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2022-09-13

家校合作动力参考文献

[1]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9.

[2]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05):82-90.

[3]蒋丹,陶蕾.“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的突出问题与改进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08):15-21.

[4]金晓白.河曲县:深化县校合作联动 合力打造动力引擎[J].支部建设,2022,(22):54.

[5]米玉萍.家校合作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智力,2022,(22):33-35+39.

[6]王静,张宇博.集团共绘家校同盟图谱 全力实现家校协同育人[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07):18-19.

[7]刘伟,杨晓娟.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家校共同体班级管理策略[J].吉林教育,2022,(19):92-93.

[8]王朋丽.教育共同体视角下城郊学校家校共育的个案研究[D].导师:张翔;罗银新.贵州师范大学,2022.

[9]蒋曾珍.广州市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家校联动机制研究[D].导师:郑汉山.广州大学,2022.

[10]莫娇.城郊融合地区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导师:刘远碧.四川师范大学,2022.

[11]李家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构成[J].新课程评论,2022,(05):7-17.

[12]钱秋云.易地扶贫搬迁M小学家校合作的个案研究[D].导师:王中华.贵州师范大学,2022.

[13]张梦莹.城市小学家校互动的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研究[D].导师:王明.湖北师范大学,2022.

[14]牛群,李凌.基于“四位一体”体教融合的演化博弈策略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22:557-559.

[15]崔梦瑶,王艳.体教融合:校园冰雪操舞创新发展与实施路径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学校体育分会)[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22:1449-1451.

[16]孙昊.基于家校协同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优化对策研究[D].导师:韩梅.沈阳师范大学,2022.

[17]林春燕.探析小学数学潜能生转化中的家校合作[J].教育界,2022,(01):43-45.

[18]吴丹.依托家校合作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J].新课程研究,2021,(36):77-78.

[19]邱慧燕,柴江.家校合作体系构建的要素、困境及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06):179-186.

[20]牟文娟.中职订单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及激励策略研究[D].导师:卢德生.四川师范大学,2021.

家校合作动力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吴重涵,张俊.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内在动力、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十年家校合作实验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1,(09):68-75.

[22]Goita Yacouba(高亚).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D].导师:刘德华.湖南师范大学,2021.

[23]吴宝梅.R小学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D].导师:周先进.赣南师范大学,2021.

[24]严奉英.美国家长教师联合会促进家校合作的作用研究[D].导师:向东春.湖南科技大学,2021.

[25]武艳东.乡村振兴战略下延安市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导师:闫世笙.延安大学,2021.

[26]刘晓颖.基于家长教师会开展少先队品牌活动的个案研究[D].导师:潘新民.河北师范大学,2021.

[27]许滢.乡村小规模学校与家庭的互动研究[D].导师: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2021.

[28]聂杜梅.跨校聘岗背景下教师专业生活的质性研究[D].导师:雷晓云.广州大学,2021.

[29]王雪芩.回归儿童本位的小学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D].导师:胡金木.陕西师范大学,2021.

[30]赵鑫鑫.融合教育普特校衔接的政策分析与实践照应[D].导师:赵微.陕西师范大学,2021.

[31]吴佩蓉.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情感实践学说研究[D].导师:赵鑫.西南大学,2021.

[32]郭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困境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1,(01):8-10+61.

[33]张俊,吴重涵.从家校合作到良好教育生态——兼论有效的家校合作如何在学校产生[J].中国教育学刊,2021,(03):7-13.

[34]边玉芳.新时期,家校共育的重点与难点分析[J].中国教师,2021,(02):18-20.

[35]黄卿.小学教育中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导师:罗祖兵.华中师范大学,2020.

[36]杨盼盼.父母情感温暖对初一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感的中介作用[D].导师:冯廷勇.西南大学,2020.

[37]侯新颖.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现状调查研究[D].导师:张良才.曲阜师范大学,2020.

[38]杨真.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积累驱动路径研究[D].导师:张东辉.山东大学,2020.

[39]刘煜.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探究[D].导师:张源源.东北师范大学,2020.

[40]彭慕媛.家长参与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D].导师:魏萍;黄容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

家校合作动力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薛芳芳.共生型家校合作生成机制研究[D].导师:刘善槐.东北师范大学,2020.

[42]武伟.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模式研究[D].导师:郭文斌.陕西师范大学,2020.

[43]张李.基于家校合作的陪伴教育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0,(04):43-45.

[44]章小英.家校共育环境的构建策略[J].江苏教育,2020,(15):11-14.

[45]王明,朱知慧.学校变革视域下的家长参与:内涵、困境与突破[J].当代教育科学,2019,(12):60-65.

[46]耿振美,陈伟娟.“同质性问题”学生家长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9,(88):7-9.

[47]王慧聪.家校携手和谐共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247-248.

[48]吴重涵,张俊.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国际比较:政策、学校行动与研究支撑[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31-38.

[49]李鹏伟,刘献国.社会生态理论视角下校园足球发展路径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236-3237.

[50]崔秀玲.新时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提升策略[J].教育观察,2019,(31):39-41.

[51]丁小辉.家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9(七)[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9:427-428.

[52]贾玉珠.小学数学潜能生转化中的家校合作[J].知识文库,2019,(17):110.

[53]陈浙杰.我愿陪你找到生命中的那束光——小学生厌学行为矫正辅导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0):40-41+45.

[54]王艳虹,李玉兰.家长讲坛:探索家校合作的新形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06):22-25.

[55]李根.家校合作点燃梦想,协同共育成就美好——理想信念教育主题班会设计[J].新班主任,2019,(05):33-35.

[56]张小亭.城镇化背景下乡镇寄宿制小学家校合作的个案研究[D].导师:张培.东北师范大学,2019.

[57]徐明军.家校工作促雅行 雅行教育促发展[J].教育家,2019,(02):41.

[58]高兆华,门新花.家校合作 共育成长——山东省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小学家校合育工作纪实[J].教书育人,2019,(02):67-68.

[59]潘芳.家校配合,共育良才——浅谈家校合力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170.

[60]丰玉霞,刘惠林.乡村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存在的困难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8,(29):14-16.

[61]靳永辉.新教育观念下通过家校合作促进高中数学教学[J].华夏教师,2018,(27):47.

[62]洪松松.农村家校合作问题新探——基于共同体理论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8,(15):16-20.

[63]张建军.“三步走”让家长落实《和大人一起读》[J].阅读,2018,(23):61-63.

[64]杨喜兵.论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家校共育[J].成才之路,2018,(03):35.

[65]张雅雄.四维统筹,推进学校现代化治理[J].教育家,2017,(44):48-49.

[66]刘锦文,王俊文.让生命开出美丽的花——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路小学德育工作纪实[J].教育家,2017,(41):86-87.

[67]马喜,周亚文,梅秀娟.中西部农村小学发展的现实困境研究——基于“农村校长助力工程”中38位参培校长专业成长自传的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7,(08):24-29.

[68]蔡晓佳.“带着写”的三年级学生作文——浅谈家校合作对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性[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7,(06):32-33.

[69]蒋春霞.廉洁家风育人研究[D].导师:林春逸.广西师范大学,2017.

[70]王金娜.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D].导师: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2017.

[71]张茂.协同教育视角下的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导师:申仁洪.重庆师范大学,2017.

[72]魏李飞.苏霍姆林斯基与陶行知德育思想比较及其当代价值[J].辽宁教育,2017,(08):27-30.

[73]董艳,王飞.家校合作的微信支持模式及家长认同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2):122-127.

[74]邱欣.在“3+4”分阶段培养模式下如何助力英语“瘸腿生”——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3+4”班级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33):146-147.

[75]蔡佩萍.“言值”成就职业幸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0):6-7.

[76]陈晓艳.公办学校随迁子女家校合作机制研究[D].导师:刘善槐.东北师范大学,2016.

[77]徐洁.家长驻校——家校合作新模式的探索[J].上海教育,2016,(Z1):82.

[78]侯娟.认知不协调理论下的高校辅导员学业发展管理有效机制[J].山海经,2015,(24):203-204.

[79]杨晓琴.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管理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夏河县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12):15-17.

[80]孟凡明.“95后”高中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22):129+118.

[81]满再梅.小学教育案例分析——家校合力,呵护孩子成长[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99.

[82]张源源,刘善槐.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校家校合作:动因、障碍与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0):12-14.

[83]刘磊.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导师:任建华.石河子大学,2015.

[84]朱蓓珍.徜徉书海 享受悦读[J].新课程(综合版),2014,(09):108-109.

[85]唐文琴.协同教育视角下中国家校关系的失衡与反思[D].导师:么加利.西南大学,2013.

[86]刘善槐,邬志辉.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校的教育质量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06):1-5.

[87]何玲妹.多元沟通 有效合作——学校教育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家校沟通的多元策略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3):38-39.

[88]巫菊香.让每朵花儿都盛开——浅谈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转化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3,(02):66-67.

[89]胡美丽.有效家校合作的思考[J].课外语文(教师适用),2012,(08):142-143.

[90]刘金存.地方政府职能与“政校合作”动力机制创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2):104-106.

[91]李晓红.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1):116-118.

[92]陈维安.香港家校共同提升孩子的学习效能[J].上海教育,2012,(03):4.

[93]雷万鹏.回归教育本原的探索[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2,(01):7.

[94]刘金存.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与“政校合作”动力要素[J].江苏高教,2011,(06):62-63.

[95]陈敏聪.家校合作在小学生教育中的必要性与现状分析[J].文教资料,2010,(32):121-122.

[96]刘兴春.家校合作的动力之源——组织社会学的阐释[J].中国教育学刊,2010,(04):32-35.

[97]赵越.如何写好学生的操行评语[J].文学教育(下),2009,(10):83.

[98]申仁洪.论随班就读的家庭支持[J].中国特殊教育,2006,(02):3-7.

[99]丁伯正.试论家校合作[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84-86.

[100]邓李梅,曹中保.家访:“家校”合作的最佳切入点[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151-15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专护士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人文关怀儿科医学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