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消费观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学生消费观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伴随智能化互联网环境的飞跃发展,新型消费模式应运而生,极大影响了大众消费习惯。高校学生是新型消费的敏感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正确引导高校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劳动精神,传承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篇:中学生消费观论文

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消费”俨然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消费方式。在网络消费中凸显了诸多的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消费的动力不容小视。

关键词 网络消费 大学生 消费观

消费是确保人类生命延续和支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支撑,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费观是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笔者认为,行为总是受观念的指导和支配,要使人们有正确的消费行为,必须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加以指导。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问题

(一)主流消费观念偏离

在以往,节俭的消费伦理是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的主流消费观念,而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和西方消费主义的冲击,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流消费观念地位也被动摇了,在这种情况下,在思想上冲击最大的是作为网络消费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超前消费、信贷消费、攀比消费在大学校园内比比皆是。

(二) 网络消费结构失衡

消费结构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大学生的主要重心是学习,消费结构很单一,网络消费打破了时间上、空间上的局限性。当代大学生也不再满足于单调的两点一线的教室、宿舍生活方式。由于网络消费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日俱增,消费内容的排序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像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超前消费,购买高价品牌商品的攀比消费,享受消费等。使消费结构变得多样且畸形。

(三)消费道德意识弱化

良好的消费道德会规范人们的消费观念。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道德的缺失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一方面,网络市场为了刺激消费,而忽视了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影响,使过度盲目和攀比的消费行为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对消费道德与不良的消费风气没有明确的分辨能力,只是片面地追求物质,被崇尚物欲的思想所蒙蔽。对学校和家长灌注的观念存在逆反心理,形成了无视消费道德、拜金主义、追求物质享受的腐朽风气,这种不良风气直接冲击了大学生原本就缺失和脆弱的消费道德观念。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一)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强

作为大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作为没有收入的消费者,经济来源依靠家庭的供给,在消费活动中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而经济科技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观的两个主要的方面:首先,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的种类变得丰富多样,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更广的选择空间,销售手段和销售渠道的增多也使得消费途径变得更加的便捷,这些便利一方面为大学生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其次是,商家追求片面利益,很多的网络商家不注重诚信为本的原则,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假冒产品在网络上横行,这种网络营销的乱象,商家利用网商平台管理的盲点,等待着马虎的消费者“落网”。

(二)主渠道教育内容的不足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重视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更多关注的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的教育。其次有些学校理财课程一片空白,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较长时间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因而,如何合理的支配每个月的“收入”,就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有时候往往管不住自己,过早地把生活费花在一些不需要的地方。对于可独立支配的这部分花费,不少学生还是无法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月初节余,月底拮据,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三)家庭消费观念的不合理

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消费观念具有传递性,一个人的消费观的形成是通过模仿开始的。大学生的消费观与自身成长的家庭有着及其紧密的联系。大学生深受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并且继承了他们父母的消费观。其次,子女的消费都是有父母一手包办,孩子很少有自己理财的机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对于金钱概念的了解。最后,中国的家长大多奉行“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将精神上的溺爱转换为行动上盲目的物质支持,从而助长了大学生消费观的不良倾向。

(四)自身消费自律能力不强

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步入校园并且独立的支配自己的生活开销,从由父母一手包办的告诉你需要买什么、不应该买什么一下子转变成我的钱我做主的阶段。绝大部分大学生对金钱缺乏明确的概念,而大部分的家庭也不会限制他们的消费,在网络商家的鼓动下和大学生群体影响下容易冲动消费,无法客观的辨别消费与需求。在大学校园内出现的追求名牌观念浓厚和攀比心理严重。在当下网络商家大肆宣扬品牌消费,不少自律能力差以及缺乏理性消费观念的大学生会盲目的追逐品牌消费,认为别人能买的自己也能买。致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扭曲、变形。

三、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监管,营造良好的网络消费环境

在网络消费中,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以及缺乏对商品质量和服务的判断力以及网络消费虚拟教育等特点,容易出现网络诈骗的现象,造成大学生经济损失。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网络消费监管力度,规范网络竞争行为,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机制,利用先进的监管系统辅助政府的管理是发达国家管理互联网的普遍做法。要加紧对互联网内容监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不断的升级监管技术手段,准确把握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网动向,进而强化网络环境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各类网络应用及某些网站的控制和过滤。对那些非法网站和不健康的网站要及时的屏蔽,阻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网络。以切实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消费市场。

(二)完善高校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

2011年4月《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青少年网民在整体网民的比重为45.1%。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有网络的体验,在大学之前的教育体制中也未有开设网络知识课程,所以为促进大学生正确网络消费观念的形成,应当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网络安全技术。其次要把消费观教育真正列入高校课程安排,使消费观教育在学校得到持续性开展实施。大学生校园若缺失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教育势必会造成大学认知消费现象能力的弱化,不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适度、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三)注重家庭引导,增强大学生理财意识

家庭作为子女入校之前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子女养成合理消费观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家庭提供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从根源上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家庭作为大学生一个长期生活的环境,家长的消费观念潜移默化所起的作用是极其显著的,家长的消费方式是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有效借鉴。其次是部分家长出于对子女的溺爱所以就表现为行为上的来者不拒,满足一切物质要求,不问是否合理需要,对此,父母也应该从家庭内部进行检讨,充分的认识到消费要有理有利有据。对于不合理的消费应该要及时的制止或者给予引导。

(四)深化自我教育,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形成是通过自身将学校、家庭的教育转化对自身内在的要求,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有意识到无意识内化的心理过程。大学生应该要反思自身的消费行为是否科学、健康、适度、文明、可持续的消费,是否有利于自我的成长进步、自我的全面发展。其次要正确客观对待网络购物以及对网络购物的安全问题有足够的认识,要学习识别合法网站的知识,主动增强网络消费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最后要合理安排消费结构,当自身生存方面所需要的物质能够得到保证后,应当在发展性消费上扩大比重,不要过分看重人情消费,更不可盲目炫耀攀比消费。

四、结语

大学生是否拥有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消费模式及发展趋势。透过纷繁复杂的消费行为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有助于研制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可持续的消费观,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消费者和优秀的建设人才。

(作者单位:梁远钢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陈小艳 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礼英姿.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1.

[3]苏志宏.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遭遇文化帝国主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究,2006(1).

[4]汤云珠.论和谐社会建构中大学生的消费观及教育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作者:梁远钢 陈小艳

第二篇: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四大路径建议

伴随智能化互联网环境的飞跃发展,新型消费模式应运而生,极大影响了大众消费习惯。高校学生是新型消费的敏感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正确引导高校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劳动精神,传承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列举新型消费下高校学生消费行为的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分析消极表现的产生原因,从消费环境、高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四方面为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提供路径建议。

一、加强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互联网环境的飞跃发展,网络交易愈发方便快捷。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传统消费不断向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升级转型。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传统接触式、聚集性的线下消费受到严重抑制,新型消费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在有效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国内消费恢复,促进经济企稳回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型消費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青年一代的消费观念。高校学生是新型消费的敏感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乐于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影响,新消费模式很容易在该群体中传播。新型消费发展为高校学生带来了更为便利的消费体验和超前的理财意识。与此同时,受到社交电商、直播带货、海淘购物、借贷平台、网红经济的影响,在高校学生中也出现了炫耀消费、跟风消费、超前消费、冲动消费等不良情况。

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成长特殊且关键的时期,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还不够成熟,如若任由不良消费习惯滋长,不仅对学生成长不利,还会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因此,正确引导高校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劳动精神,传承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消费下高校学生消费行为的积极表现

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新型消费模式所提供的大量资源和信息为高校学生建立了更多与外界接触交流的平台,更加便于高校学生拓宽眼界,丰富对社会的多重认知,从而推动高校学生培养主观意识和个性化发展,实现自我精神需要。同时,新型消费模式通过网络进行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也促进了学生增强理财意识,并于购物时首先在同类产品中货比三家,养成在比较和思考后作出最佳选择的理性决策习惯。

三、新型消费下高校学生消费行为的消极表现

(一)情绪消费

在市场经营中,无论是线下实体店铺还是线上电商海淘平台和直播带货平台,经营者为追逐利益助推消费,通常利用消费者心理,对于种类繁多的商品,通过店庆、周年庆、购物节等五花八门的促销噱头,以满减、满赠、预售、打折、包邮、抽奖、会员活动等折扣效应形式,吸引消费者冲动购买,从而获得更多交易机会,获取更高利润。高校学生几乎无稳定收入,面对铺天盖地的折扣活动,很容易冲动消费。与此同时,由于手机转账、网络信贷、他人代付等快捷高效的虚拟支付方式取代了支付现金的现实过程,大大淡化了消费付出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和刺激了高校学生网络消费的欲望和频次。

(二)炫耀消费

借助于互联网发展热潮,“网红”在人设包装和粉丝聚集效应下组合成完整产业链,形成了新经济模式。高校学生追求独立、崇尚新颖,受到推崇消费至上、享乐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容易产生炫耀消费行为。对于一些价格与价值相去甚远的奢侈品,虽明知其并非生活必须品,也明知其价格与自己收入水平并不相符,仍然趋之若鹜。奢侈品牌则不断设置消费堡垒,持续与消费大众产生距离,以维持品牌的市场定位,维护目标客户的优越感。炫耀性消费往往不过多考虑产品的实用价值,主要将奢侈品视为富贵身份和生活品味的象征,越是断货的产品往往越被视为珍稀,不惜付出高价购买来满足内心的“荣耀”感受。

(三)跟风消费

在市场中,面对繁杂的信息和诱惑,尤其当直播购物平台快节奏促销产品,营造出物美价廉、一抢而空的氛围,基于“羊群效应”,高校学生无法快速辨别信息,很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产生从众心理、陷入盲从,在来不及考虑自己是否真正需要和适合的情况下便跟风消费、攀比消费,提高了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的风险。一些学生在没有任何金融常识和思考准备的情况下跟风投买基金,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红主播的“安利”和“种草”,不断跟风“拔草”,这些不良风气一方面为学生家庭增添了财务负担,突出了同学间贫富不均的现象,容易引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在追捧物质性消费时,忽视精神层面和知识技能的提升,懈怠学业。

(四)超前消费

自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金融消费信贷平台发展以来,得益于其使用门槛低、授信额度高、利息优惠、支付快捷等优势,迅速成为年轻人日常消费支付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被没有独立收入来源、却有多样消费需求的高校学生所广泛接纳。根据对大学生消费信贷行为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自身使用蚂蚁花呗后消费习惯的影响,开始适应提前消费的学生比例为35.92%;已经习惯于花呗消费的学生比例为19.18%;没有影响、消费观念仍旧保守的比例为44.9%。由此数据可见,蚂蚁花呗已经改变了大学生消费。”[1]消费信贷平台为高校学生购买超出支付能力的产品提供了途径,虽然可以满足学生的部分消费需求,但如不加以有效引导和规范,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忍受延迟满足,过度超前消费陷入信贷危机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和悲剧。

四、高校学生消极消费行为

产生原因

(一)客观因素

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千家万户经济实力普遍增强,高校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成长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绝大部分能够定期从家庭获得一定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作为较稳定的经济来源,具有一定的消费力和购买力。

(二)个人因素

高校学生正处于接触和适应社会的过渡时期,认识有限,心智尚未稳定成熟。步入校园后,家庭约束减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消费自主决策和自由选择的意识却逐步增强,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众多新奇事物的宣传影响下,意志力较为薄弱。面对营销团队的精美包装,高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辨别能力不足,极易被光鲜亮丽的肤浅表象迷惑,开始热衷于追求新鲜感、时尚感、潮流感,通过“猎奇性”消费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没有认识到营销团队背后基于经济、营销、美工等行业知识和完整产业链运作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三)环境因素

当下“网红”热潮井喷式发展,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带货,产品效用、媒体效用和明星效用环环相扣,渗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理念和过度消费的行为取向。根据调查,学生消费广告的接触率已达到近100%,并且将近90%的高校学生消费者选择是基于广告引导和明星代言人的带动作用。[2]消费已成为年轻人建立和获得社会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网络销售平台门槛低,影响范围广,监管不规范,相关制度存在漏洞,也使得高校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四)教育因素

现阶段很多高校没有充分关注学生在网络消费中消费习惯发生的变化,以及消费观念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设置关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和正确价值观念、养成良性消费行为的环节,就没有能够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好消费心态,提高在网络消费中的自控能力,养成良好消费习惯。

五、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的

路径建议

(一)严格网络监管营造消费环境

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消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型消费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2021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引发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中,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新型消费相关法规制度、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推动整治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规范健康发展。有关部门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网络媒体进行监督管理,以完善的网络平台规范、成熟的信用机制、完备的网络监管及惩罚体系,营造放心购物、真实评价、真实商品的良好网络消费环境。

(二)高校加强价值观消费观教育

针对复杂的網络消费环境,高校应及时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加强信贷教育和理性消费宣传力度。通过普及金融常识,列举网贷等不良消费案例引发的严重危害和家庭悲剧,讲明账号被盗、隐私泄露等金融消费中潜在的风险,引导学生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全面认识,培养高校学生对消费的自控能力和对资产的管理能力。

第二,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培养正确的生活和消费理念,调整好消费心态,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

第三,加强劳动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为指引,带领学生学习和弘扬劳动模范精神,形成尊重劳动模范、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风气;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鼓励学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自觉提升劳动素养。

(三)家庭正确引导子女理性消费

家庭教育是消费观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消费观念的养成上,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采取健康积极的消费行为,不铺张浪费,不盲目攀比,为子女树立良好榜样。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要结合家庭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子女提供合理的生活费用。

及时关注子女的各方面需求,积极主动了解子女的消费动机和消费习惯,对于不正确的消费行为不能纵容,而要及时通过沟通交流使其认识到非理性消费将带来的不良后果,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鼓励子女把更多精力和财物投资于自身专业技能和精神文化的提升。

(四)学生积极养成良好消费习惯

高校学生自身要自觉树立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健康消费观念,摒弃享乐主义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明确消费目标,培养理性消费意识,提升对商品质量的鉴别能力、对广告宣传的理性认识和独立判断能力,理性控制消费欲望。学习金融知识,掌握理财技能,培养自身理财意识和理财思维,根据收入水平和实际需求,在做好预算与规划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金支出,养成良好消费行为与习惯。

作者系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助教

作者:王佳怡

第三篇:大学生消费观的实证研究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是未来拉动中国消费的中坚力量,其消费观念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我国的消费模式,因此,深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观并对其显露的问题及时作出合理的纠正,对未来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方法,调查范围覆盖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2个城市的69所高校,在此数据基础上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从多角度尝试性地对其中暴露的不良消费习惯提出有针对性的纠正建议,旨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消费。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观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果,并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影响着对人的塑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观念直接反映出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其消费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利弊共存。大学生因处于青年时期、无自我经济来源等特点,而成为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和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相比,消费心理和行为都相对不成熟。他们在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却尚未实现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超前的消费观念和落后的消费实力成为大学生显著的消费特点,这种消费模式的特殊性也使得深入研究该模式产生的根源具有意义。本项目旨在对当今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观进行详尽、准确的调查,及早对当今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有客观的了解和把握,并从教师和家长两方面及早采取措施来对不良消费观进行正确引导,为未来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的研究方法,选取的样本来自哈尔滨、长春、大连、沈阳、天津、石家庄、承德、北京、青岛、烟台、泰安、潍坊、淄博、威海、济南、长治、晋中、太原、合肥、兰州、西安、南京、武汉、上海、长沙、重庆、成都、广州、海口、台北等32个城市的69所高校,共回收519份调查问卷,男女比例大致为1:2。

当前大学生的实体店消费与网上消费比例约为1:1;82.7%的大学生生活费来源完全依靠父母,仅有13.4%靠兼职实现经济独立;消费构成中,食宿交通等生活必须消费占比约为六成,享乐消费比例仅次之,占比24.3%,发展学习占比10.6%;奢侈品拥有数量方面,58.6%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购买奢侈品的行为,38.5%被调查者表示因自己的品味且因奢侈品质量优良而选择购买;被调查者中,有无计划消费的比例为3:7,与有无消费后记账的比例相一致;在面对自己当下无法负担的商品时,有67.0%的受访者表示会打工或节省生活费攒够钱日后购买,有15.0%会直接向父母要钱,17.8%表示会向朋友借钱、透支信用卡或使用贷款软件进行透支消费;在处置每月的生活费盈余方面,78.2%的受访者表示会存在卡里,32.4%表示会留作旅游经费,15.0%称会做一定的投资。

二、大学生消费观现状分析

(一)缺乏经济独立性

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父母,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费来自父母,生活费收入相对固定,使得大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消费没有太大的顾忌,经济上处于被动。正因为这样,大学生往往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不知道自己的钱为何用得这么快,又是用在哪些方面了。”

(二)消费计划性、目的性不强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没计划,随便花。手头钱比较宽裕的时候就随意挥霍,没钱的时候就勒紧腰带缩衣节食。可见,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应当加强,对于自己每周、每月的消费情况要有一定的记录,这样对于未来经济独立有极大的帮助。

(三)消费结构不合理,物质消费过度,精神消费匮乏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用于餐饮和购物方面。进入大学,大学生明显对学习放松,与购买学习资料及发展自我相比,更愿将钱花在购物和娱乐方面。可见,大学生过于享受物质消费,忽视了精神消费。

(四)储蓄意识和理财观念淡薄

在调查时,当被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都表示没有相关计划。当被问及学期末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表示无意识间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原本计划,有些同学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提前透支,只能借钱回家。略有一些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在假期开始之前挥霍一空,只有极个别同学有把钱存起来的想法。

(五)符号消费现象值得关注

从调查中看,大多数大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和家庭經济条件进行合理消费,求实消费。但是还是有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攀比消费,炫富消费,奢侈消费,品牌消费,没有认识到作为大学生的责任,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节约意识淡薄,浪费情况严重。

(六)消费方式透支化

伴随科技发展的同时,电子软件的发展势头迅猛,新型功能性理财、投资、贷款软件应运而生。部分个体对不同类型软件的选择差异也导致了消费方式的分流,少部分有理财意识的大学生使用理财投资软件来进行投资,也有部分有透支消费习惯的大学生利用借贷软件透支钱款满足自己过度的消费需求。

(七)消费方式电子化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付款平台的涌现,加之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渴望和能力较强,先进的消费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悄然成风。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来替代现金消费。

三、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探究

(一)客观因素

1.社会大环境的改变

当今社会,快餐文化日渐流行。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许多大学生经受不起诱惑,把金钱、财富和及时行乐作为人生追求目标,认为只有物质上的富足、享受才是幸福。这使得大学生对于金钱没有一个良好的概念,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许多力所不能及的奢侈品,最终自食苦果。

2.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移动支付方式的日渐盛行,大部分学生选择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方式付款。这使得许多消费计划原本就薄弱的大学生更没有了“钱已经花出去了”的概念。尤其是“蚂蚁花呗”等形式的超前消费手段,使得许多大学生出现了花钱一时爽,还款泪两行的不正确的消费方式。

3.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缺失

相对于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在许多大学十分缺失。许多高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素质,连基本的消费观都忽略了,直到出现“校园贷”等十分严重的问题之后才开始加強教育。

4. 家庭溺爱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全民的生活条件都有了提升。加之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大部分情况下对于子女有求必应,更使得大学生肆意挥霍零花钱,出现“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情况。

(二)主观因素

作为社会中的年轻群体,大学生的冲动甚至叛逆的心理十分容易对消费观产生影响。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没计划,随便花。手头钱比较宽裕的时候就随意挥霍,没钱的时候就勒紧腰带缩衣节食。因此想要解决大学生不正确的消费观问题,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计划,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四、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观的途径探寻

(一)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施加影响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途径大大拓宽了,网络文化以其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也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号召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改变利益至上的行动指南,真实报道商品的功效,不过度夸大商品的象征意义以产生诱导消费的结果,充分发挥多种线上线下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和宣传的功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途径积极做健康消费观的正面宣传和引导。

(二)发挥教育的功用

1.学校教育为主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增设理财消费观的相关课程,填补大学生此方面知识的空白,诸如《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等消费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知识,从理论高度指导实践。将正确消费观的树立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中,对全体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高校辅导员老师应时时了解学生消费思想动态,并定期组织研讨会、班会、讲座,有针对性地对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习惯进行案例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并提出合适的方法加以纠正和引导。

2.家庭教育为辅

家庭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对大学生合理消费观念的形成有最直接的影响。家长的消费行为会给子女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家长首先应做合理消费的表率。同时,家长应时刻了解子女的消费状况,对其金钱去向有所掌控,对于不合理的费用支出要加以制止。在对大学生的经济供给方面,家长要做到适度供给,不能供给无度,从经济源头加以引导,并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大学生逐步走向经济独立。通过塑造勤劳节俭的家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三)健康消费习惯的养成

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是决定性的。首先,大学生应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品德修养,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智慧的增长会通过溢出效应影响到消费行为和观念。积极以志愿者服务、支教、实习、下乡、公益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锻造自己,获得不同的人生感悟,对于完善大学生的消费观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其次,大学生要学会进行自我消费评价,通过他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客观地发现自己的不良消费行为,进而加以改正;通过与他人的正确比较认识自己,以正确的消费观为标杆审视自我。

通过本研究,我们基本了解了大学生在各层次、各等级的消费需要及现状,掌握了大学生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原则的主观想法,了解当今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通过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消费观的重要性,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2]李昂.消费主义透视下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5.

[3]姜柳.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4]刘楠楠.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5]李鑫,彭洪,张微,郑晓荣,张琳,李彦坤,赵亚双.某医学院校大四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03):218-221.

作者:徐丹 李宁 李资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otn传输技术论文下一篇:绩效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