本次大会安排为会议首日第一个分会场的第一个口头宣读,充分体现了大会对本论文的重视,作为本次大会第一个宣读的论文,本论文也得到了分会场主席和与会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好评并得到很多有益的建议,可谓收获颇丰。具体内容是: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反跟踪技术为核心的软件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与软件解密做着不懈斗争的同时,软件从业人员不断发现新的软件反跟踪策略,提出新的软件保护方案,增强了软件的安全性。

结构化异常处理,是操作系统提供的用于解决系统软硬件异常的一种机制,在程序设计中的合理使用可以提高软件的稳定性、容错性。本文着重探讨了其在软件反跟踪中的应用。

应用程序正常执行中出现异常时, 操作系统将收集异常发生的原因、类型、位置等信息,填写相关的数据结构,并从用户程序转到系统级执行,将控制权交给系统的异常调度函数。该函数将根据系统收集的异常信息选择一个异常处理例程处理异常。用户可定义的异常处理例程分为两种;一种是线程相关的,一种是进程相关的:线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监视某线程中某段代码是否发生异常,由于线程是程序执行的最小单位,所以把异常解决于线程的内部,可以避免该异常对其它线程的干扰,保证程序的稳定运行。进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也称为筛选器,监视进程中所有线程发生的异常,做进程退出前的清理工作。

异常处理流程是指运行在win32系统中的程序通常包含多个线程,而每个线程都会安装各自的异常处理例程;除此之外,程序中可能存在一个全局性的异常处理例程;再者,如果进程被调试的话,调试进程也相当于一个异常处理例程。当异常发生时,系统将根据异常类型选择一个异常处理例程来处理异常,正常情况下,系统进行异常处理的流程为:

系统首先判断异常是否应发送给目标程序的异常处理例程。如果应该发送,并且目标程序正在被调试.则系统挂起程序;如果程序没有被调试或者调试器未能处理异常,系统继续查找是否安装了线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如果已经安装,系统就把异常发送给SEH处理例程。每个线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可以处理或者不处理这个异常,如果它不处理并且安装了多个线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可交由链起来的其他例程处理;如果这些SEH处理例程均不处理异常,且程序处于被调试状态,操作系统会再次通知调试器;如果程序未处于被调试状态或者调试器没有能够处理,并且程序调用SetUnhandledExceptionFilter函数安装了进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的话,系统转向对它的调用;如果没有安装进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或者它没有处理这个异常,系统会调用默认的异常处理例程,通常显示一个对话框,用户可以选择“关闭”或者可以将程序附加到调试器的“调试”按钮。如果没有可以附加的调试器或调试器也不处理,系统就对线程异常处理句柄进行展开做最后的清理工作,最终调用ExitProcess终结程序。通过对系统异常处理流程分析可知,当应用程序执行过程中发生异常时,系统可在三个层次上完成异常处理:调试器、进程、线程。线程层次的异常处理即SEH,能够准确定位异常的信息,更加灵活、隐蔽的实现反跟踪的功能,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下面深入分析SEH的工作原理。

系统级处理机制,SEH作为系统内部处理异常的一种机制,其工作主要在系统级完成,因此掌握系统内部异常处理的工作原理是研究基于SEH的软件反跟踪的关键。下面围绕异常处理例程深入分析系统级异常处理机制。异常发生时,系统执行KiUserExceptionDispatcher函数并调用RtlDispatchException启动对注册的异常处理例程的查找。如果找到的处理例程处理了异常并继续执行,则对RtlDispatchException 的调用不再返回。否则,有两种可能:调用 NtContinue使程序继续或产生另一个异常。若是后者,异常不再继续,进程必须终止。

RtlDispatchException函数遍历异常帧,利用获得的指向 EXCEPTION_REGISTRATIONS链表的指针遍历每一个节点查找异常处理例程,并通过 RtlpExecuteHandlerForException 完成异常处理例程的调用,根据RtlpExecuteHandlerForException 的反馈信息,RtlDispatchException或者继续遍历异常帧,或者产生另一个异常,最终将控制送至ExecuteHandler函数,由该函数通过 EXCEPTION_REGISTRATION 的 handler 域调用异常处理例程,对程序执行中产生的异常进行处理。

SEH在软件反跟踪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是调试工具的检测、硬件断点的去除、改变程序执行顺序等,但这些反跟踪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很容易被破解者发现并成功破解。本文所介绍的是一种更加隐蔽,效果更好的反跟踪方式:单步异常-抽取代码法。

在程序的正常执行序列中设置功能请求标志位,之后触发单步异常,进入异常处理例程后根据标志位完成所抽取的相应的功能,继续程序的运行。这样,如果破解者不能发现异常处理例程的存在,将无法实现该功能。这是因为异常发生后,调试器接管了异常,而不会去调用作者安装的实现具体功能的异常处理例程,从而达到反跟踪的目的。

利用单步异常实现反跟踪的具体过程是安装异常处理例程,在程序开始处将异常处理函数地址放入EXCEPTION_REGISTRATION结构的handler域中,一旦执行过程中有异常发生系统就通过handler域的地址调用异常处理函数,完成相关的异常处理,正常执行代码,安装完异常处理例程,其后是程序功能代码,在这里设置标志以便异常函数作不同的处理。插入单步异常指令,此处是关键的地方,因为程序的反调试功能通过它来实现。当程序执行到这里时,根据是否处于调试状态有两条执行路径,一条是处于调试状态,这时调试器接收异常信息,并进行相关的处理,这样将有部分程序代码得不到执行而使程序出现错误;另一条执行路径是不处于调试状态下,程序本身将通过异常处理函数来处理异常,这样程序中部分被抽取的代码将得到执行,程序不出现错误,且功能可以实现。清除异常处理例程,程序执行完功能代码后,要把开始时安装的异常处理例程去除,否则容易引起系统错误。清除的方法是:用出栈指令将EXCEPTION_REGISTRATION结构的prev与和handler域弹出即可。

这次参加ICACTE国际会议,通过和与会学者的交流、探讨,我觉得自己的收获主要在以下方面:

(1)对自己专业的新动态有了一定的把握,对本行业内的其他专业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

(2)发现了自己在学术上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以后的改进和提高;

(3)结识了一些日本、韩国、台湾等地高校和公司的教授、研发人员和学生,为以后更广泛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4)发现了自己英语水平的不足,这将促使我更加努力地掌握英语,尤其是提高口语水平。

总体上,这次国际会议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我感觉收获颇多,听到了许多新思想,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结识了软件安全研究领域的多名学者,更加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相信对个人今后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促进。非常感谢我校研究生院给予的此项支持,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是符合建设国际型大学的潮流之举。作为研究生,我们应该认识并珍惜学校提供的学术科研和培养的机会和条件,积极思考,广泛交流,用优秀的科研成绩回报学校。

2010年12月26

第二篇:参加英国国际学术会议有感

时间:2009-09-20 21:58来源:发展管理系 作者:陈莉 点击:

77次

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

一些东西经历过,就会有所收获,或溢露在表面,或潜藏在内心,一些大的事件或许更因此而应该被记录下来。对于我来说,参加2009年9月7日到9日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当代中国研究国际论坛:“改革与变迁:中国发展60年的回顾与展望”就是这样的一段经历。

或许,我参加这个会议完全是一个偶然,最开始是老师将会议信息发送给与会议论文相关的一些人员,我被包含在其中。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相关研究的一手资料我已经有很多,应该是趁时做一下梳理了,但苦于时间紧张和其他的安排,我曾一度放弃过。后来在导师的坚持、努力和劝说下,同时今年我们课题组在宁夏盐池县的“农民创新奖”的评选又给了我进一步思考“农民创新”的机会,我开始动笔,与时间赛跑也成了这段时间主打的旋律。而且一想到是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这样一个研究展示和论文交流,压力更大,也迫使我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来看自己的研究。

尽管最后写出的文章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初看起来仍是比较有成就感的,两年的思绪有了凝结。在经历了一连串复杂的出国准备后,我拿到了学校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奖学金资助,去英国的签证和北京伦敦往返的国际旅票,还准备了录音笔、相机、笔记本和名片、正装等会议备用品。

到了英国诺丁汉,那是一个干净舒适的城市,绿化面积出奇的高,翠绿色的草地令人感觉到盎然的春意在大地上流淌,而在会议报道厅,身着正装的人们则繁忙的与其他人交流着,这里没有国界,只有学术。8日是会议的第一天,第一阶段是专门针对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分论坛,分成好几个组,我去了与发展研究相关的一个组,到了后才发现我是教室中除主持老师和演讲博士生外的第一个观众,本身有4个博士生却只来了3个,而且我进去的时候大家都在跟主持老师交流,尽管以前他们并不认识彼此。

在正式开讲前,主持老师介绍了自己和展示的时间安排。因为英语的不太熟练,以及对相关领域的不熟悉,我心中特别胆怯,第一个结束后还没完全搞清楚其讲的什么内容,只知道与股票市场的建立相关。到了第二个,我才慢慢从紧张的情绪中缓解过来,弄清楚了其讲的内容,因为旁听的人数太少,我也强迫自己问了一个问题,效果竟然不错,这一阶段一结束,被我提问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博士生就过来跟我讨论相关问题,很有启发,后来与其交换了名片,会议结束后即收到他的来信。

上午第二阶段是所有分论坛集中的时间,关键主旨发言专家就大会重要的议题进行了演讲,每个都很富于激情,观点也特别富于启发性,下午是各个分论坛讨论正式开始。晚上,在听了一天的论坛后,我对会议讨论进行的形式和时间都有了很好的了解,他们电脑的应用,PPT的模式,展示的方式,每个人展示严格控制的时间等等,而且在同行徐秀丽老师的建议中我不断在细节上完善自己的PPT,在表达上理顺自己的思维和所要阐述的结论。

第二天,在我所进行的分论坛中,大家谈论的都是与农民创新相关的问题,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且国内有部分人也开始在进行类似方面的研究,大家原来有很多共同的研究点,只是信息的不对称而使得大家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轮到我讲时,与大家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我讲的时候已经比较轻松,充分准备也使整个PPT之间内容的链接很好,结束时所有的人都给了我特别热烈的掌声,感觉不错。后来下来跟老师聊天时,才发现自己原来只顾跟着内容走和紧凑的时间,而很少与大家进行交流,真是一大疏忽。

由于会议进行时,我们被安排在校外的一个宾馆里,每天都有出租车接送,在等车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其他地方的交流学者,且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一个是在集中会议做主旨发言的,讲授的内容竟然是中国发展模式,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再到中国发展模式的讨论,看到会议安排和发言人时我们才恍然觉得应该与他有更进一步的交流才对,而这又是我们的另一大疏忽,还好补救不晚。

总结参加整个国际会议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有以下几点总结。一是研究要多与老师交流,分享你的研究,有机会的时候你就会获得信息;二是机会来临的时候,要有相关准备的东西,如果时间是一个问题,那你就要与时间赛跑,时间要挤总是有的;三是在参加会议前后,小件必备的东西是要提前准备好的,如名片、录音笔等,这些对于持续性发展都是很有用的;四是会议开始前应该对会议日程了解清楚,感兴趣的相关主讲人员的背景可以网上搜索一下,不要临时乱投医,打无准备之仗;五是不要与人有陌生感,保持一颗敏锐和与人交流的友善的心;六是要发挥主动性,主动参与,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七是国际视角很重要,任何人只要你有国际视野的考虑,从心理上和行动上予以实施,你就可以成功,其实国际发展并不远,路就在你的脚下。

第三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总结(本站推荐)

参加国际会议的总结

一、会议前准备

1、 一般会议在第一轮只是提交一个意向说明到指定的邮箱,而且在第一轮中会大致通知重要的时间点,提交论文时间、论文意见时间、报到时间等。

2、 按时间安排提交abstract以及会议指定格式的注册信息。

3、 第二轮一般比较重要,一般已经得知论文是否被接收,但此时仍有时机提交论文,此时会议的相关安排会更加具体,包括开会地点,大致日程安排以及费用住宿等。这里要特别注意会务费竟包括那些费用,包不包括住宿以及早中晚餐。

4、 第二轮后一般会接到论文录用通知及邀请函,通常首先会得到电子版的邀请函,由大会主席签名并扫描的图片文件。但一般国际会议办签证时通常都要求纸介的邀请函,此时应立刻要求邮寄纸介邀请函,以防耽误签证时间。

5、 预定机票,一般这个时候预定能够便宜,可能会需要护照号,没关系,和他们说,他们会允许你办好后再提供。

6、 办理护照及签证,受到邀请函就应立刻办理护照及签证(当然在收到前最好自己就有护照,以便节约)。 先说护照,比较好办,只要到公安厅的出入境管理处办理即可,办理时需要带身份证、户口簿,其他的并不需要。办理时填写申请表都是关于自身信息的一些内容很好填,这里要说的是一般最好办理因私护照,因为办理因公护照手续很繁琐,还需要单位证明什么的,而且就会议来说都是一样的,签证时不会遇到任何问题。目前护照有效期10年。办理时通常都会在当地找个护照像20-40元,没办法强买强卖:)。一般加急办理大约15天能收到护照,办理很方便,限制很少。 办签证比较费劲,会议通常办C3签证,一般需要到那个国家大使馆网站查询需要那些申请材料。一般需要准备以下东西(当然国家不同要求内容不同) 1.护照原件及护照照片页面 复印件1 份 2. 签证申请表1张(需贴照片) 3. 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4. 个人简历 (个人的基本信息,Education,Experience, Resent Selected Publications, Research Projects等) 5. 在职证明(需含有在职期间,负责部门等内容并盖有公司公章) 6. 营业执照复印件 7. 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 (户口在外地时需要暂住证 ) 8. 邀请函原件办理时间一般为10天,费用大约为一人200元。多人签证通常只让进一个人统一办理。护照加签证加一起最少就得25天所以通常得抓紧。

7、 在参加国际会议时通常最好提前一个月预定房间,要不可能会定不上,最好当然是国际连锁的大hotel,实在不行就住motel,便宜,一般不用提前订,但就怕离会场远,或者到时候没有位置。建议还是hotel。

8、 最后一轮通知,通常有详细的会议安排,每天什么时间段谁作报告,主持人是谁,都有详细介绍,并且有机场交通图,会场交通图等。这页内容一定要打印出来,标出重点,拿个活页夹子弄好,出国放在行李的外袋,以便随时拿出翻阅。

二、 出发前准备物品

1、 最重要的当然是PPT了,PPT一定不要用太花哨的背景,要用大量的数据及图示说明,不要有太多的文字。还有就是海报一般一页的内容把重要的图表列在上面,重点说结果,原因少写,最前面是研究内容的概要,有点像会议摘要的内容,只是加了具体数据而已,左上角要有组织标志,在国内打印,拿卷筒带去。

2、 当地近几日的气候、当地的国徽、国旗,重要的名胜、购物街、特色食品,还有就是最重要的汇率,一般只需要知道当地的一个单位等于多少整数的人民币即可,最好忘多算不要往少算。并且查好当地的伙食、住宿标准以及可以报销的标准。

3、 毛巾,牙膏,牙刷,这两样用酒店的不舒服,最好自己准备,方便面或者饼干一到两包,口香糖,剃须刀,西服,领带,衬衣(两天一件)。

4、 小的笔记本电脑,相机/手机,以及相关电池存储卡,充电器,以及当地的标准电源插头(但高级酒店一般能为客户提供)

5、 护照,机票一定要放在包的外侧且安全的地方,并且时刻记得用完即放回原处。

6、 外汇兑换,一般可以到当地的中国银行兑换。如果换成美钞也可以在当地再换成当地的钱,这里需要注意牌价分好几种,一定要看清哦,而且周

六、周日不换,因为没牌价。

三、 参加会议

1、 入住酒店,先问好退房时间,上网费用,早餐是否包括,然后拿到门卡,一定放在西服的上外口袋里以便随时拿。并且实际考察一下到会场的路线,算好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2、 会议报到的次序,报到,填写报到信息,交会务费,拿发票,领会议日程表,摘要集胸卡,其他安排,一定按照这个安排来,一样不能少。

3、 会议期间尽量多参加活动这是结交朋友的好时机,特别是欢迎晚宴及欢送晚宴,而且要准备一套自我介绍的套话。

4、 发言当天的早上或中午提前20分钟到场,把PPT拷到会议电脑中。

5、 会议过程中照相要尽量小心及隐蔽,以防找到别国专家的非议,并且尽量做到中间靠前,实在不行坐在其他的投影前也可。会议过程中也尽量和会议的字幕照张相,以便以后回忆。

6、 在整个会议过程当中的一切花销一定要索要发票,包括各种食品,交通,住宿,只要交钱的地方就一定要发票, 一手交票一手给钱。

四、 返程

1、 回来时核实所带日用品是否齐全,相机、手机、电脑、是否放好,会议所发的东西是否带齐。

2、 各种发票统一装袋,保存好。

3、 机票、护照、签证放在外袋。

4、 能减少包的个数就减少,尽量合并,便于管理。

5、 尽量提前2小时到机场,一来放心,二来可以买些免税的东西,有退税的到机场海关退税,海关一般让带2瓶酒,两条烟,但一般超一倍也不会说,关键是要在托运的行李里。

五、 报销对公报销通常只能报销会务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一般只能按国家标准每天给报多少钱,超出部分只能在自己花销,多余部分归个人,并且通常每人都有一个出差补助可以一起领。算账的时候,虽然当时是花的当地货币或美元,但最后结账时每笔都应换算人民币来算,和起来一共花了多少人民币,这样清晰,不容易乱。

第四篇:我参加历届国际藏学会议的经历

整理说明:王尧教授1928年生于江苏涟水,原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1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于道泉先生学习藏文。曾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波恩大学《藏文历史文献》刊编委(1981年起)。著有《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录》《宗喀巴评传》《西藏文史考信集》(大陆版和台湾佛光出版社)等十余种,发表论文数百篇。新近有《王尧藏学文集》(5卷,中国藏学出版社)问世。王尧先生代表中国藏学学者参加了七届国际藏学会议,为中外藏学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回忆录便是根据2011年5月王先生的口述整理的。我今天把国际藏学会议的历史先说一下吧。国际藏学会议成立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原因是当时欧洲的一些年长的藏学家们,为了纪念西方最早的一位藏学家——匈牙利人乔玛[1]而举办的。第一次国际藏学会议是在匈牙利召开的,第二次是在维也纳召开的。但是当时的国际藏学会议都是老年的藏学家在参与,没有青年人,于是青年人就有些不服气,觉得既然是国际藏学会议,为什么只有老人参加,而没有青年人的机会呢?在1976年,这些青年人就在瑞士的苏黎世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那时参加的人很少,只有七八个。他们为会议定制了一些规则,并且决定第二次会议要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第二次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由阿瑞斯·马可[2]主持,时间是1979年。但是,这两次青年藏学家会议,都没有中国人参加,当时我们甚至连消息都不知道,因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1981年的时候,第二届纪念乔玛的国际藏学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乔玛虽然是匈牙利人,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奥地利和匈牙利属于一个国家——奥匈帝国,所以,为了纪念乔玛,第一届国际藏学会议的举办地点是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第二届就是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我当时去维也纳参加了第二届国际藏学会议,参加会议的过程中,举办方就说:“下一届的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我们也邀请你参加。”我问他下一届是第几届,他们说下一届是第三届。接着他们又把第三届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的邀请书拿给我看,举办地点是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1983年与斯坦因凯勒在维也纳1981年的维也纳之行是我的第一次出国经历。1981年的时候,来了两个德国人,他们想要邀请我的老师于道泉先生去维也纳参加第二届纪念乔玛的国际藏学会议,但于先生说自己年纪太大了,不方便去参加,就把我推荐给了他们。这两位德国人就来到了我家,其中有一位能讲汉语,是位汉学家,叫做邦克(W.Benck)。他们说在维也纳要召开第二届纪念乔玛的国际藏学会议,邀请我也去参加,我说我不去,因为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国家没有经费支持的,恐怕我去不了。他们就说让我不用担心,会议期间的一切费用他们会提供,还说是于道泉先生介绍他们来找我的,说于教授是个了不起的人,80岁的人了,德文还记得那么清楚。那当然了,于道泉先生早年在德国待过两年,德文很棒,英文、法文也都非常棒,这是他勤奋学习的结果。后来经过与家人的商量,我决定去参加这个“第二届纪念乔玛国际藏学会议”,那一年我53岁。出国之前,我就在国内一边办理各种复杂的出国手续,一边准备会议需要的论文。我当时准备了两篇,一篇是关于语言的,叫做《藏语mig(目)古读考》,谈的是藏语里“眼睛”这个词在古代的读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从而论证现代藏语口语与文字的距离。“眼睛”这个词用拉萨口语读作“mig”,是高降调,既然是高降调,就说明这个词应该是有前加字或上加字的。但实际上现代藏文中“眼睛”既无前加字又无上加字,它们到哪里去了呢?我曾经在嘉绒、安多和康区做过调查,发现安多话和康巴话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眼睛”的前加字或上加字读出来,而最有意思的是嘉绒话,虽然嘉绒地区的人很多不懂藏文,但他们都把“眼睛”一词的前加字和上加字全部都读出来了。所以这就证明了最古老的藏语方言是嘉绒方言,接下来是安多方言,然后是康巴方言,最现代的、最年轻的是拉萨方言。另一篇论文叫做《宋少帝赵显遗事》,写的是宋朝的一个小皇帝,被蒙古人俘虏以后,被送到萨迦,在萨迦的寺庙里做了34年僧人的一段历史。这位皇帝后来就完全成为藏人了,藏名叫做却吉坚赞。他把《大乘因明入正理论》这本佛典从汉文翻译成了藏文,在这本书的结尾,他也用藏语写上了自己的身份——“大汉天子出家”。于是我就翻阅了很多史料来查找与这个人有关的信息,发现了与这个历史人物有关的很多故事。这就是我在1981年第二届纪念乔玛国际藏学会议上提交的两篇文章,那时参加会议的都是年纪很老的人,而且没有中国人,我去了之后,他们都感觉很新奇,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尽管西藏是中国的,中国人在管理西藏,但是中国人对藏学不重视,藏学也搞得不好。但他们对我的这两篇论文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他们邀请我参加1982年的第三届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我从维也纳回到北京以后,就开始准备明年会议的论文了。在准备论文期间,他们派了一个人与我经常联络,那个人是哥伦比亚大学南亚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叫做巴布若·阿吉兹。巴布若·阿吉兹是黎巴嫩人,幼年移居到美国,入了美国国籍,但她的血统是中亚的,是一位穆斯林。后来我们带她去见于道泉教授,于教授很开心,他们聊得很投缘。因为阿吉兹曾经从美国到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的亚非研究所待过几年,他的导师是海门道夫(C.Von Fürer Haimendorf),海门道夫跟于道泉先生以前就认识,因为于道泉先生曾经在伦敦大学教书9年呢。他们聊得非常开心,阿吉兹很佩服于先生,她说:“于先生真是了不起,我多年没有听过东方人能讲如此地道标准的、伦敦西部的官方口音了。”她很佩服于先生,一定要邀请于先生去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其实国际藏学界早就知道于先生了,于先生曾在法国留学5年,在英国教书9年,在德国待过2年,一共在欧洲学习工作过16年。但先生回国之后,国际藏学界就一直没有他的消息。现在阿吉兹见到他了,自然非常高兴,想要邀请他,还有我跟王辅仁一同出国。但当时的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的主持人威利[3]对我说,我们只给你提供一张机票,以及你与会期间的费用,供你学习和访问,意思是于先生和王辅仁需要自费,这我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后来由于于先生的家人不同意他出国,不放心他的身体,因为于先生当时已经80多岁高龄了,所以先生就没能参加那次会议。1981年9月,我在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了“第二届纪念乔玛国际藏学研讨会”,当时参加会议的中国人只有我一个。与会的代表,有很多藏族人,到我登台的时候,我便用拉萨藏语向在座的所有藏族学者致意,说了大概3分钟。台下的外国人都感到非常惊讶,他们对彼此说:“He is speaking Tibetan!He is speaking Tibetan!„„”因为在当时的外国人眼里,汉族的藏学家都是不会讲藏语的,觉得中国的藏学界很不一样,所以当我一说藏语,他们都感到很奇怪,很新鲜。在维也纳参加会议期间,我见到了李方桂教授[4]和张琨教授[5],他们都是语言学家,李方桂先生是张琨先生的老师。他们两位是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教授,与于道泉先生是同事。张琨先生是马学良先生[6]的妹夫,他的妻子就是马学良先生的妹妹马瑞玉。马学良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张琨先生当年是自费留学美国,马瑞玉在资金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变卖首饰,全力以赴支持张琨先生出国留学。谁料想以后几十年的天各一方、永难相见?在维也纳,我还结识了邦隆**[7]和噶尔梅博士[8],邦隆**旅居德国,噶尔美博士旅居法国,是著名藏学家石泰安[9]的弟子。我们一直保持着来往。以后的历届国际藏学会议上也经常见面。1983年春天,我应石泰安先生之邀到了巴黎访问,那都是石泰安教授的精心安排。在巴黎,我到图书馆看敦煌藏文卷子,并结识了一批藏学界朋友。在维也纳的会议上,我还认识了乌瑞教授[10],他是匈牙利人,在维也纳大学的藏学—佛学系讲授佛学,也是位共产党人,他的藏学研究一直都秉承着客观、公正的观点。1983年,我应聘到维也纳大学藏学—佛学系担任了一年的客座教授,也就是接了乌瑞先生的工作。以后,一直联系不断。他把90多篇论文抽印本送我,使我对他的工作成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随后这些论文也在《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上陆续发表。这次维也纳的国际藏学会议,算是一次成功的国际交往吧!1982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了第三届国际藏学会议,从第三届开始,国际藏学界开始比较广泛地邀请中国学者参加。于道泉先生由于身体和经费的原因,没能出席。因为当时中国的大学,对出国访问的学者,是不提供经费支持的。所以,参加这次国际藏学会议的中国人,还是只有我一个。到了美国的飞机场以后,巴布若·阿吉兹马上开着车来接我去她家。在她家我见到了她的丈夫,那是一个很好的人,是一位犹太裔的基督徒,而阿吉兹则是伊斯兰教徒。看来,他们的家庭组成很有意思。在这次的会议上,我准备了一篇论文,是介绍现代西藏戏剧的,就是用藏语演出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拉萨上演后,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我就在大会上介绍了这一情况,包括剧目的台词、排练、演员以及演出的效果。这部戏剧的演员都是上海戏剧学院藏语班的学生,演得很专业。而且,《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描述的是欧洲传统贵族的生活,很像西藏农奴制时期的贵族生活特点,所以,用藏语来转译它,就能够很恰当很充分地表现,老百姓也很容易理解这部戏的内容。这部戏的藏语译者叫龙国泰,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熟读莎翁戏剧,有很高的藏语文和英文修养。他是一位残疾人,驼背,我们也认识。据说他的祖父是去藏地做生意的汉人,后来与藏人结婚,他的家族就慢慢地藏化了。我在会上说,这部戏剧能用藏语翻译的这么好,“充分说明了藏语其实是很丰富的,现代藏语可以表达世界上任何的文学名著!”我发表了这篇论文之后,有的外国人表示十分赞同,有的则以为西藏已经被现代化了,传统文化丢失了,说中国政府在摧毁西藏文化等等荒谬言论。我一方面觉得这种看法十分可笑,令人气愤,同时也深刻地感到,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跟不上,外界根本不了解真正的西藏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在美国参加会议期间,我们还去新泽西的纽瓦克参观了西藏博物馆,西藏的很多经书和文物是在国外收藏的。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个年轻的外国人,他问我说:“你觉得这个博物馆怎么样?”我说:“觉得很好”。他又说:“你不觉得惭愧吗?”接着他又说了一句脏话,是用藏语说的,这个人大概懂一些藏语。我说:“奇怪了,我们有什么惭愧的呢,西藏的事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外界不了解真实情况,西藏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人民生活的怎样?总是一味的批评,十分荒谬,不断地编造故事,令人可笑。”我更深刻地感到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外界对我们常常误解,双方都欠缺交流,形成了很多误会。说到误会,我还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带着研究生在青海做调研,正巧**喇嘛的妹妹吉尊白玛[11]也带领一行人在青海探亲,省上就安排我们见面会谈。**喇嘛的妹妹说,中国政府非常的残酷,藏族人生活很贫穷,刚生孩子的母亲没有奶水,就用小刀把手臂划破,用血浆喂婴儿。我就觉得这种说法很可笑,因为这根本不符合生活常识,是不可能的啊!所以,关于中国的很多说法都是信口传言,是不真实的。**喇嘛的妹妹当时在美国纽约开旅馆,也经营藏餐厅,接待去美国的藏族人,美国政府也一直支持她。美国对流亡藏人一直是比较支持的,这是他们的一贯政策,我们得了解这一点。在美国,我还会见了梅祖麟[12]先生,他当时在康奈尔大学,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对我说,他的父母想请我到他们家里住,我想,这一是为了聊一聊国内的事情,也是为了帮助我节省生活费,让我多买一些书籍带回去。梅祖麟的父亲梅贻宝先生,是原燕京大学的校长,后来到了美国某大学执教,他的哥哥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校长。梅祖麟先生的母亲倪逢吉也是燕京大学的教授。他们一家人都是很著名的学者。晚上,聊天时,我向梅贻宝老先生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情况,他很高兴,也很感兴趣。他对我说,当年燕京大学西迁时,自己曾在西部地区待过,藏族人民和藏族文化对他也产生了很深刻的印象。而后,他送给我一篇文章《青海访问记》,还向我问起了关于谢冰心先生、吴文藻先生、闻宥先生等人的近况,说是很想念他们。我送给老先生一双布鞋和几本书,老先生当即把鞋穿上,说来也巧,鞋子不大不小正合适。他穿着布鞋在房间里开心地走来走去,还把脚抬起来端详,高兴地说:“京鞋!”看来,老先生是想念北京,想念祖国了。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访问期间,东亚系主任鲍生先生送了一本《萨迦格言》给我,是他从蒙文的《萨迦格言》翻译为英文的版本,我则把自己藏译汉的《萨迦格言》送给了他。与他互赠译本,也是一段有趣的经历。去国外参加国际藏学会议的经历,让我还深深地认识到,中外藏学的交流是多么重要,只有交流,才有提高,只有交流,才能发展。于是,我下决心办一个刊物,专门刊登国外藏学家论著的汉语译文。藏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需要广泛地交流,别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要拿进来参考学习,我们的研究成果也要送出去与别人对话。当时,中央民族学院成立了一个藏学研究所,我,还有陈庆英都在里面工作。在研究所里,我们开始创办《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刚办了两期试刊,就有人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说是要对我们进行“反污染”运动,阻止译文集的印发。还好,后来国家阻止了“反污染”,说“反污染”实际上就是反对改革开放,不让这些人折腾了。由于这些干扰,《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的出版,我们就联系了西藏人民出版社,他们表示很愿意合作,因为这是对西藏发展有利的事情。这套丛书一直在进行,现在已经出了近20辑,有很多青年学者踊跃参与,这几年我弄不动了,已经交由王启龙来负责。1985年,第四届国际藏学会议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这次中国参加会议的就不止我一个人了,东嘎·洛桑赤列**[13]也作为中国代表参会了。他是拉萨色拉寺的**,36岁的时候就获得了“拉然巴格西”的学位,当时他正在中央民族学院担任藏学教授,他非常的博学而智慧,思想也很灵活,善于接受新事物。在这次藏学大会之前,东嘎**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论述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这篇论文影响很大,当时是用藏文发表的,以后,一共有3个版本的汉译本在国内出现,可见影响之大。一是陈庆英译本,二是唐景福译本,还有一个是郭冠忠、王玉平翻译的。每天开完会后,东嘎**都会有小型的接谈会,欢迎各国藏学家前来提问。他说:“你们大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我随便问,我们一起探讨。”这是何等的自信!由此可见东嘎**不仅有渊博的学识,还有着宽大的胸怀、开放的视角,乐于交流。在这次会议上,我提交的论文是前些年去青海调研的时候,做的一篇有关地理地名方面的研究,叫做《黄河源上两大湖——扎陵、鄂陵名称位置考实》。过去,外国探险家去青海果洛的扎陵湖、鄂陵湖考察,由于不懂藏语,就把扎陵湖、鄂陵湖的位置记反了。本来是扎陵湖在西边,鄂陵湖在东边,结果被他们记成了扎陵在东,鄂陵在西,联合国也就根据他们的报告一直这样用了。我们去青海考察,用藏语跟当地人交流,也查阅了藏文文献,结果证实了扎在西、鄂在东,并向联合国进行了报告,终于把它纠正了过来。在慕尼黑开会期间,我们与邦隆**有过多次接触。邦隆**的本寺是云南迪庆的松赞林寺,但他一直居住在拉萨。在旅居德国之前,他曾经与东嘎**一起在色拉寺学习,并共同取得了“拉然巴格西”学位,他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后来他转向西藏古代语言研究,在这方面很有成就,并且在慕尼黑大学和巴伐利亚州科学院担任研究员,主编藏德大辞典。邦隆**拍摄了很多拉萨修复古建筑的照片,在会议上放映幻灯片,以此来告诉人们现实的西藏正在发生的变化,告诉人们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邦隆**尽管旅居国外,但在对待西藏问题上,他一直都秉持着公正、平实的心态。1988年与藤枝晃夫妇在京都 1989年,第五届国际藏学会议在日本东京和京都举办。先是在东京召开,然后在京都召开。这次去的人就多了。1989年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不太平的一年。因此,这次我们去日本参加会议,是很小心而敏感的,大家都对这些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在当时的场合谈论国内发生的那些问题,是非常不合适的。

1992年,第六届国际藏学会议在挪威奥斯陆的法根尼斯召开,这里是一派安静、优美的乡间风光。这次,参加会议的中国人更多了,大陆代表有26人,台湾代表有6人。看到有这么多中国人参加国际藏学会议,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说明我国的藏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且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相见,都表现得非常热情,两岸学者在会场找了一个房间,开起了茶话会,大家聊得非常开心。外国人推开门一看,满屋子都是中国人,还以为我们在商量什么呢!这次会议有这么多中国人参加,而且是两岸同胞在一起,真是令人激动啊!1995年,第七届国际藏学会议在奥地利的格拉茨召开,中国的代表仍旧很多,有26位。重返奥地利,我见到了熟悉的朋友和校园,想起我第一次参加国际藏学会议的时候,中国人只有我一个,现在,已经有这么多中国藏学家可以参加这一国际性的藏学大会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藏学的生命力。1998年,在美国布鲁明顿的印第安纳大学,召开了第八届国际藏学会议。中国代表有28位,其中西藏社会科学院和西藏大学的代表共有10人。印第安纳大学也是美国藏学研究的一个中心,它有一个乌拉尔研究中心,从事藏文研究,**喇嘛的哥哥土登诺布[14]也在里面任教,他原先也是一位**,到了国外以后,就还了俗,娶妻生子,并在大学的研究机构获得了工作。当年**喇嘛流亡国外的时候,很多**也跟他一起逃了出去,他们走的时候,带走了很多古代的文献。这些**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到了国外之后,很多被大学聘请,讲授佛教文化和藏语文,国外有很多大学对这些**很欢迎,这点我们也得承认。其实,藏族**对大学校园的知识体系,是很感兴趣的,想要学习这些知识,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我曾提议让中央民族学院办一个**班,与这些藏族高僧交流知识和思想,但学校一直不同意。现在,在北大,已经有这样的**班了。美国的著名藏学家梅尔文·戈尔斯坦[15]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是外国藏学家勤奋学习藏语的典型代表。外国藏学家的藏语文水平普遍提高了,而且学习藏语的积极性也很强,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向人家学习。有一句话说得好,“只会自己的语言,相当于不懂语言,因为无法与别人交流”。要想好好研究藏学,必须有过硬的藏语基础。当然,研究藏学,也必须有扎实的汉语能力。很多外国藏学家都有一个遗憾——不会汉语,因为一直以来,汉族都是中央王朝的主体统治者,汉文文献里有很多关于藏族历史文化的记载。著名藏学家梅尔文·戈尔斯坦的藏语文非常棒,但他就一直因自己不懂汉语而深感遗憾。前些年,在中国自己举办的藏学研讨会上,戈尔斯坦也受邀前来。他对我说,想把自己的儿子多布杰送到中国来学习汉语,我答应了他,答应要把他送到中央民族大学[16]学习汉语。但是,学校一听他的身份,便不同意他入学。这让我非常为难,因为我已经答应了他的父亲,怎么能食言呢?后来,我联系了中国人民大学,人大接收了他,他在那里的中文系读了三年。2000年,第九届国际藏学会议在英国牛津大学举办,有不少中国藏学家参加,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参加的最后一次国际藏学会议。从1982年的第三届国际藏学会议算起,到2000年,我一共参加了7届。2001年,第十届国际藏学会议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中国人参加的也很多,这次我就没有再参加了,而是赴香港大学教书,一共在港大教了4年。我发现,港台有很多年轻人对藏学很热心,对学习藏语也有很大的决心,我带的学生里面,就有好几个奔赴藏区各地,长时间做田野,勤奋地学习语言,而且专心致志,这让我十分感动,欣喜地看到了港台藏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尽管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藏学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但还是不得不承认,我国的藏学界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汉族学生不肯定下心来学藏语,而有些藏族学者也不欢迎其他民族的人搞藏学,认为这是本民族自己的学问。其实这样是不行的,藏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应当听到不同的声音,应当开放自己的胸怀,多交流,多对话,共同探讨问题。这就是我参加的从第三届(1982年)到第九届(2000年)国际藏学会议的大体状况,一共7届,以后我还会选择一些专题,再详细地谈谈。王尧口述 王玥玮整理(原载《中国藏学》2013年第1期) [1]乔玛(AlexanderCsoma de K?r?s,1784—1842),匈牙利人,19世纪30年代出版《藏英词典》和《藏文文法》等,开国际藏学的先河,被誉为西方藏学的鼻祖,成为西方藏学诞生的标志。[2]阿瑞斯·马可(Dr.ArisMichael),牛津大学藏学家。[3]威利(Dr. Wyllie),美国著名藏学家,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藏学教授,创立藏文拉丁转写系统,被国际藏学界奉为圭臬。[4]李方桂(1902—1987),英文名Fang Kuei Li。著名语言学家,原籍山西省昔阳县,为国际语言学界公认之美洲印第安语、汉语、藏语、侗台语之权威学者,有“非汉语语言学之父”之誉。[5]张琨(1917—),著名语言学家,1947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1963年转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中国语言学汉藏语教授迄今,1972年起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6]马学良(1913—1999),山东荣成人,著名语言学家、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奠基人。[7]邦隆**,出生在昌都地区的管觉县,5岁时被确认为第三世邦隆**的转世灵童,被迎请到云南中甸松赞林大寺坐床供养。1959年在拉萨传召大会上荣获“拉然巴格西”学位。后到印度和德国,以佛典中“戒经”的辨析在慕尼黑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编纂《藏德大辞典》。[8]噶尔梅·桑木丹(Dr.S.Karmay)教授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曾任巴黎第十大学教授,法国巴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苯教研究学会主席,第九届国际藏学会主席。[9]石泰安(Prof.R.A.Stein,1911—1999) ,法国著名的汉学家、藏学家,在藏族史诗和吐蕃佛教研究方面影响深远,著有《西藏的文明》等著作。[10]乌瑞教授(Prof.GezaUray,1921—1991),匈牙利著名藏学家,维也纳大学藏学—佛学系教授,发表研究藏族语言、文字、历史、宗教、民族关系、考古等方面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一部分被翻译为汉文。[11]吉尊白玛,第十四世**喇嘛之妹。[12]梅祖麟,1933年生于北京,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文学和哲学教授,在汉语语法史和汉藏语言比较研究领域成果卓著。[13]东嘎·洛桑赤列(1927—1997)现代著名藏传佛教高僧、藏学家。西藏林芝县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7岁时,被认定为林芝觉木宗扎西曲林寺第八世东嘎**,曾任中央民族学院藏族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西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第六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著有《汉藏历史词典》《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等著作。[14]土登晋美诺布(ThuptenJigmeNorbu,1922—2008),十四世**喇嘛兄长,法号塔泽仁波切,27岁担任塔尔寺堪布,1952年抵达美国印第安纳州,1965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藏学研究系担任教授。[15]梅尔文·戈尔斯坦(Dr.MelvynC.Goldstein,1938—),美国著名藏学家,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医学院国际健康兼职教授(体质人类学)以及“西藏研究中心”教授兼系主任,著有《喇嘛王国的覆灭》《雪狮与龙》等著作。[16]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第五篇:湛江师范学院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规定

湛师院[2007]143号

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包括讨论会、短期班、研讨会、工作会议、展览会等)是了解有关学科当前国际学术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做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人员的选派和管理工作,特做出如下规定:

一、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报批和办理出国护照和签证手续。

二、申请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员需要提供如下材料:

1、湛江师范学院因公出国(赴港澳)人员审批表(1份)

出访人要填写邀请单位名称、邀请人姓名及职称(职务)、出访人姓名及职务(职称)、何时出境、从事何种性质的活动、出访的具体任务、出访的重要意义、在外停留期限和经费支付办法,科研处复核论文密级等。

二级学院(部、处)审查意见应写明出访人是否符合出国条件、业务能力、外语水平、是否同意出访、经费支付办法等,并需单位主要领导签名、盖章。

2、论文录取通知书或会议邀请信(原件和复印件共5份)

1) 邀请信必须从出访国或地区本土发出;

2) 邀请信必须有邀请单位的负责人或法人代表签名;

3) 邀请信必须有出访活动的名称、地点、时间、期限和所需费用的支付方式;

4) 赴港、澳的邀请信可用中文,赴日本必需用日文,其它地区可用本国文字,也可用英文。

3、 邀请信的中文翻译件(5份),要求准确无误;

4、 赴日本需要提供“招聘保证书”,内容包括身元保证、入国理由、名单和滞在日程表;

5、 赴俄罗斯必须有俄罗斯外交部入境确认书原件(2份);

6、 提供会议背景资料(译成中文)、有无涉台问题、论文摘要(中英文)(2份);

7、 正处级以下出访人员需填写《政审表》,由学校组织部审批并出具政审意见,政审意见

应包括出访人的政治表现,要有“同意出访”的内容(2份);

8、 出访人身份证复印件(5份,用原件分别并清晰地复印在A4纸中间),非湛江市签发

的身份证需附湛江市户口簿复印件或暂住证及工作单位聘书;

9、 提供白底护照相片3张,签证相片按各国要求提供(具体请咨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10、60岁以上在职人员提供由校人事处出具的《在职证明》;65岁以上者需另附医院的体

检证明(已退休人员不受理);

11、如属公派自费出访的,要提供经济担保书或银行存款证明(2份);

三、申请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必须事先了解清楚如下问题:

1、会议的准确名称、内容、水平、日期和会址

2、发起单位和主办单位的情况

3、会议有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及其他政治背景

四、申请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员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政治上符合出国(境)条件,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对会议使用的外语必须达到听、说、读、写“四会”水平

3、必须有论文被大会所接受

4、寄给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事前应经院和科研处审核,并出具论文密级鉴定书,未经审

核而寄出论文,不给办理出国手续,所发表的论文,学校不予承认

5、所参加的会议内容,对我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有利,符合我院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的要求

6、优先考虑重要学科负责人、学术骨干和重点教师的申请

五、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经费

1、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人员的经费原则上由所在学院或部门负担。需要使用学校、院

或个人科研经费的,要事先经院和科研处负责人批准,批准额度由科研处决定。五千元以上需经主管校长批准。

2、凡有科研项目经费者,视情况可以从其中支付一部分或全部,不足部分由申请人所在的

基层单位资助或负责筹资。

3、凡个人没有课题经费者,本人是处、院正处级领导、学院重点教师、重点学科负责人、

学术骨干,由学校视经费数额情况从重点教师培养费中支出部分,最多不超过50%,基层单位筹集50%以上;其他人员则按学校经费情况,最多只能资助所需经费的30%,其余由基层单位负责筹集。

4、所参加的会议内容,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利,符合我校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的要

求;

5、优先考虑重点学科负责人、学术骨干和重点教师的申请。

六、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的人员回国后,必须及时认真写出总结,并向本校同行传达会议学术动态和信息,以扩大受益面。

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员,必须在回国后5天内把护照交回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统一管理。

八、本规定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解释。

九、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语文古文教学研究下一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