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城县农业调研报告

2022-08-21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拜城县农业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拜城县农业调研报告

黎城县生态农业园调研报告

黎城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区项目

调研报告

根据《省重点工程领导组关于成员单位包干联系推进省重点工程项目的通知》的精神,我中心于4月16日由王立坚主任带队,一行两人赴黎城县,就推进黎城县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项目建设进行了督促检查。我们采取了查看项目规划和园区建设资料,赴园区建设地点进行现场勘察,与园区建设的领导小组同志及项目实施企业代表进行座谈会等形式。黎城县县长郝献民,黎城县副县长、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王振力,黎城县农业委员会主任、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何亚波以及入驻园区的各企业负责人共10人参加了座谈。通过检查,我们认为黎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充分,2013年由县政府负责的园区“三通一平”已经开工建设,各个入驻企业的建设资金已基本到位,园区建设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现将督促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概况

黎城县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区项目位于山西省黎城县县城规划区东南部。2011年,园区按照“科学发展、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优先、区域协调”原则开始规划设计。

该园区总规划面积55.31公顷(约829.65)亩,项目总 1

投资12.24亿元。由北京万友合益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由山西国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太原经济区分公司完成《修规》设计。园区建成后,将形成集农产品新品种繁育、生产示范、加工、仓储、冷链和物流于一身的综合性园区。园区内现入驻4家企业,分别是:山西黎城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山西鑫农奥利种业有限公司、黎城五洲商贸有限公司、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该项目具体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仓储冷链物流项目。该项目由山西黎城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项目建设内容为:农产品生产示范、加工、仓储、农产品冷链及物流等,总投资6亿元。

(二)玉米新品种繁育及加工基地项目。由山西鑫农奥利种业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项目建设内容为:玉米育种、繁育、种子加工等。

(三)粮油开发项目。由黎城五洲商贸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项目建设内容为:面粉加工、饲料加工、市场物流等。

(四)核桃系列休闲食品项目。由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项目建设内容为:休闲食品、特种食用油、标准化示范园区、花椒加工等。

二、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2013年100亩建设用地已向省国土厅进行报批,

即将批复,所涉及100亩土地的补偿资金均已筹集到位。园区基础设施“三通一平”建设由黎城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由“园区管委会”具体组织实施。目前道路建设已经启动,将于4月底完成。水、电建设将于5月上旬完成。各公司用于2013年项目的建设资金已经基本到位,在“三通一平”相对完善后即可开始今年的项目建设。

三、2013年项目计划

该项目2013年计划投资2.445亿元,其中由政府负责的基础建设投资1650万元,仓储冷链物流项目投资5000万元,玉米新品种繁育及加工基地项目投资9000万元,粮油开发项目投资9800万元,核桃系列休闲食品项目投资3000万元。预计至2013年底上述投资将全部完成。具体如下:

(一)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需政府投资1650万元。其中规划设计资金150万元,道路建设资金550万元,水网建设资金150万元,电网建设资金130万元,补偿失地农民地面附着物资金670万元。目前,道路建设正在实施,政府已完成投资450万元。

(二)仓储冷链物流项目

由山西黎城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该项目2013年总投资0.5亿元,规划用地456亩,首期申报建设用地50 亩。

建设内容:仓库1座,分解加工车间1栋,冷藏库2座,气调库2座,服务中心1栋,仪器设备等。

(三)玉米新品种繁育及加工基地项目

由山西鑫农奥利种业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该项目2013年总投资0.5亿元,规划用地80亩,首期申报建设用地15亩。

建设内容:种子加工车间2栋,科技实验楼1栋,宿舍楼、餐厅各一栋,种子成品库两座,锅炉房、门房,仪器设备等。

(四)粮油开发项目

由黎城五洲商贸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该项目2013年总投资0.98亿元,规划用地102亩,首期申报建设用地20亩。

建设内容:面粉加工车间1栋,饲料加工车间1座栋,原料仓库4座,成品仓库2座,综合办公楼1栋,交易大厅1栋,冷库1栋,仪器设备等。

(五)核桃系列休闲食品项目

由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申报并投资,该项目总投资0.3亿元,规划用地90亩,首期申报建设用地15亩。

建设内容:综合办公楼1栋,食品加工车间2栋,分拣榨油车间2栋,科研宿舍楼2栋,生活服务楼1栋,锅炉房、门房,仪器设备等。

四、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土地问题。该项目规划园区总面积55.31公顷(约829.65)亩,2013年黎城县建设用地指标100亩,已经全部用于该项目。如果按照每年100亩的用地指标额度,那么该项目需要8年的建设期才能完成建设,将成为今后该项目进展的一个瓶颈。建议我省的土地管理政策适当向以农业为主的省重点工程项目倾斜,以尽快解决项目用地问题。

二是资金问题。该园区入驻的4家企业,其中有3家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较为薄弱,企业用于投资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要靠银行贷款解决。可供农业企业贷款的银行有限,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少数几家。因农业企业受其本身规模小、资金实力薄弱的制约,所能提供的抵押和担保不足,从银行所能贷到的资金额度不足以支持项目建设。故建议对省重点工程的农业企业适当降低贷款门坎,增加贷款方式,使农业企业能够得到更充裕的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省财政也应加大对以农业为主的省重点工程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建议优农惠农资金及政策支持能更多地向重点工程项目倾斜。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2013年4月16日

第二篇:叶城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设施农业作为我县新兴作业,全县各级党政高度重视,普遍把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为摸清全县设施农业基本情况,掌握设施农业分布、收入、种植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设施农业工作。我办认真开展了设施农业工作调研,掌握了全县设施农业发展概况。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县设施农业发展起步于2000年,当时主要以塑料土墙棚为主。随着设施农业不断发展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以温室大棚为主要模式的设施农业开始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全县各乡镇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精神,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质量”的原则,通过示范引路,基地带动,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08年6月份全县设施农业面积已达24525.2亩、20280座。其中土木结构温室11017座,拱棚9263座,有棉被温室4500座,种植的作物种类有辣椒、番茄、西、甜瓜、黄瓜、西葫芦、茄子、桃和花卉等。上半年产各类瓜果蔬菜近46365万吨,实现收入6950万元,棚均收入3300元,人均收入150元,与2007年同比增长20元。设施农业在增加农民收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全县继林果业后增加农民收人的又一战略产业。

主要特点:

(一)设施农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 近年来,我县设施农业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已越来越成为各乡镇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设施

1 蔬菜生产由单一的春提早向秋延后和越冬菜生产发展,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许多农民已经由“粮农”转变成为“菜农”,促进了种植业由单一的粮、棉生产向经济作物的调整,许多农民依靠发展设施农业脱了贫。据调查,目前全县设施农业平均亩纯收人在2000元—20000元,有力地带动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如恰斯米其提乡亩收人在3000—5000 元的占到从业农民的70%以上,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农户年增加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依提木孔乡设施农业总收人达到588.28万元,占蔬菜总收人的65%,农民通过设施农业人均收人达到153元;温室大棚每亩年纯收人5000—12000 元,铁提乡从事温室大棚生产蔬菜的农户年均收人在10000元左右。巴仁乡设施蔬莱面积只占蔬菜正播面积的60 %以上,产值却占到蔬菜总产值的75% , 农民人均设施农业收人达到184元。另外,一些乡镇的设施果品生产和温棚育苗效益也非常显著,如恰斯米其提乡果品生产,目前已成为该乡的又一增收亮点。设施农业已越来越显示其高效产业的地位。

(二)少数民族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比例越来越大,传统生产习惯开始逐步转变

设施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产品供应,也推动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拓展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推动了传统农业劳作方式向精细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转变,特别是带动了少数民族农民积极投身设施农业,少数民族从业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并增强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带来了新气象。据统计,目前全县设施农业从业农民达到3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农民已经达到了2.8万人,占从业农民总数的90%以上,而且涌现出一批高产高效的生产典型。恰斯米其提乡今年计划新建

2 120座温室,100%由少数民族农民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

(三)设施农产品的花色品种日益丰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我县设施农业已从过去以生产蔬莱为主,逐步向生产甜瓜、油桃、葡萄以及育苗等多领域发展。设施蔬菜的生产供应期可以由每年的11月延续到第二年的6月,上市蔬菜的花色品种已达到30余种,生产的品种除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和叶莱外,豆类、水果等也形成一定规模,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冬季鲜菜供应,提高了淡季蔬菜的自给率。据统计,目前全县淡季蔬菜自给率已由过去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60%,对平抑蔬菜价格、发展菜篮子生产、丰富市场供应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坚持连片开发,整体推进,规模化生产成效初显 经过多年发展,我县设施农业生产已从最初以城郊为中心,向全县各平原乡镇扩展,设施农业建设逐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目前全县500亩以上相对集中的设施农业乡镇达到5个,300亩以上连片基地10个,初步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具有一定规模的温室大棚群,涌现出一批辣椒乡、西红柿乡等专业化生产基地。如恰斯米其提乡设施农业面积2500亩;依提木孔乡设施农业面积4600亩;设施农业规模效益逐步显现,也为产业化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各乡镇在发展设施农业进程中,依托当地光热资源条件,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科学发展,制定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逐步引导设施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主要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狠抓落实

各级党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投人了很大的精力抓生产、抓宏观管理,不断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了责任,从领导、任务、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抓好落实,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着眼点,高位推动此项工作。突出抓好设施农业的规划布局、优惠政策落实以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一些乡镇制定了设施农业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落实到户,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和组织。如恰瓦克镇把设施农业发展与各村年终综合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乌吉热克乡把设施农业发展列入年终考核细则中,明确目标任务,量化工作指标,制定了设施农业考核办法及年终奖惩办法,强力推进。依提木孔乡在重点村实行了领导干部包片联系点制度,以确保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指导和督查。各乡镇投人很大精力抓设施农业发展,各级领导经常深人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现场会,及时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吐古其乡实施了设施农业“帮带工程”,由乡机关、站所社帮扶从业农民解决一部分建棚资金,配棚膜等设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产业发展。

(二)立足实际,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积极性

各乡镇因地制宜,从承包用地、协调贷款、帮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人等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

4 充分调动从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县乡把扶贫和以工代贩资金捆绑使用,补助温室大棚;有些乡镇还把集体建好的温室大棚让农户无偿使用,发挥政府在设施农业起步阶段的引导作用。有些乡镇采取政府扶持、农民自筹、集体支持的设施农业投资机制,每个温室大棚县乡补助800—1500元,对农民新建温室实行补贴制度,并从干部帮扶、科技支撑等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对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以科技为支撑,加强培训,搞好服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各乡镇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加了科技投入,把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作为关键措施来抓。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个别乡镇从外地请进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经验丰富的农民和技术人员,开展承包示范和技术指导。目前大多数乡镇都建立了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聘请专业人员对农技人员和蔬菜种植大户进行现场授课,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一些乡镇还采取科技特派员形式,将有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员下派到村,驻村包户。全县实行技术人员划片、定点、包干到棚的技术服务并与技术人员签订责任状,把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与服务对象相挂钩。 依提木孔乡乡推行了“一带

十、十帮一”活动,拿出资金奖励有经验的农户,鼓励新从业莱农为有经验的种植户“打工”,通过互帮互学,加快了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四)培育市场,发展协会,支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随着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各乡镇把培育市场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积极开拓市场,促进

5 产品流通:一是加大了市场的新建和改造力度,积极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改善交易环境,提高交易效率。恰斯米其提乡实行建立产地交易、集中批发、零星销售三种市场流通模式,蔬菜批量销往乌鲁木齐市及西藏阿里等地。喀什地区形成了以叶城为中心,辐射乌鲁木齐市、喀什市、和田市、阿克苏市、库尔勒市、西藏阿里地区等地的市场营销网络。

二是积极培育市场流通主体。各乡镇积极发挥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在市场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供市场产销信息,扩大产品销售量。目前全县有各类蔬菜协会45个,农村经纪人4500多人,在生产旺季,每天销往各地的反季节蔬菜在200吨以上。通过协会促进本地产品的销售,为生产发展和产品销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全县各乡镇在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进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设施农业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各乡镇普遍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科技人员,县园艺技术服务队伍由于缺乏交通工具,不能充分发挥科技指导作用,造成设施蔬菜、瓜果生产技术推广非常滞后,农民接受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比例还很小,不能完全按照设施农业生产所要求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技术普及率较低。据统计,目前全县参与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不足百人,但绝大多数人员过去主要从事大田作物的技术指导,对设施农业的生产技术掌握不深,而且普遍缺乏一线生产的实际操作技能,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二)设施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尚未完全显现。目前一些乡镇温室大棚的设计和建设不规范,加之农民缺乏建设资

6 金,政府扶持资金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棚质量。温室后屋面普遍仰龟偏低,厚度不够,致使保温性能差,冬季无法投入生产,反季节设施生产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市场的调查不够,研究不深入。各乡镇普遍存在对市场情况、销售渠道以及市场所需的产品种类、品种、质量要求等调查不深,研究不细,造成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温室和拱棚的比例不合理,没有进行品种布局,种植茬口与市场需求脱节,种植种类单一,特色菜、精细菜少,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春淡、冬缺菜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四)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中介组织的作用相对较弱。以农民为主体的产销合作组织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大多数专业协会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注册程序复杂,注册费用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

四、建议

(一)明确思路和重点,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人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扶持为动力,在形成区域特色、创立产品品牌、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市场销路上求突破,实现设施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力争到2015年,把我县建成南疆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和产品出口基地,使设施农业成为我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思路:按照市场需求,把设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7 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把基地建设与市场开拓相结合,把规模扩张与提高现有大棚效益相结合,处理好设施农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数量与效益的关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提高品质和效益;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加快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努力构筑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设施农业产业体系。

(二)出台具有指导全县设施农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狠抓落实,为全县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1、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研发推广、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开展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等。

2、县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应加大对设施农业发展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充分整合利用扶贫、以工代贩资金,切实解决目前生产和发展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实现政府投资效益最大化。

3、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合理地进行土地置换和流转,确保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种植,促进设施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高度重视加强技术人员和从业农民的、培训,强化技术服务

1、大力开展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充实人员和技术力量,充分发挥园艺、农技部门的作用,使之成为推进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保障。把设施农业科技培训纳入农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全力推动。围绕温室建造、选用优良品种、育苗、田间管理、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积极开展实用、

8 实效、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提高基层广大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水平,提高农民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一批了解市场信息、熟悉设施农业的管理人员和具有现代农业技术的科技人员,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建立高产高效的示范基地。建议加大对县育苗中心的投入,使之真正成为新品种引进试验、新技术示范推广、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以及技术培训为一体的核心基地,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的作用。

3、制订设施农业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快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要结合实际,坚持发展与巩固提高并举的原则,认真实施设施农业“技改工程”,用2—3年时间,对现有结构不合理不能投入冬季生产的温室进行结构改造,统一建设标准,推广”矮后墙、长厚坡、高仰角”的日光温室结构模式,推广土墙竹木、土墙钢木、土墙钢架结构建造模式,提高设施农业对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四)加快市场开拓步伐,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1、加强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设施农业生产、加工、贮运、保鲜和市场营销,延伸产业链,提高设施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对现有的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进行强有力的推介和宣传,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2、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农村设施农业经纪人、营销流通队伍,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培植贮藏、保鲜、运销大户,提

9 高设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千家万户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衔接起来。

3、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其连接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常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确保快速动态了解市场信息。利用各种媒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供销信息,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减少或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趋同性、随意性。

(五)召开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分析会

建议县上在今年下半年召开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分析研讨会。通过分析研讨会,明确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区域布局及工作重点,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同时对设施农业工作开展好的乡镇村及有关先进单位、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进一步统一各乡镇、各部门的思想认识,总结和交流经验,观摩和学习典型,寻找不足,探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使之尽快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

叶城县农村工作办公室:高乃孝

2008年7月20日

第三篇:水城县富国荣光生态农业公司

獭兔生态循环养殖示范项目

一、项目名称:茶兔(獭兔)循环生态种养殖示范项目

二、项目实施地点:水城县龙场乡发堤坎村。

三、项目实施主体:水城县富国荣光生态农业公司

四、项目建设规模

(1)项目建设拟引进优质母兔2000只,种公兔20只,新建2万个笼位,年产优质商品獭兔6万只。

(2)项目建设规划用地20亩,其中兔舍6亩,仓库3亩,种草10亩、生活用地1亩。

五、项目投资估算与来源:项目建设总投资500万元,其中申请省农委项目帮扶资金120万元,水城县水城县富国荣光公司投资280万元,浙江忠辉养兔场投资100万元。

六、项目建设思路:项目建设拟从浙江引进一家民营养殖企业投资入股和技术指导,充分利用水城县富国荣光公司2013年在龙场乡发堤坎村新建的1500亩茶叶种植基地,在行间种植兔喜欢吃的草养殖优质獭兔,利用兔的粪便作茶叶生产的有机肥,确保茶叶生产的肥水管理,提高茶叶基地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茶叶基地生产管理的肥料投入成本和养殖獭兔的饲料成本,提高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

七、项目产品营销与效益

1、项目产品营销:项目产品优质獭兔一是可以由浙江忠辉养兔场回收,二是可以加工,即毛皮卖给浙江、上海等地,肉由四川兔肉加工公司直接收购。

2、效益分析:项目建设年可出栏6万只商品獭兔,平均按90.00元一只计算,年收入540万元,年纯利润在180万元以上。

联系人:黄照强(公司法人) 电话:13595803348

2014年1月28日

第四篇:水城县农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管理,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事业单位管理相关规定,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布局、产业规模及农业技术人员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涉农单位(部门)中从事科研、开发、示范、推广、服务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章 条件、义务与权利

第三条 农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十八周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条 农业技术人员应履行的基本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全心全意为水城县农民群众服务,接受群众监督;

(四)维护水城县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五)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七)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八)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九)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五条 农业技术人员享有的权利: (一)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二)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三)对其他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四)提出申诉和控告; (五) 申请辞职;

(六) 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章 队伍建设

第六条 农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与学风,刻苦钻研业务,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第七条 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素质较高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把培养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在设立科研项目、继续教育、选拔优秀人才以及破格晋升职称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

第八条 重视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各涉农单位(部门)根据水城县实际,结合本部门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专业学科优势,有计划地采取重点培养、重点扶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的方法,尽快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第四章 使用与流动

第九条 按照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合理使用,充分发挥作用。除工作需要担任领导职务外,不得造成新的用非所学、用非所长。凡专业不对口本人要求调整或流动的应予支持。对专业水平较高,确有真才实学,能坚持正常工作的闲散专业技术人员,如工作需要,经过考核,视其情况,可以聘用或录用,以发挥其一技之长。

第十条 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向基层流动,支持农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基层企事业单位兼职或任职,向农业生产第一线流动,向更能发挥作用的岗位流动,合理调剂人才余缺,改善农业技术人员的分布和结构。

第十一条 在不违反《贵州省事业单位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农业技术人员去承包、领办、租赁、创办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中小型企业、科技开发企业、民办科技企业或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承包。

第五章 评、考职称(资格)和聘用

第十二条 农业技术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严格按照各系列的《评审条件》和上级人事部门相关规定进行。评定职称要以能力、水平、实绩、贡献为主,破除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人员可破格晋升职称。

第十三条 按照“科学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根据需要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企业自主聘任;事业单位按下达的岗位数额或批准的结构比例聘任职务。打破聘任职务终身制和单位所有制。企业单位根据单位工作需要和本人的情况,可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或不聘;事业单位可高职低聘、缓聘或不聘。农业技术人员有正当理由可拒聘或要求调整岗位或要求流动。

第十四条 享受县委、县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每二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不称职者,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取消荣誉称号,不再享受有关待遇。

第十五条 专业技术人员按其所聘任的职务进行考核和“一年一聘”考核。各单位按照本单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档案。

第十六条 对在乡镇(不含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滥坝镇)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考核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的,申报职称时均可视作业绩成果。连续二年不合格者,低聘或解聘。

第十七条 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应每年对一定数量的县内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提供无偿指导和服务工作,如果达不到要求将采取高职低聘或解聘,其中:

1、对于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一年内驻乡镇农业产业基地或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服务时间不少于30个工作日(以下简称蹲点时间);每年完成设计相关专业1-2个科研课题,并组织申报相应项目配套,承担相应课题技术指导,完成相关科研论文;负责把关相关领域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组织相关专业类项目调研、论证等;负责指导2-3家种养殖大户或1-2个农业企业完成相关技术改造。

2、对于中级职称一年内蹲点时间不少于60天;每年承担相关业务类项目申报、实施方案等材料的编制2个以上,并负责相关项目组织实施,完成相应科技论文,科技成果申报;承担相关领域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参与相关专业类项目调研、论证及科研课题的开发;每年每年至少完成1个农业科技典型示范点建设工作,完成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产业基地业主、农村经纪人20人次以上。

第十八条 对于初级职称一年内蹲点时间不少于90天;参与相关领域农业经济规划、项目申报、实施;每年至少抓1个农业科技典型示范点建设工作,配合乡镇完成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产业基地业主、农村经纪人30人次以上。如不能完成将不得作为中级职称聘用候选人。

第十九条 农业部门根据单位(部门)特点组成聘用工作小组,根据岗位职责、任务等制定细化聘用考核指标,采取述职和民主测评相结合方式,民主测评中需有服务对象参加,对民主测评未通过三分之一的,且未达到聘用考核指标的,次年不在进行聘用。

第六章 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

第二十条 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修等继续教育,补充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有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二十一条 继续教育采取自学与脱产、半脱产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学习效果。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保证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5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累计不少于32学时。

第二十二条 实行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进行登记,作为续聘、晋升职务和使用的条件之一。

第二十三条 各涉农单位(部门)要积极为农业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配备必要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为专家配备助手,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十四条 各涉农单位(部门)可结合参观、考察、学术交流、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科研成果等活动。

第七章 奖惩

第二十五条 对在促进农业产业新增税收达1000万元以上的科技人员,由农业部门上报县委、县政府研究通过后,进行表彰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

第二十六条 县内农业技术人员凡弄虚作假或谎报成果的除取消职称待遇外,并根据干部权限给予相应处分。

第二十七条 对获得县级以上优秀人才表彰的农业技术人员按《贵州省水城县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办法(试行)》规定进行奖励。

第二十八条 每年病假连续3个月,事假连续2个月,或累计病事假达4个月以上的高职低聘或解聘。对享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休假和公派外出学习、培训及学术交流的不受此条件限制。

第八章 管理

第二十六条 组织人事部门要对涉农单位(部门)进行政策指导、检查、督促和落实,加强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级主管部门要督促检查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调查掌握农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组织实施有关农业技术人员的各项工作。

第五篇:关于汝城县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袁鑫方

为推进农村科学发展,笔者对汝城县近几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总结如下管窥之见供决策参考。

基 本 情 况

汝城县地处湘南边陲,与粤、赣两省交界,是一个“老、少、边、穷、库”山区县。全县辖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总面积2424.96平方公里,总人口37.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44万人。近年来,汝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农村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寻求科学发展途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上升

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上升,农林牧副渔业稳定发展。去年以来投资300余万元,修建排灌水渠1.5万米,农用道路5000米,种子晒坪1500平方米,建起了千亩两系杂交稻父系母种生产基地和5千亩两系制种基地。2008年尽管受冰雪,洪涝灾害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县优质稻、优质水果、商品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依然扩大,全县种植业产业结构仍在优化。今年结合扶贫开发,动工新建通村 公路10条36公里,维修村组公路46公里;新修水渠5700米,维修24500余米,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930亩;扶持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面积19227亩。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撑下,农业迅速恢复上涨,春夏收粮食产量2449吨,同比增长16.6 %;生猪规模养殖增长42.11%。上半年实现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现行价)40008万元,同比增长1.36%(可比价)。

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是基地优势日益明显。近年相继建成10万亩小水果基地、4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5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3万亩朝天椒生产基地以及万亩茶叶生产基地和万亩杂交制种基地。今年成功申报为全国绿色食品(朝天椒)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技术20万亩,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个。田庄乡25个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种蔬菜11.2万亩,每天逾40吨旺季时鲜蔬菜“下山”,促菜农人均增收340元。二是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先后引进、培植了龙丰生态、三江源公司、双友果菜公司、深圳海运通实业公司等14家蔬菜生产营销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有农业企业14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4家,县级11家;有林业加工企业87家,其中省级3家。繁华、双友、康华等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带动,发展蔬菜面积达2万多亩。龙丰生态公司发展优质稻订单1万余亩,吸收劳动力就业265人,年产“龙丰”牌系列米粉3000多吨、创利税702万元,实现了企业增效、林农增收、财政增税。三是协会带动订单生产。组建了田庄乡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马桥花豆协会、三星大蒜协会、岭秀生姜协会等12个蔬菜协会组织,吸纳农户2万多户。通过“协会+基地+农户”模式瞄准沿海市场,巧打菜市“青黄不接”的时间差,引进订单科学种菜,抢占上市“优先权”,从根本上解决了蔬菜销路和价格问题。在协会带动下,全县23个乡镇100多个村签订“订单蔬菜”7.6万亩,2万多户菜农通过种植高山蔬菜走上了致富路。据统计,今年我县农民从出售农产品中得到的人平收入80.9元,同比增长16.72%。

三、农民收入与消费需求同步增长

2008年我县克服年初严重冰灾的影响,全县农业收入同比增长13.24%,其中第一产业人均收入1234元,比上年增长3.85%,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3.06%;非农产业收入同比增长25.24%。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过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安置

或自主创业,县域农村劳务经济稳步发展,较好地弥补了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民外出劳务收入的影响。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18.46元,同比增加77.23元,增长9.18%;其中

二、三产业同比增长11.0%,农民本地劳务收入同比增长33.7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5%,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数2个百分点。另据调查统计,08年全县农民人均总支出2010元,比上年增加44元,增长2.24%;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6元,比上年增加99元,增长7.08%。今年一季度在家电下乡等促进农村消费政策的拉动下,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97万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现金支出为644元,同比增长11.7%;其中生产费用支出增长6.5%,生活消费支出增长9.4%。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县家庭经营生产费用人平支出198.7元,同比增长0.44%;生活费用人平支出724.35元,同比增长13.29%,高于同期收入增长水平,其中食品消费同比增长4.21%。这些数据说明,农民住宅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增速迅猛,转移性支出快速增长。

四、农村社区环境进一步优化

截止今年5月止,财政对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教育、交通运输、工商金融等事务支出分别比2000年增长89.09%、18.27%、41.27%、8.44%、204.68%。整合资源新建了城郊中学(县六中),新建了职业中学实训楼一栋;投资1594.6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15所学校27个建设项目的维修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卫生基本建设全面加强。6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工程全面动工,建筑面积3229.23平方米,投入资金316万元;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30.563万人,参合率为91.82%。今年9月份,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政策机遇,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年内投资1292万元改造1534户5369间76700M2农村危房,成为全市危改规模最大、启动最早、进度最快的县(市、区)之一。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启动了联江村、宽量村、涧布村等8个示范村的“空心村”改造,完成改厨改厕1260户,入组入户道路硬

化1.02万平方米,墙壁亮化100栋,庭院绿化2400平方米,建立信息服务点11个。农村环境设施日新月异,文、教、卫事业繁荣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链条短,利益联结机制仍显松散,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依然不强,产业经营活动盲目性依旧较大,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精深和高附加值加工者少,经营管理水平和层次尚须提高,辐射带动作用仍需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等一系列工作没有跟上,产品市场拓展能力不强,规模效益有待提升,品牌尚待进一步打响。

(二)科技兴农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少,带头人少。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相对封闭和滞后。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设备陈旧落后,职能弱化,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三)乡村集体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乡村集体债务繁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也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甚至农村基层政权巩固的一大隐患。

(四)生产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适应现代产业化发展要求的能力依然相当薄弱,近几年洪灾、冰灾造成农业损失巨大就是印证。

(五)农民增收有待进一步均衡。农作物产量不稳,增收幅度徘徊;农户收入不够均衡,收入差距拉大。偏僻地区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仍旧比较突出。

(六)农资市场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不稳,管理欠规范。农资价

格每年约以8%的幅度不断攀升,国家各项支农、利农、惠农政策被抵消不少。

几点思考与对策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运用各种力量解决农业资金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培训、推广、检验检测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加快农产品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农民搞好政策、信息、科技、加工、流通渠道等方面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发展能力。

(二) 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程度。把发展名、优、特、新品种和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产品作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提高经济作物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和畜牧养殖业,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依托企业壮大基地,做强优势产业和品牌农业,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三)强化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素质。采取村组推荐、政府出资等方式,按计划、分批次,加大力度培养引进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乡村致富能手。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村“两新”组织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力量,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造有利条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四) 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务工技能培训,规范有序输出劳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村土地向种植能手有序集中,提高

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和整体效益。

(五) 完善公共事业,促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继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侧重向教育、卫生、交通、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基础领域倾斜。抓好农村公路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村级卫生室覆盖率,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优良环镜。

(六)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建立健全农补政策法规。根据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逐渐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粮补、良种补贴及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满足山区农民需求出台小型农机具补贴政策,使财政对农业补贴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政策,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坑农害农行为,维护农民权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部编道德与法治试卷下一篇:部队副班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