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2022-04-15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偏远山区文明礼仪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学校通过尝试探索“一二三四”育人新模式,即“一个核心”“两个驱动力”“三大工程”“四大教育”等舉措,为山区学生的生命中补充更多民主、法制、文明、理想、自信、开放、合作等现代元素,让山区学生以开放的视野、自信的生活态度、文明的举止走向社会、走出大山。

偏远山区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1:

山区教育的“三重奏”

会同,地处湖南西南边陲,一个人口仅35万的山区小县,近年来在教育方面形成了颇为瞩目的会同现象,在怀化市13个县市区中,会同教育综合排名已连续三年排在前列,初中毕业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同样名列前茅。会同教育引起全省瞩目,成为会同县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会同抓住了农村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以管理、课改、育人三大主题,引领全县教育工作者,理顺了发展思路,闯出了改革新路,显示出会同教育的勃勃生机。

管理

——方与圆的辩证法

粟裕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位于粟裕大将故里坪村镇。教师年度评职称,曾让校长袁连旺一度头疼,虽然他费尽脑筋,但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制度,打条子拉关系的不少,搞得不少老师心有怨言。

同袁校长一样,全省各地校长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农村教育管理不好抓,不少中小学校长感叹。

“现在却有所改变了,”袁连旺说,“教育局从2009年开始,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一切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袁连旺拿出一份《会同县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细则》:“评定职称的各项指标公开、公正、透明,按本事按实力来,老师们心服口服,怨言少了,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

制度管人人人服。像《职称评定细则》这样的条例,会同县教育局近三年出台了几十项,涵盖机关作风、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基建管理、学校公房管理、学校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事事有规则,事事依据规则办。

会同县教育局局长李怀玉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工作之艰难,责任之重,压力之大,面临的问题之多,是空前的。教育教学、师德师风、激励机制、教育环境、留守儿童、设施设备等方面,都需要现代管理理念的支撑。

关于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李怀玉有自己的思考。他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必定是今后义务教育管理改革的一个方向。所谓标准化,除了硬件达到标准,制度、管理等软件同样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会同县教育局和各级学校近年来尽管也制定了不少制度、章程,且有不少探索和创新,但有些制度土政策成分比较多,与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精神的对接力度不够;有些制度脱离实际,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有些制度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些制度明显过时,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像教师进城,一方面,有关系有背景的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挤,造成县城学校人满为患,而农村偏远学校师资不足;另一方面,部分老老实实教书、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因进城“无门”,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又如基建这样敏感的事情,有时校长私下就能拍板由谁承包,行政审批上没有走严格的程序。又比如由于缺乏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农村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催生了人浮于事和自由散漫现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管理既要体现‘方’,又要体现‘圆’。所谓‘方’,就是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所谓‘圆’,就是以人为本。标准化、科学化管理,让教师心中有规则,工作有奔头,工作的积极性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教育局党委书记石忠良如是说。

为了推行标准化管理,教育局首先抓住了合格学校建设这个“牛鼻子”。2008年以来,会同县创建及在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共22所,建设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新建校舍就有35栋,争取教育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这对一个财力严重不足的山区县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加速度”。要知道,对照合格学校创建标准,每所学校至少要投入建设资金100万元以上,而省级合格学校建设奖补资金也就每所10万元。这么大的资金缺口怎么填补?当然还得自己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怎么“分蛋糕”。

打破“分蛋糕”的常规,会同县的做法是整合学校各类建设项目,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资金及教育费附加统筹安排,重点加强合格学校建设,避免多头投入与重复建设。这种资金的捆绑使用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以前在学校建设资金分配上,通常的做法是平均分配,谁都给一点,谁都不得罪,“手心手背都是肉”啊。这种平均“切蛋糕”做法虽然皆大欢喜,但资金基本上是打了“水漂”,钱花了,房子却没有建起来。现在不同了,大家排队,按照轻重缓急,纳入建设规划的,一次性给你,你得“一个萝卜一个坑”,盯得死死的,一分钱也别想乱花。暂不纳入规划的,你也别来讨,讨也不给你。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金效益。2010年,省、市有关领导督查会同合格学校建设时,对该县合格学校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学校面貌变化赞不绝口:“想不到会同的合格学校建设搞得这么扎实,有些学校的建设标准绝不逊色于发达地区。”

在制定规则上,教育局有许多创新。拿教师进城这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来说,城区学校有多少教师缺额,教育局会在网上公布,然后进行招考,报名的条件清清楚楚。特别重要的一条是,报名者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在学校名列前茅,而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必须在全县前列,既防止部分教师放弃教学而专攻考试,对质量的捆绑管理又增强了团队意识。

林城镇一完小是一所城区小学,校长谢果告诉记者,这几年新进的18位教师,都是从乡村公开考上来的,没有靠关系,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学生、家长非常满意。

搞标准化,不等于一刀切。教育局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均符合学校实际。在一个校长的任期内,学校怎样发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符合学校实际,程序上也很规范。

还是拿其中一个措施来说吧。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教育局充分考虑到地域的差别,以改变在评估中“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的马太效应。根据县城、城郊、农村和偏远民族乡的实际,把全县学校分为五类,实行分类分层评比。像一中这样生源最好师资最优的学校,必须连续三年拿第一才算第一,否则拿不了教育教学质量奖。

靠制度管人选人,是会同县教育局推进标准化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对校长,会同实行“112管理”,即一票否决(10个方面),一个择优选拔,两个问责(实行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和教学质量校长末位淘汰)。三年里,会同县教育局从基层提拔了5位校长到教育局任股室长,进城的校长也都是学校管理的佼佼者。这些校长的提拔,没有遇到任何疑议。教育局纪检书记胡新红说:“原来中层干部都是任命制,现在是竞争、考核和任命相结合。这样做,让校长们看到了前途和希望,也解决了他们的政治待遇,形成极好的良性循环。”

“好制度同样有利于保护干部。”会同县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副局长贺彩梅说。现在,基建项目全部实行公开招标,一切按照程序进行,有效地杜绝了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对干部来说这是最有效的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会同县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今年新任县委书记蒋炳生,到会同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全县中小学校和教育局调研,就编内缺额教师招考录用问题开会讨论。县委常委会议议定:从2011年起,每年公开招考60名教师,以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同时,迅速重启县一中整体搬迁工作。他说:“教育是最基本的民生,如果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到,又怎么叫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县长杨陵俐说:“此举意味着县财政每年将增加180万元负担,但为群众、为教育办了一件实事、一件大事,值得!”特别是2008年以来,会同党政重教力度空前加大,教育投入每年增加1500多万。

主管教育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侯桥训和副县长陈明对教育也可谓尽心竭力,不仅亲自指导制定教育强县规划,为教育发展理思路,跑经费,解难题,还经常下到学校督查教育教学和安全工作。同样分管教育的县人大副主任粟明昌、县政协副主席黄元坤等,也积极为教育发展做调研、提建议,热心帮教育“说话”。县“四大家”的强力支持,是会同教育发展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教育系统推行教育改革的坚强依靠。

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抓出了教育新气象。这三年,会同教育先后获得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全省廉政文化进校园先进单位等一大批荣誉称号,年年被评为怀化市“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仅2010年,全县教育工作就获得各级各类先进、荣誉称号31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6个。

课改

——形散而神不散

新课改强调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但时至今日,老师们对新课改还缺少明确的认识,新课改究竟怎么改,许多人仍抱有疑惑。

会同这些年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也有许多人在疑惑:在热闹的课堂背后,课改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校长出身的李怀玉,沉下身子做过扎扎实实的调研,他认为,课改的目的,不是打破原来的教学形式,而是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他对此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形散而神不散”。

把课改的“神”抓住了,新课改的思路也就出来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课改来说,观念即是粮草,践行新课改理念,关键是转变观念。转变观念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要靠老师自身,在心底深处自愿接受新课程理念才行。

观念怎么改变?首先是抓住期中、期末考试卷命题这根有力的导向棒。“我们不单纯按照教材来命题,而是把最新的生活材料、科技成果等引入试卷,将教师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视野,既拓宽老师的知识面,也拓宽学生的视界。”教研室主任向宥福说。

很快,老师们发现,教学不能再按旧有的方式了,只讲书本知识,学生考不出好成绩。于是,老师们从研究试卷开始,摸索起新课程理念来,开始把目光投向外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会同教育人开始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破冰之旅。教育局组织,教研室牵头,开始在城区优质学校、农村骨干中学以及偏远山区薄弱学校同时进行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布局试点。

“聚焦高考,关注课改”。作为全县学校的“领头羊”,会同一中有声有色地开始了新课改的探索。学校教师分年级分科目集体备课,分批派出教师到各地名校听课,上新课改教学演示课,面对全县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会同三中、二中紧随其后,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的课改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林城二完小提出了“人人参与课改、人人展示课改、人人享受课改”的口号,率先在全县小学成立了“教科室”,专抓教研课改。集体备课、推门听课、集中赛课、家长开放课、课改研讨、课例分析、校本课题研究……教科室编写了《教学设计与课例分析》发给每一位教师,成为教师开展课改教研的“土教材”。

作为农村初中课改示范点,林城镇中学立足课堂,以抓实“落实预习、重视交流、点拨释疑、训练反馈”四个环节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林城镇一完小形成了该校特有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三环四步”课堂教学模式。

农村边远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信息比较闭塞,搞课改相对较难,但不改不行,怎么改?会同做足做活“送教下乡”文章,由教育局师训站、教研室、县教师进修学校“三家”联手,组织在省、市教学比武中获奖的优秀骨干教师“名师团”,深入农村中小学上优质课改示范课,将“按需服务”覆盖至全县农村学校,着力推进教学质量的均衡提升。

教研室还组建了“会同县教学研究室”两个博客平台,以信息共享、交流经验、展示成果为宗旨全力推动新课改。记者随机打开博页浏览了一下,发现点击率每天都愈500人次。同时,从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出发,会同开展了“发挥教师博客平台优势,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目前,全县教师博客组建率达30%。

随着一系列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都提高了,课堂也活跃了。然而,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了呢?会同教育人又开始在改革热潮中冷静下来,冷静地寻找突破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没有扎实的常规教学管理,课改只能是没根浮萍。”主管教学业务的副局长朱兴实一针见血地指出。

为此,朱兴实亲自“动手”。每年4月和10月,他都会推掉一切应酬,怀揣厚厚一叠《会同县教育局机关工作人员下乡(校)常规工作抽查登记表》,率领相关股室负责人奔赴各学校检查常规教学。这份表格中的选项包括“教师上课”“教案”“作业批改”“早晚自习”“实验教学”。局领导进课堂突击听课,并不定期地突击检查,会同的教师们在常规教学中暗暗加了劲。

“常规教学的质量很重要,我们不能节节课让学生自学、探究。教育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精华传授给学生,效率至关重要。”向宥福说,“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只能是借鉴、吸收,不能照搬。关键是要结合我们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开展教学。”

粟裕希望小学对于这一点最有感受。学校地处城郊坪村镇,学生没有早自习和晚自习。白天在学校的学习效果好不好,老师们无法摸清。怎么办?校长黄觉的办法是:课堂上老师将知识讲透彻,布置练习少而精,家庭作业分层次,让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潜能生吃得到。

通过抓常规教学,会同教育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本身的素养,决定着课堂的质量。

在粟裕中学,记者见到了《粟裕中学2010年上期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近几年,在推行课改的过程中,盲目追求新、奇、活,放松了对教师基本功的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三笔字、课堂控制能力、写作能力等基本功下降了,致使授课粗糙,把握不住细节。”

粟裕中学能对自身不足有如此深刻认识,是秉着新课改的高标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的。校长袁连旺说,为了提升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分阶段分年龄制定目标、方法、措施,坚持以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科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通过讲座、示范观摩、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教育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深刻领悟课改的实质和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质量观,掌握满足学生发展和教育教学需要的技能和方法,从而使教师整体素质有质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课改促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会同近年来在组织教学比武上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两限制”:一是参赛选手只能是本校从没参加过教学比武的老师,如果老是几张熟面孔,不但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任何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会拖累全县的教学质量。二是鉴于多媒体教学设施有限,绝大多数的教学还得依靠常规教学,若一个学校有多个选手参加教学比武,只允许一个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让老师们更多地回归到自然朴实的课堂。

在派老师外出参加教学比武的工作上,会同也有自己的特色。一般而言,各地都是选当地最好学校的最好老师参加,以保证拿得好名次。会同不这么做,而是到农村学校去挑选“潜力股”。如果连农村学校的老师都能够拿得市、省甚至是国家级奖,那对偏远学校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鼓励啊。

这不,会同最小的、资源最缺乏的洒溪小学的杨明老师还真捧回了湖南省小学德育课程教书育人风采赛一等奖。这一奖励带动了洒溪其他教师,该校今年上半年三位老师参加全县教学比武,全是一等奖。

采访中,我们高兴地看到,课改给会同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学质量检测分析数据表明,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整体提高,城区优质学校教学质量的多项指标,已逐步被农村学校赶超。传统优质学校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被打破。

会同教育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不是轰轰烈烈地去模仿拷贝某一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追求某种效应,而是以自己的思考扎实地走好课改的每一步。

育人

——习惯与养成的碰撞和思考

林城镇三完小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完全小学,1200多名学生有近一半来自农村或进城务工农民家庭。在这所学校,城里孩子与农村孩子特征对比十分典型。

“穿布鞋的农村娃同穿皮鞋的城里娃,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有很大不同。”校长杨汉民说,“农村孩子朴实、勤快,不讲究吃和穿,搞劳动总是走在前头。但农村娃的生活习惯差一些,课堂上的坐姿、写字的姿势没有城里娃端正。在文明礼仪方面,农村娃显得羞羞答答,也不太敢表露。城里娃表现欲强,敢于展示自我,课堂上很活跃,老师不提问也争着举手:‘老师,我来!我来!’自信满满。但城里娃服务意识差一些,搞劳动的时候,就有些偷懒。”

习惯与养成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些孩子做事爱磨蹭,拖拖拉拉,老师周末布置的作业,不到星期天晚上不肯动笔,周六周日疯玩,只剩最后一个晚上了,才火急火燎地草草应付;有的孩子习惯坐在电视机前做作业;有的孩子碰见长辈、亲戚、老师,也不肯问候一声;有的孩子红领巾脏了也不愿动手洗,自己的小房间乱得像狗窝……反映在孩子身上的小毛病真不少。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小事,无伤大雅。但是小毛病沉淀下来,就会成为坏习惯。一个人带着一些坏习惯走上社会,显然不是什么好事情,这对他的人生和事业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李怀玉说:“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而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生习惯好了,学风就好了,校风也就好了。所以,我们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如何推行“养成教育”?会同人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从2008年开始,会同县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教育局编写了《会同县中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发放到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同时,制定《会同县中小学养成教育评比方案》和养成教育培养目标,把养成教育作为单项内容进行年终考核,养成教育作为一项广泛的、长期的、核心的德育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扎实开展起来。

随着农村孩子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城镇学校,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与城里孩子肯定会形成激烈的碰撞。林城镇二完小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契机,让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城里娃和农村娃手拉手、结对子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活动,周末,城里娃领着结对的农村娃到自己家里生活一天,或是农村娃带着城里娃到乡下住一天,来自不同背景家庭的孩子,体验、熟悉彼此陌生的生活。学校还通过主题班会和辩论赛,让城里娃和农村娃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交流和碰撞中,孩子学到了很多。有家长给学校写信:“孩子进了二完小,仿佛变了一个人,吃饭、写作业很自觉,根本不要我们督促。尤其让我们高兴的是,他还主动帮我们做家务,抹桌子、洗碗、拖地板,蛮勤快的。”

林城镇一完小是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拉练、负重越野、队列操练、攀爬、军事知识竞赛、做饭炒菜、洗衣服,少年军校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化管理,对在蜜罐里长大的独生子女而言无疑是极大的考验。孩子们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9年全国少年军校检阅式上,林城一完小少年军校夺取第一名,并获得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全体战士签名赠送的国旗。

林城一完小还是共和国大将粟裕的母校,学校把传承和弘扬粟裕精神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什么是粟裕精神?在深入了解粟裕的生平和功勋后,学校总结了四句话:艰苦朴素,谦虚礼让,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学校开辟了粟裕纪念室,新生到校要在纪念室搞开学教育。纪念室有一个24名学生组成的宣讲团,除了在纪念室当讲解员,还经常去各班讲粟裕故事。最重要的是,学校没有把粟裕精神当成一张标签,而是落实到了行动上。暑假,老师们带学生重走红军路,让孩子们在行走中吃苦,在吃苦中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互相帮助。

粟裕是会同的骄傲,全县所有中小学把粟裕精神看作共同的精神财富。在粟裕故乡,粟裕希望小学把粟裕精神和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强调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杨小成说,学校把孩子们的行为规范分成一个个目标,每周一个主题,从讲究个人卫生、诚实守信、有事请假,到不随便翻动他人物品。目标不是很高,同学们都可以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良好的习惯就会渐渐养成。五年级(58)班在国旗下讲话中倡议:“让问候成为一种习惯。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表现个人优良文明礼仪;见到校外来宾主动问好,展示学生良好精神风貌;见到长辈亲人主动问好,彰显中华传统美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对身边的人最真诚的那一片心表达出来,并将这作为一种生活习惯。”

养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小学、初中、高中都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在林城镇中学和粟裕中学,他们十分重视在实践中的养成教育。去年,林城镇中学专门编了一本《养成教育手册》,从学习、生活、劳动,到公共场合的礼仪,内容详尽,针对性很强。除了学《手册》,更多的是把学生带到社会生活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明了行为规范要求,政教室每周每班都要评出“行为规范标兵”。粟裕中学则在班级文化上做文章,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规班训,形成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校团委定期组织团员学生去镇上福利院看望老人,学生们用自己的零花钱给老人买礼物,为老人们洗衣服,打扫卫生,培养尊老敬老的美德;每逢镇上赶集,校团委还组织部分学生到集市上做义务劳动——疏导交通,维持秩序,清理垃圾。

在会同一中,校长侯邦明说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话:氛围就是一种制度。是的,养成不是生硬的、刻板的,需要一种轻松的、融洽的氛围。会同一中无论管理、教研还是教学质量,在怀化地区都是叫得响的。在养成教育方面,他们特别重视从“第一次”抓起,第一次军训,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升旗,第一次考试,第一次集体活动……所有第一次都有严格的规范,第一次抓好了,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考试,第一场考试就按高考要求排座、监考,不仅打消学生舞弊的念头,也养成良好的备考习惯;比如作息纪律,就从第一次就寝抓起,养成良好的就寝习惯。既重视学生的第一次,也重视老师的第一次,比如第一堂课,老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非常重要。从“第一次”抓起,使会同一中有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师生进取精神强,行为有规范,学习有劲头,教学有追求。

会同一中的老师说,我们敢于跟其他学校比,我们也不怕其他学校追,因为其他学校要比过我们,首先就要比得过我们的精神、氛围和力量。这是多么强烈的自信啊!

作者:阳锡叶 李闯 何宗焕 石先铁 梁小刚

偏远山区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2: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摘 要:学校通过尝试探索“一二三四”育人新模式,即“一个核心”“两个驱动力”“三大工程”“四大教育”等舉措,为山区学生的生命中补充更多民主、法制、文明、理想、自信、开放、合作等现代元素,让山区学生以开放的视野、自信的生活态度、文明的举止走向社会、走出大山。

关键词:山区;创新;育人模式

泰安市大津口中学坐落于泰山东北麓,位于泰山景区腹地,自然环境优美,是泰山景区唯一的一所山区初级中学,是当地“最高学府”。近几年来,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为育人目标,探索育人新途径,逐渐形成了具有“大津口特色”的“一二三四”育人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办学质量,赢得了家长、社会的赞誉,具有现代理念的育人模式,让大津口中学这所具有32年办学史的山区中学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一、新育人模式探索创新的背景

大津口中学位于山区,所处的环境闭塞,经济相对落后,山区群众经济除了依靠较少的山果收入外更多的是外出打工,山区孩子绝大多数留守在家。而山区文化相对薄弱,网络资源相对匮乏,据调查统计,我校在校生家庭网络普及率仅28.6%,远远低于城区网络61.5%的普及率。这些因素导致了山区学生视野相对狭窄,生活阅历少,社会体验少。而山外的世界是信息爆炸时代,科技发展迅猛,日新月异,因此,我们很多学生走出大山,走向城市后,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适应较慢,手足无措,缩手缩脚,应对困难,缺少自信;我校升入城区高中的学生缺少后劲,成才者、卓越者越来越少。面对现状,如果我校继续走以“片面追求升学率”办学之路,将会被现代化的时代抛得更远,而且面对许多初中毕业不能上高中而走向社会的农村孩子来说,除了带着应试教育下考试的失败阴影外,我们还能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学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理念出发,试图通过探索现代化的育人理念,为山区学生的生命中补充更多民主、法制、文明、理想、自信、开放、合作等现代元素,学校尝试、探索并形成了“一二三四”育人新模式,治校效果明显。

二、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创新

我们尝试探索“一二三四”育人新模式,具体是指“一个核心”“两个驱动力”“三大工程”“四大教育”。

“一个核心”:即学校以“培养具有现代素养农村中学生”为核心。培养我校学生具有现代的素养,紧跟现代化的新时代。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现实中山区孩子却距离现代化越来越远,又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我们山区教师有责任把山区孩子从现代化的边缘拉回来,力争使他们不要被现代化抛得越来越远,尽最大力量帮助山区孩子摆脱被边缘化的危险。我们理解的现代素养有以下内涵:(1)要继承社会最起码的伦理准则,遵守法律规范。(2)要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和社会交往行为规范,形成日常行为习惯。(3)要有理想并能够追求理想。(4)要关注自己对社会奉献了什么。(5)要有个性化开放的思想和主张。(6)要有起码的职业道德。

“两个驱动力”:是指教师专业成长和家校共建。这是我们实现“一个核心”所依靠的两个基本的驱动力。

“教师专业成长”,学校通过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多方面激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教师个人发展规划”(3年小考评、5年大考核)“名师培养工程”“教师专业发展奖励机制”“德艺双馨教师评选”“科研创新奖”“学术成果奖”等,全方面促进教师研究教育、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从而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课堂、热爱学校。

“家校共建”,学校教育是需要合力的工程,家长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宝贵资源之一。而山区孩子的家长,以往常常是把孩子抛给学校便“逃之夭夭”,置身于学校教育之外。现代化的学校管理需要多方合力,学校于是采取多方举措,引导众多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学校每学期通过开展课堂开放日、家长值班日、家长大讲堂等活动,家长在学校管理、课程开发、教育活动中献言献策、开设讲座、亲身互动,家长在协助学校管理、丰富学校活动、拓展教育资源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大工程”:

1.“书香校园”工程。在山区农村能够读书的家长为数不多,山区孩子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则少之又少,在山区推行读书工程其意义格外重大。学校通过“读书明星”评选、“讲故事大赛”、“读书征文比赛”,“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让山区学生通过读书,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涵养了学生气质,力争渐渐减少他们身上“土气”,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育效果,也为学校推行“文明教育”做实了内在铺垫。

2.“课程选修”工程。在改革探索前,我校在校生在校学习的课程主要是考试的文化课,为考试而学习,视野面狭窄,动手探索研究能力弱。针对这一现状,我校实施课程开发选修过程,学生以“点菜式”方式选修由我校40多位教师科学、精心开发的一系列生本课程,如《航模》《科学探索》《趣味生物》《我来看世界》《机器人》等课程,凭借着教师的视野、特长,让这些远离科技、远离外界的山区孩子亲身感受一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很平常的“机器人、航模、化学科学”等科技研究,开拓了山区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星卡激励”工程。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学校每学期组织三次月考,根据成绩设计积分卡(红、绿、金),通过积分争卡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让学生体验付出与收获的喜悦,让学生寻找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引领学生由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引领学生由重横向比较转向强化自我提高和纵向比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大教育”:

1.“感恩教育”。“百善孝为先”,学校通过“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传承传统伦理,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祖国等,培养山区学生学会做一个“大”写的人,将来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贫穷贵贱,教会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学会担当,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答社会,回报祖国。

2.“文明教育”。山里孩子说的是乡村“土话”,坐立行走中透着胆怯与小心,缺少城里学生的大气。学校尝试着通过普通话、读书、文明礼仪等教育活动达到如下的效果: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谈吐文雅,举止文明,自信大方。如果不问出处,想不到他们是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

3.“开放教育”。面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思想环境,学校积极向泰安日报社协商争取,成立了泰山晚报“大津口中学小记者站”,我们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工厂、科技馆、文化大厦等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城里学生去过的地方也留下山区孩子的身影。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眼睛,让孩子们看,让孩子们想,让孩子们写;同时学校成立“大津口中学名家大讲堂”,邀请专家、企业家、成功人士等来校作报告,报告中所传递出的高端文化意识、优秀的前沿思想、成功的人生经验、坚定的职业操守等,让山区的孩子能够聆听时代的最强音,触摸时代的脉搏,得到全新开放的正能量的滋养。

4.“励志教育”。我校通过组织“冬季长跑”“军事训练”“50华里远足”“攀登泰山”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吃苦,体味到人生苦辣酸甜,体味到父母创业的艰辛,感受到坐在教室里学习原是世界上再轻松不过的事情。通过一系列励志活动让山区的学生在吃苦中磨炼意志、应对挫折、树立理想、激发斗志,为改变命运而努力拼搏。

三、新育人模式探索创新的初步效果

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阐述: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同时,在未来社会中,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表现在会考高分上,培养创造力比培养学生考高分要重要得多。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

因此,学校在推进探索“三大工程”“四大教育”这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活动中收获到:书香校园工程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知识修养;课程选修工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月考激励工程激励学生勇攀高峰,不断进取。而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励志教育让学生磨砺自我,志存高远;开放教育让孩子们放眼世界,视野开阔;文明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温文尔雅,自立自强。因此,这一系列非智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眼下的学习,反而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校对新育人探索创新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到社会各界的反馈效果非常好,家长说孩子越来越自信、上进,越来越孝顺、有修养了;学校升学率不断提升,年年有突破;而考入高中的学生也能够越来越适应高中生活,与城区学生交流顺畅、相处越来越融洽、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高中三年后有60%的学生升入大学。那些初中毕业没上高中而踏入社会的学生也能自信地面对生活,勇于挑战,笑对人生。今天的大津口中学不仅正逐渐成为泰安市基础教育的改革典型,并逐渐成为服务于山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教育高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改革實践让大津口中学先后获得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语言文字示范校”、山东省“安全工作先进单位”、“泰安市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泰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泰安市文明单位”、“泰安市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学校”、“泰山景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泰安日报三次专版报道了我校育人模式改革创新的事迹,泰安市电视台于2014年教师节期间就我校改革创新作了专访并连续播出。

正如学生在校歌中这样唱道:“我们从大山中走来,志存高远,迎着朝阳走向未来……”山区大津口中学将继续深化教育的探索,带领着更多具有现代素养的山区学生自信地走向美好的

未来。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厉佳旭,崔国久.中学励志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

作者:张鹏霄

偏远山区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3:

农村初中渗透“洒扫应对”教育的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上林县农村初中生的发展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基于此提出在农村初中开展“洒扫应对”教育的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向善的品格;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培训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仪的良好习惯;通过“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能力。

【关键词】农村 初中生 “洒扫应对” 习惯

现在的农村初中生大多是留守学生,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管教,养成了自私、冷漠、懒惰、生活自理能力差、无心向学、不知感恩、不懂文明礼仪等多种不良品行习惯,有的还会离家出走,甚至做出轻生的极端行为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令人担忧。对农村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学校是培养农村初中生健康成长的摇篮,也是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教育教学中对农村初中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意义深远。要想让农村初中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教学中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从2015年5月起,我们成立了课题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我县农村初中生教育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上林县农村初中生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因素

我县是全国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受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制约,全县80%以上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都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管教。长辈对孩子的教育仍沿用上一代的教育观念,隔代教育观念已跟不上当前的教育发展需要,其弊端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只停留在“管吃、管穿、管住”层面上,对孩子过分溺爱,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不加以管束,给予孩子过多的物质满足而忽略了对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孩子的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出于对孩子的愧疚心理,也为了弥补孩子,只能在物质上对孩子给予补偿,而且因长年外出打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沟通很少,诸多的家庭教育因素使很多农村初中生从小养成了自私、霸道、蛮横、无理、不知感恩、不讲文明、不懂礼节的品行,甚至发展成低劣的道德品质。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管教,缺少父母之爱和父母之教,其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倾斜,但总体上仍无法解决现今农村孩子的这一现状,农村留守学生的成长教育仍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只有齐抓共管,才能缓解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是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最有效的场所,是孩子人格得以再塑造的摇篮,是农村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阵地,因此,学校教育对于农村初中生的养成教育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县的农村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为追求考试高分,片面地在抓成绩上下功夫,导致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养成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学校尽管也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对农村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但成效甚微,每年仍有许多农村初中生中途辍学或离家出走,甚至发生轻生的极端行为,严重的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学校教育对于农村初中生道德品格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村初中生这一群体的“洒扫应对”教育,加大学生良好行为及道德品质教育的力度,让这些农村的孩子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的社会环境复杂,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校园周边仍存在许多不利于农村初中生成长的环境因素,如营业性网吧、电子游戏厅、KTV厅、毒品、摇头丸、K粉等正在侵蚀着学生的身心健康,“黄、赌、毒”等正在向学生伸出魔爪,成为危害农村初中生最可怕的三大隐患。浏览不良网站的信息、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已成为当下农村初中生道德堕落的“致命杀手”。农村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受叛逆心理的影响,他们抵制不良诱惑、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近年来,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现状同样令人担忧。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农村初中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同样重要。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还他们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对农村初中生开展“洒扫应对”教育的实践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向善的品格

课堂教学渗透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中,针对当前很多农村初中生从小亲情淡漠、不知感恩父母、不懂孝敬父母的现状,以及生活中得到他人帮助而不知感恩的心理,笔者设计了一节感恩教育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课始,笔者用课件展示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为了挽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撑起千斤重的巨石,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她已经死了,但她腋下的婴儿却毫发无损,救援人员在襁袍中发现了一部手机和手机上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以下是师生间的对话:

师: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

生1:我很感动,这位母亲在生死关头,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自己的孩子,母爱太伟大了!

生2:我们要爱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值得我们孝敬的人。

生3: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要懂得孝敬父母的养育之恩。

师:你打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孝敬父母呢?

生1:努力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让父母开心。

生2:回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为父母分忧,让他们高兴。

生3:在父母生日、母亲节、父亲节到来之际给他们打电话问候,发祝福短信。

……

整节课师生互动和谐,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感悟,通过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故事,感受父母亲情的可贵,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怎样感恩父母,如何将感恩父母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课后,笔者还精心设计了“日行一孝”的家庭感恩行动。如周末当一天父母,早上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煮好早餐、午餐、晚餐,让父母享受儿女的待遇,与父母互换位置。还可以放学回家后,给妈妈倒杯水、给父母洗脚、给奶奶梳头、给爷爷读报,节假日给父母打亲情电话、发祝福短信等。通过以上感恩孝行活动,让学生将感恩落到实处,促使学生养成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良好品德。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向贫困户捐款、向灾区捐款等爱心行动,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让学生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懂得不仅要感恩父母和亲人,还要感恩身边给予自己帮助的所有人,做一个感恩向善的人。

(二)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培训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仪的良好习惯

讲文明、懂礼仪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文明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一个讲文明的人,其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人形象,还会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尊严。因此,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仪的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我们给学生播放了礼仪专家的知识专题讲座视频,还开展了“中学生文明礼仪”培训活动。通过知识讲解、图片展示、现场演示、学生代表演示、学生集体模拟演示、表演比赛等方式进行培训,以生动有趣的培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识。禮仪培训的内容为:中学生仪表仪容礼仪,交往礼仪,校园文明礼仪,怎样使用礼貌用语,怎样与老师或长辈打招呼,日常生活中打电话、待人接物、接待客人、公共场合的有关礼仪等。为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我们还通过主题班会课、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加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礼仪意识,让学生学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文明礼仪培训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显著。很多学生在课后都普遍认为,通过培训活动,他们在个人仪表仪容、待人接物等文明礼仪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通过“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能力

自立自理作为成长的过程环节,是学生锻炼生活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和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积极融入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自立自强的人的过程。针对当前很多农村初中生存在的过分依赖父母、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立自理能力差等不良品行,我们开展了为期半年多的“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旨在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爱劳动、勤动手的自立自理能力。

“文明宿舍”评比由学生会干部组成宿舍评比小组,每天早上早读轮流对各班的宿舍进行评分,由小组长于周日晚自修统计各个宿舍的得分情况,并于下周星期一将评比情况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公布,在全校集合时由学生干部进行公布,对表现比较好的班级进行表扬,对表现比较差的班级提出批评和改进要求,最后向获得文明宿舍的宿舍颁发“文明宿舍”流动锦旗。

在“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中,很多班级的学生为了争取获得“文明宿舍”的荣誉,都努力把自己的内务做到最好,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能自觉整理好内务,把个人的内务卫生、宿舍的卫生自觉搞好,以往宿舍的“脏、乱”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宿舍和摆放井然有序的物品,全校的男女生宿舍卫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自理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对农村初中生进行“洒扫应对”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多加实践,注意“洒扫应对”教育的持续性,通过课堂渗透“洒扫应对”教育,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行动去践行,把“洒扫应对”知识运用到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注:本文是南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C类课题“农村初中‘洒扫应对’教育的研究”(编号:2014C726)的研究成果。

(责编 周翠如)

作者:黄春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改革开放行政体制改革论文下一篇:地方电视台下公益广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