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022-07-18

第一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张福金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③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产业高度聚合为途径的、既相对独立而又高度开放的一种经济形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山区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落后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步伐。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④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一是区域性。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具有一个特定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定的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在这个区域内,因其特有的地理区位,长期形成的历史、人文和特定的自然资源,使得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二是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

一、

二、三产业各部门。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看,它既包含城镇经济,又包含农村经济。从经济活动的产业特征看,它囊括了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是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发达,县域经济可以突破人为划分的地域和边界,冲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民族关系等影响,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协作网络,获取区域竞争优势。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二、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的问题

县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缩影,可以标志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县域经济进步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步伐。这些年来,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就可以看出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战略的关键环节(“五个统筹”是指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种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即一是统筹中央、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二是统筹各种专项资金使用;三是统筹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四是统筹大型集团投资开发;五是统筹海内外募集捐献资金。),是各种政策、要素、产业聚集的平台。同时,县一级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

1 针、政策,组织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因此,没有县域经济的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目前,我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以下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方面:一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观念还不强;二是干部作风不踏实,工作能力差,办事效率低。一些部门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强。总体来说,我县近年通过抓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职能管理部门的作风有了明显改善,“三乱四难”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仍有一些部门主动服务企业意识不够强,执政为民观念和科学发展观念淡薄,对非公有制经济重收费轻服务、重处罚轻管理,对企业指导服务的少,收钱罚款的多,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一些工业企业反映,有的部门要么不到企业中去,要么一到企业就收钱罚款,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置之不理,没有真正做到放水养鱼。客观方面也存在四大问题,⑥即:一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包括农田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比如,目前我县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只有南宁至梧州(平南段),平南至容县二级公路(平南段)、平南至武宣二级公路(平南段)建成通车,往北的桂林方向没有二级公路,影响了我县经济的高速发展,俗话说:“路通财通”。虽然现在正在修建的南广高速铁路和几条规划的高速公路从我县经过,但还有一个时间差,总之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政府规划有待完善。发展农村经济要有规模效应,政府规划不到位,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年一品,就形不成规模,价格就上不去,也打不入市场,造成了农村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三是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滞后。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财务。要扩大工商税收的税源,就要繁荣市场,才能吸引外来投资者;四是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且工业品种发展单一,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产品生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⑦三.加快发展我县县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振兴我县经济,必须重视和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没有城镇化进程的提高,极度分散的经济布局无法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二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高效益的产业经济作支撑。非农产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工业化,没有高水平的工业化,县域经济成长就缺乏动力。三是县域经济发展并不是必须要弱化农业。在县域范围内,农业和非农业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但从长远看,二者存在互补、互促关系,农业是非农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反过来非农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发展。四是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财政提供财源。繁荣县域经济可以壮大县域财政实力,县域财政又进一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⑧发展县域经济,振兴我县经济,近期必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县域经济的实力。

2 平南县作为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财政支出困难,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我认为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的升级。县域工业部门中,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没有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县域经济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是提高农业收入的财源。同时,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为核心,以培植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对产业的全面整合,着力解决结构单

一、布局分散、优势不优等问题,重点打造石峡龙眼、茶叶、家庭规模养殖“三大”产业和烤烟、桑蚕、良种木薯“三小”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并将每个基地与一个龙头企业相连,形成龙头加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另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注重抓“新”、“优”、“工”。首先突出“新”,根据我县各乡镇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发展市场上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其次突出“优”。按照“人有我优”的原则,发展优质产品,组建优质产业;再次突出“工”,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壮大实力的原则,发展规模化园区,使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大幅度提高,品牌越来越亮。目前我县的油柑果、荔枝、龙眼、蜜枣等农产品已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我县的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振兴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

⑨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县域经济的物力

县域经济要坚持工业围绕农业办、农业瞄着工业干,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培育龙头企业,实行工业链条,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坚持“工业立县、兴县”的发展思路,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要发展壮大现有的重点企业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并通过招商引资,采用“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等办事制度,吸收外地客商来本地投资。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我县域已建或在建的工业园区有五个,分别为平南工业园(含临江产业园和丹竹工业园)、大安返

3 乡农民创业园、平山返乡农民外向型创业园、江南现代综合物流园、江北农林产品加工物流园等产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其次在投资机制上体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承办环节上,体现全方位服务,多层次参与。总之,只要紧紧抓住市场这个“牛鼻子”,解放思想,严格管理,平南县的工业就会迎来一片艳阳天。近年建成投产的华润水泥(平南)股份有限公司既是上述分析的一个佐证,也为本县工业的进一步膨胀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在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要坚持信息带动工业化,目前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我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指导,促进我县工业制成品的及时畅销和流通,企业自身也要充分利用好信息网络技术,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遵循价值规律,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我县的财政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降低企业生产产品的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了治污的财政支出,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⑩3.大力实施民营企业强县、富县的主体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的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县要大力实施“民营强县”战略,把发展焦

4 点放在民间,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显身手、增活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要在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多开“绿灯”,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速生点。让民营主体充分发挥机制灵活、产权清晰的优势,更好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活力最强的市场主体。同时,强化引导、增加主体。以政策的适度倾斜,银行贷款方面的支持,引导技术人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全面提高私营业主的总量和素质。另外就是帮大扶优、盘活主体。县级重点培育销售1000万元、利税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乡镇重点发展销售超百万元、利税超十万元的私营企业。目前平南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有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金瑞达集团公司、金茂生物化工公司、雅源化工、矿冶原料、信德矿业、金万机电子、雄森酒业、新华石灰、桂山特种橡胶等多家民营经济落户我县,为我县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动力。

⊙4.以县城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聚集县域经济的财力

平南县大力推进以县域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双向交融,加快农业人口城镇化、城镇区域扩大化、生产发展非农化和人民生活文明化进程。一是大气魄、大手笔地拉大了县域框架,并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建设水平,把县域建设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新型城镇。二是树立了城镇是“特殊商品”的意识,把道路、客运、绿化、环卫等公益性事业作为产业发展,建立新的社会化营运机制。三是通过壮大城镇规模,增强了吸纳功能,大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重组,增强辐射功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四是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对城镇的产业方向、功能分区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坚持高质量建设、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坚持高标准管理、规范和完善城镇管理各项制度,不仅塑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城镇形象,而且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聚集财力。近年来,投入3000多万元,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完成了瑞雁小区框架道路建设以及行政副轴、瑞雁大道、龚州大道、朝阳路原麻纺厂路段的硬化、绿化和亮化;完成了朝阳路、环东路、城东街等地段路面、排水道补修和路基建设,加快大安镇、上渡镇、丹竹镇、寺面镇、镇隆镇、武林镇、大新镇等乡镇建设的步伐,为我县第

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平台,增加了我县的财政收入。

5、加快我县卫星城镇建设

以“突出特色、提升品位、优化环境、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辐射带动”为目标,规划建设以平南县城为核心的百万人口大城市,以平南镇为主城区,以大安镇为特色副中心城市,发展中心镇和重点镇,发展一般乡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发挥主城区、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5 作用,形成中心镇、重点镇、一般乡镇和农村地区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较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到2030年,平南县全县人口达到180万,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人口达到126万。2040年,全县人口达到20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城镇人口达到150万,进入全国特大城市行列。

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整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镇建设战略,拟利用3至5年时间,按照空间布局,依托交通主干线,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形成“一区六星”(一个主城区平南镇、六个卫星城镇:大安、武林、镇隆、上渡、丹竹和安怀镇)、众星捧月的城镇化建设格局,提升我县城镇化和乡镇规范化建设水平。 ⊙(1)主城区:平南镇

功能定位:把平南镇建设老城区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工业产业新城,政治经济、文化、商务中心,江滨宜居园林城市。

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化的重点主城区,空间资源打破行政界线,统一安排,以工业产业为主要核心,集中发展工业产业,建设工业产业新城;以优化整合、高密度集约发展为未来发展方向,把平南镇建设成为服务于产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商务中心;进一步挖掘内部的用地潜力,不断优化、整合现有发展空间,依托西江水域穿城而过,把平南建设成为山水文化、生态环保、适宜居住的江滨宜居城市。

⊙A、优化提升老城区

老城区要优化突出历史文化、区位优势、江滨宜居的核心功能,创建江滨宜居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区江南商贸区、龙翔小区、常规小区商业区,向东向西延伸江滨大道,向党校方向、向乌江路扩展。建设城区东、南、西、北四条迎宾大道,南道镇龙,北到官城,同时建大城区内公共设施建设,雄森酒店的公园、龚州生态园的历史人文公园、文化体育中心等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枢纽型江滨宜居生态园林城市。

⊙B、合理布局工业园区

按照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服务体系齐全合理布局城区工业园区,以环城路—入园大道公路为横向主轴,纵向形成北面以生物科技产业区和轻工机械产业区、南面以自动化办公产业区和电子信息产业区的工业组团,临近环城路的南北侧形成金融、商住混合区等生活配套区。整个工业园布置于迎宾大道西侧,重点强化与迎宾大道的联系,沿迎宾大道由北至南布置二类居住用地及绿地,使其与城区产生良性互动。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住宅区和行政区,实施功能分区管理,提高工业园经营管理水平。

⊙C、改善环境

6 以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市政、文化、卫生、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以沿江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中村”和城市危旧房改造。抓好城市备用水源规划建设,确保用水安全。大力发展管道供气,鼓励消费清洁能源。 ⊙(2)副中心城市:大安镇

依托大安镇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农业大镇、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的优势、(距西江武林港4公里,容(容县)武(武林)公路,南(南宁)梧(梧州)二级公路贯穿其中),南梧高速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建设沿江现代农业生产及加工产业带,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高农业附加值,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建设,带动周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依托临近武林港口,发展物流、商贸、交通运输等服务于港口发展的相关产业;带动周边乡镇服务于港口、航运、物流、交通运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速副中心城镇服务于港口、产业发展。

⊙(3)中心镇:武林镇、上渡镇、丹竹镇

以沿江中心城镇定位,以服务于港口经济为主发展物流业、港口建筑业,以及金融、保险、咨询、商贸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按照中心城镇为建设方向,完善中心城镇功能设施,增强城镇吸纳人口能力,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把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探索迁入城镇落户定居农业人口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推动农民工进城定居、转业创业,并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将进城稳定就业人员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作为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中心示范镇,带动周边其他乡镇发展。

⊙(4)重点镇:安怀镇、镇隆镇

以安怀火车站、镇隆火车站的货运、客运为主,发展服务于港口、交通运输业,充分发挥交通枢纽运输优势。

⊙(5)一般乡镇:同和镇、大鹏镇、思旺镇、官成镇、大洲镇、大坡镇、六陈镇、寺面镇、平山镇等。

按照生产要素集中,产业集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相当,风貌和产业特色凸显的要求,建设一批农务管理、加工种养、集市贸易、商贸流通和综合型重点特色乡镇。特色乡镇要成为农民工转业创业、易地安置、居民集中居住的重要承载区。加快生态文明乡镇的建设,对具备条件的乡镇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乡镇。

⊙(6)农村地区:马练瑶族乡、国安瑶族乡、思界乡、东华乡等

以小型乡镇企业为主要职能,服务于中心镇、重点镇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集贸

7 市场等。

通过构建平南县“一区六卫”的卫星城镇建设发展格局,既是平南县卫星城镇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需要,也是平南县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6.紧抓扩大内需机遇,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我县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与交通密不可分,路通财通。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备和发展,能够有效地推进地方物流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近年来,我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平南至容县二级公路(平南段)、平南至武宣二级公路(平南段)建成通车;平南至金秀二级公路(平南段)路基工程也已建成通车。南宁至广州快速铁路(平南段)、梧州至贵港高速公路已动工建设,柳州至梧州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荔浦至铁山港高速公路、平南城区绕城一级公路、西江二桥、平南至丹竹二级公路、武林港进港二级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贵港至梧州二级航道梧州(平南段)建设顺利进行,全县港口吞吐量完成1108万吨。到时我县交通四通八达,外面商品汇流平南,外商投资增多,我县也要充分利用完善的交通网络把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工业品、特色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创造巨额财富。

⊙7.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要转变为服务市场、服务人民,要加强宏观调控,当好市场的“裁判员”,这样政府才能更好地领导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二是要扎实开展作风效能建设活动,建设高效政府,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第二篇: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越是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越应该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平县是资源富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建平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是“十五”期末的4.5倍。进入“十二五”,如何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建平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充分释放资源效应。要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域内现有企业,积极培育壮大规模企业群体,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扩能升级等有效途径,加快推进企业战略重组,用高新技术推动向优势产业延伸,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上实现历史性突破。要科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努力在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中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在对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中培育立县企业,在对资源的集群化整合中扩大园区规模,在延长产业和产品链条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围绕矿渣、废料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依托资源优势,注重发展产业集群。要做优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着眼于产品的提档升级和产业的规模扩张,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向集群集中,做大做强,创优品牌。要迅速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实施资源型企业整合、兼并、重组,推动资源加工企业迅速扩大产能,延伸产业和产品加工链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就地转化升值,迅速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像建平县这样的地区,十年九旱,生态条件脆弱,应当把设施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措施来抓,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要按照“一县一品”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畜牧业。推进乡镇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工作,加快实施交通干线产业带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扩大主导产业品种种植面积,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高效互动。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最大限度地把农户纳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来。要加快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早日上市。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三次产业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比重,改变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发展工业、依靠传统方式发展农业的现状。积极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题中应有之义。建平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更要做强文化这篇文章。要实施文化产业带动战略,结合城市扩面增容提质,

加快建设牛河梁红山文化旅游区和产业园区,加大对剪纸、绒绣等传统优势文化产品的推介力度,实现文化产业的迅速成长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第三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升位思考看法

立足特色挖掘潜力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加快发展之志、谋加快发展之策、鼓加快发展之劲、增加发展之效,抢抓机遇、理清思路、落实措施,实施新农村、旅游业、工业化、城镇化“四大战略”,带领全县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扬帆破浪,奋勇争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大步迈进。,我们又迎来了国家大幅增

投资拉动内需政策的发展契机,如何把握时机进一步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升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切实付诸行动的重要课题。为此,本人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立足实际,全面分析,把准经济发展脉

全面认识并深入分析现状和差距,是科学决策,明确思路和制定措施的先决条件。同样,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潜力,扬长避短,着力创造地方经济的独特性,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一)现状和差距。区位上:位于贵州边缘的黔桂结合部,北联贵新高速公路,南出广西,东接贵州南大门独山县,西靠贵阳后花园惠水县,应该算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区过渡交汇区域,但相对周边一些县(市)来讲,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直接经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运输成本。产业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96%以上,现在的主要产业仍然是农业,而且农业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抗灾抗风险力弱,农业产业小而零散,没有规模效应。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处于一产大,二产弱、三产薄的局面。加上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各种制约因素,产业化经营困难重重,很多产品难以突破县内的小市场走入县外省外的大市场,产业发展仍在低水平徘徊。资源上:我县具有较好的气候资源、水电资源和煤炭资源,但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资金资源相对短缺,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导致现有的优势资源难以发挥效用。观念上:干部队伍中开拓意识不强,小成即满,固步自封,瞻前顾后的思想较为普遍,遇事先争不先干,在争论中错失了发展机遇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特点和优势。一是生态气候优势。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森林覆盖率高达46%以上,山地和丘陵占到土地面积的98%左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对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旅游资源优势。地处中亚热带喀斯特岩溶地区,境内重峦叠嶂、河谷深切、峰林谷地应有尽有,自然风光优美怡人,有全省唯一的民族乡卡蒲毛南族乡,又有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等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别近年开发的掌布“救星石景区”和正在修建的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一个是旷世天然奇观,一个是顶尖科技基地,均举世无双,是我县两张响亮的旅游王牌。可以说,的旅游资源兼具了唯一性、奇特性、科考性以及生态的完美性,很多方面都是其他地方可望而不可及的优势条件,这些,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三是煤矿、水利等矿产资源优势。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提供了可观的税收来源,另一方面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电力和动力支撑,对增加我县的经济总量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主抓优势,强化措施,推动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的长远和目前的现状来看,在很多领域开发的程度不高,正因如此,未来的发展很有潜力。但潜力不等于实力,优势不等于竞争力,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还是要在思路明晰的基础上强化措施,抓住主要难点逐个突破,发挥比较优势凸显效应,汇集小优势变为大优势,实现经济协调快速推进、跨越发展。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展不够快的根源在于思想不解放,思维不开放,理念不先进,思路不超前,思想观念的落后才是最大的落后和真正的落后。因此,首先要着力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思想的保守性,思维成旧,思路局限的状况。打破凡事看上级讲没讲,别人干没干,过去有没有的思想禁锢。不为成绩所累,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视野所限,做到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干成自有公论。第二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的头脑,把解放思想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和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做到在困难面前不束手无策,在矛盾面前不畏首畏足,在利益面前不争来争去。以开放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好近期让利和长远受益、直接让利和间接受益,局部让利和全局受益、部门让利和企业受益、政府让利和社会受益的关系。第三是树立科学灵活的用人的导向。破除机械僵化的政绩评价机制,完善干部提拔任免和监督机制,使让干部能上能下,给有创新思想、有奉献精神的干部营造环境,创造平台。大力提升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干部奋发有为,独当一面,勇于负责,敢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冲锋陷阵。从根子上解决求稳怕乱、甘于平庸、不敢超越的保守风气,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进而鼓舞人心,凝聚发展合力。

(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多年来,我们地方经济始

第四篇:大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产业高度聚合为途径的、既相对独立而又高度开放的一种经济形态。2003年,我市县域经济总量达到148.8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5.6%;财政收入总量达到8.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9.8%。县域经济发展对扩大我市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化解“三农”问题,实现就业增加、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牢固确立兴县富民的责任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

1、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县战略,依靠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一是要立足现有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要依据各自的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依托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城市配套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壮大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干企业规模,壮大支柱产业。二是要积极发展园区工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要突出产业立园、特色立园的发展方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以市场的理念来运作,不断提升园区开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尽快形成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三是要以产业化为龙头,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增收,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效益。

2、坚持以城镇经济为带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坚持以产业兴镇、兴城。

3、坚持以扩大开放为核心。要依靠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依托产业的大投入,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实现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投资者生财换自身发展。要善于借助外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拿出优势资产和优质项目重点招商,把潜在资源优势变成产业发展优势,把区位交通优势变成商贸流通优势。以招商引资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4、坚持以民营经济为动力。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哪个县域民营经济活跃,哪个县域的经济就能在发展竞争中获得明显优势。要坚持市场取向原则,尽快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并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区域特色化方向发展,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和领域。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凡是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凡是三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民营经济都可以进入。鼓励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支持民营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高科技领域、传统制造业领域和服务领域。要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重点是要支持那些对提高县域综合实力有重大促进作用,以及对社会稳定有较大贡献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市、县两级政府要加强扶持,在技改贴息、科技基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出一批产值、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加强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1、放宽项目审批。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的原则,改革现行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经济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权由投资主体自主决定。除国债项目、省市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的项目外,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2、加强用地保障。在实行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总体规划。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符合产业政策的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给予重点保证。省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直接拨付到县(市)区,市级只监督其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的有效方式,在其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面实行更为灵活的支持政策。

3、引导产业集群。在各县(市)区及乡镇建立必要的招商引资统筹协调机制,打破区域限制,统筹园区之间、乡镇之间和县市区之间的招商引资项目,实现收益共享。鼓励县(市)区积极发展符合全市打造“三个中心”要求的产业,积极发展延伸主要产业链条的项目,积极发展与大型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企业和产品,切实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在这些方面制定的优惠政策。

4、实施重点扶持。市和县(市)区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增加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通过贴息、担保等形式引导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资金,要集中扶持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益。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要强化市委、市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指导作用。凡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下放的权限,都要下放,从根本上改变部门权限上收、责任下移、权责不对称的现象。要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适当调整城市区的司法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以及财政体制。特别是要加大市以下项目调度力度和跨县(市)区产业发展的协调力度,避免县(市)区之间出现产业结构雷同、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强化各级各部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要把支持、关心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领导、公务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市直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好各级有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管涉及到什么利益,都要坚决贯彻执行。要强化县(市)区以及乡镇一级党委、政府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县级主要领导同志要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县域经济的能力。市里将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由市绩效考核办和市统计局负责,重点加强对GDP、财政收入、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的考核调度,原则上是一年一考核,一年一排队,一个季度一公布。对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或在全省排序位次前移10位的县(市)区,市政府相应给予奖励;对无特殊原因,在全省排名位次后移的县(市)区领导班子,要进行必要的整顿和调整。

第五篇: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三大现实问题

1.县域经济实力薄弱,财政运转较为困难。主要表现在区县经济总量不大,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全省横比排名较后。区县财政拮据,大多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作;财政自给率低,财政调控能力有限;县乡政府历史债务沉重,运转比较困难。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经济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现代化农业比例较小;农业产业链短,加工层次不高;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较大,农民增收缓慢;区县工业企业现代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企业改制步伐相对缓慢,退出机制不健全,产权制度改革未完全到位。三产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小。特色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产品结构大部分停留在开发和粗加工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发展后劲不足,社会稳定压力增大。表现在开放程度不足,外向度低。招商引资虽然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规模化、支柱型的项目还没有,招商成本较高;区县民营经济规模不大。另外,就业、“二保”的压力较大,涉及改革和建设的矛盾较为突出。

(二)三大战略陷阱

1.发展模式照抄照搬。表现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深层次研究不够。作为西部欠发达区县,没有很好查找分析与先进区县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背景的差异,盲目地照抄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举措,与形势的不断变化不相适应。或在制定区县跨越式发展战略时,对如何发挥好县域经济“后发优势”研究不够,造成定位不准、思路不清。

2.发展目标求全责备。表现在片面追求

一、

二、三产业的配套发展,对区县之间自身产业优势、劣势分析比较不够,制定发展目标求全责备;把握工作关键和着力点不够,工作部署均衡用力,坠入了“什么都搞一点、结果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突出”的陷阱,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不突出,产业优势拉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3.发展理念传统守旧。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调控县域经济运行时还程度不同地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的行政方法,“好心办坏事”;政府履行经济职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职能的错位、缺位或越位,甚至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负拉动作用。

(三)三大制约因素

1.体制制约调控有限。表现在对区县的责、权、利不统一,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区县政府对经济调控的空间很小,手段不足,能力有限;尤其是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后,县域经济面临着融资困难、土地供给矛盾、发展空间狭小等制约较为突出。

2.机制制约执行力差。表现在对区县干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一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平稳过渡,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执行力不强。另外,由于过分强调任职年限内的政绩,加上区县一些干部频繁调动交流,造成部分干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铺摊子”,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3.人才制约保障乏力。表现在区县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懂经济的领导人尤其奇缺;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少,整体科技水平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不断推进思想解放

1.抓牢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只有始终抓牢发展第一要务,大安区县域经济才能壮大总量、提升实力、增强竞争力,才能解决好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当前要努力克服县域经济中“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和盲目自满”的思想,把大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多作纵横比较,查找差距和不足,在全区牢固树立“不发展即倒退,发展慢了也是倒退”的观念。

2.强化市场调整二大意识。一是要树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意识,彻底破除计划经济、行政命令的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的观点解决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用市场经营的观点指导工作,推动发展。二是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下,要纠正部分干部对宏观调控的认识偏差,克服“等待观望”意识,以调整应对调控,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新的特点,强抓机遇,找准工作方向和新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增添一些降低宏观调控不利影响的措施办法,继续保持县域经济增长势头。

3.解放思想从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开始。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破除因循守旧、唯书唯上、消极畏难等观念,努力在大安营造五种氛围:一是把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努力营造大胆改革、大胆实践的氛围;二是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唯书唯上,努力营造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氛围;三是坚决“支持干的,教育看的,转化懒的,惩治捣乱的”,努力营造大干实干的氛围;四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官”字,树立“仆”字,把权力指导转变为市场指导,把行政行为转变为服务行为,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高效运转的政府运行机制和服务氛围;五是重视创造有利于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环境,真正使各类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努力努力营造一种拴心留人的氛围。另外,要在各级干部和经营管理者中树立“三敢”精神,一是敢进“大门口”,敢于跑“部”进厅到市,争取项目、资金;二是敢见“大人物”,争取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三是敢攀“大老板”,敢于与各类大中型企业攀亲结缘,开展经济合作。

(二)明确特色经济思路大安区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和思路上,要以自身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为基础,结合省市的发展战略,按照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郊农业特色化、城乡建设一体化、三产服务现代化、经济模式外向化、发展主体民营化的“六化”目标,以加快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为主线,以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努力形成大安县域经济特色。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第一产业要围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第二产业要围绕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大做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机电、医药、化工、包装四大支柱工业;第三产业要围绕建设“川南物流中心”和“旅游名区”,重点发展外向型的“大商贸”和特色旅游。二是在城乡结构调整上,以实施城镇化战略为重点,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双带动”,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在投资结构调整上,根据当前产业政策变化,做到从房地产开发为主,调整为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并重;从投资拉动为主,调整为以投资拉动和产业拉动并重;从增量拓展为主,调整为盘活存量与拓展增量并重。

(二)全力把握工作重点

1.主攻工业强区这一关键。一是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工业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完善工业基地的配套设施,引进资金、信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式,增强对各类资源的聚集力。二是要做大工业经济存量,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成长型的工业企业,采取加大技术改造,帮助协调发展资金等多种措施,扶持其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扩大工业经济增量,招商引资工作紧紧与市“五大产业集群”构建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为其配套的项目,增加储备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增强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2.夯实农业稳县这一基础。要着力做好“加减法”这道题目,一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加强市场引导,结合区域自然气候条件和生产技能状况确定农业生产项目,减少行政干预包办。二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加快探索土地流转步伐,减少农户分散经营,坚持“城市化取向”、“生态县取向”,建设好“近郊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区”和“远郊禽畜养殖示范区”,积极争取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项目。三是要坚持“多予少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格执行涉农政策,确保农税减免、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增加农民非农就业,减少农民在农村、在土地上的数量。

3.把握第三产业这一重点。要抓住国家扩大消费的有利时机,以构筑“大商贸、大物流”为重点,以市场建设为支撑,突出抓好马吃水物流商贸区、仁和片区各专业市场的培育,着力加快大山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马吃水干货市场的建设,努力形成规模。

4.加速城乡一体化这一核心。一要按照自贡大城市建设总规调整方案,把区域定位从城郊结合部转变为城市中心区,抓好规划和管理,突出特色和品牌。二要抓好经营土地这个核心,创新投资融资体制,着力推进大高路、人民路、大安街旧城区开发;建设好双河口组团和大山铺组团。三要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对人、财、物、企、商等资源聚集力。

5.树立招商环境这一品牌。要坚持把优化软环境作为环境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来抓,一是要着力优化信用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兑现招商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模企业财税扶持政策、骨干企业纳税目标考核政策,发挥背靠大企业的优势,抓住国企改制剥离机会,扩大招商引资成效。二是要强化服务,继续坚持和完善好为招商引资服务的措施和办法,转变服务理念,主动关心支持。

(三)努力提高执政水平

1.增强决策执行力。一是抓紧研究制订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经济工作领导责任制等制度,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坚持实行单项目标考核;设立综合目标奖、主要经济指标考核奖、经济工作重点项目奖和突出贡献奖,坚持物质奖励与给予荣誉、干部考核任用相结合;对推进工作不力、无所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真正调动全区上下抓机遇促发展的积极性。二是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以开展“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警、从严治企”为重点,深化作风兴区建设。

2.采取有效调控手段。应在遵循间接调控和计划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好多种手段,加强对区域经济运行的调控。一是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调控,对三大县域经济基地、相关产业和企业制定完善相应的财税优惠扶持、返还用于基础设施投入、扩大生产等政策,并切实予以兑现;二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三是运用行政手段调控县域经济运行和进行经济监督,保障县域经济的顺利运行和平稳增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敬老爱亲美德少年下一篇:疾控中心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