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尼采谈教育——解读《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2023-01-04

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是这样评价尼采的:“尼采的疯狂,是现代世界的开端”尼采作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 一生著述颇丰,影响甚巨,他是十九世纪的哲学巨人,他的哲学之光可谓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在拜读了由周老翻译的《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一书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尼采那双哲学慧眼的深邃和自觉,这部青年之作是他唯一的一部谈教育的专著,确切的说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其实是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做的五篇公开的演讲,他以作为人类的导师与改良人类的激情与英雄气概, 向世人吟诵着他的教育宣言。他认为哲学即教育,在这部著作中,他正是用哲学的慧眼和立场对德国现状教育进行了批判和对教育的成熟思考,可谓价值非凡,需要说明的是,尼采作为大学教授而做的演讲,针对的主要的人群是在校大学生,因此对于现代教育问题的看法侧重指的是大学教育。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去解读尼采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病症和教育何为。教育的病症主要是呈现现代教育的问题,教育何为主要是探讨尼采所推崇的理想教育理念和教育世界的景象。笔者寄望于通过对此著作的解读来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共鸣, 有待教育工作者来进一步深刻地进行系统的整理,同时从他对教育的批评中引起今日中国教育之警觉。

1教育的病症

在导言中,尼采开宗明义地指出:“在现代,有两股貌似相反、就其作用而言同样有害、就其结果而言终于汇合的潮流,统治着我们原本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的教育机构:一方面是尽量扩展教育的冲动,另一方面是缩小和减弱教育的冲动。按照前一冲动,教育应当被置于越来越大的范围中,另一种倾向的人则要求教育放弃它的最高使命,而纳入为另一种生活形式即国家生活形式服务的轨道。”[1]通览全书,可以清晰感受到尼采对德国教育机构现状的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两种倾向,只是在具体论述的时候有所侧重,关于扩大教育的倾向,主要涉及教育的普及化,从而使教育论为谋生的手段。关于缩小教育的倾向,主要谈的是教育的政治化和学术化,相应地是教育沦为了国家利益的工具和学术分工的工厂, 同时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两倾向开始朝着新闻化合流,进而出现了是教育沦为媒体的附庸。

1.1 教育沦为谋生的手段

“普及教育是最受欢迎的经济教条之一 , ……在这里 , 利益—更确切地说,收入,尽量多赚钱—成了教育目的和目标。”[2]尼采借助哲学家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揭露现代教育的问题,犀利而又准确无误。人们为了生活学习相关的技能是无可厚非的, 但如果把技术的学习和教育混为一谈是让尼采反感的,他再三强调职业培训不是本真意义上的教育,他严肃指出:“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只要在其历程的终点把一个职位或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是一份指导人们进行生存斗争的说明书”。[3]现代人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在知识上是堆积混杂而贪婪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科学技术在作怪,人被异化成了工作的机器,忽略了个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导致人是片面的和畸形的。在《尼采文集》这本书中,尼采痛斥:“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把人变成了机器”。[4]科学培养出来的是奴隶而不是人,科学的发展使得教育背离了本意,越来越功利化,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我们不要混淆技能的训练和唤醒真正人性的工作,二者都是必要的,但是技能训练必须在人的领导下进行,或是重新归属人的控制。”因此,在谈到职业技能这方面,尼采和雅氏是不谋而合的,他们都看到了在现行的教育中,冷冰冰的技术和知识取代了人精神和灵魂的教育, 他们是高瞻远瞩的,他们是头脑清醒的,在这五篇演讲中,尼采作为大学教授为大学生做演讲, 他口里的教育更多的是偏向于成人的或者大学里的教育,他看到了教育普及带来的黄昏繁荣,大学里不在以整全人的培养为目标,实用性、功利性是现代大学的标签,我们无不惊叹尼采的超时远见,在今天,我们的大学,似乎也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大学不再是充满神秘的象牙塔,而是到处充斥着杂乱五章的知识和技术训练, 精神贫瘠是现代大学最大的标志。

1.2 教育沦为学术分工的工厂

尼采说:“如今的学术范围扩展的如此之大, 一个资质虽非超常但良好的人,倘若他想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潜心于某一个专业领域,对其与领域只好不闻不问。”[5]这段话很直白揭露了大学教育的一个倾向, 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专门研究自己的专业方向, 学生也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精益求精,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独立而存在的,他们彼此不再有遭遇,不在有交流,知识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已经荡然无存了,每个人貌似分工明确、埋头苦干,实质上就像流水线上的机器,缺少了生命力和鲜活力。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在学术上的某个角落里讨生活片面的学者,大学的教授看到的只是不计数量的论文发表,学生也只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真正的交流与对话已经消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和传播真理的机构, 它需要科研的研究和教学的相结合, 而不是学生的死记硬背和教师的现学现卖。每个人都是在孤军奋战。

1.3 教育论为国家利益的工具

不管是教育的扩大化倾向还是教育的缩小化倾向, 其实质上都是异曲同工的,就尼采所处的时代而言,当时的德国是率先把学校的管理权从教会转到政府手中的国家, 并实行强迫的义务教育, 在客观上保证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普及和扩大了教育,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蒸蒸日上,更是迎合了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尼采认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必然导致教育的变质。人们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质言之就是为了更好的收入。这样的现状让尼采深感痛心,教育被披上了政治化的外衣,大学的教育失去了真正的自由。雅斯贝尔斯是这样描述大学机构的:“大学是一个不计任何条件千方百计探求真理的地方。为真理而奋斗绝不可以与为了经济状况的改善而奋斗相混淆。它不带有任何功利的目的。”[6]可是,现实的情景就是国家支配教育,教育已经从属于政治经济了,大学的任务是一味的向国家输送公务员、军队等等。国家没有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纯粹的监管的角色,“管理者总是一门心思地对纯粹的表面文章和立竿见影的成果倾注过多的精力;他们沉醉于截取权力的快感,沉醉于感恩戴德的渴望”。 (雅氏语)大学的理念,大学的性格,大学的品质已经黯然失色了。教育变得狭隘而苍白了。

1.4 教育沦为媒体的附庸

国家控制教育, 使得教育越来越功利化, 教育从人文的教育、经典的教育变成了生存的教育,人们处在了一个看似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实际是身处在一个冰冷、平庸的机器时代。大众化的教育使得内容肤浅而势力,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就非常推崇希腊文化的学习, 他借助对希腊悲剧艺术的独特阐释来表达心中的理想教育,他希望教育不是在关注现世的幸福,而是实现生命的最高意义。尤其是新闻媒体语言的使用让尼采为之愤怒,在尼采看来,语言是学习的关键,是一个人趣味和教养的直接体现,而新闻媒体粗俗、野蛮、装腔作势的文字给青少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通过语言来侵蚀今日之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文科中学,不再有严格的语言训练,不再有古典名著的阅读和鉴赏,年轻的古典语文学者也是洋洋自得,毫无敬畏之心,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古典教育是不复存在的,它已经与媒体勾肩搭背了,教育的好坏全凭新闻媒体来决定,教育变得平庸而浮躁。

2教育何为

尼采在批判和揭露德国现代教育(大学教育)种种弊端和倾向的同时,也给予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展望和蓝图,他是用心良苦的,他的演讲代表了他从学生、老师到哲学家的教育之思,其认识是从迷惑到深刻的一个过程,换言之,是他自己的摸索和身临其境之感,他把教育归属于人的教育,全文对教育的思考是新颖而厚重的,笔者将从教育的目标、大学的教育、合格的教师三个方面来还原尼采心目中向往的教育天堂, 翼望于更多的读者去关注这位哲学家的呐喊和审视当下的畸形教育。

2.1 教 育的目标

尼采认为教育应该集中与少数人的手中, 在教育对象和内容上应该保持精英教育,这是自然的法则,相应地大学要保持贵族的品质,吸引的是少数而优秀的人,但少数人并不意味着是天才,因为在尼采才看来,天才是大自然的产物,教育的途径只是为天才培养适合生长的土壤,教育的任务是保护和养育天才,天才只是有可能在这少数人里产生,甚至根本就没有,而这些少数人也是为培育天才而做准备的, 因此教育的使命和目标是培育天才,教育是为天才而屹立起来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不赞成多数人都去接受教育, 因为这里的少数人也是从多数人中挑选出来的,尼采强调的是教育要时刻牢记它的固有使命和目标,不能因为它所处的环境而发生变化甚至变质, 教育关注的应该是自身的品质和高贵的气质, 而不是一味的迎合政府的口号而丧失原则和立场,教育应该是自由而存在的,它的使命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它是独立于任何形态的国家和政府的,他的教育目标是鲜明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2.2 大学的教育

尼采在第五讲的演讲中,周先生用“衡量大学的尺度”作为了演讲的标题,很直观的概括出了其中心观点和主旨,尼采借助老哲学家对大学生的反感来告诉听众: 如今的大学生都是不合格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不合格的大学教育。在大多数人眼里现在的大学是自由的,而尼采则嗤之以鼻,他是这样说的:“一张说着话的嘴和许多只耳朵, 加上一般数量的写着字的手———这就是大学机构的外观, 这就是事实上安装的大学教育机器。此外,这张嘴的主人与那些许多只耳朵的拥有者们都是彼此分离、互不依赖的,这种双重的独立性被人们兴奋的评价为大学的自由”。[7]人们所高举的自由旗帜在尼采眼中是可笑的,师生之间已经失去了心与心的交流和真正的对话, 他们是行尸走肉的,没有灵魂的沟通,每个人都是处在支离破碎的教育中,其结果就是慢慢地被肢解了, 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和老师都不再是整全的人,因此,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有对哲学的需要、艺术方面的本能和和学习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首先大学是需要哲学教育的,哲学的需要是自然产生的最高需要,是人的本质需要,没有它就意味着人没有思考,没有问题意识,只会一味的接受的人和动物没有区别。第二,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其实质是训练学生的审美和判断能力,明晰自己的喜好和趣味,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和喜欢做什么,是特立独行的,而不是成为千篇一律的货色。第三,学习希腊罗马文化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古典教育的熏陶,让每个人怀着一颗敬畏虔诚之心生活下去, 古典教育是教育的根基,是教育品质的来源,虽然大学是一个术业有专攻的地方,但对于这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保障的前提下,学生才可以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否则一切都只是虚构的教育,教育也只是零散的知识的堆积,在大学里看不到神采奕奕、自信的面容,从这样大学走出的学生注定是姿色平平而纠结的过着失败的人生。

2.3 合 格的教师

影响现代教育(大学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尼采对教师的认同的原型就是他的人生导师叔本华,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在对古典教师、文科中学的教师和德语教师的批评中,尼采认为他们只能称之为学者,还没资格作为人类的导师,结合尼采的《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这本书的阅读和思考,虽然本书没有专门一讲有关教师的论述, 但从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尼采对教师(教育家)的要求和期望,即教育者是满怀希望的哲学家,有着丰盈的生命力,诚实的品质、坚守自我、自信而质朴,富有勇气和想象。同时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他提出了合格的教师应该清晰而善于运用两条教育原则:“一条是要识别学生的长处,然后将全部的力量和营养,全部的阳光都倾注在那里,以促使这一点臻于成熟,开花结果。第二条是要求教师要培养和保护学生具有的一切力量使其和谐发展”。[8]教师关注的是人性,而非科学。尼采一再强调德国缺少的不是文科中学的教师和大学学者,而是教育家,现在的教师所承担的实质上就是高级保姆的角色, 有学者承担的教育工作会过分强调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个人功能的发挥,往往个人的尊严、个性等等都被忽视,每个人再这样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能活出最有激情的自我?因此,合格的教师应该像叔本华那样的教育家,是学生的人生导师,而非学者。笔者沿承尼采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解读《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尼采本人正是亲身经历着德国当时云遮雾绕的教育,才会进行深刻而独到的思考,他对教育的认识实在哲学思考的基础上的,离开了哲学,他所理解的教育就如脱缰的野马,是没有根基和方向的。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尼采在之前的《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著作中,都涉及到了对教育的思考和言论,但都没有进行整体性的论述,在《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一书中,其教育思想和宗旨是一致的,可贵的是它作为专门的论述而存在的,其教育价值是宝贵的,虽然尼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尼采的话语是有前瞻性和借鉴性的, 哲学式的思考将问题的本源和实质浮出水面,具有人类的永恒性和至高无上性,通过尼采的预言反思中国今日之教育,我们是感同身受,我们是饮水止渴,教育作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每况愈下的今日教育, 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教育本身去思考教育的现状,不要让任何教育之间的鸿沟和误会越来越大。在越来越偏离自身轨道的国民教育中,我们的教育者该如何矫正教育姿态,不防放慢脚步、放低姿态,聆听一下来自哲学家的演讲,从而尽快找到教育安身立命的根基。读完了这本归属于教育的著作,不由地想说“尼采的惊醒,是现代教育的开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层站队员工管理工作中的道与术下一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观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