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科学机构知识库建设中的版权问题探究

2023-01-11

一、概述

在当今信息爆炸、信息技术革新, 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 人们学习和查阅资料的方式也发生了排山倒海的变化, 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方式, 机构知识库就是一个新型的信息交流形式, 机构知识库主要依托于网络, 在开放获取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机构知识库在国外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库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在国内由于我国国情、开放获取理念、管理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欠缺、软件技术障碍、激励机制等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实践经验不足, 起步较晚。

2001年,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行政官员和该校图书馆馆长布兰宁 (Joseph J.Branin) 在探讨开发远程教育体系时提出建立俄亥俄州立大学知识库, 用来保存该校师生员工的电子学术资源, 这就是机构知识库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 的雏形——俄亥俄州立大学知识库 (Ohio State University Knowledge Bank)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简称为IR) 国内学者对其概念说法不一, 有的称为机构库、机构仓储库, 有的称为学术机构知识库或机构资源库。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是全球的知识共享目标。一般的学者都认为机构知识库是主要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本单位或多个机构的知识成果, 并对这些学术成果进行标准的元数据管理、分类, 按照开放标准与互操作协议进行保存, 用户通过访问Internet的形式来获得相关知识, 这些方式通常是公开和无偿的。

二、国外机构知识库建设中的版权问题解决

(一) 制定政策强制开放存取

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为了防止出版商对学术成果垄断的局面, 主要是通过制定强制性的政策来解决机构知识库的版权问题, 美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即NIH) 是最著名的科研资助机构, 05年发布开放存取政策, 强制性要求学者用其资助的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必须交一份给NIH国家医学图书馆, 文章发表后12个月内开放获取。06年, 美国联邦科研公共存取法案, 也称为FRPAA法案, 受到联邦机构资助的所有研究成果必须通过机构知识库进行开放存取, 这是美国最强硬的开放存取政策。

(二) 知识共享协议

这一概念主要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劳伦斯·莱西格教授创办知识共享协议, 也称为CC协议, 现在被应用在机构知识库中。知识共享协议是版权授权许可的一种新方法, 有效的降低了版权侵权的风险, 非常受机构知识库的管理者和学者的欢迎。

非常典型的案例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制定的机构库的协议比较规范、具体, 提交者和机构之间的争议处理, 权利和义务等。协议规定:机构知识库有权对学者提交的学术资源进行翻译、复制和长期保存。通过知识共享协议的授权, 发布到网上的学术资源可以全世界学者进行免费下载并使用。还有主要对资源提交人 (作者或者第三方) 和机构知识库的管理者的权利、义务和争议的及时协商等内容为主的加州大学图书馆制定的机构库协议。2006年, 美国众多科研机构联合组建机构合作委员会CIC签署了版权协议声明, 帮助作者保留共享作品和上传到机构知识库中的权利。

三、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中的版权问题解决

(一) 加强版权政策研究

虽然国外的版权法律很完善, 考虑我国的国情, 国外经验不能完全照搬, 应该部分借鉴。首先我国的社会科学机构应对现行的版权法律进行研究, 主要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合同法》、《著作权法》都有涉及机构知识库版权问题的相关条款。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研究, 结合本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版权政策, 能有效解决社会科学机构知识库版权问题、为学者使用机构知识库的数字资源提供了标准指南, 对发生侵权问题的处理程序和原则进行详细的规定, 同时明确的规范了版权人、社科机构、用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二) 版权转让

版权转让主要是指版权所有人将其拥有版权的作品的使用权部分或是全部在法定有效期内转移给他人的法律行为。版权转让方与被转方通过签署版权转让合同, 多是出版商和作者之间签署。由于出版商在论文出版时与作者签订的版权转让协议, 使作者无权行驶其作品的自存储权利, 这个是当前机构知识库获得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现在机构知识库的主要解决办法是机构知识库提供作者附录协议 (为了达到学者在期刊出版学术成果时不必与出版商签署完全的版权转让协议而产生的) , 学者向机构知识库提交学术成果时, 机构知识库为减少自身版权风险, 提高作者提交学术成果到机构知识库的可能性而向作者提供的一份作者附录协议范本, 又称补充合同条款, 主要是用来改变合同条款形式的一种协议文件。这样的附录协议可以改变出版商出版的标准协议形式, 学者能够保留一些对学术成果的自由使用权利, 也就能把学术成果自存储到机构知识库中。

Science Commons成立于年初, 主要是致力于使全体学术成员能够更自由地开放存取自我的学术成果, 促进学术交流的发展。Science Commons对作者附录协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现向学者提供四种标准样本形式:1) 可重复利用的开放存取, 允许向任何网站、机构知识库提交已发表的论文;2) 可重复利用之下的开放存取, 与前协议不同就是非商业使用限制, 即签署附加协议后, 作者必须保证机构知识库和其用户不会将其用于商业用途;3) 即时开放存取, 在文章出版后的第一时间将文章提交至机构知识库供开放获取;4) 延时开放存取, 学者可将未出版, 但已经过同行评议的后印本上传至机构知识库中, 但限制条件是文字在文章出版之日起的六个月后方可免费使用。

摘要:本文首先对当前的信息交流环境进行简单的阐述, 特别是机构知识库的起源、概念、发展和建设现状进行介绍, 其次介绍欧美发达国家机构知识库建设中版权的问题主要解决方法。最后, 通过对国外机构知识库建设中版权问题解决办法的借鉴, 提出我国社会科学机构知识库版权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版权,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 柳菁.美国机构知识库版权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启示[J].情报科学, 2013 (5) :157-160.

[2] 王宇红, 徐品, 治钢.开放存取的版权保护机制新探[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12) :38-41.

[3] 王卫, 王瑞焕, 潘京华.版权代理模式下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问题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S2) :38-41.

[4] 杨扬.期刊著作权政策对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的影响[J].图书馆学刊, 2012 (3) :63-65.

[5] 王宇红, 徐品, 治钢.开放存取的版权保护机制新探[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12) :38-4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析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与未来下一篇: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提高的实践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