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范文

2023-09-18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1篇

摘 要:深化对儒家德育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的认识,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中的诚信观,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作者简介:赵春华(1975-),女,河北乐亭人,讲师,学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然而,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不够健全,与其相适应的道德、法律体系尚未完备,加之信息流通速度加快,社会大环境中出现的不守诚信、唯利是图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使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出现了考试作弊、人际关系失范、在就业市场上受到冷落等问题,这反映了诚信缺失已成为高校德育中的突出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政协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就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诚信友爱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指出,全社会要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要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为创新和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塑造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我们可以从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一、对儒家德育思想内容的认识

1儒家德育的本体论

《礼记》中说:“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1]在《尽心中》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在儒家看来,天道即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本原,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是天赋存在的[2],去认识、去把握这种本原性存在则是圣人、君子的任务。韩愈主张师应有德,师是道的化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而》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学生的首先要学习伦理道德,“行有余力”,才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及其他技能。足可见在当时的教育中,德育是被放在首位的。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被并列为“五常”。《论语》中主要讲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要信任别人,同时也要被人信任,这是确立和谐社会的基础。《中庸》则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应像自然界的规律一样,诚实无欺,真实可靠。

2儒家德育思想的认识论

孟子在《尽心上》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礼记》中也指出:“奋至德之光,动四和之气,以著万物之理。”北宋朱熹认为:“致知有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4]儒家思想强调德行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提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朱熹认为:“诚其意者,修身之首。”[4]只有首先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把握道德养成的规律,才能使教育朝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人类本质的方向发展。

3儒家德育思想的实践论

儒家很重视实践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君子是儒家的理想道德人格。《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于如何养成这种理想人格,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君子”、“士”,儒家强调要通过实践。正如《礼记》中所说,“君子耻有德而无其行”,充分强调了道德实践的作用。高尚的道德是“一日三省吾身”的修身养性的结果,是“礼、乐、射、御、书、术”的道德实践的结果。“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通过培养道德认知、深化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内外兼修,知行并重,在实践中实现道德的升华,并到实践中去检验人的德行。

二、借鉴儒家德育思想,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1创新目的机制,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儒家教育的特点是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的专门人才。“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是贯穿儒家德育思想的主线,“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这和我们现在秉持的“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运行模式下,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目的机制,要求我们强调儒家德育中的诚信本位思想,正确处理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把诚信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信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其意者,修身之首也。”儒家思想把诚信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和特征,高校教育也应将诚信作为德育的首要内容,将德育作为树人的重中之重。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知识和才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好坏,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可怕的。这就要求我们将德育特别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置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本质特征的高度来认识,不仅将诚信作为德育课的主要内容,各门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贯彻“教书育人”理念,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去努力践行诚信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做一名讲诚信的人。

(2)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儒家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态度是和当时的群体主义价值观分不开的,对当今的高校德育仍有着可贵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难免会受到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非主流思想的影响,在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时错误地将个人本位视为合理的价值取向。高校应利用德育资源和载体,在大学生中灌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使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明白个人利益包含于国家利益、集体主义之中,从而将诚信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价值原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以义统利,《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笔者认为,这对于市场经济下高校大学生德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市场经济并不仅仅是利益经济,市场经济更应该是诚信经济,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经济形态。高校德育要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侵蚀,坚持诚信原则,在学术研究、考试、升学、找工作中摆正心态,在人际关系中既讲竞争又讲诚信,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风气。

2创新动力机制,将诚信观念升华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和内在需要

(1)重视立志教育

在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竞争机制下,面对生存、就业的压力,很多大学生往往选择短期目标,注重当前利益,不是将学习、考研作为目的,而是仅将作为就业的手段,失去了人生的远大目标和生活的良好心态。儒家非常重视立志教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孟子还说,“夫志,气之帅也”,强调“志”对人的重要性。立志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做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摆脱浮躁心态,将道德修养自觉化、自主化,成为自身的真正需要。

(2)强调“修身”为本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7]。儒家十分重视修身为本的思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7]“诚其意”、“慎独”是重要的修身方法,达到不欺人,也不自欺的境界,从而建立人和人之间的诚信关系。这种理想完美的个人修养境界在目前固然不可能实现,但在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确实值得借鉴和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校诚信教育,要求通过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诚信认知,养成真正的而不是虚假的诚信情感,形成符合人的本质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诚信信念,并在实践中坚持诚信意志,践行和验证诚信行为,在知行转化中升华个人道德品质。

3创新环境机制,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无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客观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反过来环境是由实践着的人来创造的。儒家教育者很注重环境在德育中的作用,重视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育人功能。创新环境机制,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的影响,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儒家德育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形成了训政一体、政教合一的道德培养方式,并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民主法制相对滞后的大环境中,社会上出现的经济领域诚信缺失、政治领域腐败现象、学术领域虚假之风都对高校德育工作提提出了挑战。《大学》中说,“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又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突出了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当政者将诚信作为执政之本,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方能不失信于民,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公平、法治的社会环境;只有教师将诚信作为师德之本,以身作则,讲真道理,做真学问,才能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遵章守纪的校园环境;只有家长将诚信作为做人之本,严于律己,言行一致,才能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潜移默化进行教育的家庭环境;只有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创造合力育人的环境机制,才能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离娄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雷均.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3]王臣申.论儒家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交流,2005(12).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

[6]程树德.论语集释·子罕[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王文锦.礼记译解·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责任编辑:张家恩〕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2篇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由于传统价值取向弱化、社会舆论失范、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失当等原因,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存在。采取家庭社会参与、强化学校主导、引导学生自律的全方位教育,应是有益中学生孝德教育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孝德缺失;归因;重建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孝构成了传统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支柱,成为“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放之天下而皆准的“至德要道”。它所蕴涵的丰富教育意蕴使之成为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在中华文明的进程和社会发展中曾起到过重要作用。在当代,继承传统孝文化的积极内涵,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孝德,对于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和谐社会构建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由奉养敬爱、孝顺而谏发展而来的尊重和理解教育,由推爱及人、仁民爱物发展而来的感恩与责任教育,由珍爱身体、立身行道发展而来的生命与信念教育,构成了当代学生道德发展中极具价值的教育内容。但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孝德在当代逐渐消解,在学校德育中也存在比较普遍的孝德缺失的现象,并由此引发许多负面问题。因此,以中学生孝德教育为切入点,探讨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的深层原因,并重构孝德教育内容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描述: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多层面透视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在当代中学生群体中却存在相当普遍的孝德缺失现象,孝德在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中学生中被逐渐淡忘和漠视,这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相当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孝德缺失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

1.理性欠缺:孝道文化知识匮乏

由于家庭不重视孝伦理的传承与孝悌氛围的营造,学校不重视孝文化的教育与孝德的培养等原因,中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孝道知识与观念,对于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如何尽孝道所知寥寥。有相当多的中学生甚至错误理解“孝”的内涵,存在一提到“孝”就认为是封建、复古、倒退的片面看法。2005年大连市老年学学会对全市近千名中学生进行的孝亲敬老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孝道知识相当缺乏,有38%的小学生和31%的中学生从来没有听过任何有关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有些学生甚至把学雷锋、做好事也当成是孝道。

2.情感欠缺:孝行情感体验淡漠

当代中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失当、学校孝德教育缺位等原因,大多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孝德情感淡薄。许多中学生认为,父母生养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义务,自己接受照顾是理所当然的,在家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知道索取,全然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缺乏感激之心和报恩意识。有些中学生虚荣心强,盲目攀比,享乐至上,穿名牌,讲排场,花钱大手大脚,很少顾及家庭经济条件,还常因自己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抱怨父母没本事。一些中学生对父母不够尊敬,不知道设身处地地考虑父母的感受和意见,稍有不如意就顶撞父母,对父母乱发脾气,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给父母带来心灵上的伤痛。有调查显示,尽管96%的学生表示为古今孝子的事迹感动,但他们中却有超过65%的人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很多学生对父母的工作和健康状况知之甚少,很少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很少主动了解父母的内心需要和烦恼,很少为父母分忧解难,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关爱。

3.行为欠缺;孝德践行习惯薄弱

孝德观念的缺乏,孝情感体验的贫乏,使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去践行孝德。表现之一是他们普遍缺乏做家务的习惯和主动精神。大部分中学生平时基本不做家务,甚至连洗碗擦桌、扫地拖地、铺床叠被、收拾自己房间这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愿去做,而是由家长代劳。父母生病时,绝大多数中学生很少想到陪护父母,认为那是大人的事,自己的任务是学习。在一项调查中,父母生病时,不端水、不递药、不过问的小学生占50%;高三毕业班63%的学生把脏衣服扔给父母,还有个别人竞让父母端洗脚水。表现之二是尊老敬老意识淡薄,在社会公共场所对老幼等弱势群体缺乏基本的关爱意识与照顾行为,在乘车时很多中学生不知道、不愿意给老人让座,甚至还有與老人争上车、抢座位的现象。表现之三是无视父母对自己的成就期待。有些学生不顾家长的感受,学习上不求进取,迷恋网络游戏,经常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负气离家出走,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让父母生活奔波忙碌之余还要为孩子的学业和前程担忧,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还有些学生因早恋、学习或就业压力大等挫折而出现动辄自残、轻生、自杀的现象。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9年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在调查涉及的13个省约1.5万名中学生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种对自己生命的漠视和极端不负责的行为,给家人带来刻骨铭心的痛苦,是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最大不孝,对社会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二、成因探究:中学生孝德缺失的多角度归因分析

造成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冲击中传统价值取向弱化引发的价值错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特有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也随之滋生,造成了人们对经济利益的狂热追逐,经济利益的原则逐渐成为主导人们行为的标准,导致传统重义轻利价值观的错位,引发人们的道德失衡,产生了重利贱义的价值观。人们在处理自己与父母家人的关系时,往往也从功利主义出发,重利轻义,把自身利益摆在首位,首先考虑的是物质的追求和经济利益的满足,将道德原则置诸脑后,甚至连对父母的回报也要以能否获取利益为条件,淡化了养亲敬亲的价值感、义务感,使当代孝道受到较大的冲击。中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孝伦理道德逐渐淡化。

2教育模式改造中家庭与学校教育重构衍生的孝德缺位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尚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普遍存在德智失衡的偏颇,偏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对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够;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与内容,更多的是偏向政治品质的造就,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无私奉献等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忽视了对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的培养,忽视了孝道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功能和道德形成的心理情感依据和伦理文化基础,导致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欠缺。

在应试教育的强大语境下,我国家庭教育也日渐呈现出功利化趋势,对学习成绩过度关注,对人格成长过于忽视。似乎好成绩代表着一切,看不到培养情感和责任对人生幸福的价值,无视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这

种重智轻德的功利主义做法无疑会造成孩子的道德缺失。另一方面,在“四二一”式现代家庭结构中,孩子自幼就受到来自祖辈和父辈的过多宠爱,对老人的关爱和孝敬相比之下被淡化了,出现了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对子女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分溺爱,也容易导致孩子的人格成长产生偏差,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滋长了自我中心意识,逐渐消解了对父母的感恩和责任意识。

3.社会舆论失范和中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引致的角色混乱

我国古代社会,孝构成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和情感基础,因而成为推行一系列伦理道德条目的逻辑起点,孝亲敬长成为被普遍认可的民族文化性格,从心理机制上制约着每个人的道德行为。而在当代,孝亲敬老的文化氛围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洪流中被湮没,人们对长者的尊敬和崇拜意识渐趋微弱。孝越来越多地被看作家庭私德而不再具有普遍的社会约束力,法律对子女行孝基本上不再强制干预。社会舆论调节功能的失范使孝德的约束力渐弱,继之而起的是种种不孝现象,如子女互相推诿,不奉养父母,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等,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时有发生。而在营造社会舆论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文化传媒,也不再以惩恶扬善为意旨,而是在功利主义的导向之下,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日渐步人媚俗化、趋利化误区,逐渐远离人类真善美的终极价值关怀,失去了教育的功能和道德教化价值,容易把中学生引入歧途,让他们善恶不辨,美丑不分。因为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在思想上还经常表现出不成熟性和矛盾性。他们已经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按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也比较差,面对各种复杂现象,往往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从而迷失方向,造成观念和行为上的差距,出现孝道失范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中学生孝德教育的全方位实践策略

1.家庭社会参与,营造浓厚的孝文化舆论氛围

社会要着力创造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形成以尽孝为荣、不尽孝为耻的舆论导向。政府应强化孝亲敬老的宣传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树立生活中的孝道典型、开展孝德评比活动等,在全社会营造孝亲敬老的浓厚氛围。可通过政策法律手段对敬老养老的要求和措施进行必要的规范,并加大对不孝子孙的制裁力度,使孝亲敬老成为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文化艺术传媒作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在青少年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正面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孝文化资源,倡导以家庭孝悌伦理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使“孝”观念通过网络、荧屏、报刊等平台进入千家万户,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孝的意识和行为是从家庭中萌发的,儿童孝德的堵养一方面需要有家庭良好的“敬老孝亲”、“父爱母慈”情感氛围的滋养,家长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上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真正成为子女模仿的榜样和典范。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走出重智轻德的误区,树立做人重于做事的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人格的完善。树立爱孩子就要为他们负责的教育理念,不溺爱子女,而是爱之深、责之严,让孩子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体会父母的深爱厚恩,了解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学会关心热爱父母和他人,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与家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培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孝敬长辈的品质,养成孝敬父母、热爱社会、珍惜生活的好习惯。

2.强化学校主导,构建完善的孝德教育网络体系

首先,整合课程教学,加强孝德认知教育。发挥课堂教学尤其是德育课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扩充中学德育课程的内涵,把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孝德充实进课程内容之中,使孝德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注重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推出一些以弘扬孝亲敬老精神为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以丰富多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德育内容提高孝德教育效果。此外,也可以把《孝经》、《弟子规》、《论语》、《孟子》等列为学生的课外必读书目并通过知识竞赛等进行必要的考核。其他各门学科也应秉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学科专业知识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和孝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思想教育。

其次,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孝德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生孝德教育,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其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德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设计不同的教育主题,如传统孝道的是与非、当代孝道的新内涵、我们该怎样尽孝等;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主题演讲、公开辩论、知识竞赛、公益签名、孝道征文、社会调查等,多侧面挖掘孝文化的丰富内涵,唤醒学生对父母的爱与感恩心责任心。其二,挖掘传统节假日的文化元素进行孝德教育。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大多承载着施惠、感恩的元素。如清明节端午节包含着对先辈及先烈的追思怀念,重陽节包含着关爱和尊敬老人的文化元素,春节包含着期盼家庭团圆、人际和谐的民族心理;还有现代的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五一节都包含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丰富内容。学校以这些节日为契机对学生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倡导学生给父母、老师、长辈写信、打电话、发邮件贺卡等致以真诚的问候和感谢,或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爱老、敬老、侍老、助老”活动,到社区进行敬老爱老美德宣传等,强化学生的孝亲意识和敬老观念,使学生从中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再次,协调各方力量,加强孝德环境教育建设。学生的成长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学校应建立家校联系机制,通过组织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家访等,实现家校互动,向家长普及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帮助家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孝德与孝行表现,同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与家庭沟通。改革学生品德评价办法,将孝道纳入学生的操行评定系统,把学生的爱亲敬老行为表现作为考核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依据,以树立学生的孝意识,强化其爱心和责任感。同时,建立教师的德育档案,把孝德教育工作成绩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营造全方位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形成淳厚的孝道品质。为此,学校要广泛利用黑板报、校报、橱窗、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校内媒体,加强孝道宣传,弘扬孝道美德,注重发掘和宣传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也要宣传孝道缺失的严重后果,鞭挞不孝行为,以形成良好的孝德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孝道品质。

3.引导学生自律,锤炼自觉的孝德践行习惯

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学生是道德实践的主体,加强孝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与自律。我国传统孝文化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体现了由近及远、由易而难、由家而国、由个人到社会的循序渐进的演绎和逐层递进,从家庭生活中日常的“洒扫应对”、“晨省昏定”、“冬温夏清”开始,在日常生活礼仪的具体细节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习惯。因此,对学生的孝道教育,仅有孝德的理论宣传只是空洞的说教,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应重视日常养成教育和训练。孝道的道德实践活动要从细微处人手,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细节中,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自觉感恩和回馈父母。如在家庭中关心尊敬父母、体贴照顾父母、学习之余多陪护父母,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多帮助父母做家务,帮父母做饭、洗衣、拖地,给父母洗一次脚、梳一次头、剪一次指甲等;平时经常主动与父母沟通与交流思想,在一种充满尊重又洋溢着平等的融洽氛围中化解代际隔阂与矛盾,设身处地考虑父母的感受和意见。在学校中生活节俭,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早日学会自立、自强;珍爱生命,珍惜光阴,自觉树立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和为父母增光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尊师爱生,诚信做人,善待他人,关爱社会,砥砺品行,在学业与人格上不断完善自己,自觉立身行道,建功立业,使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荣耀,以切实行动加强孝道行为习惯的锤炼。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道德 德育工作 教育

1 网络普及对德育教育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如今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几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网络通过它特有的“虚拟性”运行方式正在一点一滴的改变着人民的生活。但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滋生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一方面人们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建立新的社交圈、学生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拓宽、学校利用互联网实现与学生和家长时时沟通。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自律意识尚淡薄,上网成瘾、浏览不健康网站、荒废学业、传播不良信息这个网络道德问题却曾出不穷。可见,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便捷是毋庸置疑的,但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

2 现阶段学校网络德育教育存在问题

2.1 学校缺乏网络德育教育环境

中学阶段作为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个体一生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学校方面还是以传统的道德教授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方面网络知识的欠缺和计算机技能上的不足造成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发展下无法得心应手的应对网络道德问题。因此,大部分学校在建设网络道德环境的工作上还是捉襟见肘。

2.2教学中忽视网络德育教育

虽然学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和德育课,但大部分主要传授的是计算机技术和应用,在德育课上也是授传统德育观念而很少设计网络道德。但现在学生只要上网就必然会与各种网络信息打交道,对于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着说很难抵抗虚拟现实和游戏人生带来的诱惑更甚者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网络道德问题。学校、老师作为授业解惑者在课上的网络道德教学还是比较匮乏的。

2.3网络德育教育途径单一

网络把学校的德育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即使有少数学校开展了网络德育课程但还以传统的分数定英雄来考查学生的道德水平,这样就抹杀了德育教育的功能性。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德育课的课程分量往往要被挤占。照本宣科的讲解、三言两语的评价造成了学生个性的压抑和德育教育效果的丧失。

3 当前如何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3.1 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各学校之所以还未大范围发展网络德育教育是因为网络德育尚未纳入到学校德育教学体系中。学校应该根据我国颁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在校中学生自觉遵守。在教学中既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堂、计算机课中加入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可以单独开始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在教授计算机技能或者传统道德知识时融入主流的网络道德价值观、言行自律、网络交友、网络安全等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为学生灌输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知识,推进学校网络德育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校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德育教育大环境,建立校园网的学校应该完善和健全校园网络道德管理机制,管好这个相对开放的网络空间,创造一个纯净、安全的内部网络环境。而未建立内部校园网的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普及网络道德教育知识来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平台。

加快学校网络德育教师培养。网络道德教育迫切的需要学校培养一批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变化与时俱进。因此,当前学校的网络德育教育应该重点培养一支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相结合的网络德育人才师资队伍。为此首先学校应通过技术讲座和定期培训普及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知识。其次在重点培养熟悉网络发展新东向、应用软件以及较高德育素质的专家型教师做到师资力量的优化。

课堂讲授与课下延伸相结合。除了课堂传授网络道德教育知识、网络道德渗入思政工作外还应积极抢占网络教育这个新平台,利用网络把课堂的教学和课下的实践引导相结合,令互联网成为网络德育教育的延伸。例如具备相应计算机水平的教师或者思政工作人员可以建立一个思政网站,上传相关网络道德教育教案、资料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或者任课老师、班主任建立讨论群实现时时交流和资源共享。

3.2 建立丰富的网络德育课程

除了传统方式的课堂网络德育课程的教学外,学校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丰富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做到多方面、多层次的普及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的平台。针对一些有网瘾或者压力大的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对那些羞于启齿、性格敏感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避免出现交往方式错误、自我迷失、道德失范等网络道德问题。其次,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网络德育教育的宣传和教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单一书本讲授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视频和课件;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情景对话,使网络道德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还可以由班主任组织关于网络德育教育的主题班会或辩论,令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讨论过程中适当予以疏导,从而更深层次的将网络德育教育融入日常学习中。最后,把网络道德作为素质评价的一项指标。现今受教育者不单单只以学习成绩作为素质评价的单一标准,道德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应该被列入中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之中。

3.3发挥家庭在网络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另个一个阵地同样承担着普及网络德育教育的重任。由于在学校受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大部分上网时间还是在家中,因此家庭对孩子的网络德育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家长在网络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为此首先应该提高家长网络道德水平,加强家长网络运用能力。这样家长在了解一定网络知识和相应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就可以与孩子更好的交流并且知道现今网络风气和环境,正好的正确引导孩子规范上网。另外,家长对孩子的上网行为可以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孩子浏览不健康网站应当加以制止并耐心教育。最后,家长和老师可以利用网络相互沟通,建立一个家长与教师互动模式,家长和老师在网上进行交流避免网络道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脱节。

3.4学生自身应重视网络道德教育

各种道德准则的教育都要内外为学生的自我行为之中。因此作为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和认识,在网络德育教育方面除学校和家庭的努力外,作为学生也应该自我约束,培养自律意识并且重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和家庭网络教育方式。

4 小结

网络道德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又一把利尺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网络教育的推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有赖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和不断探索,为迎接这个德育工作的新挑战,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跟紧时代步伐、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开展网络德育教育,推进网络德育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仰生.关于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

[2] 覃海逢网络德育——高校德育的新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4篇

摘 要:新时代的到来要求我国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为了全面应对新时代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小学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工作时应当注重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引导其建立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帮助的人。其次,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的教育思想要与时俱进,真正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本文就班主任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效展开德育教育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路径

引言

小学在学生的成长生涯中尤为重要,该时期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关系着学生以后的发展,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德育。其次,班主任自身的行为习惯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班主任应用自己的优秀品质熏陶学生,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对于道德意识较差的学生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展开有效的德育教育,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不成熟,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而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下,各种思想文化碰撞,影响着小学生思想的发展,为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增加了阻力,也正是在此背景和挑战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体现。所以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工作时应当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为学生提供正确思想引导,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上文提到小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不成熟,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错综复杂的思想和信息,会产生一定的迷茫,不能分辨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好坏;班主任教育不当很可能会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质。目前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是防止小学生被外界不良文化影响而误入歧途,增强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树立道德底线和原则,使其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原则和优良品质。

(二)建立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

由于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限,没有正确法制意识和是非观,德育教育能够为学生灌输简单的法治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和是非观。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更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育内容,并将德育教育全面覆盖,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时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来自网络上参差不齐的思想文化,因此班主任应当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力度,做学生思想上的引路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这也是我国教育部门有关德育的具体要求。

(三)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除了家庭,学校是小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而班主任则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因为小学生会无意识地模仿班主任的行为习惯,所以班主任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在长大成人后仍然会记得班主任带给自己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应当利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自己的优良品质去熏陶学生;对于出现错误思想和不良习惯的学生班主任应当及时纠正。

二、小学班主任在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上文提到新时期的背景下,各种思想碰撞,会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小学生由于自身缺乏判断能力,很容易陷入思想的误区。小学德育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借助道德模范的真实案例,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以完成对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树立,增强其对不良思想的判断力,保持道德原则和道德底线。所以德育教育在当今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班主任应从以下几点开展德育教育:

(一)班主任以身作则树立道德榜样

小学班主任既是教师又是班级的领导和管理者,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担子,育人指的就是德育,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将优秀的道德品质内化于心,以完成德育教育的要求。当然,思想的熏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德育教育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所以班主任应当将德育融入日常教育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班主任用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为学生树立道德模范,以自身的品格魅力去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优秀的品质内化,进而形成自身的优良品质和道德意识。最后,班主任也应多关注学生的内心,给予学生温暖,让学生感受班主任的爱,建立对班主任的信任;这种做法有利于增强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便于德育教育的实施。

(二)营造优良班风

优良的班级风气,对德育教育的实施非常关键。如果班级氛圍不够和谐过于混乱,学生在班级内就不会找到温暖和归属感,没有团结意识。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时就会非常困难,(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所以优良的班级风气对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格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为学生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和优良的班级风气,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环境里学习,感受来自教师和班集体的爱。在营造班级氛围时班主任要优先关注特殊学生。例如:小学班主任可以采用家访的手段,对学生在家庭中的具体情况做调查,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关爱,鼓励引导其融入班级,多与其余学生交流感受来自同学的友爱。

(三)在日常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应当体现在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班主任应当将德育教育融进日常教育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进而将优良品质和道德进行内化;班主任拥有足够的耐心,德育教育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德育教育方法,班主任应当利用多种德育教育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与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做到切实落实德育教育,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例如:在国庆节时班主任可以为学生播放爱国影片,让学生感受先烈们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写下观影感悟;在讲解语文课文时班主任也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使学生认可书中优良品质和价值观念。

在日常教育中班主任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德育方法,充分将思想道德教育融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另外,对于道德感较差,有不良习惯的学生,班主任应该严慈相济,使学生能够心甘情愿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有利于德育的渗透。

(四)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共同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不能忽视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如果仅靠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就无法实现德育教育作用的最大化。所以班主任应该创新思路,联合学生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家校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班主任了解和掌握学生在生活中最真实的样子,更能让家长清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从而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

比如随着社交平台的发展,班主任可以利用社交软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确保家长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所以班主任应当好好利用社交平台,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应当重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更新教育理念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争取将德育教育的效果最优化,家校联手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马海霞. 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 西部 素质教育,2019,5(13):40.

[2]谢华.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价值与实践[J]. 新课程研究,2019 (18):124-125.

[3]沈丽荣,岳莹莹.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9(5):83-84.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5篇

摘要:小学班主任,作为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频繁的人,德育教育理应首当其冲,肩扛重任,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有效的激励策略,结合新课改要求下的德育目标,合理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发挥德育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等的积极作用,培养小学生优秀的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觉悟,为新时代祖国发展输送品学兼优的社会人才。本文主要探讨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激励;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

前言:如果说文化知设识吸开了学生认知世界的大门。那么德育教奇就是教学生如何去认识世界。德育教育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因此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育工作势在必行。学会在德育教育中鼓励和激励小学生,提升他们的道德自信心,是目前小学班主任的重要德育手段。但是基于国情,独生子女备受家长溺爱等问题,导致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不足,采用有效的激励策略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

1.忽视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错而不自知,过度重视自身地位,认为自己才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收德育教育知识即可,忽视了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德育教育激励力度不够

就目前小学德育教育来看,很多小学生做了好人好事,却没有得到班主任及时的激励或者使用激励措施错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行好事、做好人的积极性。相反,针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也没有给予及时的批评,让小学生错而不自知,影响德育教育成果。

3.德育教育实践不足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只顾一味单向地向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收德育知识。德育教育全程小学生的实际参与感弱,对德育教育知识的理解止于文字表面,仅认为德育教育知识是一门普通学科,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达到德育教育目的。由此可见,学生德育教育实践能力的不足,不利于德育教育目标真正蕴含的意义实现。

二、小学阶段德育中激励策略的重要性

依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育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此时的班主任责任非常重要,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德育的有效渗透,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渗透德育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即班主任渗透德育,有效引导学生、熏陶学生,向他们输送正确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等,这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另外,渗透德育有助于抵制不良文化的冲击,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电视文化、手机文化、网络文化等广泛传播,使得小学生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所以通过班主任在工作中渗透德育,可以为孩子建设健康的防护墙,净化学习与生活环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极其明显的心理特征,他们虽不似青春期的中学生叛读躁动,但是他们由干缺乏社会经验的。导致小智发展不成熟,自尊心和好胜心都极强。如果在小学德查教查中班主任轻视小学生的,心理特占。终将导致德奇教查工作陷入困局。可能还会发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小学班主任。正视小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其体问回题其体分析,合理米用确的激励策略,维护小学生人格尊严,达到德育教育目的的实现,最终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三、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1.重视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要重视自己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更要重视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质的新背景下,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优化和改革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及时沟通,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例如A同学是一个男孩子。平时内向沉默,不爱计话,不善与同学交际。总是独来独往,学习成绩差等,究其原因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关爱导致心理失衡。如果这些心态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开成更大的心理疾病。針对此类学生问题,作为班主任可适当增加对该学生的关注,重视该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和尊重该生,在课余时间也应多与该生沟通,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上都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努力发现他的闪光点,表扬和肯定他的优秀行为。

2.加大激励策略的实施力度

针对德育教育中激励力度不够的问题,本段文章就如何加大力度展开探讨。我将对学生的激励策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奖励,在小学生贯彻落实德育教育行为优异的情况下,班主任可结合续际情况奖励学生—些学习用品、小礼,物和奖状等。第二种是榜样引领树立学生德育行为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指引小学生德育方向。如某学生执爱劳动,在班级卫生打扫中认直负责经崇提醇和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卫生任务。并且无论是在放假期间,还是在上学期间。见到地上掉落的垃圾都会主动捡配并扔进检圾桶。班主什可在开班会时肯定该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该同学不怕苦,不怕累,用他辛勒的双手美化了我们的学校环境我们应该对他表示感谢并向他学习”。然后再给该学生颁发“劳动之星”荣誉奖状和勋章,委任该同学为班级劳动委员,负责班级卫生管理工作。我相信教师的夸奖加上荣誉的加持,会让每个同学都争做“劳动之星”,极大程度上落实了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

3.贯彻落实德育教育实践

德育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并指导于实践。究其根本,理论大肆宣扬的根本目的是要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去。那么如何运用激励策略贯彻落实德育教育实践?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要将德育教育渗秀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小的事情也是德育教育的—部分。比如班主任在班会上进到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时,就可通过提问的形式询问间小学生;\"请问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好人好事吗?\",首先班主任应该及时肯定这些同学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并告知其他同学德育行为的重要性,不仅能帮助他人,还可帮助自己,调动学生德育积极性。班会结束之后,你会发现-个很神奇的现象,小学生会将班会中总结的各种德育行为落续到日常生活之中,德育行为明显增加,且德育行为涉及范围广泛,实现贯彻和落实德育教育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不容撼动,我们要坚持传扬德育教育理论,落学德育教育学践,重视小学生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打被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陋习,类用激励策略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致力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核,心素质背景下,发展以德为首宜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艳棠.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对策[J].求知导刊,2020(49):74-75.

[2]刘悦频.探究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应用[A].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中小学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3.

中学生德育范文第6篇

一、以身示范,树立威信

想要实现德育工作的优质创新,班主任必须建立威信,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同时出发,正面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配合。师生的协同合作,有利于班主任德育实效的尽显。那么如何树立起班主任的班级威信呢?笔者简要总结了四点建议:首先,班主任要正学生,先要正其身。一般来说,学生都有“向师性”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不管是从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必须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例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同时自己应该有良好的卫生意识;要求学生注意仪容仪表,就要从自己的仪容仪表抓起。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就必须自己先做到上班和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严格遵守学校里的一切規章制度;其次,要多关心学生,了解他们的心声,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一次宿管老师向我反映班里有个宿舍的卫生状况太差。经过查问,是由于早晨起床太迟没时间打扫造成的。于是当天我先就带着全体宿舍的同学和他们一起彻彻底底地把宿舍打扫了一番。因为我陪他们一起打扫卫生,住宿生们都很感动,这样以后的宿舍卫生再也不用我担心了。

二、以人为本,拉近距离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必须秉持“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有效德育,才能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迎来班主任实践工作的辉煌明天。首先,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班里所有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可因为某些学生的成绩优异,就对其进行偏袒和保护;也不可因为某些学生成绩落后,就对其不闻不问、爱搭不理,这样会严重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其次,班主任不可时时端着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这样只会拉远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距离。班主任应和班里学生多进行一些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谈,鼓励班里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意见合理,班主任必须虚心接受;最后,教师应具有换位思考心理,要以学生角度去看待问题,多为学生着想,这样学生就会感觉被尊重了,会敞开心扉向班主任诉说心事、诉说困惑。这样无形之中就拉近了班主任和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

三、知人论事,研究个性

班主任只有经常及时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才能在班级多头、多面的复杂工作中理出头绪来,从而分清轻重缓急,才能有效、及时化解矛盾,使工作有条不紊。一名优秀的班级管理者,要全面且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身心健康情况、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及全面发展需求,同时应具备一定的全局意识与长远眼光,从实际角度认真寻找学生行为表现的潜在动因,进而做到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的放矢。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注意教育那些表现特殊的个别生:或是上进心强,各方面表现超群;或是思想品质较差;或是成绩特别差;或是胆小怕事、性格孤僻等等。对学优生,要在帮助他们发挥才能和特长的同时,及时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使他们继续努力,永不自满。要特别注意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班级管理中可采用的网络形式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网络形式主要是班级博客、电子邮箱、班级QQ群和微信群。班级博客主要分为班内公告、高考信息、学习指导、班级相册等版块,分别发布班内事务(包括出勤作业情况、考试情况、班级荣誉、学生心得和班主任心声等),考试相关信息(包括考试政策、志愿指南、考试心理、分数查询和分数线等),各科学习方法和资料汇总以及班级活动和个人照片。任何人可以针对博客里面的内容随时匿名或实名发表留言和评论;电子邮箱则是接收和回复学生和家长的电子邮件,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所用;班级QQ群主要是实时沟通和群体讨论时使用,所有发言即时呈现,平等交流,集思广益;微信群中,可就某件事情发表讨论,发布班级活动动态。

四、策划班会,陶冶情操

在学校的诸多德育工作形式中,主题班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班集体成员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思想交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学生在主题班会上的交流、讨论和对活动的参与,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最后,主题班会可以有效弥补学科素质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大纲里的德育课,受学科本身的局限性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缺乏针对性和综合性。而主题班会一般是由班主任主持召开的针对性很强的主题教育,相对于学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换句话说,具有较强针对性、经过精心设计及妥善组织实施的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优于以说教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德育课,它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一)制订完善的主题班会制度

要使主题班会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抓好制度建设是前提。学校必须结合德育总体目标,制订符合本校实际和中职生实际的主题班会制度,从制度层面来保证主题班会的正常开展和取得实际成效。

1. 制定主题班会明确的主题。学校除了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保证有主题班会课的时间,还要在主题班会内容上有明确的主题。应针对学校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班会。

2. 制订奖惩分明的主题班会考评制度。一是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主题班会开展情况进行抽查,确保主题班会正常开展;二是对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或教案进行检查,并评出优秀主题班会方案或教案进行奖励,激发班主任对开好主题班会的积极性;三是对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主题班会效果。

(二)开展精品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环节。也就是说取决于主题班会内容必须丰富、实施环节必须紧凑、操作必须科学合理。主题班会课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它具有其他课程教学的一些共性,其中包括它具有其他课程一样的可复制性。鉴于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年轻教师多、兼职班主任多的情况,开展精品主题班会活动是提高主题班会成效的一个可行途径。

1. 学校组成以年级为单位的课题小组,策划出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由组织能力好、教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上示范课,全体班主任进行观摩,然后把它在全校各班推广。实施精品主题班会一是可以提高主题班会质量;二是可以提高班主任组织主题班会能力;三是可以利用集体智慧,减少班主任从找主题到写方案及组织实施过程的精力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 组织优质主题班会评比活动。通过组织各年级、全校等各个层级的主题班会评比活动,以评促教,扭转“要我上好班会课”局面为“我要上好班会课”的环境氛围。

3. 做好精品主题班会课件的编辑整理。精品主题班会课件是集体或单个班主任教师智慧的结晶。做好精品主题班会的方案或教案或课件的收集和整理,有条件的话应尽可能地汇编成册,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推动主题班会上水平上台阶。

(三)建立主题班会后续评价机制

主题班会的效果是开展主题班会的根本所在,学校建立主题班会后续评价机制,抓好主题班会的落实。一是通过对主题班会后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观察,对效果作出评价;二是与家长保持联系,抽样调查学生在家后的表现和反应,通过家长的反馈信息获知班会效果;三是把主题班会奖励与年终考核挂钩,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五、加强沟通,寻找教材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之外,还需要与各科任教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对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与任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寻找到更多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帮助學生提高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寻找德育教材时,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且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教材内容。如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内容时,有这样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师可以以这句话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父母的爱是非常伟大的,孩子一辈子都是报答不完的,教导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做一些小事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爱,如在父母生日那天,亲手送上自己制作的生日贺卡;以信件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在放假期间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事;用平时积攒的零用钱为父母买一些合身的衣服等等。教师通过让学生做这些小事,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具有爱心、孝心以及宽容之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努力的同时,每个学生都能够觉察到我们的用心。坚持做好德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总之,中学班主任要紧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德育教育新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为人师表,要通过教书育人和授课过程中的言行突出个人魅力,以人格力量感染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情感人,中学班主任对学生要充满爱心,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想方设法地为学生解决学习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外,还要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小学班主任要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上一篇:图书馆管理学年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教学主管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