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教育叙事范文

2024-02-21

尊重孩子教育叙事范文第1篇

美国家庭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跌倒了,爬起来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应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跌倒又有什么关系,还可以再站起来,跌倒后,可以顺便仰望一下蓝蓝的天空今天也在无限延伸的朝着我微笑,我是活着的。”——美国民谚

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或是飞机舱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大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叉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绝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就把很小的孩子交给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请,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跌倒了,笑着爬起来!人生就该有这样的乐观豁达。当你不理解时,会认为美国爸爸妈妈的做法,是一点都不关心孩子,但细细想来,他们是对的。因为正是他们的做法才能使孩子从小不怕困难。遇到问题能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从哪儿倒了从哪儿爬起来。他们不怕跌倒,只要跌倒了还能爬起来就是好样的。

别在人前教子

美国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

父母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最畏忌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

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意识也就越淡薄。”

在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分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拘束感,自我独立意识强。

专注才能做好事情

“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斯特娜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乌中斯基

“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注意力很强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经心。”——普拉托诺夫

美国教育家里斯顿认为,注意力分散是孩子的一个普遍问题。

但父母也不要为此而过分紧张。孩子的注意力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同的,同一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不同。

通常来说,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孩子的年龄、性格和其他个性。例如,五六岁的孩子,其注意力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而12岁的孩子则可以维持25分钟左右。

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太稳定的,往往对什么事都感兴趣,注意力容易随兴趣转移,同时,孩子的注意范围较小,注意受情绪影响较大,注意分配能力也较差。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困难。

里斯顿认为,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十分重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把孩子的专注力激发出来。在美国,当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总习惯于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帮助他排除外界的干扰。他们对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不断寻根问底,深入思考。鼓励孩子的兴趣广泛的基础上,选择最着迷的对象深入下去,因此,他们这种有意识地强化孩子兴趣的做法,对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里斯顿博士就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给孩子的父母提出了4项建议。

(1)保证给孩子玩的时间。

玩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时,他是不可能专注地做其他事情的。父母总是误解了专注的含义。专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必须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于孩子来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好事。

比尔 盖茨的父亲威廉,盖茨就非常重视给孩子一定的游戏时间。他平时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因此,就让比尔的外祖母陪他一起做游戏,尤其是做一些智力游戏,如下跳棋、打桥牌等。玩游戏时,外祖母总是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常常为比尔下了一步好旗而拍手叫好。

这些游戏都极大地激发了比尔·盖茨的专注力。

(2)保证给孩子安静的环境。

里斯顿认为,孩子的注意力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孩子在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父母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无干扰的学习环境,孩子的房间布置不要有太多刺眼的干扰物,物品的摆放也要整齐有序。

许多父母常犯的错误便是要求孩子的房间里学习,自己却在客厅里看电视,并且将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

其实,父母最好每天花一定时间陪孩子学习,孩子在做作业时,父母就阅读书籍,并且,父母允许孩子在做作业时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父母,久而久之,当父母不在的时候,孩子也会定时学习,并且非常专心。

所以,只有父母尽力排除使孩子分心的因素,孩子才会集中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3)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注意力稳定时间是不一样的:

5~10岁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达20分钟。

10~12岁的孩子能集中25分钟。

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半小时以上。

硬是要让一个10岁的孩子60分钟坐在那里去专注地完成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要求孩子在相应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力争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如果孩子的作业量超过了孩子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应该让孩子分割作业,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能够使孩子的学习有张有弛,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中途休息,长时间地让孩子做作业,甚至在孩子的旁边唠叨没完,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注意力自然也不能集中。

里斯顿说,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随后上升,

15分钟后达到顶点。

根据这一规律,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做较为复杂的作业,除此之外,还可使口头作业与书写作业相互交替。

(4)专心做好一件事。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对于家庭作业父母要帮他们安排一下,做完一门功课可以允许休息一会儿,不要让孩子太疲劳。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动作慢,不允许孩子休息,还唠叨没完,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孩子学习的最大“敌人”就是注意力涣散。有的孩子在做作业时,脑海里想到的是电视里正在播放的他们最感兴趣的动画片。

有的孩子做作业时,无意识地东张西望,心猿意马,摆摆这,触触那,有的甚至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很多父母向老师抱怨,孩子只需10分钟完成的作业却两个小时还完成不了。

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让孩子一边学习一边做其他事情。

蹲着的父母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所以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和他们说话。——美国教育学者

走进美国家庭,你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亲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甚至不强求孩子称呼他们爸妈,孩子们像伙伴似的直呼长辈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

父母与孩子说话永远是蹲下来,父母蹲下来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孩子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小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妈妈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更用不着大声呵斥。

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釆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它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蹲下和孩子说话,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蹲下来,倾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和理解,是儿童能够接受的一种爱护,蹲下来倾听,儿童离我们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倾听,表现出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蹲下来倾听,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关系,孩子看来,在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告诉孩子道德标准

“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选择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亚里士多德

美国人非常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在这个以自由著称的国家,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却不容孩子违背。父母会不厌其烦把社会中约定的道德标准灌输给孩子。

同情心,道德情感的核心是同情。它帮助孩子更加敏感地关心别人的需要和感情,更多地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遇到困难的人们,更能热情友好地对待别人。善良这种美德,能使孩子体恤他人、舍己为人。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受到的伤害,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们。“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是为人所不齿的,在美国。父母不会将这种圆滑世故交给孩子,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走正路前途更光明。

爱心,许多美国人的家中,喂养着各种各样的宠物,如:鸟、猫、狗等。父母让孩子们每天照顾小动物的饮食起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父母尽可能允许他去养。

善良心,善良心是一种内在的强烈声音。它能帮助孩子分辨是非,不偏离道德的轨道,一旦偏离就会感到内疚。这种美德能增强孩子抵御与善行背道而驰的力量,使得他即便面对诱惑也能正确行事。这是培育诚实、责任心和正值等重要美德的基石。

尊重,这能鼓励孩子看重别人的权利,使他们懂得:用需要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如果他能关注别人的权利、别人的感情,这就奠定了避免暴力、不公正和仇恨的基础。尊重别人,自己也将获得尊重。

宽容,它能帮助孩子意识到别人不同的特点,对新的观点和信念采取开放的态度,尊重别人,并不在乎种族、性别、外貌、文化、信念、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

公正,公正在法制社会是相当重要的。它能让孩子光明正大、不偏不倚地对待别人。具备了这种美德,就可能按规则游戏、依法办事,公平竞争,在做出判断之前倾听各方面的意见,这种美德能增强孩子的道德敏感性,他将有勇气替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伸张正义,谋求人人平等。

个个都是好好孩子

美国学校的办公室里经常贴着幼稚的画,有的还能辨认出是鸟或者太阳,有的根本就是杂乱无章的“抽象画”。“画”上通常注明这是某某几岁的作品,让人充分感受到为人父母的骄傲。

美国孩子的父母从来不吝啬赞美之词。

一次,一位父亲兴奋地对朋友说“我儿子的棒球队正在比赛,我想看看怎么样了。”于是他们拐到学校赛场,他兴奋地指着一个正准备跑垒的男孩说:“那是我儿子,很棒吧?”这是场很普通的比赛,孩子们都没穿正规的比赛服,打得也很一般,可是家长们都在兴致勃勃地观看,还尽力为孩子们打气。

还有一次,一群人约好去郊游,一对母子没来,当父亲的解释说,他家大儿子正在比赛足球,妈妈去为他助威了。其实那只是小区内的孩子踢着玩。一路上,父亲不停地打手机询问。最好儿子还是输了,沮丧地向父亲汇报。父亲问“有没用我教你的招”,孩子答“用了,但对手更厉害”。父亲安慰道“没关系,尽力就行了”,最后说“你是我的骄傲”。

美国孩子的父母的视觉往往集中在孩子的个性、特长和兴趣上,从来不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自家孩子的短处,也从来不用自己小时候的长处来比孩子的短处。在家长们互相聊天时,常常听到的是“我们家某某画了只会飞的松树,老师夸他有想象力。”另一位妈妈紧挨着就会说:“我们家小妹音准掌握得好,弹琴又进步了。”他们特别重视大人对话时旁听的孩子,往往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越独立,越安全

美国父母不溺爱儿女,从小就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认为孩子越能独立处理问题就越安全。

(1)认识社会

认识家庭住址及父母的姓名、单位。父母在孩子开始懂事时就有意识地教他们识别自己家庭周围的环境,以及父母的姓名和单位等。通过这样日常的培养,孩子走失找不到家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并且增加了孩子应付外界环境的自信心,使其遇事不致惊慌失措,另外,家长还会教孩子一些在马路上行走的常识。

(2)认识药品及了解用药常识

家庭中通常都存有一定数量的药品备急,父母会把一些常用药品拿出来教孩子辨认,使其逐渐了解药品名称、用途及用法,这样

既让孩子增长了知识,又降低了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另外在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还顺便教孩子认识医院,以便解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学会配合治病,或在发生意外时能自己到医院求助。

(3)认识常用小工具及安全使用方法

父母不会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接触工具,他们的做法是帮助孩子了解安全地使用工具。在使用这些工具时,父母会顺便告诉孩子这些工具的名称及安全使用的方法。还会给孩子提供一些比较安全的小工具,诸如餐刀、不带尖的剪刀、小型的锤子钳子等。让孩子边玩边学,既熟悉了各种工具的种类和功能,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动作技巧。

(4)避免被坏人伤害

父母教孩子避免被坏人伤害的主要方式是告诉他们一定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要到陌生人家中去,也不请陌生人到自己家里来。女孩则不要让父母以外的人抚摸自己的身体,碰到存心不良的人纠缠时,要赶快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去告诉警察,还可大声呼救或跑到附近居民家。

多一点幽默感

“聪明的人一定是具有幽默感的人,因为幽默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他们用与众不同的形式对付突如其来的窘进。”——美国格言

“幽默的内在根源不是欢乐,而是悲哀;天堂里是没有幽默的。”——马克·吐温

著名幽默家克瑞格 威尔森曾经说过:“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幽默是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没有它,就没有我五彩缤纷的童年,也没有我充满欢声笑语、幸福无限的家庭。”事实确实如此,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之一,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你会感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智慧。

幽默其实是一种宣泄。弗洛伊德说:“诙谐与幽默是把心理的能量以游戏的方式释放出来。”幽默也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它基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幽默和搞笑是不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幽默感的人总是不动声色就能使别人充分享受到幽默时喻悦。

心理学家保尔 麦基认为,幽默感能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擅长幽默的孩子,童年时代就会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成功,因为他们知道,人们很难讨厌一个能让他笑起来的人。

研究发现,即使是四五岁的孩子,如果具有幽默感就比较容易与同伴交往,而且更容易被别人地幽默逗得大笑。在另一次研究中,一群自认为害羞的孩子8~13岁的孩子觉得自己缺乏幽默感,这让他们觉得在人际交往中比幽默的孩子要费力得多。

儿童心理专家劳伦斯 沙皮罗认为,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样,幽默感的发育从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星期就开始了。因此,父母应该结合这些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美国孩子的父母习惯于有意识地运用幽默感的方法去培养孩子。幽默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而且往往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从孩子刚刚满月时。父母就爱与孩子玩找妈妈的游戏,用一块手绢挡住自己的脸,然后迅速拿开手绢,露出自己的脸,孩子就会大笑,等孩子大一些,他们就躲在房间的角落,让孩子来寻找父母。孩子会在寻找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因此,我们所见到的美国成年人大多都有一股天真气。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美国孩子的父母总是尽量避免生硬的命令,尽量使用幽默式的语言。幽默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快乐,从而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教导。

值得注意的是,跟孩子说笑话或表演滑稽的动作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因为,大人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孩子不见得有同感。但孩子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大人要陪孩子一起笑,虽然从大人的角度来看也许不见得好笑。

乐观让人生更精彩

“乐观是养生的惟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屠格涅夫

乐观是一种健康的性格倾向。乐观的人总是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马丁 赛里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

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思维心理学”专家史力民博士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识中就丧失了斗志,不思进取了。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乐观的习惯。

大多数美国孩子的父母都明白,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一样。孩子也总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

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不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

另外,孩子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要尽量地“放任”孩子,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许多孩子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自由。

父母由于对孩子太多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孩子就事事不用做,也无法在做事中得到乐趣。

比如,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晨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家长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

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在这一点上美国孩子的父母很聪明,他们基本上都是“懒惰”的父母,好多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处理。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于未来充满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不拖延、马虎

“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拖宕是偷光阴的贼。”一狄更斯

美国孩子的父母十分注意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理智地生活,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有时,家长为了教育孩子使他们不养成马虎的毛病,即使明知他们犯了马虎的错误,也不提醒他们,而是希望他们吃一次马虎的亏,下次就印象深刻,不会再犯了。

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袜子、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现象,这便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坏习惯。做事情缺乏调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给一生带来麻烦。

有的时候,在没有大的伤害的情况下,故意让孩子出些丑、吃点苦头,往往更容易使孩子懂得做事没计划的害处。

为了让孩子做事有计划,美国孩子的父母通常会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计划。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忙计划。

尊重孩子教育叙事范文第2篇

完成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任务——依恋。

2. 我更加感觉到用成人的心态去解读孩子内心是件非常糟糕的事,因为这样总是能发现问

题,也总是感觉到教育的重任,父母失去了平和的心境,孩子也失去了自由快乐成长的空间。父母的眼睛在建构孩子的问题,以为在教化甚至拯救孩子的时候,其实,可怜的孩子可能会慢慢地失去创造的能力,变得听话与平庸。

3. 孩子是什么个性本身并不给孩子带来痛苦,带来痛苦的是父母对不同性格赋予的观念。

父母认同孩子的个性,同时又帮助他学习生活中的社交技能,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对自己的否定,他的内心会协调、平和得多。

4. 五岁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当父母用对与错这种二律背反的观念去引导他时,他的思维

方式慢慢地会变得狭隘,以为世界就是两极分化的,不是对就是错,不再能感知其他的东西。他内心的快乐、创造力、幻想和兴趣被压制,同时外部世界的丰富性、色彩、内涵也变得单调简单。

5. 常常是青春期前越规矩的孩子,青春期折腾越厉害。

6. 对一个六岁孩子的行为作任何评论都还早,家长千万不要想方设法地给这样的孩子贴标

签。我们必须看到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差别,同一个孩子在心智的各个层面,如思维、想象、运算、语言、动作、肌体反应、感觉、情绪等方面的发展也会有不同。

7. 要想让孩子对写字感兴趣,就要想办法让写字与快乐的体验结合起来。比如把他书写的

句子贴在显眼的地方,父母天天装着欣赏,让孩子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重要。不要反复挫败他,让他产生畏难情绪,否则这样下去,孩子的修改也会遭受打压,结果得不偿失。

8. 读她的信,我感觉她只是在意识层面这样想(善待孩子),下意识层面其实并没有多大

的变化,还是原来那个有些焦虑、喜欢苛求的母亲。她没有整理好自己,只是试图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己,所以,当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她自己就不行了。

9. 可以这样想:“女人并不是天生的母亲,我和孩子共同成长,她慢慢成为健康聪明的好

孩子,我慢慢成为温暖快乐的好母亲。”

10. 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记住:“上行下效,承前

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11.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大于人们的想象。例如: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使孩子臣服就

范,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去爱和被爱;不能变换角色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孩子就无法学到怎么与社会相处;以为批评和大棒就能给孩子一个好品质,恰恰给予孩子的是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折磨的自卑和自贬。

12. 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端,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

尊重孩子教育叙事范文第3篇

是批评指责、强行制止他们的行为,还是平心静气,想办法从思想上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选择了后者。

我精选了一篇阅读文章《有一种活法叫高贵》,精心设计了录像短片,以人们高尚的、低俗的、卑鄙的行为做对比,让学生们自己分析归纳人们各种行为的优劣。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整堂课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着。在联系自身实际时,为了避免互相揭短,我引导学生们寻找身边高贵的言行举止,并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出支配这些行为的思想动因。一起归纳出了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关爱别人,具有奉献精神等思想支配下的言行才可以称得上高贵。这节课似乎水到渠成,完成了教学设计,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但出乎意料的是,王磊同学在讨论要结束时,当面揭了周阳同学的短,并列举了周阳平时刻薄他人,故意捣乱等一些不高尚的做法,周阳同学立刻面红耳赤,怒目而视,显然,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错误,但对别人的指责仍然难以宽容和理解。而王磊也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损伤了周阳的自尊心。其他同学则有的窃笑,有的紧张的关注着事态的发展。面对剑拔弩张的气氛,我示意发言的同学坐下,然后说:“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谁未踏过荆棘,谁未犯过错误?关键在于我们面对人生的荆棘和错误时的态度,我们大家都有一颗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灵,我们不但需要抵抗来自外界的污染,和困难,更需要战胜灵魂深处的懦弱、自私、鲁莽甚至卑鄙的想法。我相信,大家会把并不美好的我们留给过去,从现在开始,活出高贵的人生,塑造高尚的灵魂。”然后我问周阳同学:“是否能原谅王磊鲁莽的指责?是否能原谅说了损伤你自尊心的话的同学?”他点了点头。

下课了,王磊和周阳都默默地站了起来走了出去,(事后同学们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不是大声喧哗着跑出去的)相信这堂课引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震荡,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了。几天后,他们和几个同学找到我,要求借有关哲学的书籍看,我给了他们一本周国平写给青年人看的哲学书,那里面有关于人类的灵魂高尚与卑鄙,人生应该怎样走等方面内容的文章。此后这个班的同学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了,不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了,与人交流更有礼貌了,傲慢和自私的行为越来越少了。

其他科老师都惊异于他们的变化,说最近并未批评他们,他们怎么都变了呢?

我想,是尊重教会了孩子们尊重,是爱教会了孩子去爱,是理解教会了孩子们理解。

尊重孩子教育叙事范文第4篇

时间:2018-4-20下午08:58:26来源:小剑桥幼儿园作者:中三班

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尊重孩子却有一个“尺度”的问题:只有讲究好分寸,把握好尺度,才能使家长的有意引导和孩子的自主发展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平等地位与主导作用

平等地对待孩子是尊重孩子的首要条件。家长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家庭气氛,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鼓励孩子自己作出一些决策。例如,平时可带孩子一起去市场,问问孩子:“今天,你想吃些什么菜?”回家后,可再问问孩子:“你想怎么吃?”和孩子一起商量:“周末你想怎么安排?”等等。其次,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平时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多和孩子一起嬉戏玩耍,成为孩子的伙伴。另外,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感受,经常与孩子保持同一视平线谈话,避免居高临下式的说教。

但强调平等,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家长的主导作用。孩子年龄小,

是非辨别能力差,时处处都需要家长的悉心引导,才能进一步获得更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家长的这种主导作用,不应该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体现,而应该针对孩子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式。例如,想让孩子听故事,你可以不直接提出这一要求,而是说:“你看小熊太孤单了,它想听故事。宝宝,你陪它一起听,好吗?”想让孩子学用橡皮泥做“点心”,可以说:“布娃娃肚子饿了,我打算做些‘点心’给她吃。宝宝,你也一起学着做,好吗?”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孩子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家长的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

自由发展与遵守规范

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童心去观察、理解和探索世界,他们从小就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冲动。初生儿要挣脱父母对其手脚的束缚,为的是自由伸展;婴儿要挣脱父母的搀扶,为的是想自己学会走路;幼儿要挣脱父母的管教,希望的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每一个孩子部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只有尊重这一规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才能调动孩子内在的发展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家庭中,只要无碍孩子的健康、安全和他人利益的活动,部可以让孩子尽J睛探索、自主选择、自由创造。也许他们会把篮子塞进冰箱,试验篮子里是否会开出美丽的冰花;会把泥土盛进纸箱里,试验小草是否会在纸箱中破土而出・也许这样做,有可能弄脏家里洁净的地面,弄坏新的玩具材料,或给家长添上许多麻烦,但比起孩子

的发展,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孩子通过这些操作,不仅增加了探索的乐趣,而且又能学到不少知识,真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尊重孩子的自由需求并不等于放任孩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自由与规范相结合的教育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给孩子自由时.一定要有相应的规则约束。例如,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各种用品、玩具都有固定的位置,使用后应物归原处;每日饮食起居也要有一定的规律,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在外面,要告诉孩子有关的公共秩序和文明规范,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在自己的带领和示范下自觉遵守。家规的内容涉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是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而有一些却要因人而异。我有个朋友家,曾为看电视闹过一场“纠纷”。开始时,儿子每天要跟着她看完电视才肯睡觉。后来,她就对孩子讲了一些关于长时间看电视对儿童危害方面的知识,使孩子听后心服口服。此后,她儿子每天看完动画片后,就不再看电视了。由此可见,在规范孩子行为时,要给孩子说清道理,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规范。

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要求

兴趣是个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表现为一个人认识、探索、接近或获得某种客观事物的倾向。当孩子对某些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后,就会精力集中、态度积极、情绪愉快地投入求知、探索、学习中去。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兴趣是孩子求知的前提,是孩子接受知识、学好、记牢、灵活运用知识的入门向导。”因此,家长只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善于启发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曾在《莫愁》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武汉市第一中学年仅13岁的初一学生魏林,曾7次荣获全国少年拉丁舞冠军;2000年参加在英国黑池举行的首届“世界少儿体育舞蹈大赛”,成为亚洲地区唯一进人决赛的选手,并获英国皇家舞蹈学院银牌证书,被誉为“亚洲最小的拉丁舞王”。同时还因品学兼优,多次荣获省级、市级“三好生”称号,2001年获宋庆龄基金奖。也许看到这些,大家会认为魏林在拉丁舞方面起步一定很早,其实不然。他从八岁才开始学拉丁舞。在他五岁时,其父母就将他送进市少年宫学习书法、绘画,孩子对这些没有兴趣,所以迟迟不见有太大的长进。一次偶然的机会,魏林误闯进舞蹈房,立刻被拉丁舞那种贵族般的气质和老师、小学员娴熟而流畅的舞步深深打动。回家后,小魏林对爸爸、妈妈说出自己不想学书法和绘画,而想改学舞蹈的想法。具有睿智而长远教育目光的父母尊重了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摆脱了社会上所说的“男孩应以刚性为主,最好不要学舞蹈”的压力。最终,不仅让孩子陶冶了情操,充实了心灵,而且还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了成功。

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不是说家长不能对孩子提出要求。特别是处于学龄前期的孩子,他们的兴趣往往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为此,家长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要帮助孩子形成较为稳定的兴趣。另外,由于孩子判断能力差,有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兴趣,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时提出要求,及时引导。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消极兴趣,并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教育,从而防患于未然,走上健

康成长的道路。

尊重孩子教育叙事范文第5篇

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

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

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微博)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

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

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尊重孩子的磨蹭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 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 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 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 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

尊重孩子教育叙事范文第6篇

——《风娃娃》的教学案例

何奋学 张海燕 王学英

一、背景分析 1.说教材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凭力气,还要动脑筋,更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2.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很喜欢童话故事,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很贴近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课文中那可爱又傻气的风娃娃多么像平时生活中的孩子们呀!低年级学生能读懂课文意思并对风娃娃产生喜爱之情。但其中的哲理,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和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应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二年级学生大多数活泼、大胆、好思考、爱动脑筋,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喜欢朗读,在有感情朗读上还有待提高。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读、思、议相结合。

二、案例描述 片断一:

师:风娃娃东吹吹,西吹吹,想象一下,他还会来到哪里?做哪些事? 生1:风娃娃来到麦田,他看见一片金黄的麦子,他赶紧过去使劲吹风,麦子都被吹掉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2:风娃娃来到花园,看到盛开的花朵,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花朵吹去,花朵被吹得低下了头。

1 生3:风娃娃来到柳树底下,对着柳树吹起来,柳树很快就长大了。 生4:风娃娃来到广场上,看到一家生意很红火店里,他赶紧对着吹起来,人们不得不关了店门。

生5:风娃娃来到我的家里,他把我写的作业吹跑了,我伤心极了。 生6:风娃娃来到动物园,他对着狮子笼吹起来,把狮子吹疯了,人们吓坏了。

„„ 片断二:

师:听了你们的话,风娃娃明白了:帮人们做事情不能只凭力气,要动脑筋,更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那风娃娃会做那些对人们有用的事呢?你能说说吗?

生1:风娃娃可以帮人们扬场。 生2:风娃娃可以帮人们把衣服吹干。 生3:风娃娃可以吹小树快快发芽、长大。 生4:风娃可以在我睡觉的时候给我吹风。

生5:风娃娃可以吹红了柳树,吹绿小草,吹来了春天。 生6:我还知道风娃娃能吹来小燕子。 „„

三、案例反思

听着孩子们这些闪烁着创新火花乃至于哲理意味的精彩发言,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为孩子对课文语言的运用,也为这堂课顺水推出的别样精彩。

1.尊重学生,别样精彩的基石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我们应该关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真实生活与真切的成长,尊重他们的想法、看法。我们的学生真的不是无知无能的被动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 2 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的意见时,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挑战。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或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只要老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领生命,在预设目标的实施中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他们奉献给你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会呈现出不曾预期的精彩。孩子们是如此的机智、敏慧,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独特想像、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2.激活文本,别样精彩的阵地

古希腊神话中力大无穷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软弱无力,不堪一击。可以说,文本就是阅读的阵地。只有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比较,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才有自己的体验,才能获得与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对话,语文的三原色才会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我们的课堂才会活力四射。以上案例的成功就在于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文、讨论、角色表演等形式自觉主动地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人物。老师捕捉到了文本中宝贵的教学资源,真正用活了文本,在学生深层的体验与感悟中提升了文本的价值。试想如果当时我急于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会完全抛开文本语境和意义天马行空,各说各的,将使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消失殆尽。这样的生成犹如教学垃圾,只会成为教学沉重的“包袱”,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

3.巧妙引领,别样精彩的“助产士”

上一篇: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范文下一篇:服装销售心得分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