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调整范文

2024-02-07

边境调整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越关系;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谭舒尹,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本科学生,湖北武汉43007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越边境贸易的现状

(一)越南的贸易现状。越南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积极发展与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作为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南非常重视吸引外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贸易伙伴不断增多,贸易范围迅速扩大。1988年以前,越南的进出口对象主要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1988年中越关系逐步改善以来,以边贸为先导的中越贸易也开始活跃。越南对发展与中国的边贸较为重视,1988年,越南把农产品和消费品的边贸出口列为优先发展的项目。1989年越南政府先后出台了调整汇率、越盾贬值、控制进出口补贴、下放外贸权、放松外汇管制等措施来发展与中国的边贸。1991年中越两国成立了“经贸合作委员会”,签订了贸易、经济、航空、海运、铁路、文化、公安、海关、科技、避免双重征税、保证商品质量和相互认证、汽车运输等20多项合作协议。同年,越南颁布了《关于转口贸易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贸易货品出口税率表的细节规定》。1992年又颁布了《越南进出口税法》。越南还积极进行口岸建设,1991年11月,中越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处理两国边境贸易的临时协定》,中越边境各开辟了9对出入境口岸。1998年以来,中越两国政府加强了对边贸口岸的建设,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完善,许多边境贸易优惠政策相继出台。2001年6月,越南政府调整对华贸易政策:(1)降低边贸关税及费用,鼓励本国发达地区的商人到北部边境口岸开办公司。(2)适当放宽经贸进出口物资政策,允许经商人员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贸易往来。(3)鼓励越商将其工业产品、百货类产品在中越边境口岸大量自由销售,地方政府不得乱收税、费,任何部门不得干预和限制。(4)在边境办理有关出入境手续后,中方经商人员和边民就可到越南境内进行贸易活动。(5)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此带动边贸的发展。(6)加强越南公司、企业与中方大公司、企业的经贸合作,中国的汽车、摩托车、电器、布匹、针织产品和烟叶等商品可通过双方洽谈后批量进口到越南,再进行转口贸易。

目前,越南已成为国外资本较为理想的投资东道国。

(二)中国的贸易现状。我国作为越南的邻国,在发展中越边境贸易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中国与越南毗邻,两国边界线长达1430公里,在越南同中国广西陆地边界线上,居住着广西籍华侨70多万人,广西境内有从越南归来的华侨约27万人,还有不少长期居住在广西的越侨。这些侨民和归侨是密切双方联系的主要纽带,也是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主要条件与因素。

2.进出口产品种类丰富。越南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四类:A、原料、燃料类;B、农产品类;C、水产品类;D、消费品类。中国向越南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五类:A、立式水泥厂、糖厂等成套设备;B、机械、运输工具、医疗器械、计量器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C、原料、燃料;D、粮食、食品、水果类;E、日用消费品、药品等。

3.贸易总量增长快速。近10年来,中越两国贸易额增长了100多倍,中国已成为越南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三)中越双方贸易存在的问题。1.越南方面税率不稳定。从2004年起,越方计税基价和税率经常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不利于企业制定远期贸易计划,影响了我国的边贸出口。

2.我国现行的边贸政策相对滞后。一是国家对边境贸易优惠政策逐渐弱化,由于取消多种进出口商品的优惠政策以及对原产于越南的水果类停止执行边境贸易减半征税的优惠政策,加上对粮食进口、焦炭出口配额减少,限制趋严,这对边贸发展便形成一定的冲击;二是对进口越南资源性产品没有优惠政策支持;三是对互市点贸易的品种、数量、货值限制过严;四是没有可操作的边境地区加工贸易政策;五是办理人员出入境手续程序过于烦琐。此外,边贸出口实行外汇核销管制,不仅加大了边境小公司出口的成本,而且增大了企业的风险,这种做法不符合中越边贸的实际。

3.口岸和边贸互市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些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通关能力弱;一些口岸没有国门、验货场、储货仓,口岸功能无法发挥应有的整体效用,远远跟不上口岸物流快速增长的需求;一些口岸和边贸互市点的交通状况落后,有35%的互市市场没有同越南公路接通,有60%的边贸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货车通行困难,成为制约口岸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

4.边贸加工业发展滞后,对外贸易后劲乏力。由于目前边境城市地方财政都比较困难,无力在短时间内改变边境地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从而影响边境地区加工业的发展,影响外来企业在边境地区投资办厂。没有加工业带动,单一贸易经济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效益也不高,对外贸易后劲不足。

5.外贸企业规模小,实力欠佳。目前中国边境口岸的外贸企业众多,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金实力不强,人才缺乏,竞争力不强,自主经营及抗风险能力弱,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差。

6.边境口岸管理体制不合理。由于经济利益部门化和地区化弊端的存在,边境城市在物流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协调能力较差。中越跨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海关服务与运输标准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也就成了边境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发展中越边境贸易的措施及途径

(一)完善边贸政策法规。借鉴我国沿海地区的成功做法,笔者认为,我国沿边地区的法制建设的重点是制定一部完备的《边境地区经济法》。要在中越边境贸易的实践中逐步完善法律框架,为中越边境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给中越两国的贸易合作创造最大程度的便利。

(二)加强边贸基础设施建设。边界公路、口岸海关以及机场等大型基础项目的建设要给予保证,同时,水、电以及通讯设施也不能忽视。双方要改造和升级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口岸区,要与运输、仓储、兑换货币,尤其是旅游等服务发展相配合,甚至将互市口岸建成自由贸易区,配合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打造中国一东南亚最大、最重

要、最便利的口岸。

(三)改善边境口岸管理体制。建议将中一越口岸建成装备现代化、服务态度文明的友好口岸。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信息服务,形成更多的专业市场。要简化边民和贸易人员的入境手续,放宽出入边境管理区的限制,改善边境管理方式,提高边境管理水平。要理顺企业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外贸企业提供便利,加快中越边贸物流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构筑中越边境的经济、贸易、旅游多方面合作。要围绕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构筑中越边境经济、贸易、旅游合作平台的轴心,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中越关系友好发展的活动。比如通过国庆节、春节、庙会、边境旅游节和贸易展销会等机会,邀请越方来访,使中越友谊能够充分体现在双方人民生产生活的交往之中,从而促进双方经济合作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此外,中方应积极为越方培训汉语人才,越方也应积极为中方培训越语人才,要充分利用大批精通两国语言的人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了解越深越透,双方合作的成功率就越高,合作的领域就越宽广。

三、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前景

(一)交通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实现海陆联运便利化。海防是越南北部最大的海港和越南首都河内最主要的出海大通道。昆明——河内——海防铁路线是云南通过海上运输进行外贸的重要路线,遗憾的是海防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海防的基础设施完善之后,其吞吐能力的增加必将使其充分发挥越北出海门户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密切与我国各港口业务联系,扩大外贸业务量有着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泛亚铁路建设,扩大铁路运力。目前中国与越南的交通仍以铁路和公路为主,但原有的铁路和公路难以满足外贸事业发展的需要。可以预想,随着泛亚铁路建设的发展和完善,中越边境的贸易往来将会出现一个更好的局面。

(二)农业方面。一方面,越南水果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但其保管技术相对落后,出口我国的均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如果我方开展果蔬加工,将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取得较好的回报。另一方面,中越水果互补性强,加工业原料有保证。另外,越南农产品资源丰富,与我国农产品有较强的互补性,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越贸易将有广阔的前景。

(三)旅游方面。旅游业是国际贸易的最大领域之一,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发展国际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大趋势。中越两国都具有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特点,两国间具有开展跨境旅游合作的优越条件。随着两国对边境地区旅游景点的精心打造,交通、通讯、水电、贸易、安全等设施的不断增加和完善以及两国游客和便民出入境管理办法的进一步完善,中越两国的跨境旅游事业在不远的将来定会有更加喜人的发展。

(四)医药方面。近10年来,越南人均医药费开支已增长10倍,达8美元,为了满足越南民众不断增长的医药保健消费需求,中药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销量大幅增加。目前,越南规模较大的中药店就有200多家,中小药店及诊所更是遍布城乡各地。这些药店销售的药材除少部分为越南当地生产外,80%以上需要从我国进口,与我国内地用药习惯基本相同。从中国进口的中药,越南统称为北药,主要是我国大宗地道药材。由此可见,越南市场对中药需求量及贸易量之大,是除我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

中越边境贸易需要两国的积极配合、交流与合作。互动性是边境贸易长期发展和持续稳定的前提。因此,了解和掌握越南的有关情况,并对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越方的交流与合作,是决定我国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边贸的相关资料,分析市场行情,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资料共享,及时、适时地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提高互动效率,促使和推动边贸及其衍生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钟山]

边境调整范文第2篇

作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银行原行长,他认为过去40年建立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和监管系统。

“有人说,人们感觉的时间长度与年龄负相关,年龄越大觉得时间过得越快。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维度,那就是责任。责任越重越大,工作就越多越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就过得太快太快。担任中国银行行长,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是李礼辉在2014年初卸任中国银行行长时,写在告别信中的一段话。1977年,他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工作,1984年调入工商银行任职,1995年起兼任中国银行董事。2004年7月到2014年1月,他担任中国银行行长近10年时间。

从25岁到62岁,李礼辉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翻天覆地”。
    人民币:从不被认同到外储“新宠”

刚进入2018年,德国和法国的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消息就在国际社会炸开了锅。法国《费加罗报》的报道标题是《人民币在各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分量增加》,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做法正在欧洲各国兴起:瑞士央行称,人民币是其外汇储备多样化的选择之一;西班牙央行表示,正在考虑投资人民币;比利时央行称,已经购买了价值2亿欧元的人民币……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

这在4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刚改革开放时,我们的汇率制度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人民币是不被国际市场认同的货币。”李礼辉说,“回顾过去40年的发展,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我认为前30年都是打基础的阶段。这个基础包括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提高、中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等等。”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人民币的国际化也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铺垫。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GDP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9.4%;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6099亿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直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则保持了汇价稳定,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信用基础,也为后来推进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2003年9月,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法》,允许在边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促进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

李礼辉认为,经过30年的打基础,最近10年是人民币真正走向国际化的阶段:2007年,首只人民幣债券登陆香港;2008年,中国央行与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2012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在南非起步,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直接兑换成人民币结算;2013年,中英两国宣布同意人民币与英镑直接交易;2014年,“沪港通”正式开启,这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信号;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国际五大篮子货币之一。

“10年时间很短暂,但我们已经走出了重要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人民币目前在国际清算和结算领域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但作为各国外汇储备的比重还很低。另外,在全球资本市场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占比也很低。应该说,过去40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中国企业继续发展、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只有这样,人民币才可能真正成为国际化货币。”李礼辉说。
金融监管:中国特色经得起考验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出口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于当年11月推出了10项措施,到2010年底投资约4万亿元人民币,外界将其称为“4万亿刺激计划”。随着各项措施的快速推进,中国经济不仅停止了下滑,而且出现了令全世界惊讶的逆势增长:从2009年第一季度末到第三季度,短短半年内,中国GDP增速就从6.1%的谷底反弹到8.9%;2009年10月末,官方宣布各项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前9个月全社会投资增长33.4%。

但另一方面,自从4万亿计划出台后,国内外就一直存在争议声,并呈两极分化态势。自由派观点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会扰乱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修复机制;干预派则强调,正是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才挽救了中国经济,而且4万亿的刺激力度可能还不够。

“过去40年,我们建立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和监管系统,总体上是往市场化的方向走,但在一些关键领域,我们一直坚持必要的行政调控和行政管制。当市场发展很好时,政府就放手让它发展;当市场面临外部重大冲击时,政府也能马上采取行政化手段管控风险,保护内部系统。”李礼辉说,“国外对此或许有一些批评,但我认为那些声音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面对危机我们顺利地走过来了。”

事实上,由于当时金融危机的势头太猛,除了中国外,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刺激性政策。“其实,西方国家在金融领域也是伸两只手、迈两条腿的,也有调控和监管,不然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中国金融监管的优势在于,我们在需要时可以更加灵活地介入。当然,具体采用什么手段更有效、更公平、更能保护市场,今后可以不断研究、探索、进步。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行政管控可以逐渐淡化,让市场化手段发挥更大的主导性作用。”


融资难:用大数据助推小微企业

40年时间,许多小微企业已经发展成行业巨头,但更多小微企业却倒在了融资难的门槛下。这是中国经济老生常谈的话题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强势崛起,新的金融业态正在形成。

李礼辉坦言,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实力较弱、管理水平较低,对银行来说其违约概率较高,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全面看待。正因为融资难,所以融资贵,如果银行的贷款定价不能覆盖小微企业比较高的风险成本,那银行业务是没法做的,做了要亏本,不良贷款率会越来越高。

“小微企业融资肯定要比大企业贵一点,但又不能太贵,今后在风险定价方面要更加合理。”李礼辉说。此外,他认为国家在税负政策上应给小微企业和小微金融机构更多优惠,让其能生存、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措施,但还不够多”。

在李礼辉看来,大数据技术可以解决目前信任普及面小的问题。在美国,92%的企业被纳入信用体系,中国只有35%左右,很多小微企业被挡在外面。中国的金融、税务、海关、工商管理部门,关于小微企业的信息数据都是各自独立的,标准不一样,系统也不一样,导致小微企业的信用记录无法得到公认。“未来我们要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信用体系的标准化,使其覆盖更多小微企业。”

李礼辉特别提到,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都是目前运营较好的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它们应用大数据技术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每年为近千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累计发放贷款1万多亿元。这些贷款流向实体经济的底层,包括线上电商、线下商户、家庭作坊、农村微商,而且借贷利率可以接受,信贷风险可以控制,风险成本可以承受。政府如果在这些方面持续推动,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肯定会得到进一步解决。总之,让信任更加普及、让金融服务更加触手可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金融。”

金融科技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正在发展、融合,形成新的金融业态。在这个过程中,泥沙俱下难以避免,如何监管金融创新也因此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之一。

李礼辉介绍,政府对金融科技是持宽容和支持态度的,否则互联网经济也不会发展得这么快。“但金融的本质是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所以必须防范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他认为中国的金融监管是适度的,总体上支持,出现问题也能及时解决,关键在于引导、规范,让金融科技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问题很小的时候,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看它会飞到哪里去,允许它试错、自我修正;当问题变大,可能会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时,就必须采取措施。”
法定数字货币:加快开发进程

最近几年,区块链等新技术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潮流,基于该技术的加密数字货币(又称“代币”)也成了当下最火的“投资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比特币。自从2009年诞生以来,比特币价格一路高涨,仅2017年就上涨了15倍。据统计,到2017年11月下旬,“代币”市场的总市值突破3000亿美元,是2016年底的18倍。

在区块链虚拟社区发行“代币”的众筹融资被称为ICO。2014年,全球ICO的融资规模只有2600万美元,2017年上半年已经达到12.66亿美元,其中我国的ICO融资占比31.5%。这些项目都没有经过金融监管审批,绝大多数涉嫌非法集资。

“比特币不是法定的数字货币,没有国别,没有主权背书。现在的发展势头值得警惕。据统计,目前40%的比特币掌握在大约1000个账户手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操纵价格,因此监管是必要的。”李礼辉说,“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比特币和法定的数字货币区分开,而且中国要加快发展我们自己的法定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的优点是明显的:快捷、安全、可追踪。不过,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付工具微信、支付宝等也有类似优势。未来法定数字货币能否取代传统货币和新兴电子支付工具,还要取决于它的效率、成本、可靠性等。李礼辉认为,在小额的、零星的个人支付领域,数字货币未必争得过各种“宝”们,但在证券等金融资产交易领域,数字货币则会有很大的优势。

回顾过去40年,李礼辉不止一次感叹,中国金融业“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金融机构的长足进步,无论是市值、资产总量还是盈利水平,目前在全球都排名前列。除了大银行外,大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險机构、证券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也得到了良好发展。“中国金融市场的总规模现居全球第二,这是特别大的成就。”

此外,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中国形成了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在金融业基础设施方面,建立了比较牢固的系统,包括计算机系统、支付精算系统等;在金融监管方面,也达到了国际比较先进的水平。

“这么多年来,我们不仅面对国内的风险和问题,也受到来自国际的金融危机冲击。但在40年里,在历次危机中,能逆势发展的也只有中国。今天,我们的移动支付、金融科技都跑到了世界前列,未来还将继续跑下去。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我们需要速度,更需要耐力。”

(曲蓝铃荐自《环球人物》)

边境调整范文第3篇

摘要:最近,广西提出在8个边境县(市、区)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本文从如何充分发挥科普的功能作用,切实加强边境地区的科普工作,提升边境地区居民科学素质的角度,阐述广西科普助力兴边富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科普助力兴边富民的相关探索与实践,提出科普助力广西兴边富民的思考与建议,为广西推进科普兴边富民工作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科普;公民科学素质;兴边富民

最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落实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l~2015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那坡、靖西、大新、龙州、宁明、凭祥、东兴、防城等8个边境县(市、区)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吹响了新时期广西兴边富民的新号角。

近年来,广西通过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边境各族群众得到了实惠。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自然、政策等因素影响,广西边境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仍然落后。边境地区科普水平低,劳动者科学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成为严重阻碍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重要因素。因此,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广西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中,充分发挥科普的功能作用,对提高广西边境地区各民族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兴边富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普助力兴边富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科普对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普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科普的对象是社会的全体公民,其目的是使公民在任何阶段都能接受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科普对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2010年3月,广西科协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广西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据经中国科普所综合测算,2010年广西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水平的比例为1.40%(即是指每万人中有140个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低于同期全国公民的平均水平(3.27%)和西部地区公民的平均水平(2.54%)。同时还显示,广西公民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人群、城乡、民族的群体之间科学素质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性别上,男高(1.90%)女低(0.80%);在年龄上,年龄段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越低;在文化程度上,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越大;在城乡分布上,城镇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3.0%)高于农村居民(0.5%)。

1.2边境地区科普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作为广西边境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普遍较低,留守本地的居民又多数是女性、高年龄段、低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可以想象,其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水平更低。而边境地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低下的现实,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依靠科普助力兴边富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边境地区多为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边境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在科普设备和经费上难以保障科普活动经常开展等原因,导致了边境地区的科普工作仍普遍存在投入水平低,场馆供需矛盾突出,设施落后,人才队伍缺乏,科普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1.3大力加强边境地区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因此,广西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中,大力加强边境地区科普工作任重道远。有关的边境县(市、区)应注重通过加强科普工作,大力提高边境地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提高边境居民的生产、生活技能,提高边境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启发个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应注重通过加强科普传播,大力宣传、弘扬对边境居民的价值观可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文化(包括科学精神),倡导边境居民树立学用科学的态度、用理性的思维方式,科学地判断和解决个人在就业、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掌握科技致富的手段,助力兴边富民行动的开展和取得扎实成效。

2.科协组织以科普助力兴边富民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广西科协及有关市、县(区)科协组织,积极围绕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的实施,因地制宜做好科普兴边富民工作,通过狠抓示范,典型引路,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等多措并举,为实现科普助力兴边富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扎实的成效。

2.1以带动边境居民“致富”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普示范和科普培训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原因,广西边境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边境居民的科学素质相对较低。为此,各级科协组织注重以科普示范基地为重点,以科技培训为平台,大力向边境居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带动边境居民实现科技致富。

如与云南省和贵州省接壤的百色市隆林县科协,以“科普基地”为载体,推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科协所属的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建立了具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科普基地:一是建立“优质烤烟栽培示范基地”,面积33.3hm2,并以基地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二是建立“隆林黑山羊原种保护基地”,推广黑山羊圈养技术。目前,全县黑山羊年存栏量近15万只,年出栏量约8万只,初步形成了当地的另一个重要产业。三是在天生桥库区建立网箱养鱼示范基地,推广科学养鱼技术。由于库区移民生产得到了发展,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维护了库区移民的稳定和团结。自2005年6月以来,隆林县科协还在全县开办新型的农民培训课堂一“农家课堂”,积极培养民族地区农村实用型人才。在农村党员中心户、致富能人家中开设实用技术培训课堂,让群众学习在农家,吃住在农家,通过农民培训农民,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农家课堂”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行“点菜式”培训,使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够真正学到自己想学的技术。通过搭建“农家课堂”这一平台,创新了农民培训的新模式,提高了党员中心户、致富能人的科技水平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新型的实用型人才。

再如,崇左市科协以科普促“双赢双富”,积极推广甘蔗种植技术,帮助与崇左市接壤的越南地区边境居民致富。在距离中越边境只有18km的越南高平省下琅县,由于历史原因蔗农甘蔗种植技术相当落后,为了推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两国边境居民脱贫致富、和谐相处、实现边境和平安宁,崇左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与龙州县有关部门把甘蔗种植技术推广到越南。几年来,多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越南甘蔗基地免费为越南群众举办甘蔗培训班,参加培训的越方人员达500多人,并邀请越南下琅代表团54人到龙州县甘蔗种植基地观摩、学习甘蔗种植技术。现在越南人种植甘蔗生产的经济效益,是原来种植玉米、木薯及黄豆等其他农作物的2倍,许多越南农民靠种甘蔗走上致富的道路,现在甘蔗种植面积达666,7hm2以上,每年龙州回收所有种植的原料蔗,2008~2009年榨季越南甘蔗入境龙州6万t,边境双方实现了“双赢双富”,促进了龙州县的经济发展。

2.2尊重边境居民的生活习俗,打造富有特色的边境科普活动

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工作队积极指导全区各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结合实际,努力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科普工作。如崇左市科协通过多年努力,开创了“夜色科普”、“壮语科普”和“边境科普”等几项特色工作。

“夜色科普”活动是崇左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利用晚上,错开群众的劳动时间,解决群众生产劳动与学习科技知识的矛盾,深入到各县(市、区)乡镇、社区、学校,特别是少数民族村屯播放科普教育影片。几年来,到基层放映10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达3万多人次,使群众既学到了科技知识,又陶冶了革命情操,丰富了文化生活。在边境山区放映时,用当地方言土语解说科技种养知识,使山区少数民族群众易看、易听、易懂,深受群众欢迎。

“壮语科普”是崇左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结合本地实际,开播壮语电视节目,为少数民族群众传递科技种养致富信息。崇左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市,为了便于壮族群众学习科技知识,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与市民语委在龙州、宁明、凭祥3个边境县(市)电视台开播壮语节目,用当地壮语方言向壮族群众传递科技种养致富信息,很多壮语群众通过壮语电视节目学到技术、找到发展生产项目和获得科技种养致富信息后走上致富道路。

“边境科普”是与崇左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与相邻的越南边境地区合作开展双边科普活动。每年崇左市工作队与凭祥市、大新县、龙州县、宁明县合作开展1~2次“科普边境行”等较大型的科普活动,邀请相邻的越南谅山省长定县、高禄县、文朗县的科技团体、青年团和群众代表参加,主题主要围绕“远离毒品”、“防治艾滋病”、“环境保护知识”、“科学种养”等切合实际的内容。通过开展双边科普活动,全面提升了南疆科普的开放形象,打造出具有边境国际特色的科普品牌。

2.3发挥科普大篷车机动作用和优势,打造科普大篷车活动品牌

考虑到广大边境地区山路崎岖,边境居民按民族分散聚居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广西科协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的作用,组织联合行动,上山下乡、趟河临海,开展各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主题科普活动,努力打造科普大篷车活动品牌。

如“科普边陲(山区)行”活动,是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和平台,面向基层群众,服务“三农”而深入边远地区开展的一项群众性科普系列活动,每年以“科普边海行”、“科普瑶乡行(苗乡行、侗乡行等)”等名称不定期开展多次,在八桂大地播散下了科学的火种。特别是近年来在策划开展活动中注重贴近当地群众实际需求和民族特色,并积极联系当地政府和各级部门整合资源,联合行动,取得了扎实的成效,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已成为广西科普助力兴边富民行动的工作亮点。

“科普进军营”是着眼于促进边境地区军民共建,拥军护军的科普活动。该活动针对广西边防驻军战士的实际情况,每年与崇左、北海等沿边沿海市科协共同组成科普大篷车队伍,开赴军营,通过车载科普展具向青年战士普及科技知识。由于近年来在中国科协大力支持下,车载科普展具更新快,科技含量更高,吸引了广大战士的求知兴趣,有效提升了青年战士的科学素质。

3.科普助力广西兴边富民的思考与建议

科普助力广西兴边富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多年来,由于缺乏全区性的统一规划,边境地区科普基础设施不足,专业科普队伍组织建设滞后,科普经费投入较少,整合科普资源能力不强等因素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各地科普兴边富民工作的开展。结合新时期的兴边富民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发挥科普对兴边富民行动的助力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切实加强。

3.1加强边境地区的科技教育工作,提升边境地区的科技教育质量和水平

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广西边境地区的教育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是直接影响这些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根本因素。边境地区教育的落后,不但在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落后,而且教学设备配制、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等方面全面落后于全国和全区的平均水平。边境地区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也不足,科技教育手段落后,形式单一,师资缺乏,科技含量低,难以保障必需的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使科技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远远不能满足边境地区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需求。此外,边境地区在基础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与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联系密切领域也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些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因此,科普助力兴边富民,必须从切实加强边境地区科技教育工作着手,通过提升边境地区的科技教育质量和水平来提升边境地区居民的科学素质,进而实现兴边富民的伟业。

3.2加强边境地区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边境地区的科普服务能力

科普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推动科普兴边富民,就是要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工作总体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普为手段,以兴边富民为目的,以提高边境地区群众科学素质为重点,大力加强边境地区的科普能力建设。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和增加投入等多种措施,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普工作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基层科普组织,加强科普设施、科普示范和科普传播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培养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和乡土人才,提高基层科普服务的能力,构建科普工作长效机制。为此,建议在边境地区县(市、区)深入科普兴边富民工程,推进边境地区科普能力建设,建设的内容包括: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科普宣传车、科技服务车”的特殊功能,为边境县(市、区)配置辆科普大篷车;加强和完善边境县(市、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建设,发挥工作队科普轻骑兵作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科技扶贫、科技培训、科技边疆行等活动;因地制宜建好一批农技协会、一批科普富民兴边示范基地,发挥示范辐射及带动作用;加大各类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起稳定的科普人才培养机制等。

3.3加强边境地区科普资源的整合利用。提升边境地区的科普工作水平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用大协作、大科普的思路对科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统筹运作,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是推动科学素质工作落实的基本方法。因此,推进边境地区的科普兴边富民行动,必须大力加强边境地区科普资源的整合利用和集成共享。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科普中的主要社会力量作用,扩大科协组织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支持科普工作,博物馆、天文馆、科学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海洋馆、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科普示范基地以及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景观等都是开展科普工作的宝贵资源,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管理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掘其科普资源潜力,推动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工作。三是加强大众传媒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各地要在继续办好现有的科普节目和现有科普报刊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品牌科普节目和报刊。

总之,科普助力兴边富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全民,利及子孙。广西各地应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切实重视科普兴边富民工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各单位和部门应围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十二五规划》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全力推进科普兴边富民工作,以卓有成效的科普工作,积极助力广西兴边富民行动取得实效。

边境调整范文第4篇

我国边境贸易始于1984年,但是关于边境贸易的文献研究较少。1994年,周建明先生在其《中国内陆边境贸易的区位研究》首次提出了适合我国的“边境贸易”概念,并且就边境贸易发展所需区位要素进行了探究。1996年,许嘉琳等人概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为例,探讨了边境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杨建文等人1997年在《我国边贸现状分析》中特别针对当时我国边境贸易存在的问题以及提供了可行的对策。2003年,《吉林省对俄罗斯贸易发展现状研究》中,宋涛等人论述和分析了吉林省对俄罗斯贸易的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提出对俄罗斯贸易发展的基本思路。2019年,董志崇立足于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边境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边境贸易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一)概念

边境贸易是指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和边民之间进行商品交换,包括边民互市、边境民间贸易和边境地方政府之间贸易以及其他边境地方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技术交流活动的总称。

(二)理论依据

边境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且特殊组成部分,其理论依据应该从区位、地缘、消费偏好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区位比较优势理论

区位是主要是指事物占据的场所,含有位置关系、布局、位置等多方面的意义。“区位比较”则是对某地区地理上所拥有的可以低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良性作用、对于其他地区相比来说独特的优势的要素,比如说人口、社会、技术、地理等区位方面。延边地区的大图们江倡议(GTI)是东北亚地区首个此区域经济合作机构,是为推动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而确立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更有效地聚集了人口、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了边境地区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边境地区民族团结。

2. 地缘经济学说

地缘经济学是以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取代过去以军事斗争和政治关系来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双方的贸易和经济交往,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实现经济跨国区域合作的理论。相邻国家边境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也可以说是区域经济在国际范围中的延伸,是一种跨国的区域合作。这种合作以各国的地缘优势和经济社会联系为基础,进行商品往来,对资本、技术、资源进行合理流动配置,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目标,按比较优势开展较为密切的产业和劳动地域分工,各国都可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

3.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偏好理论的类似于重叠需求理论,即从消费者的偏好角度出发,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并且认为国家间贸易关系好坏程度是由其需求结构所决定。按照这一理论,地处边境的群体有着相似的消费热情也即是偏好相似,那么进行贸易的机率也会增大。

二、延边州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我国重要的边境地区之一。位于吉林省东部,相邻国家有朝鲜和俄罗斯。延边地区总人口210.14万,其中朝鲜族75.72万,占总人口的36%,延边地区地处边境近海,中朝边境线为1206公里,中俄边境线为232.7公里(延边州统计局,2018)。现有3个海关、11个口岸。1954年,在中央的政策支持下正式与朝鲜展开贸易往来,之后的1989年,又增加了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活动。特别是1992年国家实施边境开发战略以来,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之前的断续边境贸易发展也开始变得巩固稳定。如图1所示。

从1991年到1994年,延边地区边境贸易增长速度很快,贸易活动非常活跃,成为中国与两国的主要贸易方式。从1994年到1996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延边地区边境贸易急剧下滑,从2001年开始延边地区边境贸易渐渐的走出低谷,并且得到稳步的发展。2008年,因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延边地区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2009年和2010年,延边地区边境贸易总额分别为52147、58788万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3.6%。

数据来源:延边州统计年鉴

近三年延边地区对外贸易中,基本保持稳定趋势。2019年出口总额149.68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出口73.98亿元,增长25.1%;进口75.70亿元,下降2.6%。进出口逆差1.73亿元,比上年减少17.06亿元。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方式增速最快,占比从21.5%增长到49.2%,金额为73.64亿元;边境贸易降速发展从占比60.6%到28.7%,金额为43.01亿元。延边地区进行边境贸易的优势首先区位上,“一眼望三国”防川就是延边州所在地。作为东北三省的腹地,历史上又与俄罗斯以及朝鲜有着深远的贸易渊源。早期延边人民在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就与俄罗斯商贩进行经济活动,当时主要是靠小贩自身携带一些重金属;然后口岸众多,对外交通便利,有11个对朝、俄的通商口岸,口岸过货量占了全省的90%以上,另外朝阳川国际机场可以直达“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环日本海各国,水运方面还有图们江是我国唯一一个内陆可以进入日本海的通道;又因为自身民族性—朝鲜族的语言优势与文化共性,与朝鲜韩国进行经济活动时基本无障碍;最后是政府方面,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相关举措都向延边地区倾斜,政府每年都开展招商引资会议。

三、延边州边境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企业贸易结构,培养专属人才

2020年是关键一年,既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又是“十四五”将要开启之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跟引进先进产业技术,延长企业产业生产链,逐渐提高技术含量高产品比重,向精细加工产业发展转型,丰富产品数量的同时也完善门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人才的补充以及相关专业的设立,契合地区加入全球化的同时,稳步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助力对外贸易。

(二)稳定边境贸易秩序,把控产品质量

目前延边地区边境贸易主要依靠初级产品。边境贸易环境和互市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边境贸易的秩序完善。稳定秩序,可以为边境贸易提供合适的发展环境。通过协商统一贸易规则,贸易部门加强质量检验与管理,配合适宜的奖惩制度,对劣质产品加大打击力度,可以稳定贸易市场提高积极性。防治职权的滥用与乱用,与国际接轨实施最新市场准入规则,进行多元经营,对应治理。

(三)设立自由贸易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自贸区设立对于对方开放来说相当于支点作用,是融入全球化,带动区域成长的重要举措。延边地区地处三国交界,更是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利用优势推动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可以完善和发展区域经济带。借助自贸区建设,提高区域发展速度和经济的竞争力,完善产业结构和服务体系,在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双边跨境生产推动区域内的商品自由流通,带动双边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摘要:延边地区边境贸易经济活动由来已久,在吉林省对外经济活动中也占据了重要的经济地位。由于国家贸易政策的大力扶持,使得在经济活动中延边地区的对外贸易一直都很顺利。优越的区位加上有利的交通和口岸条件,更加增强了对外贸易经济活力。促进边境贸易有利于地区稳定,对该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本文着眼于延边边境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延边,边境贸易,对策

参考文献

[1] 杨建文,冯云飞.我国边贸发展现状分析[J].上海经济,1997(06):23-25.

[2] 周建明.我国内陆边境贸易的区位研究[J].地理科学,1994(04):297-305.

[3] 许嘉琳,赵济,王宣同.边境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为例[J].地理研究,1996(02):35-43.

[4] 宋涛,于国政.吉林省对俄罗斯贸易发展现状研究[J].经济地理,2003(01):92-96.

[5] 董志崇.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J].北方经贸,2019(03):9-10.

[6] 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

[7] 李光辉.2019中国沿边开放发展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0:59-68.

边境调整范文第5篇

摘 要: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图们江区域开发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图们江地区有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对其发展边疆和建设边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图们江区域开发建设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不容乐观。因此,在图们江区域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本文以图们江区域中心地带延边的典型少数民族——朝鲜族为例,阐述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关键词: 图们江区域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创造、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反映本民族民族特点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精神和价值的体现,是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凝聚的核心,它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纵观历史,政府只是在图们江区域进行经济开发,只重视图们江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忽略图们江区域内多民族的民族文化开发和保护,在这种重视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图们江少数民族文化岌岌可危。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图们江区域开发中的作用

1.少数民族文化是图们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在图们江流域生活的人群中,有土著人、被贬和逃难的人,还有探险者和掠夺者。这些发肤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的人,涵盖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涵盖女真族、鲜卑族、汉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就是这些不同地区、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把各自家乡的本土文化带到这里碰撞—磨合—交融,无论是强加的还是自然的,都经过各族群间长期的激烈碰撞和融合,并最终以一种新的方式体现。离我们最近的,中国近代图们江文化的核心应该是满族文化,可是时间仅仅一百多年,曾经占有图们江流域的主流文化满族文化已经逐渐消失,满文、满语显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满族文化已经融入汉文化当中,也融入朝鲜族文化中。既然图们江流域的人民,沿袭了多民族的文化,就可以说,图们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图们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2.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功能的发挥。现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和保护图们江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财产,是在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坚实的文化支撑。一方面要保护图们江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保护日益繁荣的少数民族文化创作。百家争鸣的时代,少数民族文化活力四射,人才辈出,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等都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国家需要设立重大项目,如中国艺术节、全国少数民族会演等,鼓励并扶持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发展。保护和扶持有利于精品文化的出现,并且有利于调动广大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批扎根基层、德艺双馨、群众喜爱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更壮大。

3.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区域的和谐与稳定。少数民族文化是凝聚延边人民的精神纽带。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是人民团结的黏合剂,先进文化是时代的气质、风骨和灵魂,它能将共同地理区域、共同历史背景、社会心理、语言习俗的人们联结在一个共同体中,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图们江文化渊源于中华文明和长白山文明,根植于图们江人民的变迁、融合、发展、实践的沃土。它既能够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魅力强化延边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又能够以独特的形态和个性成为延边人的精神纽带,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维护其区域的和谐与稳定。

二、图们江区域开发中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危机

1.部分文化消亡的危机。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信息量极度膨胀,也许当今一个人接收到得信息量是古代人一辈子能够接收到的信息。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原因,网络的普及,供我们看的东西太多,猎奇的,新鲜的,暴力的,色情的,传统文化与之比较起来,没有竞争力,不是传统的文化不好,是因为好东西太多,所以不觉得。如由于受一系列历史、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延边朝鲜族本民族民间习俗、民间曲艺、民间技艺的丢失现象较严重,其丢失速度也是较快的。如盘索里,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主,一人诠饰演唱者,一人诠饰鼓手的说唱艺术[1]。演唱者站着以唱歌、话语、肢体语言的方式表现故事的内容;鼓手坐着用鼓击出长、短不同的节奏。它由演唱、阿尼里、科、鼓伴奏等要素构成,还要用对话的形式向观众交代必要的情景和故事,具有演唱难度大、节奏情绪难掌握、调整和引导听众参与等特点。因其发展有限,演出机会不多,导致人们遗忘盘索里深远的传承意义。

2.文化异质的危机。文化异质是一种社会思想上的危机,它不同于经济危机和政治社会危机,一旦发生文化异质,就会对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结构造成冲击,摧毁当代所形成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习俗及道德风尚。这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会瓦解形成主流意识的社会文化心理基座,会导致社会信仰坍塌、公众焦虑。

3.文化传承的危机。现阶段我国民俗文化虽然面临着保护经费不足,挖掘内涵不利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危机是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从延边当地的情况看,传统文化在老一代人的努力下传承得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到了现在,却缺少愿意学的年轻人,找不到接班人,民俗文化将面临失传的危机。民俗文化没有继承者,一方面是一些年轻人对民俗文化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民俗文化人才外流严重。如朝鲜族舞蹈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曾达到鼎盛时期,延边朝鲜族的舞剧、舞蹈风靡全国舞台,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赞叹。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朝鲜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走入低谷,一度出现作品“只能拿大奖,不能走市场”的现象,导致已有的年轻民俗人才近年来又有不少外流,或外出找到别的工作,或加入团队表演赚钱。

三、图们江区域开发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策略

1.古为今用,让少数民族文化融入现代文明之中。要解决图们江文化层面上的部分倒退和盲从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采取批判和边缘化的措施,而是要致力于优化本土文化产品,强化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改进宣传方式方法,使先进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朝鲜族文化在同汉族等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互摄互补、相互渗透、相互融会的双向过程中,产生不少共同因素和文化趋同性,如朝鲜族以汉族做事持之以恒为榜样改变本民族遇事便急于求成的民族性格,又积极学习汉族勤劳节俭、吃苦耐劳、质朴务实的优秀品质来克服本民族中存在的浮夸作风和铺张浪费的生活态度,还渗透汉族的风俗习惯以丰富本民族的生活文化。与此同时,朝鲜族注重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建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体系,使原本存在于本民族文化之中的各种文化基因继续得到传承,使朝鲜族群众文化继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并且通过举办服装秀等演出展览活动,全力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魅力和生机,用艺术的感染力震撼心灵,用细致入微的诚意改变思想,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真正意义上接纳先进文化,融入现代文明。

2.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机构和设施。加强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和民俗文化遗产的保藏和展示。延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是朝鲜族民俗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场所,做出力所能及的一系列收藏、展示、研究工作。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边考察调研,一下飞机,便来到延边博物馆,听馆长介绍延边的历史成就和民俗状况。在延边,习近平按照朝鲜族习俗,脱鞋进屋、盘腿而坐,同朝鲜族老乡拉家常。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关注民族地区,这向社会释放出一种信号,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是重点和难点。如何补上短板,尽快改变部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相对落后的局面,是目前所面临的紧要课题。民俗博物馆收藏的是在民间搜集过来的民俗文物,它经历历史的磨难,包含民众的生业、生活、文化气息,是藏品的主流。延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从1982年开始征集民俗文物,已收藏3000余件,包括农业生产、衣食住行、通过仪礼、岁时民俗、民间信仰、娱乐游艺、文化教育、民间工艺等内容,能够较完整地反映朝鲜族传统的民俗文化。现阶段文化的生产方式、表现形势发生变化,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发生变化。如一些传统文化因为没有商业价值,面临消亡的危机,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传承和发展的机遇,让传统文化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里,重新被人们所接受和爱戴。为顺应时代潮流,传统文化有必要进行变迁和转型。所以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要利用科技的手段进行保存和传承,并且利用相关传媒,把传统文化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利用科技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利用科技创新文化体验方式,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与接受方式,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与文化自如地双向互动。

3.开保结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宣传介绍我省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这项遗产是图们江流域珍贵的文化资源和价值资源。但是现阶段很多人,包括当地人民还没有认识到这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要让社会知道这项遗产的价值,从而间接地提升图们江流域和延边的影响和地位。这就要牢牢抓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经济转换结果要尽快实现两个结合,让人类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如图们江流域由于有了世界级农耕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农乐舞”,那么它的生成载体“图们江牌大米”就应该从此升值。要保护好图们江流域的“黄牛节”、“大酱节”、“梨花节”、“农夫节”等村落节日,并且开发这些原生态的农耕文化节日。除由各村自发,各地自发组织这些节日外,还要尽快将这些民俗民间节日上升为县、州,甚至省里的传统民族民间节日。要加强管理和宣传,吸引和安排更多的人甚至外商和域外人众参加,形成图们江区域的大的鲜明的文化经济聚集地。要加大经贸合作力度,扩展旅游的内容和细节。

4.以高铁时代为契机,实行开放式保护。高铁的开通,将会把延边带入高铁时代,为延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强劲的动力。高铁的开通不仅连通了长春,还连通了国内其他高速铁路,比如哈大高铁等,百姓出行将更方便。同时还拉动延边旅游业发展,一路尽是美景,这是“东北最美高铁”名字的由来,因此,便会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局从2015年4月份开始,就对这条高铁的宣传非常重视,坚持“乘高铁游延边,延伸幸福快乐无边”的主题,以长吉为核心,沈哈为两翼,以京津冀为延伸,通过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多方位的宣传。长吉图一体化,最前沿就在珲春,珲春到朝鲜,到俄罗斯非常方便,特别是作为长春吉林两个人口比较多城市的市民,来延边既有美景又有美食还有边境,因此,高铁的开通一定对延边的旅游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把保护自然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强固延边科学发展的生态根基。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全面提高支撑区域科学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坚持以文化立区,着力打好“生态”和“文化”两张王牌,全力彰显延边文化自信,让文化成为加快延边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5.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将中国朝鲜族文化推向世界。深度挖掘图们江独具的特色文化,要从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上进行挖掘,并制定针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特色文化产业的具体支持政策。要着力开展文化产业的蓝图绘制,充分发挥图们江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强对外合作,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会展、影视等产业,使文化产业向着国际化发展,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文化产业腹地和文化开放发展的重要节点。建设“一带一路”势必要推进其区域内全方位的合作,尤其是各种经济、文化交流平台的逐步建立。要构建对外文化交流的服务平台,以此大力开展文化的交流,并紧密结合图们市整体对外交往工作的需要,积极选择一些有影响的城市,组织实施图们江文化节、图们江文化周等大型文化推展活动,把图们最有个性特色、最具品牌价值的优秀文化艺术加速推向世界。“一带一路”建设有更好的交通、交流优势,重点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扶持文化产品出口,主动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探索图们江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地文化合作开发模式,充分调动国际力量参与海外图们文化基地建设,形成图们江文化对外融合发展新的桥梁与纽带。要把加强海外图们江文化宣传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图们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努力建设一支高层次、专业化的文化宣传人才队伍,确保图们江文化在国际舞台更具影响力、吸引力。

四、结语

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天两天、简单易行的事情,我们必须从观念上、方法上加以思考和研究,采取长期持久、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朝鲜族民俗文化,形成规范的、系统的、有法律保障的保护网络,同时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让开发与保护共同进行,及时组织专家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评估,并制定保护规划,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把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起来,并让群众辩证地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使民俗不被庸俗化。

参考文献:

[1]千寿山.中国朝鲜族风俗[J].辽宁民族出版社,2013.

[2]金钟国.中国朝鲜文化[J].辽宁民族出版社,2013.

[3]延边朝鲜族民俗学会,朝鲜族民俗研究[N].延边大学出版社,2012.

边境调整范文第6篇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创新,对诸多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时,使中国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也加速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金融市场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国际贸易背景下,对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进行探析。

从2013年我国成立第一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始,自贸试验区经过7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目前我国已建成的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基本涵盖了沿海、内陆、延边城市,形成均衡布局的新局面。2019年8月设立的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和德宏片区三个片区所构成。基于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了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成为了连接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
一、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概况

(一)云南自贸试验区设立的背景

在自贸试验区中政策较为开放,主要表现在贸易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货币流通自由、货物存储进出自由等方面。从云南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背景来看,一是因为云南在多边贸易体系下,与周边邻国经济实力悬殊,各方利益不均,很难形成相对统一的贸易规则。自贸区的建立可以促进周边国家贸易自由化发展,容易促成国际合作。二是因为国际贸易壁垒及贸易保护主义长期存在,一些国家对特定的贸易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或高科技技术保护,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贸易发展不均衡,无法做到高效资源配置。三是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化,导致政府在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市场秩序化,监管全面化都促使政府必须要进行制度上的创新,以顺应全球发展新趋势。

总而言之,云南自贸试验区是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围绕着政府制度创新,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在投资、贸易、金融、物流方面有积极的发展促进作用。

(二)自贸试验区在云南的发展现状

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是119.86平方公里,其中昆明片区76平方公里,红河片区14.12平方公里,德宏片区29.74平方公里。三个片区功能各不相同,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条件及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昆明片区重点在于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核心在于建立面对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和信息物流中心;红河片区重点发展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和国际商务等产业,核心在于打造现金的加工制造基地和物流中心。德宏片区重点发展跨境电商、金融等服务,打造沿边开放先行区。

2019年1-11月,云南外貿进出口208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进出口额首次超2000亿元。2019年,昆明片区办理企业注册超过2000户。红河片区逾百户,同比增长94.5%;德宏片区新增注册企业368户,引资省外到位资金257.74亿元,增长22.56%。同时,自2019年12月1日起,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红河、德宏片区内同步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涉及331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

综上所述,云南自贸区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区位优势,侧重边境经济贸易合作,还结合了地方的经济发展特色,创造规模效应,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了不同的发展战略目标。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对区域经济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机遇

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边境贸易、投资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金融体制的改革。首先,全面深化改革给自贸试验区提供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加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在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自贸试验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有效的完善现有贸易制度。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现有政策制度体系,改善国际投资环境。昆明片区在自贸试验区成立后,制定了104条试点任务,其中云南“首创”政策25条,为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具体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方向。自贸试验区有更多的政策优势,产品价格更具有竞争力,容易促进多边贸易的快速发展。例如,云南自贸试验区成立后,昆明片区全面落实了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加强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健全国际商事调节、仲裁机制,全方位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对国外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

其次,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促进了云南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由于全球疫情、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原因,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各国发展的重点。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促使经济发展出现新模式,有效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宽了产业的发展路径。自贸试验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有很大的带动效应。云南自贸试验区创造了便利高效的市场环境,促进了经济开放体系的建设,并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云南自贸试验区中,通过一些开放政策的探索,比如异地办证审批权下放,自主开通南亚东南亚国家旅游签证等,促进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相关产业的政策优势也吸引更多新型产业进入自贸试验区投资,并将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创造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同时,塑造了国际服务产业的平台,每年打造的“南博会”,中缅、中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等提升中国影响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再次,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建立扩大了国际投资市场,促进了投资领域的改革,提出了沿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一方面来说,昆明片区利用相对发达的交通条件,积极对接其他片区的沿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陆路大通道建设,推动形成了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的中心,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市场贸易投资合作领域。另一方面,自贸试验区成立提升了昆明片区与空港经济区的联动。扩大了金融领域的开放,推动了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发展。同时,在昆明片区积极普及小额外币的兑换设备,在其他片区推进边贸中心的建设,实现均衡性发展。

最后,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建立进一步优化了云南经济核心区域的资源配置,有利于沿边经济区域的优势发挥。云南沿边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资源能源等资源的配置都将被优化,使国际贸易的结构更趋于合理化。沿边区域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联动。
三、云南自贸区的发展建议

云南自贸区试验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区域内贸易合作。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地区GDP的增长有积极促进作用。但云南自贸区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自贸试验区相关政策制度仍不够完善,政府协调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自贸试验区之所以发展快速,很大程度是因为政策具有灵活性,在机制体制中寻求创新和突破。但目前云南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投资、法律等多个方面制度体系仍不够完善,政府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存在滞后性。其中贸易监管制度、金融体制改革、与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衔接制度体系仍在建立中,这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投资贸易便利化的改革与创新、政府监管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在一段时间内仍会是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主要方向。所以,必须优化制度设计,快速完善在相关领域的制度建设,加快政府工作办事效率,逐步形成高效、配合的政府部门,提高政府的协调作用。

其次,云南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部分城市发展进进程缓慢。云南自贸试验区中,昆明片区的整体实力远高于其他两个片区,因此,昆明对其周边区域的扩散效应非常明显,经济影响力很大。但其他两个自贸片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辐射效应差,导致沿边区域的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联动能力不足。例如德宏片区,作为距离印度洋最近的自贸试验区,拥有瑞丽市主城区和姐告边境贸易区,连接了中国、南亚、东南亚三大国际市场。但姐告口岸开放形式单一,依托沿边村镇发展对缅甸的进出口业务,主要贸易方式为口岸商贸,仅仅是作为一个对缅贸易陆路口岸和货物集散地,因此小额贸易占比非常大,是一个进出口商品的交换中心,缺乏加工贸易以及高科技产品的交易。瑞麗市本身发展进程缓慢,聚集功能明显,但扩散效应很微弱,无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对于德宏片区来说,主要任务是在于创新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从人流、物流、资金流到现金流,实现全方面的制度创新。在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方面,德宏片区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展新型贸易模式,如发展过境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跨境金融、跨境购物等产业,打造全方位跨境营销渠道。同时,促进中缅双边企业的合作交流,逐步扩大投融资领域。通过货币互认,双边货币自由流通等方式,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制定简化外资准入制度,严格的金融监管措施等政策,在扩大投资开放程度的同时减少企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中招商引资的活动。

最后,自贸试验区联动机制建设不够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云南三个自贸片区以昆明、红河、德宏三个点辐射了大半个云南。其中以昆明为核心,经济、政治、交通的发展也集中在昆明片区,三个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大。云南全省经济高度集中于核心区域。而红河、德宏区域内的城市经济总量较小。因此,在不同的自贸片区中,都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独立发展目标,但片区与片区之间发展策略的制定协调性有待增强,各级政府之间的配合程度有待提高。此外,从三个自贸区域的产业结构来看,昆明片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而红河、德宏片区第三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都不高,产品竞争力弱,产业联动能力存在很大不足。所以基于云南自贸试验区的成立,需要将试验区内的产业优势转换成为区域的产业优势,实行联动发展策略,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加强产业合作,优化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最终实现自贸片区协调合作,共同发展。
四、总结

在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中,最大的特点在于沿边和跨境,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区位优势。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促进云南在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进而促进我国贸易转型升级,创新沿边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但部分地区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研究在国际贸易背景下,云南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此着手进行分析,简述了云南自贸试验区的成立和发展,并且对自贸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旨在实现云南经济快速发展。[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J1151项目成果]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上一篇:悲伤故事范文下一篇:一辩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