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存量项目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盘活存量项目范文

盘活存量的关键

“盘活存量”最大的难题在于解决好存量问题资产。一方面,在外部筹资环境不宽松的情况下,部分银行短期内无法筹到必须的资本数额,加剧了潜在不良贷款的攀升。另一方面,资金利用效率低进一步导致有效投资不足,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以及资本回报率的快速提升之后,中国总体资本回报率普遍出现了下降,而短期内又缺乏新兴技术和产业变革来提振资本回报率。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十条”正式出台,让“存量改革”路线浮出水面。“金十条”明确将采取十项措施“盘活存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凸显出中国高层要扭转资源错配,推动“存量改革”的决心。

近一时期以来,可以说,围绕盘活财政金融资产存量,降低债务水平、降低杠杆率,优化资本结构,中国正在寻找推动下一轮改革的突破口。

当前,我们所指的“盘活存量”中的“存量”到底是指什么?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指的是经济体的资产负债总规模及结构状况。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一国经济健康状况的好坏和发生危机的概率,并非体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而是集中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可以说,从资产负债存量的角度去审视中

1 国经济,对于识别国家和部门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错配、期限错配、资本结构错配等风险,以及风险如何在各部门间传递找到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基本分析框架。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都是资产负债表危机。从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亚洲金融危机(1997)、到后来的俄罗斯(1998)、巴西金融危机(1999),再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仍在进行中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08年后中国地方债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不断累积所导致的的资产负债表恶化也是如此。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4万亿”刺激经济增长计划衍生出来28万亿的投资存量。在投资扩张的推动下,对资金有饥渴症的地方政府通过表外贷款、银行间债务融资等形式与其对接,大量资金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不仅导致了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大幅降低,也导致了包括政府、居民、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部门负债率大幅上升,资产负债表出现明显恶化。

今年以来,伴随着实体经济下行以及债务率持续攀升,大量资金更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根据央行金融统计数据,2013年一季度表外融资增加2.02万亿元,同比多1.33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32.8%。

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表外融资、债券融资的大幅增长,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和宏观经济产出形成了极大

2 的反差和背离,释放出来的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和虚拟经济内自我循环,导致“金融空转”之势却愈演愈烈,其中大量资金逐利房地产领域,因为房地产价格的持续攀升为资本提供了持续不断地投资回报。

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监管套利”也不断出现,企业从银行贷款和债券市场获得的资金以其他形式(如信托、委托贷款)被转贷,导致资金量与经济增长出现严重的不匹配。因此“纠正资源错配、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金效率”是“盘活存量”的重点与核心。

然而,“盘活存量”知易行难,“盘活存量”最大的难题在于解决好存量问题资产。首要的是如何把流向虚拟经济领域以及沉淀于不良资产及产能过剩领域的存量资产盘活起来。

一方面,受地方政府平台贷款质量波动、房地产贷款质量波动影响,部分银行拨备压力逐渐增大,资产质量波动反过来又影响银行的利润留存能力,在外部筹资环境不宽松的情况下,部分银行短期内无法筹到必须的资本数额,加剧了潜在不良贷款的攀升。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银行(2.68,-0.04,-1.47%)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银行业“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余额为18675.39亿元,占总贷款比重为2.87%。尽管“两高一剩”贷款较以往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今年以来产能过剩进一步蔓

3 延,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银行资产质量受产能过剩贷款拖累比较严重。由此,资金利用效率低进一步导致有效投资不足,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

隐性不良资产的处置也是“盘活存量”的一个大挑战。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隐性负债问题,隐性负债是中国面临最大的中长期风险,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核心,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完整的隐性担保体系。

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欠款、挂账和担保产生了巨大的非显性债务。由于各级政府间偿债职责不清、事权界限不明,一旦累计的债务风险超过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势必逐级向上转嫁偿债风险,直接危及中央财政安全。此外,以金融不良资产及其转化形式存在的或有负债,主要包括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其它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不良资产,以及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新形式的或有负债。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以及资本回报率的快速提升之后,中国总体资本回报率普遍出现了下降,而短期内又缺乏新兴技术和产业变革来提振资本回报率。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回报率的下降和庞大债务负担,也使得居民和政府部门扩张信用的需求显著下降,资产增速放缓,而负债增速上升导致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逐步显露出

4 来。

因此,盘活存量的根本在于解决好存量问题资产,建立稳固的资本结构,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是核心。

第二篇:挖掘潜在资源盘活城市存量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营城市的工作思路是:在准确定位城市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市场为载体,以资源为动力,扩充城市外延,整合城市功能,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不断营造竞争态势,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宰、社会主办”的经营城市运作机制。

一、用足增量资源,加快土地配置供应的市场化

经营城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产,把自然资源变成政府滚滚财源。当前,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五统一”:

l、统一规划。建立健全功能定位、交通、市政设施、房地产开发、预留用地各项专项指标体系,对重要地区、重要地段的开发建设实行控制、引导和规范,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改革现行的“先立项、后给地、再规划”的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先按照城市规划功能分区的要求,确定出让土地的使用性质,再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及基准定价等,最后通过竞争确定土地使用权和开发权,做到“先规划、后得地、再立项”。

2、统一收购。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由市城建投资公司或土地储备公司代表政府,负责统一收购经营城市土地。一是收回至今尚未使用的,原行政划拨而按现行规定应实行有偿供应的土地;二是清理收回开发商征用多年未开发建设,出让合同到期的闲置的地块;三是收购“退二进三”或破产、搬迁、困难企业的土地;四是收购因城市建设撤销村民小组建制的剩余土地;五是清理违法使用的土地;六是收购根据规划要求,近期具有成片开发价值的土地。

3、统一储备。对收回储备的土地由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或土地储备公司负责筹措资金,统一组织拆迁,实现“六通一平”,达到地面无障碍,地下有管网,甚至栽上草坪,种植花木。把“毛地”变成“净地”,把“生地”炒成“熟地”,把“闲地”建成“俏地”,“包装”上市,待价而沽。通过适当储备土地,使土地始终成为短缺商品,从而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

4、统一调控。由国土管理部门对城区土地分等划级,加大级差地租。由城市规划部门拟定每年的土地出让规划,确定供地规模、供地位置、供地时间,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对纳入出让规划的土地实行红线控制,被红线储备的土地严禁占作他用。

5、统一供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需要,按照从严控制、限量批租的原则,有计划地出让供应土地。今后,城市建设用地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如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可以划拨供地外,一律实行市场化配置,对工业用地实行低地价政策,可采取协议出让、租赁、作价入股方式供地;对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和商业、金融、娱乐、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方式供地。

二、盘活存量资源,推行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化

经营城市的核心在于使静止的城市资产变成富有活力,可产生新价值的城市资本。

l、加快固态向动态的转变。把凡是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公厕、垃圾场、候车亭、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供热气站、燃气供应站和各类市场等固态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能租则租,能抵押则抵押,把实物形态转化成价值形态,把死钱变成活钱。

2、加快无形向有形的转变。对城市的户外广告标牌,公交线路经营权和停车场(点)、水面、园林环卫设施等公共产品的经营权,对道路、桥梁、公园、广场、雕塑的冠名权,对占道经营权、垃圾清运权、街道场地保洁权等无形资产,可以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推向市场,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3、加快共享向共建的转变。城市公用设施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式、公众式的,其共享性呼应其共建性。因此,要将基础设施全部面向社会招商,不论法人还是个人,不管内资还是外资,都可以通过竞争从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并享受相应利益。推进城市公用设施的有偿使用,可采用转让、股份制、资产受益抵押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建设;鼓励和支持个人、企业捐款、集资修建道路、景点、公厕等公共设施;鼓励外来施工队伍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贡献。

4、加快经办向经营的转变。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经营城市的实施单位,要抓紧运转,迅速盘活存量资产,由承办建设项目转向经营建设项目。当前,要对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归集,能够实行资产分离和经营的资产要尽可能地作为资产投入公司,以增强公司的资产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闲置资产的直接融资和经济效益。要按照市场规律管理、经营城市资本,形成城建资金的投入回报机制、贷款偿还机制、资本增值机制、业主受益机制,提高企业“自筹、自用、自还”的投融资能力,壮大城建市场主体。

三、扩张区位资源,实现城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随着城市设施建设、城市规模扩大和区位条件变化,将会生成许多可以经营的新资源。当前,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不断探索经营城市新思路,把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通过区位伸展,实现区位资源的扩张。

大力置换资本。围绕社会事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地处市区商业繁华地段的学校、医院等单位地产进行重新整合,把沉淀资本置换出来,按照功能分区要求,逐步将学校、医院集中迁入规划好的文教卫区。围绕城市规划的调整,鼓励宿豫县、宿城区采取产权置换的方式,把老城区的机关办公用房等存量资产变现变活,从而推动新行政办公区的建设,形成新的区位空间。

努力营造“洼地”。通过精心策划,在城市的各个部位,打造若干个潜在的“洼地”,吸纳建设资金,使土地与空间升值。今后,要在新老城区选择不同的区域,注重培育特色,包括做大皂河镇的旅游品牌,做优晓店镇的生态品牌,做强洋河镇的工业品牌,以极点带轴线向外扩散,形成滚动式、连锁型系列开发,逐步建成仿古商业区、商业步行街、滨湖美食城、度假休闲中心等,做到规划一片、开发一片、建设一片、美化一片,使土地不断升值。

借力“腾笼换鸟”。对中心城区内的污染企业、亏损企业、扰民企业、破产企业要进行有计划的搬迁,逐步进入规划中的工业园区,将腾出来的黄金地段精心规划,重点用于商贸、金融、房地产等产业,凸现土地的级差地租。

四、营造环境资源,打造城市形象品牌的特色化

宿迁是一座千年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产,将市场化机制引入这个领域,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l、经营文化产业,大做历史文章。要结合现有的历史文化景点的保护、恢复、开发,面向市场,广泛进行招商。对历史上知名度较高的传统商业街区,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建成一批以秦楚风貌为特色,以传统商业、饮食文化、人居文化为内涵,集旅游、商业、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传统建筑街巷。要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大做特做项羽文化、酒文化、运河文化、古黄河文化的文章,彰显文化底蕴,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2、经营旅游资源,大做自然文章。

要树立旅游产业化开发经营的观念,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创新旅游体制,组建旅游集团,企业化运作旅游产品的策划、促销和市场开发,重点培育精品旅游线路。迅速编制全市旅游开发规划,市县一体,统盘谋划,整体运作,对外统一宣传。运用市场杠杆,加紧开发建设古黄河风光带、运河风光带、六塘河生态保护区、骆马湖风景区、峰山森林公园。

3、经营环境资源,大做形象文章。优化环境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要把城市环境建设、形象建设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支点,直接进入经济运行系统,走环境立市,经营强市之路。继续实施“绿化”工程、“治水”工程、“整容”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形象。

第三篇:企业文化:要注意盘活存量

当前,企业文化整合要特别注意盘活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存量。拿中央企业来说,中央企业具有丰富的企业文化存量。中央企业在长期发展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反映时代要求、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培育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推动制度创新、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企业文化存量盘活,就是要守住企业的根,不忘历史的本,使企业文化一脉相承。具体来讲,就是要注意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本企业长期形成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对原有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进行整合和提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继承中创新、在弘扬中升华。企业优良的历史传统是经过企业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企业价值理念的历史来源。从企业的历史传统中去开发企业价值理念的基本要素,可以通过收集企业既往发展资料、了解企业发展重大事件、发觉典型人物故事、收录企业格言警句等方式获得参考。有学者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人生”,因此,回顾企业发展史,提炼企业历史精华,是使得企业精神文化能够更深入地反映和代表企业特质的必然要求,也是使得企业所倡导的优秀精神文化更易于深入人心,迅速获得企业员工认同的现实途径。

企业优良传统是企业文化的存量资产。但是,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构建中,却丢掉了根,忘掉了本,一味求新求洋,忽视了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味追求文字华丽,缺乏深层次、内涵性的东西;一味效仿照搬,失去了本企业的个性特色。这样“构建”出的文化,与企业员工难以产生心理契合,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文化于根”,讲的是企业文化建设要突破“引进、移植、组装”的误区,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进行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我为主,适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构建企业文化,不是在一块空地上“塑造”,而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提炼、提升和明晰”,因此,着力点要放在“固本强基”上。纵观近20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应该承信息来源湖州人才网,更多资讯请上湖州人才网。

认,我们偏重于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借鉴,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本企业优秀文化挖掘、提炼不够。

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企业长期艰苦奋斗、辛苦努力锤炼出来的,并始终在企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整合企业文化,首先要把本企业特有的优良传统和习惯心理等科学总结,从中提炼出切合实际又最具特色的精华作为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为职工所经历、所实践、所熟知,因此,也最有感召和激励职工的作用,这样就自然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

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构建个性企业文化的关键环节 。企业文化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熏陶和孕育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对传统文化具有继承关系,主要表现在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本企业优良传统的继承。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企业特色和体现个性,就不能舍弃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挖掘自己具有个性企业文化的着力点。只有从文化传统中提炼出为现实的企业文化可用的养料,个性企业文化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民族文化也是应该盘活的企业文化存量,整合企业文化,要注意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企业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的文化。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注重研究中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将其优秀的文化精华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丰富养料,使个性企业文化建设获得巨大的源头活水。

盘活企业文化存量,就是要秉承本企业的优良文化传统,保持和发展本企业的优良文化,把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连结起来,使人们的思维行动有一个“基本准线”。如果企业的基本原则、基本思想经常变化,就难以形成个性化的企业文化。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保证企业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企业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不断从积小形象到树大形象,让优秀文化得以不断地发扬光大。

信息来源湖州人才网,更多资讯请上湖州人才网。

第四篇:资产证券化将助力存量盘活

据报道,截至7月28日,中国四大行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仅1960亿元,较之前一周负增长260亿元。而在7月首周,四大行新增信贷投放为1680亿元,因此,就算加上月末信贷投放冲刺的惯性,整个7月信贷增长的数字也不容乐观。

信贷收缩的背后,隐藏的是存款季节性大流失。四大行存款在月初已经大规模流失万亿元,月末存款增长仍然乏力,单周增加仅600亿。截至7月28日,四大行存款负增长9500亿元。7月30日,中央银行重启170亿逆回购,也间接反映出月底流动性紧张及央行出手维稳的意图。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决定了下一步宏观调控的走向。会议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要求“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

这就意味着今年下半年的宏观政策总体将延续年初确定的思路,继续“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由于此前决策层的多次讲话均谈及“没有更多条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可见未来货币政策将维持中性,通过降准降息进行全面放松的可能性不大。

受到6月钱荒风潮的影响,大规模的套利行为将成为下半年监管重点防治的对象,社会融资规模的构成是否会发生明显变化,也将是未来关注的焦点。那么,在信贷增速回落的情况下,如何才会恢复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呢?

专家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为盘活存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此前出台的“金十条”中,明确提出资产证券化常态化。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为了盘活银行存量资金,现在中国的体系有60多万亿贷款,如今每年到期的中长期贷款大概十几万亿,十几万亿贷款里如果能将一半盘活,就可以有5万亿到7万亿的资金从存量资产转向新的领域。

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监管机构目前正在拟定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的相关政策,相信在不久以后,信贷资产证券化将成为银行的一项常规业务,并不再受此前试点额度的限制。

第五篇:房地产也要盘活两个存量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前6月全国房地产行业在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销售情况及资金状况等方面均呈现出增长态势。房地产业整体平稳向好,下半年调控压力有所增加。面对新形势,用好房地产市场增量,盘活房地产市场存量,打破供求失衡的格局已成当务之急。

房子和其他商品一样,价格取决于市场供求。当前调控思路大部分是从需求端入手,想通过抑制不合理需求来平抑房价,如限购、限贷等典型干预需求的 措施。虽然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善、解决供需矛盾,反倒出现了空置率高企,存量房待价而沽、坐地生财的情况。这也是房价陷“屡调屡涨” 怪圈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住宅市场,由于持有成本不高,各地均有一定数量的住房被囤积、闲置等待涨价。盘活住房存量,实际上是一种供给结构的改善,增加持有环节税费, 迫使存量闲置房进入市场,将有利于市场流通,缓解供求失衡的局面。当下政府调控的关键是要增加住房供给、疏导需求,引导存量和增量共同入市。

和住宅市场存量一样,土地市场存量也亟待盘活。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土地市场持续活跃,知名房企频频出手,多地频现“地王”,土地价格也持续攀 升。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显示,上半年,全国300个城市各类用地平均溢价率为14.5%,较去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用地溢价率达17.4%。

在这样的背景下,盘活存量无疑有利于遏制土地市场的躁动和地价的持续上行。实际上,国土资源部曾多次剑指闲置土地,但效果一直不彰。长期以来, 在“土地财政”的驱动下,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已形成一种特有的“共生”关系。对开发商来说,在房价上涨和土地越来越少、升值越来越快的共同预期下,囤地时间 越长赚得就越多;而开发商囤地助涨地价也是不少地方政府所乐见甚至是期望的,这是调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31日,全国闲置土地3.55万公顷,其中房地产闲置土地1.07万公顷。盘活如此庞大的存量土地,必须斩断土地闲 置中的利益链条,加大对地方官员的问责力度。如此,可大大缓解目前市场供应量偏紧的状况,有利于引导市场的理性预期,平抑持续上涨的地价、房价。

事实上,部委层面已经有所动作。国家税务总局近日下发通知明确,研究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国土资源部也明确表示,下半年重点查处闲置土地,并在土地利用动态巡查试点城市做法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利益盘根错节、积弊已深,其调整必然要依托自身的转型和系列改革。在“去行政化”的大调控方向下,一方面,应稳定 市场预期,强化既有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另一方面,应加速推进城市住房信息系统联网、房产税试点扩围等长效调控机制的建设,从而真正盘活房地产市场存量,缓 解供需矛盾,促进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培智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品牌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