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范文

2023-12-31

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历史是一门非常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新课改的展开重视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职能,还强调了学生心理素养的培育,挫折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本文解析了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关键作用,并且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挫折教育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社会中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社会公众对此非常关注,也进行了对中学生教育的总结和反思,意识到学生健康的心理、科学的心理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价值。总的看,中学生自杀很多情况是源于不能有效排解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有的是由于考試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不能有效处理社交和人际沟通问题,当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疏导解决的时候,冰冻三尺进而形成一些极端案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这方面的教育还需加强,历史教育题材中有很多对于作者的应对方式,但是目前都是零散的、碎片的。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怎样运用学科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发掘挫折教育题材,展开历史教育的同时展开挫折教育,培育学生对挫折的应对性,有利于他们运用坚强的意志,迎接社会对他们的考验。挫折教育是指通过展开有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受到阻挠、干扰而不能有效实现自身目标,而产生的挫败感、紧张、消极的情绪。中学生位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运用历史学科特点展开挫折教育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剖析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二、 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新课改的要求。展开挫折教育可以较好的完成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团队意识,这是新课改对历史教育中挫折教育的新标准。其二,素质教育的新标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强化挫折教育。第三,社会需求。目前很多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对于这些饱受呵护的孩子来说,加强挫折教育与是非常必要的。

三、 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 有效设定教学目标

一是融合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展开挫折教育并非明确的、有目标的,而是利用隐晦的、婉转的形式表达。教师需要能够善于运用挫折的教育素材实现挫折教育,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带入挫折教育的教学中,使得挫折教育成为勉为其难的教育过程。如,在辛亥革命教学内容时,明确挫折教育,认知辛亥革命越挫越勇的斗争历程,深刻的认知革命的艰辛和发挥誓死不屈、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

(二) 挖掘挫折教育的历史素材

本文对历史教材中体现挫折教育的内容展开了分类梳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人生道路、群体事业、个人事业、历史中有关挫折的理论成果。

第一,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比如司马迁,人生道路上就有不同的遭遇,司马迁并未绝望,而是在困难中努力,利用坚定的意志生存,它自此努力写书,最终实现编著完成了历史巨作,司马迁不畏困难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为初中生供应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第二,群体事业上的挫折。《抗日战争》这一课程时,在战略防御时期,我国主战场频频受挫,在战争相持时期,日本采取政治诱降的策略,造成汪精卫卖国求荣,蒋介石的抗战思想也受到了动摇。在这一重要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队伍继续抗战,一九四零年,彭德怀带领的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对日军展开了大范围袭击,百团大战中歼灭敌军四万余人,强化了全民的抗战热情。一九四二年,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九四五年日本宣布投降。利用这一历史素材的教育,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是共产领导的军民坚持不懈的抗战,通过顽强的意志,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针对困难,勇于面对困难,顽强斗争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三,个体事业上的挫折。比如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少年阶段对利用西方形式改变我国命运就有了远大的期望,为了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奋斗终生。利用该课程的讲述,让学生体会到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不怕艰险的革命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师在展开挫折教育时,应该依据科学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才能推动挫折教育的完成。

第一,角色体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学生带入角色位置进而达到情感共鸣。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依据历史教学特征和挫折教育的特点达到契合,有针对性的牵引学生参加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角色。

第二,榜样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强调教学中利用具体人物的挫折故事和成功经验,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榜样,激起共鸣,进而实现精神的鼓励和激发。如唐朝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翻越千山万水、历经艰辛,在回来的路上因为过于疲劳,感染重病,因而双目失明,他并未放弃自己,通过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困难。为中国和日本的国家友好作出重要贡献。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对该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向榜样学习。

第三,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利用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利用学生的经历,将其带入深层的情感体会。这种教学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方式,重点是利用对于一些有争议人物的评析,学生彼此交流,各自表达思想中获取情感的认识,学习有效评析历史人物,促使学生利用辩证的观点解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参考文献:

[1] 引苗晶.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2014(4).

[2] 徐敏华.青少年学生心理挫折教育初探[J].西江教育论丛,2015(4).

作者简介:

韦敬,中学二级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红七初级中学。

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挫折是指人在有目的的从事某一活动时遇到的阻碍、受到的屈辱。小学班主任开展挫折教育,旨在培养小学生不畏挫折的心理,发展小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树立小学生直面挫折的自信,让小学生在当下的学习乃至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直面困难、不惧险阻。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教育中,部分小学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多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于挫折教育的重视程度稍有不足,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着小学生的勇气、锐气,甚至还会导致小学生出现懦弱、软弱的表现。本文,将从小学挫折教育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新时期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开展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取用。

关键词:挫折教育;小学生;班主任

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社会日趋稳定,为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少量的问题,小学生抵抗挫折能力低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小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起步阶段,班主任在此时开展挫折教育,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预加性行为来培养小学生的斗争意识、挑战观念,既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坚韧品性,还可以塑造小学生不服输、敢斗争的精神。为了有效落实这一教育任务,班主任同样需要引入全新的教育管理方式,既要让小学生知晓挫折教育开展的目的,还要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抗击打心理,进而助力小学生身心、精神的全面成长。

一、注重教学引导,培养不畏挫折的心理

校园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场所,班主任与小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往往在课堂上,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教学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不畏挫折的心理。即,班主任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安排,精心设计一定的教学难关,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相对更强的难度。这一方式既有助于强化小学生自身的解题能力,还有助于强化小学生对抗挑战的心理。

例如,班主任在授课某一章节的知识点时,可以事先准备一定数量的卡纸,在其中设置一定解答问题,并于授课时将挑战卡片分发给小学生。班主任在选择问题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难度过大为小学生带来太多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在分发卡片时,班主任可以告知小学生,全部答对可以获得奖励,出现错误则要受到惩罚。班主任将知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融入到闯关游戏当中,以奖励点燃小学生的探索欲望,以惩罚培养小学生的抗挫心理,进而在教学引导的环节中,不断深化小学生对当前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不畏挫折的心理素质。

二、注重生活引导,发展应对挫折的能力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传授小学生未来成长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让小学生掌握将课内知识应用到课外生活的技巧。生活引导是指班主任将现阶段的知识讲解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进行深度融合,让小学生在更为贴近生活的氛围下进行知识求索。这一教育管理方式既有助于发挥小学生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优势,调动其在生活中敏锐的感知力,还有助于落实知识应用技巧的发展,并锻炼小学生应对挫折的技能。

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组织小学生进行生活现象演练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选定一名小学生担任主角,其他小学生则扮演在生活中极易遇到的挫折与挑战,而后,让“主角”自行思考该使用何种方式面对面前的各种现象。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立足于此进行比赛,让小学生分别扮演主角,并让其自行思考如何解决不同的生活难题,进而发展小學生应对挫折的技能。

三、注重社会引导,树立直面挫折的自信

社会引导与前二者存在的最大不同是这一教导方式完全脱离课堂、校园的限制,班主任根据当前挫折教育的需要,带领小学生走出校园,真正步入社会,让其在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中,直面各种挫折与困难。这一教育管理方式既能够让小学生掌握的抗挫心理、抗挫技能有的放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小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而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环节中,落实小学生的抗挫素质,树立小学生直面挫折的自信与勇气。

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组织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开始前,班主任可以预先设置一定的挫折挑战难度,让小学生自行选择想要挑战的等级,并告知小学生,一旦选择不可中途放弃。而后,可以联动其他教师,让其带领选择某一挑战的全部小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结束后,班主任还可以开展“挫折挑战感悟”的主题班会,让小学生畅谈该次社会实践的感悟,抒发自身的心理、心态变化。班主任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挫折教育,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小学生知晓生活的艰辛,了解曾经未知的校园之外的“环境”,并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增强小学生不畏挫折的心理、应对挫折的能力,真正树立小学生直面各种挫折、困难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班主任立足多元视角开展挫折教育,既可以从心理、生理两个层面培养小学生的抗挫素质,还可以贯彻落实小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与手段,进而在多样化的挫折挑战中,推动小学生勇敢、自信、坚强、坚韧等优秀品质的树立。

参考文献:

[1]丁秋芳.挫折——学生成长必经之路[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11):75-75.

[2]陈燕.小学班主任挫折教育的提升策略[J].读写算,2019(23):46-46.

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范文第3篇

一、挫折教育应根据知、行、情、度统一的原则开展

在中学生的挫折教育中, “知”是指努力提高中学生的挫折认知力, “行”是指提升中学生抗挫折的行为表现, “情”是指倡导关爱, 提倡预防和补遗相结合, “度”则是指应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 适时适度因材施教。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 而“行”是“知”的目标和归宿。挫折知识的传授是理论性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 最要的问题, 不在于懂得了世界的规律性, 而在于拿了这种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教师在挫折教育中可改变传统单纯的理论讲解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 运用以理论为依托、活动为载体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 使其性格上具有以下特质:他们冲动, 不确定;向往自由, 缺乏经验;善于表达, 缺乏交流;善于设计美好的未来, 缺乏失败的勇气。这种性格特质使得教师在挫折教育过程中, 必须予以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 多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 “身在其中”, 掌握他们的情感发展趋势, 对他们的挫折情绪既防患于未然, 又即时事后补遗, 帮助他们正确应对挫折情绪。

同时, 由于学生的性别、个性差异, 中学生的挫折教育还要注意适时适度因材施教的原则,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对待挫折的反映也会有所不同, 因材施教从客观上要求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 多与学生交流, 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如果挫折教育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度地开展, 情境不合适或者实现难度过大, 不仅可能收不到任何效果, 甚至还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二、挫折教育应该在自我、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多种形式下渗透

首先, 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加强自我教育。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中学生要学会认识挫折的两面性, 树立勇敢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正确态度。遇到挫折时, 中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不要让失望、自卑、焦虑等情绪主导自己。对中学生来讲, 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主要有转移法、宣泄法、补偿法、升华法和幽默法等。

其次, 家庭教育是中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 作为挫折教育的先行者, 父母的责任重大。在我国, 许多家长对孩子要求只是唯有读书高, 而非常重要的心理和体格素质培养却往往被忽视。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一味强调学习成绩, 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都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父母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主动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创造和谐关爱的家庭“软环境”, 并讲究挫折教育的方法和艺术, 在孩子成功时, 给予适时的鼓励, 在孩子遭遇挫折时, 即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他明白:失败并不可怕, 只要努力, 成功就在前方。家庭教育中可运用说教法、鼓励法、榜样法等方法。

再次, 学校教育应贯穿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中。新课标要求, 中学课程教育不仅应关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各课程中, 都包含了挫折教育的内容, 教师可结合本学科特点, 制定相应的挫折教育计划, 如思想政治教师在讲授辩证法时, 就可以融入辩证看待挫折的两面性等内容;又如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训练时, 也可设计专门的挫折教育环节, 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最后, 社区、社会在中学生挫折教育中发挥着辅助教育的作用。中学生的挫折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内容, 也需要社区, 乃至整个社会的辅助。社区可组织社区中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活动, 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课程等, 帮助中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 增强其挫折耐受力。而良好的社会风气, 可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 正确的社会认知, 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挫折承受力, 社会教育可通过社会成员的榜样教育和广告宣传等手段开展。

综上所述, 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挫折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中学生的挫折教育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作, 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挫折教育工作, 切实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引导他们克服挫折心理, 才能帮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摘要:本文从一个身边的实例说起, 对何为挫折及何为挫折教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同时, 还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长年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 对中学的挫折教育提出了建议, 倡导中学生的挫折教育应根据知、行、情、度统一的原则开展, 并应在自我、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多种形式下渗透。

关键词:中学生,挫折,挫折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海洲, 边和平, 挫折教育论[M],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1.

[2] 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M], 人民出版社, 1991:292.

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挫折教育;受挫能力;心理素质;高中学生

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挫折无法回避。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挫折,不同年龄段对挫折又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心智尚在成熟,心理较为动荡和脆弱的高中学生,如何正视挫折,走出这成长过程必须经历的泥沼?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在日常的教育中应该渗透挫折教育,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教会他们拨开青春成长期的重重迷雾,造就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

一、心理挫折的产生

(一)心理挫折的概念

挫折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人们的行动目标不能实现的现实。而心理挫折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是人们遭受挫折的情绪体验,所以心理挫折也叫作挫折感受。心理挫折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客观上的挫折是无法回避。二是行为、需要对主体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形成学生心理挫折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条件差,生活困难,因某种原因家庭收入来源减少等无法满足学生较高学习和生活消费寻求。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关系紧张,学生不愿回到家中;有些甚至家庭破裂,学生感到失去了父爱或母爱;孩子和家长关系紧张对立,孩子从家长那里得不到爱、关心、尊重、体谅和理解,经常被打骂和误解。

(2)学校方面原因

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对所上学校、班级不满,对环境不适应,老师教学效果不好,要求还高,学习负担过重,作业无法完成。

(3)人际关系问题

与老师不能和谐相处,受到老师体罚。在班上没有知心朋友,得不到同学信任,与异性交往遇到困难,或产生矛盾。

(4)其它意外事故

如生病、被盗、失火、车祸等。

2、内部因素

(1)对目标价值的主观判断

心理挫折的产生与主题受挫目标的价值判断有关。一般来讲,对目标的价值判断越重要,该目标受挫后产生挫折感的可能性越大。由于不同的个体处于不同的价值观对不同目标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同一目标遭受挫折后是否会引起挫折感是因人而异的。如:一个很想得到晚会表演机会的学生与一位害怕表演的学生同时失去演出机会,两个人的心理感受是差异很大的。

(2)对目标的期望水平

对目标所抱的期望值过高,一旦不能实现就会产生十分失望,很容易产生挫折感,而在期望值适中的情况下产生挫折感的可能性要小的多。

(3)对挫折情景的主观判断

由于人们在生活经历、认知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例如:从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经常得到家长的夸奖,偶尔被老师批评一次就会感到是个很大的打击,而产生挫折心理。相反在家中受家长教育得当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会合理接受。性格开朗,遇事乐观、态度积极的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机会会少一些;而那些性格孤僻、抑郁于是消极的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机会就要多一些。

(4)压力过小

现代青少年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愿意接受压力挑战,经不起各项考验,一旦欲求不随就产生挫折心理,自我封闭,甚至忿忿不平、愤世嫉俗等等。

二、心理挫折的危害

1、使人产生攻击行为

受别人指责后,有心理挫折感的同学马上会反唇相讥,恶语相向,或者间接地攻击,踢门摔杯子,斯作业本。如果是一个性格比较懦弱的人,会责怪自己无能,骂自己是废物,严重的还有自杀倾向。

2、产生逃避行为

这是一种想法设法避开挫折情境的反应方式,比如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的学生,可能就会找借口不参加考试,遇到不能逃避的大考,甚至是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由于畏考,考的更是一塌糊涂。这种心理上潜意识的逃避行为,可能会导致很多自身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更谈不上潜能的激发。

3、长生压抑行为

这是运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理智的行为。但往往会产生自身的很多欲望不能向人说,而别人给的又不是自己想要。比如:有的学生想做个乖孩子,而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活泼,变得老气横秋。

三、战胜挫折的途径和方法

1、正确认识自己

人生每一个阶段,个体的能力与潜能是不一样的,因而对自身的要求与期望是不一样的。在高中阶段,学生逐渐会思考“我适合做什么?究竟会做什么?”,这是他们顺利迈向成熟的第一步。这一步,很多高中学生走的很容易失衡。家长应该了解学生,为自己的子女规划一个符合愿望与实际的发展蓝图。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清自己,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2、培养坚毅、乐观、豁達的性格

面对挫折与失败,人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浅尝辄止、见硬就回,另一种就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前者可以烧碰钉子,但成功的机会也因此减少了;后者会碰到不少钉子,但成功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伟大的毅力来自伟大的目标”,坚强的性格只属于那些有远大志向的人。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论什么样的不幸,也在人的承受范围之内。雨果的名言值得记住“世界上最宽广的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第三还要有坚毅的性格,莎士比亚说过:千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可见,志向、胸怀、毅力是战胜挫折与失败的三大法宝。

3、学会放弃

虽然我们提倡对目标要有一种执着精神,但是绝不提倡认死理,钻牛角尖。因为不同的人引起能力水平、志向水平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对目标的成功概率进行评估时,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期望值到底是高一些好还是低一些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要求。面对某些尽了最大努力仍更无法实现的目标,必须学会及时调整和毅然放弃。

勾践三千越甲吞吴,霸王兵败自刎乌江,可见,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在今天的青少年普遍家庭生活安逸,很少受过困难、挫折的磨练。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教育学生埋头读书,拼命考试,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许多中学生在挫折面前束手无策,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和深入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2]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 大学生挫折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国家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建立全方位的挫折教育网络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对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但是, 在我国, 由于大学生挫折教育尚处于初创和兴起的阶段, 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有许多问题和理论需要研究, 挫折教育的规律有待探索, 其方法、机制需要进一步思考。当前, 大学生挫折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缺乏社会实践教育

大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教育。学术性是高校课程的生命所在, 它是衡量高校课程水平的一个基本的标准。同时, 实践也是高校课程的活力所在, 缺乏实践的课程也不是现代高校的课程。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中两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社会实践在大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措施, 是其他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在其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够开发其思维能力, 促进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并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其业务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 可以使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解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通常普遍适用的理论知识, 一般均是在典型条件下的原理和知识, 而现实的问题要复杂得多, 有些因素在教学中是难以全面而清晰地反映出来的。只有通过深入实际, 参加实践, 才能有真实的体验。在运用所学知识时, 才会检验和发现课堂教学和自己的不足, 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更注意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进一步开发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还能够促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正确方向, 激发大学生的事业心, 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促进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完善和成熟。现实的说服力是强烈的, 效应是实在的。大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做、亲身经历的事实, 会使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从模糊转向清晰。

1.2 对思想问题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育片面性的弊端日益暴露, 大学生挫折教育也经历了从被忽视到被重视的变化。在相关的挫折教育理论中, 研究者把学生中发生的许多问题归咎于是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 于是提倡用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他们却忽视了这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问题。

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等, 而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是思想的基础, 思想的发展要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 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在现实中我们既不能把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混为一谈, 也不能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在某些心理问题的背后有复杂的思想因素的影响而看似思想道德问题却可能是心理障碍所致。心理问题会引起思想问题, 比如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对人对事的行为方式;反过来,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偏颇和错误也引起心理问题或使心理问题复杂化、严重化。

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应从多种角度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不能孤立地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或仅仅停留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 而是尽可能地在更高层次上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道德观的提升, 关注其心灵的升华, 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对大学生挫折教育对策建议

2.1 转变观念, 重视挫折教育

大学阶段, 学生成人感萌发, 独立意识增强, 但是也存在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的特点, 加上家庭的经济依赖和情感依赖, 使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仍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应认识到, 家庭教育具备高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家庭成员的亲身示范、言语情感交流、家庭氛围的影响等都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家庭教育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针对性强、可行性与可靠度高等, 都是学校教育无法超越的优势所在。这些优势都使得家庭在教育中产生巨大的效应和感染力, 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同时, 家长还应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实效具有长期性, 甚至是终身的。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延续和深化, 大学生挫折教育是早期挫折教育的继续。父母应针对子女的具体特点, 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继续对子女施与教育。家长应改变那种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已无关紧要的思想, 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价值。

2.2 采取民主的教育方法

民主的教育方法能给学生带来平等、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这种民主教育, 不仅包括父母与子女的相互尊重、父母对子女欣赏, 还包括父母对子女的信任。要尊重子女, 首先要建立真正平等、彼此尊重的朋友关系。在与子女交流时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子女。正所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和子女交流时, 家长可以开展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相互辩论的方式, 允许子女发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提出不同的意见。父母要关心、尊重、理解子女的思想、追求, 正确评价子女的进取意识, 尊重子女的合理意见, 引导孩子独立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避免过多的干涉或禁止。父母在教育中应该发挥一个引导者、建议者的作用。有了自由、宽松、民主的气氛, 子女才能放开自己, 充分释放潜能。久而久之, 这样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子女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有利于培养自立、自主、自信的品质, 从而能很好的应对各种挫折。

2.3 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丰富其社会经验、不断提高挫折容忍力的重要环节。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队员之间的协作、师生合作、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 并使之在实践中自觉接受困难和挑战, 获得亲身经验, 为他们提供锻炼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虽然,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必然会触及某些消极的, 甚至阴暗的事物, 有的出现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这些无需掩饰和回避, 社会实践正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极好机会。可以说,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更具有直接性、典型性和具体性。

摘要:大学时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没有完全成熟;同时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面对挫折时, 他们大多产生焦虑和悲观的情绪, 本文在对这种现状详细分析后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枫霞.当代大学生生存状态调查[M].华文出版社, 2006.

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范文第6篇

1 挫折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 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 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 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 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1]它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称为挫折心理。挫折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挫折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向效应, 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自古英雄多磨难。古今中外的名人无一不是从挫折和坎坷中成长起来的。挫折引起的适度紧张和压力, 有助于大学生在挫折中磨炼意志, 激发拼搏精神, 不断调整心态, 从而进行合适的自我定位, 最终战胜挫折,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力。因此, 适度的挫折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和促进大学生的成才具有一定的正效应。但是, 强烈而持续不断的挫折则会有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易妄自菲薄, 一蹶不振, 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这些消极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宣泄, 长期郁结于心, 就会引起身心的不平衡, 影响大学生日常行为和活动能力, 超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后, 则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障碍, 如记忆、情感和人格障碍等, 严重者则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甚至出现轻生现象。

大学生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 是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人们一向认为他们的生活是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 他们是被世人所羡慕和向往的“天之骄女”。

然而近年来, 大学生的异常极端行为和自杀现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如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6年华农连环自杀事件。因此, 高校领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心理工作者, 特别是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积极开展大学生挫折心理问题的理论研究, 探索应对挫折心理的有效策略。

2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现状和原因解读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有些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有些则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 家庭环境是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可以说, 一个人心理的奠基阶段就在于幼时家庭教育。家长的教育态度、方式与内容, 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如何, 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有的家庭, 父母感情不和, 经常发生一些矛盾或冲突;而有的家庭, 从小父母离异, 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他们把苦闷埋藏在心中,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反应, 最后形成挫折心理。

迈入大学的门槛后, 大学生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当今时代, 大学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 升入大学并不意味着人生无需再拼搏, 而恰恰是新的更大范围的竞争的开始, 大学里的竞争已经不像高中那样只比学业, 而是扩展到个性、能力、外貌等方方面面, 他们还比能力、比消费等。同时, 大学阶段是学校与社会的接轨阶段, 这时候的大学生与社会接触最多, 应酬也比高中时期多很多, 这样, 对于那些来自农村和城市底收入者家庭的大学生来讲, 很难支付起这样的学费和消费,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表现出自卑心理, 长期的心理不平衡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并最终导致事事不如人的挫折心理。

第二, 专业学习的迷茫。俄罗斯著名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指出:“目标的实现便意味着积极性的丧失。”高中时期, 学生把考大学定为唯一和最高的奋斗目标来激励自己, 升入大学后, 以为可以“休息一下”, “浪漫一回”, 未能及时制定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思想上出现了一个彷徨迷惘期。同时, 大学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跟高中时期相比, 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就要求及时转变学习方法, 而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不习惯, 不知道在“充足的自由时间”里该做什么, 不习惯在流动教室里学习, 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督促, 他们变得手足无措, 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容易产生茫然、空虚、迷茫和无所适从感。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高校学分制的实行, 大学的教学信息量激增, 内容更加的广泛与深奥, 以及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 大学生们如果不能及时地转变学习方法, 调整自己的状态, 就有可能出现学习困难, 导致学习成绩欠佳, 从而产生焦虑不安与紧张恐惧的挫折心理。

第三, 人际交往的困惑。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造成的。”当代大学生大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 他们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兴趣广泛, 渴望与人交往, 希望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社会, 并希望建立一种真诚、宽容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从而获得真挚的友谊。然而, 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 仅凭大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往往不能适应交往的需要。同时,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经历人际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而过去环境所造成的角色心理又妨碍了新角色的形成, 容易导致认知偏差, 产生人际交往的困惑;此外, 大学人际交往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社会性, 同学们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迥然不同, 性格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 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 不善言辞, 特长很少的学生, 由于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 所以就很难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自然而然地容易产生心理挫折。

第四, 恋爱挫折。在大学这个青年人聚集的小社会里, 恋爱是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敏感的问题。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 生理发育已经成熟, 因此, 他们有与异性交往的迫切需要, 但此时他们的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情绪波动较大, 辨别能力不强, 考虑问题也不周到。同时, 大学生的恋爱挫折现象随着大学生婚恋禁令的解除而日趋严重, 在校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的比例日趋增多, 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突出和棘手的问题。有恋爱就会有失恋, 当恋人因为社会现实、志向不合等因素而感情破裂时, 失恋的挫折就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失恋者经常表现为逃避现实, 缩小人际交往圈, 精神颓废、萎靡不振, 有些学生还会采取十分极端的行为, 像大学校园中出现的因恋爱失败而自杀、他杀的现象。目前, 高校大学生婚恋问题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3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教育对策

由于社会经验不足, 抗挫能力弱, 当代大学生面对挫折, 是那样的害怕, 脆弱, 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因此, 只有找到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才能够“对症下药”, 医治好他们的“疾病”, 从而使大学生们健康成长, 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3.1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 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的作用

第一, 加强沟通和交流。当代80后、90后大学生,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被家人围着转, 是全家人生活的核心, 在学校也受到老师的爱护;可是大学的环境却与此大不相同, 大学基本上都是流动教室, 除了上课之外, 师生接触得很少, 师生关系不像小学中学时期那样亲近, 而大学生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所以他们难免会孤独。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 在一个有凝聚力和生机勃勃的集体中, 彼此不断的交流思想和感情, 如同一种相互的精神支持, 这种精神支持使得个人不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是充分分享集体的力量并在他自己的力量达到了极限时从中得到鼓舞。而当代大学生们正是缺乏这种情感上的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 他们的工作就包括了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教育, 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多一些。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就更多了, 并且由于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一般较小, 每个辅导员所带的学生人数有限, 这就更利于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所以要充分利用这方面的有利条件, 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第二, 开展挫折教育。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 挫折也不例外。它对人的影响与其说取决于挫折本身, 还不如说取决于人对挫折的认识。挫折情境、挫折认识和挫折反应是挫折形成的三个要素, 挫折情境虽然是挫折感产生的诱因, 但不起决定作用,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的认识——挫折认识。所以, 加强挫折教育, 主要是使大学生认识挫折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从而提高其对挫折的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明白:世界是不完美的, “尺有所长, 寸有所短”, 完美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不完美才是真实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上, 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尽如人意, 父母和家人无法选择, 自身又有很多局限, 与其在挫折中颓废, 不如接受现实, 接受缺憾, 从现实出发去努力奋斗, 并从中体会到快乐的意义, 这样才能客观全面的认识挫折, 并为克服挫折获得成功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3.2 大学生本人要自觉地培养自身的挫折承受力

第一, 大学生要多学习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我国高校重理轻文, 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具理性又造成了人们过多地看重学术的功利主义价值。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素质教育以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知识的教育为主要手段, 以人文精神的铸造为核心, 对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开启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 对大学生形成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和丰富健康的完美人性起着重大作用, 对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起着重大作用。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对于大学生正确地看待世界和自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二, 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态。自身心理状态不佳, 往往是心理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可以做出积极的解释。此外, 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疏导方法。对于自身条件中一些无法改变的事实, 如家庭环境、容貌等, 应该坦然承认并欣然接受, 消除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在此基础上, 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客观考察实际, 确定适当的奋斗目标, 对已取得的成绩保持较高的满意度, 知足常乐, 有助于避免大学生过度的心理冲突, 提高抗挫能力, 维护身心健康。

总之,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高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关注并采取实际行动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建设一支以心理咨询室专职人员为骨干, 以辅导员为主体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从而探索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的有效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开展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教育等相关培训, 提高教师处理心理问题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融为一体, 达到学以致用, 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

摘要:当今国际国内的新形势, 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也出现了一些挫折心理。本文从挫折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入手, 剖析了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现状和原因, 探讨了大学生克服挫折心理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挫折心理

参考文献

[1] 张旭东, 车文博.大学生挫折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1, 11 (6) .

[2] 王亚筑.大学生心理挫折的表现及防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1) .

上一篇:美国远程教育的特征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教育中网络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