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地区初中政治论文

2022-04-27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边境地区初中政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少年强,则祖国强”,历史上的数次战争已证明,边境不稳国家不稳,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责任。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各种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定型,因此,加大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力度是确保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边境地区初中政治论文 篇1:

桂越边境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路径探讨

[基金项目]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题项目(200513)。

[作者简介]农淑英(1972-),女,广西大新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 边境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是事关边防巩固、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桂越边境地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应立足现实,依托地缘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 桂越边境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路径

[文献标识码] A

在中国与东盟直接接触的绵延5081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中,广西(桂)与越南的陆地边境线就占了1020公里。在这绵延千里的崇山峻岭中,生活着200多万边民,他们绝大多数是壮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对边境地区形成压力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桂越边境地区农村的全面小康,是事关边防巩固、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当前,桂越边境地区应该立足现实,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农村经济社会得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农村全面小康既定目标的实现铺平道路。

一、桂越边境地区农村小康建设成效分析

1.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普遍推广、广大农民就业门路的逐渐增多,桂越边境地区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都较好,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得到了较大提高。资料显示,“十五”时期,广西最大、走向东盟最近、最便捷的边境地区崇左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水产养殖、优质肉鸡、越香猪和瘦肉型猪、奶水牛四大特色养殖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4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53%,农村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减少1074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10668人。2006年,全市完成文明新村建设总体规划304个,建成文明新村27个,旧村改造92个,新建或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70家。重点特色产业、农业生产基地、新村屯等的示范作用越来越强,有力地带动了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2.农民的物质生活有所提高。物质生活内容的丰富和改善是小康生活水平的体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桂越边境地区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民饮食结构由过去的吃饱向现在的吃好逐步改善:在粮食、蔬菜消费量基本稳定的同时,各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如豆类、肉禽、奶和奶制品、蛋类、糕点等数量迅速增加,食品消费呈现多样化、营养化;衣着成衣化明显,款式向流行化方面发展;农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砖木结构房屋增多,面积也不断扩大,有的甚至住上了钢筋砖木结构的楼房,并向室内设备现代化和装饰美观化方向发展。

3.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广西边疆文化长廊基础设施建设的逐年改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也随之不断形成、发展。目前,桂越边境沿边8县(市、区)所有乡镇文化站基本都达到了400平方米左右,消灭了乡镇文化站空白点。凭祥市还形成了北起白马村、南到金鸡山、西至平而关、东达练江村的文化长廊。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边境地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此外,近年来,桂越边境农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的拥有量迅速增加,在传统的娱乐用品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高

档耐用消费品如生活用车、相机、移动电话、电脑等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且品牌增多,增长迅速,农民日常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4.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随着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强和扶贫开发路子的不断拓宽,桂越边境地区农村的交通、通讯、通电通水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的贫困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统计,桂越边境地区的崇左市,至2004年,全市共完成基础设施扶贫建设项目248个,覆盖81个乡镇145个村231个自然屯,直接受益农户40803户共182498人。全市通公路行政村的比重达到了99%,电话开通行政村比重达到了85%,用电户比重达到了79%,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为67%,森林覆盖率超过了40%,农村沼气池入户率达到了41.2%。2006年以来,崇左市江州区又投入资金在15个贫困村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近2万农民将直接受益于扶贫开发。过去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崇左市广大贫困农村,现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行路难和人畜饮水、生产用水难等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二、桂越边境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面临的问题

1.农民进一步增收难度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可直观反映农民家庭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状况,此项指标在整个国家农村小康评价指标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权数高达30%。然而,目前桂越边境地区大部分县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绝对数量上看多在2500元左右,该项指标距国家农村全面小康标准相差甚远,为实现程度最低的指标之一,这意味着还有非常繁重的任务需要在今后十几年中完成。若不能开辟新的增收渠道,还是仅靠出售稻谷、蔬菜和甘蔗等农业产品拉动农民的现金收入增长,要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压力将非常大。

2.农村各地的小康建设进程不平衡。由于桂越边境地区各县市的资源禀赋、地理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扶绥县的东门镇2003年就被列为广西全区的小康示范镇,崇左市江州区、凭祥等经济发展较好,但龙州县、天等县经济发展水平则还比较落后,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生产生活条件也较差。而在同一县市中,不同村屯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有些村屯经济发展较好,农村中出现了一些诸如公路、楼房等景象,农业机械化程度也较高。但更多的村屯由于经济底子薄,对农业的投入受到限制,农田耕作基本靠手工和耕牛,因此,农村中看到更多的仍是农舍旁的牛棚、割庄稼的镰刀、除草的锄头等传统景观。各地的小康建设水平差距大,农村小康建设的总体进程就会受影响。

3.农村教育落后,人口素质提升难。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系统中,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是仅次于农民收入的第二位重要的指标,占有12%的权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桂越边境农村劳动力中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然而,由于桂越边境地区属老、少、边、山、穷地区,各方面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地方中小学辍学率仍偏高。同时,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又大量流向城市。因此,提升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难度很大。另外,目前农村中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的同时,大部分农民的消费支出仍主要用于吃、穿、住等基本方面,而用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支出并不多,农民的科技、文化、政治、法律素质普遍偏低。

4.农民居住环境亟待改善。在反映生活质量方面,居住质量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部18个指标中占有11%的权重,是第四位重要的指标。当前,由于桂越边境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投资匮乏,缺少规划。因此,农村中新、老建筑大多数建在自己的老宅基地上,显得比较杂乱;部分农民家庭室内“柴草堆满房,煮饭满屋烟,薰黑四面墙,灰尘扫不完”;室外各种杂物到处堆放,废物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污染环境;房屋不注重或者没能力进行相关配套建设,污水基本上直接往屋外排放,在屋与屋之间形成积水烂泥,造成村间道路破损不全,人员、车辆来往十分不便。农民的居住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将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

5.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保障”指标占12%的权重。其中,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赋予了8%的权重,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被赋予了4%的权重。然而,当前桂越边境地区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保险、福利等方面,基本上还是处于自保状态,保障能力弱。如崇左市广大农村中,农民的养老大多依赖于血缘子女,养老由敬老院集中供养的人数较少,如果子女赡养困难或无子女赡养,老年人就会陷入贫困;除部分农村干部和农民外,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相当有限。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也不高,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的农民,医疗保障的程度也非常低。“看病难”问题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增多。有效的农村社会救济体系尚未形成。

三、桂越边境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路径思考

1.进一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桂越边境地区要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在宏观层面上,统一编制区域内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突破生产力发展的行政性障碍,促进各地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协调关系。在中观层面上,用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区域经济主体,创造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完善各种中介服务体系,支撑经济发展。在微观层面上,应加大对乡村学校、水利、公路等公共物品的投入,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

2.尽快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程,涉及范围广,情况复杂,指标体系多,因而有必要对小康建设进行有效监测。桂越边境地区要尽快建立一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既包涵经济发展的指标,也兼顾资源、环境、生态以及公共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综合的发展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当地的小康进程及政绩。

3.统筹广西与东盟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在经济一体化和“10+1”的背景下,桂越边境地区是连接中国与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泛珠三角洲经济区的建立、中越“两廊一圈”的构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提出、国际通道的进一步完善,桂越边境地区正成为对外开放、投资经商的热土。各种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既可以开发桂越边境地区的当地资源、开拓当地市场,又可以借助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口岸资源,较好地利用越南乃至东盟诸多国家的市场和资源,这对桂越边境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大有裨益。桂越边境地区要依托地缘优势,立足新的起点,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推动桂越边境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是实现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有效途径。当前,桂越边境地区的工业和旅游业是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选定产业,各地政府应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富有特色、能“引进来”也能“走出去”的竞争力较强的新型工业体系。桂越边境地区有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友谊关、古老神秘的花山壁崖画、亚洲第一的德天跨国瀑布、世界八大斜塔之一的归龙斜塔以及世界珍稀动物白头叶猴的最后家园——弄官自然风景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跨国旅游也很方便,可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培植。工业和旅游业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带动农村、农业的发展。

5.以人为本,千方百计增加边境地区农民收入。首先,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的内源性收入。结合实际,当前边境地区需要抓好以下工作:一要抓好“特色”种养,适当延长产业链条,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二要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努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户实现增产增收;三要在农产品中融入科技,以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及农民增收的幅度;四要尽快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网络,为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其次,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通过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一条龙服务,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资料显示,2005年崇左市劳务经济总收入达十几亿元,仅此一项全市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达600多元。劳动力转移就业应可成为桂越边境地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选择。

6.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小康建设的主要“瓶颈”。首先,桂越边境地区的有关部门应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或半文盲成长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农民的后续教育,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例如,可以从农村实际出发,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合作,采取农场—学校—基地结合,传授—帮助—带动的形式,开展一些短平快培训项目,使每一农户都有一名以上主要劳动力得到教育培训,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其次,适当转移农民就业,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走进城市,扩大视野、学到技术、改变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素质得到提高。此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也是造就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7.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首先,桂越边境地区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借新农村建设新一轮修编规划的机遇,结合各地实际,推进新农村规划和建设,改变村民按自家的宅基地东南西北杂乱无章建房、村屯有新房却无新村的现象,实现农村面貌的明显改观。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要注意引导村民把建新房建新村与村庄排水、绿化美化净化、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农村自来水革命、厕所革命和厨房革命,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其次,要提倡农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以修建沼气池为纽带,实行“猪—沼—粮(菜)”及“蔗—牛—菇”等生态种植模式,改变农村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厕所、猪圈等卫生死角。另外,要组织各村屯搞好清土堆、柴堆、石堆、粪堆、垃圾堆的“五清”活动,实现农户庭院环境的美化、绿化及净化。

8.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桂越边境地区的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构农村合作医疗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尽快建立强制性的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输入地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身的后顾之忧,并增加社会参与感;以解决农村低保问题为突破口,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为农村无劳动能力的居民提供救济和社会保险。通过努力,使边境地区每个农村人口都能壮有所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2]张秀隆.政府工作报告[N].左江日报,2005-01-18.

[3]肖化.政府工作报告[N].左江日报,2007-01-19.

[责任编辑:覃合]

作者:农淑英

边境地区初中政治论文 篇2:

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少年强,则祖国强”,历史上的数次战争已证明,边境不稳国家不稳,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责任。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各种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定型,因此,加大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力度是确保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当前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政治教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初中政治教学的改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金平县 中越边境 民族地区 初中政治教学

1 金平县初中教育基本情况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简称金平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南部,东与个旧市、蒙自市、河口县、屏边县隔河相望,西与绿春县、北与元阳县相邻,南与越南老街省坝洒县和莱州省的封土、清河、孟德四县接壤。金平边境线长502公里,占云南省边境线的12.4%,居全国与越南接壤的边境县第一位。全县国土面积3677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97个村委会112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2万。世居着苗、瑶、傣、哈尼、彝、汉、壮、拉祜族、布朗族(莽人)9种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6%①。

据金平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2014年末,金平县境内有16所初级中学,教职工共有1231人,专任教师1192人。全县在校初中生1509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学生总数的85.65%。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原因,长期以来金平县中越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极为落后。

2 金平县初中政治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方面,随着初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初中思想政治发生很大改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金平县的初中政治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党的民族政策结合起来,一定程度解决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但从调查的数据情况来看,目前金平县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①政治教师流失严重。据统计,由于金平县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自2000年以来,金平县流失的政治教师人数高达60余人,占到整体教师队伍的46.87%。特别是2010年以来,分到金平县中学任教的政治教师先后流失了近20人。从总体上来看,年轻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成为这些外流教师的主体,最重要的是,这些教师一般流向州府或内地中学。另外,在当前环境下,用人机制相对比较灵活,在个人档案方面,基本不作要求,对于部分老师来说,考取或联系好一个单位后,通常情况下会突然辞职走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教学的安排,学校和教育局对此也是无可奈何,教师的流失使边境地区农村学校逐渐衰败;同时,这部分流失的教师也给当地教师造成“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心不稳,从而导致了教育水准的下滑。

②政治教师老龄化突出。从金平县教育局教师队伍统计情况显示,全县政治教师年龄均在45岁以上占了整个政治教师队伍的80%,有人用很形象语言概括了当前金平县中学教师年龄结构“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由于年纪偏大,又没有相应的培训,很多老师知识老化,普通话、电脑设备等不会,导致了学生初中毕业时讲汉语还是一口浓重的少数民族口音,基本的电脑开关机也不会。

③特岗教师比例偏大。在取消“代课教师”的政策后,教师缺编大,师资不足,一个政治老师“承包”一个年纪的所有政治课。为了解决边境地区教师缺乏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其中“特岗教师”政策是影响最大,实施范围最广,特岗教师成为主力军。由于特岗教师的特殊性,很多特岗教师把服务的三年当成是自己的一个跳板,常常是借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考试“跳槽”或离开了边境农村,笔者采访了三年服务期满后部分留下来继续从教的特岗教师,他们留在当地的原因主要是:

a热爱教师行业,舍不得所教的娃娃;

b抱有“报恩”心态,感谢当地的政府和老师对他困难时的帮助;

c年龄偏大,不再适合各种考试或出去打工;

d已多半结婚生子,需要照顾家庭。

总之,一方面,由于在财政、编制等影响下,无法及时补充师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聘请较为“廉价”的特岗教师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与各种优惠政策、待遇相比,“特岗教师”只是一种选择,这些人通常情況下,不会安心于边远农村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威胁”农村教育的发展。

2.2 忽视了政治课的重要性

对于政治这门课,许多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这门课不重要,考试前,只要死记硬背重点就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师生普遍忽略了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依赖于课本,将政治课教学视为“划重点”,在政治课上学生只是对所谓的重点进行复习,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的热情。

2.3 政治教学认识存在误区

首先,教师认为政治教学主要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片面强调初中政治课本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过于封闭,某些政治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与不同阶段的初中生都能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初中生的思想特点,进一步影响了教学效果。

2.4 政治教学方法不恰当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为了能够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许多初中政治思想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分析新课程改革。但是,在理解方面存在偏差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例如,有的政治教师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盲目的重视,刻意减少教学内容,使得学生难以抓住学习的重点,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盲目性。

3 提高金平县初中政治教学水平的对策思考

3.1 加强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于学校来说,需要高度重视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做好表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3.2 提高教师待遇,完善考核制度

对于边境地区的教师来说,在待遇方面普遍较低。在层级相同的情况下,与城里教师的待遇相比,边境地区的教师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落差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边境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边境地区教师的待遇,有利于稳固教师队伍。

3.3 提高认识,重视政治课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师来说,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思想,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根据当代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对中外各种层次的负面文化进行有效的遏制,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判断事物发生、发展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4 改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政治教师在教授初中政治课时,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使用,选择性地使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时事和当今的社会要点,在课堂教学时通过举例进行说明,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吸收理解教学内容。

3.5 创新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政治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思路进行大胆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首先课堂设计尽量联系实际生活,一方面便于初中生接受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政治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政治思维。

其次,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尽量确保教学的整体性,确保知、行合一,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实际运用,进一步推动学生政治学习的稳定性,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同时也是实现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初中教学中,初中思想政治课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给予初中政治教学高度的重视,大胆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水平。

注释:

①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参考文献:

[1]钟海青.守望边疆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1.

[2]毕世鸿.中越边境政策比较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0(2).

[3]陈建明.初中政治教学思路改革与创造性人格塑造[A].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

[4]蒙神.两个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县基础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學报,2002(05).

[5]宋晓军.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

作者简介:

高绍科(1968-),男,云南金平人,金平县马鞍底中学,主要从事政治教学。

作者:高绍科

边境地区初中政治论文 篇3:

如何转化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的“后进生”

学习上的“后进生”,一般是指因各种因素形成的成绩暂时差的学生。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问题,历来是困扰边境地区农村初中教学的难题,也是全面提高一个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抓好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对于抓好边境地区农村初中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转化学习“后进生”是教育的最大成就之一。本文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调查,就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形成和转化浅谈一些看法。

一、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因素

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形成的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后进生”都是后天因素形成的。

1.缺乏教师的关爱和尊重

调查发现,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差的。刚升上初中时,学生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慢慢拉大,形成了历史科学习“后进生”。这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历史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以升学率为轴心和目标,他们宠“优”嫌“差”,对学习成绩暂时差的学生另眼看待,伤害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学习历史科的积极性下降,甚至放弃历史科的学习。所以有人说“后进生是由老师制造的”,这个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

2.师生关系不融洽,学习环境不佳

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形成,除了先天智力方面的因素外,师生关系不融洽、学习环境不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一些历史教师宠“优”嫌“差”,使学习成绩暂时差的这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对这些历史老师印象不佳,不喜欢这些历史老师,不愿意亲近甚至出现了敌对的倾向,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进而出现厌倦历史课的情绪,不喜欢历史课,不学历史,致使其历史成绩一落千丈。

3.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失误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在边境地区的农村初中,仍有95%左右的历史教师是半路出家。这些历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根底,对教材和教学的驾驭能力不强。“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所谓的知识点,忽视教学中的兴趣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教学习的方法,将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抹杀掉了,使学生产生厌史的情绪,先是厌恶,而后是放弃。”[1]进而形成历史科学习“后进生”。

4.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这些“后进生”由于受“学史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影响,同时对现行的开卷考试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开卷考试打开课本抄书就行,平时不用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因此他们往往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自觉性和主动性差,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也缺乏钻研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依赖性强,不愿动脑思考,学习上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同时,“后进生”普遍缺乏学习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因而不想学、不爱学历史的行为,致使其成绩原地踏步或下降。

5.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造成知识缺漏

“后进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要慢一些。由于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造成知识缺漏。课后教师又忽视辅导,知识缺漏日积月累,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不断下降,甚至放弃不学。

二、转化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对策

1.教师要关爱和尊重学生,对“后进生”要一视同仁

“现代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有差异的群体,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受到关注。”[2]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这是转化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孩子。”美国教育家爱默森说:“成功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尤其要关心“后进生”。对“后进生”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感觉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才能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关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理。例如,课堂上提问时,多给“后进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教师对“后进生”投去一个亲切的、充满信任的目光,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都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情感的浪花。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用心关爱和尊重“后进生”,对他们一视同仁,才能营造出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才能赢得“后进生”的信赖、尊敬和爱戴,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后进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实践证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胜过许多空洞的说教。只有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后进生”营造出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相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抛弃宠“优”嫌“差”的思想,停止伤害“后进生”的自尊心,给予“后进生”期望,学会等待“后进生”的成长;做到关爱“后进生”,真心帮助“后进生”树立学有所成的信心,获得个性才能的发展,从而给“后进生”以尊重感和归属感。平时要多与“后进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欣赏他们的优点,宽容他们的缺点,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充分顾及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使“后进生”体验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尊重,从而引起心灵的谐振,从喜欢历史老师,到喜欢历史课,爱上历史课,他们的历史学习也会因此减少阻碍,变得充满乐趣,这样教学效果最佳。

3.要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后进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目前,边境地区农村初中非专业、半路出家的历史教师唱主角的局面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在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备专业的历史教师的同时,应采取激励的措施,鼓励这些非专业、半路出家的历史教师通过自学、集中培训、进修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素质,厚实历史专业知识根底,增强对教材和教学的驾驭能力,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后进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历史学习成绩。

4.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加强思想教育,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力,是转化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思想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所学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如通过介绍唐太宗留下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千年古调: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是为了实现其“以鉴于人事,有资于治道”的政治目的等等,让学生认识历史学是现实需要的产物,领悟历史学科鉴古知今、明智悟道的功能,使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的动机,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需要感,包括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精神需要、生活需要等,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转化“后进生”最重要的是找回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一改过去对“后进生”的态度,要一视同仁,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不要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同时要改变教育方法,对“后进生”要多些表扬少些批评。特级教师王兰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适时、恰当的表扬对于任何学生都是必要的,尤其是“后进生”。[3]当“后进生”取得哪怕是很小的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及时予以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找回自信心,这样才可以保持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要注意培养和增强“后进生”的竞争意识,使其养成一股不服输的精神。

5.重视学法指导,帮助“后进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后进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要慢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放低起点,耐心辅导,对学生所落下的课程要及时补上,让他们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逐步提高历史成绩,使他们对学好历史科充满信心。同时,要重视学法指导,帮助“后进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法国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实践证明,重视学法指导,帮助“后进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对提高“后进生”的历史成绩和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当“后进生”掌握了学习历史方法的金钥匙后,就会觉得学好历史并不是一件难事,进而愿学、乐学,学习积极性提高,摆脱了被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从而提高历史成绩。

总之,对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转化,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配合和努力。转化历史科学习“后进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可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鉞.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71

[2]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2006:112

[3]张仁贤主编.心灵启示录——经典教育理念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19

(责编 庞丹丹)

作者:农有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多元口语交际教学论文下一篇:学习教学经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