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职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分析推进中职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论述在新课标导向下中职语文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提出结合文体特点、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实施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等具体做法。

职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论文 篇1:

中职语文教学突出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摘要:对中职语文教与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从课程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对中职语文做出判断:“实效性”是中职语文教学突破窘境的风向标。为推进“实效性”教学落地生根,提高教学效率,从单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有益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实效性

中职学生要在短短2年半的时间里,既要完成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偏废文化课习以为常。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还比较低,致使语文课程的建设发展受到桎梏,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的语文素养根基不稳,甚至成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和后续发展的瓶颈。古人云:“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中职语文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教学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寻找中职语文的出路,突出教学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一、从中职语文教与学窘状,分析实施中职语文“实效性”的必要性

在中职学生中,大部分是因为基础文化课成绩偏差,中考落榜,带着挫败感、抱着掌握一技之长、逃离文化课压力的心理而选择中职学校的,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其原因有二:一是对语文学习认识上偏差,缺乏热情。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虽有一定的心理认知度,但由于学习的成功体验不足,对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不足;一部分学生对传统的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语文教学方式持反感和回避的态度;二是文化素养根基浅薄,再学新知很是吃力,索性不学。而且大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在中职学校,大部分教师语文教师长期得不到培训进修,更加导致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机械教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仍旧不清楚中职语文教学与普高的差别,搞不清楚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及存在的意义。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离不开课本,以课本为本位,教学过程过于偏重基础常识和课文解读,重知识传授,轻实用性教学,被教材和课程内容所左右,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存在较大差距。

这些情况导致了很多中职师生对语文教学缺乏兴趣,严重制约了师生的发展,也与课程改革目标相距甚远。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语言文学家,也不是培养艺术鉴赏家,而是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实用性语文知识功底、具备基本语文能力的技术人员,使其在毕业后能应对岗位工作并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实效性”为原则,使语文教学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需要。

二、从中职语文大纲的教学任务、目标,分析定位中职语文的“实效性”的准确性

首先,基于教学任务定位。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清晰指出:中职语文课程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强调了职专语文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被提到日程,明确了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其次,基于教学目标定位。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职学校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课程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所需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广度与深度,完全取决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与后续发展的需求,亦即“实效性”。

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设计,分析落实“实效性”的可实施性

1.确定单课时教学目标,要详略得当

由于受到三维目标教学法的影响,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偏执的错误倾向:学习目标过于求全;学习新知的方式方法过于机械刻板;掌握程度描述的动词过于细化;写教案备课时间过于铺张;教学过程过于求详。这势必就会造成一种为了完成目标而疲于奔命的教学状况,按部就班的机械教与学,不敢越雷池一步,唯唯诺诺,步履维艰,唯恐完不成任务,师生为目标所累,兴趣不高,其效果是可想而知。

那么,要处理好教学目标详与略的问题,就要视学生的学情实际而定;就要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实用能力而定。中职生更适应与“长话短说”,简化教学目标,一言以蔽之,埋下包袱,要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蠢蠢欲动。相反,给予现成的详细的完成目标的方法方式,学生按图索骥,被牵着鼻子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能造就娇公主与小皇帝,惰性滋生蔓延,以致病入膏肓,动弹不得,走火入魔,放弃语文学习的前程。但教学目标又不是一味的简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或对学生困难的知识,要详细,要学生够得到,这符合“心理发展的就近原则”。知识点有接触过的相对容易破解的知识,就不必麻烦费神,直接布置任务一、二即可。例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讲到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长沙》上阕 时,“行之有效”的学习目标就可以写成:完成一幅毛泽东笔下的彩色的湘江秋景图并阐释画作意义。直白讲就可以将所谓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用教学重点、难点所代替,简练为文,去冗长,留清简,学生易于把握,便于行动。这也正符合了“以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充分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语文能力,符合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

2.确定单课时教学内容,要抓住“实用性”知识

实用性知识是区别于理论性语文知识的知识形态。理论性知识的特点是重视对知识概念的解说、承接与延续。例如,重视从理论上分清什么是词,什么是短语;什么是对比,什么是类比;什么是议论文,什么是记叙文等。这些概念化的知识,不论怎样系统化也难以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因为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即便精通“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这一整套知识,也不等于能读会写。而且理论知识一脉相承,一个知识点不会,便满盘皆输,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望而怯步,学习兴趣丧失;“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实用性的知识,各自为战,各自独立,前后没有关联,有一个知识点缺失,却也不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应用,对注意力不慎集中的中职生而言,更具有效性。因此,以实用性语文知识代替理论性语文知识,是中职语文教学跳出乏味鸡肋式樊龙的迫切任务。比如,学习句子,不是着重于对怎样划分句子的主谓宾等语法的学习,而是指导学生如何做到句子通顺流畅、表意准确清晰,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或组织语句以及把语句连缀成文;再如,写作练习中,不能够简单照搬普通高中的作文教学要求和方法,而要以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主要让学生完成应用文的写作就可以。

总之,要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认真研究实用性语文知识教学。

3.确定单课时教学形式,要注意“有效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课堂上应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流淌着时代的活水。学生很是期待当下的信息技术和当下文化融进课堂。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除了要讲好“例子”以外,更要适当地插入当今时代的最新信息,力求教学内容形成立体网络结构。这样,既可充实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用新颖的方式来学习语文,使其强化语文素养和培养语文能力。

课堂上不仅内容充溢着现代信息,形式也要结合时代灵活多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每一节课的实用性知识的有效性。一是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让音乐创设情境,要视频讲解道理,要图片说明问题,要动画活跃氛围等等;借助录屏技术,制作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二是践行“做中学,学中做”原则,制作海报,小组拼图,巡游海报等方式;三是活泼的评价方式,运用海报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法,或者粘贴笑脸或者画花的形式;四是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按照“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的学生混搭”为原则划分组员,以保证小组内角色扮演的配套,以利于学习任务完成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绝不是封闭的宫殿,而是开放的国门”。中职语文教学课后拓展,形式也应丰富多彩,应使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手段,突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创设展现自我才能的空间,并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质。例如,让学生就本专业学习、研究作专题报告,举办辩论会、研讨会,出版专题板报,创办刊物和文学社团,举行朗诵赛、征文赛、书画赛、文艺汇演,甚至外出采风、考查,等等。

总之,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只有确认身份——服务于“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找准定位——教与学的“实效性”,才能激发中职师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形成与终身发展,提供基础与工具保障。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语会.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2]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改革简明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作者:肖红莲

职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论文 篇2:

新课标导向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摘 要】本文分析推进中职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论述在新课标导向下中职语文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提出结合文体特点、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实施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等具体做法。

【关键词】新课标 中职语文 思政教育

《中等職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指出,实施中职语文教学首要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课程要培养怎样的人。同时,课程标准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在全国高校得到推广,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呈现深入发展态势,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模式,而中职语文课程作为中职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对实施思政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推进中职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实现学科融合,推动协同育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强调:语文课程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职语文课程为中职学生必修文化基础课程之一,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思政教育元素,而且,该课程近年又新增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所以说语文课程具有丰厚的育人价值,能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道德修养、政治认同,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也是语文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点。

(二)互融共生,推进中职教育改革创新。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有别于高中、大学等学段的语文教学,其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如今,那种传统的只注重语文学科知识传授,或依赖于一块黑板、几张PPT进行课文讲解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新课程标准导向下进行中职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互融共生,是推进新时代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迈向深水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学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使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学生专业学习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不断丰富中职语文课程的育人内涵,实现创新育人、有效育人。

二、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职业素养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缺失。《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指出: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的教育,形成学科协同育人合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忽略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职业生活的结合,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导致目前仍有不少学生存在拈轻怕重、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换位思考、怕吃苦、重享乐、想拿高工资又不愿多付出等不健康的心理,这不仅降低了学科的育人效果,而且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非常不利。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进行职业观、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以技能应用为核心,以就业和市场、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结合语文学科和所学专业特点,努力培养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及服务热忱、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的应用型、高品质新型人才。

(二)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程度低。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维普网、百度文库等中进行“课程思政”“中职语文”等关键词检索,笔者发现,目前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的成果主要来自高校,中职阶段的成果寥寥无几。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中职教师对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认识不足,不少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无关。因此,这些教师在教学时就会过滤思政教育的内容,往往只注重讲授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价值观、劳动精神等的教育,语文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程度很低。这就导致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两张皮”,极大降低了中职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

(一)挖掘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寻找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点

中职语文教材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古诗文的顺序进行编排,每一种文体都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师要深入分析各种文体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寻找合适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将语文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在记叙文单元中,教材以“风物情味”为主题收入了相关的记叙类文章,教师可利用这类文章向学生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是李健吾的游记散文名篇,文章写作者登泰山时遇雨的经历,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一幅变幻莫测、旖旎绮丽的泰山烟雨风光图,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文章通过叙述作者从岱宗坊至虎山、过壶天阁登黄岘岭、走云步桥攀主峰盘道,讲述了一路攀登的“乐趣”和“苦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职业道德、人生理想等融入教学,激发学生树立不畏艰难险阻追寻理想的精神,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

在教学说明文单元时,教师可以以“热爱科学”为主题,旨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掌握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如《神奇的极光》一文,通过“古老的神话传说”“极光一瞥”和“极光的来龙去脉”三个部分,对极光产生的原因、经过、具体现象等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主题探究、课堂辩论赛、实验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了解和认识极光的,当代人又是如何对极光进行科学研究的。这样设计既能让学生真实地了解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知道人类获得科学认知需要经过从蒙昧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能够客观、辩证地看待生活问题、科学问题。

作者:张红慧

职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论文 篇3:

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

内容摘要    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而这其中就包括有被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之中的信息技术。本文所要深入的便是“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整合”的问题。

关键词    中职语文;信息技术;整合

在这充满竞争的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便要学会抓住机会,而学好语文便是更好地抓住机会的一种有效方法。简单来讲,语文作为一门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工具,其是人们进行理解和表达的有效媒介。接下来就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进行稍做深入,试着将现在热度一直不减的“信息技术”整合进去,以求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展出足够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切实有效地学好语文。

1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这带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于中职语文教师来讲,信息技术被整合进语文教学会带来教学方式的改革,逐渐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更好的凸显出来,让学生开始更多地接受到新思想的熏陶,慢慢的让学生能够更为自主地去进行学习。对于学生来讲,信息技术被整合进语文教学,会使教学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被改变,甚至是被颠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创新,从而学习的效率变得更高。

1.1  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就目前来讲,文化是综合国力极为重要的一个构成要件,同时,文化对社会及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当前的教育而言,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会要求努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整合,这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学,其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故信息技术与其整合会带来很多令人欣喜的改变。一方面,当信息技术被整合进中职语文教学中之后,课堂内容的表达便会开始变得更为形象、直观,教师也就开始更为轻松地给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课堂生活体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不断整合,学生会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更近距离的接触,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更好地被唤醒与培养,从而确保学生的发展能够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1.2  能够更好地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中职语文教学的进行会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以期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使得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可是就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几乎都是让教师在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基本都是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状态,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课堂气氛欠活跃,课堂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较窄,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甚至还会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散尽。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开始试着将一些新的东西引入进来,通过整合信息技术的方式来让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确保语文学科能够与这个时代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

2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措施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更多的是看到的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需要的也是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整合要做出更深层次的考虑,教师要将信息技术适度地用于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令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为浓厚,从而才能得以更好地立足于教材来搞好语文教学以及确保学生能够学好语文。

2.1  重点抓好教学内容的丰富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篇目侧重于呈现出细腻的感情,有的篇目具有极强的批判性,有的篇目能够引人深思,而这些特点的背后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更多的需要去挖掘课文之外与作者相关的故事。随着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的不断深入,教师开始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将大量的知识填充到教学之中,使得学生对课文形成更为深入、全面、正确的理解,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认知发展。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出来的是一幅极为磅礴的战争场面,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感受到三国人物的雄姿英发,而教师则可以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来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一定程度的重现,通过图文结合、声画并茂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的宽度与思维的广度,进而使得学生在有深度的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美妙。

2.2  切实抓好师生互动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得到有效增强,开始不断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不再是“高不可攀”,而是会随着互动的持续进行开始变得“和蔼可亲”起来。同时,教学一直在强调“以生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而信息技术整合带来的师生互动增加恰好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让学生更为自信地去对语文进行学习。具体来讲,中职语文教师可以与其他科任教师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班级的群,既可以让学生在群中互相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在群里向教师进行在线咨询,更可以让教师通过群来向学生更为及时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样教学效率将会得以更好地提高,师生之间的感情教会得以更好地增进。

2.3  突出抓好教师自身能力提升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的进行,更多的是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这个时候,中职语文教师要切实注意抓好自身能力的提升,开始更多地考虑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的问题,从而开始针对教学需求来改变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例如,中职语文教师可以以原本的语文教研室为主要阵地,就原本教研组的分组来组织一系列的学习,如一起共同学习PPT课件的制作以及根据教学实际需求来有选择地去学习一些教学辅助软件的使用,等等。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学习汉语俨然已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时尚”。基于这样一种大环境,中职语文教师要更为积极地去考虑如何搞好教学的问题,开始试着将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以此确保能够切实有效地搞好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地保障,从而学生才能得以更为顺利地成长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冬梅.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诸问题略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00(034):26-28.

[2] 方蓉.浅谈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學[J].课程教育研究,2012,000(015):1.

[作者简介:赵欢,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

作者:赵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主体间性理论大学生管理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综合素质科技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