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物理理论知识、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实验教学,借助问题情境,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设计实验,实施开放性实验,组建科技活动兴趣小组,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教学;探究能力;能力培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单纯的知识传输并非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究知识、获得知识,并建立认知模型。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价值,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物理规律,获得物理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立足物理實验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经。具体来说,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物理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极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和空间,使物理学习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新课标下,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目标进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够提升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同时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提升,有利于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物理实验教学仍存在诸多弊端,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重视程度不够。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并未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甚至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口述的方式进行,仅仅要求学生对实验步骤、结果进行识记,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目的。第二,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严格按照教材上所规定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没有真正实现探究性学习,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实验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彻底改变“理论至上”“成绩至上”的传统物理课堂教学观念,对实验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注重实验的教育效果和价值,以学生探索物理知识为主,并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探究中,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2.借助问题情境,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能够增强学生探究现象背后原理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物理教师要以实验为载体,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索,分析实验的思路和步骤,猜想实验的现象及成因,形成积极主动的实验探究意识,体现实验教学的高效性。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够激发探究动力,在思维的碰撞和实验的探索中培养善于质疑的精神,进而达到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例如,在“沸腾”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在大烧杯中放入一个盛水的大试管,并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用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对烧杯、试管中的水温进行测量。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当烧杯和试管中的水温均达到100 ℃之后,哪一个会先沸腾起来”,并引导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积极开展相应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刺激下,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发现沸腾的本质特征,培养创新意识。

3.自主设计实验,实施开放性实验

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操作是新课标提倡的方式。这能够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实验教学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应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在完成相应理论知识学习之后,通过讨论、分析等途径,选出最优的物理实验设计和步骤,并开展实验。例如,在“液体的密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不是引导学生严格按照书本上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学习,而是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根细线、一个小石块、两个烧杯、足量的水,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并据此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推导出液体密度公式。

4.借助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分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常常采用的形式,能够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物理实验中,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中发现物理规律,观察物理现象,推测和验证物理结论,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将学生分为几个实验小组,引导小组成员分别准备实验器材、记录测量数据、计算等,使小组成员都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5.组建科技活动兴趣小组,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开展

教师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借助科技节、科技活动周、科技活动日等,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物理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也可引导学生自愿进行组合,确保每一个小组的学生人数不超过5个人。教师应结合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以及物理实验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设立问题再现室、制作室、探究室等,满足物理实验教学的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开双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验的时候,学校现有的器材往往无法满足学生实验活动的需求,教师可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还可以科学利用废旧材料,完成物理实验。在物理实验科技创新过程中,教师应对物理知识进行拓展,并遵循适度的原则,不能无休止加深。

6.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验证实验模式,充分借助探究实验模式,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目标。例如,在“声音的传播”的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随机抽出两名学生,引导学生各说一句话,让其他学生猜测是谁说的。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大胆猜想实验方案,并将其设计出来,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应结合实验数据,借助交流的途径,对其进行分析。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应不断修正自己的实验结果,最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诸多新的观点和想法等,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开拓自己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借助问题情境、转化演示实验、自主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探究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小蓓.基于科技创新大赛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7(09).

[2]曾华南.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3).

[3]李红泉.基于科技创新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J].天津教育,2019(15).

[4]潘睿.重视实验  夯实双基  提升能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8(32).

中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演示实验的对学生能力培养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扩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明创造能力。

关键词:科技小制作;能力培养;中学物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和理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也做了很多研究。1781年,田伯格在著名的格廷根大学讲授物理时,与助手一起制作了许多电学演示实验装置,轰动一时。2003年,中国的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专门编写一本演示实验教材,总结概括了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虽然有不少学者研究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但在目前的状况下,我想进一步提升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作用的认识更有意义。

一科技小制作对物理教学的意义和功能

(一)物理课外科技小制作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物理课外小制作的功能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演示实验具有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实现物理理论形成的实验过程的再现

物理理论的形成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由实验的结果总结出理论;第二种先提出理论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所以物理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使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得到再现。

3、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二物理科技小制作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让学生身临其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愿意去注意现象,再经教师积极合理的引导他们去观察发现,从而达到培养其观察能力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演示实验中合理的选择演示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扩展他们的思维。在演示实验时可以选择几种方式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可以启发扩展他们的思维。只要再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引导,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就可以达到培养他们的喜欢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主要是教師操作表演的实验,有时候也可以请学生充当教师的助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操作,学生自己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做的实验,即边学边实验。物理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由教师边教边演示变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所以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三物理课外科技小制作的模式

(一)传统演示实验模式

传统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实验室已有的仪器,或者采用挂图,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如果没有仪器就不进行演示,在条件差的地方甚至从不进行演示。

(二)现代演示实验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社会需要是高素质的人才,传统的演示实验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于是演示实验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现代演示实验并没有抛弃传统的,现在演示实验主要仍是采用实物演示或者说是真实实验,只是在传统的基础加入多媒体仪器、ppt等作为辅助和补充。

1、幻灯片 2、自制教具 3、视频播放 4、多媒体课件

四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优化

(一)建立新型的演示模式

(二)注重演示实验之前的准备工作

(三)注重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四)注重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五)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过程和目的

(六)实现教育资料共享

五案例和分析

(一)案例

(二)案例分析

六结论

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实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能够实现实现感性知识到理想知识的转变,方便他们的理解记忆。

参考文献

[1]李世刚、张文保,物理演示实验现状综述。科技信息,2010(28)

[2]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第235页

中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各年级积极响应国家的策略,反思传统教学模式,融入新想法和新概念,逐步转变教学课堂结构。教育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人生观的树立最有重大意义。教师对课堂模式进行优化和改变,有助于学生加深学习效果。而初中的数学课堂则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通过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从而构建了高效的数学课堂,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富有个人逻辑思维的数学思想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学习能力并不仅局限于当前的益处,还影响到了学生的未来生涯与学业。本篇文章从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育的新视角入手,讨论了当前高中数学课堂的现存问题和怎样培育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传统数学课堂以老师为课堂中心,老师在授课中讲解知识结构,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理解知识点。教师乏味无趣的课堂教学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自主能力的训练恰恰赋予了传统数学课堂全新的生命力,帮助学生积极加入教师课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会形成更强烈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获益无穷。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我能力锻炼的想法,响应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初中数学课堂现存问题

当前教育模式下,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分数,导致数学教学被分数所捆绑。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时固化自身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习的兴趣越发的降低。传统数学课堂的教条式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首先,传统式数学课堂以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掌握着课程进度,学生在接受知识点的过程不积极。被动式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师生沟通减少,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这种情况下,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心理焦虑,不利于师生之间保持良好互动。其次,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创新的潜力。目前还有部分传统课堂以应试教育为主,教条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知识,严重影响了具有潜力的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一旦学生习惯于固定的知识,就会导致学生不愿意曲思考去探索,影响学生此后的数学学习效果。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初中数学课堂指导学生的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效果。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填鸭式的数学知识点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打開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可以达成以上的目标。数学这门学科一直在发展,课本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对学生的挑战越发增强,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寻求创新改变,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初中生需要在思维发展最关键的阶段,自主学习的习惯的培养。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慢慢发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自己时,对自我的要求也会变得更高。单纯依靠课堂学习,无法满足数学能力提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求数学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面对未来的挑战。初中数学课堂应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加入创新的课堂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数学思考模式。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丰富初中数学教学环节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教学课堂环节进行改变,加入课前预习,课后拓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思维。营造轻松学习的氛围,鼓励学习交流,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去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通过小组讨论的模式,让学生分享自己见到的立体图形。通过这种情形的导入,学生们在课堂上会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那么这一章的阅读材料《七巧板》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后拓展,让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媒介了解七巧板,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让网络智能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课后的拓展可以作为第二次课的课前分享,不断带动学生加入数学学习中来。学生们在知识预习和课本复习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去延伸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数学课堂而言,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让课堂变得活跃、和谐、轻松有趣,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改变初中数学课堂主体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在课堂教育模式中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翁,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中自己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进行知识点的解说时,教师可以简单地开头,随后让学生当小老师,站上讲台,对知识点进行剖析,不足之处老师进行补充。在学生讲解知识点时,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状态,以便后续根据不同学生制定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关于三角形的知识点,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所见到的三角形,去剖析知识点。另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每次遇到知识点,可以采用反问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教条式地直接将知识点丢给学生,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通过这种课堂模式,学习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愿意自主探索数学。

(三)增加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学习方法,单纯的课本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教师去引入具有时代特性的智能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八章《一元不等式》时,教师可以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的模式,改变教学模式,带动学习利用智能设备进行预习和复习。教师可以给学生思考的角度,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内容。教学过程是新颖的,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学习方式的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会增多,教师要利用这些机会了解学生所需,积极引导学生构建自身数字知识结构。

结束语:

总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改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非要重要的积极影响。教条式的教学模式阻碍着学生的思考模式,为了能够让学生激发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主动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朱从澍,朱晓楠,张家丽.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1(28):131-132.

[2]朱成宏,褚延禧.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5):59-60.

[3]褚延禧,朱成宏.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5):132-133.

中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传统文化感恩教育

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然而,少数中学生不知感恩,什么父母恩、师恩等不屑一顾。这成了令人头疼的教育难题。教育工作者呼吁: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重在落实,必须结合家庭、社会,要借助传统文化,狠抓以“孝”为核心的感恩教育。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党中央强调:对青少年要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他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动员社会各方面,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为响应党的号召,我校通过走访家长、了解社会,以“班”为阵地,积极开展“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一、学校中学生感恩现状

家庭方面:有的家长谈到度节、过生日,长辈亲朋送礼给钱,孩子认为是天经地义,个别甚至上门索要,不给就赖着不走;有的家长说,孩子缺少礼貌,说话做事不知尊卑长小;也有家长反映孩子从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只索取,从不知感恩。

学校方面:科任老师众口一词,有的学生难教,自我为中心,不尊敬老师,不懂感恩。例如,个别学生背着老师讲话直呼其名;上下楼道不打招呼,也不让路;违犯校纪班规,批评顶嘴,甚至与老师发生争执,等等。

社会调查:走访交警、售票员和饭店老板等。他们反映即少数中学生无视交通规则,横穿马路,一旦违规,态度蛮横;乘公交车争抢座位,从不照顾老弱病残等;饭店用餐旁若无人,大声喧哗,有时甚至与顾客争吵。简言之,他们缺少必要的社会公德和对人的尊重,更莫谈感恩了。

二、出现上述情况原因剖析

家庭原因: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零零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占多数,父母和长辈的溺爱是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父母忙于上班、经商、打工,子女多生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身边。隔代管教,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些不良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是问题之一。

有的父母关系紧张,长期争吵,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痛苦不堪,就破罐破摔;有的父母离异,成为单亲或组合家庭,孩子心灵受到伤害,生父生母觉得亏欠的太多,后父后母不便管教,一味满足孩子物质金钱欲望。其教育则放任自流,是问题之二。

也有的父母自身素质欠佳,喜欢吃喝玩耍,他们是赌场、茶楼的常客,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是问题之三。

学校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少数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政教处的管理跟不上,重处罚轻感化教育;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由于受拜金主义影响,少数老师认为收入低,不愿意过多付出,教书不育人,模范表率作用不够,一旦学生违纪违规甚至违法,老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听之任之。因此,造成了对学生的管教不及时。

社会原因:整个社会对中学生的教育形同“虚设”,一旦遇事,多处罚少教化。

三、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对策研究

面对少数中学生感恩的现状,我校领导、老师忧心如焚。在教书育人中,他们探讨、寻求良方。不少老师从事的学科与国学、思想教育紧密相关,于是他们把发扬传统文化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作为对策尝试,现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國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热在我国方兴未艾。老师们在育人工作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孝亲尊师”的感恩教育,已初见成效。

语文、政治和历史课本,有不少关于励志、做人的故事,常常被老师直接引用。集体备课时,邀请国学基础深厚的老师,交流国学与孝道、感恩教育方面的话题,来提升老师对学生“感恩”“孝道”的育人水平。

请体验一位国学深厚的老师与其他老师一起交流“孝”文化的讲堂,听后会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孝道”的民族,古代不少王朝就以“孝”治天下,因此还出现过二十四位大孝子。实践证明,这一传统美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今天的中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正确对待“孝”文化,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已刻不容缓。

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中,不少关于“孝”的经典语言,至今能引起中学生的共鸣。如孝敬的“孝”,加上一个“文化”的“文”字,认“教”。古人讲无“孝”不教,可见接受教育的基础关键在“孝”。

儒家文化讲“孝道”的警句俯拾即是:“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说能养未必是“孝”,“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百善孝为先”“首孝悌”,等等。

佛教《地藏经》《盂兰盆经》就是佛门“孝经”,也是报恩经。佛家讲要上报四重恩;

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导恩、国家恩、众生恩。用今天的话说,做人要孝养父母,侍奉师长,爱国爱民。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中元节、春节就包含着祭祀祖先,不忘本的“孝”文化。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思,鸦雀有反哺之报。低等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教育功能就是怎样做一位好人,怎样回报国家社会。人们常说:小孝治家,大孝治国。设若一个人对父母、亲朋都很好的人,把它扩大到团队,再扩大到国家天下,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最大的“孝”道,最深的感恩情怀。

我校老师集体备课,一块交流,取长补短,课堂上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以情感人,既教书又育人,收获很大。

近3年来,我校领导、老师在育人方面摸索颇有成效,为升华教育效果,学校给学生和老师赠送《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启蒙读物数百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进一步抓好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孝”文化,古为今用,提高中学生“尊师重孝”的修养。对中学生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中心,结合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关键是落到实处。具体办法:

1.给学生分发带图片的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让学生自学。

2.编一本内容涵盖尊师重孝、良好家庭教育且可读性强的故事书,责成班主任、政治老师以及政教处义务讲解。

3.根据不同年级,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涉及尊师、孝亲、感恩相关的辩论会、故事会、演讲赛等。

4.召开家长会或家访,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尊师孝亲”的感恩教育活动。

5.与街道、乡镇、村组和公检法等联系,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开展该项活动,也可邀请劳模、行业精英到学校甚至班级,讲述自己尊师孝亲等成长成才的故事。

中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社团群 科技创新能力 项目研究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给教育事业提出了一个深刻命题。

中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最重要的时期,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研究能力薄弱成了阻碍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如今的高中,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很少能反映出从事科学职业的人实际做的工作。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记忆,而不是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对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提出:“推进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习近平主席在刚结束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大会”上,也充分肯定科技创新的作用,并提出“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教育部教基二[2014]4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美国达西·哈兰德建议,我们需要提供足够的资源,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指导他们顺利地走过这个长期的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学习方式并开展研究,以此来消除科研人员和科学老师之间的障碍[2]。为此,天一中学整合“科技社团”、“校本选修课”、“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课”、“课程基地”等课程,成立“天一科学院”这一学生科技社团群。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突破现有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改变学生“学习被动、创新意识淡薄、研究能力缺乏”的现状,激发和增强每个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努力使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学有余力的高中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掘、培养和发挥。

一、构建天一科学院自主运作机制,促学生创新管理能力的提升

天一中学科技社团群(以下简称“天一科学院”)创建于2008年。它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要目标、以“科技社团”为主要组织、以“项目研究”为研习路径、以“真实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创新实验室”为学习课堂、以“三高对接”(“高中—高中”“高中—高校”“高中—高新企业”)为资源平台、以“社团认定、科学院评估、社会权威机构鉴定”为评价体系,逐步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自主学习新形态(图1)。

1.天一科学院的组织机构

天一科学院是在校长室直接领导下,教务处具体负责策划、实施,各教研组、实验室提供课程支持,总务处提供后勤保障,学生会科技部提供自主管理支持,外聘专家提供专业支持,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机构。

“天一科学院”包含工程研究院、信息研究院、模型研究院、物理研究院、生物研究院、化学实验研究院、智能研究院、视频研究院、电子研究院、天文社、3W网络工作室、矿石爱好者协会、魔方社13个分院。每个研究院均通过民主公选推出院长1名、副院长2名、总干事及财务档案干事各1名。

2.天一科学院的运行机制

民主公选制:每一学期改选一次;每一学年换届一次。

传承招募机制:优秀社团干部换届后可被评为终身荣誉教授,承担下一届会员的招募与培训、学术研究指导工作。

学分考核机制:会员证记录自主活动内容次数,经过指导老师或院长考核满12次学校给予学分。

学术荣誉评比激励机制:评选院士与研究员、工程师与技师、优秀指导老师。

学术认定考级机制:各科技社团会员专业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建立考级标准,运行考级制度。

经费奖励机制:学校奖励的优秀科技社团活动经费及学校科技项目孵化基金。

品牌发展机制:会徽、会旗、会员证、章程、校本活动教程、活动年鉴、网站、会刊。

项目研究支撑机制:学校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购买制作或研究耗材的需要,专门设立公益性耗材超市,统一购买后货架陈立供学生优惠购买。另外,师生与家长还自发成立了天一科学院科技项目研究资助基金,为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提供经费支撑。

以上八大机制确保了各科技社团的自主运行管理。

3.天一科学院的管理制度

学校教务处通过设立总院联席会议制度,直属管理科学院:每月开一次院长、首席指导老师联席会议,进行日常工作布置及研讨;每学期评优秀科技社团,发活动经费;每学年组织一次优秀会员科技夏令营,考评个人学术能力,评选100名左右研究水平高(院士、研究员)、实践动手能力强(工程师、技师)的优秀会员,发荣誉证书及奖牌。每学年组织一次优秀会员科技冬令营,帮助各科技社团优秀会员进行挑战性研究项目申报、评比、资助审批,帮助挑战性难度特别大的项目进行针对性培训,为后续自主研究做准备。

由此可见,在每一届天一科学院的成功运行过程中,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的创新管理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二、开发天一科学院“三类丰富课程”,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兰祖利 “丰富教育模式”,天一科学院以“面向全体、兴趣导向、分层提升”为原则,开发了支持“丰富课程、丰富活动、丰富经历”的“三类丰富课程”(图2)。

第一类丰富课程:面向群体学生,主要目标是创造各种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触到更多的学科领域,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解决特长发展方向选择的问题。

第二类丰富课程:面向群体学生,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研究问题的基础能力,解决自主发展能力的问题。

第三类丰富课程:面向个体或小组学生,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综合运用等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三类丰富课程均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一体化的课程服务。有的学生通过第一类丰富课程的学习,对某一学科领域产生浓厚兴趣,进入“天一科学院”相应的科技社团,参加一个与社团研究领域有关的校本选修课、科技类研究性学习课题,继续进行第二类、第三类丰富课程的自主学习。也有的学生不完全按照这个轨迹,直接进入某一类课程自主学习,学校根据学生需要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三类丰富课程,不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适切资源,还唤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大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三、组织学生开展多层次的项目研究,促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提升

美国达西·哈兰德认为,对科学研究这一最激动人心的方面进行学习的最好方法,是亲自去经历而不是让人解释给你们听。[3]因此在天一科学院,倡导“做中学、研中学”的自主方式,强调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创新实验室”为主要研究场所,借助“e学习”平台,帮助每一个会员,开展各层次的,基于真实问题的自主研究(图3)。

1.学习载体:研究项目

天一科学院建立了多学科支撑、跨学科的“项目研究”学习模型,初步形成了物理探究、化学趣味实验、实用生物、工程、技术整合、地理天文六类主题性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开发了相应的校本选修课以及系列的“研究项目”。

“研究项目”根据项目的教学目标不同分为必修项目和选择性项目。

“必修项目”面向必修课的全体学生,结合国家课程,在课堂上实施,如结合技术课程的“设计的一般过程”单元,学生人人完成“LED节能小台灯的创作项目”,这类项目重点培育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

“选择性项目”面向选修课、科技社团及对某一方面有浓厚兴趣的群体或个体学生,包括必选项目和任选项目两类。必选项目面向全体选修课学生,如选择智能机器人技术选修课的学生,开展“避障机器人创作”项目研究。任选项目,面向个体或小组学生,在技术整合课程、研究性课程、科技社团活动课程上,依托e学习互动平台实施。

其中,“任选项目”按照挑战性难度分为三类:模仿探究项目、自主探究项目、自主创新项目。

第一类是模仿探究项目,由教师提供近百个已解决问题的项目库,包含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参考资料,供学生模仿研究并进行探究创新,如“趣味光立方制作研究”、“磁悬浮地球仪制作研究”等;

第二类是自主探究项目,由教师提供没有解决方案的项目题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让学生亲历研究的全过程,如“垂直轴风力发电研究”项目、“月球陨石坑研究”项目、“微引力透镜和宇宙发现”项目等;

第三类是自主创新项目,完全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河面船载油污收集器”研究等。

2.主要研究场所:创新实验室

学校建设了12个不同领域的创新实验室,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中学生有机会在科研院所知名教授、专家的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模拟研究和创新实践。

3.互动学习平台:自主学习e平台

天一科学院e学习平台,包含新闻公告、科技社团、三类丰富课程、三高合作社会资源、创新实验室、导师推介、培养机制、特色内容、特色活动等栏目,突出丰富性、探究性、互动性、开放性。下辖四个子平台:科技社团互动平台、校本选修课互动平台、项目教学互动平台、项目研究互动平台(图4)。

科技社团互动平台,为天一科学院总院与13个分院的交流提供服务。其中包含各类自主招募活动、课程开设成果展示、组织机构名单、项目研究活动、学术荣誉考评等板块,是优秀科技社团考评的主要依据。

校本选修课互动平台,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服务。含教师申报、教务处管理、历史记录、选课结果与开课情况查询、考评记录等板块。

项目教学互动平台,为必修项目教学提供服务。含单元教学、项目介绍、项目背景材料、优秀学生作品展评、师生与生生互动交流等板块,着力培育学生基础研究能力。

研究项目互动平台,为学生自主开展必选项目、任选项目的研究提供服务。含项目征集、项目申报、项目审批、项目研究、资源配套、成果评比、激励资助等板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创新。

4.学习方式:“做中学、研中学”

“做中学、研中学”就是让学生有机会亲历“项目研究”的全过程,使他们在观察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动手实验、反复验证、表达交流的研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从中学习基础知识,获得自主研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做中学、研中学”是以“研究项目”为载体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项目”的问题性、复杂性、过程性,使得这种学习方式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研究项目”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

【例】徐奕凡,天一科学院会员,现就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校期间,他参加了学校的科技节活动,聆听了多场学校的名人课堂讲座(第一类丰富课程),对新能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入天一科学院的电子科技社团,通过社团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类丰富课程)。

之后,他参加“中英合作垂直轴风力发电项目”研究(自主探究项目),在导师的引领下亲历了真实问题研究的全过程。出于对能源方面的浓厚兴趣和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他自主申报了“树木生物电研究及其应用”(自主创新项目)研究性学习课题,借助学校的创新实验室进行研究,研究论文在第四届亚太动力与能源工程会议上发表,在省创新大赛上获奖。

他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确立了投身新能源研究的志向。高三毕业,他考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能源研究班,继续深造。

天一科学院对2010级、2011级、2012级会员的问卷抽样调研表明:95%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天一科学院的活动收获很大,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近年来,天一科学院成员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比赛和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共有1844人次,获45项国家发明专利;天文社社员发现主带小行星18颗,认证近地天体3个……

研究表明,“学生仅仅能表述科学研究过程,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进行科学思考或具备了富有创造力的研究技能。因此,没有从头至尾经历过科学研究过程的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尤其是科学探究的过程经常是非线性的。[4]” 天一科学院系列化的自主学习、研究活动,培养了一批天一校园的“技师”、“工程师”、“研究员”、“院士”,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工程研究院会员徐安炯的发明获第27届全国创新大赛英特尔英才奖;参加同济大学FTC科技挑战的天一“蓝色巧克力”代表队,进入中国赛区总决赛,并夺得“思索奖”;参加“两岸十城智慧铁人比赛”高挑战性项目训练的五位同学,一路领先,最终赢得“闯关王”的冠军称号……

参考文献:

[1][美]达西·哈兰德.STEM项目学生研究手册[M].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

[2][美]兰祖利.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冯丹沁.依托三类课程,培育项目研究共同体[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06).

[4]沈茂德.天一科学院科技社团的建设与研究报告[R].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南京:江苏省教育厅,2013.12.

中学生论文范文第6篇

■ 挖掘校内科普资源

科学教育实验告诉我们,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激发他们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真正发挥环境育人、怡人作用。因此,我校主动挖掘各种阵地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学生有机渗透科学教育。

(一)开发校本资源

课堂教学既是发展青少年智力素质的场所,也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应考虑多元化开发教材中的科普知识。

1.利用小学科学课本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要利用科学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自己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并初步运用。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实验器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内尽量多地进行科学探究,在“玩”中取乐、乐中有悟,并努力把这种研究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觉开展探究。

2.利用其他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在小学教育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渗透。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责任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为导向,更加深刻,并能更直接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

如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初读、精读课文,知道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分别是:蒙住蝙蝠的眼睛、封住蝙蝠的嘴巴、塞上蝙蝠的耳朵。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试验?是蝙蝠没有鼻子呢,还是科学家的疏忽?学生一听,的确是呀!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去观察、查阅资料。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在亲自翻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探索的乐趣。

在学习了这一课之后,学生懂得了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造出了雷达,造福于人类。针对这一发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们还从自然界的哪些事物中得到启示,进行了发明创造,为人类造福了呢?顿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有的说,根据鱼的体形制造出了潜水艇;还有的说,从小鸟的飞翔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

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二)依托校内基地

1.利用学校实验室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科学实验与科学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科学实验总是要以原有的科学概念或观念为基础,科学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和发展科学的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科学的对象是认识自然,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单说这一点还不是科学。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中各门类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没有实验也就没有科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由性和探索性,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表达能力。各个学科中凡是要自做的实验,我们都在实验室上,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亲历亲为。

实验室中有各种动植物的标本、各种矿物和化学物的标本以及很多实验用的工具、仪器等。除课堂中利用这些资源外,我们还利用学校的班会和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由实验室老师作讲解。这样做既增长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又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更加热爱科学,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

2.利用学校绿色基地进行科普教育

在学校,有较为完善的绿化,这些绿化基本是为完善生态布置的。在进行科普教育和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时,我们将学生带入学校的绿化场所,让学生观察学校的植物及其生态环境,了解植物的特点及其生长繁殖的过程,所需的基本生存环境等基本科学知识,同时教他们学会观察、记录、分析等科学方法。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在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方面也有较大的收获,他们都能正确认识生命并珍惜生命。

3.利用学习阵地进行科普教育

学校主动挖掘各种宣传阵地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千方百计利用班级有限的空间建设好“班级科普图书角”、“班级生物角”。内容充满童趣、形式多样的科学角,特别吸引孩子驻足凝视,构成了校内独具魅力的亮丽风景线。学校还可利用图书馆、阅览室,让学生阅读《科学大众》,对他们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我们还让学生观看了一些科技音像资料,如《十万个为什么》、《探索》等,还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通过讲解说明,让学生及时补充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

(三)开发网络平台

当文明走到今天,网络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还带来了信息的高度集中、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学生可以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尽情地学习科学知识。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学校电脑资源,创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栏目,并设有子栏目八个,如“恐龙时代”、“我们的天空”等。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网上探宝”、“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学生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得到锻炼。特别是在每次的科技节电脑手抄报比赛中,学生以网络为平台,根据比赛要求自己在网上搜索资料、寻找答案,切实地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科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 整合校外科普资源

(一)整合家庭优势资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是学生校外学习的组织者。我们应有效利用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发挥学生家长各自的优势,让学生在家长那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要求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每位学生都生活在一个学习型的家庭氛围中。例如,学了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有电脑的家庭,可以指导孩子在家里学习更丰富生动的科学知识。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好电视资源,仅中央电视台就有科技教育频道《人与自然》、《动物世界》、《中国旅游》、《科技苑》等十多个栏目。此外,还有国家、省、市各级的教育频道,如温州电视台的《健康视线》、《生活搜索》等节目。我们给学生提供这些广播、电视节目的时间表,让学生去自由选择收听或观看,引导学生在享受快乐闲暇的同时,学习到科学知识。

(二)依托校外社会资源

1.发挥科技馆教育功能。科技场馆具有很强的科普功能,通过展览、演示、讲座、影视和参与操作等形式,向广大学生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学校每年都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温州市科技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到当前的科学动态,向他们形象、直观地介绍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2.突出校外教育基地辅助功能。我们把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花木市场当作校外教育基地,经常带学生观察、研究那些具体和鲜活的花草树木。作为科普资源,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容易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可以作为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世界的课程资源,它们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孩子们探究的内容。以一棵小树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它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种树到了秋天会落叶吗,有些树为什么到了秋天会落叶,水分在树内是怎样运输的,树是怎样吸收养分的,如何证明它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昆虫对它的生长造成危害,如何防止这种昆虫对它的侵害?如果没有阳光,小树能活下去吗,能活多久,它与我们人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们积累科学知识的过程。

■ 开展多彩科技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每年全区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自我操作以及参观别人的作品中产生创新思维。

1.每学年定期邀请区科协有关人员到我校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学校的科技创新大赛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科学才华的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并参观每年一度的镇级、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两年我校学生科技素养有相当大的提高和发展,科幻绘画、科技小论文、小发明在区里比赛也获得不错的成绩。

以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学生在自我锻炼中学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开展科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精神或科学素质的培养,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或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给他们提供参与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去实践,去搜集证据,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树立科学思想、观念、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为此,我们开展了以科技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针对村里的制鞋工业的发展造成学校周边环境污染状况,我们开展了“制鞋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调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访有关人员,到实地调查,参观工厂生产情况,亲自记录数据。在我们精心设计的每个环节里,都渗透着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技能力的培养。

科普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充分利用,学生的科学素质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一定能得到更快的提高。

上一篇:融资租赁论文范文下一篇:疾病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