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读后感1500字

2023-07-01

第一篇:人间失格读后感1500字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3 不知太宰治在写下这四个字是究竟是什么心情。他用这样悲伤地词来评价自己的一生。他书写了自己的绝望,讲述了自己那不堪的经历。最后在痛苦之中否定了自己的全部,结束了这生命。

《人间失格》让我反思更多的是我们在与社会中的定位,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人与社会的冲突表现的越发明显,我们存于社会,确远离社会。社会这个词已经被我们加上了很多不同的含义,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复杂而又危险的负面含义。对我们来说社会就以为这一种勾心斗角的生活态度。目前的这种社会面貌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组成有关,中国从古典的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我们并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并不习惯数字化的信任,以至于这个社会在我们眼中全是“陌生人”,这就引起了我们内心中的一种茫然。我们依然融与社会之中,因为在这个高度分化的世界里加入社会协作并不难,但茫然的心理却不会轻易消失。太宰治的失误就在于此,他太多的将自己的心理和社会所分离,有想做出融入于社会的假象。太宰治自己创造出了一个隔绝的舞台,他作为一名独舞者而表演。所谓当局者迷,当太宰治发现自己的表演被人看穿时一种恐惧遍蔓延开来,他的心理防线以被攻破,他永远不知道下一发子弹从哪里来。这迷茫再次涌上太宰治心头时他就以无力承担,最后终日沉迷于,酒精和毒品。草草了生。

但我们总不至于此,记得约翰·多恩创作布道词《丧钟为谁而鸣》 中写道“一旦海水冲走,欧洲就要变小。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如果我们上升一个高度来看自己的这茫然就会恍然发现,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本能,是对自生价值被肯定的渴望。回想我们幼时,常常为了100分而欢天喜地,但请认真想想我们所高兴的并不是那个所谓的满分,它表现的只是我们对老师所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让我们开心的是家长的夸奖,老师的赞许,同学的羡慕,这就是我们的自身价值得到了肯定。我们此刻的茫然便就是这种肯定的缺失,因为我们曾经的熟人圈已经消失。这时在陌生的生人社会中就出现了两种解决方案,

一、我们向外部寻找自身价值的肯定。我们立下了一个个远大的理想,无论是身价百万还是名留青史这都是如此。前者通过物质的富裕,后者是依赖与心理的满足。

二、我们向内在寻找自身价值,我们依靠自己心中的平衡机制,它来自与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依靠它我们便找到一个平衡点,它将带给我们内心上的宁静与肯定。这个平衡点并非一个固定的概念,它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同。这两种方法并不矛盾在很多时候他们应该都相辅相成。当我们可以正视这种源自于自身价值寻找导致的迷茫时。我们就开始真正融入社会。

对一个社会来说人永远是渺小的,纵观历史无论王侯将相都在被一点点遗忘,对于只有百年寿命的人类来说,漫长的历史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就算我们今天名字被载入史册,几个世纪依然只是博物馆中的收藏,不得见天日。真正保留下来的并非是人,绵延不息的必将时精神。对于文明来说,过去永远是历史,只有如今的精神才是真正的财富。

第二篇: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太宰治也是日本无赖派文学最高代表,在日本文坛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列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无赖派文学用戏谑的态度来表现日本二战战败后社会的混乱与凄凉,揭示了战后日本社会的某些本质。太宰治在自己人生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写下了这篇几乎是以自己一生经历为背景的名著,这就是《人间失格》。

太宰治的一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或许很平常,而在现在看来是带些传奇色彩的,他一生历史上有记载的自杀次数是五次,每次都是与不同的女人一起,最后39岁那年死于自杀。

《人间失格》的意思是:丧失为人的资格。故事从三张泛黄的照片开始记载,全书共分序曲、后记以及三篇手札构成,主人公叶藏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整本书都是以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来进行讲述的,但是这种风格意外的受到了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好评。主人公出身贵族家庭,父亲当时权倾一时,而他自己长相俊美,对人温和,说话幽默,读书认真,成绩优秀……但是,这仅仅是他的外壳而已,小的时候,他和许多议员听爸爸的演讲,大家都说:“这次演讲太棒了”“这次演讲很成功”之类的话,而在散会回家的时候却纷纷改口说:“真是无聊透顶”“他讲的糟透了”当时年幼的主人公不明白为什么人类会这样。

主人公的家族是庞大的,每次吃饭的时候一家人都要正襟危坐在一张桌子上面,他一直在思索,为什么人一定要分成三餐规矩的坐在一起吃饭,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仪式,大家每日三次在固定的时刻聚在房间中,连饭菜也井然有序的

摆着,即使根本不想吃,都必须安静的低垂着头咀嚼着饭。主人公看似是天之骄子,但是他对人类越来越不理解,对人类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感到恐慌和害怕。于是他想到了一点,在生活中扮一个令人发笑的丑角,以逗别人为乐来排解自己心中的不安。虽然我对人类极度恐怖,但总不能对他们死心。 “我可以借着逗笑这一根细线稍微与人类联系起来。虽然表面是不断地制造笑脸迎人,但应该说内心是拼死命的,汗流浃背、冷汗直流地对其服务。”那是自己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再到后来,主人公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理想的学校,但是他没有任何开心,因为他仍然没有一点理解人类。在新的班级他认识了一个家庭贫困但是游手好闲的男生,他在那个男生那里学会了酒、烟和妓女。过上了颓废的日子,他的长相在女人中却很受欢迎,女人都认为他是忧郁的、能保守恋爱秘密的人,家里给他的钱毕竟是有限的,他没有钱了就伸手向女人去要,他周旋于几个女人之间,在一天夜里他决定和一个艺妓去跳海殉情,结果是那女人死了,而他却被救了。他以‘协助自杀罪’被带到了警局。这时他的父亲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把他囚禁在一个阁楼上面,防止他再次自杀,这导致了他对人类的绝望,被关了一年之后,他逃了出来,靠着画漫画为生,所画的漫画不仅刊登在小孩子杂志上,也刊登在车站贩卖的粗鲁、卑猥的杂志中。到后来为了赚酒钱,不得不靠临摹春宫图为生。开始靠着女人的接济活着,他再次受不了这种生活,抛弃了那个女人,跑到了另一个女孩那里,后来他们结了婚,结婚之后,纯洁的妻子却因为信任而遭到玷污让他彻底崩溃,与一个跛脚的老板娘在一起,换取大量的吗啡。最后大庭叶藏这个一个丧失为人资格的人完全凭感情行事,一步步由病弱,无力走向堕落的人生,从沉湎药物,买春,自杀到完全不

理解他人,同时恐惧弃绝世界,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直到有一天他吐了血,发现自己命不久矣……

在我看来这个主人公是个懦夫,“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让人伤心,有时也会被幸福所伤。但是把他逼到这一路上的正是社会和他的家人,在《人间失格》中,或许没有向主人公那样最这个世界如此强烈的悲愤绝望,但是我们一定可以在《人间失格》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社会所定义的"人"终究是成为他们满意的"人",如若不同,便说你是垃圾,废物,逼你受尽折磨痛苦。 那么……你是否丧失了为人的资格?

第三篇:《人间草木》读后感1500字

《品读时光》是冷水江检察人在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在这里,您可以阅读检察官的小文,聆听检察官的声音……

国庆长假七日,多为人情世故缠身,偷得两日清闲,在家翻翻以前的旧书。说来惭愧,工作以后极少买书了。家中藏书大多是高中时所买。翻得一本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不禁眼前一亮。只见封皮下面歪歪扭扭的写着一小段话,不觉失笑。"时外祖母感恙,心中烦闷,外出逛书店所得。"想来外婆辞世竟已有十年之久,心中不禁怅然若失。冥冥之中,两相照应,正所谓草木无情,人世有心。

书归正题,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散文随笔大兴,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等都是个中大家,但从个人审美趣味出发,我独爱汪曾祺。他的文笔从不讲究豪言壮语与宏大叙事,而是人间草木,花鸟鱼虫,乡间风物。谈吃,谈植物,谈小说,谈写作,谈故人,皆能言之有物,娓娓道来。

他的散文短,直接,通透,淡若无质,却带着余味,仿佛有一颗天然童心,散漫的稚气在草草几笔中冒出来,总想再多看一点。写芋头:"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写栀子花:"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的着吗?".写美人蕉:"昆明的美人蕉皆极壮大,花也大,浓红如鲜血。红花绿叶,对比鲜明。

我曾到近郊中学去看一个朋友,未遇。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一个人没有,安安静静的,校园的花圃里一大片美人蕉赫然开着鲜红鲜红的大花。我感到一种特殊的颜色强烈的寂寞。写昆明的雨:"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花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子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百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的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从花草讲到食物,再到各地风俗,然后是他在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活,最后是自己的家人及写作。这其中,我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细致的观察,真正融入生活感受创造生活。看他的文章仿佛在听一个温和的老人在院子里和你闲说着话,自问自答,对日常生活白描勾勒,娓娓道来。苏轼之所谓"凡文字少小时须另气象峥嵘,彩色煦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煦烂之极也。"

1985年,汪曾祺先生如是说: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三篇也是短小说。《詹大胖子》和《茶干》有人物无故事,《幽冥钟》则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也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这短短的一段话,对我影响颇深。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人人似乎都很有个性或是标榜个性,但透过个性的表皮又能看到些什么。物质生活的丰饶并不能掩盖精神世界的贫瘠。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作品的种类似乎是更多了,但也不过大都是迎合大众口味,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制造,大都是某种情绪的宣泄。现代人总爱调侃有趣的灵魂太少。陈词滥调,与其归咎于别人毫无情趣,不如审视自己是否有一棵"草木之心".正如王小波所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诗意的世界。"

文 :王驰

第四篇:《人间失格》映射的人格面具

摘 要: 《人间失格》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的绝笔之作,具有自传属性,作者将自我映射于主人公大庭叶藏身上。叶藏从小便洞悉人类世界社交的虚伪与欺诈,为求与外界建立联系和自保,便一直隐藏真实内心戴着面具生活。但是人格面具必定会与真实个性冲突,造成个体的压抑与痛苦,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 太宰治 人格面具 《人间失格》

太宰治(1909-1948),日本小说家,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齐名,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主要作家之一。本名津岛修治,太宰治是其笔名。太宰治自幼便显露出艺术天赋,中学阶段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至三十九岁离世,在不满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多部作品,皆为经典。中篇小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绝笔之作,全书由作者序言、后记以及主人公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了主角从孩提时代直至中年时期的生命历程。叶藏认为人类的生活难以捉摸,充斥着虚伪的面孔和实用功利价值取向,为了能够安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只能戴着面具生活,用搞笑形式也就是丑角精神的演绎来谋求与外界的和谐一致。但长期心里苦闷与压抑促使他寻求释放的途径与方式,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酗酒、在女性身上找寻爱与依赖、自杀、服用药物,最终种种所为却使得他变成了他人眼中的“狂人”,丧失了为人的资格。太宰治完成该部作品之后,便投水自尽,以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自传性作品,这篇小说映射着作者的影子。本文以这篇自传性极强的小说《人间失格》作为研究模本,借由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分析主人公大庭叶藏(或者说作者太宰治)短暂的人生历程和内心体验,进而探讨人个体性实现与现代社会群体规则之间的关系这一学术话题。

一、作者的自我映射

之所以说这篇小说是太宰治的自传性作品,首先是因为其所采用的“私小说”形式。久米正雄对私小说进行了界定,其中最显著的特质是作者将自己毫无掩饰地、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人间失格》全篇都在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自我告白的方式讲述主人公(也可以说是作者太宰治)对生活的不安和生存中浓郁的危机感。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和自我告白可以让读者轻松地进入到作品之中,但也会将主人公和作者的内心世界重叠。主人公是太宰治剖析内心世界的载体,其人生轨迹也是其思想发展的轨迹。

其次,主人公大庭叶藏和太宰治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太宰治出身于津轻地区首屈一指的地主之家,富有而粗鄙。其父津岛原右卫门在政商两界均有一定建树,曾任众议院议员、贵族院议员,并垄断着津轻的银行和铁路,而其母体弱多病,太宰治是在叔母和保姆抚养照看下长大的。父亲忙碌无暇照看孩子,母亲体弱无力照看孩子,再加之太宰治是家里的第六个儿子,作者从小便敏感多思,常常感到一种被世界抛弃了的悲哀,只能独自生活在孤独寂寞的世界里,不能与现实社会和他人发生有机的联系。主人公叶藏也同样生长在不愁吃穿的富贵人家,从幼小时起,就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幸福之人,可是他却总觉得自己深陷于地狱之中。之后叶藏在中学时代远赴他乡求学,后遵从父命考入东京的高中,在浮华伪善的帝都,渐渐明白了酒、香烟和妓女乃是能帮助他暂时忘却对人恐惧的绝妙手段,因此大受女性欢迎。主人公的这些经历都可以在作者身上找到相似的对应。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作者都成了“同志”,加入了共产主义运动。但是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信仰使其折服,而是革命运动的外壳更符合其口味,破坏自己、灭亡自己、全面批判现实社会都应和了作者的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太宰治没有成为一个革命家的原因。他投入运动的方式是成为批判的对象、成为叛徒,以此为新的时代、为他人尽自己作为破灭者的努力,进而最终得到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而非是迎来一个全面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正源于此,同志和运动在主人公叶藏的生活中只停留了很短的时间。除此之外,就连自杀的地点与相关细节,主人公也与作者相重叠。第一次实践自杀是与银座酒吧女招待一起投河,结果女招待死亡,“我”却活了下来,之后“我”又多次尝试用安眠药结束生命。

除了经历与过往的重叠与相似之外,两个人最一致的地方是其内心世界一直存在的惶恐不安,以及为了避免成为异类而采取的戴面具方式,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屈从于外界的法则,只为了能够与现实世界和他人发生有机的联系。掩饰自我而呈现出的这副面具即是荣格所谓的“人格面具”。

二、人格面具的呈现

荣格在《心理类型》一书中提出,人格面具源自古代演员所戴的面具,即为个体适应外界而隐藏真实个性以将最好的特质呈现给外界的工具,主要强调个体在戴面具的过程中所引致的内外不一致的非单一性。个体为迎合外在世界不得不强迫自己戴上一副违背己身心意的人格面具,那么可想而知,其内在意愿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差距甚是不同,但是无论是内在意愿还是外在表现都是个体的个性展现,差别在于前者是个体的真实个性,而后者是个体违背真实意愿而假装出来的个性。个体要兼顾内在个性与外在个性的共存性,意味着个体的内在与外在之间多少会产生不一致,即人格面具指示个体在适应外在世界时,不得不舍弃其内在意愿,以便与外在世界的准则保持一致,则人格面具使个体在表现自己时产生冲突性。

《人间失格》序言中就描写了主人公的三张照片,分别对应主人公的幼年时代、学生时代和青年时期,所得的评价是“从没看到过哪个孩子的表情有如此诡异”、“从没有看到过如此怪异的英俊青年”、“从没有见到过像他这样诡异的脸”。之所以用“怪异”、“诡异”这种词汇来评价叶藏,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没有透露出生气,没有半点那种活生生的人的充实感。这是一个为了迎合外在世界强迫自己戴上人格面具的形象,小小的孩童在照相的时候竟然攥着拳头微笑,所谓的微笑只是往脸上挤满了丑陋的皱纹而已。书中有多处细节可以看出叶藏呈现给众人与外在世界的是违背其真实意愿而假装出来的个性。有一年炎炎夏日,叶藏故意在浴袍里套了一件鲜红的毛衣,然后在家人面前走来走去,惹得他们捧腹大笑。之后主人公就进行了内心独白,说自己无论怎么说都不是那种不知冷热、以至于会在大热天里裹着毛衣四处乱窜的怪人。明明内心是不情愿的,可为了能够与外界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我”只能隐藏自己真实人格拼命地搞笑。慢慢地,主人公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具有乐天外表专事搞笑的畸形人,而将精神上的不安、不满与过度忧思都深藏起来。他会为了迎合父亲的意思讨其高兴而向父亲索要自己根本不喜欢的狮子面具,因为父亲期待给他这份礼物;他也会故意在火车通道上的痰盂里大胆地撒尿,只为了炫耀小孩子的天真无邪。然而事实上,“我”的本性与所呈现的面具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小说中自我告白的剖露展示的是主人公无尽的痛苦与绝望。“对人感到过分恐惧”,“教室、宿舍不啻被扭曲了性欲的垃圾堆”,“我会对售票员犯怵,根本无法独自在东京街头漫步”,“我一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类似的句子充斥于作品之中。 人格面具毕竟是个人违背真实心意伪装出来的个性,这种伪装个性必然会与真实个性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性与不一致会导致自我内心压抑和痛苦,同时也易被他人窥见。叶藏的面具把戏被人看穿了两次,一次是在上体操课练习单杠的时候,他用一本正经的表情纵身一跃,结果一屁股摔在了沙地上,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本来这是一次预先计划好的失败,但被同学竹一戳破是故意的。自此之后,主人公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第二次是在警察局接受检察官的审讯,叶藏希望借由夸张的假咳作为一种筹码引起他人同情,好讨价还价,但是当检察官微笑着质疑“你是在真咳吗”时,“我”顿时宁愿接受被判处十年牢狱之刑的惩罚。

既然偏离本真的人格面具让叶藏如此痛苦与不安,他为什么要执著地戴着它呢?荣格认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个体习惯性以社会标准为导向作个人选择。这也是通常所说的社会因素,具化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叶藏在小的时候就目睹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他的父亲在镇上发表演说,所有与父亲亲近的人悉数到场,演讲结束后大肆品头论足,可是当面对父亲时,竟然换成由衷的喜悦笑脸表示祝贺。还有一个微小的事例,主人公初中寄宿的主人家有个小女儿节子,经常会带朋友来他的房间玩耍,每当朋友们离去,节子必然会对朋友的不是大肆数落一番。相互欺骗的双方,貌似并没有觉察到对方的欺骗,竟可以相安无事地自在相处,这真是神奇。人与人之间彼此欺骗,却纯洁开朗而充满信心地活着。类似的例子充斥于叶藏的生活环境之中。甚至连叶藏的父母也不时向他展示出他们令人不解的部分,家庭关系是社会中最亲密最不需隐藏的关系,若连家庭关系皆是如此,更遑论与他者的关系。整个社会皆是这种相处模式,若想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主人公就只能同样戴上虚伪的面具,但又因为内心不能认同这种处事原则而格外痛苦。

人格面具除了包含人与人这个层面之外,还涉及人与自我这个层面。个体之所以会遭受痛苦,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表现为个体的自我不明确。小说中叶藏一直遭受着他人的侵犯,可是他却没有一点反抗之心,甚至还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符合对方心意而倍感惶恐与不安。主人公在孩童时期就已在男女佣人的教唆下做出了可悲的丑事,并遭到了他们的侵犯。主人公面对这种最卑劣最丑恶的罪行,只能默默地忍受、软弱地苦笑,放弃了诉之于人的妄想。因为“诉之于人就是枉费心机”①。荣格指出,个体的特征不是普遍性和规律性,而是独特性,他更提醒到,如果一个人不遵从他自己的法则,因而不能获得人格,那他将无法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可是主人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一直在迎合他人的需要,而忽视内心的声音。甚至在遭受攻击和屈辱时连当面质问和责怪的勇气都没有,只能在不眠之夜席卷而来的时候呜呜呻吟。叶藏这样的屈从于外界屈从于他人除了对社会的恐惧与绝望之外,也和日本式的行事风格及贯穿生活的精神“和”有关。“和”之背后包含两种异常可怕的特质,即软弱和暴戾。叶藏的屈从也是太宰治的软弱,就软弱者本身来讲,生活抑或活下去都是艰难的,那些支撑生命的东西必须也只能仰仗周围的给予。这个世界是荒谬怪诞的,人往往无法得偿所愿,生活在这个古怪圈子里的软弱者所受到的只能是日复一日的无可奈何的痛苦,也无怪乎叶藏在未满二十七岁时便头发花白,被视为四十岁有余。

三、救赎之路与人间失格

人格面具的佩戴是以个体刻意隐藏真实个性、舍去个人意愿为前提的,那么真实自我的疏放途径在哪里呢?叶藏沉浸在酒精、香烟、吗啡中,以此来麻醉真实的自我,借此暂时忘却对人的恐惧。为了能够在世间得到救赎,主人公迫切地向女性寻求缺失的母爱。太宰治在回忆时说道,因为自小由乳母喂养、姨娘照顾长大,一直感到母爱匮乏。每当与其他女性交往时,都希求在对方身上寻求渴望已久的母爱。即使在妓院留宿,也是为了那具有母性特征的乳房而去的,并非为了寻欢作乐。太宰治认为,由绝望充斥的世界里值得追求的只有母爱,因而,女性之爱是连接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唯一一条纽带。为何作者总是选择女人而非男人一起殉情,为何主人公叶藏每遇困境都向女性寻求支援,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女性之爱使得叶藏获得内心的平静了吗?并没有。因为女人也是人群中的一员,也是他恐惧的一员,自然也是他佩戴面具需要面对的一员。

个体在建构人格面具时的基本倾向是吸纳受欢迎的特质,压抑藏匿不可接受的特质。物极必反,经年累月之下积压真实情绪,个体的健康就将付出莫大的代价,最严重的情形就是个体因为长时间的痛苦而选择自杀。叶藏就曾和银座的女招待常子一起跳进了镰仓的海里,因为这个疲惫不堪又贫穷下贱的女人让他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亲近感,都是被边缘化的社会“多余人”。之后叶藏还试图服用安眠药自杀,太宰治本人也多次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想用死来回避一切艰难困苦。既然佩戴人格面具如此痛苦,甚至决绝地步入死亡,那为什么执意不肯摘掉它呢?作者在小说中表述道,“搞笑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②。即便叶藏对人类怀有满腹恐惧,但也无法对人类彻底死心,用“丑角”面具替代真实的本性,就像小时候用“逗笑”“装模作样”等方式取悦于他人一样,力求与他人同一化,也是自己彻底他人化,以此发展成一种“丑角精神”。太宰治的“丑角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利他精神,通过这种精神反衬外界的冷漠,凸显自己的纯粹。其扮丑这种形式既可以向人类求爱,又可以包括自身的脆弱。可是这种“丑角精神”发挥的前提是封闭内心的真实声音,掩藏内心的真实自我,所以“求爱”的宣言也只是一具空壳而已。他与外在世界建立的联系是用虚假的自我而非真实的自我赢得的,是缺乏根基的、脆弱的表面联系,这也宣告了太宰治“丑角精神”的失败。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理解的可能性,作者在根本上已经否认了这一点,正因如此,他才格外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赖。叶藏的妻子良子是一个由衷信赖自己并保有童贞的少女,和她在一起生活叶藏甚至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可是就是这样甘美的日子也被人破坏了。被主人公视为朋友的堀木在看到良子被人玷污的时候没有马上出面制止,反倒去招呼叶藏来观看这场表演,从此以后,良子身上纯洁无瑕的信赖之心被全然打碎,她对谁都战战兢兢、时刻防备,叶藏过正常人生活的希望也破灭了。没有人可以信任,也没有人可以依赖。

在《原始意象与集体潜意识》中,荣格对人格面具进行了阐述:“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该采用的方式以对付世界的体系。„„只是有个危险,即(人们)和其人格面具合而为一了。„„可以稍加夸张地说,人格面具实际上并非戴面具其人,但其他人甚至连自己都认为该面具即是其自己。”③最终叶藏的真实自我和人格面具融为一体,变成了一个毫无表情毫无生气的人。在小说中有多次独白,“我已丧失了做人的资格”,“我已彻底变得不是人了”,“我已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废人”。面具取代了个体本身,个体已经失去了自我,变成了一个只为迎合外界的行尸走肉。

太宰治借由《人间失格》这部自传性作品表达对于那个冷漠虚伪的社会、对于伪善的人际关系的批判与痛斥。他通过主人公叶藏的人生经历及心路历程展示了戴着人格面具的个体最后化为非人、丧失人格的可悲命运,同时也通过作品中一个个他者的遭际指明人与人本质上的相处模式就是欺骗,真诚与信赖并不存于世间。要在这个世间如常生存,要么变成与他者一样的伪善世人,变成一个忽视内心真实声音的搞笑者,要么做一个清醒的狂人,被他人唾弃、视为异类,但无论是哪种生存方式,都已丧失为人的资格,这才是太宰治的深刻之处,也是他决绝地离开世间的真正原因。

第五篇:《在人间》读后感600字

《在人间》读后感600字

看完了《童年》,我就不由自主地又想看《在人间》,因为在我还没有接触过社会的时候,最好可以多了解人间。

在人间里,高尔基可以说是经历了无数事情,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

阿廖沙仅仅十一岁就来到了人间,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尽快地适应这人间里的一切,所有事都让他感到陌生,在一个仅仅十一岁的小孩子的世界里,因该全是纯真的顽皮,哪里容得这么多沙子。

他在鞋店当店员,在圣像作坊当学徒,在绘画师家帮忙,在轮船上做杂工,虽然并没有挣到多少钱,也没有学习到多少技术,可是他也有非常大的收获,那就是博览群书。

才开始,阿廖沙周围的人,几乎都是浅薄,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什么都不懂的人,因为他们的狭隘,所以阿廖沙始终没有机会读书,直到他在轮船做杂工时遇到斯穆雷。开始,阿廖沙对斯穆雷的印象并不怎么样,高尔基对斯穆雷是这样转载请著名来自:(http:// 言小范文网)描写的:我很不喜欢这个家伙,虽然他穿着一身白衣服,看去依然很肮脏,指头上长着毛,大耳朵里也突出几根长毛。……他说话简直像狗叫一样……年幼的阿廖沙还是习惯于以貌取人,不过后来他也慢慢的发现斯穆雷是一个很正直的好人。斯穆雷那很多书出来让高尔基念,尽管高尔基当时觉得很不高兴,但是事实证明这对高尔基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来,他回到绘画师家,遇到了那个裁缝的妻子,因为阿廖沙的好心,善良的裁缝妻子常常借书给他。但是由于周围人们的愚昧无知,阿廖沙总是不能正大光明的看书。裁缝一家搬走后,又来了另一家人,其中一位美丽端庄的夫人引起他的好奇,于是阿廖沙有常去这位夫人家借书看,而且他把这位夫人成为王后,可见这位夫人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其实这也暗示了高尔基的理想——做一个有学问,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人。

在人间,阿廖沙也学到了许多书中学不到的东西,对好坏的识别能力,生存能力,他也看到了许多丑恶。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社会上,一个仅十余岁的小孩见到了太多,一个小孩的眼里怎么能容这么多沙子,如果稍有不慎,也会堕落到这些肮脏龌龊的娱乐中去,可是正是阿廖沙所读过的大量的书籍拉住了他,他明白善恶美丑,只不过一步之遥,一失足可成千古恨。

从《在人间》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最重要的是我们更坚定了博览群书的信念,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让人从“人间”到“天堂”。

《《在人间》读后感600字》出自:言小范文网链接地址:http:///show/234447.html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洗衣房2019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属猴2020年运势及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