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论文

2022-04-2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历史需要人创造,也需要人来记述;有的人在创造历史,而有的人在记述历史;有的人则既创造历史,又记述历史。教育历史也是如此。吕明凯和他的《素质教育的跋涉与思考》(上中下三卷本)一书,就是一个教育历史的实践者和记述者对陕西基础教育、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十整年历史的记录,这是一段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纪实。

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论文 篇1:

浅析网络空间环境下如何对特教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摘 要: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学校德育教育带来发展与优势,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环境下,丰富了学生的德育生活,拓宽了特教学生与社会、他人交往的渠道,同时丰富了特教学校德育工作者的资源。然而开放的网络空间环境也给特校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在威胁,作为特教工作者,如何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空间环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本文结合特教学生实际,简要阐述了网络空间环境下如何对特教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关键词:网络空间环境;特教学生;德育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电脑、手机、多媒体逐渐在特教学生中普及,越来越多的特教学生熟练使用电脑、手机上网,获取大量的信息,直接与外界交流,然而我们在看到优势化的同时,网络信息化时代对我们的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些负面信息给我们特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网络空间环境下,面对接二连三的网络负面影响,特教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依托网络空间环境与资源,使之服务于特教学校的德育工作。

一、以网络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资源十分丰富。德育活动能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微课,组织微教育。增强网络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海量、平等交流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辐射力和针对性。例如,针对特校住校学生远离父母亲人的实际,通过网络视频、网络家长会等形式,发挥好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共建的力度,利用好网络媒介开展特殊学校德育教育。通过手机聊天群定期推送好的文章,注重知识的积累,使学生能通过手机媒介接受德育教育。发挥好学校校园网的功能,用好网络精品专栏,及时在网络发布调查板块,采集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需要和动态思想变化,为增强德育针对性提供依据。建设网上校史馆、组织网上学生英模人物、道德模范活动,共享励志读物、经典红色影片、益智游戏,使网络成为学生自主进行德育教育、陶冶情操、放松心情、自我塑造的重要平台。

二、依托网络资源,创新特殊教育学校德育活动形式

网络是一种载体,是一种好的工具,在德育教育中要发挥好网络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运用网络开展教育的方法路子,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思维。着眼学生成长特点,开展群众性网络德育自主教育,通过在线讨论、互动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形成“是非大家辩,答案共同找”的生动局面。要强化创新意识,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空间延伸广等优势,切实改变德育活动“一块黑板一支笔,一支讲稿念到底”的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好的方法路子,增强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借助网络环境,优化特殊教育学校德育教育资源库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德育专栏,尽可能多的收集德育资料素材,视频动画,精品读本等资源,实现德育资料共建共享,师生互动互通,发挥好网络便捷、信息丰富的优势。在资源库建设中,也要注重网络信息的甄别。加强监督管理,保障网络资源的健康。要嚴把信息入口关,对收入德育教育资源库的音视频文字信息要进行实时动态监管,指派专人负责维护,严格信息删除权,确保网络内容导向正确、品味高雅、贴近实际、安全保密,让学生在德育教育学习提升精神境界。同时也要提升学生对网络资源的信息鉴别分析能力。组织学生学习网络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健康用网、文明用网,杜绝沉迷网络游戏,远离“高压线”,在网络世界中不迷失方向。再者,也要采取进行必要的人保技防措施,按照必要的绿色软件,定期对网络防火墙、杀毒软件进行更新检查,切实打好网络主动仗。

信息社会,每个人都离不开网络。德育教育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我们必须积极适应新时代社会环境新变化和学生思想行为新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把准德育教育的方向。用好网络,同时要认识到网络的负面因素,加强监督监管。在德育教育中坚持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跟着学生现实思想走,围着学生转,改进教育模式,搭建学习平台,畅通民主渠道,努力把网络德育教育打造成提质增效的“倍增器”,教育培养塑造的大课堂,抵制不良思想文化侵蚀的“防火墙”。真正做到积极为我所用,为德育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金峰,赵秀文.网络文化对中学生负面影响的理性思考[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2]韩文根.网络视域下青少年文化选择与德育观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06.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胡光.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相应对策[D].长春:吉林大学,2006.

作者:马颖

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论文 篇2:

一部陕西基础教育的成长史

历史需要人创造,也需要人来记述;有的人在创造历史,而有的人在记述历史;有的人则既创造历史,又记述历史。教育历史也是如此。吕明凯和他的《素质教育的跋涉与思考》(上中下三卷本)一书,就是一个教育历史的实践者和记述者对陕西基础教育、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十整年历史的记录,这是一段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纪实。

十年间,陕西全省已于2007年实现“两基”目标,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内容的各类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在主管厅长吕明凯的领导与组织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推动实施了中小学讲传统、讲诚信、讲守则,推进创新实践、道德实践的“三讲两实践活动”;坚持多种形式开展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县区普遍建起校外活动场所,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影视教育扎实推进,已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坚持把推进新课程实施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先后推出新课改实施情况评估督察、新课程实施百县行活动、高中课改检查调研活动、课改成果逐级展示活动以及薄弱学科建设和课改重大课题研究等举措。坚持把学生的体育锻炼、艺术素质培养和营养改善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校园文艺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起来;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项目,实施了蛋奶工程和营养餐工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义务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优质,学前教育抓普及,特殊教育抓倾斜”的发展思路,使基础教育各学段都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地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全省基础教育专网建设任务,完成了所有区县普及实验教学的创建任务,使所有中小学生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全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小学科学和中学理化生实验课;通过与国际组织合作,在农村实施了“学校改进计划”、小学科学“做中学”和“薪火计划”等项目,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逐步均衡发展作出了贡献。为推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优质化,加快了标准化高中建设步伐,启动了示范高中创建工作,推出了大学与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春笋计划”,实施了“出名师、育英才、创特色、上水平”的三年行计划。2004年提出了加快普及全省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的工作部署,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普及程度和办园水平的提高。为切实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和倾斜力度,先后召开特殊教育座谈会、特教学校德育工作座谈会、全省随班就读工作莲湖现场会,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坚持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一是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二是认真抓专业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三是下功夫抓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媒体课程资源建设;四是认真抓学校规范化管理工作……

这部书记述了十年间他与他的同事们在陕西基础教育、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所做的工作,是一段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教育纪实。我们这些从事教育活动的当代人看了书中的许多内容感到无比亲切,一些思想观点也十分深邃,有些看法也很有见地;尤其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当我们的后人写这一段教育历史时,这些教育纪事一定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所以,这部书的出版不仅有现实意义,更有历史价值。

作者:栗洪武

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论文 篇3:

文化立校 大爱育人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和根基。学校文化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主要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营建氛围,润物无声;以管理文化为引领,自主管理,凝聚人心;以精神文化为核心,深层激励,彰显“爱·搏”;以行为文化为载体,活动引领,深化内涵;以特色建设为依托,亮出品牌,成就梦想。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文化;镇江市特教中心

收稿日期:2013-03-15

作者简介:张全宝,曹国华,镇江市特教中心(江苏镇江,212003)。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和根基,“文化立校”理应成为学校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文化,不仅应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而且应具备全局的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正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指出的,“学校大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学校文化精神和使命的确立”,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

一、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营建氛围,润物无声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上海建平中学为“文化立校”树立了典范,追求物质文化与精神环境的和谐,追求自然环境与教学环境的优化。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物质文化,不仅美化环境、装饰校容,而且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进入我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生笑脸墙”——残疾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感染着每位来宾。楼道中有富有亲和力的标语,墙壁上是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诸如“欣赏 让孩子幸福成长;关爱 促学生快乐发展”“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文化立校、特色发展”等。连廊刻有“奉献大爱 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教学楼正面悬挂着学校“三风”,楼梯的转角处,张贴着良好行为习惯的图片,校园墙壁悬挂着文明用语、优秀生事迹和精美学生作品。每个班级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从班级名称的命名,到班级文化的布置,力求丰富多彩,彰显特色。总之,物质文化力求做到“让每一面墙能说话,每一棵树能育人”。哲理隽语让残疾孩子用心体会,凡人小语使其共鸣,名人名言使之思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激励着每位孩子,促其自立、自强,不断创新、奋进。

二、以管理文化为引领,自主管理,凝聚人心

管理文化是指将一个组织的全体人员结合在一起的标准和行为方式。管理文化代表组织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及价值观,是管理精神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分。它实行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管理中努力培育共同价值观。

在我校,自主管理已成为强化自我发展,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紧紧围绕三年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试行“校长组阁制”,由校长直接聘任副校长,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部门主任负责制,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管理团队,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打造管理文化,有力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在自主管理中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包括行政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研和科研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全面落实校长责任制、民主管理制、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校长室与中层干部,各处室与班主任、教师、员工层层签订责任状、协议书,全方位管理教育学生。同时积极实行人文关怀,为教职员工营造工作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让他们感到从事特教事业的光荣和快乐。

为了深入推进民主管理,坚持教职工大会和校务公开制度,广开言路,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形成了认识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激励人、提高人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了学校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以精神文化为核心,深层激励,彰显“爱·搏”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它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1.从校史中汲取精神食粮

校史陈列馆见证办学历程,展示辉煌业绩,储藏永恒记忆,激励师生奋进。我校成立于1937年,尹印一先生自愿将私宅镇江市白莲巷1号作为校址,成立“镇江市胜天聋哑学校”。在日寇统治下,学校风雨飘摇。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规模扩大。但在镇江解放前夕,由于时势动乱,内战阴云笼罩,学校办学规模逐步萎缩,濒临解体。新中国成立后,在校学生人数逐渐增加,1952年由私立变为公办,更名为“镇江市聋哑学校”。1995年9月成立“镇江市特教中心”,目前已发展成听障、智障教育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慢慢积淀形成了“爱·搏”的校训,作为教师要关爱每一位残疾孩子,凸显大爱精神;残疾孩子不向命运屈服,要通过不断拼搏,不断追求、实现人生理想。

2.弘扬“大爱”精神,用大爱激励人心

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在“大爱”文化氛围浸染中,师生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促使他们努力教和学,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和成绩。学校开展“三爱”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每学期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知恩,进而感恩、报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宣扬“大爱”典型,大爱感染人心。学校确立了“爱岗敬业、严谨治学、言行示范、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注重榜样的引导作用,开展了“最美班主任”“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等评选活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用先进人物的“爱心”事迹感染教职工,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四、以行为文化为载体,活动引领,深化内涵

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学校行为文化主要从教师和学生行为上体现出来。

1.着力提升班主任、教师活动文化

实行班主任“选聘制”,加强对班主任日常班级管理的量化考核,建立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注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学校对班主任的管理基本实现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抓实“3+X”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主要围绕师德水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从争做“大爱教师”(“最美班主任”)、课题研究、教学论文、校本教材、手语水平、拔尖人才、“双师型”专业等十多个方面,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具体制定出每位教师的个性化成长发展目标,确保让每位教师“跳一跳够得到”,努力打造一支肯奉献、好学习、善研究、能合作、会创造的新型教师队伍。

以教育科研为突破,提升素养。学校注重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始终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每学期教师论文发表(获奖)均在60篇以上。近年来,我校编印了37期《特教科研》(半月刊)。2011年12月,课题“聋生阅读心理与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被评为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精品课题,这是全省唯一的特教研究课题。2011年,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荣获一等奖,并被认定为优秀课题。目前85%以上的教师都有市级以上研究课题。通过各类课题的研究,转变了教师教育观念,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

2.深化教改,打造课程文化

我校作为一所特殊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这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实施“研教同步”的校本教研模式。鉴于目前特教课程标准尚未出台,特教教材相对滞后,普教教材内容偏多、偏难,不适合残疾学生的实际,我校在2009-2012年已编写校本教材近30册,内容涵盖职业教育、文化教育和康复训练等,在实践中构建起“研教同步”的校本教研模式。

完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结合残疾学生发展的现状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深入研究《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逐步完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我校探索出“康复训练、知识教育、职业培训、艺能培养”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切实满足两类残疾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构建“一体两翼”的特教培养模式。为了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潜能和补偿缺陷,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我校在实践中成功构建了“一体两翼”的特教学生培养模式。“一体”是指传统意义的德智体美教育,“两翼”包括康复训练和职业教育。2010年开始,我校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特教高中办学新形式,职业高中培养能融入社会的劳动者,普通高中为高考的孩子打通高校之路。2013年,“一体两翼”的特教培养模式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3.丰富学生活动文化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德育活动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让残疾学生懂得事理应该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积极开展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禁毒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等。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诗词进校园”“篆刻进校园”等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家庭、社区联创、共育。通过完善和健全家长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座谈、家长接待日、学校网站、班级飞信、“班级开放日”等活动,加强家校联系,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指导家庭教育。同时,联合社区,依托学校家长人力资源,利用家校平台,构建新型德育网络组织,将家庭教育的外延拓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共同育人,让学生“明理、有礼、知行”。

我校经过长期的摸索,结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脉搏,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生活动文化。

五、以特色建设为依托,亮出品牌,成就梦想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传递,重要的在于它是对人格心灵的唤醒,是对人生品位的提升。

全体教职工用爱点燃残障孩子未来,在实践中形成“人人有爱,个个有才”的学校特色。学校以“希望艺术团”为龙头,组建了“七彩之梦”“水晶宫”等30个学生社团,开设体艺“2+1”选择性课程超市,共开设了舞蹈、美术、古筝、编织、吉他、串珠、陶笛、棋类、唱游、体育等选择性活动课,与社团建设相辅相成,有效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近年来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第一个走进“千手观音”剧组的吴倩;第一个在残奥会开幕式上演出的帅琪;勇夺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美甲组第三名、荣获江苏省十佳美德少年标兵的施颖;成功考入北京联合大学,圆了大学梦的庄静……高中学生全部持“双证”(技能证书、文化毕业证)毕业;全校学生精神振奋,自信乐观。

2013年8月1日上午,央视1台《朝闻天下》详细报道了希望艺术团参加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会演(福建赛区)的新闻。舞蹈《想爸爸想妈妈》作为江苏省第八届残疾人艺术会演一等奖,亮相省残联第六次代表大会,并代表江苏出征福州参赛,荣获全国二等奖。舞蹈的大获成功,其背后就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支撑——教师敬业爱生,学生自强不息。

学校高举“文化立校”的大旗,大爱无言,挚爱无声,取得累累硕果。2009年学校被中国教育部、民政部、中残联授予“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2010年12月被教育部、中残联授予“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训基地”;2011年6月校园网被江苏省电教馆授予“2011年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特殊教育组一等奖”;2012年7月“宜和轩慈爱工艺坊”被江苏省残联命名为“江苏省残疾人文化创业示范基地”;2013年被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2010-2012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等。

“文化立校,大爱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靠几代人锲而不舍地共同努力。全体师生员工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逐步培育追求卓越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积极构建和谐、文化校园。

责任编辑:丁伟红

Culture-Based Schooling and Love-Oriented Education

ZHANG Quan-bao & CAO Guo-hua

(Zhenjiang Center for Special Education, Zhenjiang 212003, China)

作者:张全宝 曹国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灌区农田水利建设论文下一篇:学校德育方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