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转轨重要分析论文

2022-04-17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作文教学转轨重要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语文,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文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探索,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就作文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作文教学转轨重要分析论文 篇1:

浅析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难题及解决方法

摘 要:我国当前中学农村教育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初中作文教学质量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村中学 初中作文 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教学法》指出:“作文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才必不可缺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思想素质,语文素质,创造能力的素质等。”所以,语文老师肩负着培养具有现代写作能力的21世纪建设中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更新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旋律。但由于我国农村教育的基础差、底子薄,教育教学的改革与经济的发展仍不相适应。就拿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来说,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思想、语文、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如何面对信息量剧增,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高效低耗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所有农村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农村作文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浅谈应对的一些见解和方法。

1 作文教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作文教学脱离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国文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步进入了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对象必须要求有新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遗憾的是,在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基本上还是在“原地踏步”,作文教学禁锢在课堂和课本之中。封闭状态下的作文教学,其结果必然是高耗低效。

1.2 受学生素质的影响

目前农村地区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大举措。但许多农村地区办学条件仍然很差,再加上师资素质,生活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素质普遍较差。因实施“普九”后,小学生百分之百直接升入初中,这就给中学的教学(包括作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1.3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许多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深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制约,徘徊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考什么,教什么,教与学都无所适从。近几年来,各级教育部门一方面在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在下达指标追求升学率。要解决两者的矛盾,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作文教学还要大胆地改革,实行开放式的教学。

1.4 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地位认识不足

许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听说读写的教学互相孤立起来,忽视课文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文教学只强调学词句的识记,篇章结构的分析,内容的简单理解,没有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作文教学随意性大,计划性不强。另一方面,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朽木不可雕”,对提高农村中学的写作水平缺乏信心。

基于以上原因,许多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已经走入了脱离实际,高耗低效的困境。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使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摆脱困境,闯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作文教学新路,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的教学模式。

2 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在于改革

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作文教学的改革是教学上的一场革命。笔者多年来从事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改革作文的教学内容

由“读写分离,重写轻改”转变为“读写改”三方面相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修改文章的能力。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写作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运用课文指导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可见,课文对学生的写作具有指点迷津的指导作用。此外,教师还要把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当做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来抓。好的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语文教师要大胆让学生修改作文,千万不要一手包揽。认为改得越多越详细,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越有帮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修改作文的主人。修改的形式可多种多样,自改法,互改法,优劣对比法,改后写后记都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每次的作文修改训练不必面面俱到,每次重点解决一个方面。这样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2.2 改革作文的选材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作文训练的题材达到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农村的中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设施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阅读量少,获取信息少,真切感受少。加上教材中一些缺乏时代感,缺乏现实生动性的题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一些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实感的题目或材料来进行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善于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去发现,挖掘写作的素材。开始可启发学生“照葫芦画瓢”,逐步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语文大课堂”教学,学生作文的选材一定会“材源广开”,内容丰富多彩。

2.3 改革作文的教学目的

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轨到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满堂灌、满堂写,造成高耗低效。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创造,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认识情感修养,语文技巧有密切的联系。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和苏霍姆林斯基在作文教学中都十分重视作文对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塑造功能,强调学生写真情实感,充分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把“教作文”与“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既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要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并把作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只有“一举三得”,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率。

2.4 改革作文的教学手段

由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组成的“四合一”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它使农村中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体验不到现代生活的气息。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把计算机、电教平台等设备教具引进课堂,优化课堂结构,扩大信息量,把枯燥无味的作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时代色彩。

3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还必须实行开放的教学模式

只有改革,作文教学才有出路,只有开放,作文教学才能搞活。所谓“搞活”,是指作文教学能引进时代气息和生活活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作文教学中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教”与“学”的观念要更新,思想要开放

作为跨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敢于实践,大胆探索。在教学中要有创新和超前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用战略的眼光来指导农村的作文教学改革。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不断汲取中外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作文教学要从局限于为某一阶段学习打基础转变为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为应试而转变为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教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作为新时代的农村中学生,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写作能力是21世纪建设者必不可缺的素质之一,要改变小学以来所形成的“定格训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成升学而学转变为为提高素质而学。

3.2 作文素材向农村开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给了我们语文教师深刻的启示: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首先必须找到“源头活水”,这个“源头活水”就是写作的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知识的获得,有两种来源,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其中最主要是靠直接经验。与城镇的中学生相比。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圈子小,见识不广,写起作文来就会产生无话可说的素材危机,要解决这一素材危机,关键是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多向学生介绍农村的新人新事新成就。通过开展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多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的作文命题来看,作文的素材范围都没有超出学生生活的圈子。所以把握住农村生活这片绿草地,也就找到了农村中学生写作素材的源泉。

3.3 课堂教学向多媒体开放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写的现象,这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究其原因,是作文教学模式的封闭性和单一性,在新的形势下,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必须向多媒体的方向发展。作文教学的多媒体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有关这一道理前文已经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二是指作文教学要向各种传播媒体开放。在广阔的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电脑进入了很多农民家庭,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教学设备也得到很大的改善,许多农村中学环境幽雅,鸟语花香,建有假山池沼,文化长廊等等。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写作文和听广播、看影视以及日常生活的见闻联系起来。“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说的就是作文与生活媒介的密切联系。

3.4 写作训练向学生的个性开放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就拿作文教学来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认识,情感修养,语文技巧都各不相同,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和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改革家罗杰斯经过长期的实践,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其教学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均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一切活动都由学生自己发起,自行组织。教师只是充当想到和顾问的角色。当然,农村的中学生不一定具备这么好的素质。但罗杰斯的做法启发我们,作文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参与写作训练的全过程,包括命题、修改、评讲等环节。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尝试分类教学,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高起点,着重培养他们写作中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这类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支持学生办手抄报,编印优秀习作选,向广播报社投稿等。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抓好基础,培养兴趣。总而言之,只有因人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写作教学才能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一方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一方面又要为农村培养具有较高写作能力的建设者,所以,语文教师要立足农村实际,大胆探索,不断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实际的新路。

作者:沈福兰

作文教学转轨重要分析论文 篇2:

改革作文教学 提高学生素质

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语文,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文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探索,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就作文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从目前小学生的作文状况看,大多数学生不会观察,不懂得积累作文素材,对生活缺乏一双敏锐的眼睛。写出来的文章不是从作文选上看来的,就是东拼西凑成的,缺乏真情实感。这说明小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更不懂得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就是:颂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育就是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合格小公民。让学生在思想上具有报效祖国、开拓创新、敢于竞争的意识;懂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学会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培养,在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深化认识时,要求学生真实地反映现实,写作时要做到爱憎分明,感情真挚。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但有些教师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肤浅地理解作文教学宗旨,认为小学生作文仅是一种习作,在作文教学中出现偏重语言,结构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品质、情感意志、道德认识和情绪爱好、思维品质等引导,以致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小学生的作文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这需要做教师的引导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言。要注意让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判断和认识事物的本质,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从小打好辩正唯物主义根基,树立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素材,选择有意义的材料进行习作,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虚构生活,模拟生活方式。因为离开生活的虚构毕竟是苍白无力的,以致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情感带有虚假性。让学生为作文而模拟生活,乃是生活与作文的错位,它违背了作文源于生活的本质。

三、作文教学要注意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中学写,学习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使读写互相促进。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说的内容和时机,指导说的方式,尽量让学生充分地占有课堂,去读、思、说、议,这样就能把从阅渎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习作中去。

四、作文教学要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外的组织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通过课外活动,使青少年迈上科学思维的道路。”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才能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还能使他们捕捉到写作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如(小制作、小实验、拔河赛、乒乓球赛、春游、观察昆虫等)还可以布置学生学习洗衣、做饭等。这样,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发展,又为他们找到了写作的素材,何乐而不为呢?

五、作文教学要注重由说到写,说写并重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运用中,口语表达比文字叙述更为广泛。因此,在作文指导中,要坚持由说到写,说写并重的原则。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自己组材、构思的情况口头表达出来,启发其他学生评议,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作文逐渐完善,还能起到学习互补作用,对差生的帮助很大。长期训练,就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自改

作文指导不可忽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这一环节,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教给学生自改的方法和各种修改符号。先让学生自改,要求把句子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自己写得不具体的地方补写具体,做到文通字顺,表达清楚。再同桌或四人小组互改,遇到有争议的地方可各抒己见,再说服对方以求共识。这样,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作文教学改革还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苏嘴镇健仪小学)

作者:石春光

作文教学转轨重要分析论文 篇3:

浅谈小学作文指导中的“积累”与“激励”

摘要: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给学生评分时对学生作文水平进行具体分析,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对每个学生进行前后对比,进步了我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作文 指导 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是相当一部份小学教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执教者为作文教学难而感到棘手,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一听说写作文就头疼,家长对此更是束手无策,于是只好求助于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结果《作文精选》《习作指导》《作文大全》《获奖作文》《描写词典》之类的书汗牛充栋,塞满了学生的书包。学生作文抄袭成风,程式化、成人化、泛政治化倾向严重。教与学之间产生了一种严重的不信任感,挫伤了学生学习母语的积极性,这也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教育机制的全面转轨,我们开始从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跋涉出来。要培养学生运用母语进行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作文教学在其中的地位尤显重要。近年来,笔者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对学生作文指导以“积累”与“激励”为主线,学生能做到“有情可抒,有感能发,有话能写”。现就关于小学生作文指导过程中的“积累”与“激励”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作文指导的主线之一——积累

苟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没有生活积累就没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所以我们在学生作文指导中要树立大语文观,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学的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1、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在学生课外观察指导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学生观察时要进行相应指导,学生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分析事物的好习惯,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活动,不能单用眼睛,要耳、口、手、脑并用,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指导阅读——积累语言。“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指导,告诉大家不能一味只读《作文指导》《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著。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浏览、精读相接合。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学写读后感。

二、作文指导的主线之二——激励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写作文艰苦,作文是靠苦练出来的,不是读作文书或者老师指导出来的。要把积累的知识、信息变成自己的表达能力就必须多写,因此,它没有任何的秘诀。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指导中我要求学生除每周写观察日记或读书笔记外,还要写一篇课外小作文,但是学习写作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问的艰苦练习之后,如果看不到什么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把每周的小作文练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采取多种形式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受成功。

1、正面评价,培养兴趣。新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高年级的作文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语。”我们不能人为的拔高小学作文的要求,为学生作文取得成功人为设置障碍,在平时的作文中,只要学生习作达到了学段的要求,我就给高分,甚至给满分。尽量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给学生评分时对学生作文水平进行具体分析,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对每个学生进行前后对比,进步了我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一部分处于“饥饿”状态,学有余力的同学要适当提高要求。对少数力不从心、作文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降低难度,积极评价,多鼓励,少批评。

2、尊重学生的劳动。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必须把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单一的教师批改模式,变为教师与学生面评面改,选取某个学生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当面互相讨论、修改,在修改中遵循“多就少改”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为他们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喝采,对于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耐心启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或者学生自评自改,同学互评,全班评讲。或者举行佳作赏评会,每个学生自选一个时期以来最优秀的代表作文,朗读给全班同学听,由大家来做赏析评价。总之在整个评讲过程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坚持体现激励原则。

作者:何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商务合同条款概述论文下一篇:90后新员工人力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