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欧洲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以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风格特征为切入点,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大歌剧以及当时著名的歌剧歌唱家、还有德奥的艺术歌曲特征等几方面做深入的概括性的综述,并进行科学的理论性梳理,以期能全面研究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

第一篇:欧洲艺术论文范文

近代欧洲的染织艺术

近代欧洲的染织艺术,是与近代欧洲总体发展相一致的。在15、16世纪,养蚕和织造技术传入地中海的摩洛哥、西班牙和意大利以后,伴随着制造业的确立,有关丝绸织造的新技术不断发明,就连过去一直以丝绸产业为骄傲的中国都对之刮目相看。科技的进步和加金、多彩织造等域外技术的引入,使欧洲丝织产量不断增加。由于成本的降低,又使海外市场日趋扩大。至此,各方面条件均已具备,为丝绸织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近代欧洲的染织艺术,大体上分为织物、印染、刺绣和透孔编织。下面,分别进行简单介绍。

一、织物

在织物中,丝绸织物以其优美的光泽、平滑的质感等独特品质,备受人们喜爱。这里,将概述以法国丝绸产业为主的近代欧洲织物艺术。

中国的丝绸织物于汉代经“丝绸之路”输入中亚、西亚,这些轻薄美丽的丝绸织物,受到当地人们的特别赞赏和珍爱。随着通商范围的不断扩大,其需要量大幅度增加,成为重要的交易物品。不过,最初的交易只是产品的输入,并没有带来养蚕技术和制造方法。后来,犹太教徒掌握了养蚕技术和丝绸织物的生产方法,并使之在地中海沿岸各国广泛传播开来。8世纪初,西班牙首先兴起养蚕业。

大约在10世纪,意大利的丝绸织物开始闻名于世。进入15世纪,意大利最盛时期的先进织造技术传到了法国,当时法国的丝绸产业远远不及意大利,仅以制作饰绳、丝带等小物件为主,一旦需要豪华织物,则不得不委托意大利的织造作坊来完成。在法国,丝织业真正作为“产业”而形成规模,是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的。为了控制从意大利进口的丝绸制品数量,法国国内积极发展丝绸产业。15世纪中期即位的路易十一世,继续实行亨利四世时期强大的振兴政策,大力实施慷慨援助。但是,在16世纪,作为产业的丝织业没有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而消费需求却出现不断增长的势头。

17世纪初,在意大利的米兰发明了空引机。由于它的引进,使里昂的丝绸织造出现飞跃性发展。17世纪后期,路易十四世任命科尔贝尔为总理大臣。他大力推行染织行业的改革,从而,使以里昂为中心的法国南部地区丝绸织造产业发展迅猛。另外,在图案设计方面,法国丝绸反映了统治者路易十四世的审美爱好,逐渐脱离了意大利的原本式样。17世纪,被称为法国丝绸织造的安定期和黄金期,但在其末期,由于战争和国内行政制度的不完备,使丝绸产业出现低靡状态。对宗教信仰自由的限制,造成新教的工匠们逃往国外,并将丝绸织造技术带到英国和荷兰等国家。

至18世纪中期,低靡期的丝织业出现了复兴的征兆。路易十五世的审美趣味,非常明显地反映在法国的装饰工艺上,使装饰风格出现了新的变化。在纹样布局上,打破了原有的左右对称格局,取而代之的是活泼自由的构成形式,实现了静态纹样向动态纹样的转变,形成了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的装饰之风,即俗称为中国艺术风格的装饰形式。当时,这种奇特新颖的中国趣味的装饰风格,在法国极为流行,大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同时,碎白点花纹的丝绸织物也较为盛行。华美喜人的花卉纹样和绚丽多彩的里昂织物,在当时的欧洲评价最高、人气最旺。

纹织和绣织的丝绸织物,广泛用于室内装饰和服饰。不过,由于手法多样的刺绣服装的流行和印染工艺的不断进步,使织物的需求量逐渐下降。而且,法国的革命运动,又造成更多消费阶层的丧失,使丝绸织造产业面临新的危机。不久,拿破仑强大的保护政策,使织造业又出现再次隆盛的发展趋势。就这样,法国的丝织业在反复沉浮中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初,发明了提花织机,从而取代了使用多年的空引机。自此,织造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本在明治时代初期曾选派三位工匠去法国里昂,他们学习掌握了欧洲的染织技术,并将织机引入日本。随即,日本大力革新织造技术,使之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局面,从而改变了世界织造产业的分布状况。

二、印染

大约从12世纪开始,德国首先使用雕刻花纹的木板,将茜红和蓝色等染料印到麻布上。在欧洲,将花纹装饰在面料上的印染工艺,一直到17世纪后半叶,都不是很发达。

16世纪初,远洋航海为流通经济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扩大了贸易往来的范围,意大利、荷兰、法国等欧洲诸国的远洋经济显著增加。进入17世纪,欧洲各国争相设立东印度公司,加紧定期的贸易关系。因此,香辣调味料、银、铜以及美丽的东方染织品不断传入欧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印度花布。

当时的欧洲,素色织物较多,其原材料以羊毛和麻为主,此外就是使用丝,几乎不知道棉的存在。所以,当多彩华美的印度花布传入欧洲后,由于其质地轻薄、保暖性良好且便于洗涤、实用等特点,很快就受到人们的欢迎,一时间,掀起不小的热潮。而在英国等地,当时是使用书籍印刷用的墨水颜色印制花纹,因而不宜水洗,并且日晒极易褪色。

实用性强的美丽印度花布传入欧洲以后,欧洲各国一方面继续从印度进口成品,一方面自己设计图案,然后拿到印度进行加工,同时,各国自己也尝试印花布的生产。1648年,欧洲最早的印花工厂,出现在与东方关系密切的港口——法国的马赛。

在欧洲,染料的主要原料也是六叶茜草,它在与印度相同气候条件的地区被栽培出来。同时,从印度招募工匠,传授技艺,生产与印度花布质量相等的产品。不久,木板、铜板的使用,更加促进了印染业的飞速发展。

但是,在印花布备受喜爱的同时,原棉输入量的增大也造成了外汇不足,从而加大了国内毛织物、丝绸织物从业者的压力。所以,欧洲各国又相继制定了禁止进口或限量进口的政策。1686年,法国路易十四世颁布了“木板废弃处分令”,第二年又出台了“贩卖禁止令”。这样,已熟练掌握印花技术的工匠们为了生存,不得已而四散各国求职。因此,在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出现了正式的印染工厂(英国等国家实施禁止令较为缓慢或实施时间短暂)。其实,这样的禁令没有任何意义,对破坏禁令者的惩罚条例也没有奏效,反而更使走私不断,印花布的流行也一直没有出现衰败的景象。于是,1759年废弃了禁令,复兴印染产业。此后,在装饰图案上逐步摆脱了对输入品的模仿和里昂丝绸织物的影响,出现了欧洲独特的印染纹样,形成了鲜明的装饰风格。

18世纪,发端于英国的产业革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积极推进纺纱的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棉布成本,从而改变了从印度进口的局面,反而开始向印度输出纺织品。同时,染色技术也出现飞跃性进步。在印花技术上,完善了使用铜板的印染法,能够表现细线条和绘画性纹样。其后,丝网漏印法的出现,推进了印花技术的进步。滚筒印花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花速度,使日产量增加了百倍以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世纪初期,印度棉织品的进口量超过了出口量。另外,有关化学染料的不断研制成功,使19世纪后半叶的印染色彩更加丰富起来。

19世纪末,威廉·莫里斯为染织界带来了全新的装饰风貌。在纹样上,他没有沿袭历来的装饰形式,而是大胆创新,设计了流利自如的曲线型花草纹样,自然而清新,再加上配色的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他提倡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方法,对于今天的印染艺术仍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由于经济实力的雄厚和工艺技术的改革、设计创意的巧妙,使欧洲的印染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即使在今天,欧洲对世界各国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仍然是流行印花的主要发源地。

三、刺绣

用针和线表现纹样的最基本手工艺——刺绣,是在服装等上施以装饰花纹的重要手段。

欧洲的刺绣技法,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古代埃及。它作为现代刺绣技法的基础,于4至7世纪经拜占庭帝国传到中世纪的欧洲,作为修道院中的一门手艺而发展起来,成为中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类。10世纪前后,刺绣艺术传遍整个欧洲。

最初,刺绣专门用于修道院的礼服和祭坛装饰,以突出教堂的庄严气氛。其装饰纹样多为圣人画、圣经故事等题材。此后,刺绣技术逐渐扩展民间。不久,在宫廷也将刺绣用于服饰和室内装饰,深受上流社会妇女的喜爱。随之,在装饰纹样上也发生了变化,除传统的宗教内容外,寓言故事及花草、风景等反映时代和自然的新纹样,极大丰富了刺绣的装饰领域。当然,修道院的刺绣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到16世纪左右,宗教题材的刺绣仍然十分兴盛。从总体上说,15至16世纪的刺绣范围日益广泛,逐步走向大众化。除了服装以外,就连袜子、手套等这些小件日常用品也流行施以刺绣,富裕家庭还包雇刺绣工匠,专门为其制作刺绣品。

在意大利,由于13世纪颁发了“奢华禁止令”,不能生产彩色丝线,因而,用白亚麻线制作的独特而新奇的白线刺绣发展起来。可以说,白线刺绣的产生,为不久即将出现的针绣花边奠定了基础。

在法国,16至17世纪正是其鼎盛时期。在刺绣方面,适应路易十四世的趣味爱好,不仅在服装上施以刺绣,家具、日常器具上也采用刺绣进行装饰。同时,金线和彩色丝线的大量使用,显示了豪华的皇家气派,是其富贵地位和权威的象征。18世纪,细丝发带也兴起刺绣花纹。法国的刺绣艺术,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精湛的工艺,在欧洲各国中显示了其突出的地位。

另外,用毛线在麻布上绣制(被称为“玛切尔多女王之毯”)的卷轴类作品的诞生,标志着欧洲另一支刺绣流派在英国形成。16世纪后半叶,再次迎来了刺绣艺术的繁荣时期。刺绣对于上流社会家庭的女孩子来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素养,各种各样的刺绣艺术品,通过她们的一双巧手制作出来。这些可称为刺绣范本的作品,极具艺术欣赏价值。16世纪中期,出现了专门的刺绣公司,当时接受工匠们传授刺绣技艺的,大都是贵族妇女。

但是,大约从18世纪末开始,欧洲的刺绣也发生了变化。宫廷需要量日渐减少,印花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使服装的装饰手法日趋多样化,运用刺绣的情况则越来越少。不过,刺绣作为一项手工艺,在民间却不断得到发展,并日益普及起来,成为人们节日盛装不可缺少的装饰手法。即使现在,民族刺绣仍是民间工艺的重要品种,它反映着不同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审美趣味。

19世纪中期开始,大力推进机械化进程,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带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柔美情趣的手工艺术品,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

现在,世界各地都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刺绣艺术。其技法繁多,名称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按材料命名,有的按技法命名,有的按生产地区命名,即使是同一种技法,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名称各异。

在日本,传统刺绣称之为日本刺绣,而欧美刺绣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总称为法国刺绣。

四、透孔编织

纤细和华丽兼备、深受世人喜爱的透孔编织,是将线搓捻、编结在一起的镂空艺术。关于它的起源,不甚明确,大概发端于先古时期的捕鱼网、狩猎网或破损衣物的修补,或者是从刺绣中直接派生出来的。这种工艺经叙利亚、埃及等地传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透孔编织作为装饰工艺的一个重要品类而独自发展起来。

透孔编织,大体上分为手编和机编两种。手编技法极为丰富,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只用一根针挂线操作,称之为针绣花边;另一类是先将线缠成多个线轴,然后操作这些线轴编成各种花纹,称之为梭结花边。这种技法传入欧洲之初,由于使用布料作底布,因而称之为抽绣或空花绣。16世纪,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产生了直接用线编成的针绣花边。同时,在米兰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梭结花边的产品,从而迎来了意大利透孔编织艺术的黄金时期。

不久,这种工艺技法传到欧洲各国。在法国,由于16世纪中期意大利的梅迪奇家族成员远嫁到亨利二世身边,带来了意大利文化,透孔编织品也随之带到了法国,透孔编织工匠也应召前来。自此,法国的透孔编织工艺迅速发展来。路易十四世时代,总理大臣科尔贝尔积极推行工业奖励政策,所以,到17世纪末,法国的透孔编织艺术空前兴隆,远远超过了意大利。

进入18世纪,透孔编织产业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佛兰德和波希米亚。在佛兰德地区,由于盛产优质亚麻,从修女到一般妇女又都以此为时尚,一时间,厂房林立,透孔编织业成为主要产业,产品出口到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其它地区。

这样,扩展到各国的手编技法,受到了当地其它手工艺术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所以,各产地的透孔编织品在技法、创意和格调上都显示出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人们根据各自的喜好以及用途、季节、场所的不同而灵活设计和制作。

一块精巧的手帕或一条领带,由于需要几名工匠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财产目录(商业帐薄的一种,上面列有资产、负债及其价格)将其列入高价贵重物品中。

18世纪末,欧洲人开始尝试研制透孔编织的机械化生产技术。19世纪初,英国和瑞士终于将机械生产付诸于实际应用,从而改变了只有少数人才能使用透孔编织品的状况。价廉质优的机械产品大量生产,窗帘、礼服等大件透孔编织艺术品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手工透孔编织作为各国重要的民族艺术形式之一,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重视、保护和发展,直至今日。

(杨建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作者:杨建军 编译

第二篇:浅析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

【摘要】本文以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风格特征为切入点,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大歌剧以及当时著名的歌剧歌唱家、还有德奥的艺术歌曲特征等几方面做深入的概括性的综述,并进行科学的理论性梳理,以期能全面研究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

【关键词】浪漫主义 大歌剧 德奥艺术歌曲

浪漫主义产生于欧洲的18至19世纪时期,又被称作“小说”或“传奇”。作为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的载体,它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浪漫主义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但这个时代遗留下来优秀的声乐作品至今仍在国内外的声乐教学和歌唱舞台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尤其是德奥的艺术歌曲依然是现代美声唱法独唱音乐会上的保留曲剧。

一、浪漫主义时期声乐艺术的风格特征

受法国大革命的民主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熏陶,“启蒙运动”的意识开始在欧洲各国相继蔓延,在继浪漫主义的文学戏剧之后,浪漫主义声乐艺术也得以长足发展并迅速登上欧洲古典音乐的艺术舞台。

(一)、夸张的想象力

19世纪初期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复杂矛盾,作曲家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把对社会生活的现实用幻想的形象进行表现,并以个人主义的思想为核心,强调主观情感的能动性、注重个性的解放和个人主观世界的表达来进行音乐创作,表现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

(二)、怀旧的情怀

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是色彩浓郁的怀旧情怀。他们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返回中世纪、回到民族民间艺术的怀抱。于是,这一时期的音乐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在音乐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旋律、和声、节奏、调式、结构等有了很大的改变。浪漫主义时期象这样立足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和民间文化来发展民族音乐的有代表挪威民族乐派和精神的格里格,如他创作的歌剧《班克督军》。还有揭开匈牙利民族歌剧史帷幕的艾凯尔以及具有浓郁俄罗斯民族色彩的“强力集团”等。

(三)、主观感受的表达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对于各种现实社会的存在现状,基本上都是通过个体感受来体现的。他们的创作题材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为他们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总之, 浪漫主义音乐能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那一切非现实的离奇、任性、夸张的音乐形象, 都是从他们丰富的幻想性表现手法中派生出来的。、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歌唱家

浪漫主义时期的大歌剧结构具有程式化特征,内容一般由独唱、重唱、合唱、乐队和芭蕾舞五部分组成。另外,题材的选择也较为严格和庄严,常以古代的英雄故事和爱国主义事迹为主。布景华丽,规模宏大,音乐效果辉煌。

当时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有意大利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基欧凡尼· 鲁比尼、多门尼科·唐采利,还有法国的男高音歌唱家阿道夫·奴力。随着男声歌唱家在大歌剧地位中的提高,男中音和男低音在歌剧中的影响力也逐渐得以提升。较为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有拉布拉盖,他以演唱罗西尼和莫扎特的歌剧为主,他以精彩的演唱而获得“男低音中的鲁比尼”的美誉。此外,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有坦布里尼等。

19世纪上半叶,各国的女高音歌唱家都活跃在歌剧舞台上,并各自有着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如意大利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帕斯塔和格里西。帕斯塔擅长在歌剧舞台上表现歌唱技巧和表演魅力,使人为之倾倒。格里西则嗓音优美、灵活丰满、音域宽广。她和帕斯塔都擅长演唱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的歌剧。

三、德奥的艺术歌曲

欧洲的19世纪是艺术歌曲这种声乐题材创作达到顶峰的高潮期,以奥地利的舒伯特和德国的舒曼为主要代表人物。

1、舒伯特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首先,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社会意义。他的作品反映了他生活年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他的自我生活和命运写照。其次,民间、民俗性的歌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主导地位。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素材来源主要是依靠维也纳民间音乐,他的很多作品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都有民间歌曲的特点。第三,在人物刻画上,舒伯特善于运用和声和配器来表现。、的色彩变化。如在他的歌曲中经常出现音区以及和声的各种三度调性和大小调对比以及等音转调等和声配器。第四,他的艺术歌曲常以痛苦、爱情和幻想的主题。如《我的孤寓》、《死与少女》等。第五,钢琴伴奏的创作在他的艺术歌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创作的钢琴伴奏音乐和歌曲的主旋律一样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并与歌词水乳交融,以求完美地表现歌曲意境。如在歌曲《鳟鱼》中,他用跳音来描写小鳟鱼的欢快和动感,表现得维妙维肖、入木三分。

2、舒曼

激进的“青年德意志”思潮使舒曼在音乐创作以情感和心理变化的抒情来表现他内心的矛盾、痛苦,理想和希望,他的艺术歌曲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德国浪漫主义的战斗性和幻想性等尖锐的矛盾特点。此外,舒曼的声乐作品手法更加细腻、灵活,更侧重情感的表达。第三,舒曼的歌曲在选词方面力求完美与经典。他的歌词来源主要以歌德、莎士比亚、海涅等文学大师为主,更加注意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第四,钢琴伴奏的独立性运用。在舒曼的艺术歌曲里,他充分发挥钢琴的功能和其器乐性的旋律表达。他的钢琴伴奏同独奏曲一般拥有旋律性的叙述。舒曼创作的艺术歌曲里充分表现他的创新精神。所以,他的艺术歌曲至今都是很多歌唱家音乐会中的必唱曲目。

19世纪的浪漫主义在音乐中主要体现在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主义倾向,推崇的是个人情感最大限度的释放和用心灵感悟世界。所以,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都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主义烙印,具有强烈的热情奔放、向往自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 .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张金辉

第三篇:欧洲动画电影的民族艺术特征与美术风格

《海洋之歌》这部动画电影是由汤姆·霍尔所导演,整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近代欧洲动画电影所具有的文化艺术风格。实现了爱尔兰文化与现代电影的融合,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极深的民族艺术内涵。同时,独特的美术风格,也成为了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

《海洋之歌》是欧洲动画电影的典型代表,整部影片采用的是复杂的手绘形式。通过与传统的动画电影的对比可以发现,《海洋之歌》与其他成功的手绘电影一样,都采用了中心表达形式来进行影片内涵的表达。从整个影片的内涵来进行研究,影片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手绘的古拙感,让导演所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与自然诉求。这部影片的导演出生于爱尔兰,这是一个风情如画、四面环海的岛国。所以其民族文化以及风情特色等艺术特征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有着极大的联系,从整部影片向观众所展示的蓝天、大海等元素可以充分地说明这点。我们再通过对《海洋之歌》所讲述的内容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影片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边,其所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每一个生活片段,四处蕴藏着海洋的魅力。在进行动画展示时,导演采用的是以手绘的方式进行表达,把大海的动人情怀向观众们展示的淋漓尽致。此外,《海洋之歌》在进行创作时,以较为鲜明的对比方式,把极为恶劣的污染环境与影片中主人公的居住环境进行了对比,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人文自然观念。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采用了拟物化的形式,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可以通过影片能够找到自我感知。比如在《海洋之歌》中,导演以悲伤的泪水汇聚的表现形式,阐述了工业对人们生活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以及对破坏人们生活的和谐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控诉。

一、《海洋之歌》的民族艺术风格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了当前电影行业的第一准则。许多动画电影开始向商业化动画电影的方向开始发展。但是从《海洋之歌》向观众所展示的艺术风格来分析,影片的画面以及配乐都深度地展示出了爱尔兰的传统民族艺术特征。在整部影片中,许多细节把欧洲极具价值的民族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刻的展示。比如《海洋之歌》影片中出现的猫头鹰女巫 Macha,在欧洲神话中其本身就是长辈的定义,同时女巫的儿子Mac Lir的人物设定,向观众所呈现的是欧洲电影的民族风格。[1]通过极赋拟人化的表达形式,能够让观众在进行电影欣赏过程中,跟随着剧情的发展来进行合理的关联想象,从而实现了观众对这部动画影片内容的认知。此外,通过对《海洋之歌》所陈述的内容来进行分析,影片中出现的两个悲惨的家庭,主线是从母亲的难产而亡开始。由于妻子的身亡,导致了丈夫陷入到了极度的悲伤当中,每天都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在之后所发生的故事,从猫头鹰女巫的出现有了新的转折。在其与孩子奶奶的坚持下,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把孩子带离其父亲身边,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是对于传统的欧洲民族艺术风格而言,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影片最终,女巫和孩子奶奶都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自己的父亲,并且在影片中孩子以自己的真挚情感以及富有民族风格的歌声打动了每一个人,把整个故事的主线衬托出来。应该说,《海洋之歌》这部影片是通过传统民族风情与爱尔兰神话故事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一部电影,这样的一种完美结合为整部影片的玄幻色彩增色不少,同时也让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情,这样的一种影片表现方式正是现代欧洲影片民族艺术风格的精髓所在。

二、《海洋之歌》的美术风格

(一)冷暖色调交替,便于观众对影片主题的领悟

电影在进行创作的初始阶段,会针对市场进行专业的市场定位,不同的电影类型都会有不同的接受人群。例如爱情类型的电影,接受人群主要是以恋人、情侣较多,科幻类型电影,接受人群主要是以科幻迷为主。对于《海洋之歌》这部电影,应该把其归类为童话类型,整部电影的受众主要是以儿童为主。就当前的市场而言,以儿童受众为主的电影越来越多,而且也不乏优秀作品。目前,电影市场上的这类电影层出不穷,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就当前的电影市场而言主,儿童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市场,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该类型的电影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许多电影制作者已经注意到了其受众人群的特征。因此,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如果想要让其能够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非常困难,只有通过在影片中以特殊的表现手法,才能够让儿童在观看影片时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儿童电影在呈现时,需要把握好色彩的表现形式。[2]《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正是能够完美地体现鲜明的美术风格,把影片中的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海洋之歌》在表现色彩时,把其影片中重要的场景以及人物形象进行了设定,并且整部影片以冷色调为主,以冷暖色调交替的形式把影片所需要表现的内涵以及主题进行了展示。从这部影片的名字可以看出,整部影片所要讲述的是与海洋相关的故事,因此导演在进行影片制作过程中,选择了蓝色这种冷色调为影片的基本色,中间渗透进了深蓝色、墨蓝色和深灰色等色彩,让整部影片的色调呈现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这种刻意营造出的氛围与大海的波澜壮阔以及海洋给人们带来的神秘感相呼应,让影片的主题能够得到诠释。此外,《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也大量地应用了暖色色调的色彩,在导演以及制作团队的精心策划下,对于暖色调的应用把握得非常到位。这样一种冷暖色调相交替与结合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加深了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印象并能够更好地对影片的主题更深地领悟。同时,由于《海洋之歌》的表现形式是手绘动画,这样的一种特殊载体,让影片的色彩成为了观众所关注的焦点,成了这部电影色彩取胜的关键。因此,色彩表现在《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中的作用十分关键,其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通过色彩呈现,让这部影片给予观众的冲击力非常强,让观众对这部影片的直观印象得到了加深,从影片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第二,通过色彩呈现,让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情感得到了全面的诠释。[3]例如在电影中只要涉及到反面角色时,都会采用冷色调来进行描绘。再例如,当影片的剧情发展到紧张时,会采用黑色以及灰色来进行呈现。这样的一种色调的交替与融合,让观众在欣赏影片时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情感更好地区分,让儿童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加大了对其吸引力,能够对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寓意更好地领悟。

(二)突出的尔兰风情,给予观众震撼

相关研究人员对《海洋之歌》进行了分析,与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鱼姬》进行了对比后发现,这两部电影在主题以及向观众们所讲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部影片的导演也公开表示在制作《海洋之歌》时,受到了宫崎骏作品的许多启发。在《海洋之歌》这部影片的表现内容上,与《悬崖上的金鱼姬》不同之处在于整部影片中呈现出了深厚的爱尔兰艺术风格。整部影片中有许多内容向观众们展示了爱尔兰特有的文化,将其国家特有的壁画以及传统文化展现出来。这部影片以手绘形式把爱尔兰不可复制艺术元素展示于观众面前,同时把带有当地民族风格的文化向世界观众展示。此外,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爱尔兰民间传统元素,通过手绘形式把爱尔兰传说改编成为如此经典的动画影片。例如,在这部影片中向观众们讲述了“海豹人”的传说,让这部影片增添了一定的宗教元素,同时也成为了这部影片的制作灵感。通过对之前电影的分析,一旦影片内容向观众展示宗教以及神话元素,整部影片就会充满了一种神秘感。《海洋之歌》中以手绘技术把人物、场景等影片中的元素精美地展现出来,为所讲述的神话传说添加了更多的神秘元素。应该说,这部影片向人们所讲述内容并不没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手绘形式所展现的仙境般的童话世界,会这部影片的奇幻风格增色不少,从视觉上给予观众更大的冲击。同时,这部影片的导演借鉴并延续了《凯尔经的秘密》的美术风格,在整部影片中展示了许多的宗教符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几何图案以及抽象图形把爱尔兰的地方民族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点可以从影片中的场景设计就可以看出。[4]例如在影片中以独特的爱尔兰美术风格,向观众展示了许多的场景设计,把爱尔兰这个面临大西洋的国家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用大海的主题向观众们讲述一部令人震撼的传奇。正是这样的创作背景,大海成为了整部影片的文化根基,同时也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主要场景。此外,在这部影片中还大量的借鉴了欧洲早期装饰画的美术风格,让这部影片具有了一定的梦幻色彩,把天真烂漫的色彩渗透到整部影片当中。《海洋之歌》之所以成为了电影界的传奇,除了其通过手绘二维动画形式进行制作之外,还因为其影片以独特的美术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点成为了这部影片成功的两大因素。可以说《海洋之歌》虽然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水准,也没有较大的场面给我们震撼,但是影片却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轻松与美好,为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结语

总而言之,《海洋之歌》在制作过程中,以繁杂的手绘技术把现代动画与爱尔兰传统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让《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不仅具有了爱尔兰的民族艺术特征,同时也为其影片增添了许多艺术内涵。此外,《海洋之歌》中还融入了许多的亲情以及家庭元素,这也是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周玫.《海洋之歌》的画面风格与人物造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3):186-188.

[2]陈雪梅,梁苗.从《海洋之歌》与《辉夜姬物语》探析动画艺术的民族化风格发展[J].电影评介,2015(9):87-89.

[3]秦真园.从《海洋之歌》看传统手绘动画的“本真”[J].青年文学家,2015(11):92-94.

[4]赵莹.谈《凯尔经的秘密》的装饰风格画面构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132-134.

作者:龚建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酒店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儿科护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