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努力范文

2022-06-30

第一篇:尊重孩子的努力范文

尊重 发现 智慧 改变 努力成为孩子身边的“重要他人”

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努力与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以爱育爱,关键在于第一个“爱”——来自父母、师长,孩子身边这些“重要他人”的爱。这个爱,绝不能止于本能的心疼、呵护,这个爱,还须充满理性、智慧。为此,我们提出:真正的爱,能给予孩子生长的力量。教育之爱,一定要真实且富有力量。

以爱育爱,是17年前我做校长之初提出的“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的主旋律。通俗地讲,就是以教师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和爱的智慧,培育出学生的爱。育出的学生之“爱”,既包括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格,又包括对知识与未知、对探索与尝试的热爱,以及愿以一己之力为周围世界带来改变的使命之爱。拥有这种“爱”,方为走向未来、健康快乐的大写之“人”!

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这“能给予孩子生长力量”的真正的爱即教育之爱到底表现为什么呢?我请身边的同事就各自多年的教育实践,予以概括和描述,得到结果如下:尊重、理解、包容、付出、奉献、牺牲、扶持、激励、信赖、陪伴、等待、成就、责任、要求、能力、智慧、理想、发展、理智、多元、目标、勇敢、欣赏、诚恳、体贴、关怀、温暖、感动、支持、幸福、难过、交融、规则……40年的教育生涯,使我面对每一个词汇,都仿佛看到一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这每一个词汇都有其特定的教育寓意,都来自于教育者的种种亲历。

但细品之后我发现,这丰富多彩的词汇还没能将我对“教育之爱”的体会全部涵盖。对此,我想就今天的教育实际,与家长朋友们分享我对这个“爱”字的理解。我以为“真实且富有力量的爱”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尊重——互动关系之特征

有人云,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我认为很有道理。准确讲:好的教育,一定基于好的师生(亲子)关系;建立好的师生(亲子)关系,是好教育的起点。温暖、支持、理解、包容、信赖、体贴、关怀……这些都是“好关系”的显著特征。在我看来,这些“好关系”的特征都源于两个字:尊重。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尊重首先表现为对差异的尊重。任何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或“决定”爱或者不爱某一位学生。这就是“有教无类”的要求。父母也是一样,少一些“前一位妈妈咨询,怎么让自己内向的孩子活泼好动起来;后一位妈妈咨询,怎么让自己外向的孩子安静听话”的现象;少一些横向的比较和竞争中只做赢家的追求;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有价值的”,相信“差异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将有助于教师和父母对差异的接纳与尊重。

其次,尊重表现为对规律的尊重。除了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之外,我想强调的是:对“真实的成长环境与成长过程,必然会有不尽如人意”之生态属性的尊重,和对“孩子是未成年人”之限制的尊重。不要强求孩子按照我们的规划前行,孩子属于我们必将会被淘汰的未来;不要过度关注总是在孩子身边担心地问这问那,自主独立的孩子才有能力有担当;不要帮助孩子扫平所有路障,没有了沟沟坎坎的柏油路只有单调的体验。尊重错误、拥抱失败、享受困苦、正视委屈,都该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遍尝人生百味的孩子,才能适应能力强、经得起风雨,而且多彩人生中懂得珍惜何谓幸福与甜蜜。这就是给孩子一份拥有生态属性的真实的成长经历的意义所在!

“孩子是未成年人”,寓意孩子需要保护的同时,也会因为交往主体之间成熟性的不对等,提醒我们要懂得限制孩子的权利和引导孩子的需求,这也是教育之爱的有机组成。曾听闻一位6岁男孩的父亲炫耀:我们家特平等,今天儿子当家,明天我当家,谁当家听谁的……我不禁忧虑这位6岁孩子对权威的认知,以及上学后对集体生活的适应。从幼儿园到学校,从小朋友到小学生,社会角色的逐渐形成从这时开始,学业的完成、规则的建立、纪律的遵守等,是此时孩子面临的成长,对孩子保护的同时需要对其行为指导、限制和约束,如此才是对规律的尊重。

发现——认识孩子之关键

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孩子都有价值,无论他表现得如何与众不同!关键在于“发现”。拥有“教育之爱”能力的人,总是能敏锐地发现每位孩子的独特潜能,即其天赋。天赋往往意味着价值,只要发现孩子存在的价值,教育就变得充满意义。一位残疾儿妈妈笑呵呵对我说:我儿子就像是掉落人间的天使,因为面对他,每个人就会展现出内心最柔软、最温暖、最明亮的部分,变得如圣人般纯洁、友善……就是这样的认识,使互动中所有的烦琐、疲惫和枯燥,都变得美好、圣洁且充满意义。

拥有“教育之爱”能力的人,还总是能敏锐地发现此时那些影响孩子面对未来挑战的欠缺是什么,从而及时给予帮助与引导。比如某位学业成绩优秀的孩子,多了一些自我,少了与人合作的意识与经验;比如某位乖巧出众的学生干部,多了一些顺从与依赖,少了独立、批判和冒险的精神;比如一些有思想有主见的孩子,看问题却过于偏激负面、爱钻牛角尖。有“教育之爱”能力的人,总是能透过这些当下的“出色”,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入木三分地看到孩子亟待改善和修炼的部分,从而及早引领,培育出具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人才。 这两点发现,是孩子身边的“重要他人”真正的职责所在,更是教育之爱的价值所在。

智慧——教育行为之追求

在实验二小,我们称之为“爱的四有”的最高水平则是要有“爱的智慧”。

很多父母,也包括一些教师,对孩子的爱总是以“牺牲兴趣”为前提,总是以“无限的时间”为代价。事实上,从早到晚学习的孩子,被忽视的是用脑卫生;而以补课取胜的家长和老师,很多时候并不懂得学生学习优势通道的差异。

爱的智慧,往往表现在“选择”当中。比如孩子的培养方向,比如孩子的爱好与特长,是基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之需进行选择,还是基于当下社会之风进行选择;是基于父母、教师自己的需要所做的选择,还是基于孩子自身发展特点所做的选择。只有科学地认识孩子,认识孩子的天赋、认识孩子面向未来的欠缺,选择的智慧才能展露无遗。

爱的智慧,还表现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家长的态度与行为。比如孩子打架之后,比如孩子受到委屈之时,家长是火冒三丈,冲上前为孩子“伸张正义”,最终导致三败俱伤。还是多一层理智、多一些理解、多一点包容,在理智、理解和包容中展现出自身的素养,为孩子做出身体力行的榜样的同时,将“打架行为”和“所受委屈”作为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在孩子眼里,这些行为皆是教育,非正即负。智慧的行为必然为孩子未来智慧的人生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改变——自我成长之状态

教育过程对围绕在孩子周围的这些“重要他人”的反作用,突出体现在“改变”这两个字上。

现在流行说,有这样几类父母:

第一类: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 第二类: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第三类: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旦目标能够清晰确定,就不容易被人裹挟着,热衷于跟风、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第四类:为了教育孩子去学习,不再停留在“没有办法”或者“管不了”,而是关注孩子的问题症状及其原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

第五类: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因为他们明白,“你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实都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第六类: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成长成为真正的自己。 前两类父母,都是依据本能来爱孩子,是有缺失的爱。后面四类家长,集中地表现出“改变”的状态,即为了孩子自愿发生改变。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又是一种无可忽视的教育力量!所以,教育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发生改变。只是那些拥有成长自觉的改变,更能体现出“教育之爱”,也更能体现出教育的积极效能!这就是教育者之爱,真实而富有力量。

第二篇:尊重孩子的“面子”

开学一段时间了,早已恢复了忙忙碌碌的生活,感觉自己整天被一些琐碎的事情羁绊着,有时好不容易有一丁点的空闲时间却又被那帮家伙的一些可笑又可气的事伤透脑筋。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事务中,常会有个别的孩子因为这样那样的错误,受到所谓的“教育”。特别是现在的他们已是六年级了,感觉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单纯了,有时简单的批评教育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更甚至会产生反作用。从教两年以来从上学期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事务中如何与孩子相处,也积累了一些小经验。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我们作为他们的施教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他们改正缺点。现在的孩子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自尊心一般都比较脆弱,如何能够既尊重了孩子的自尊,又让孩子真心的接受教育以改正缺点使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的情感。据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更能与人和睦相处,他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心强,有进取精神。孩子也需要面子,他们不希望当着同学的面受到批评,更不希望当着同学的面出丑。上学期在课上就曾发生了一次,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仅仅因为一道数学题做错了,自己感觉到很没面子,伤心的哭了一节课。这种情况的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当着同学的面受到批评。孩子的面子比大人的面子更重要,这是由孩子所处的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所决定的。那些原因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眼里那是很严重的事情,不了解原因而当面批评孩子,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孩子的心理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是的对孩子的教育很难继续下去。孩子做错了事确实要受到批评,有时甚至要受到应有的惩罚,但这些都应发生在尊重孩子的自尊即所谓的面子上,对孩子的批评要让孩子能够接受,特别是批评要就事论事,对于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切不可翻旧账,否则还让孩子更加难堪,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失去信心。

第三篇:尊重孩子的想法

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畅所欲言

2011年10月18日,是太仓市首届“百节好课”评比活动(幼教)的第一天,感谢市教培研中心为我们见习期教师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听课学习的机会,让我有幸得以现场观摩了6位优秀教师的活动课。

回顾老师们的教学活动设计、驾驭课堂的能力、落落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育机智,以及全身心的投入状态,我受益的同时也感触颇深。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及反思:

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计好活动流程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有些课才没上多久,好多孩子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没有了刚开始的兴致了。当看完了科学活动《好玩的魔术》的时候,我得到了些许的启发。我觉得之所以孩子们没有了兴致,是因为老师没有设计好活动流程。在《好玩的魔术》这节课上,老师就靠着几张纸片和一把剪刀,整个过程就是撕、贴、剪,但是孩子们整节课都很开心,没有一个孩子有丝毫的走神,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有更神奇的东西在等待着他们。老师以“纸巾魔术”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接着一步步从“兔子魔术”到双环、整环,甚至最后的套环。可以说每当孩子们完成一个尝试,老师就会适当的增加以下难度,因为上一步的成功,孩子们信心十足,有欲望去征服下一个尝试,所以这节课,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应注重活动流程的设计,让一节简单的活动课变成孩子充满惊奇的旅程。

二、从生活中取材,选择有特色的教具

上公开课的教具无疑都是精美、华丽的,教师都希望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是看到大班体育课《有趣的草垫》的时候我感觉眼前一亮。这节课老师选择了我们农村地区随处可见的稻草编成的草垫作为教具,孩子们对草垫既熟悉又新奇,在贴近幼儿生活的同时,也能引起幼儿的共鸣。整节课,孩子们在轻松的气氛下,拿着这个简单、无华的草垫,一会儿抛、一会儿转、一会儿飞,玩得不亦乐乎。我觉得不管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还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我们都应善于挑选那些贴合幼儿生活的、有特色的教具,让教具真正的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摆设。

三、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畅所欲言

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跳跃的、漫天飞舞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我们新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那些偏离我们预设答案的回答,一般都会采取“忽略”的方法,或者对于那些太“活跃”的孩子,提供相对少一点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在语言活动《秋叶飘》中,我看到了一个自信亲切的老师、一个尊重每一个孩子想法的老师。在她的教学过程中,她细心的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对于那些理想的回答,她会及时的给予肯定、赞扬;对于那些突发的“奇思妙想”,她也能运用她自身的教育机智,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在肯定孩子想法的同时,巧妙的将话题内容引回她的预设之中。

第四篇:尊重孩子的梦

2011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刘曦201121080016

想必乌鸦喝水是每个人记忆中的保留篇目。小学低年级课文经常把动物作为主人公,这符合儿童把万物拟人化的认知特点。但为什么要选不美丽不怎么讨人喜欢的乌鸦做代言呢?大概乌鸦真的是鸟类中智商较高的吧,不是有人拍到过乌鸦喙爪并用撕开偷来的烟盒叼着烟神气十足的样子吗?

乌鸦聪明,当然人更聪明。除了放小石子使瓶里的水升高,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呢?课上,郑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几个一年级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例一,乌鸦看到旁边恰好有一根吸管,就用它来喝水了。估计这孩子多次喝过带吸管的饮料吧,这也算一个小小的学以致用。例二,乌鸦飞到我的窗台上说:“小朋友,我渴了,给我点水喝吧!”我给乌鸦倒了杯水,乌鸦很感动。多么温馨的一幕啊,童心善心在简单的一个设想中呈现出来,打动人心。例三,石子不干净,乌鸦把玉米粒儿放进瓶里喝到了水,晚上还可以煮玉米粥呢!哦,用玉米粒儿虽然水面上升的慢一点,但很卫生,而且被泡软的玉米粒儿煮起来就容易多了,一举两得!

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的教育却往往热衷于教给学生标准答案,并满足于仅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郑老师讲述,同样一道数学题468÷12=?,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会列一个除式得出结果作罢,而在美国老师却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去讲十种方法。两种课堂都解决了一道数学题,而只有后者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中国孩子看似聪明,小小年纪就在奥数上忙得不亦乐乎。但即使是这些在高难度题海里游刃有余的头脑,到后来有多少创新性呢?中国不论是在学术还是技术上的创新水平都极为惨淡,长期单调死板的教育方式难逃其咎。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儿童的想象力优于成人。童年是爱做梦的的时候,童年有爱做梦的权利。没有过多知识的羁绊和理性的束缚,他们用纯净的眼光打量着万事万物,用独特的认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故事构建着独特的心灵世界。俞发亮先生在《中国学生作文惹争议》中提到一则实例:仔细观察右图(一篮水果),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提示:图上的一篮水果是谁送来的?还是谁准备送到哪里去?先想一想,再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一篮水果的有关故事。(某省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期末考试作文题)。我们会想到什么呢?辛勤劳动秋日丰收?闲暇之日购物归来?亲朋聚会要摆大宴?但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却组织了这样一个故事:懒惰的小白兔幻想不劳而获,让小鸟去传播自己生病的消息,小动物们都带着水果前来探望。在返回的路上,小猴突然起了疑心:“小白兔一向很少生病,怎么突然病了呢?于是,它返回小兔家,果然听到小兔在为自己成功骗得水果而欢呼呢!从此以后,大家都不理小兔了。失去朋友的小兔十分后悔,向大家道歉,并得到了原谅。第二年,小兔也辛勤劳动,还收获了一卡车萝卜呢!多么精妙的构思啊!

尊重孩子的梦,呵护创造力的萌芽吧!

第五篇:发自内心尊重孩子:承认孩子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大声的说:“妈妈,老师说我的作业做的很棒!她还给了我一颗星星哟,或者很高兴的说:“我今天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老奶奶,我给她让了座。听到孩子说这些,家长也会觉得很开心。但是,如果孩子跟父母说的事情不是这么正面的时候,例如,当你的孩子气呼呼地向你抱怨班级同学不让他一起参加游戏,或者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事情就会完全不同了。

许多家长都错误地认为,他们以为应该要试着和孩子讨论生气、悲观或难过的感受。当然,我们不希望孩子不快乐,但是,我们也没有力量,可以每一次都帮他们把事情变好。如果你告诉一个无法加入学校足球队的孩子:“你会没事的啦!这算什么啊,又不是世界末日。”那么一定会否定孩子受伤的感觉。同样的,当别的小朋友弄坏你的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时,如果你对他说:“不要这么生气,他又不是故意的。”也无法让他真正得到安慰。类似这样的安慰,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好像既不了解他们的感受,也不在乎他们的感受。

解决让孩子生气或难过的那些问题,真的不是父母的工作。父母也并不总是有那样的力量,可以在孩子不高兴的时候,让他们变得快乐起来。但是,不管孩子是怎样的感受,父母都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觉是合理的,有那些感觉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相信父母真的了解并在乎他们的感受。

对父母来说,承认孩子的感受,是一个需要熟练掌握的重要技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办法,可供父母参考:

1、描述所听到或看到的事情,不要去评价孩子的感受

举例来说,假如你八岁的孩子抱怨功课太多,不要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回应他:“你现在已经三年级了,你不能老想着学校都很好玩、有很多游戏。”或是用否定、反驳甚至批评的方式来回应他:“为什么你每次都这么抱怨?其实那个功课真的很简单。”相反,你可以用描述性的、不带评价性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抱怨:“看起来真的功课蛮多,到了三年级课程不简单了啊。

2、承认孩子的感受

举例来说,你六岁的孩子晚上在熄灯后说:“好黑啊,会不会有鬼来埃”这时候,不要对孩子这样说:“不要胡说八道,哪里有鬼这种东西”,或“不要还像三岁的小孩子一样”,或者“你只是在找借口不想上床睡觉而已”。你应该要承认孩子的感觉,比如你可以说:“我猜在黑漆漆的房间里睡觉,会让你觉得很害怕,我们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让你不要这么害怕一个人睡觉呢?”

3、当你不确定要说什么,或是需要了解更多信息时,重复一遍或换个方式说说看。

举例来说,如果孩子说:“我气死了!公交车司机当着我所有朋友的面,对我大吼大叫。”不要对孩子这样回答:“你一定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或“你做了什么事?”这样的回答让你在知道事情真相之前,就先判了孩子有罪。相反地,你可以这么说:“他在你所有朋友的面前,对你大吼大叫?是吗?”这样的回应,一般来说,会让孩子更能够跟你讲出更多的细节,告诉你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这里要提醒父母们:对孩子的感受要多包容一点,对他们的行为则要更严格一点。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感受,却能掌握自己的行为。作为父母,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孩子了解,他们所说的话和行动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要让孩子懂得这一点:你可以有你的感受,但是,你要控制你的行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镇驻村干部职责范文下一篇:镇宗教工作计划范文

热门文章

尊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