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源生态保护论文

2022-04-2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道水源生态保护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已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湿地生态为载体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从而系统全面地保护区域生态安全是目前探索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河道水源生态保护论文 篇1:

城市河道治理和水源保护措施探讨

摘 要: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河道水源污染也日益严重,而我国本就是一个比较贫水的国家,而且分布极不均衡,在此种情况下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就显得越发重要,对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出发,通过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治理的经验和效果,探讨彻底治理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实现人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和谐共处。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水源保护

前言:水资源作为人类生活的必备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身体70%是水,可以说没水就没人类。然而在目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河道和水源污染日益严重,纯凈水资源的破坏,对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环保发展理念,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城市河道治理,加大水源保护力度是社会必然的选择。

一、 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强化城市河道治理、加强水源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的重要意义是必然的选择,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城市之中,河道和水源连结在一起,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不仅满足了人们生存需要,同时也是防护排涝的重要渠道,而在水源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城市河道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用水需要,这不仅是对居民生活的一种影响,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能够加强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意义重大[1]。其次从社会价值与历史角度分析,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而水環境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基础,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意义都是相同的,而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可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会和谐相处,这是提高生活品质与城市品味的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

二、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现下的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效果分析,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控污难度大,在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在进行建设和污水处理方面,难以及时达到相关的进度和标准要求,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或处理没达标就流入河道,甚至河流已经成为污水接收的主要场所,这从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截污控污的治理难度,如深圳石岩水库在截污工程竣工前,石岩河污染日渐严重,在短期内污水根本无法经过污水处理厂和生物处理彻底治理的,这也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种生态矛盾[2]。其次是自然生态护岸遭受到很大破坏,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水源保护用地受到很大压缩,虽然这些年挖掘传统理念,发展生物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在现实治理河道和保护水源的过程中,治理效果还是受到了很大局限,水源环境相对还是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三、 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策略

(一)实施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实现水源的有效保护

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为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实施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这是有效治理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设计规划时,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深圳石岩水库和铁岗水库河道治理过程中,深圳石岩水库因石岩河,铁岗水库因塘头河九围河等小流域河水污染,污染日渐严重,短期内无法彻底处理和治理,因此深圳市水务局在制定河道治理计划过程中,制定了治理截污相结合的方式,对雨季不能完全处理的河水,因水量大相对污染不是很严重,对超过目前处理能力的河水进行了截排,同时进行积极的清淤,净化河道水库水源环境,增加河道蓄水容量,提升河道排洪泄涝的功能效果,从而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在进行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还着着重的强调了生态环保理念与安全、环境、资源相结合的多方面治理计划,在旱季进行生物净化处理和物理化学等处理。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实现了较好的保护净化水体资源的效果。

(二)生态护岸,截污治污,改善河道和水源环境。

在进行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过程中,结合深圳石岩河、塘头河、九围河等污染情况,采用生态护岸,截污治污的河道治理方式是存在一定必要的。首先在生态护岸方面,向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学习,并且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针对深圳石岩河、塘头河污染情况以及相关的地理条件,对生态护岸具体规划方式与生态护岸技术完善落实,因地制宜采取了人工湿地、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相结合的多种净化方式。充分的利用了河岸植物的养护与管理,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治理效果,同时借鉴了一些国外的生物以及物理化学技术,通过截污治污等多种方法,旱季污水基本上得到了控制[3]。在截污治污方面,分析石岩河、塘头河、九围河等污染原因,主要与生活污水排放与工业污染相关,特别是排放不达标又没条件进行彻底处理的污染源,在截污治污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主要源头进行了直接截污,大大地提高了污水处理率,同时进行了很多片区的生活污水与雨水分流改造,实现了旱季污水的基本治理,雨季的截排和冶理相结合方式,让石岩水库和铁岗水库水源地和水源保护区环境得了极大改善[4]。

(三)加强管理,搞活水体,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发展模式。

在进行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过程中,十分必要的措施就是搞活水体,搞活水体可以加快河道水体流动,起到改善水质,降低河道污染沉积量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减少河堤淤泥沉积,从而不断的提升河水的自身净化能力,因此在进行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时,能够搞活水体,是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在进行石岩河、塘头河和九围河污水治理过程中,因工农业生产发展远远快过城市的水资源发展规划,石岩河、塘头河、九围河等流域范围内,污染还是日渐严重,且河道覆盖面积比较广,河道两岸的工业发展迅速,因此短期内无法实现彻底治理,要实现更好的水体资源分配与水体结构的优化相对难度很大,为了改善河道水体环境,实现水库水源地和水源保护区环境的更好保护[5]。除已经实施的截污治措施外,还要加强河道沿岸的生产生活活动管理,因此在未来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强化管理制度与管理措施,各相关的执法部门要明确职责,有效管理控制,通过有效的河道管理,对水源环境进行更好的保护,实现水体自身活化,水资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发展模式。

总结: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体资源的依托,而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河道水环境不可避免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此为了能够走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加强河道治理力度,强化水源保护管理,根本上需要生产生活活动达到或接近污水的零排放,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实现绿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洪喜. 怀九河山区段河道防洪与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 北京水务,2016,(01):45-47+54.

[2]康勇. 水源保护地河道生态治理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地为例[J]. 北京水务,2014,(02):59-62.

[3]李时媛,陈虎.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其环境保护[J]. 科技传播,2013,(18):102+94.

作者:王文海

河道水源生态保护论文 篇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构建

摘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已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湿地生态为载体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从而系统全面地保护区域生态安全是目前探索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内蒙古巴林左旗位于大兴安岭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西辽河一级支流乌力吉沐沦河贯穿全境,这里是松辽平原的重要生态涵养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上京遗址所在地。针对巴林左旗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以乌力吉沐沦河为核心,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形式,并结合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一山一河”的保护内容,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以此为骨架形成全域生态保护体系,对保護我国重要的辽文化遗存、保障西辽河生态安全、推动地方生态转型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全域生态保护;国家湿地公园;多规协同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6.004?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YU Xuejing, MA Xiaolin, GUO Ling

引言

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国家“十三五”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年规划,并设专篇布局,提出全面保护、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人类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迈进的重大决策。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蓄水防洪、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2]。

近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国际重要湿地、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保护体系,其中国家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836处[3],其中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内陆湿地公园中最常见的一种。河流型湿地公园是以河流型湿地为湿地主体,以河流水系(或以河流水系形成的库塘)为主要水系的湿地公园[4]。本文以内蒙古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这一河流型湿地公园为载体,探索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通过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从而达到全域生态保护的目的。

1 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时代背景

1.1?“全域”语境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多次出现,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坚定了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我们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5]。

1.2?“全域”语境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学术探索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全域医疗、全域文明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全域”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新语境。“全域”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导向和路径,其意义在于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统筹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强调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生態系统各项功能,使其向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系统工程。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全民共同参与、各行业积极融入、各部门齐抓共管,从而真正实现绿色共享。“全域”语境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代表了一种统筹的思想,体现了大局观念。其核心在于对全部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资源进行整合评估,将能够利用的优势、能够培育的产业要素整合在一起,在空间上形成不同特色的生态业态集群,盘活全域生态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综合效益,最终形成全域生态建设的格局[6]。

1.3?“全域”语境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实践

自2012年以来,山东省招远市按照“全域行动、整体规划,示范带动、分类实施”的原则,编制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农村环境向城市看齐,将全市724个行政村全部纳入蓝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前,招远全市90%以上的村庄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跻身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全覆盖示范市”的行列。2017年9月,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开展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以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为突破口,以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预防和整治并重,深入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并出台了《凉州区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落实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只重视生态建设,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广泛性;只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忽略生态管理,导致治标不治本;只将生态行政区(生态省、市、县等)的创建作为工作重点,而没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7]。

2 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基本逻辑

2.1?基本思路

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是以“保护”为纲,立足各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划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功能区,构建生态保护格局。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既是落实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之一,又是建立底线思维、推动“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的有效途径。

2.2?地域范围

近年来,在流域尺度上开展生态保护工作逐渐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关注。流域指的是在一定地形界限范围内收集雨水或有一条河流、水系灌溉的区域。流域可以体现一定区域内水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的特征,它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建设良好生态秩序和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基本单元[8]。在流域尺度上建设全域生态保护体系,就是要以流域生态学为基础,从全流域的视角对环境保护和区域资源利用进行规划建设;就是要改善和协调区域内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落实流域一体、设施一体和要素一体。

2.3?体系架构

湿地是依托流域存在的生态系统,在保障流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在净化水质、蓄洪抗旱、抵御洪水和减轻径流等方面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是流域生态功能得以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9]。本文主要探讨的便是依托湿地生态系统,在流域尺度上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过程。这是一个自下而上、以点带面的过程,其要点包括:以整体保护为纲,选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载体(国际重要湿地、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等),划定流域一体化的保护范围,形成以流域为纽带的保护地网络,进而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见图1)。通过“点—线—面”层层递进,最终形成完整的流域生态保护体系[10]。

3 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内蒙古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研究探讨依托湿地生态系统,在流域层面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过程。

3.1?湿地公园概况

内蒙古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巴林左旗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生态区位,其境内的主要河流乌力吉沐沦河属于西辽河上游,其生态系统对我国东北西辽河流域的水源涵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年来过度放牧、森林砍伐等导致了河流断流、土地沙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日益恶化。为抢救性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巴林左旗先后申请了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锅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和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见图2)。

3.2?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路径

3.2.1?划定流域一体化的规划范围

本次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边界的划定,在遵循 “生态系统相对完整、管理可行、用地无争议”原则的基础之上,从流域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以山脊线、道路、堤坝、用地边界、行政边界组成的规划范围(见图3)。

规划范围内包含了两条主要的河流及一座水库。其中乌力吉沐沦河是巴林左旗第一大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该旗全境;沙里河属于乌力吉沐沦河的支流、巴林左旗第二大河流;沙那水库是巴林左旗境内唯一的水库。两条河几乎流经了旗内所有乡镇,是该旗人民生产生活的唯一水源。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保护优先,保护两条河流生态系统,对维护巴林左旗人民的水源安全、完善整个巴林左旗水生态安全网络、发展国民经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将沙那水库、沙里河及乌力吉沐沦河的大部分区域划入湿地公园的规划范围,并分五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分别为沙那水库上游段、沙那水库段、乌力吉沐沦河段、沙里河城区段和沙里河上游段(见图4)。

流域一体化规划范围的划定,是做好以乌力吉沐沦河流域湿地为主的湿地公园保护工作的基础。有利于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保护半干旱地区稀缺的湿地资源,进而完善西辽河流域的湿地保护网络,达到全域生态保护的目的。

3.2.2?规划范围内的多规协同

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范围呈窄长形,涉及巴林左旗境内的三山乡、富河镇、碧流台镇、十三敖包镇、林东镇、查干哈达苏木等6乡镇(苏木),辽代皇城所在地—辽上京遗址部分区域也属于规划范围。此外,湿地公园两公里范围内涉及了巴林左旗境内的96个村庄(嘎查)。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因此成为一个集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等几个生态系统于一体的复合体,与“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形成了巴林左旗“一山一河”的全域生态保护格局。因此在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要从全域的角度出发,践行多规协同,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发展,系统性地解决目前区域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落实“多规协同”的关键是要做好湿地公园内土地利用的协调。综合湿地公园涉及到的农林、国土、水利、环保、规划等相关部门的意见,确保湿地公园内土地权属无争议。同时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将裸地全部变为林地,以更好地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最大限度改善湿地公园的生境;对分布在保育区的林地进行严格的封育保护,严禁与湿地保护无关的其他任何活动;沙那水库以南的部分永久性河流四周土地调整为洪泛平原湿地,增加动植物栖息地面积。

3.2.3?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完善湿地保护网络、进而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规划采用以生态技术为主要特点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方式。

在生态保护方面,分别从水系与水质保护、水岸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等方面入手,践行流域生态保护[11]。(1)水系与水质保护:从巴林左旗全域的角度,对水资源进行协调规划;对直接影响规划区水生态安全的区域,通过封禁的方式进行保护,以保证良性的自我修复和生态循环;杜绝无序的引水活动,合理营造水岸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12]。(2)水岸保护:对现状良好的水岸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维护其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因地制宜地进行结构完善的水岸生态系统的重建、恢复和修复。水岸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应该以乡土植被为主,严格限制外来物种的引入。(3)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分别对鸟类、鱼类、两栖、爬行和哺乳类动物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进行野生动植物档案管理建设。同时为加强湿地公园内湿地资源的实时监管。

在生态恢复方面,从山体植被修复、水岸修复、栖息地恢复等几个方面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1)山体植被修复工程:对直接影响水质的第一山脊线内的山坡进行植被修复,达到固定泥沙、减缓水土流失的目的(见图5)。(2)水岸修复工程:采用生态驳岸,对河道冲刷严重的可在驳岸近水部分采用叠石护岸,使规划区的水岸既满足防洪要求,又满足基本的生态要求。(3)栖息地恢复工程:对沿河因生产生活引起明显面源污染的区域进行生境修复(见图6)。避免出现由于人为活动挤压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抢占野生动物的生存资源的现象,实施生态移民,清理人为干扰、修复生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最佳的栖息生境。

3.3?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作用

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是西辽河上游重要的河流型湿地生态系统,现状生态系统相对完整稳定,具有很强的自然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但脆弱性也十分明显,通过在河流主干道建立湿地公园的方式,在流域层面开展全域生态保护,对整个巴林左旗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3.1?以生态保护推动产業转型

依托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是巴林左旗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加强以湿地为重点的生态红线保护,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巴林左旗“生态+”的文章,逐渐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良好互动并进的绿色发展新路[13]。

3.3.2?以生态保护推行新型城镇化

以流域湿地生态为载体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可以形成生态、生产、生活有机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方式[14]。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补偿方式实现农民生活与生态可持续,以生态旅游的发展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增收途径等。

3.3.3?通过生态共建实现效益共享

以全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循环为目标,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将生态保护的效益在全域共享。通过全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景观打造工程提升区域环境质量;通过国家湿地公园的开放和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置,带动提升区域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带动全民参与。这种方式克服了人为的行政区域边界障碍、进行全流域经济和环境一体化规划布局,是探索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要求[15]。

4 结语

建立内蒙古辽上京国家湿地公园,是巴林左旗依托境内的乌兰达坝山和乌力吉沐沦河这“一山一河”打造全旗域生态保护格局的重要举措,同时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屏障功能完善和国家文物遗址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6]。

从体系的视角出发,依据湿地公园所处流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划定流域一体化的湿地公园规划范围、遵循多规协同的规划思路、运用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手段等,多管齐下,致力于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来保护和恢复流域生态环境。规划按照流域生态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全面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为生态文明背景下,逐步实施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进而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提供一种思路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17-10-27).[2017-12-28].http://www.xinhuanet. 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王学雷,蔡述名,曾艳红.湖北省湿地的保护与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5):437-441.

[3]国家级湿地公园名录[G/OL].(2017-06-15)[2017-12-28]. http://www.shidi.org/lib-reserves-park-list.html.

[4]胡可涛.“全域化”战略思维下的徐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淮海文汇,2016,6(6):41-49.

[5]李晓江.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4(12):14-15.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4.12.001.

[6]邓小明.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规划方法探析[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5,11(1):4-6.

[7]邓毛颖.统筹城乡推进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与效益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0(10):22-25.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0.10.001.

[8]王学雷,许厚泽,蔡述明.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与流域生态管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5):564-568.

[9]李孟颖,袁琳.天津蓟县公乐亭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设计[J].小城鎮建设,2010(3):24-29.doi:10.3969/j.issn.1002-8439. 2010.03.004.

[10]杨海乐.构建新疆阿尔泰两河流域生态保护体系:特殊性、重要性与已建保护地的空间格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260-264.

[11]王灵艳.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7(20):42-46.

[12]向颖,戴彦.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初探——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3(11):86-91.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3.11.012.

[13]赵杰.浅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2(8):130-132.

[1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2014(6):32-48.

[15]刘玉龙.生态补偿与流域生态共建共享[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6]吕慧芬,杜明凯,刘珊珊.低碳理念下内蒙古小城镇总体规划探索——以多伦诺尔镇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12):33-37.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12.008.

作者:吕雪静 马晓琳 郭玲

河道水源生态保护论文 篇3:

让母亲河变得更美丽

编者按: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将黄河流域打造成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建立从上游到下游,连接三江源、祁连山、汾渭平原、华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的巨型生态廊道,是确保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关键。黄河生态廊道的逐步构建和恢复,将极大地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黄河流域九省区正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新路子。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公共性,决定了九省区需要通力合作,统筹上下游发展,加快建设连续完整、功能多样、景观多彩的沿黄生态廊道。

数千年来,黄河以其生命之水哺育着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空间格局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地位。

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在利用黄河、改造黄河的同时,也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被破坏,物种多样性降低,人水冲突日益尖锐,以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水如何和谐相处逐步成为人们亟待面对和回答的现实问题。建设黄河生态廊道,为黄河生态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为黄河流域人水关系和谐化搭建了桥梁。

一、黄河面临的生态问题

黄河大部分河道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所流经的西北、华北更是严重缺水地区,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的区域。现阶段,洪水依然是沿岸居民最大的威胁,而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

(一)洪水、泥沙危及流域安全

自古以来,黄河“善淤、善决”,上、中、下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洪水危害风险。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携带而来的十几亿吨泥沙中,约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下游河床的抬高速率达到每年10厘米,形成“地上悬河”。时至今日,黄河水平面已比新乡市海拔高出20米,比开封市高出75米。而上游宁蒙河段目前河床平均已高出背河地面4~6米,淤积成为“新悬河”。为解决防洪排涝、滞洪排沙问题而建的大坝、水库等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河的自然流态,生物栖息环境也随之改变,进而对本土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产生影响。

(二)资源型缺水限制栖息地面积

黄河属于降水补给型河流,流域处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少成为流域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加重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甚至争水、抢水,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突出,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同时,黄河流域农业用水量较高,而生态环境用水量太低,生活、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其中河南、山东两省水域面积相对较低,水生生物栖息地面积季节性变化较大,对流域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完整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水土流失导致生境破碎

黄河源头段位于基岩裸露的山区,该段河流明澈秀丽、碧波荡漾。但往下流经土壤结构疏松、坡度陡峭,抗冲刷、抗侵蚀能力差,且植被稀少、山洪频现的黄土高原后,黄河就与上游源头处“判若两河”了。每年十几亿吨的黄土被雨水裹挟着涌入黄河,给黄河贴上了“一碗水,半碗沙”的标签。再加上风蚀、水蚀、重力侵蚀等叠加作用,使黄河流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这又增加了干旱和洪涝发生的频率,导致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退化,生态功能急剧衰退,生物廊道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由于下游区域人口密集,河道湿地基础设施建设、开垦种植、能源资源开发增多,导致自然湿地面积、水鸟栖息地等日益减少。

(四)水体污染降低生物多样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域生产和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黄河流域的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排水和农业面源退水,再加上尾矿库污染,导致每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流域水质变差。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由于煤化工相关的治污设施和技术、企业监管及沿河污染预警应急水平等尚未完全达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要求,其生产环节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对于区域环境有较大影响,从而引发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发育迟缓,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情况

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从上游到下游,是一条连接了三江源、祁连山、汾渭平原、华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的巨型生态廊道。但长期以来,洪水风险威胁、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黄河生态环境问题。毛泽东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邓小平多次视察指导黄河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江泽民指出“生态环境建設是关系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强调“黄河治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黄河考察调研,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廊道在逐步构建和恢复中,极大地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黄河流域生态廊道治理和保护阶段

1.以“水资源 水安全”为主要目标的治理阶段

黄河治理初期经历了从以黄河下游为中心治标到以黄河中游为中心治本的过程,完成了三门峡、刘家峡、盐锅峡等水库和水电站的建设工作,并提出要研究黄河水源保护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断流、河道萎缩、水污染加剧、生态失衡等问题逐步凸显,黄河治理也由早期的“宽河固堤”“蓄清排浑”,发展到后期的“拦、调、排、放、挖”的立体防护模式,黄河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

2.以“水环境 水资源 水安全”为主要目标的修复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流域建成蓄水工程1.90万座,引水工程1.29万处,提水工程2.23万处,在供水安全、引水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基本建成,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3.以“水环境 水安全 水资源 水生态 水文化”为主要目标的恢复阶段

黄河治理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既有先天客观制约因素,也有后天人为因素,“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自此,黄河流域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沿黄九省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构建黄河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提升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所谓黄河生态廊道,即通过高标准建设左右岸统筹、山水河林路一体、文化自然融合、沿线全境贯通,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提高黄河两岸的生态“绿量”,增强沿黄森林水源涵养、防治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真正把黄河打造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河。

沿黄九省區正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实施国家公园建设、堤防工程绿色提升、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全面推动黄河生态廊道提质升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二)黄河流域沿途生态廊道建设

青海源头到内蒙古的河口镇即为黄河上游,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五省区,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对于整个黄河流域意义重大。青海省三江源是黄河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十三五”期间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推出了集生态景观型廊道、遗产保护型廊道以及旅游开发型廊道为一体的黄河上游旅游景观廊道,之后又积极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四川省作为黄河上游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和主要水源涵养地,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全川绿化行动,提升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效益,切实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截至2019年,四川省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25.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在85%以上。甘肃省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秉承“哪怕牺牲一些GDP,只要能把黄河保护好治理好,就是对国家和民族最大的贡献”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其中甘南区作为黄河的蓄水池,聚焦“五大生态”、构建“十大环境”,扎实推进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宁夏作为建设黄河生态治理“先行区”,积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大水土流失治理,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经济林,打造黄河生态廊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环境、经济及社会综合效益。内蒙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治理,通过乌海实施黄河库区大坝绿化,鄂尔多斯市采用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南海成立湿地保护站,包头建设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方式,在黄河两岸建设规划800公里长的沿黄生态廊道,还黄河以清流。

陕西和山西地处黄河中游,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是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已初步建立起以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护林、护堤护岸林、护路林为骨架的沿黄防护林体系,黄河流域主色调由黄色逐步变为绿色。山西省大力开展绿化彩花和水土流失治理行动,创新推进购买式造林等“十大机制”,实施黄河偏关—龙门段沿岸生态修复治理和沿黄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项目,现已有效改善生态面貌,初步形成沿黄生态廊道,入河泥沙也有效减少。

黄河下游横穿河南、山东两省,河道总长786千米,两岸大堤堤距最宽达24千米,是水沙入流的要道和华北平原上的重要生态廊道。河南省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先手棋”,规划建设总体布局为“一廊三段七带多节点”的黄河生态廊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优化黄河生态廊道树种、林种和林分结构,打造沿黄森林生态网络。2020年在郑州、开封、洛阳、新乡、三门峡、焦作、安阳、濮阳8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启动实施包括生态涵养、湿地保护、田园风光、文化展示、旅游休闲、高效农业等功能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18个,建设生态廊道373.83千米,投资额170.85亿元。截至2020年11月底已高标准建成120千米示范段,造林7万余亩。山东省大力实施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推进泰沂山区、黄河滩区、东平湖、南四湖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打造济南—德州、滨州—东营黄河百里风貌带,增强黄河下游地区生态屏障功能。截至目前,黄河绿化面积达144平方千米,“五位一体”的绿色生态防护体系初具规模,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1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9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4个,初步形成了一条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黄河生态绿色廊道。

(三)黄河流域生态廊道保护的法律保障

为更好地治理黄河,我国在1949年成立了统一的治黄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担负黄河全流域的治理和开发工作,之后又设立了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上中游水量调度委员会、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等协调管理机构。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黄河河口管理办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纲要》《全国重要生态系统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等法律法规陆续颁布实施,黄河流域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黄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新时期黄河生态廊道保护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五年。沿黄九省区要紧抓这一历史机遇,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大要求,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新路子。上游省份要切实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着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构建集防洪护岸、水源涵养、生物栖息等功能为一体的沿黄绿色生态廊道。黄河中游和下游地区要强化上下游联动,统筹推动推进沿黄地区国土绿化、水土保持和矿山整治工作,筑牢沿黄生态屏障。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公共性,决定了“十四五”期间沿黄各省区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在各自为战的同时,通力合作,统筹上中下游发展,加快建设连续完整、功能多样、景观多彩的沿黄生态廊道,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链接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要心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作者:徐艳 红辛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变形监测地质灾害论文下一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