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牛养殖情况

2022-08-03

第一篇:我国奶牛养殖情况

我国蝎子养殖的现状

平顶山市郏县蝎子养殖基地陈超峰

蝎子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传统的疗效为“息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结” 广泛应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癫痫罗,抽搐、风湿痹痛、偏头痛、破伤风及瘰痢、疮疡、肺结核、破伤风、顽固性湿疹、皮炎、淋巴结核等病症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现代医学发现蝎子对于心脑血管病,性病,肿瘤,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所以,现在我国每年要消耗几百吨的蝎子,蝎子的价格由20世纪80年代的几十元一公斤到现在的几百元一公斤,现在蝎子供应量不足需求量的30%。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近年来餐桌吃蝎子的人们越来越多,而在蝎子的产地,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大量田地和荒山的开垦和采伐,人工大量的捕捉,致使野生蝎子的数量急剧减少。而人工养殖蝎子成功的人不多,这就使今后10-20年内蝎子的价格只升不降,使蝎子的市场前景更为可观美好。

由于蝎子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不断开发利用和提高,野生资源的不断毁灭性猎取和破坏,蝎子的经济价值就不断攀升,于是人工养殖蝎子就显得更有利润空间了。我国蝎子养殖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和规模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蝎子养殖停留在实验阶段,基本上都是家庭式养殖,养殖蝎子的数量不多,饲养方式原始传统,蝎子的产量是滞留状态,这标志着当时的蝎子养殖还在起步阶段。90年代中期,由于人工养殖黄粉虫的成功,大量黄粉虫涌入市场,结束了人工养蝎无食的历史,带动了蝎子养殖空前的发展,之前零星化的蝎子养殖开始逐渐发展壮大,有实力的蝎子养殖场开始了规模化饲养。蝎子养殖的内容也不断的充实和变化。我国人工养蝎的模式按周期划分,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夏买冬卖模式,二是自我繁育模式。这两种蝎子养殖模式构成了我国人工养蝎的框架。那么这两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弊端?在我国人工养殖中处于什么地位?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夏买冬卖模式。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北,东北,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市,每年的6月份到9月份的农村,有很多专业收购野生蝎子的贩子,这些贩子叫做一级蝎子贩,他们有的走乡穿村,有的在家设点,有的在集市上大量收购蝎子,死蝎子一个价格,活蝎子一个价格。这些一级蝎子贩一般都有自己的买主,也就是二级蝎子贩。一级蝎子贩把收购来的蝎子暂时保管起来,等待二级蝎子贩来收购他们或者直接送给二级蝎子贩,二级蝎子贩把买来的蝎子批量保存好,死蝎子冷冻起来,活蝎子袋子装好,直接用车发给三级蝎子贩,三级蝎子贩有的是药厂,有的是蝎子市场老板。这样一来,蝎子的价格就逐层加价,捕捉蝎子的人卖了一斤100元,到三级蝎子贩手里就远远高于100元了。一般来讲,第三级蝎子贩的药厂把收购来的蝎子都加工成干蝎子储存起来,药厂是不养殖蝎子的。而第三级蝎子贩的蝎子市场老板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把收购来的死蝎子要么制干,要么冷冻,再卖给药厂、药铺或者药材市场。而活蝎子就放起来,一般放置的方法就是在房间里建造防逃池子,池子里面要么放砖要么放蛋拖来寄养蝎子。刚刚收购到家的活蝎子很瘦,经过1个月左右的储存喂养之后,蝎子都吃饱了黄粉虫变得很肥很胖,一般能够增重20%左右,这时候就可以买了,卖不完的就继续储存在养殖池里,在10月份蝎子冬眠。到冬天蝎子的数量比夏天

少多了,价格也就贵了,到冬天不加温的池子叫做冷池,也就是继续冬眠的池子。加温的池子叫做热池。也就是不让蝎子冬眠了,热池的蝎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加温就很肥胖,所以价格比冷池的稍低一些。近几年来,我国有很多野生蝎子市场的老板们,他们冬天储存了大量的蝎子,来供给广东,山东等全国蝎子的需求。有很人多都发家致富了,我国比较著名的蝎子市场有洛阳,安国等地方。这些夏买冬卖的模式目前是我国蝎子供应的主力军,如果没有这种夏买冬卖的模式存在,那么我敢断言:只靠人工养殖蝎子的话,现在蝎子的价格最少在一公斤3000元甚至更高。夏买冬卖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养殖周期短暂,只是几个月的储存,从夏天买来冬天就卖掉。蝎子增重快,蝎子不需交配产子,不需要蜕皮环节,蝎子不需要长大只要求肥胖,蝎子养殖技术含量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不大,蝎子论公斤买还论公斤卖,蝎子只做药用和食用,不能做繁殖的种蝎用。技术上只要温度掌握好就只赚不赔。所以倍受夏买冬卖老板的青睐,一般一个人养殖蝎子其亲戚邻居都跟着养殖,很少一个人单枪匹马作战的。单枪匹马不成市场也不好组织货源,不能够统一买卖,统一价格,统一管理市场。缺点是野性大,互相残杀,抗病能力弱,易死亡,成活率低,一般只能储存几个月,不能够长期养殖,超过冬天就大量死亡,如果做种蝎的话,母蝎很死亡易流产,产子率低,子蝎成活率很低。

近几年来,夜晚捕捉蝎子的人一不小心掉进水井死亡的有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也很多,掉进深山悬崖摔伤的也很多,由于大量人工捕捉野生蝎子,特别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致使野生蝎子资源急剧减少,野生蝎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很多地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野生蝎子数量到了灭种的地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不远将来会制定出一套法规,把蝎子列入频临灭绝的保护动物范畴,人工捕杀蝎子的历史将结束。野生蝎子市场将被查封,到时候夏买冬卖模式将不存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自我繁育模式也就是依照蝎子的生理生活习性来育种、繁育、生长的循环过程。蝎子的养殖驯化和鸡、鸭,猪、兔子、狗等一样,都是将野生的动物慢慢的驯化而来的,驯化过的蝎子性情温顺,叛逆性不强,对光、声、震动等干扰反映迟钝,环境适应能力强,便于长期饲养,很好存活。就象兔子一样,野兔难养,家兔好养。野鸡难养,家鸡好养。所以要是养殖的话,最好养殖自我繁育模式的家养蝎子,否则野生的很容易死亡,得不偿失。有兴趣的朋友不防自己尝试一下驯化野生蝎子为家养蝎的乐趣。只要有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培养,一般都会使野生蝎子家养化。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信心把握和技术指导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大量实验,免得全军覆没,血本无归。有经验的养殖场在种源不足的情况下,常常会从夏买冬卖的蝎子市场上购买优质的野生蝎子,把它们驯化成为家养蝎,和自己的种蝎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品质更为优良的蝎种。

自我繁育模式从养殖方式上可以分为室内养殖和室外养殖两种形式。室内养殖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养殖,室外养殖就是我们常说的散养或者露天养殖。温室养殖就是人为的给蝎子创造一个适宜蝎子生长发育的环境,让蝎子从怀孕,产子,生长,蜕皮,交配都在温室内进行循环,来达到收益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蝎子的一切生长活动的条件都是人为创造给予的,不是自然给予的,所以这样的环境对于蝎子来说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是恶劣的不是优越的。这就给养殖者提出了很强的技术难题,而这些技术难题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好多个。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门槛,都是一个成败的考验,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想养蝎,先学技术,没有技术谁养谁失败。就是普通养殖的鸡、鸭、猪没有技术也是养不成功的。

温室养殖的最大特点就是缩短了蝎子生长的周期,把蝎子生长的周期由3年缩短为1年内,可高密度养殖,可立体式养殖,操作简单,劳动量不大,便于喂养管理,幼蝎成活率高,省时省空间。但技术含量高。露天散养,就是在室外建造若干个养殖池,池的大小因蝎的多少而定,只要不逃跑,敌害不侵食,只要有食物喂,一般很容易养成。其最大特点就是技术含量要求不高,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不需要人为能源,成本低,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蝎子成活率高,不容易生病。其最大弊端就是蝎子生长周期长,需要3年时间见效。综上所述,自我繁育模式总体上来讲,是蝎子从无到有繁殖的过程,是蝎子从小到大生长的过程。

不过自我繁育模式有其自身特点和缺陷,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养殖成功的。没有技术肯定是养不成功的。有的人掌握了技术,但是养殖蝎子的数量很少,就是成功了也不等于赚钱。由于蝎子养殖不象鸡、猪等养殖周期短暂,最快也要1年左右时间,其见效不很快。农村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耐性和经济实力来投入,耗不起拉锯战,于是养不了几个月就纷纷落马。就是大型蝎子养殖场老板,他的亲戚朋友宁愿养殖鸡鸭猪都不愿养蝎子,这不是一种社会怪现象。自我繁育模式是国家提倡和推广的,在我国养殖人数不多,成功的人不多,大规模生产的人不多,在社会上站的份额不多,但是市场潜力极大,经济前景可观。其将是我国人工养殖蝎子的希望和未来,将是以后我国蝎子供应的主力军。其任重而道远,其将最终将取代人工捕捉成为社会主流。

自我繁育模式与夏买冬卖模式相比较,各有各的特点优势和弊端。自我繁育模式生产出来的蝎子,其质量和野生的一样,蝎毒的成分是一样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也是一样的。在作为商品蝎子出售上,价钱也是一样的。自我繁育模式是专门养殖用的家养蝎,所以可以做种蝎用,可以繁殖。在种子的选择上,和国家的农作物种子是一个道理:就是种子要比一般商品繁育产量高,比一般商品个大饱满有光泽,比一般商品质量好级别高,所以种蝎的价格比商品蝎要高,按照蝎子的生理特点,种蝎子不论公斤卖而是按组卖的。现在我国蝎子养殖的框架早已定型,一定时间内不会有质的变化,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某个人能够控制布局的,目前,我国蝎子养殖步伐发展的速度不快,蝎子市场的供求距离在不断的拉长,这就给自我繁育模式的养殖爱好者提出了更大的问题,怎么提高自我繁育模式的产量?怎么加快自我繁育模式的速度?这个问题从宏观上讲是个社会问题,从微观上讲是个技术问题。时间有限,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们互相切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平顶山市郏县蝎子养殖基地全体员工热情的欢迎您的到来。平顶山市生态化蝎子养殖基地,蝎子养殖手机:13607627201 。蝎子养殖QQ: 663627201。邮箱pdajx001019@126.com蝎子养殖网址: 即郏县冠宏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安良镇计生办东50米,是河南省新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定单位。蝎子养殖场采用“统一供种,统一饲养管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等措施,已经成功培养了一批养蝎专业户和蝎子养殖场网。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专业温室蝎子养殖蝎子场。养殖面积2000多平方米,年产蝎子300多万条。交通便利,环境优越。是专业从事养蝎、技术推广培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在特种养殖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技术。

长期以来,成蝎病亡是广大养殖户养蝎失败的重要原因。母蝎产仔率低、产后母蝎死亡是初养者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仔蝎成活率低,幼蝎猝死及逃亡又是养蝎者产量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地经过多年经验积累,综合了全国各大养蝎场的养殖方法,积百家之长于一身,成功的创建了“温室蜂窝式养蝎法”、“温

室种蝎繁育法”和“温室成蝎育肥法”。巧妙的将“温度、湿度、饲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克服了传统养蝎不能克服的一系列难题。打破了传统养蝎使用砖瓦、土坯的惯例。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减短生产周期、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成活率。”目前,基地已经成功的培育出第三代优良恒温品种“郏蝎三号”其特点“抗病性强,抗干扰性强,个体大、产仔率高、成长快、成活率高”。是恒温蝎子的典范。

我场的种蝎隶属东亚钳蝎,是黑蝎子,多年来经过培育训化没了野性,成了家养蝎,专门供家庭养殖用.适合全国各地养殖,我场采用温室养殖蝎子,使蝎子生长周期由三年缩短为8到10个月.使蝎子由一年产一次变为2到3次.幼蝎成活率由10%升为90%以上,并可减少母蝎死亡率50%.既省时省工省料又降低了养蝎成本.我场打破了传统的养殖蝎子方式,锐意创新,成功开发出一套最新的蝎子养殖模式.在技术利用、操作、产量效益等方面最适合中小规模蝎子养殖,使广大养蝎户告别失败,成功致富.2008年我场幼蝎产量超过200万只,圆满完成了本场预计的150万只的任务.我场长年出售优良种蝎‘郏蝎三号’.种蝎让用户自己挑选直到满意为止,保价回收签定法律公证合同.对引种户免费培训蝎子和黄粉虫的最新养殖技术,并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工作,与蝎户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伙伴和市场合作关系.欢迎广大朋友们来实地参观考查,共同交流学习.咨询电话13607627201陈超峰

网址:

QQ: 663627201

手机:13607627201

第二篇:我国肉鸽养殖现状与前景效益分析

韩占兵

张立恒

黄炎坤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郑州

450046)

1. 肉鸽养殖历史

家鸽(Aplopelia Bonaparte)是由野生原鸽经过人类长期驯化而来。据《鸽经》(我国已知最早的一部记载鸽子的专著)记载是,我国养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3000多年历史。到了清代,广州就有人饲养一种“地白”鸽,其实就是肉用鸽。肉鸽在我国作为家禽饲养,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肉鸽业在我国发展迅猛,逐步成为特禽业中的热门产业,现在肉鸽已经成为继鸡、鸭、鹅之后的第四大家禽类型。我国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省、上海市)率先开始引进、饲养肉鸽,使我国肉鸽养殖由东到西,从南到北,迅速发展起来。广东省是肉鸽传统的消费区域,而且紧邻香港、澳门两大肉鸽消费地,是我国肉鸽产业发展最早的省份。1980年广东省光明农场大宝鸽场建立,是我国最早的肉鸽规模饲养场。目前各地宾馆、饭店不断推出以肉鸽为特色的菜肴,使鸽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且鸽蛋的消费也开始崭露头角,成为肉鸽养殖新的增长点。 2.我国肉鸽业发展现状

2005年以来,我国的肉鸽饲养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这得益于人们对优质禽肉、禽蛋的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种鸽存栏3000多万对,年产乳鸽总量达到5亿只,计重量20万吨。部分肉种鸽转化成为蛋鸽生产,专门化蛋鸽年存栏量1000万对左右,年产商品鸽蛋6亿枚。我国各地种鸽存栏1万~10万对的大型企业已达百余家,存栏3000~5000对种鸽的中型企业在各省市农村中已很普遍,肉鸽养殖业已成为我国特种养殖业的支柱产业。

广东省作为我国肉鸽养殖第一大省,肉鸽存栏量1500万对,年产乳鸽2.7亿只,占到全国的50%。广州市白云区、花都区、增城市肉鸽存栏都超过100万对,肉鸽养殖是广州市最具特色的养殖业,是广东省肉鸽养殖最集中的地区。广州市年消费乳鸽量就达到4000万只。深圳市种鸽存栏37万对,年产乳鸽607万只。

江苏省肉鸽存栏500万对,仅次于广东省,在江苏省肉鸽业协会的带动下,肉鸽标准化、规模化饲养走在全国前列。上海是传统的肉鸽养殖、消费地区,肉鸽养殖业是上海城郊型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肉鸽年存栏量150万对,上海市每年肉鸽消费量约1 500万只,然而本地只能提供一半左右,其他都靠外地供货。据2013 年调查统计,上海市出栏肉鸽1万只以上或具备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养鸽场、户有89 家, 其中大中型肉鸽养殖场(存栏种鸽 5000 对以上)30 家,主要集中在浦东新区、奉贤、嘉定、金山、崇明五区(县)。

湖南、山东、海南、浙江、河南等省肉种鸽存栏量都达到200万对以上,并且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2014年以来乳鸽价格在每只20元以上,养殖效益显著。其他养殖量较大的省市有河北、湖北、江西、北京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鸽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肉鸽业将得到平稳的发展,是特禽养殖业中最具潜力的产业。但目前肉鸽市场还存在良种率不高、品种老化和饲养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同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鸽蛋以其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是肉鸽养殖新的增长点,在我国南方于东南沿海城市已经形成鸽蛋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目前,肉鸽消费已经不再是餐桌上的奢侈品。在广东、广西、海南、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肉鸽养殖已形成一定的区域性生基地。肉鸽养殖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引起了家禽行业和科研院校的重视,并积极制定、开展肉鸽产业相关的科研计划与调查,以此来配合和促进中国肉鸽养殖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 肉鸽养殖前景分析 3.1肉鸽养殖技术成熟

我国肉鸽养殖业经过近40多年发展与积累,已经摸索出一整套的高产饲养方法和疫病防治技术,成熟的养殖技术为肉鸽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肉鸽饲养业已经逐步形成畜牧业中独立的产业,在国内家禽饲养中占据重要地位。 3.2 肉鸽产品优势明显

肉鸽养殖的主要产品为乳鸽,乳鸽是指25~28日龄上市,供人们食用的商品各。乳鸽一般由亲鸽自然哺育长大,而亲鸽则是以玉米、豌豆、小麦、高粱等原粮为食,饲料中无任何着色剂、防腐剂和药物。而且肉鸽的抗病能力强,在乳鸽的生产过程中,较少使用药物和疫苗。鸽肉、鸽蛋营养丰富,无药物残留,迎合

了现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因此市场越来越大。目前广州、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对乳鸽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当地养殖远远不同满足需要,河南省、山东省的乳鸽外销增长迅速。

3.3 肉鸽养殖潜力好

港澳地区、广东省、上海市是传统的肉鸽养殖、消费区域。近年来,东南沿海省份(福建、浙江、江苏、海南等地)、湖南、山东省、河南省的肉鸽业发展较快,养殖量增加较快。在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肉鸽养殖已形成一定的区域性生产基地。“一鸽顶九鸡,无鸽不成席”在香港的饮食业中普遍流行,对乳鸽的需求量更是增长迅猛,年需求量已经达到1000万只,主要靠内地供货。随着中国特禽养殖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鸽消费已经不再是餐桌上的奢侈品,中小餐厅、饭店对乳鸽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肉鸽业将得到平稳的发展,是特禽养殖业中最具潜力的产业。根据近年来统计,全国肉鸽业发展递增速度每年以10%~15%速度发展。 3.4 鸽蛋需求旺盛

鸽蛋以其独特的营养、口感与保健功能,是肉鸽养殖新的增长点。早在2000年前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率先开发鸽蛋食谱,至今这些地区已形成庞大的鸽蛋消费市场,而且食用鸽蛋养生在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流行。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元旦和春节是鸽蛋的销售旺季,价格最高时卖到每枚4~5元,因此北方很多养鸽场已形成每到秋季就开始销售鸽蛋至第二年正月的惯例,甚至有的养鸽场常年以生产鸽蛋为主。由于鸽蛋需求量的增加,特别是元旦、春节期间,肉鸽产量会下降,造成乳鸽市场始终保持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肉鸽养殖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3.5鸽场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我国肉鸽养殖采用半开放式饲养(南方地区)或全舍饲(北方地区),鸽子排出的粪便较干燥、臭味小,方便加工有机肥,养鸽场基本没有废物、废水及废气产生,不会污染环境,是一项比较环保的养殖业。养鸽业是特别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的现代农业项目,农村具有发展肉鸽养殖的土地优势与劳动力优势,适度引导广大农村农民发展肉鸽养殖,是一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回乡创意的好项目,也是我国十三五精准扶贫的很好选择。

4.肉鸽养殖效益分析

目前市场肉鸽价格为每只20元左右,按每对种鸽年产14只(7对)计算,年产值280元左右,扣除引种年平均费用、工人工资、固定资产(鸽舍、鸽笼、用具)折旧、饲料费用、防病费用、资金利息等费用130元左右,每对肉鸽年可实现利润150元左右,每对种鸽最低100元纯收入是有保证的。肉种鸽普遍采用3层笼养,管理方便,一个劳动力可以管理种鸽1500~2000对。家庭养殖1000对,年纯收入10~15万。

广东省某规模养殖企业肉鸽养殖效益分析:每对种鸽年平均生产乳鸽20只,每只乳鸽平均耗料2.15千克(包括产鸽耗料),乳鸽生产成本分析如下: ①饲料:2.15千克×2.6元/千克=5.46元,②保健砂与消毒药品0.3元,③人工成本1.5元,④管理费用0.6元,⑤水电及低耗品0.1元,合计8.0元/只。 即每只乳鸽直接生产成本为8元(不包括折旧费),以目前全年平均每只16元计每只盈利为8元,除去折旧及其他费用每只1.5元,每生产1只乳鸽的利润为6.5元,目前平均每对产鸽年产20只乳鸽,每对种鸽平均创造利润为130元,饲养1万对种鸽年可获利130万元。

作者简介:韩占兵,1971年10月,男,汉族,山西右玉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家禽生产、特禽生产教学与科研。联系电话:13838258061

第三篇: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看好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非常看好,据了解,中国内陆可养水面为2734万公顷,目前仅开发利用536万公顷,只占可养面积的19.6%。但是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主要是因为甚而设施简陋,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破坏性经营造成了设施的老化,另一方面养殖水域环境条件不断恶化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如何,可持续利用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世办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分析:世界水产养殖以亚洲一些国家最为发达,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诸国。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调整了发展重点,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海水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藻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打破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鳗鲡、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多种,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养殖等发展迅速。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水产品是人类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它富含优质蛋白、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而且数量和比例符合人体需要,特别是含有人体需求量较大的亮氨酸和赖氨酸。水产品中的结缔组织含量远比畜肉少,鱼类肌纤维较短,蛋白质

组织松散,水分含量高,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把营养性需求作为食品消费的第一需要,水产品的消费比重上升是大势所趋。

目前全球供人类消费的水产品约4800万吨,仅45%源自水产养殖,而全球人口2030年将增加20亿人口,如果人均消费量维持不变的话,所需水产品将增至约8500万吨。由于传统捕捞渔业已达到最大产量水平,发展水产养殖是填补水产品供需缺口的唯一途径。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渔业资源更显得匮乏,因此发展水产养殖是我国水产业的必然趋势。

第四篇:从发达国家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国外规模化养殖的特点

以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为例,这三个国家都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如美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澳大利亚是粗放型畜牧业,荷兰是精细型畜牧业。但这三个国家的规模化养殖体现在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上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饲养规模大。美国、澳大利亚和荷兰这三个国家的畜牧业都是以家庭农场为主,饲养规模一般较大。2005年美国100头~4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47万个,饲养全国30%的奶牛,500头~9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700个,饲养全国12.8%的奶牛,规模1000头以上的奶牛场有1370个,饲养全国31.7%的奶牛。2004年,荷兰1头~2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4155个,占总数的17.1%,30头~6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2073个,占总数的49.6%,大于7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8104个,占总数的33.3%。2004年,澳大利亚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919个,100头~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头~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237个。

农场数量不断减少。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大型农场越来越多,农场的总数随之减少,少数的大农场、养殖场饲养着全国大部分的畜禽。1974年美国有奶牛场和养猪场约40万个和47万个,现在已减少到7.8万个和5.8万个。1960年,荷兰有奶牛场18.5万个,到2003年,减少到2.5万个,年递减4.5%。1979年澳大利亚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9600个,下降了一半多。

单产水平提高。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虽然所需的劳动力减少,但在拥有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前提下,畜禽的单产水平没有下降反而升高。1950年,美国奶牛平均单产约2.4吨,2005年已达到8.9吨,在保证牛奶总产量稳步增加的前提下,奶牛的饲养量由1950年的2200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904万头。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吨,到2004年为5吨,饲养量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1960年,荷兰奶牛单产4吨,到2004年达到7.4吨。

农场所需劳动力数量减少。实现畜牧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国家,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科学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同时,其养殖场配备大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地减少。仅以澳大利亚为例,虽然该国是粗放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但大规模放牧的饲养模式和生产专业化造就了高劳动生产率,2001年,澳大利亚每个劳动力人均饲养牛76头、羊270头。

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力条件

市场需求日益增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养殖业必须走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推动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197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分别只有7.7、2.0和1千克,到2004年,城镇居民的肉蛋类消费数量已分别达到31.3千克和10.4千克,农村居民的肉蛋消费量也分别达到17.9千克和4.8千克。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的畜牧业生产形式的出现。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郊区畜牧业和农业专业户的发展对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农区畜牧业中分化出来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最初的目的是为解决城市畜产品供应问题。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

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20世纪80年代初,在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畜禽饲养专业户,把畜禽饲养从家庭副业转为专业饲养。畜禽饲养专业户的出现和增加成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

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纵观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他们为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畜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9%,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的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都增加了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从1998年开始,农业部利用国债资金启动了畜禽良种工程,把繁育体系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先后投资18.53亿元,建设和完善畜禽良种场和测定中心,初步形成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为畜牧业发展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发展规模化养殖应采取的措施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养殖小区。通过制定养殖小区发展规划,加大对养殖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系统推进养殖小区的工程建设。推行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从饲养环节上大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吸引现代大企业加入,大力提高整个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和实施“国家畜禽良种改良计划”,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加快建设种畜禽良种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畜禽良种繁育,不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针对我国畜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布局,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畜产品的转化和增值。同时,尽快制定统一规范的畜产品加工标准,构建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重点工程,对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

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通过逐步建立政府对畜牧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逐步增加畜牧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畜牧业科技推广。

总之,要合理地发展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不能盲目地认为规模大就是现代化畜牧业。生产规模越大,需要其他的配套措施,如科学管理水平、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养殖场污染治理等的要求也就越高。发展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要跳出规模越大就越好的误区,发展适度规模的畜牧业养殖,以达到成本最低化和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五篇:由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转] 由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转载自 天道转载于2008年07月16日 16:59 阅读(8)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2008-06-19 09:28:08作者:来源:互联网浏览次数:20文字大小:

【[url=javascript:fontZoom(16)]大[/url]】【[url=javascript:fontZoom(14)]中[/url]】

【[url=javascript:fontZoom(12)]小[/url]】

简介:摘要:在总体分析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概况的基础上,通过解析美国、澳大利亚、荷兰3个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发展特点,深入探讨促进其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总结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利条件,提 ...

关键字:美国 澳大利亚 荷兰 畜牧业 奶牛 规模化养殖

摘要:在总体分析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概况的基础上,通过解析美国、澳大利亚、荷兰3个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发展特点,深入探讨促进其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总结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利条件,提出目前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禽饲养量和肉蛋奶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畜禽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在全国范围内也初步形成了畜禽优势产业带,饲养模式也在向规模化方向发展。2004年,全国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达到4万多个,初步形成了几种畜禽的优势产业带,2004年,我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生猪产业带猪肉产量达3016.5万t,占全国总量的64.2%;集中在中原和东北8省区的肉牛产业带牛肉产量达414.1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61.3 %;分布在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18省(市、区)的肉羊产业带羊肉产量达到342.2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85.7 %,此外,还有肉鸡产业带和禽蛋产业带等。同时,我国的畜牧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经国家八部委认定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 582家,这些企业在推动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总体来说,我国畜牧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生产方式也以散养为主,饲养规模较小,生产效率低,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与世界其他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饲养者承担的市场风险大、畜产品深加工业不发达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1 国外规模化养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1 国外规模化养殖的特点

现以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为例,分析其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特点,这3个国家都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如美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澳大利亚是粗放型畜牧业;荷兰是精细型畜牧业。但这3个国家在以规模化养殖体现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上具有如下的共同特点。

1.1.1 饲养规模大

美国、澳大利亚和荷兰这3个国家的畜牧业都是以家庭农场为主,饲养规模一般较大。2005年美国 100~4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47万个,饲养全国3O%的奶牛,500~9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700个,饲养全国12.8%的奶牛,规模 1000头以上的奶牛场有1370个,饲养全国31.7%的奶牛。2004年,荷兰1~ 2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4155个,占总数的17.1 %,30~6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2073个,占总数的49.6 %,大于7O头规模的奶牛场有8104个,占总数的33.3%。2004年,澳大利亚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919个,100~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237个。

1.1.2 农场数量不断减少

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大型农场越来越多,农场的总数量随之减少,少数的大农场、养殖场饲养着全国大部分的畜禽。1974年美国有奶牛场和养猪场约4O万个和47万个,现在已减少到7.8万个和5.8万个,其中,规模在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饲养全国55%的猪。1960年,荷兰有奶牛场18.5万个,到2003年,减少到2.5万个年递减4.5%。1979年澳大利亚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9600个,下降了一半多。

1.1.3 单产水平提高

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虽然所需的劳动力减少,但在拥有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前提下,畜禽的单产水平没有下降,反而升高。1950年,美国奶牛平均单产约2.4t,2005年已达到8.9 t,在保证牛奶总产量稳步增加的前提下,奶牛的饲养量由1950年的2200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904万头。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 t,到2004年到5 t,饲养量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1960年,荷兰奶牛单产4 t,到2004年,达到7.4 t。

1.1.4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场所需劳动力数量减少

实现畜牧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国家,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科学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同时,其养殖场配备大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的减少。仅以澳大利亚为例,虽然它是粗放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但大规模放牧的饲养模式和生产专业化造就了高劳动生产率,2001年,澳大利亚每个劳动力人均饲养牛76头、羊270头。

1.2 国外实现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因素

1.2.1 国内消费能力的增长和消费习惯

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从2O世纪6O年代以来,美、澳、荷3国的人均 GDP均呈上升趋势,1960年,美国人均GDP为1.5万美元,到2005年,已经达到4.2万美元;1960年,荷兰人均GDP约为1.1万美元,到 2005年,已经达到3.6万美元,1960澳大利亚的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到2005年已达到3.2万美元。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这些都潜在地刺激了本国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传统的饮食习惯也是影响畜产品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美、澳、荷3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以肉食为主,在人均 GDP增长的前提下对畜产品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如1950年,美国人

均消费鸡肉和火鸡肉分别为6.5和1.5 kg,到2004年,分别达到24.0和6.1kg。

1.2.2 现代化的生产管理

先进的管理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还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节省农场所需的劳动力,降低饲养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计算机和遥感新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畜牧业,参与农牧场管理决策,畜禽疫病控制模型及畜禽场经营监控等。

1.2.3 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

畜牧业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在各养殖场广泛推广。目前,在美国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美国养猪场的仔猪多为14~16 d断奶,结合全进全出的隔离制度,可减少母源性疾病的传染机会。早期断奶的母猪营养损失少,有利于下一胎生产性能的提高。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已在畜禽上广泛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繁殖率。现在约5O%~7O%的猪场采用了人工授精技术,它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种公猪的遗传优势,加快遗传进展,另一方面可节省昂贵的引种费用。

1.2.4 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美、澳、荷等国都十分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荷兰农业部每年向“科学和知识传播”的投入占全部预算的2/5,青年农民和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其他人员必须完成2~4年的中级职业教育。

1.2.5 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

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培育出高生产性能的品种,才能体现规模化养殖的优势。美、澳、荷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历来注重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国内建有数量众多的育种中心和种畜公司,培育出了很多优良、高生产力的畜禽品种。如美国的奶牛品种主要为荷斯坦奶牛和娟姗牛;肉牛品种为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猪品种有长白、大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和皮特兰。此外,美国还有像PIC这样的世界著名的育种公司,为本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优秀的畜禽品种。

1.2.6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和成熟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合作社把分散的农场主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一系列专业化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为他们争取最大的利益。随着畜牧业养殖规模的扩大,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组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数量也产生由多到少的变化。1953年美国有农民合作社1万个左右,到2002年减少到3千多个,然而合作社的纯收入却由1953年的3.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2.1亿美元。澳大利亚牛奶总产量中近75%由农场主拥有的合作社加工,最大的3家合作社加工所生产牛奶的6O%。荷兰奶制品行业的合作组织发展十分成熟,两家主要的合作社加工荷兰8O%的牛奶。农民合作社在生产、销售、加工服务、供应服务和信贷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把畜牧业生产的产、供、销紧密的连接起来,是畜牧业产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力条件

2.1 国内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379元,到2005年已达到13925元,年递增14.3 %,远高于美国同期的年递增速度。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43和134元,到2005年分别增加到 10493和3255元,年递增率达到13.5%和12.5%。此外,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我国城镇和乡村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7.5%和67.7%,到2005年分别下降到36.7%和45.5%,分别下降了36.2 %和32.8%,已经达到富裕和小康水平。所有这些都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2 市场需求日益增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养殖业必须走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推动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197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分别只有 7.

7、2.0和1 kg,到2004年,城镇居民的肉蛋类消费数量已分别达到31.3和1O.4 kg,农村居民的肉蛋消费量也分别达到17.9和4.8 kg。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客观上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这是畜牧业处于发展时期的显著特征,同美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相类似,美国的肉类消费增加主要是从2O世纪5O年代开始的,1950年人均消费肉类51.4 kg,刭2003年增加到82.9 kg。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将继续增加,国内市场仍有较大的消费潜力。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新的畜牧业生产形式的出现

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郊区畜牧业和农业专业户的发展对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农区畜牧业分化出来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最初的目的是为解决城市畜产品供应问题,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2O世纪8O年代初,在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畜禽饲养专业户,把畜禽饲养从家庭副业转为专业饲养。畜禽饲养专业户的出现和增加成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目前,在农区建设养殖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已经成为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方式已经成为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然趋势。

2.4 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纵观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他们为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畜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1979~2000年,我国取得部级以上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1114项,其中国家奖193项。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9%,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和美国等国家的畜牧业发展具有共同的特点,既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畜牧业科学研究的进步和技术的推广、普及,为实现规模化养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生产奠定技术基础。

2.5 国家的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改革开发以来,各级政府都增加了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从 1998年开始,农业部利用国债资金启动了畜禽良种工程,把繁育体系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先后投资18.53亿元,建设和完善畜禽良种场和测定中心,初步形成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为畜牧业发展解决了最根本的种的问题。为促进我国畜禽饲养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的需要,2004年农业部制定了《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以指导各省市采取相应措施,发展现代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动畜牧业样式方式的转变。全国目前已有养殖小区4万多个。

3 我国畜禽规模化养殖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转变起步良好,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人口众多,要达到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畜牧业的产业化、专业化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① 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②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不高;③ 畜产品深加工产业还不够成熟;④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⑤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怎样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是我国畜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

4 发展规模化养殖采取的有效措施

4.1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养殖小区

通过制定养殖小区发展规划,加大对养殖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系统推进养殖小区的工程建设。推行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从饲养环节大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吸引现代大企业加入,大力提高整个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4.2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和实施“国家畜禽良种改良计划”,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加快建设种畜禽良种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畜禽良种繁育,不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4.3 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

针对我国畜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布局,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畜产品的转化和增值。同时,尽快制定统一规范的畜产品加工标准,构建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4.4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重点工程,对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

4.5 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

通过逐步建立政府对畜牧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逐步增加畜牧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畜牧业科

技推广。

总之,要合理的发展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不能盲目的以为规模大即是现代化畜牧业。生产规模越大,需要的其他的配套措施,如科学管理水平、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养殖场污染治理等的要求也就越高。发展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要跳出规模越大就越好的误区,发展适度规模的畜牧业养殖,以达到成本最低化和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挽回爱情四大误区下一篇:我国股票发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