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2022-04-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要求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及行业针对性强的实践能力,主要在于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良好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职业要求,从职业素养、择业观念、实践能力进行自我塑造和能力提高,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1: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探析

【摘 要】本文分析旅游院校旅游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存在实训场地有限、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实习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提出将经营管理理念引进到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交叉进行、加强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实训实习基地 “双师型”教师

当前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是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一大动力,每年需要大量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旅游管理一线人才,其人才的质量高低与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研究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迫在眉睫。当前,旅游人才的培养已经从院校的单一理论培养,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正逐步走向成熟。面对旅游改革的深化时期,高职院校需要更加深入推进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旅游院校旅游管理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存在学校的实训场地有限、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实习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

(一)旅游实训实习基地有限,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学校的实训场地有限,很多并没有投入营业运行,基本上是当作一般的操作室使用。例如,餐厅实训室进行中西餐的摆台训练,客房实训室进行铺床训练,旅行社实训室只有简单咨询台,没有旅行社经营使用的软件,导游模拟实训室只提供简单的讲解场所。这些训练是简单机械的,在旅游企业简单训练后,普通人都能胜任这些岗位,没有体现出各类旅游院校培养的学生与其他院校培养的学生有多少不同。其实,旅游企业的设施设备乃至软件的更新日新月异,很多学校申请了资金购买了一些设施设备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但等到学生3-4年从学校毕业后,旅游企业的很多设施设备和软件已经陈旧了,学生到旅游企业需要重新熟悉新的设备,没有达到在学生正式上岗前熟悉旅游企业设施设备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实习实训效果不佳

很多学校与旅游企业合作,让学生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但是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实习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不佳。学校专门安排两个学期给学生实习实训,方便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样三年的学校学习压缩到两年完成,理论学习没有深入,缺乏系统性。很多企业让学生在一个简单的岗位干一年,完全是简单的劳动重复,而学校希望学生能够尽量多地轮岗,以感受旅游企业各个岗位,参与更多的实践锻炼。旅游企业的用工要求与旅游院校实践要求存在较大的偏差。学校制定实习实训目标不一定完全符合旅游企业内部的实际岗位,很多实习实训制度流于形式,如学生实习结束后,旅游企业出具一份加盖公章的学生实习报告。学生实习的旅游企业较为分散,教师管理比较困难,不利于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监督和管理。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

目前,旅游管理院校的师资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教师,他们很多人并没有从事过较长时间的旅游企业一线工作,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力不从心。旅游管理院校从旅游企业一线聘请的管理人员虽然有丰富的旅游一线经验,熟悉旅游企业的运营,但是他们既不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又没有教学经验。因为旅游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与怎样教学生是两回事,这涉及很多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教学不当事倍功半。

二、对策

(一)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

例如,中餐厅或者西餐厅开展营业,与学校的烹饪专业合作,可以从提供简单的套餐开始,到提供简单的酒水饮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餐厅的服务和运营管理,给客人领位、点单、上菜和结账。真实的中西餐厅和酒吧的运营将带给学生真正的工作场景,真实的工作体验才能提升实习实训效果。学校还可以成立学生管理经营的旅行社,或者组织旅游协会,让学生参与到周末和假期的旅游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旅行社的经营管理和运行。在旅游设备的更新方面,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开展深入和长期的合作,为旅游企业输送保质保量的各类人才。旅游企业往往十分愿意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场所提供设施设备支持,并且他们也欢迎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开展实习实训。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交叉进行

国家教育部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实践要求是一年,但这一年是完整地放在第三年,还是分散到前两年的在校学习过程中有待商榷。建议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交叉进行,可以采取在校学习1.5年,旅游企业实习实训0.5年,然后返校学习0.5年,最后旅游企业实习实训0.5年。前面1.5年的在校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管理理论,在学校的实训室掌握基本的旅游管理实践操作,例如餐厅的中西餐摆台服务、客房的中西式铺床服务、旅行社的咨询接待服务等。接着,学校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实习实训0.5年,真正参与旅游企业运营,边学边做,查找和发现不足。然后,学生返校学习0.5年,查缺补漏。最后,学生再实习实训0.5年,为毕业工作做好准备。学生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学习目的明确,明白将来要干什么,学习劲头足而且持久。學校学习和旅游企业的实习实践交替进行,比在三年级直接出去实习实训1年的效果要好。这样操作下来,旅游管理实习实践的效果就很明显了。在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实训期间,建议学校派驻实习实训带队教师,全程指导和陪同学生实习实训,并协调和监督旅游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训条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和旅游企业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训管理,形成合力,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加强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比例

教育部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每年在企业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学校应该按要求加强现有旅游管理教师参与旅游实践的时间,在教学安排和时间上予以配合。学校将旅游管理教师参加旅游企业实践的时间和效果列入每年的教学考核目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管理工作的实践。同时,学校积极引进旅游企业一线的专业人才为在校学生上课,采取外聘或讲座的形式,可以选择旅游企业高层、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例如旅游企业总经理或者部门经理、旅游企业主管或者领班,等等。同时,按照学校建立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由学校和旅游企业共同组成实习实训指导小组,全力配合指导学生在旅游企业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在一线旅游企业实习实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也相应提升。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建设旅游管理的实习实训基地,针对目前旅游院校旅游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交叉进行、加强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措施,实现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建庆,傅琼.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模式研究——以石浦大酒店为例[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卢世菊,李冬娟,王剑.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0(10)

【作者简介】周柱英(1980— ), 女,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山水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和实践教学。

(责编 卢 雯)

作者:周柱英

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2:

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几点思考

【摘要】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要求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及行业针对性强的实践能力,主要在于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良好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职业要求,从职业素养、择业观念、实践能力进行自我塑造和能力提高,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职业要求;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善于处理旅游行业特点的相关问题和关系梳理工作,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从业者。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主要包括13个不同方向,具体为: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2.旅行社;3.旅游咨询公司;4.旅游电子商务企业;5.旅游规划策划机构;6.旅游营销策划企业;7.旅游景区;8.主题公园;9.旅游休闲俱乐部;10.旅游度假村;11.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教学工作;12.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13.走向乡村,参与开发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从就业的行业类型能看到,旅游管理类专业就业面较宽,不同行业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工作实践能力必须能够在求职过程中或者进入职业环境后迅速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任何大学的专业价值都必须通过职业平台得以体现,职业要求对于专业学习和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是考量学生人力资源价值和其专业知识价值的标尺。根据整个旅游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我们将其职业要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迅速熟悉工作环节信息和工作沟通渠道

旅游行业的工作类型非常丰富,从普通的导游到旅游景区策划工作,从酒店餐饮客房服务工作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都紧密的围绕着旅游消费产业链条产生和运转,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后能够非常迅速的收集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而且在不断变换的岗位角色中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角色要求,能够迅速建立旅游行业中多角色、多渠道、多种环境的沟通联系工作,从而为工作内容的开展和工作关系的建立运行发挥主动积极作用。总的来说归纳为3点;一要迅速适应旅游行业的多种工作角色;二要积极收集掌握相关岗位工作的有用信息;三要能够在旅游行业不同类型的工作中发挥主动性角色作用。

2.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社会沟通能力

旅游行业所有的工作类型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这就要求旅游工作从业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首先,通过自己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旅游工作中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提供相关旅游产品;其次,由于旅游行业的工作具有时间、空间、事件、环境、问题等因素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能够拥有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和联系能力,在旅游行业多种变化的因素中通过积极交涉、关系沟通、情况通报等方式理顺工作关系,保障不同类型的旅游行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较强的突发事件关系协调能力与处理能力

由于旅游行业工作因素的多变性,在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中,突发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具备快速的问题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有素的问题协调能力化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决策问题,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的工作责任。通常来说,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从业者进入工作岗位后,遇到突发问题做好以下3点:一是要积极沟通信息,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二是迅速开展公关协调,将问题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三是通过自身团队或工作机制平台进行善后关系公关维护工作,保护自身企事业品牌形象,实现多种关系价值利益的优化结合。

二、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主要特点

目前全国大概有300余所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的本科专业,假设每个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毕业50名毕业生,仅每年毕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超过1万5千名,再加上一定数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以及数字相对本科毕业生更为庞大的专科、高职及中专毕业生,数量极为庞大,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大量的旅游管理类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旅游行业本身的多类型、多层次、多链条能够适应从中专的导游酒店专业到旅游管理规划的硕士、博士高层次学历毕业生的职业层次,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毕业生的角度从以下一个方面分析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特点。

1.从行业一线服务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塑造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旅游管理类的毕业生在开始求职时,都是寻找旅游行业的基层一线服务岗位工作,这个情况由多种原因造成,一是教学实践相脱节,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大纲要求,毕业生掌握的旅游专业相关知识需要在实践一线岗位中进行相应的实习;二是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从事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必须对旅游相关产业链条的导游、服务咨询及旅游销售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就需要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对不同一线岗位工作都有相应的工作实践,具备基本的行业素质。

2.性格、心态展现优于专业基础知识掌握

在旅游行业的招聘过程中,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量目前比较偏重毕业生性格因素,心态情况的了解,对于专业基本知识的要求反而并不高,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在旅游行业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相对于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求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不高;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和性格、心态测量从而选拔性格积极,心理素质相对稳定的从业者,这是基于旅游业作为综合性服务性产业的性质要求,要求从业者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种问题,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3.动态岗位环境考验毕业生社会生存能力

旅游行业的岗位动态性较强,无论是导游工作、旅游销售工作还是景区规划工作,都要求从业者能够在较长的外出工作周期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毕业生较强的生存能力,一是能够长时间从事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及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工作,例如,导游工作外出时间长,周期密集,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不断变化;二是遇到各类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变通思维,善于应对解决实际中的矛盾问题,理顺整个旅游服务中的各类关系,既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又能增加相关工作链条的经济收益。

三、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几点建议

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根本方法是增强旅游管理学科的社会实践性教学,但是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训练和实习增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更为良好的展现学生积极的职业心态和稳健的职业作风,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求职能力。

1.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2.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3.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如果能够通过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和实习,体会突发问题从产生到结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紧急应对能力,如果临近求职,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寻找相应的导游工作日志或工作心得,通过自身归纳和总结分类分析,模拟相应环境,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感受理解,可以帮助毕业生塑造良好的协调决策形象,增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通过较好的语言素质来积极展现自身的工作心态和协调沟通能力,通过沉着冷静的工作执行力展示自身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寻求更好的工作职业平台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丹彤.浅谈高校和大学生促进就业的途径与策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

[2]王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民风,2008(17).

[3]李红英,和亚珺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4]丁雨莲,陆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职意向调查分析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5).

[5]刘珺.简议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J].出国与就业,2010(11).

作者简介:刘珺(1982—),女,甘肃兰州人,硕士,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教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旅游景区管理研究。

作者:刘珺

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3: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偏职业导向、课程混乱、特色课程内容重复单一等诸多问题,在旅游管理专业地位提升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对此问题进行改革。基于此,从高等旅游教育、学科发展和地方性角度论述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依据,并针对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改进方法。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西藏大学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旅游管理学科大类,这意味着,旅游管理不再是工商管理学科大类下的二级学科,而是与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平级的为一级学科,教育部此举是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拓宽旅游人才的培养路径,提高办学质量。与此同时,西藏提出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宏伟蓝图,人才成为目标实现的关键。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西藏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但长久以来饱受专业地位不明、科研能力低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就业率低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在新形势下,旅游专业改革势在必行。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改革的核心,它既是专业培养目标的体现,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据。本文将就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和方法展开论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一)以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培养目标是旅游专业的核心问题,它决定了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意义和方向。长久以来,在旅游教育界对高等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有商业化和非商业化的争论,商业化观点认为旅游人才培养必须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实践操作,满足行业的用人要求,而非商业化则强调旅游的通识教育,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旅游世界,注重培养具有反思批判和科研探索能力的旅游人才。目前兼顾商业化和非商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了普遍认同,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旅游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正如申葆嘉所说:旅游高等教育仍然是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具有一般高等教育的性质、特征和任务[1]。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首先旅游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旅游业培养人才,满足未来旅游从业者的从业技能需求和自我发展需要。一直以来,旅游教育都强调技能训练,但技能学习只能满足从业者的基本需要,如果想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好发展,需具备更高的素质,其中包括国际化视角,以及对旅游相关的各种现象具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能力、适应、沟通和决策能力[2],这些能力需要多学科视角的通识教育来培养;其次,旅游高等教育必须促进“旅游社会”[3]的发展,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深层次影响,这些影响反作用于旅游决策和体验,促使旅游者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必须承担其社会责任;最后,旅游高等教育通过对旅游资料收集、旅游现象分析研究对旅游业产生知识贡献,旅游高等教育有义务通过教学科研,探索旅游学科的核心基础和发展路径,丰富其研究成果。

2.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性化旅游时代的含义是多样化选择、定制化服务和以个人体验为中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而且能准确分析游客心理,灵活把握服务方式,显然传统以标准化操作为主的技能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旅游发展要求;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旅游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目的地生态环境和利益相关者,合理利用资源,保证公平、正义,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业者具有敏锐洞察力和责任感,全面理解旅游社会,关注旅游的使用和发展,从而带动旅游良性发展。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21世纪西藏经济及旅游发展需要,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西藏大学旅游管理系本科培养方案》)。显然这个目标是以职业导向为重的,对非商业化培养目标的描述含糊其辞,没有体现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完整性,所以不利于相应课程的设置。

(二)以旅游学科发展为依据

旅游学科是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规定课程体系的核心、主干及内容。虽然对旅游是否能成为一门学科还存在许多争议,但旅游领域的研究已极大推进了旅游迈向学科的步伐。贾法瑞[4]将旅游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目前人们已经走上了对旅游进行反思的调整的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而不久的将来,旅游发展将会建立在以旅游知识共同体为平台的发展阶段,最终形成旅游学科知识体系,赢得应有的学科地位。国内以学者以申葆嘉、谢彦君为代表,对旅游学科发展进行了研究。申葆嘉认为高等旅游教育的学科基础是围绕旅游活动的基础、原因、运行机理、性质、特征等问题的探讨,而不应单纯以经济管理作为学科研究的出发点[1]。谢彦君认为,现阶段的旅游学正处于以求核为特征的跨学科整合阶段,多元化的学科发展和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是旅游学科形成中不可跨越的阶段,而旅游体验也许就是这个“核”。据此,他提出以旅游体验为基点,以自足性学科和交叉性学科为枝叶的旅游学科体系构架[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旅游学科正处于形成阶段,没有统一的学科体系,但对旅游学科多元化内涵和跨学科特性的认识是统一的,旅游高等教育应摆脱经济管理前身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以旅游本身规律的特点为核心,以多学科为研究手段,对旅游市场、行业、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剖析,将学生职业化需求与通识教育融入到旅游学科体系中,形成彼此融会贯通、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以地方性为依据

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旅游必然以地方为载体,地方性是旅游不可逾越的特性。旅游高等教育虽然有其统一的规律和内容,但其教育成果应面向地方,以促进当地旅游发展为己任。在旅游学科没有完全形成时,片面强调课程体系整齐划一会损害旅游学科的创新能力,各地应根据本地旅游发展需要和资源特色开设符合本地需要的课程,这是对整体旅游学科建设的有益补充。西藏拥有众多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其独特的地理文化特性需要旅游高等教育去研究和普及。同时,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西藏应加入地方性教学研究课程,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推动专业良性发展。

二、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三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结构为公共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文化素质交叉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情况如表1:

院每学期研究确定很明显,西藏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选择上偏职业导向而忽略学科特征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原来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有浓重的经济管理学科色彩,专业基础课设置中有6门课都与经济管理学科有关,忽略了旅游学的多学科背景,对于与旅游学密切联系的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交叉课程没有被列入到体系中来,课程设置过于功利化。

2.专业课程设置混乱

专业基础课程中掺杂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方向课,方向课程中又有旅游英语、经济应用文写作、社会调研、信息检索等与专业方向无关的课程,造成专业课程设置的混乱。另外,在课程时间设置上也较混乱,管理学与饭店管理一起开课,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开设在市场营销等课程之前,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

3.特色课程内容重复,形式单一

西藏旅游地理和西藏旅游文化两门课程在具体教授时有许多重复性内容,新专业课程调整方案将这两门课变为西藏旅游资源概论和西藏传统文化,实用性增强,但还是以单纯的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地方性案例研究,课程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科构建。

4.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弥补专业课程造成的能力、素养不足,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目前的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文化素质交叉课根本达不到此类标准。

5.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缺乏科学性

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仅仅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虽然对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做出了强制规定,但由于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的缺乏,课程教学实践往往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硬性规定每学期的课程实践方式与学分,以保证课程教学。

三、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方法

1.以专业培养方向来划定课程体系模式

任何专业发展都必须体现自有规律,大一统的模块设计虽能囊括很多课程,但专业性略差,不利于专业成长,因此笔者主张保留现有课程体系模式,以专业基础课体现学科核心和基础,以专业方向课研究专业领域发展专业技能,以选修课为专业知识补充,以公共平台课和文化素质交叉课引领通识教育。

2.从职业导向和非职业导向两个层面设计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既要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职业导向,因此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导向课,是所有旅游管理专业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职业知识;第二部分为非职业导向课程,是研究旅游自身发展规律、特点的课程,此部分课程应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式。同样,专业方向课程也可以分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职业导向课程和以非职业导向为主的专业理论课程,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操作,体现系统化的知识架构。

3.以特色化课程为补充

特色化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纯地方性知识传授为主的特色化课程,此类课程是所有学习旅游的学生都应掌握的,应列入专业基础课的非职业导向课程部分;一类是地方性文化实践部分,比如藏式传统礼仪这部分可以列入专业方向课职业导向平台。最后,对当地个案的研究应以选修课或讲座的方式进行,作为专业课程的延伸部分。

4.以大通识塑造综合能力

目前,西藏大学的公共基础平台课和文化素质交叉课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通识教育的作用,但由于课程设置体系不明,对其能够分担的任务认识不足。通识课程应要起到三种作用:第一健康及思想教育,第二培育人文素养,第三补充专业发展,所以建议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文化素质交叉课程合并,成为通识教育课,分为逻辑相连的三大块,各自承担应有的责任。针对以上方法,笔者设计以下课程体系。

场营销、服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非职业导向1旅游学概论、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西藏旅游资源概论、西藏旅游文化专业方向课1职业导向

(实践占

40%学分)1旅游规划管理方向:景区景点管理,旅游项目策划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服务礼仪(西藏服务礼仪)、餐饮管理、康乐管理、饭店财务会展管理:大型活动组织与管理、会展项目管理非职业导向1旅游规划原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概论专业选修1特色选修1西藏生态旅游专题研究、西藏旅游文化专题研究、客源国概况等

参考文献:

[1]申葆嘉.论旅游学科建设与高等旅游教育[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1997,(8).

[2]沈少剑.英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Tribe J. The Concept of Tourism: Framing a Wide Tourism World and Broad Tourism Society.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1999,24(2):75-81.

[4]Jafari J. Chapter 2: The Scientificalion of Tourism. In Valene Smith and Maryann Brent (eds) Hosts and Guests Revisited: Tourism Issues of the 21Century. New York: Cognizant,2007:28-41.

[5]谢彦君,李拉扬.旅游学的逻辑:在有关旅游学科问题的纷纭争论背后[J].旅游学刊,2013,(1).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Sep.20141Vol.33 No.9

作者:刘雅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任机制与家族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关于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