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2023-01-07

第一篇: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2015-09-01 14:25宣讲家网李义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 字号:

大家都很关注国际热点、大国关系,今天我就两个问题跟大家一起探讨,一是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评价,二是中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评价

(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国际关系的主题。冷战结束,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挑头打了四场局部战争:第一,老布什打了海湾战争;第二,克林顿打科索沃战争,生把南联盟给拆解了;第三,“9·11事件”发生,小布什又打了阿富汗战争,号称“反恐”,但是,把美国军队开到了阿富汗;第四,小布什打了伊拉克战争,生擒萨达姆,并将其处以绞刑,弄的伊拉克今天一片混乱,天天有炸弹,人肉炸弹、绑架事件、经济滑坡,人民生活不安定,搞得一团糟。除了这些战争以外,还有很多危机,包括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再是朝核危机、伊核危机,这都是大型的危机。另外,恐怖主义事件不断发生。再有,不久前发生的乌克兰事件,这个事还没有完,尤其是乌克兰东部还非常乱,乌克兰政府军和乌克兰地方的反政府武装仍时常有冲突,甚至有局部小型战争。由此,很多人质疑说,世界如此的不太平,和平与发展还是时代主题吗?还是世界潮流吗? 我们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国际关系的主题,并没有因为国际形势不断出现一些动荡而有所变化,其理由主要有三。第一,国际关系存在着总体和平局面。这是和世界大战相对立的一个状态。冷战结束,国际关系确实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但

是,总的趋势还是朝向缓和、和平的方向在发展。虽然有些局部战争和冲突,但是在我们可以想象的较长时间内是不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形成相互依存的结构性关系。“二战”以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

际关系中的作用、地位不断地抬升。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低迷,很多国家包括发达经济体陷入了低速或者负增长周期,有些国家还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但是,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仍然在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日本这些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世界经济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是,各国间这种相互依存的结构性关系,使得打世界大战,甚至发动比较大型的局部战争的可能性都在降低。第三,发展仍然是多数国家的第一要务。没有哪个国家像过去法西斯德国以及当时的日本要不断冲破国际体系的制约,成为战争策源地,从战争中实现国家利益。发展仍然还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多数国家的第一要务,这都是阻止战争的重要因素。

(二国际格局呈现单极化与多极化交织并存的复合格局。多极化就是世界有多个主要力量、多个中心角色。我们来看,美国是一极;我国在崛起,是一极;俄罗斯有前苏联的底儿,也是一极;欧盟是一极;日本虽然在经济上排位世界老三,政治和军事上也不行,但是在国际事务中还有其作用,算一极;原来我们强调第三世界是一极,现在第三世界内部也非常复杂,至少金砖五国这些新兴经济体崛起了,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在加大。同时,国际格局还有单极化的一面。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性变化,原来两极化,即:美国、苏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位随之下跌,成为二流强国,只剩下美国一个超级大国。我国致力于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这也体现在我国的对外政策上。用毛主席的话讲,就是我们不搞世界霸权,不称霸。美国搞单极至上,搞世界霸权,充当世界领导地位,我们不搞那一套。我们想和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起,在国际中有更多的发言权。

(三我国崛起的结构性变化必将带动国际格局的变化。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2014年IMF数据,我国在经济上已经是第一大经济体。IMF 数据是根据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推算的。我们国家不太采用IMF的标准,觉得这个不太符合我国客观实际,我们是按照贸易汇率来推算的,由此推算,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有这么三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第一,我国经济总

量已经跨入10万亿美元俱乐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进入了10万亿美元俱乐部,就是美国和我国。第二,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世界第一,达到27%多一点,美国才15%多一点。IMF《2015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表明,2015年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30%多一点;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第二的是印度,贡献率达15.5%;美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将位居第三,达到14.4%;第三,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从2010 年至今,我国经济一直位居世界第二。因此说,我国的崛起是一个结构性变化,必将带动国际格局的变化。

(四各国对于国际秩序的博弈。国际关系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美国需要以其实力和价值观作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要制定一套对其有利的规则;欧盟有欧盟的想法;我国有我国的想法;俄罗斯有俄罗斯的想法。可见,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方面,各国是有不同政策立场的。

我国的立场是,并不想推翻1945年以来二战结束所形成的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我们觉得,这个秩序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这个秩序里面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需要改革,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使国际秩序更加合理化,更多地体现发展中国家、中小国家的作用以及实现他们的利益。所以,我们主张多极化世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习近平主席从十八大以来提出一些新的外交理念以及推出一些新的外交政策,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背后有很多新型的外交理念。如果成功打造好这种区域合作模式,肯定会影响到国际秩序的缔造,进而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中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就是构筑一个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我们讲大国关系,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就是中美关系和中俄关系了,处理好这两对关系,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关系到我国的影响力。毛泽东时代我们搞大三角战略,形成大三角关系,即:中、苏、美。那时候,我们很好地运筹了大三角战略,进而

又发展了外交新局面。今天,我国仍然是在处理和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处理的好就会大幅度改善和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实力。

(一大国关系中,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美国基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逻辑认为,如果我国崛起到一定地步,将会威胁到美国现有地位。国际关系从古希腊开始就存在“修昔底德陷阱”,就是说,当一个后起大国逐渐强大,强大到快要接近前面霸权国的时候,这两个国家必然通过打仗解决彼此的定位,包括后来发生的世界大战,均属于这个范畴。那么,以此来推,美国是霸权国,我国是崛起国,二者就必然要以战争方式来解决相互矛盾。然而,我国提出来的是一套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即:一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二要构建起不对抗、

不冲突,合作、互利、共盈的新型大国关系。基于这种理念,我们会善处与美国的关系,善处与前面霸权国的关系。

第一,中美关系存在一些矛盾。美中关系有着特殊性。这俩大国之间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又是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的关系,或说是霸权国与崛起国的关系,再说白一点,是世界老大与世界老二的关系。再有,中美两国还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综合几方面来看,我国和美国相互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战略互信,还是战略互疑。我们来看,美国跟我国存在着战略互疑,也就是说我们干一件什么事,美国老觉得背后的战略意图可能会威胁到其核心利益,威胁到美国的地位,甚至威胁所谓的世界和平,“中国威胁论”也就是这么出来的。当然,我们对美国的战略意图,也是有怀疑的,特别是美国搞的“重返亚太战略”,奥巴马后来用了另外一个词叫“亚洲再平衡”。

其实,美国本来一直就在亚太,重返亚太是在加强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包括强化美日同盟。2015年美国、日本同盟强化,新的防卫指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包括在东海,在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本暗中甚至有时是明确地支持。还有强化美韩同盟、美澳同盟,美国在亚太地区、在西太平洋地区所有双边同盟,都在强化。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在亚太进行了新的政治安排和军事部署,而且特别鼓动日本、菲律宾、越南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向我国挑战。美国在关岛加强了其军事部署。关岛离我国

距离比较近,美国将其中程导弹、战斧式巡航导弹都部署在关岛,我们当然要问一个为什么了。美国反过来对我们说,你现在东海有一些动作,要出太平洋第一岛链,在南海也有动作,在填海造陆,进行岛礁建设,还在东海搞东海航空识别区等。如果双方这种互疑因素太大,甚至进一步强化,那么中美关系就极为不稳定了。

第二,中美之间亦有着巨大共同利益。中美之间有一些共同利益,比如说经济关系、反恐合作、朝核问题、伊核问题、气候变化,在一些非传统安全方面非常需要加强中美两国的合作。另外,对于国际秩序,虽然美国与我国各有各的想法,但是,在维护现有国际秩序方面,双方还是有共识的,或说有共同利益。中美这种巨大的共同利益使得中美关系得以维持一种斗而不破的局面。

第三,中美关系近期以来的一些新变化。我国跟欧盟的贸易额是4000多亿,跟日本的贸易额是3600多亿,跟韩国、东盟的贸易额差不多也都是2000亿、3000亿的样子,跟美国的贸易额是最大的,有5500多亿美元。中美两国在经济上的依存度非常大,两国相互投资量已经达到1200多亿美元。所以,尽管中

美之间有矛盾,但是,双方不至于走到撕破脸皮决战的地步。我们来看看,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

其一,2014年年底,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中南海的瀛台会,一度使得中美关系止跌回升。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正式会谈之后,在中南海里俩人散步,那一天两国元首共待了9个小时,这在世界元首会晤史上也是极其少见的。瀛台会气氛是不错的,而且还取得了重要成果,两国领导人还特别处理了双方比较敏感的军事关系,就如何管控两国最为敏感的军事关系,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两个备忘录,提高了双方军事透明度,以及避免海上遭遇时出现事故性碰撞并对其实施有效管控。因为战争有时候是由偶发因素造成的,“一战”就是奥匈帝国皇太子遇刺引发的。再有,在战略互信的基础上,做出了相互承诺和一些保障。另外,中美两国在环保和减排方面签署了合作协议。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在减排这块都承担责任和义务,美国过去的态度是,你不减我也不减。但是,这次两国签了协议,为世界减排合作迈出了重要步伐。

瀛台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两国从最高层对各自的战略意图进行了再保证,相互释放疑虑,做出澄清。奥巴马总统对我国领导有澄清,虽然美国要加强在亚太的存在,但是中国的强大是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方面也对美国方面做出一些澄清,中国是在崛起,但是并没有挑战美国作为世界老大的意思,也没有要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意思。

其二,南海问题使中美关系又一度紧张。我国在南海同时进行了七个岛礁的建设,也就是填海造陆,速度很快。这说明,我国综合国力确实上来了,技术水平也非常强,于是美国急了。越南20年以前就搞岛礁扩建,弄一块15平方千米的岛礁,弄了十几年,还没有弄完。南海问题原来是我国和越南、菲律宾这些东盟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次有点转为我国和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前不久,在新加坡开幕的香格里拉安全论坛对话会上,我们派去了副总参谋长,美国是国防部长去的,其他东盟国家也都是国防部长或者是军队上除了总统以外最高的负责人去的。这个对话会有一个特点,美国一上来调很高,很强硬,给我国施加压力,说实在不行,美国就要进入我国12海里,就是进入我们领海范围;我们的外交发言人和国防部发言人毫不含糊,强词回应,我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绝不动摇。这是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开始,到了会议中间,形势就开始有点转了,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其国防部长卡特原来单独攻击我国,说我国扩建岛礁,要停下来,到后来话锋一转说,所有进行岛礁建设的国家都得停下来,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这些周边国家。其实,这时候,我国已建的差不

多了,停了也可以。美国从偏袒越南、菲律宾这些国家转向一个好象比较公允的、对大家一视同仁似的态度。在这个时候,我们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访问美国,并且带了三个上将去,这是破例的,原来我们军委副主席也去过,一般带两个上将就可以了,这是军方的一个高级代表团对美国的访问。其中,还有总政的副主任,我们原来对美国访问,一般总政不会参与。就是说,我们对中美关系非常重视,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化解或者压低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中的一些矛盾。我们就南海问题重申了我国的立场,重申了我国的底线,有些措词也是比较硬的。中美关系似乎就这个模样,一上来双方先都很横,然后开始说软话,可能还会很友好,进而表示中美两国、两军一些合作的意向。

其三,当下美国在一些事情上的态度有一些微妙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奥巴马和美国政府并不希望在此次访问之前把中美关系搞的太僵。习近平主席这次对美国的访问是国事访问。一直以来,我们对于美国有政事访问或者工作访问,但是最高水平的访问——国事访问还没有。因此说,这次访问很重要。中美之间有矛盾、有分歧,特别是在南海等问题上,但是一段较量之后,双方很有意识地管控这些分歧、压低矛盾,把中美关系拉回到一个正常的水平线上。就是说,为了这次我国国家元首对美国的国事访问,美国也要营造出一定的良好政治气氛和条件。

(二中俄关系也是大国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俄罗斯是我国的近邻,中俄关系叫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叶利钦执政就建立起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后不断地充实、提升,后经普京、梅德韦杰夫这几任总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不断地加强,尤其是在普京主政之下,中俄关系有了实质性提升。特别是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政治、安全、经济、军事、能源以及国际多边合作等领域的合作,都有了实质性加强。像“海上联合—2014”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还有俄罗斯和我国2015年在地中海海域和太平洋地区举行联合海军演习,这都是带有很强的实战意味。尤其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中俄关系进一步加强。2014年5月普京总统访华,使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升,时下,俄罗斯和美国以及与欧盟的关系跌至自苏联解体23年以来的最低点。

第一,2014年5月普京访华,双方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中俄进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中俄关系都有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中俄政治互信增强、经济合作规模扩大,并且取得了突破,还有就是军事技术合作水平提升。具体来看: 一是政治互信增强。首先,中俄高层的政治互信加强了。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将首访第一站选在俄罗斯,还专程出席了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式。普京本来想把这次冬奥会搞得非常好,希冀由此提升其国家形象、国际威望。但是,乌克兰危机之后,普京遭到了美国和西方一些大国领导人的集体抵制。习近平主席力挺普京,专程前往,参加了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对普京来讲,意义非凡。另外,一年以来,中俄高层互

动频率非常之高,前所未有。我国有四位政治局常委、五位政治局委员、两位国务委员亲自参加了中俄定期合作交流,促成了双方各个领域的深入合作。

其次,俄罗斯领导层对中俄关系的重要性,尤其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有了高水平认知。过去,北约东扩挤压其地缘政治空间,乌克兰危机以后,对其进行集体制裁,施加压力。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单枪匹马面对30个发达国家的“群殴”,这时候俄罗斯倍感中俄关系的珍贵和重要。普京在俄罗斯最高政治讲坛俄联邦委员会就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讲话中,特意对我国领导人对俄罗斯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俄方对我国在捍卫重大利益上也表示支持,在背后力挺我国。

再次,俄罗斯民众对中俄关系重要性的认知也是大幅度提升。过去,俄罗斯民间社会对我国印象、认知不太好,因为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商人推销假冒伪劣产品等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现在俄罗斯人确实认为我们是真心支持他们。

二是经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都扩大了,而且具有实质性突破。普京2014年5月访华时,签了48个协议。李克强总理10月访问俄罗斯,签了36个协议。10月,普京借着APEC会议跟习近平主席会谈,双方又签了17个协议。2014这一年,在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见证下,签了101项合作协议和商业合同。这在世界签约史上和外交谈判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这些协议涉及到众多的合作项目,范围非常广,规模也特别大。

首先,能源合作。2014年5月普京访华,中石油和俄气公司签署了俄通过东线对华供应天然气的合同。过去,中俄也谈这个,谈的有点进展时,又卡在那儿了,主要是价格问题。这次,在中俄最高领导人的直接介入之下,结束了双方长达10年的马拉松谈判,达成了协议。根据这个合同,从2018年首批供气开始的每年50亿立方米增加到2031年的每年380亿立方米,合同为期30年,总价值是4000亿美元,这被称为世纪合同,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合同。另外, 俄罗斯还将其远东地区最大油田万科尔油田10%的股份出售给中石油,而且允许我国公司勘探俄罗斯北极大陆架的油气。

其次,金融合作。西方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尤其对其进行金融制裁,促使俄罗斯转向亚洲,当然首先转向了我国。从2014年5月起,俄罗斯的公司在与中方签订的一些贸易合同中,增加了一项新条款,必要时可以通过人民币或者港币结算,俄罗斯金融市场对我国开放,这对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是有好处的。再有,中俄金融合作业推进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再次,军事技术合作。在目前国际局势下,俄罗斯表示放宽对华军售。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普京也来了,两国国防部长在开会的时候给军事合作定了调,就是联合制造武器装备,实现维护地区和全球和平的防御目标。俄罗斯考虑对华出售先进的第四代战机,就是苏35和S400的防空导弹系统。另一方面,面对目前西方的制裁,俄罗斯生产的核心东西没有问题,但是零部件原来是靠独联体内部分工来解决的,乌克兰本来承担它的一些重要武器包括航空、通信设备的零部件生产。现在,乌克兰跟俄罗斯关系不好了,给我国留下空间,我们的零部件生产是可以的,这次军事合作,由我方给俄罗斯提供零部件。

第二,中俄关系最近的一些动向。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会谈,非常重大的一个成果是双方在“一带一路”战略上进行了政策沟通,这个体现到后来中俄两国政府发表的《联合声明》里面。

“一带一路”的推行,对大国和对小国的做法是不一样的。小国是需要实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道路联通、金融合作,搞贸易;大国则不一样,他们首先会琢磨我们的战略意图。2014年我国刚提出“一带一路”,俄罗斯就琢磨这个事,尤其是“一带一路”那个带,经济带往西面走,首先得走到中亚,中亚历来是俄罗斯的后院,往那边发展,俄罗斯是比较有戒心的。所以,跟大国先要搞政策攻坚,把战略意图讲清楚,把目的说清楚,讲明我们是要搞经济合作,要打造一个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即:开放、包容、自主、自愿。我们不搞军事联盟,也不搞地缘政治的势力范围。本来先要搞政策沟通,但是2014年普京没有回应。到了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取得了重大成果,双方签了《联合声明》。

习近平主席提出来“一带一路”战略,很重要的就是搞“五通”。第一通就是政策沟通。这次《联合声明》明确,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进行对接合作,包括基础设施、道路,金融、贸易、能源。这次访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安全领域加强了实质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安全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两国都在面临自己的一些安全问题,这时候唯有在安全领域加强合作,双方力量才大,才有底气。再有,这次访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双方同意共用北斗系统和格洛纳斯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必须得是非常可靠的国家,得是盟友,才有可能共用。另外,中俄决定在地中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这是一个破例的行动,这说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了,尤其是在安全领域有大幅度的提升。

讲到这儿,我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些新型的国际战略和外交理念跟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当然也包括中俄关系,这是我们一个主要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处理大国关系的对外政策。

二是提出“亲、诚、惠、容”为价值取向的周边外交理念。十八大以后,我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周边外交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前后,习近平主席就提出来“亲、诚、惠、容”的理念,这也是中国文化里面的精髓。

三是提出新义利观。义和利要辩证对待,有一个辩证的结合。不要为了利,丢失了义,要讲诚信、信誉、义气,兼顾互利共盈。

四是贯彻综合安全观。我国建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还要通过新的《国家安全立法》,就是要贯彻综合安全观,我们倡导的是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各个领域都要结合安全。这也是一个新的提法。

五是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在国际上,包括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建议在内,已经有28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设想或者计划。在这28个设想里面,为什么唯有我国的这个设想这么受欢迎,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就是因为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开放、包容、自主、自愿的特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主席以国际

合作倡议的形式提出的,其跟马歇尔计划是不一样的,跟别的区域合作模式也不一样,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旨在经济上实现共赢、双赢,首先对沿线国家开放,敞开大门,各国根据自己的意愿、需要,选择参不参加,并且可以以多种形式参加。由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合作。而且“一带一路”打的是一套组合拳,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鳌论坛上讲的, “一带一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会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带一路”的提出,有亚投行、丝路基金作为实际支撑。当然,我们搞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也不是孤立的。如果我们仅仅搞了亚投行,没有“一带一路”,那也就是处于技术层面或者事务层面的一个事项。因为刚开始建立的时候才21个国家,而且基本上都是小国,有了“一带一路”,就有了战略牵引,另外,“一带一路”提供了一套新的发展理念和合作理念,而且要打造一个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由此,使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上升到战略层次,干起来很有前景。

第二篇: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对于当前国际形势,可以用“12345”来概括。1指“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2即“两大公害”: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3指“三种态势”:总体缓和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而局部动荡、总体和平而局部冲突;4即“四股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5指具体呈现出如下五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不平衡。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后,各种国际力量正处于此消彼涨过程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在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美国一强称霸的局面暂时无法改变,其综合实力无人能及。与此同时,其他国际政治力量正在发展并逐步成为多极化世界的某一极,中国的迅速发展、俄罗斯国力的恢复、欧盟自我意识的觉醒、印度的崛起等,再加上非盟、阿盟等地区性国际政治组织的作用日益显现,多极化世界的雏形日渐明朗。正是由于各种新的国际力量的崛起,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宣称,美国放弃“先发制人”战略,谋求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合作,共担全球责任。

第二个特点:科技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当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各个国家都在构筑适应未来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2003年科研经费高达1180亿美元,前年又一次性追加四亿美元给其四大联邦科研机构,通过实施信息高速公路、人类基因组、纳米技术以及未来能源等重大科研计划,美国实现了全面领先的战略目标;日本实施“知识产权立国”计划,把以知识生产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韩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核心;印度实施重点赶超计划,目前其核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2010年5月, 美国研制的空天飞机X—37B试飞成功,据称两个小时内可以攻击全求任何目标,再次昭示了美国的军事霸主地位,严重危胁了其它国家的军事战略安全。目前,美国的X—47B据说也正在研制当中。

第三个特点:局部地区动荡局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世界上目前还存在几个火药桶,战火往往一触即发。

1.中东地区。该地区是当前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目前存在伊拉克危机、伊朗核危机、巴以危机等多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一直主张武力对搞以色列的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城,以色列则修建了高达3米的水泥隔离墙,将加沙围城了一座大监狱,加沙因此物资短缺,陷入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去年5月31日,以色列海军袭击了向加沙地带运送物资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队,引起了世界的强烈反2 应。今年2月18日,联合国召开大会对关于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决议草案进行了表决,15个联合国理事国,14个投了赞成票,1个否决票(美国)。

2.高加索地区。这一地区是俄罗斯与西方博弈的前沿。美国对高加索地区觊觎已久。近年来,美国利用这一地区国家与俄国的固有矛盾高调介入,支持“颜色革命”,扶植亲美政权,拉扰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原苏联加盟国加入北约,压缩罗斯的战略空间。对此,俄罗斯给予了坚决回击。目前,高加索地区局势依然十分糟糕。2010年2月19日,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印古什共和国发生连环爆炸,2人死亡,33人受伤,伤者包括当地警方负责人,车臣武装组织立即宣称对该事件负责。

3.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八个国家有三个国家战争阴影笼罩。一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为克什米尔闹得不可开交:巴基斯坦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视为有争议的领土,而印度则援引其宪法证明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冲突不断,由于两国都是有核国,克什米尔争端十分危险。而另一个国家是阿富汗,塔利班武装组织阴魂不散,时常兴风作浪。

4.非洲地区。由于党派、部族、宗教之争,地区、边界问题与争夺自然资源等,非洲地区战乱不断,政变频仍。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非洲3/4的国家卷入战乱,夺去了800多万人的生命,使1600万人无家可归。大分国家因战乱陷入贫困,贫困又时常引发 3 战乱,陷入“越穷越打,越打越穷”恶性循环之中。自今年1月25日以来北非、中东的部分国家连续发生大规模游行示威,有的已经一起政权更迭(例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已经下台)。

这四个地区的和平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既是这些地区的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与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也是大国之间的力量博弈的结果。

第四个特点:恐怖主义袭击依然不断。继“9.11”事件后,国际恐怖组织又在西班牙制造了“3.11马德里恐怖事件”、在俄罗斯制造了“别斯兰人质事件”,英国伦敦又发生了恐怖爆炸,在印度孟买制造连环恐怖袭击,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恐怖事件发生。2010年,相继在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发生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死伤惨重。5月份美国纽约在一周内就发生了数起“乌龙”恐怖袭击事件,搞得纽约民众人心惶惶。2011年1月2日,埃及教堂新年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已致21人死亡。2011年1月2日,俄罗斯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导致35人死亡,100多人受伤。2011年2月10日上午,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马尔丹一处军营发生自杀式袭击,致使31名士兵死亡。

第五个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目前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由美国资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复苏迹像,但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依然存在着再一次探底的可能。今年,希腊债务危4 机暴发,严重拖累了整个欧元区经济,欧盟因此不得不出台了7500亿美元对希腊资金援助计划。希腊债务危机也引起了全球的市场担忧,欧州、美国、中国的股市均相继暴跌。

第三篇: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形势与政治结课论文

作业要求: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年级专业: 工商110

1学生姓名: 郭楠楠

学 号: 201117910128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摘要: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在当今社会,国家间对权力与实力的追求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一战时期国与国的军备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但其竞争本质是不变的。当前的国际政治正逐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应该说当前的国际政治是进步了的。 关键词:政治本质、多极化趋势、安全挑战、和平崛起

一、国际政治的本质依然是为了追求权力与实力

几千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但人类群体间的关系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以黎以乱局为例。以色列的精确制导武器与先秦时期的冷兵器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以军侵黎与古代历史上大国入侵小国的军事冲突却无本质区别,国际社会一直没有形成垄断全部军事力量的中央政府,因此国家间发生战争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强者战胜弱者的概率远大于弱者战胜强者,而战胜方又必将是战后规则的制定者。在这种客观规律的支配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是当今国际政治的基础,仍是国际社会的行为法则。[1]友好与敌对之间的分界限并不总是十分清晰。存在一个模糊的区域,在此区域中,政府很难判断一种脆弱的友好关系是否已让位于敌对关系,反之亦然。即便是在最为友好的国家之间,通常也存在一种潜在冲突,它有可能突然被激活。[2]这一点很明显地表现在中法关系上。

所以国际政治的本质依然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

二、当今社会的政治局势

冷战结束以后,大国割据基本上处于人们常说的“一超多强”局面。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一般是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美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无一能够与其比肩,造成大国力量对比的失衡状态。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定时期,但大国间正发生着力量消长的变化,逐步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

1、国际关系新变化

美国凭借自己超强的实力,奉行狂妄的单边主义,妄图长期独霸全球。2004年8月宣布了进行全球部署大调整计划,力图在新形势下加强控制,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与安全。表面上看,美国霸气十足,不可一世,但在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后面,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美国内心缺乏足够自信。“9.11”时间给美国敲了一响悲惨的警钟,而对伊拉克的战争,不仅没有增加美国的安全感,反而危机四伏,安全缺乏保证。美国人民大选中最终选择了布什,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美国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悍然发动了“打伊倒萨”战争,如意算盘是按照美国的“自由民主”改造伊拉克,进而以此规模改造中东,牢固控制中东地区以及石油资源。[3]但事与愿违。 “多强”中最大的变化是欧盟的第五次扩大,虽然欧盟内部的“磨合”尚需较长时日,提高一体化的程度仍面临诸多困难,但其要害是内部还存在各种分歧,不能处处事事用“一个声音讲话。”但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庞大的“超级国家联盟“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还有中国的发展,俄罗斯的复兴势头,日本经济走出低谷以及对大国地位的强烈追求,都是影响大国关系格局的新因素。印度、巴西、南非等十来个国家,虽非传统概念上的强国,但他们的发展也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以上各种变化,是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之间这种软硬势力的相对此消彼长,表明多边主义是一种客观现实,无疑将对单边主义的行经形成不同程度的遏止,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国际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布什在纪念“9.11事件”五周年的集会上说“今天的美国比五年前更加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嘲弄。各种迹象表明,无论国际范围还是在美国本土,攻击或威胁这个超级大国的势力(及其人数),最近的这些年不断增多,美国变得更加不安全了。[4]的确,在当今社会,威胁国际安全的因素还存在很多。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伊拉克问题,巴以问题也持续紧张,冲突此起彼伏;非传统威胁也有增无减。与地区热点问题相比,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则更是任重道远。此外,世界还遭受着其他类别的安全威胁。04年的禽流感、印尼大海啸,07年的美国飓风,乃至当今中国的汶川地震以及印度的风灾,都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丧生,造成了各种损失更是无法估计。但是这些严峻形式与冷战时期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就拿冷战时期两极对抗格局为例。冷战时期是美国与苏联的东西方阵营对抗的两极格局,而后冷战时期的是美国(及其盟友)和主要是伊斯兰世界的强硬反美势力(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对抗势头。冷战的特点之一是它是在国家层面展开,盟友也是国家的行为体。而目前新的对抗趋势,既有国家之间的摩擦,也有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之间的较量,如“基地”组织等其他蒙面敌人与美国的抗争。

3、中日钓鱼之争

钓鱼岛问题之所以出现当前的复杂局面,日本是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美国也难辞其咎。首先,日本趁中日甲午战争于1895年窃取了钓鱼诸岛,制造了钓鱼岛问题。其次,二战后,日美两国于1951年和1971年分别以“交由美国托管”和“归还冲绳”名义,两次将中国的钓鱼诸岛私相授受,埋下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种子。第三,美国先是单方面宣称日本拥有对于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继而公然声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使中日钓鱼岛争端进一步复杂化。 在过去100余年间,日本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的野心。但日本企图将中国的钓鱼岛主权据为己有,并拿美日安保条约当护身符,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

其一,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历史脉络十分清晰、连贯,日本的强词夺理根本无法撼动大量历史事实以及《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的庄严规定。即使在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发生最为激烈的交锋时,美方也多次声明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

其二,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是,中国人民决不允许钓鱼岛主权旁落。钓鱼岛问题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日本如果以为有了什么靠山,有了什么护身符,胆敢在钓鱼岛问题上升级,必将自食其果。在中国人民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意志和决心面前,美日安保条约不是日本窃取钓鱼岛主权的护身符。

4、中国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29年持续地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关联;中国持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势力与各国平等互利合作,不单追求中方利益,而是立主双赢,并积极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不断为促进全球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原则,伸张正义,更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和支援其他国家,充分发挥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国际影响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如此迅速地发展壮大,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疑虑与敌视。中国发展在世界上存在正反两种反响,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大。[5] 三:结语

大国间有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也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大国之间的相互摩擦、争斗、协调、合作的复杂关系状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平与发展也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而且随着国际各种力量的均衡化发展,必然使国际关系更加稳定。 所以,虽然国际间竞争的本质没有改变,仍然是为了追求各自的权力与利益,但随着和平发展主题的深入人心,大多数国家或组织还是会遵循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致力于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因为现在各国在国际上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状态,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就无法谋求长期的发展,就无法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权利。而且,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必然会加快世界的和平发展。因此,可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现在的世界各国正在逐步建立一个共荣圈,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因而较以往的国际政治,当今的国际政治是进步了的。 参考文献:

[1]《环球时报》:2006年08月03日

[2](美)阿诺德.沃尔费斯:<纷争与协作—国际政治论集>第28页 [3]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2004年国际形势发展轨迹>第5页 [4]李慎明 王逸舟:<2007年全国政治与安全报告>第6页 [5]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2004年国际形势发展轨迹>第5页

第四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

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着菲律宾也与美国举行联合海上军演,南海问题又现紧张局势。

二、当前国内形势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的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数据可以印证这一点: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60%以上靠出口来拉动,而出口又基本上是以制造业为主;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0%以上;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每年创造GDP增长的两个百分点。当下,中国的世界工厂并未当好,还受没有自主产权核心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很低、工人待遇低下等诸多问题的制约。

(二)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对外贸易依存过高

居民消费率过低,不仅难以发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2008年以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但是效果仍然有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4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0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355亿元,同比增长17.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91亿元,增长17.4%。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从40%左右提高到2007年的66.2%,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0447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和外汇储备,导致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与汇率摩擦不断加剧。2005年7月汇改后的三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达21%,201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又升值3.1%左右,美元连续贬值使我国外汇资产风险不断深化。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过高,导致我国资源环境低效率消耗,大量资源和加工利润流失,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产业安全令人担忧。

(三)资产泡沫继续发展,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

自2010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节攀升,特别是自三季度以来,已连续5个月高出3%的警戒线,11月份同比上涨5.1%,涨幅创28个月新高,通胀压力越来越大。本轮物价上涨的"推手",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原因,也有供求紧张原因。从国外因素看,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给我国带来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从国内因素看,近年来,在外汇占款和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张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流动性存量始终十分充裕,随着国内经济转暖,通货膨胀很快重新进入人们视野。从供求因素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节能减排、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提高工资标准等转型政策,带来成本性涨价压力。此外,极端气候对食品价格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从本轮物价上涨的情况看,尽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前几轮通货膨胀涨幅小,但治理的难度可能更大,形势可能更严峻。主要原因是转型性涨价必然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各国宽松货币政策一时也不会退出,以后一段时期,我国可能面临持续较大的通胀压力。

(四)资源短缺已成“瓶颈”,粗放发展难以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7%以上,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被誉为“中国奇迹”。在耀眼的光环背后,不可否认的是,为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当前,总量日益庞大的中国经济在前行过程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高消耗、重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发展之路愈走愈窄。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从总体能源效率看,我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11%,产出只占世界的3%,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能源储备严重不足,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能源,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的能源生产难以满足整个经济的需要。能源的需求缺口虽然可以通过进口来弥补,但这种做法的不确定性很大,会导致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增大。以石油为例, 203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一旦石油危机重现,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环保意识淡漠,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常常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并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通过对中国7大水系412个观察点的抽样调查,受到污染的水面高达58%;全世界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城市占了16个;30%的农田由于遭受酸雨的影响而减产。有资料表明,在过去高速发展的30多年里,每年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估计占到GDP总量的10%。 1.新兴国家有哪些啊?

答: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印尼、墨西哥等

2.俄罗斯也是发展中国家吗?

参考:理解今天的俄罗斯,就必须评估其这20年的发展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渴望加入富裕的民主国家俱乐部,但在接下来10年的坠落过程反而使俄罗斯沦落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俄罗斯既没有成为一个民主国家,也没有创造经济发展奇迹。

3.中国现在处在的转型期是从什么向什么的转型?

参考:社会转型期,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4.日本按文章里写的,不是处境很危险,这样的一个国家岂不是可能瞬间就瓦解了? 参考:日本的财政赤字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当中是最高的,据最新的统计,日本财政赤字在今年年底要达到200%多,日本本身的财政赤字就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再发国债恐怕会对国家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日本的国债与其他国家不同,日本个人储蓄率是西方国家中最高的,所以政府发行国债不是像其他西方国家那样担忧,但是现在个人储蓄率由于日本经济近几年来一直不好,这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日本在西方国家当中也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日本的财政赤字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可能危机感不是那么严重,但是由于日本不断的追加财政赤字,私人储蓄率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两个趋势叠加起来可能未来日本的财政赤字也会出现隐忧。

日本的财政赤字问题是近10几年来开始显现出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的国库非常的丰润,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度很少,1990年到94年日本政府甚至没有发行国债。但随着90年代末泡沫经济的崩溃,税收收入大幅减少,日本每年新发行的国债额度开始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加上经济危机、社会老龄化以及少子化问题所引起的社会福利保障费用的逐年增加等问题的影响,日本的国债一直在逐年累积。据日本财务省发表的数据,截至2009财年,日本国债总额已增至将近88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0万亿元左右,再创历史新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的数据,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29%,位列于发达国家的前列。目前,由于日本国债的持有者90%以上来自日本国内,普遍认为日本政府仍然具有偿还国债的能力,所以信用评级机构并没有对日本的信用程度给出过低的评价。但日本国内的很多经济界人士对日本财政赤字问题仍然充满担心,认为长此以往这将导致日本面临财政崩溃的局面。

5.汇率是怎么回事?什么因素可以引起汇率变化?政策施加(比如直接说人民币的汇率要定为多少多少)有用吗? 参考:

(一)影响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从外汇市场的交易来看,国际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构成外汇交易的基础,因此它们也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例如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元在国际经济市场上长期处于下降的状况,而日元正好相反,一直不断升值,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长期以来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而日本持续出现巨额顺差。仅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贸易部分来看,当一国进口增加而产生逆差时,该国对外国货币产生额外的需求,这时,在外汇市场就会引起外汇升值,本币贬值,反之,当一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时,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加与外汇供给的增长,本币汇率就会上升。 货膨胀率的差异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长期,主要而又有规律性的因素。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从根本上说是根据其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来决定的。因此,在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其实际购买力也就下降,于是其对外比价也会下跌。当然如果对方国家也发生了通货膨胀,并且幅度恰好一致,两者就会相互抵消,两国货币间的名义汇率可以不受影响,然而这种情况毕竟少见,一般来说,两国通货膨胀率是不一样的,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货币汇率下跌,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货币汇率上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为它的影响往往要通过一些经济机制体现出来商品劳务贸易机制一国发生通货膨胀,该国出口商品劳务的国内成本提高,必然提高其商品,劳务的国际价格,从而削弱了该国商品,劳务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影响出口和外汇收入。相反,在进口方面,假设汇率不发生变化,通货膨胀会使进口商品的利润增加,刺激进口和外汇支出的增加,从而不利于该国经常项目状况国际资本流动渠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必然使该国实际利息率(即名义利息率减去通货膨胀率)降低,这样,用该国货币所表示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下降,导致各国投资者把资本移向国外,不利于该国的资本项目状况心理预期渠道一国持续发生通货膨胀,会影响市场上对汇率走势的预期心理,继而有可能产生外汇市场参加者有汇惜售,待价而沽,无汇抢购的现象,进而对外汇汇率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为弥补财政赤字一国政府可采取4种措施:一是通过提高税率来增加财政收入,如果这样,会降低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个人消费需求减少,同时税率提高会降低企业投资利润率而导致投资积极性下降,投资需求减少,导致资本品,消费品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进而导致汇率升值;二是减少政府公共支出,这样会通过乘数效应使该国国民收入减少,减少进口需求,促使汇率升值;三是增发货币,这样将引发通货膨胀,由前所述,将导致该国货币汇率贬值;四是发行国债,从长期看这将导致更大幅度的物价上涨,也会引起该国货币汇率下降。在这4种措施中,各国政府比较有可能选择的是后两种,尤其是最后一种,因为发行国债最不容易在本国居民中带来对抗情绪,相反由于国债素有“金边债券”之称,收益高,风险低,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投资机会,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因此在各国财政出现赤字时,其货币汇率往往是看贬的外汇储备的高低一国中央银行所持有外汇储备充足与否反映了该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稳定的能力大小,因而外汇储备的高低对该国货币稳定起主要作用。 外汇储备太少,往往会影响外汇市场对该国货币稳定的信心,从而引发贬值;相反外汇储备充足,往往该国货币汇率也较坚挺。例如:1995年3月到4月中旬国际外汇市场爆发美元危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克林顿政府为缓和墨西哥金融危机动用了200亿美元的总统外汇平准基金,动摇了外汇市场对美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能力的信心。

(二)心理预期因素在外汇市场上,人们买进还是卖出某种货币,同交易者对今后情况的看法有很大关系。当交易者预期某种货币的汇率在今后可能下跌时,他们为了避免损失或获取额外的好处,便会大量地抛出这种货币,而当他们预料某种货币今后可能上涨时,则会大量地买进这种货币。国际间一些外汇专家甚至认为,外汇交易者对某种货币的预期心理现在已是决定这种货币市场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在这种预期心理的支配下,转瞬之间就会诱发资金的大规模运动。由于外汇交易者预期心理的形成大体上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利率,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状况,政府经济改革,国际政治形势及一些突发事件等很复杂的因素。因此,预期心理不但对汇率的变动有很大影响,而且还带有捉摸不定,十分易变的特点。

(三)信息因素现代外汇市场由于通讯设施高度发达,各国金融市场的紧密联接和交易技术的日益完善,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市场,因此,市场上出现的任何微小的盈利机会,都会立刻引起资金大规模的国际移动,因而会迅速使这种盈利机会归于消失。在这种情况下,谁最先获得有关能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和预期心理的“新闻”或信息,谁就有可能趁其他市场参加者尚未了解实情之前立即做出反应从而获得盈利。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预期心理对汇率具有很大影响的情况下,外汇市场对政府所公布的“新闻”的反应,也不仅取决于这些“新闻”本身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更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在预料之中,或者是“好于”还是“坏于”所预料的情况。

总之,信息因素在外汇市场日趋发达的情况下,对汇率变动已具有相当微妙而强烈的影响四)政府干预因素汇率波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各国政府(央行)为稳定外汇市场,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常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干预的途径主要有四种:①直接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②调整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③在国际范围内发表表态性言论以影响市场心理;④与其他国家联合,进行直接干预或通过政策协调进行间接干预等。这种干预有时规模和声势很大,往往几天内就有可能向市场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当然相比较目前交易规模超过1.2万亿的外汇市场来说,这还仅仅是杯水车薪,但在某种程度上,政府干预尤其是国际联合干预可影响整个市场的心理预期,进而使汇率走势发生逆转。因此,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但在不少情况下,它对汇率的短期波动有很大影响按在干预汇市时是否同时采取其它金融政策,央行的干预一般被划分为冲销式和非冲销式干预。非冲销式干预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时不采取其他金融政策与之配合,即不改变因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反之,冲销式干预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的同时,采取其他金融政策工具与之配合,例如在公开市场上进行逆向操作,以改变因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一般来说,由于非冲销式干预直接改变了货币供应量,从而有可能改变利率以及其他经济变量,所以它对汇率的影响是比较持久的,但会导致国内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动,干扰国内金融政策目标的实现;冲销式干预由于基本上不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也很难引起利率的变化, 所以它对汇率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但它不会干扰国内金融的其他政策目标的实现,不会牺牲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第五篇:当前国际形势分析——欧美债务危机和当前经济形势论文

欧美债务危机和当前经济形势

——欧美债务危机的形成和影响初探

专业班级:8888888 学号:888888888 姓名:Longer 【摘要】今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特别以欧美为主的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前进的影响尤为突出!主权债务风险的积累是有原因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其暴露与爆发的过程。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制约着还贷方国内消费需求的复苏、影响国际投资环境并且损害国际经济基础。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出台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人为拉动经济快速步入复苏通道,然而非常规救助计划是依靠国家财政赤字、举借内外债来实现的,所以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由此陷入“危机——救助——更大的危机”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因此,正视财政风险,建立可持续财政体系,是防患于未然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欧美债务危机 主权债务 形成和影响

今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2011年,人们对世界经济复苏抱以厚望;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2011年已过去大半,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并非如此前多数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那么乐观,前景仍然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以欧美为主的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前进的影响尤为突出!

主权债务(sovereign debt)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 主权债务危机,不仅是财政收入(含发债收入)无法维持一般性支出和债务本息偿还的平衡,而且更是国家财政信誉的破产。

国家财政崩盘的负面影响是综合性的。首先意味着一大批债权人投资无法兑现,其次意味着社会福利支出失去来源,这样就会对经济实体产生冲击,导致大批企业倒闭和人员失业,进而全面引发社会问题。在规避这一风险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饮鸠止渴”的办法,不断扩大借债规模;但无节制的借债,突破实体经济增长可能导致国家财政预期增收目标无法实现,债务危机也就不可避免。这种做法与后果,本质上就是制度性危机。

人们普遍认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延伸。但是主权债务风险的积累是有原因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其暴露与爆发的过程。

第一,非常态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主权国家过度举债。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不断出台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动辄上千亿美元的救市资金不断增加国家的财政赤字,在财政投入无法支撑所需开支后,政府不得不大量对外举债,导致了财政赤字与主权债务风险伴随经济复苏而来。

第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经济缺乏“生产性”而使虚拟经济破坏了实体经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量投入的货币并没有创造实际价值。大量投入到市场中的货币并没有在实体经济中流动,并没有创造新的产业,不能参入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因此欧美的就业率就一直无法提高,而大量的流动性依然被国际投行和对冲基金等所掌握,他们引导市场高度投机,高度投机的浪潮彻底破坏了稳定的市场价格,严重地破坏了贸易往来,严重地阻碍了实体经济发展,所以即使市场再次投入大量的流动性,其实质都是在推升投机和通胀,世界经济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虚拟经济已经成为吸血鬼,不断吸食实体经济的血液,造成实体经济贫血,实体经济的贫血就决定了欧美经济从根本上无法摆脱困境。而且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失去了“生产性”,即失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是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以冰岛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冰岛就效仿英美等国的金融体系,制定了高利率和低管制的开放金融政策,导致国内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急剧膨胀,一旦信贷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高额负债形成支付危机必然引起金融系统的崩溃。

第三,没有量入为出,超偿付能力的过度依赖外资。在遭受债务危机的国家中,大部分国家实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生产力,导致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对外资过度依赖。这决定了其在经济受到冲击时,外资突然撤出,政府却没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来维持经济正常运转,进而陷入危机。

第四,过度消费是欧美经济的顽疾。虽然欧美加强了银行业监管,也只不过是对过度投机略有限制,即使欧美的银行业务被分拆,投机风潮依然无法扭转,这是各国间的经济博弈所造成的结果,从债务问题形成的主因上来说,债务继续放大这个关键问题欧美无法解决,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经济模式是过度的超前消费。欧美经济是消费未来,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一个人不断消费未来,老的始终花小的钱,上一代人不断在花下一代人的钱,甚至是花下几代人的钱,由此债务越累积越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欧美的债务危机终有一天还是会彻底爆发,而欧美的银行业所推崇的超前消费观在欧美国家根深蒂固,无法改变,所以欧美未来发展的结局也就一目了然。欧美债务危机可能进一步加剧,继续影响着世界经济!

当然,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在债务危机下,政府不得不采取缩减支出、增加税收的政策,这样不仅会增大经济复苏的难度,而且很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二是制约还贷方国内消费需求的复苏。在经济衰退和复苏阶段,政府为改善预算收支状况所做的努力,不管是削减开支,还是增加税赋,必然要以抑制消费为代价。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国内消费难以有效复苏,投资和内需就会受到制约,经济的复苏就会受到影响。反过来,如果经济增长不能恢复到合理水平,就业状况就难以好转,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国内消费需求必然疲软。这可能会使消费持续疲软,经济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低于潜在增长水平。

三是影响投资环境。主权债务危机会导致汇率波动,利润下降,融资成本上升,市场和投资环境急剧恶化,给国际市场增加不确定性及风险,将冲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对外投资决策与现有经济政策。

四是损害经济基础。主权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可能会严重损害经济的基础。债务重组和消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经济衰退和复苏阶段,政府赤字仍会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而当经济进入扩张阶段后,巨额的债务负担必然制约经济扩张的速度。

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出台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人为拉动经济快速步入复苏通道,然而非常规救助计划是依靠国家财政赤字、举借内外债来实现的。在欧洲债务问题出现以后,欧盟采用了很多方案试图化解债务危机,出台750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寻求IMF、美国与中国的援助以及德国提出消减开支、加强对冲基金监管、防止“裸卖空”等等,从实质上讲这些都不是解决主权债务问题的根本方案,针对目前的欧洲债务危机,世界最多只能找出防止其进一步恶化的方案,却没有找出有效的彻底解决方案,找不出解决根本问题的手段,那么中长期来看欧洲债务问题就必然还要扩大化,危机也就势所必然。从欧洲央行开始购买主权债务以及日本又于近日投放110多亿美元的流动性来看,一些重要的经济体解决债务危机的暂时手段就是印钞票,从实际效果上来讲,虽然印钞票可以缓解暂时的危机,却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由此可见,当一国财政支付一再超出警戒线,长期与其收入不匹配,致使到期主权债务不能及时偿付,财政风险导致的主权债务危机便发生了,由此陷入“危机——救助——更大的危机”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事实证明,过度依靠对外举债和赤字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危机背景下,应对危机出台一系列非常态的财政刺激计划,进一步加大了财政风险,而财政刺激计划运用不当,很容易陷入刺激计划的陷阱,产生“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国家风险”的怪圈。救急性的财政赤字刺激政策不可持续,一旦经济好转要及时退出。无论如何,正视财政风险,建立可持续财政体系,是防患于未然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1】《上海证券报》-2012年02月23日

【2】《经济日报》-2012年01月19日

【3】《重庆日报》-2012年01月16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脑室管理员岗位职责下一篇:电脑销售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