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教学改革的探讨

2022-09-14

1 实验诊断学现状

1.1 传统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以大班课为主, 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 实验课内容较少。

1.2 学生死记硬背现象严重

学到的临床知识以临床思维方法少, 甚至造成到毕业后还不懂怎么看三大常规检验报告单, 不懂得结合病例分析其临床意义。

1.3 考试制度不合理

只进行理论考试, 忽略实验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 影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考试几乎未涉及学生今后的临床应用问题, 桥梁课在临床课前开设, 因而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参考值异常的意义, 参考值范围。

1.4 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 需要对教学方法中的技能考核指标、学习内容和时间分配比例等进行优化调整, 促进理论学习, 实验见习、医疗实习之间的联系, 加大实践操作的机会, 弥补上述这些缺陷。

1.5 实验诊断以病人的“标本”为检查对象

多是见物不见人, 难度大跨度也大, 上课难免抽象枯燥无味。

1.6 课时少内容多, 教材跟不上临床发展水平

长期以来, 一些人把实验诊断单纯理解为三大常规, 不被重视。加之近些年来实验诊断课时由原来的36节缩短至20节, 而医院实际应用的检验项目则比过去增加几倍或几十倍, 因时间紧实验操作机会又少, 需要记忆的内容多, 故觉得难学。

1.7 临床检验项目的选择、组合及综合运用, 不在课程设置学时之内

临床教学讲的都是分学科的已知系统的已知疾病, 对已知疾病提出检验项目并不难, 而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整体的、未知疾病的待诊病人, 对检验项目的选择、组合项目的应用较难。正确的恰当的检验项目提出及结果分析问题是一个医生毕生都要学习的过程, 尤其是临床检验工作发展较快, 更应不断地学习, 但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有一些整体的、成形的、书面上的指导性、原则性的选择组合方案及结果分析参考。

1.8 存在着分科教育的通病

实验诊断科是以学科本身特点为主线展开, 以血液、体液与排泄物、生化、免疫、病原体检查为序列讲授, 不是以常见疾病为主线排列 (只有血液病例出了常见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性) 。由于此时学生尚未接触临床课程, 所以只能是为学实验诊断而学习, 缺乏课程的真正理解。

2 实验诊断教学改革策略

2.1 转变教学思想

牢固树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思想。不能将学生单纯视为传授知识的对象, 更不能将学生视为知识灌输的对象,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精神。特别是初步学会根据病情选择检验项目和正确采集标本, 做好实验质量控制及试验后对结果的分析。

2.2 注重知识更新

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 针对大纲教学内容, 重点增加与授课内容一致的新知识新技术, 应结合国内疾病流行情况和主要传播途径加以讲解, 使学生及时快捷的接受新的信息和理念。

2.3 教学大纲以外的有关实验诊断学的知识在授课时应当适当加以弥补

比如有关医院感染学是随着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 与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密切相关, 在医疗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引起高度关注, 新的病原微生物的爆发和流行, 引起新的疾病和感染, 如“非典”、“禽流感”、“甲型HINI”等。

2.4 修改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授课的指南, 也是学生学习听课的向导, 有一个好的教学大纲非常必要。从2000年讲授实验诊断开始用的教学大纲, 教材也更换了两个版本, 但大纲未有明显改变。目前全国各个医学院校实验诊断学学时数并不统一, 实验诊断学教学可以各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应掌握的、熟悉的、和了解的内容还应该是一致的, 因此, 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可供教学参考的《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还是十分必要的。

2.5 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原来实验诊断学基础上安排一些新的内容, 着重讲述现代实验诊断技术进展, 现代临床实验诊断检测的分析仪的原理, 新的实验诊断指标的临床意义, 以及常见的影响这些检测结果的因素。对学生强调在临床工作实践中, 应注意学会如何正确申请检验项目, 并明确合理采集临床实验标本的重要性。在进行实验诊断实习课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安排实习生走进临床实验室, 将部分实验课教学改为实验室见习课,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观看整个检验操作过程, 同时结合具体仪器对基本原理进行讲解, 这样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明显。

2.6 改革教学手段

板书讲解的同时,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特别是CAI教学,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有些新的内容尽量用多媒体的手段来弥补实验室硬件的不足, 把合理授课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7 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 善于启发和诱导, 应用启发式、讨论式、诱导式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克服困难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2.8 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积极主导作用, 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承担实验诊断教学任务的教师既要熟悉临床、也要熟悉检验, 更应懂得检验,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将临床与实验紧密结合起来, 使实验诊断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因此, 承担实验诊断教学任务的教师, 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并努力提高。

经过近几年不断摸索和完善, 形成了自己的实验诊断教学特色, 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增加了学生学习好实验诊断课的信心, 对学生稳定的专业思想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使实验诊断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 继续投入, 需要不断研究新形式解决新问题。实施方法改革符合教学发展规律,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进取, 稳步前进, 为培养造就合格医学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学科, 也是一门沟通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的桥梁学科, 是疾病诊断的依据, 更是临床对疾病治疗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实验诊断已从临床医学中逐渐分离出来, 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与临床各科的联系更加广泛紧密, 相互交错渗透, 实验诊断内容和手段更先进和丰富。特别是近年来呈现出以快、准为核心的微量化和自动化特点, 将实验诊断推上崭新的阶段。而实验诊断教学仍然处于与现实不相符的状态, 要实现教学变革, 必须对传统的方法模式和现在的不科学的教学环节进行全面地、客观地、理性地分析, 必须深刻认识到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给卫生领域带来的巨大变革, 突出创新, 强化实践, 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诊断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门教育学科, 应当积极向这一目标进行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试验诊断,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穆攀伟, 周汉建, 等.适应新形势改革实验诊断学教学[Z].

[2] 冀虎岗.实验诊断学改革与实践体会[Z].

[3]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 11 (2) :26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蚌埠市已建住宅供水“户表”改造经验下一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