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版

2023-03-12

第一篇: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版

拿来主义导学案_老师版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导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导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3、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吝啬()玄虚()蹩进()......

残羮冷炙()脑髓()孱头()自诩().....

掘起()磕头()徘徊()蹩进().....譬如()国粹() ..

guān miǎnlìnsâxuánbiãgēngzhìsuǐcànxǔjuã kēpáihuái biãpì cuì

4、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点词语。

礼尚往来大度 .

残羹冷炙冠冕堂皇 ..

孱头玄虚

国粹

5、填空题鲁迅是我国伟大的()、()、()。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精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熟悉课文内容;

2、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

自学引导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4段)

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的态度是什么?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对这几种主义进行了否定和破除。

重点在后者:送去主义。

卖国主义。

2、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送去主义”?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送古董、送画、送活人。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

“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发扬国光”在鲁迅看来其实就是“卖国求荣”作者正话反说,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3、第3段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它采用了类比的认证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外国送来了什么?这些东西用作者的话来讲是什么?这种送来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文章第5段和第六段进行分析。

明确:“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也可以理解为 “抛来”是被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残羹冷炙。

毒害中国人民, 欺骗中国人民, 用鸦片来掠夺中国的银两。

5、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2)“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二、小结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揭示了反动统治集团由“闭关主义”变为“送去主义”,由“惧外”到“媚外”的发展逻辑,着重批判了“送去主义”,把它的内容,特别是“学艺”方面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自学引导

一、阅读课文5-9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2、“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大宅子―文化遗产,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错误态度表现比喻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大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3、“大宅子“里有什么?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内容?“拿来主义”者对这所“大宅子“里的东西采取的总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鱼翅吃掉喻文化精华

鸦片送药房喻益害并存

烟枪烟灯送、毁掉喻文化糟粕

姨太太走散喻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二,阅读最后一节,回答问题。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怎样“拿来”? “拿来”的目的何在?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

三、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义。作者所论证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一致的。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不能忽视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

四、附“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

练习三:①“捧”,表现了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神态。“挂”,刻划了卖力献媚的丑态。“发扬国光”,辛辣讽刺“送去主义”者取悦洋人,宣扬国粹主义的卑鄙行径。

②“一点进步”是反语,送古董去展览和派活人去传道,目的一样,有什么进步可言,何况故意“显出”,更加令人恶心,所以前面加了个“可以算得”以示轻蔑。

③“丰富”“大度”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作者对他们给予有力鞭鞑。④“摩登”是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第二篇:《品质》导学案(教师版)

盐城市时杨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必修3专题2编号:06使用时间:2014年3月2日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品质》导学案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盐城市时杨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必修3专题2编号:06使用时间:2014年3月2日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第4页共4页

第3页共4页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第三篇:茶馆导学案(教师版)

《茶馆》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3、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一、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以长篇小说和剧本著称于世,作品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品数量也很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离婚》《二马》等;中篇小说《月牙儿》等,话剧剧本《茶馆》《龙须沟》《方珍珠》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1951年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其他

《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二、字词积累

1.语音

戊戌(wùxū) 拉纤(qiàn) 侦缉(jī) 贵庚(gēng) 沏(qī)茶

官饷(xiǎng) 眼拙(zhuò) 珍馐(xiū) 咂摸(zā mo)

2.语义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

惹人注意: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惹,招引、引起;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珍馐:珍奇名贵的食物。馐,美味的食物。

体面:(1)体统、身份。(2)光荣、光彩。(3)相貌或样子好看、漂亮。

咂摸:寻思,反复研究。

满面春风: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春风,指笑容。

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老气,老年人的气派;横,充满。

兵荒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

三、文章概貌

1 1.社会阶层状况

本文属于第一幕,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情况,可以通过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之下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认识那个时代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封建主义

庞总管是封建主义势力的代表,宋恩子和吴祥子是封建主义的爪牙。他们极端落后、保守、反动。死守“祖宗的章程”,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不顾民族危亡,只顾自己作威作福。庞总管这个70多岁的老太监,居然买一个15岁的黄花闺女作老婆,还要操办喜事,荒唐之至。封建顽固派镇压维新运动,倒行逆施,是有社会基础的。听茶客甲乙丙丁的议论,就可以看出腐朽的寄生阶级他们是仇视戊戌变法的。

帝国主义

《茶馆》并无一个洋人出场,但是我们分明感觉幕后是列强的势力。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依仗洋人的势力,“连官面上都不惹他”。二德子对常四爷如狼似虎,一见马五爷就软了,奉承都来不及。

这幕戏更多地表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洋货大量倾销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崇洋媚外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刘麻子一人身上,就是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农村经济,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社会渣滓

为数众多的城市居民没有正当职业,非不正当职业又不加取缔,不但有唐铁嘴这样的无赖,而且有刘麻子这样的地痞。刘麻子乘人之危,昧着良心拉纤,把人家15岁的大姑娘卖给70多岁的老太监,把价钱压到10两银子,从中捞取190两银子。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抽大烟,却又讨茶喝,死皮赖脸,落拓不堪。更有一批地痞流氓与营中兵丁相勾结,动不动就打架斗殴,为了一只鸟,竟要大动干戈,社会秩序的混乱可想而知。

民族资本主义

秦仲义乡下有地产,城里有买卖,他雄心勃勃地计划着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都卖了,开“顶大顶大的工厂”。以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是有爱国心的,他代表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梦想着用民族工业对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拯救国家命运。他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市民

茶馆老板王利发正像他自己说的也是“苦命人”,为了维持经营,处处赔小心,“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连唐铁嘴那样讨人厌的下三烂,他也不愿得罪。房东来了,更是嘴甜如蜜。他的经营,非常艰难。

常四爷所遭遇的是政治压迫。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没有丝毫言论自由。 还有那个做小买卖的老人,82岁了,“没人管”,所谓“幼有所长,老有所养”的社会理想荡然无存。

农民

这一幕康六卖女是重头戏,无独有偶,又有乡妇要卖十来岁的小妞。康六把女儿康顺子卖给老太监,自己也明白这是丧失了人性,但是无可奈何:“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东家逼债,举家断炊,在死亡线上挣扎,他的命运悲惨到连亲情、人性也顾不上的地步。

2 总而言之,这幕戏反映了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顽固派的猖獗,预示着清王朝的崩溃。

2.主题思想

课文节选的第一幕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变法失败之际的社会面貌,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3.总体特色

(1)结构特色: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形成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没有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人物众多,相对独立。

(2)语言特色: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潜台词丰富。 课文精析

1.本文作为剧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茶馆》一剧的创作是一个创新。人物多,头绪多,随着人物的进进出出,有如万花筒一般,演出了一场又一场好戏,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全剧没有一个中心人物,而是轮流突出,剧作家用这样的办法作社会生活面面观。将众多人物比较一下,也有轻重之分,在舞台上的时间有长有短,人物身上的戏也有多有少。大致可以分几个类型:

第一类,人物在舞台上时显时隐,例如王利发虽然一直在舞台上,需要他说话才说话。这样的人物不少,如唐铁嘴、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李

三、茶客甲乙丙丁,庞总管,有时有戏有时没戏。

第二类,人物出场后,剧情以他为中心展开,例如秦仲义。

第三类,人物上上下下,例如二德子、康

六、黄胖子、乡妇、小妞。 第四类,人物出场时间很短,随之即去,例如马五爷,老人。

剧作家又设置了一个后院,让双方打手在这时会面,二德子、黄胖子则出出进进,增加了舞台层次感,增添了剧情的厚重感,增添了热闹气氛。

一个个场面的编排是颇具匠心的。虽然没有一个中心事件,但是讲究剧情的波澜。剧作家把常四爷、松二爷出场安排在前面,秦仲义的出场安排在中间,庞总管的出场安排在后面,这样编排,体现了剧作家的匠心。这一幕剧情如同有中心事件一样,有波澜,有高潮。常四爷说“大清围要完”那句话是秦仲义在场时说的,宋恩子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却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剧作家将他们的行动安排在庞太监出场之后,就是要在最后一部分集中表现顽固派张牙舞爪。

2.节选第一幕中的人物各有何性格特点? 常四爷、秦仲义、王利发是第一幕中刻画得最为鲜明的人物。

常四爷是一个旗人,是爱国者的形象,他正直,热爱祖国,痛恨洋人,痛恨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对穷人、弱者,他慷慨相助,对特务、爪牙、地痞流氓充满蔑视,勇于抗争。他倔强,敢于憎,敢于怒,敢于当众宣布“大清国要完”,是个有血气的硬汉子,是正义和反抗力量的代表。

秦仲义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试图走实业救国之路。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体现了新兴阶级的锐气。

3 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是圆滑自私的小业主的典型。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于练、普于应酬,八面玲珑,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强者面前他忍气吞声;在弱者面前,他虽无害人之心,但却没有多少同情心。在黑暗的旧中围,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3.本文的人物语言有何特点? 《茶馆》人物的台词高度个性化。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第一幕写的时间是清代末年,人物语言有时代色彩。《茶馆》中人物是北京人,人物语言有北京话的特点。《茶馆》中人物众多,每个人台词不多而个性各异,人物语言有精练之至而异彩纷呈的特点。《茶馆》中人物有不少邪恶之徒,无耻之徒,人物台词常有讽刺意味。例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符合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4.整体把握第一幕的主旨,理解潜台词的含义课文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文中从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一定要扣住剧本来回答。) 总结:作者虽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大茶馆折射出小社会”,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

随堂练习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戊戌(xū 沏茶(qī)嗜好(shì)

B.搭讪(shàn)坤角(kūn)淘汰(tài) C.茶盅(zhōnɡ)造孽(niè)缧绁(shi)D.咂摸(zā)神龛(kān)痞子(pǐ)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割据

掌腰

老气横秋

风声鹤唳 B.抱怨

舒服

硕果仅存

暴殄天物 C.寒酸

麻烦

兵慌马乱

庸人自扰 D.津帖

鞠躬

尽善尽美

魑魅魍魉

3.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B.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这种由假说发展成定律、原理的情况,真是俯拾皆是。

C.我国已经加入WTO,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有关规则做到胸有成竹。 D.对那些低级庸俗、哗众取宠的文学作品,稍有欣赏水平的人都会嗤之以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江华在信中提出的问题是完全正确的,我在此感谢他对我的疏忽的补充。

B.正如从躯体上分离出来的手不能成为手一样,与其他人隔绝开来的人便也不成为人了。 C.我们顺利地按照守林人所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密林深处的小湖,大家高兴极了。

D.老校友生动的报告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听起来感到特别亲切。

4 5.依次填入下列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

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静,又干净。 ①行人也不多

②没有一点尘土

③地下只有一些水塘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6.老舍先生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作者在《茶馆》中着力刻画了一批“小人物”。下列人物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王利发 ②松二爷 ③康顺子 ④崔久峰 ⑤吴祥子 ⑥刘麻子

⑦宋思子 ⑧唐铁嘴 ⑨常四爷 ⑩巡警

老林

老陈

A.①②④⑤/⑦⑨/③/⑥⑧/⑩

B.①②③⑨/④/⑤⑦⑩/⑥⑧ C.①②③/④⑩/⑤⑦⑧⑩/⑨

D.①③/②/④/⑤⑥⑦/⑨⑩

7.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②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③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

④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你二位这回事! ⑤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 ⑥我要是会开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⑦就走吧,还等着真换两个脆的吗?

A.③⑦不同;②⑥不同;①④相同。

B.③⑦相同;①②不同;④⑥不同。 C.④⑥相同;①⑦相同;④⑤相同。

D.②④不同;①⑥不同;③⑤不同。

附:剧情简介

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 历史画面。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经过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开张,王利发与妻子抱怨生意艰难,时局混乱,茶馆前景暗淡。这时巡警来向王利发讨要公粮,王利发交不出,只好贿赂巡警免交。一群大兵来到茶馆闹事,王利发又送钱打发了他们。以卖菜为生的常四爷说起自己十多年前只因说了“大清国要完”这句话,就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并述说了自己十多年来的经历。特务宋恩子、吴祥子要检查茶馆后面公寓里住着的学生,王利发阻止他们,无奈答应了每月给他们送钱。十多年前被刘麻子卖给庞太监做老婆的康顺子,带着养子康大力找到茶馆,见到刘麻子要跟他算账。原国民党议员、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既不满现实,又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中国非亡不可”。刘麻子贩卖妇女,为两个逃兵说媒,宋恩子、吴样子以抓逃兵为名,把逃兵的钱全部拿走,并抓走刘麻子充当逃兵交公。

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刚刚投降,国民党就进了北京城,国民党特务与美国兵到处横行,市面一片混乱,民不聊生。裕泰茶馆也已败落不堪,难以维持。希望改良的老板王利发想聘女招待,以此来支撑老字号茶馆,但都无济于事。茶馆帮佣康顺子的养子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八路军游击区参加了革命,反动势力到茶馆逼迫王利发,要他交出康大力的母亲康顺子,否则砸掉茶馆。王利发被逼得走投无路,把儿子、媳妇、孙女送走去投奔康大力,自己与被国民党没收了一切产业 5 的秦仲义和以卖花生豆度日的常四爷,一起聚集在茶馆里烧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可诅咒的时代送葬。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

第四篇:《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

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长亭送别》导学案

王实甫

【学习目标】

1. 欣赏文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3. 鉴赏崔莺莺的形象。

【学习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习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案

一、关于元杂剧

1、定义: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元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元杂剧的基本特点:

2、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唱即唱词;白即说白,是戏剧人物语言,是我们鉴赏的重点;科即科介,就是舞台说明,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

3、杂剧分四折一楔子。楔子相当于序幕,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曲牌类似于词牌,和曲子的内容无关,只规定曲子的韵律、格律、字数、句数,一韵到底,一人主唱。

4、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不同的宫调。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化,也是同剧情的变化相对应的。

(1)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2)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曲文中多衬字。

5、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和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的韵文。宾白既可以穿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可用于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6、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7、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基若干小类,以

- 1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上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在文中有何作用?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采用了排比手法。用了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李清照的哪一诗句表情达意的手法相同?

采用了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手法相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两个典故。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下阕):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

三、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阅读文章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

- 3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课后巩固案

1、下列四项均有错别字,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 ) 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婧疏林桂住斜辉。

B、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需寄,你确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C、到京师服水土,乘程涂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 D、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义,怜取眼前人。

2、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C ) A、忳忳(行动迟缓的样子)

破题儿(开始,起头)

弃掷(遗弃)

靥儿(笑脸) B、揾做(用手指按)

煞强如(远胜过)

谂知(深切体会,深知)

口占一绝(即兴作诗) C、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赓续(继续)

玉醅(美酒)

泠泠(清淡) D、栖迟(留恋)

只索(只好)

余荫(多余的荫凉)

推壶(假装整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B )

A、同样辛辛苦苦努力一年,有些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兴高采烈;而有些同学却并不满意,黯然销魂。

B、春节前夕,亲人和朋友从远方赶来与我们相会,那相会的月台上,有深深的期盼和破镜重圆的惊喜。

C、保定新区80岁的刘世昌王秀情老夫妇结婚六十一年来,举案齐眉,互相敬重、扶持,从未红过脸、闹过别扭。

D、春节期间,在外务工的男人回了家,与妻子团聚,可春节过后,又要外出打工了,又要劳燕分飞,一别又是一年。

4、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分析不当的是( B)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5、[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 B )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6、《长亭送别》这折戏的矛盾焦点是(D )

- 5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福和个性解放所作的斗争,并且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写出了青年反封建的胜利。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离经叛道的觉醒青年的时候,就曾经以爱读《西厢记》作为体现他们思想默契的凭证。由此可见,《西厢记》是封建社会中鼓舞青年反抗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的教科书,影响深远。

其次《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是异常突出的。过去国外流行一种错误的说法,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不注重人物心理的刻划,缺乏深刻的感染力量。《西厢记》的成就,却是对这类论调的有力驳斥。在这部杂剧中,作者对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的批判,主要通过崔莺莺的矛盾与觉醒的过程体现出来。剧中主人公的性格,既鲜明,也揭示了时代与环境的制约。作品正是透过人物复杂细致的心理活动的刻划,说明社会的黑暗与贵族小姐为摆脱封建桎梏的痛苦而真实的过程。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也是历来为人们啧啧称道的,精采的一折。无论从表现主题或者从矛盾冲突来看,《长亭送别》都占有极重要的位臵。它紧扣着对门第婚姻的批判,是封建势力与追求个性解放、坚持自由结合的青年交战的第二个回合。《长亭送别》所叙写的,就是张生被迫与莺莺分离、上京取应时的场景。这一折,使全剧从欢乐的气氛再次走向低沉,但也为全剧增添了曲折,反过来又有力地烘托了结尾团圆的喜剧效果。从这折戏中不难看到,双方在伪装的礼节背后隐伏着激烈的对立情绪,老夫人在饯行席上虚应故事的安排与对张生的冷漠,恰与莺莺为张生被迫长期分别而产生的痛苦和关切形成鲜明对照,封建势力的残酷与罪恶,也从此获得了再次的暴露。《长亭送别》正是以其对主题与矛盾冲突的成功体现与人物心理的细致刻划,以其语言的华美精丽而成为《西厢记》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性的。 3.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据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二、元曲大家代表作及故事梗概

1、关汉卿《窦娥冤》

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

- 78 -

第五篇:《湘夫人》导学案教师版

《湘夫人》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知识链接】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背景介绍 ]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袅袅( ) 白薠( ) 罾何( ) 澧有兰( ) ..... 沅水( ) 骋望( ) 余褋( ) 潺湲 ( ) .... 西澨( ) 搴汀洲( ) 九嶷( ) 擗蕙櫋 ( ) ....... 荪壁( ) 兰橑( ) 罔薜荔( ) .....

2、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讲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着。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第一段: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第二段: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第三段: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第四段: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重难点解析】

1、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历来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为什么? 秋风、木叶表达失落、惆怅之情,凄清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悲凉的心境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3、第三段详细描写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很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4、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这四句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湘君怎样复杂的心情?

把您赠给我的短袄向大江之中投弃,又向澧水之滨抛下您赠我的单衣。我却又来到平坦的汀洲采来杜若,且将它珍重地赠给远人,聊表我的柔情蜜意。

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心情。

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主题探究】

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用学过的知识,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理由。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延伸阅读】

古典诗词中的那些“错过”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擦肩,转身,回首,然后各奔东西,这几个动作串联在一起,带来的是无尽的伤感。每一个人都在苦苦追寻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但很多时候,这样的追寻常常伴随着令人心痛的错过。所谓错过,不是错了,而是过了。满心满眼的遗憾,就在下面的古诗词里。

赠张生 【唐代】元稹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西厢记》是爱情的经典,但原来的故事却并未是这样的喜剧结尾。一篇《莺莺传》,张生始乱终弃,负心行为人尽皆知。张生抛弃了莺莺,最后二人各自成婚,但张生无耻却想再续前缘,幸亏莺莺冷静绝情,彻底断绝了关系。错过的就让它过去吧,从今以后各自安好,也免得徒增烦恼。

节妇吟 【唐代】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原本是为了表达忠于朝廷的心迹,但却因此而描绘了最感人,却也最无奈的一段感情。当爱情与婚姻出现了碰撞,当缥缈的浪漫与现实的生活产生了冲突,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这位“节妇”或许给了我们一个示范,尽管这选择无奈又心酸。

赠婢 【唐代】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这首诗描写的是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这是一个因门第悬殊而造成的爱情悲剧。诗的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巧妙地透露出诗人的不满,对弱女子的爱怜同情。而“一入”、“从此”两个关联词语,概括出寒门情侣长久、无止尽的痛苦,所表达的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深沉的绝望,比那种直露的抒情更哀感动人。

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物是人非,有了戏剧性,也有了传奇的色彩,因而脍炙人口。

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上片写去年情事。下片写今年相思。言语浅近,情调哀婉,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视中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了悲戚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旧情难续的深重哀伤。这首词与上一首诗类似,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钗头凤·红酥手 【宋代】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世情薄 【宋代】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两首词描写的是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二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历来让人传送不休。陆游词记述了二人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美轮美奂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唐词是回到家中,愁怨难解的和唱,的种种心事,直抒胸臆,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二人的凄楚痴情,催人泪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念念不忘剧情分集介绍下一篇:耐磨砖项目商业计划书

热门文章

拿来主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