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

2022-09-12

“三农”问题, 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也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发展农村经济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实现社会稳定的必要举措。在新形势下, 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长期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农村经济也成为了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同时, 加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这个举措为建设农村经济服务体系带来的新思路。

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农业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生活管理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的沟通方式带来了巨变, 这种变化也适用于农业领域。作为信息化的一部分, 农业信息化更多的是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 通过技术手段和终端提供给需求方, 实现了农业市场信息的及时流通。当然, 实现全面的农业信息化建设, 所要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 如通讯、微电子、物流等领域, 所以, 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在本质上盘活了整个农村经济, 特别是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但是从层次上看是对农村经济进行的一次变革, 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历史意义。

2 农业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2.1 农业信息化建设体现十八大精神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 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重大战略部署, 体现了国家发展经济的新思路, 特别是对于农业发展而言, 信息化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与农业发展高度融合[1]。这一决定是符合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纵观各国, 特别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瓶颈, 预示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已经开始依托强大的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长期以来的信息缺乏, 是本地区农业的优势一直没有得到发挥, 信息缺乏也一度成为脱贫的最大障碍。从国家层面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是对长期存在的发展劣势进行的深入变革, 打破信息流通的不畅性,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2.2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 在我国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本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模式, 现代化水平是普遍不高的, 同时在农民业务素质及农业知识获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本身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进行。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内容在于农业发展更多依赖于现代工业技术及其他相关管理方法, 不仅如此, 在农业信息的驱动下, 全体农业发展参与者已经不但是农民这一传统范畴, 相应地, 在现代农业要求下, 农业参与者更多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人群, 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是高度契合的。当然, 要实现这一观念的转变, 相关的农业知识宣讲与政策的落地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 称谓的转变只是一个表象, 其内涵实质在于在农业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 逐步淘汰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发展市场化、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现代农业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与传统农业单一的发展模式不同, 现代农业与工业与市场是紧密相连的, 这就意味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都是遵守市场规则的, 所以, 市场信息的流畅性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在现代农业欠发达地区, 通过一系列改革, 市场信息的流通性仍然处于低水平, 那么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也就不高。

总之, 现代农业不但是农业技术的普遍推广及运用, 更重要的是使农业能够参与到市场中来, 无论是市场信息还是技术信息, 都会影响本地区农业发展的规模。另外,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民族特殊性, 农业信息化会可能更加复杂一些, 现代农业, 信息化和技术既是推动其发展的引擎, 也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无疑, 结合到中国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现状, 完全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有显而易见的, 当然, 这些地区也有者自己独有的发展机遇。现代农业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农业发展生态, 它的要求是符合地区实际和农业发展规律。在一些欠发达地区, 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和形态有可能会和其他地区不太一致, 因为注入了本地的实际情况, 通过发展特殊农业, 能够拓展现代农业的外延。

2.3 农业信息化能够带来农民增收

长期以来, 农业问题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这势必会降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可以看出, 农业生产与国家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 农业生产也主要仰仗着天气的好坏, 看天吃饭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显著问题, 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农业耕种技能培训, 人们的家庭收入只依赖于农田的耕种, 非常单一, 同时风险也非常高。随着新中国的建立, 中央不断加大对农业问题的关注和投入, 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模式, 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但在广大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农业发展是非常滞后的, 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农民收入微薄, 无法支撑起持续性的农业产出[2]。

前文提到的农业信息的闭塞是引起农民收入微薄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民族的多年来的特性, 所采取的农业形式与内地相比是有所差别的, 这就需要一套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业特色才能支撑起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 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较为薄弱的,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信息的闭塞, 加之偏远地区往往路途遥远, 本地的特色产品无法及时外销, 外面的产品也无法销往本地, 使本地区的需求信息无法及时与外界形成沟通, 无法有效组织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冲破市场信息滞后的瓶颈, 实现信息互通, 为农民增收带来迅捷的市场信息。

2.4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

城乡发展, 是有差距的, 在曾经一段时间, 这种差距甚至是在不断扩大的, 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倾斜在发展的早期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城市内部的信息流通带来大发展时期, 城市人口的增多,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带来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社会现象, 农村人口也在这次人口迁移中开始减少, 那么从长远看来, 农村人口减少及意味着农村劳动力也在向城市转移, 慢慢地, 留在农村的往往就是老人和留守儿童, 这一现象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良后果。农民工现象, 甚至是90后农民工也是这个现象的延续, 大城市的就业机会肯定会强过农村, 究其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原因。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打破信息壁垒的同时, 对城乡二元结构的修正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 让偏远地区的农村生产力得到再一次解放, 盘活整个农业生产的活力, 增强农业信息服务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不断缩小与城市发展的差距, 使外出务工的生产力能够回家创业工作, 这将是一次劳务的回流, 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

2.5 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

农业信息化建设, 在于把先进的农业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之中, 让技能信息管理信息能够充分在的在农业生产领域进行流通。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地域的限制和专业农业专家的缺乏, 没有能在当地实现创造性的农业生产, 这就导致了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时间内农业建设并没有取得长时间的突破, 特别是在农业人才的引进方面, 该类地区一直没有优势, 不少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不愿深入到特殊农业产区进行科研工作, 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了基于该地区的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提供诸多服务, 如产区农业基本概况, 相关领域技术、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与仓促、农业就业等各方面的信息, 能够为需求方提供各种有用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 信息化的产品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够与最快时间覆盖到目标人群, 特别是在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上, 不少地区能够成为最佳的测试平台, 为本地区布局相应的科研项目提供支持。

3 关于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地域、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差异, 导致了农业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城市周边地区, 这也是脱贫的难点之一。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 特殊农业或者农业旅游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信息化建设中, 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就需要充分调动不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1 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明确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 那么在强调共同富裕的大目标下, 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极其必要的。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本身的实际情况, 需要实现自己的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合理化流通是实现此类地区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 盘活农村经济, 促进生产要素的流通, 把信息技术引入农业生产, 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 最终才能实现地区脱贫,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3]。

3.2 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布局, 打通最后一公里

农业信息化需要依托于基础布局, 以农村电商经济为例, 农村市场的消费力和农业产品供应之前的需求矛盾是决定农村电商规模的最终指标。事实证明,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 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村电商经济提供了一系列的契机。路网的改善, 降低了商品运输的效率, 仓储和物流板块的加强以及回溯机制的建立, 能为健康安全的产品提供一个质量监测系统。此外, 农村信息发布平台的上线并运用, 使农业供给侧得到了更为精确的市场, 更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

3.3 提升农业生产参与者的素质

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农业参与者专业素质较高, 在目前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并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要求, 所以, 首先组织涉农专家深入基层, 了解当地的农业概况, 根据当地情况发展特色农业。其次, 组织学习最新农业技术,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 深入农村企业, 提高和完善农产品加工、储存知识;同时, 对于一些畜牧区的企业, 强调动物疾病防控意识, 提高防控的能力。

3.4 依托当地, 建立农业信息大数据库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也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殊优势, 在环境保护下, 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农业资源,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需要依托强大的农业信息大数据的支持, 通过合理调度, 健全信息资源建设, 保障农业信息化能够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阻碍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信息不对称是的农村供求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平衡。特别是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与内地相比, 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与服务能够更好地解决目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现状, 为当地农业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进行阐述, 并结合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谈谈自己的认识,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

参考文献

[1] 董欢.农业经营主体分化视角下农机作业服务的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16.

[2] 丁亮.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3] 王云娣.政府农业信息网站影响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各省政府农业信息网站的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5 (16) :102-1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就是耐得住寂寞——谈湖南美术特级教师范小平的成长历程下一篇:浅述基于专家系统的继电保护状态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