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传统文化溯源

2023-06-06

第一篇:综合实践传统文化溯源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

在人类文明史上,养生可谓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地探索与寻找如何养生的途径,企望以此达到完美人生应至的生存状态。五禽戏即是华佗养生探索实践的结晶,不仅为历代民众的身心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对后世的健身养生功法,特别是健身气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见五禽戏在中国养生健身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以历史资料为线索,参照相关文献及现代健身理论,对华佗五禽戏蕴涵的文化机理加以揭示。

一、以动物为模型是受天道自然观的影响

天道自然观是汉魏之际的社会主流思潮, 是冲出了“天人感应观”的神学禁锢后,所产生的科学的自然观。所谓天道自然,就是指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这个本性乃是它们各自的“自然”;而按照自然本性去行事就是合乎“天道”,即“法则自然”。

按照天道自然观,运动导引的目的就是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即健康长寿,因为人在不断地偏离自己的自然本性。要想恢复它就得法于道。“物类相致”,人所应有的自然本性,在与人相类的物那里也应该有。自然界中具备健康长寿之特性、与人的生命特征相类的,自然就是那些可以呼吸的动物了。因此,通过效仿那些动物的行为特征,自然就可以帮助人恢复自己的本性。据此推测,华佗以动物为模型创编五禽戏,就是从动物的活动特征中获得了启示。

当然,这种以模仿动物的特征作为导引健身的方法并非起源于华佗,在其前的《淮南子》中就有模仿六种动物活动特征的导引方法。而早在《庄子·刻意》中也已提到“熊经鸟伸”;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中,也有题为“鹞背”“龙登”“熊经”等的导引图谱,种种事实说明仿生养生的现象已普遍存在。华佗同样选择以模仿动物的特征作为导引健身祛病的方法,正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刚从“天人感应观”的神学禁锢中走出,天道自然观重新获得生机的历史锲机有关。

二、中医理论是创编五禽戏的思想源泉

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意思是说人应当多用力和动作,但不能达到极限或过度,这样就可以保持肌体的健康了。这是针对“静”而提出的“动”以养生的思想。动静关系正是阴阳关系的体现,而体现人体阴阳关系的中介是“气血”。

汉代时期,阴阳观念成为了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认识论前提。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提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本质。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通过筋脉舒和与气血通畅的状况表现出来的。若气血失畅,脏腑经络之气闭阻不通,日久则百病丛生。要使气血通畅、筋脉舒和就应该运动。如《吕氏春秋·尽数》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是在强调“动”的作用。这里的“动”是对过度“静”的修正,是用“动”来平衡“静”。动静平衡,也正是阴阳平衡的思想体现。

既然动静之间有个平衡,那么“动”就应有个“度”,或者说有个外在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出汗。当然,出汗也有标准,如果汗出不透或出汗之后受风、受湿邪也会发病。因此,华佗提出运动的标准是“沾濡汗出”,且出汗之后要“因上著粉”。粉,不仅有令人舒爽的感觉,还有收敛、杀菌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风、湿的侵犯。

出汗是“动”的结果,是衡量“动”的效果的标准。出汗的作用就是通畅经络,使脏腑与肌肤之间能够通达,进而宣泄体内的“虚邪贼风”。如果人体已经感受了风邪怎么办?采用运动导引达到出汗以把“风邪”逼出体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因而华佗说“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用的就是汗法。生活在现世、正气不足的人们,如果能经常通过运动做到出汗,就能避免邪气侵入过深而造成顽疾。这一点在《中藏经》中有所应证,书中提到:“导引则可以逐客邪于关节,按摩则可以驱浮淫于肌肉”“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入邪侵关节,固结难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入淫随肌肉久留不消”。可见华佗创编五禽戏有其明显的防病健身意图。

由上可见,华佗作为一位医生,却运用导引运动的形式祛病健身,自然是与医学中的阴阳、气血理论分不开的。

三、五行观念是确定五禽及其动作的直接依据

“五行的规律和阴阳的对立,决定着世界上事物的一切联系、运动、转化等。”由于阴阳家的推动,五行这样一种世界观迅速得到了发展,并在汉代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认知模式。可以说,华佗之所以能超越以往的养生家而创立完整、系统的导引健身方法,是与当时“五行世界认知模式”分不开的。

(一)以五为数是受到五行理论的启示

在华佗以前,没有固定的数。譬如,《庄子·刻意》仅提到“熊经”“鸟伸”二数,《淮南子·精神训》中提到“熊经”“鸟伸”“凫浴”“猨(猿)躣”“鸱视”“虎顾”六数。根据《庄子·刻意》“二数”产生的时代推论,“二数”应是阴阳思维的产物。即熊在地为阴,鸟在天为阳;“熊经”在腹前为阴,“鸟伸”在背后为阳;熊代表走兽,鸟代表飞禽。依此类推,“六数”“八数”“五数”也应是与古人多样的认知图式相一致的。然而,“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解释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解释模式,最终在医学中被固定和继承了下来,而在其它领域则已逐渐消失。其原因是阴阳五行学说较为正确地说明了那些生理病理现象”。而“六气”“八卦”却没有在医学领域里继承下来,因为它们不比阴阳五行学说在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时更具合理性。由此可见,华佗以五为数编创五禽戏应是受到五行理论的启示,并且是对五行理论模式的具体应用。

(二)根据五种动物形态特征与人五脏的对应关系选择五禽

如前所述,华佗意识到运动可以通达内外,通过对形体的“动摇”,就可以使脏腑内的“谷气得消”,使“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所以,他在选择五禽的时候,当是从分析动物的形态与动作特征入手,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特殊意义的动物,及其特征性的动作作为模拟的对象,这是中国古代文化“比类取象”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

在做取舍的时候还关系到古人的“顺”和“逆”的辩证思维。顺,是指顺应自然之道;逆,是指逆转人自身的人化趋势,而归于自然。具体到人的健身运动来说,顺应当是顺应人体的生理规律,而人的生理规律应当与动物的一致,我们或称之为本能;逆应当是增强人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运用,却对健康长寿必不可少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却可以从动物身上习得。因此,华佗在选取虎、鹿、熊、猿、鸟等五禽的时候,应当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受到当时已经存在的一些仿生运动方法的启示。最直接的应当是《淮南子》中所提到的六禽。我们把华佗的五禽“虎、鹿、熊、猿、鸟”与《淮南子》的六禽“熊、鸟、凫、猨(猿)、鸱、虎”相比较,发现华佗的五禽少了“凫”、“鸱”两种动物,而这两种动物又同属于“禽类”,猜想可能因此就把它们相并为一,以鸟代表一类。不过又加了“鹿”。这样,每种动物就各代表一类。这样的取舍,是看到了不同类动物所具有的特殊的健身价值。

二是与当时追求长生和生命主体性的文化观念有关。如选择鹿,可能与鹿象征长寿、吉祥的观念有关;鸟,其最初原形应当是“鹤”,可能与飞天、羽化升仙、神仙长寿等长生不死观念有关;虎,可能与其为百兽之王,象征神威与王权统治有关;猿,可能与其具有灵性、神性(自由性)、人性而酷似人类有关;熊,可能与其凶猛且直立如人有关。至此,可以说,华佗看到了五禽的生理规律与人的一致性,人只要按照五禽的习性去做就应当健康长寿。这是“顺”的思维。

三是以人的生理条件为基础、以通畅经络、气血、筋脉,进而增进五脏六腑的功能为目的确定动作。据此,有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内线”,即以按摩五脏六腑为原则寻找相应动物特征;另一条是“外线”,即以通畅经络气血为原则寻找相应动物特征,而达此目的的关键就是脊柱的运动,因为脊柱前有任脉、后有督脉,二脉连通全身经络。古人早已意识到脊柱运动的重要性,故华佗说“引挽腰体”,就是脊柱做前俯后仰地运动。然而,人体是个统一体,两条线索不可能截然分开,对脏腑锻炼的同时,自然也锻炼了脊柱,这是个整体过程。亦如华佗所说“动诸关节”,就是指对身体各部位的全面锻炼。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脊柱里行走着复杂的神经中枢,其上与脑干相连,其下与周围神经相连。运动脊柱就对整个神经系统产生了刺激作用,其结果可导致神经的营养作用加强,同时也可促进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联系,从而对身体产生全面的促进作用。可见,华佗正是看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主动运动脏腑和脊柱,但脏腑和脊柱的运动对健康长寿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才采取模仿五禽的动作进行锻炼。这是“逆”的思维。

(三)“戏”的命名使五禽动作以完整套式固定下来

“戏”,与原始的“舞”有关。在原始社会出现的猿猴舞、雀鸟舞、熊舞等以模仿动物动作为内容的各种“舞”,《尚书》里把它叫做“百兽舞”。到汉代,“百戏”盛行,“百兽舞”又融入到了“百戏”中。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对汉代宫廷百戏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中提到许多由人扮演动物的假形戏,如熊戏、虎戏、猿猴戏、大象戏、大雀戏、大龟戏、大蟾蜍戏及其它不知名的奇兽演出。因而,戏在汉代泛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

以“戏”命名五禽动作,除了是把五禽戏归类为杂耍之外,还有就是把五禽戏当作了一种完整的表演形式,在演练时讲究情境性。这一点从“百戏”的表演中也可以看得出来。“百戏”表演时,每一种假形戏都有一套相应的服饰道具,表演时所演动物一边舞蹈,一边前进,喷吐彩焰的火树在前面引路,旁边还有一些小演员怪模怪样、戏乐逗弄动物。

就华佗的五禽戏而言,其内容是由五组主题各异的动作构成,每组动作又由几个动作组合构成。每组动作都可以单独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如华佗说“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而五组动作全部练习,则可以达到全面健身的效果,如华佗的学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可见,五禽戏不同于以往的“熊颈”“鸟伸”“鸱视”等单个动作,是一种既有复杂动作组合,又有完整理论基础的套路形式。以“戏“的形式练习动作,将练习者置于游戏与表演的情境中,把形体与内脏、身与心、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这种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下进行的运动,对于人的健身作用远远超过了单个动作的简单重复。

因此,华佗以“戏”命名五禽动作,是五行理论整体观的体现,超越了宫廷“百戏”的娱乐意味,转向了健身养生领域,并使五禽动作以完整套式固定下来,为后世的健身养生开辟了先河。(

第二篇:《依托综合活动 走进闽南文化》综合实践案例

依托实践活动 亲近闽南文化

---三年级校本课程之《有趣的闽南童玩》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以校为本的研究。基于我校“走进童谣 亲近闽南”的校本课题,依托“有趣的闽南童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近闽南文化,推动课题延伸的教育教学成效。

闽南童谣、玩具及游戏等传统的闽南童玩是聪明、勤劳的闽南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给孩子带来快乐,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智的发展。本着外来学生占95%左右的校情,我校开发了“走进童谣 亲近闽南”的校本课程,《有趣的闽南童玩》成了我们重要的课程资源,并在一二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的“闽南文化月”活动中进行学科的整合渗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选择以“有趣的闽南童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但保护和传承闽南童玩,而且能分散沉迷于电玩中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闽南童玩的乐趣,并在学校这块乐土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活动,而就一个具体的活动,又往往是由搜集信息、资料查询、走访调查、总结提炼一系列过程来完成,怎样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又快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取决于各小组成员中的分工合作与个人任务的出色完成。通过成果的汇报与展示,能清楚学生在此次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能力提升程度及活动收获,检验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从而验证活动目标是否落实。

一、关注课堂生成,渗透闽南语言教学

在实践成果的展示过程中,戏谣小组成员通过走访老一辈闽南人,结合校本课程《闽南童谣》搜集相关戏谣的信息,有的用表演的形式念唱戏谣《捻称仔》《猪八戒》《炒米芳》„„;有的则自编闽南戏谣,然后写在自制的书签上。

该小组成员上台展示写着戏谣的书签,老师相机采访其中一位同学。

师:这首童谣是怎么来的?

生:爷爷教我编的。

师:你怎么会想要编这首童谣呢?

生:我在玩“献纸炮”时突然想到的。

师:你能现场再为我们展示一次献纸炮吗?

该生边展示“献纸炮”动作边念童谣:听着砰一声,逐个都青惊,其实你免惊,我是献纸炮,互你听!

师:哇,你真厉害,玩玩具时还能编出这么有趣的童谣,确实值得大家学习。你当小老师教大家念这首童谣好吗? „„

师:这首童谣里有一个“惊”,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害怕。

师:谁能用“惊”来说一句话? 生:今天的听课老师很多,我会惊。

师:你太了不起了,居然能用现场的情境说话,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跟“惊”相反的是什么呢? 生:唔惊。

师:谁又能用“唔惊”来说一句话呢? 生:雷嗔时,我唔惊。

师:看来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打雷时不害怕! „„

评析: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理应树立动态生成的课程意识,有效关注课堂细节,积极发挥教育机智,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敏锐地抓捕并重组各种信息,促进和利用好有效生成。在该小组的成果汇报中,我惊喜地发现有个同学在家长帮助下自编了很有创意的《献纸炮》戏谣,于是,我抓住这个新生成的细节,趁机让该学生当小老师现场进行闽南语教学,引导用“惊”“唔惊”学说闽南话„„这样,利用课堂上新生成的童谣,让学生进一步亲近闽南文化,激发对第二故乡语言的热爱之情。

二、现场快乐游戏,感受闽南文化魅力

游戏小组成员现场展示游戏玩法。

师:你们玩这些游戏时开心吗?

生:开心。

师:你们平时在什么时候玩这些游戏呢?

生:下课的时候,还有阳光体育活动的时候。

师:看到同学们玩得那么开心,我忍不住想加入你们了。你们猜老师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什么?(师边展示边念童谣)

生:跳皮筋。

师:你们小组哪些同学也会玩这个游戏的请举手。

随机指名同学作答。

师:你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生:敢!

师:你真自信,老师欣赏你!

师:台下的同学随意说出一首童谣,我们边念这首童谣边跳,顺利跳完算过关一级。每晋升一级,皮筋的高度从脚踝起相应上升一个身体部位,直至头顶。

„„

师:跳皮筋时,除了可以边念童谣边跳,花样也可以自己创编,老师期待你们课后玩出更多的花样。

„„

评析: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可以满足人自由活动的需要,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培养和发展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途径。而闽南传统游戏不仅有趣,还是闽南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依托此次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孩子们走进传统游戏,让学生在实 2

践、体验中创新,并与学校的阳光体育相结合,实现学校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整合,且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既是对闽南童玩的保护和传承,又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和实施的要求。

三、自制传统玩具,享受闽南童玩乐趣

师:一边做游戏一边念童谣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呀,希望同学们能创编出更多的戏谣,让我们的游戏更有趣!比游戏更有趣的还有(玩具)请你们把带来的玩具高高地举起来。

随机采访小组成员。

师:你的玩具是什么?用什么做的? 生:我用写过的废纸折成了一个纸风车。 师:这个纸风车怎么玩呢?

学生现场在教室跑起来,风车转动起来了„„

师:我发现你们今天带来的玩具,制作材料都是废物利用,有的是废纸做的,有的是空饮料瓶做的,有的是毛线做的„„非常环保。同时,我还发现每个同学都有个一样的纸玩具——“东西南北”(高高举起),谁能现场教大家折,并现场教我们玩吗?

„„

评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孩子玩的时间越来越少,户外活动也越来越少,现代化玩具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很多传统玩具逐渐消失,孩子们沉迷在手机、电脑等网络游戏中,不仅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者还导致性格的扭曲。在该实践活动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实践探索、亲身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制传统玩具,在亲身体验中快乐玩耍,享受到闽南童玩的乐趣,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价值。该小组成员自制的玩具,如毛线毽子,纸风车,纸电话筒,铁罐子做的踩高跷„„虽然有的较为粗糙,有的非常简易,但从每个孩子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的快乐,我想这就是玩具的意义,给孩子的童年带去乐趣。

总之,在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到消失在生活中的乡土童年文化与童玩,重温精彩的童年生活,还通过动眼、动口、动手体验“昔日”的童年趣味,并从中深深感受到闽南童玩的历史与传承,激发学习乐趣,使绵延千年的古老文化在一双双小手中得到传承。同时,孩子们在有趣的闽南童玩中培养了团结协作意识,在分享中提升表达、探究、合作等学习能力,激发了对闽南文化的热爱之情。

【案例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拟定适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活动计划,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有趣的闽南童玩”主题活动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因此,该主题活动的实践,老师只需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鼓励其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整个单元主题的实践活动。

此外,“闽南文化进校园”是我校的办学特色,“走进童谣 亲近闽南”则是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进一步亲近闽南文化,不使非物质文化瑰宝失去传承,我们依托此次综合实践活动,利用有趣的闽南童玩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学会念唱几首朗朗上口的闽南童谣,学会制作几个有趣的闽南童玩玩具,学会玩耍几种有益身心的闽南童玩游戏„„切身地感受到闽南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在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能根据自己 3

的探究实践成果,小组合作,自编自演,有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戏谣创编节目,或是创编新戏谣;有的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玩具选择喜欢的进行制作,或是改造旧玩具;有的实践玩耍喜欢的小游戏,或是创编新游戏„„一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也许展示的成果较普通,形式较单一,但却是孩子们自编自演的劳动成果,而且每个小组在成果汇报时也各有出彩的地方,如戏谣小组能创编新戏谣制作成书签,玩具小组当场制作“东西南北”师生同乐,游戏小组把所学的闽南童谣带入“跳皮筋”游戏中,我想,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那就是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己,树立自信,培养了动手、实践、探究等能力及团结协作意识„„相信,通过本次“有趣的闽南童玩”主题活动的探究实践活动,同学们对闽南童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有趣的闽南童玩将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童年生活,不管来自哪里的学生,也将对闽南文化心存一份热爱之情。

第三篇:了解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主题由来:在学习《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身边的传统”时,学生们的漠然反应体现了他们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知之甚少。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了解中华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有了这样一个主题。活动目标:通过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春节的一些习俗活动,感悟春节中的伦理、情感、文化、信仰等内涵。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动内容:参与并描述春节某一个习俗活动的过程,然后谈一谈对这一习俗的看法,最后自拟题目写成一篇短文。活动方式:以个人参与活动为主。活动过程:积极参与“过春节”各项活动,有选择地确定某一习俗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并查找资料明确这一习俗的发展变化。交流汇报:假期回来以班级为单位,以自评、互评的方式评出最佳,然后在全年级展示。活动评

1、各个小组要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有具体的活动安排,调查过程描述清晰。

2、调查报告主题明确,调查内容详尽,报告中要充分体现主题特色,报告形式多样(文字、图片等),能够以幻灯片形式或网页的形式展现更佳。附过程管理表格:主 题组 长组员分 工活动过程(适合于七年级学生)

第四篇:“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感悟

教育学会第十九届年会送评论文

追求创新,勇于实践,体验快乐

----“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感悟

论文摘要

“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使全体队员在活动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这些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学生们不仅认识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而且锻炼自己的胆识,培养了多种实践能力,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收获快乐。

关键词:桥梁文化、合作、实践、快乐

追求创新,勇于实践,体验快乐 ----“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感悟

水乡番禺四周江环水绕,境内河网纵横,是珠三角桥梁最多的地区,具有相当丰富的桥文化内涵。为了让学生关心家乡的桥,了解家乡的桥,增加对桥的文化底蕴的理解,我校组织学生开展“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系列活动,引导队员们去观察桥、拍摄桥、思考桥、研究桥,每个学生都在自己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去寻找值得自己去探究的内容,由此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

2005学年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喜好,选择开展了“我是番禺桥梁小博士”的综合实践探索活动,引导学生“看桥”、“说桥”、“写桥”、“画桥”、“摄桥”、“造桥”、“探究古桥”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学生们不仅认识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而且锻炼自己的胆识,培养了多种实践能力,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收获到快乐。下面谈谈我在“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一、“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精神

我们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深受家长的宠爱,致使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喜欢用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视自己的优点。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与人的相容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合作”已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重大课题。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了让学生了解番禺的桥梁,我在“我是番禺桥梁小博士”的综合实践探索活动中,以六个学生为一组,每一组重点调查一座桥,了解其它的桥。小组成员在调查拍摄研究这些桥的过程中,分工合作,“齐参与、齐动手、齐动脑”,使事情事半功倍。如作访问时,几个人合作,一人采访提问,一人作笔录,一人拍照,另一人录音,彼此配合,互相取长补短,谁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一位平时特捣蛋学习又差的陈立同学,这一次“德兴大桥”全景的拍摄就是由他完成的,他“急中生智”躲过保安的视线爬到国土局大楼的顶楼才拍摄到的,那天下起雨,他全身淋透了,可他高兴极了,因为他组上的成员都夸他有"敬业"精神!是呀,只有让学生尝到了"甜头",学生上才可能做到自主。学会了合作,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看,各小队的队员在队长的带领下,根据身边的有利资源,运用了各种手段。如“智慧”小组采用拍DV的方式拍录了洛溪大桥,“NO1”小组的一位家长是导游,他们就让家长教他们学做导游,“EQ”小组则有位电脑能手,轻而易举的在网上查到了资料„„当然,学生最多用的还是实地的调查访问,在这次“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知道了许多调查的途径,尤其是自主探究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开展这次“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合作地重要,并在实践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就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让他们的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学生才会产生对知识探索的需要,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在不经意中树立起来。例如:“细看市桥大桥”的阶段性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倾听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如晓彬同学:“我家住在华景新城,我爸每天送我上学都要经过市桥大桥,早上7:25分,市桥大桥开始塞车,手推车、摩托车、小汽车、公共汽车堵在一起,排成一条长长的车龙„„”敬彬同学:“南区不是已兴建德兴大桥和西丽大桥去减轻市桥大桥的塞车问题吗?”晓彬同学:“这与市桥大桥的地理位置有关。”敬彬同学:“你是怎么知道的?”晓彬同学:“我是从番禺桥梁网中的专家述评中知道的。”又如颂和同学讲述了自己到石基跨龙桥,感受到石基跨龙桥的造工精湛。颂和同学说:“跨龙桥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裂缝。”杨烨同学说:“那我们可要继续保护家乡的古桥建筑呀!”颂和同学说:“对,跨龙桥最多可出4个裂缝,如果出5个裂缝就会塌了。看来,我们得发一份致番禺人民的倡议书,让大家一起保护跨龙桥,让跨龙桥继续使用很多年。”韩诺同学马上站起来问:“那倡议书怎样写呢?”颂和同学:“具体怎样我也不清楚,回家我上网查查资料再告诉你好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看到孩子们因为自己发现问题而兴奋得发红的小脸,我体会到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放飞心灵之鸟的广阔天空。因为学生感受到生活而忘记了在课堂才有真切的感受,才有可能从自己的情感体验中提出问题。

三、“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番禺桥梁文化”综合活动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例如:“走进市桥大桥”的活动中,学生为了更直观、更形象地表达出市桥大桥的塞车情况,运用了数学统计图。又如在“我是番禺桥梁小博士”的成果展示会上,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桥梁的喜爱。会写书法的,抄录了古桥上的诗,用各种字体写好并一一装裱起来;喜欢画画的,水彩、水粉、油画通通上阵,他们画不完番禺的桥梁,画不完心里对番禺桥梁的赞美;会拍照摄影的,拿起了相机拍摄各种角度、时辰不同的番禺桥梁;会写文章的,用文字表达了对番禺桥梁的赞美;语言能力强的,编起了“话说番禺桥梁”国语版,准备策划番禺旅游推介会用;电脑技术强的,制作了番禺桥梁的网页;会绒绣的,用针线表现了的各色番禺桥梁;心灵手巧的,更是用木材、纸皮、泡沫塑料、吸管、牙签,甚至是肥皂做了各种各样的番禺桥梁„„我在课室后边布置了一个孩子们自己的番禺桥梁文化陈列室,把孩子们制作的各式各类桥都陈列了进去。上述这些活动使品德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培养了他们各种兴趣。事实证明,将品德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品德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品德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综合实践能力。

四、“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为了得到所需信息及资料,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如采访、上网、调查、阅报等,但学生普遍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胆小怕事,不愿与陌生人主动交流,缺乏自信心。不能勇于自我表现,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如“我是番禺桥梁小博士”活动中,有的学生采访市桥大桥的路人,第一次碰壁了,原因是这些学生没礼貌,路人不理睬他们。回来后学生不气馁,向老师请教,吸取教训,终于达到了采访的目的,从中懂得了与人交流时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又如:不久前,为了加强市桥大桥的安全,区政府要重修市桥大桥。因为参与了“番禺桥梁文化”的综合实践系列活动,同学们对桥的消息特别关注。他们一听到消息,赶紧查找有关修桥的资料,有的策划如何扩建市桥大桥,有的策划把市桥大桥改成平桥,更有一个探究小组拿出了一个详细的重建方案交到了有关人员那里。区里的领导笑着说:“番禺的娃娃爱番禺,才这么关心市桥大桥的重建啊!”

通过“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对家乡的桥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热爱家乡的教育于无形中得到升华。这次的活动把德育与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把家乡的桥梁文化与学生的个人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把培养家乡的桥梁文化认同感作为培养中华民族文化的切入口,把学生求知的触角和学校德育的实践活动从学校伸到了校外,伸进了社区。在“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的,对家乡的桥梁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因此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了解了番禺桥梁,知道了番禺桥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时也知道只有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建造更现代化、更美丽的桥。

五、“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张扬学生个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激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些原来不爱写作的学生开始热爱写作;使上课不爱发言的孩子,汇报起活动成果来,滔滔不绝。如朗轩同学是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他脑袋笨,在班上他也很少说话,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走进市桥大桥”活动中,他搜集了很多有关市桥大桥的信息,并且通过上网下载了一些有关市桥大桥的图片、照片,还给大家人提了改造市桥大桥的建议。在班上汇报时,朗轩同学同学第一次大胆地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告诉大家,并且说得非常流利、自信,大家给了他雷鸣般的掌声。他在日记中写道:“老师,参加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课真好,我第一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我真希望以后我们能经常参加这些活动。”的确,“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使每一位学生体味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让学生不自觉地在探究中思考和体验、感悟,而这种感悟和体验的效果,无须证明,这些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成功的喜悦,甚至失败的挫折,都能让孩子们产生自信、培养意志。而“番禺桥梁文化”综合实践探究性活动中所培养的综合能力更能让孩子们受益终生,将来他们踏上社会,相信这些仍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形成他们独特的经历、体验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池凤仙《寻找桥乡文化之根》

2、 张秀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苏泉月《开放、探究、实践——谈<家乡的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

第五篇:综合实践案例:对联的文化研究

走进对联,传承文明

——关于对联的综合实践案例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石横镇南大留小学张金兰

一、活动背景及总体介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联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国文化,发展至今,更显其精妙与独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逢过年还保留着贴春联的习俗,在一些旅游地也经常能见到对联,但现在的孩子由于对这种文化了解甚少,所以显得莫不关心。小学语文第七册有《春联》一课,学生通过学习已对春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些学生提出来,他们还发现有些人家墙壁上也挂着类似春联的句子,砌新房上梁时也要贴,那么这些是不是也叫春联呢?他们觉得了解的还不够深入,还想进一步了解。为进一步宏扬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通过活动,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对联,了解中国的文化。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对联的起源、形式、类型以及有关对联的故事等。

2、在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有能力的学生学写一些简单的对联。

3、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6、通过小组合作的集体研究,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7、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懂得生活中中处处有学问,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选题分组

1、谈话激趣

大家通过学习已对春联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类似的句子?这些也是春联吗?

通过讨论,学生得知这些不叫春联,而是对联,春联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2、师出示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教师这里有一幅奇特的对联,有谁能读一读。

请学生读一读。

3、这幅对联应该怎样读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师讲述有关这付对联的故事。

4、你们还想了解对联的哪些方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板书出来。

6、整理问题,进行归类,生成研究主题。

(对联的历史、对联故事、怎样写对联、对联的类型„„)

7、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小组,确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设计研究方案。

(二)商讨小组活动计划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组,民主选定组长。

2、讨论小组分工,聘请指导教师,撰写小组研究计划书。

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根据你们确定的研究主题,你想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你所要的信息。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归纳获取信息的途径:

1、上网查资料

2、图书馆找资料

3、书店买一本有关对联的书。

4、访谈村上写对联的人或老师

5、把人家贴在门上的对联写下来。

6、请专家作讲座。

7、打电话给亲戚、朋友。

(四)师小结

希望每位同学在研究中能发挥自身的特长,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取得能力和知识的双丰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形式,分组进行研究。

1、调查访问(学生以照片、录像、录音、记录等形式记录采访过程)

(1)、访谈有关老师。

(2)、采访村上写对联的人或自己的亲人。

对联研究访谈记录:

研究主题:对联的用处

访谈对象:张老师

访谈时间:2012年10月28日

访谈地点:学校办公室

具体内容

问:张老师,我们如今哪些地方还用对联?它们有什么用?

答:用对联的地方还是比较多。如在过年时,家家户户在门上要贴春联;人们在结婚的时候,要在新房门上贴婚联,以祝愿新人幸福美满;再如有老人祝寿时,要在中堂上挂寿联,来祝愿老人与天齐寿。

问:我还看到有些人家在一幅画的两旁挂对联,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堂,主要来显示主人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修养,对联的内容通常要和画的内容相配。

2、查找资料(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材料记录的方法)

(1)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或教学生用“百度”网站搜索有关资料。

(2)让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资料。

(3)有条件的学生到书店购买有关书籍。

(4)找找身边的对联,到村上把人家贴在门上的春联收集起来。

3、填写研究记录

对联研究记录:

研究主题:妙联巧对

研究人:张亚茹、张瑞琪

研究方式:查阅书籍

资料来源:楹联世界、家中的书籍

研究时间2012年11月3日

研究地点:家中

具体内容: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由数字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对仗工整、音韵优美的特点,故享有诗中之诗的美誉,许多妙联巧对,更使人赞叹不已。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心得体会

原来我对对联一点也不了解,即使看到了也没有仔细去读,现在通过研究,觉得很多对联写得非常精采,我国古时候的人真厉害。我越来越喜欢这些对联了,我去公园也看见有些亭子的柱子上写着对联,但那些字我不认识,看样子我还要继续努力。——张瑞琪

(二)阶段性反馈交流

1、各小组整理收集到的材料。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并说说是采用怎样的方法收集到的。

3、谈谈在研究中所碰到的困难,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4、调整自己的计划。

5、写反思日记。

6、组织阶段评价。

首先,每位学生对照自评表,对自己在活动是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展开组内交流,同时小组成员对他进行组内评价,并提出建议。然后指导教师根据其表现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价。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一)谈话导入

通过这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同学们一定收获不小,你们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成果汇报展示

1、妙联巧对组汇报。(部分)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对联的故事,如:《王羲之妙书春联》讲的是: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写了一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上。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是此联一贴出,便被人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王羲之也不生气,又写一付贴上,内容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没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眼看左邻右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家门前空空,急得王夫人催着王羲之想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又写一付,但此次只贴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里又有人来揭了,但一看,这付对联实在不吉利,只能溜走了。早晨刚亮,王羲之亲自把另半截贴上,大家一看,此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手称妙。

我们小组还收集了许多奇联妙对,今天先考考大家,看大家的水平如何。请在下面的对联中填入动物名称,组成对联。

(1)江水腾()影,春晖照华年。(龙)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扬鞭策()入新岁,举杯祝酒迎来年。(马)

(4)一马当先辞旧岁,三()开泰贺新年。(羊)

(5)()啸青山千里秀,风拂翠柳万户春。(虎)

(6)风拂杨柳千山绿,影随玉()万户春。(兔)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遇到一位年过百岁的老人,令他十分惊奇,乾隆出了上

联,纪晓岚略加思索便对出了下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同学们,你知道这位老人有多少岁了?

2、对联写作组汇报。

我们通过活动,已基本掌握了写对联的一些要求,并且也学着写了几幅对联,现展示给大家看,请多提宝贵意见。(学生把自己写的对联贴在黑板上)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把自己勤奋读书的感受或经验写成对联,以鞭策自己,激励别人。现在把这些对联送给大家: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在学生认真听取各组汇报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听了他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他们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2)、听了他们的汇报,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三)组织评价。

首先,对照评价内容,让学生用描述性语言进行自我评价;其次,课题小组成员通过观察、记录等对小组成员进行口头评价;然后通过家长问卷让家长进行评价,接下来由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活动档案袋等作出鼓励性、协商式评价;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作出对自己的终结性评价。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有关对联的知识,但还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

,参与到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展示自己,相信大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活动的结果与评价。

活动结束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了评价。我认为,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但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精心策划、准备、实施,使他们明白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接触社会,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在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辛酸,困惑的苦恼,获得的艰辛,所有的这些,锻炼了每一位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并培养了顽强的毅志力和责任心。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五、学生的收获。

1、发挥了自主探究精神。

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内容,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得知识,而且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了社会,通过主动的探索,去发现和体验。

2、学生学会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明白了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很多,如查阅资料、网上查询、实地考察、采访专家等。在收集了许多信息的同时,他们对这些信息要进行筛选、分析,并进行归纳。从而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得到培养。

外出活动、课间讨论要交流,课堂上谈自己的方案要交流,对别人的方案提意见或建议要交流。采访对方,要对方合作;制定方案,要小组合作;课堂上要

与老师、同学合作;课后要与同学、家长合作。

4、增进了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在活动中,有的学生挨家挨户把门上的对联抄下来,有的学生到镇文化站去采访;有的去向一些经常写春联的长辈讨教等等,所有的这些,增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六、指导教师的认识和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门新型课程。基于这一理念,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共同开展了“对联”这一活动,在活动中有了更深的体会。

1、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体现活动的自主性。

这次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尊重了学生的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主题的选定到小组成员的确定,再到聘请指导教师,制定活动计划等,教师只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没有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

2、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体现活动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的核心。此次活动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实践活动,在采访、查阅、了解、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观察生活,养成收集信息的意识、习惯学生每天生活在社会中,可接触到很多信息,而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生活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从生活中收集信息,能使他们养成自觉搜集信息的习惯。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出新的信息,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4、突破学科之间的隔阂,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础特性。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来自于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在这次活动中就包括了语文(创作对联)、书法(写对联)、历史(对联的起源)、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围绕着“对联”这个主题进行了综合、重组,使学生对“对联”有了全方位的认识。

5、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课程的互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在将预定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开放的活动中,师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依靠大家的共同智慧和创造精神,在活动中共同成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综合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下一篇:综合实践课程评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