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

2023-06-25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

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有两段材料导入新课 【讲述新课】

一、 人民教育的奠基(课件4—7)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学生看书,指导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老师概括: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思考:开基创业经历了怎样(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2.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成就(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学生思考: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 **中的教育(课件8—12) 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

教师讲述:“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1、原因:“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影响: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 教育的复兴(课件13---19)

教师: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 学生看书,结合对文革结束后对教育领域的认识理解,

(一)归纳中央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措施。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5、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合作探究】你觉得当代中国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对此你有何建议? 老师概括:

(1)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低于主要的发达国家、而文盲人数还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2)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3)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西部和农村教育相对较弱 【课堂小结】

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板书设计】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二、**中的教育

三、教育的复兴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2010级历史学专业

学号: 100301024 姓名:瞿文琼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高中历史必修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3(必修)》第三单元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单元第二课,本课分为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和元曲已经明清小说三个方面,系统地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的不同发展形式。《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

2.通过组织号召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3.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及时代特点;了解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反映;使学生将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背景紧密地联系,更好地去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

依据: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在中学语文课上早已经学过很多,但在历史学科上是有所不同的,必须将对诗歌的理解从文学性转到历史性上来,与历史背景相结合,从而更全面的了解所学朝代的社会状况。

突破方法: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结合语文学科上掌握的一些技巧来初步分析古典文学的深层含义。

2、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

依据:这部分内容没有明确在课文中写出,但却是影响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文学作品所真正展示和体现的内涵,是对历史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探究,更能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将之前学习的各朝代政治、经济的内容与之充分联系起来,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分析。 【教学方法】

1、教法:采用口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型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通过文史联系比较、情景创设等途径,结合相关图片进行授课。由于本课属于文学史的内容,其主要名篇和文学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都多有涉及,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引用和回忆已学过的历代名篇,在整合语文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首先是学生独产思考课堂问题,再是分组讨论,最后对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相关探究性课题。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水平,加强文学修养并陶冶其情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40分钟) 【导入新课】(3分钟)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一段1分钟的音乐(《关雎》的吟唱),古代的十个都是可以吟唱出来的,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引出文学就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以及情感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最大作用就是表达和宣泄人们的思想感情。中国古代历史源源流长,文学更是辉煌灿烂,那么同学们知道我国自古以来的主要文学形式有哪些?然后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古代辉煌的文学,首先就要了解我国的文学形式主要有哪些。从《诗经》、唐诗,到宋词元曲小说,这些同学们在中文语文课堂上都有所学习,探讨其文学价值。然而,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这种文学形式?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繁荣的文学形式也不同?这些作品的深处又包含着怎样的故事背景?今天,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带领大家重新审视这些文学作品,用历史的思维去分析它们的价值。 【讲授新课】(30分钟)

一、从《诗经》到唐诗(15分钟)

(一)《诗经》、楚辞和汉赋(9分钟)

1.首先从《关雎》引入,让同学们自己分析《关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介绍分析《诗经》的简单概况,从《关雎》的特点引申到《诗经》的特点和价值。

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孔子整理编定。

特点: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现实主义)

价值: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注意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先简单介绍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引出代表作《离骚》,分析《离骚》概况、特点和价值。

概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所作。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又称“ 骚体 ”。《离骚》是楚词代表作,抒情长诗。

特点:楚言楚地(楚辞体);句子参差不齐;浪漫主义色彩。 价值:是抒情长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人民的热爱。 教师小结:《诗经》、楚辞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影响已突破文学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清人赵翼《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学史上,人们常以“风”“骚”并举。“风”指《诗经》,“骚”指楚辞。

3.简单说明汉赋是由楚辞发展演变而来,引用《上林赋》和《二京赋》部分选段,结合对比《离骚》分析汉赋的特点。

西汉特点:以恢弘的气势,绮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辞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已经较为清新。

【教师小结】综合分析《诗经》、《离骚》和汉赋的内容特点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古代文学的内容形式发展是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受其所影响。

(二)唐诗(6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那么大家知道其原因是什么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学生回答】【教师解答】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唐朝不同时期发展概况

初唐: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人。

盛唐:①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写出了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②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富于诗情画意。③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④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李白和杜甫着重讲,其他的一带而过)

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的讽喻诗。

晚唐:李商隐、杜牧(“小李杜”)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二、宋词和元曲(10分钟)

(一)宋词(7分钟)

1.【教师提问】词这种文学形式最初出现于唐代,但几乎不为人知,相反到了宋朝,诗开始逐渐落没,词却开始走向繁荣,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学生回答】【教师解答】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分派别介绍代表人物其派别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

婉约派: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可以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说明婉约派的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南宋辛弃疾也在此取得了很大成就,可结合二人的代表作品分析,总结出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二)元曲(3分钟)

1.介绍广义元曲的含义,包括散曲和元杂剧。散曲是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在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

2.元曲成就最高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等人。

3.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元曲兴盛的原因,一是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二是为满足广大市民阶级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主要的)。

三、明清小说(5分钟)

1.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背景

①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封建社会的衰落, 社会矛盾凸现,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对小说创作产生影响; ③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同时也提出社会需求。

2.纠正关于明清小说的几个错误观点。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时期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3.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代表作品:

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②其他: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难点突破】(3分钟)

分析文化繁荣原因的一般方法。(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发展五个方面分析.)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矛盾和缓,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③经济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关系开放,文化交流频繁; ⑤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受其他文化领域成果的影响. 结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堂总结】(2分钟)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形式及其的历史成就。相信大家对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学们以后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将问题思考的更透彻,才能得出最正确的解答。 【课堂习题】(2分钟)

带领学生完成几道基本的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板书设计】

正板书: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一)《诗经》:概况、特点、价值

(二)楚辞:概况、特点、价值

(三)汉赋:西汉特点、东汉特点

(四)唐诗

1.兴盛原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

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2.初唐:王勃 3.盛唐:李白、杜甫 4.中唐:白居易 5.晚唐:“小李杜”

二、宋词和元曲

(一)宋词

1.繁荣原因: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 2.派别

(1)婉约派:柳永,李清照,派别风格 (2)豪放派:苏轼,辛弃疾,派别风格

(二)元曲 1.元曲的含义

2.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 3.兴盛原因: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

为满足广大市民阶级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主要)

三、明清小说

1.繁荣原因: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封建社会衰落, 社会矛盾

市民阶层扩大,社会需求 2.代表作品:四大名著等 副版书:

风雅颂,离骚,“风骚”,李白,杜甫,市场经济,婉约派,豪放派,《窦娥冤》,资本主义萌芽,四大名著

【所需教材及资源】

1、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

2、网络资源:

中国人民出版社:http:///gzls 百度:http:// 新华网:http://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三21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

吉林磐石一中

郭玉保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通过观察引言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是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回答后导入新课。

学情分析

特点:作为高二学生已经拥有基本的史学知识和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 不足:学生对于我国的教育政策方针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

对策:教师搜集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教育变革的历史图片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教育变迁来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

设计理念

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2、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③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3、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③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依据:课标的要求及高考考纲中的考点要求。 教学难点: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依据: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变迁一则缺乏了解,许多关于教育的史实今天的高中不了解,立体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尚未形成。 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课题。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设问: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和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把历史与时政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二、问题探究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学什么?

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1957年) 成就:

(1)大力发展

学校教育(2)建立

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

体系

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怎么学?

本目内容介绍两个时间段教育的不同发展状况,大家在学习时注意分清。

学会了吗?

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 过渡时期 B. 十年探索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二、 **中的教育 学什么?

表现: (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

影响: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 2.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3、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怎么学?

文化大革命,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混乱,在经济上、文化教育等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严重冲击,学习本目内容,请同学们回顾必修一与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形成一个整体上的文化大革命,政治:造反派夺权,民主法制破坏。经济:停产闹革命,经济秩序混乱。教育:大中小学停课,高考废止。

学会了吗?

1976年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下降,中国与发达置之脑后的差距拉大。其主要原因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大中小学教育废止 C.文化大革命冲击

D.国家的教育投资小。

三、教育的复兴 学什么?

1.邓小平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

2.邓小平提出 思想。确立 战略 3. 邓小平提出教育 指导方针 4.制定 推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扩大教育投入。 5.教育改革,启动 6.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力度 怎么学?

学习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教育复兴”子目内容编排上的逻辑关系:首先是纠错1,其次是立正

2、3,最后是举措

4、

5、6。 学会了吗?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合作探究】

新时期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四、知识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四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4)材料

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五、课外探究:拓宽知识外延,引入下节课的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重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2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材料3 1984年,邓小平又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提高教师的素质, 尊师重教。他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同时,他还强调,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邓小平尊师重教的呼吁,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国家正式宣布每年 9月10日为教师节。„„而且邓小平曾不无忧虑地说过:现代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不成比 例,对教育投资太少,今后无论如何要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否则现代化就实现不了。 请回答: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事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9分)

(2)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的?(6分) (3)你如何理解“三个面向”的辩证关系?(6分)

课后反思

1、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打断、扑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没人再举手,没人再想说。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解决学生突发问题的办法贵在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加强对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并通过提供材料和途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自我搜集材料,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

2、 教师一定要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的时候不但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哪些问题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扰,哪些问题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发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疑问或者偏见的时候适当的补充相关知识并提出延伸性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3、 在布置给学生准备搜集材料的同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以免认识问题过于单一,另外当学生作好展示后,教师要努力整理成体系的东西,并可就此提出更深入的问题看学生明白了多少,特别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唯有如此,师生才能共同进步。

迷津指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教育体制的时政紧密相联,针对文综考试的大形势,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进相关的时政知识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四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1课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266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 教学重点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教学难点 】

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 复习巩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特征 【 引入新课】

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 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同盟主席张澜曾说过:“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也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要想解开这道谜题,我们共同探索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 进入新课 】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召开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政权特点

新政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了保证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颁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

3、内容:

(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特点:

(1)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6、意义:

(1)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3)它的颁布极大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 1954 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内容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2)人民代表产生方式: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3)代表组成: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4)组织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

3、确立意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3)它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4)它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

4、曲折发展 (1)曲折:1957年,发生了反右扩大化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2)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人大积极加强立法工作,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全国人大有哪些重要的职能?

说明全国人大的地位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供参考答案: 职能:立法、监督、人事选举和任命权以及 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地位:是全国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不同:经济基础不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活动的原则不同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1、基础:

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2、确立: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

(2)1954 年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宪法》,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宣布了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3、内容:

(1)指导思想: 1956 年4月,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作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 (2)合作形式:政治协商。

(3)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5、曲折发展

(1)曲折:1957年,发生了反右扩大化错误,严重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文革”期间,大批民主人士受到打击迫害,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陷入瘫痪。 (2)发展:“文革”结束后,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得到恢复与发展,1982年9月,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必要性):(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

(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施行的成果

在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区,加上此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还建立了一百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区别。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拥有广泛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并监督其实施。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点:

(1)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作,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也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点所在。

(2)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治上密切合作的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

(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

(4)多党合作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 小

结 】

请大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 板书设计 】

第21课节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协召开

2、开国大典

二、法制建设

三、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五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精品教案(9页)

第19 课 《 电影与电视 》

学习目标 一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电影和电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理解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提高鉴赏影视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影视发展的历史。并认识影视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抗战老兵的会议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残酷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学习重点:

电影与电视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影视的功能和价值 三 历史素养:

如何看待影视艺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 学习过程: 1导课

老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大家双眼凝视屏幕上的图像,二十秒的时间,注意,尽量不要眨眼间 (等待大约二十秒)

好,现在把眼睛挪开,看周围白色的墙面,同时迅速的眨眼睛,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一个人的头像。

老师:陈国亮,你能不能说一下这是什么现象 学生:视觉暂留

老师:很好,请坐,这种现象叫视觉暂留,也叫余晖效应,是1824年由英国科学家皮特。马克。罗格特首先提出的。

罗格特发现,人眼在观察事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要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利用人眼的这一性质,人们发明了电影和电视。 今天,我们来学习19课,电影与电视 2自主学习

老师:首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导学案。 (在各小组走动,询问完成情况,帮助解答疑难问题) (五分钟之后,确定各小组完成情况)

老师:现在请小组长检查各组的完成情况。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 好,下面我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请看大屏幕

(读题)首先找出有关电影发展历程的图片;然后将这些图片按时间排序;最后根据这些图片简述电影发展历程 原馨雨,你来试一下 学生:3567;

老师:正确,按时间排序 学生:5376 老师:好,最后,根据这些图片简单的叙述一下电影的发展史 学生: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1927年之前是“默片时代”,美国人格里菲斯因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过重大改革而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

“默片时代”的电影多为喜剧,美国的卓别林是最杰出的演员,代表作有《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随着影像和声音结合的技术日趋成熟,有声电影崛起。1928年设立的奥斯卡奖使现代电影艺术更加繁荣 老师:很好,请坐

(板书:一 电影 无声(1895-1927)(路米埃尔兄弟,格里菲斯,卓别林)

有声(1927-

)(奥斯卡)

老师:这是电影发展史,剩下的三副图片就是电视发展的历程了。李婉池,你能不给根据这三副图片简述一下电视的历程

学生: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二战后,电视开始普及

1962年第一次电视卫星转播 老师:简单明了,请坐

(板书:二 电视 历程(1926,二战,60年代)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了解了电影和电视的发展历程

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影视发展史,老师准备了一个小型知识竞赛,请看屏幕

大家应该知道江苏卫视有一个挺火的节目叫一站到底,今天这个竞赛就是个低配版的一战到底。 首先看一下规则 (读规则)

1.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代表人站立。

2.两组PK,一组一问,限时半分钟回答。答对者继续站立,答错者出局。 3.答对者继续选择PK小组,若能坚持到最后,即为胜利者。

4.一组答题时,若其他组喧哗,此题作废且取消喧哗组的比赛资格 5.文史知识+影视娱乐知识

最后的胜者,老师将奖励一部笔记本

现在,各小组商议一下,选出一名代表参战,每组还要准备一句应战口号。

(各组选出代表:第一组薛则宇;第二组李旭亮;第三组张瑞光;第四组李张悦;第五组何梦寒

老师:请各组说出你们的口号 学生:

老师: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 首先,请第一组薛则宇选择PK的对手 学生:

老师:好,薛则宇对张瑞光,其他选手先坐下。比赛开始

(串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大批优秀的影视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 请根据图片说出节目的名称) 首先由薛则宇作答 薛则宇:奔跑吧兄弟

老师:正确,张瑞光,请看图片 张瑞光:天天向上

老师:正确。第二组图片,薛则宇 薛则宇:人们的名义

老师:正确,张瑞光,请看图片 张瑞光:欢乐颂

老师:正确。下面一组题叫他的名字,请看屏幕, (读题

他,生于英国伦敦,5 岁就登台表演,后前往美国,开始长达40年之久的电影创作生涯。此时正是默片黄金时代,他的影片多为自制、自编、自导、自演,成为好莱坞的喜剧泰斗,受到千万影迷的敬仰。1972年,美国影艺学院特别颁发奥斯卡奖表彰他对影坛的特殊贡献) 薛则宇。请说出他的名字 薛则宇:卓别林

老师:正确 ,张瑞光注意 (读题

他,出生在美国南部,父亲的言传身教是他成为一个种族主义者,这种意识不加掩盖的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饱受争议。但他对电影的贡献是巨大的。他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和“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他是?

张瑞光:格里菲斯

老师:正确。下一组题。这是一组选择题 (读题

对卓别林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他是默片时代最负盛名的喜剧演员

②其经典之作有《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一个国家的诞生》等

③他是当时电影艺术中“绝无仅有的天才” ④他的影片故事情节简洁明快,动作表演夸张生动

A. 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薛则宇回答 薛则宇:选C 老师:你确定吗 薛则宇:确定

老师:正确。那为什么不选②呢。

薛则宇:因为《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格里菲斯的作品 老师;很好,看屏幕 (读题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电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实现了“坐拥天地”的梦想开始于

A.十九世纪20年代

B.十九世纪末 C.二十世纪20年代

D.二十世纪末 张瑞光,请选择 张瑞光:选C 老师:正确,解释一下

张瑞光:电视是1926年由贝尔德发明的

老师:正确。看来上面的题难不住两位同学,所以难度升级。请看屏幕。 (串词

自从1928年奥斯卡奖创办以来,到今天已经有了大大小小上百个电影大奖) 屏幕中显示的是国内外八个著名大奖

薛则宇,这八个奖项中属于美国的有哪些? 薛则宇:奥斯卡,金球奖 老师:你确定吗 薛则宇:确定

老师:恭喜你,答对了,你能不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奖项

薛则宇:奥斯卡奖的全称叫“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1928年设立。“奥斯卡”这个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较为可信的是,1931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图书馆的女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在仔细端详了金像奖之后,惊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隔壁的新闻记者听后写道:“艺术与科学院的工作人员深情地称呼他们的金塑像为“奥斯卡。”从此,这一别名不胫而走

金球奖设立于1944年,此奖的最终结果是由96位记者(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兼职)的投票产生,金球奖一般在奥斯卡颁奖前几天长生,得奖者往往也是奥斯卡奖的有力争夺者,被成为奥斯卡的风向标

老师:非常好,下来压力到了张瑞光身上。 张瑞光同学,下列奖项中属于中国的有哪些? 张瑞光:金鸡百花,金像奖 老师:你确定吗 张瑞光; 确定

老师:很遗骸,你漏掉了一个。金鸡百花奖是中国大陆的奖项,金像奖是香港地区的,而金马奖是台湾地区的奖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张瑞光同学PK失败,我们把掌声送个他。 薛则宇,请挑选你的下一个对手 薛则宇:我选李旭亮

老师:好,下面是薛则宇对战李旭亮

准备好了吗 学生:好了

老师:比赛开始 (串词: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由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

南方周末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梦想实践者。下面,请通过颁奖词说出获奖者的名字。) (读题:

一个曾因为数学成绩而自卑的东北小孩,在表演中找到自信。以表演为信仰,以宽广的戏路、坚实的表演才能赢得了中国市场,也赢得了好莱坞关注。在好莱坞的规则向中国市场倾斜的时代,成为了重要的参与者和标志性符号。无意中介入公益,却成为公益事业狂热的信奉者和传播者。这位公益者演绎了新时代的真善美。) 薛则宇同学请作答 薛则宇:李冰冰

老师:回答正确,李旭亮同学注意 (读题: 生长于西南小城,发达于超级大都会,作为中国最普通的“民二代”,把握了大时代中的小机遇,凭借自己的机敏、才具、勤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时代。是作家、出版人、导演、商人,制造的文化产品,抚摸并撩拨了那些迷惘的青少年,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备受争议,又无可置疑地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成为耀眼并年轻的“富一代”。) 请回答

李旭亮:郭敬明

老师:正确,比赛继续 (串词:

卓别林被誉为默片时代的喜剧之王,他的作品笑中带泪,辛辣的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态。下面,请根据电影海报来说出卓别林作品的名称 薛则宇同学请作答 薛则宇:摩登时代

老师:正确,李旭亮同学请回答 李旭亮:淘金记

老师:正确。第二组 薛则宇

薛则宇:城市之光 老师:你确定吗 薛则宇:确定

老师:很可惜,回答错误,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大独裁者,是讽刺当时德国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卓别林在这部剧里面把希特勒演得惟妙惟肖,以至于希特勒也忍不住多次观看这部讽刺他的电影。 现在李旭亮准备

这是卓别林的那一部作品 李旭亮:城市之光

老师:你也回答城市之光,确定吗 李旭亮:确定

老师:回答正确,这样薛则宇就被淘汰,给点掌声鼓励一下 李旭亮同学,选择你的对手 李旭亮:我选李张悦 老师:李旭亮对李张悦

这是一组选择题,由李张悦先来回答,请看屏幕 (读题

《2019》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9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 A.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B.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C.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

D.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 李张悦:选D 老师:回答正确,李旭亮注意 (读题

1993年,全世界最受关注的100部影片中有88部是美国片;两家美国组织和两家欧洲组织控制了全球范围的新闻收集和新闻传播。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霸权挑战

B.文化输出成为经济增长点 C.文化价值观已出现同化趋势

D.舆论宣传得到了各国重视) 请选择

李旭亮: 我选 B 老师:你确定吗 李旭亮:确定

老师:很遗骸,回答错误。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道题

题目中说100部影片中有88部是美国片,美国和欧洲的少数组织控制了全球范围的新闻。含义是西方媒体在世界媒体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影视,新闻等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加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和侵略 所以正确答案是A 这一轮李旭亮失败,还是掌声予以鼓励

那么李张悦的对手只剩下最后一位,何梦寒同学 两位准备好了没 学生:好了

老师:比赛开始 李张悦首先答题 (读题

这组图片反映了电视的什么功能? 李张悦:远程教育 老师:回答正确 何梦寒准备 (读题

1969年7月20日,全世界至少有6亿人坐在电视屏幕前,观看到了美国CBS公司的新闻特别报道——“阿波罗” 11 号飞船的登月旅行。这反映了电视的什么功能 何梦寒:传播资讯 老师:回答正确 李张悦准备

(人们虽坐于家中,却可以细细端详法国卢浮宫里的每一件艺术品,可以倾听悉尼歌剧院里气势恢弘的演唱会,可以在万里长城和金字塔上空“飞翔”,可以在意大利广场的雕塑旁“散步”……。这反映电视的 A.传播资讯的功能 B.娱乐功能

C.把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的功能 D.播报新闻的功能 )

李张悦:选C把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的功能 老师:正确 何梦寒请看题 (读题

这组图片反映了电视的什么功能? 何梦寒:娱乐功能 老师:正确比赛继续 李张悦准备 (读题

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李张悦:选D 老师:回答正确,能不能解释一下 李张悦:

老师:非常好 何梦寒准备 (读题:

下列哪一个事件最有可能通过电视实况转播为民众所了解(

) A.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用磁力产生电流”现象的过程

B.托尔斯泰的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的出版

C.赫胥黎与牛津主教威尔伯就进化论问题展开的辩论

D.1936年第11届奥运会的开幕式) 何梦寒:选D 老师:正确,请加以说明 何梦寒: 老师:很好

下来是终极pk了 (串词:

自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经典之作,或为爱情,或为人性,或为史诗,或为平凡,见证了人类历史的百年沧桑) 最后一组 看海报,说片名 李张悦准备

李张悦:音乐之声 老师:正确 何梦寒准备

何梦寒:泰坦尼克号 老师:正确 下一组 李张悦 李张悦:阿甘正传 老师:正确 何梦寒

何梦寒: 三傻大闹宝莱坞 老师:正确,继续 李张悦 李张悦:末代皇帝 老师:正确

何梦寒:卧虎藏龙 老师:正确 李张悦:阿凡达 老师:正确

何梦寒:最后的武士 老师:正确

李张悦:疯狂动物城 老师:正确

何梦寒:你的名字 老师:正确 下一组 (读题

根据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同名小说《飘》改编的电影,这部影片获得了当年的多项奥斯卡奖,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女主演费雯丽凭借其出色的演技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那请问这部影片的名称是: A《罗马假日》 B《乱世佳人》 C《魂断蓝桥》 D《窈窕淑女》 李张悦回答)

李张悦:选B 《乱世佳人》

老师:正确。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电影吗? 李张悦:

老师:很好,下来何梦寒作答 (读题

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曾于1993年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这部影片是 A《霸王别姬》 B《西楚霸王》 C《十面埋伏》 D《花样年华》)

何梦寒:选B西楚霸王 老师:你确定吗? 何梦寒:确定

老师:很遗憾,这部电影确实和霸王有关,但不是真霸王而是唱京剧的霸王。正确答案是A《霸王别姬》

所以最后的获胜者是李张悦,你获得了笔记本一部,请上台来领奖 (李张悦领奖)

其他四名同学也很努力,希望下次可以获奖

老师:好,同学们,最后的时间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

现在的电视剧可谓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其中,最火的一种题材是抗日剧。可谓是经久不衰,火热的不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抗日剧,我们把他称之为抗日神剧,请看屏幕

有手撕鬼子的,有拿手榴弹打飞机的,还有的日本女鬼子拿着22世纪的新式武器,最后还有少儿不宜的。

大家讨论一下,说说你对抗日神剧的看法。等会我找同学来回答 (给2分钟时间各组讨论,最后提问) 老师:陈国亮,说说你的看法 陈国亮:挺喜欢看的

老师:说的有道理,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好,邓锦艳 邓锦艳:

老师:恩也有道理。同学们,这就是本节课的作业。谈谈你对抗日神剧的看法。 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组数据和一部影视资料作为拓展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请看屏幕 (读资料

抗日战争中日伤亡人数

(根据中,日,美等国史料统计) 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

国军 牺牲约三百六十万人

日军 伤亡约二百二十万,死亡约六十万人 中日 伤亡比列约 5 比 1 五个中国士兵才有可能杀死一个日本鬼子 可不可能像影视剧里那么轻松呢? 下面是一段关于抗战老兵的资料 (播放视频《老兵不死》)(大约6分钟)

老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请把他写出来。 这里,老师也写了一段。作为本节课结束语。 (朗读

喜欢看什么影视作品是个人的权利,法不禁止则无权干涉。

但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最为苦难的经历,数百万的将士的牺牲,数千万百姓丢失了性命,八年的抗争,才换来了不易的胜利。

决定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战争是不应该被娱乐的。流血的将士,苦难的百姓更是不应该被娱乐的。

我们要正视历史,因为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记住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因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勿忘国耻 理性爱国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it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下一篇:竞选班干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