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中学时代

2022-07-26

第一篇:钱学森的中学时代

破解中学时代钱学森成长密码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10月31日走完了他98年的人生轨迹。 钱先生一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堪称当代的民族英雄;而且他走过的人生道路,无论是学术的成就还是幸福的婚姻,也都堪称典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回望钱学森的成长历程和教育背景,是否也有值得教育界、学生父母和莘莘学子领悟和思考借鉴之处?

北京一夜入冬。11月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师生们早早聚集到了钱学森展览馆门外,悼念他们的杰出校友钱学森。学生们默默地将黄白菊花摆放在钱老的铜像前,附中校长刘沪说:‚教育是一种传承,钱老在师大附中成长的故事会留存在孩子们的心里,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做人和做事。‛

钱学森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不久前,钱老之子钱永刚先生代表钱老将他的师大附中毕业证书捐赠给母校,作为钱学森展馆的镇馆之宝。我校也精心制作了一个青铜雕塑——师大附中老校门,准备在钱老98岁生日时赠送给他。‛刘沪说,没想到这时候却传来了先生逝世的噩耗。

钱先生一直情系母校。刘沪昨天前往钱先生家吊唁时,遇到了钱老的第一任警卫。老人说,钱老每次路过附中老校址,都会指给他看,‚这是我最熟悉的地方‛。1955年,从美国归来刚到北京不久,钱学森就到师大附中看望老师们。回忆起中学时代的生活,他总是说:‚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6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 今天,在第一次对社会开放的钱学森展览馆里,展示了大量钱学森出国留学前的故事。这些故事给当代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钱学森是全面发展的典范

‚纵观钱老的一生,德智体美无不达到顶峰。‛刘沪校长说。

钱老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这种伟大的爱国情怀一直令国人感动和钦佩。‚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一个问题压在心上,就是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钱老曾经这样回忆,在他心中,祖国最重。

钱学森是中国的科技巨人,也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10月22日,2008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院士谈到‚国人不必为没有诺贝尔奖自卑‛时举例,‚钱学森是十年一遇的世界伟大科学家,超过一年一遇的一般诺贝尔奖得主‛。

1989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会议上,钱学森被授予‚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9年他又被国际媒体选为‚影响20世纪科技发展的20位世界级科技巨人‛之一。这20位巨人中第一位是爱因斯坦,之后是玻耳、居里夫人、冯〃卡门等,钱学森排名第18,是20位巨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出生于20世纪初的钱老,经历了时代变换的风云,承受了科学研究的辛劳,其生命轨迹却长达近1个世纪。刘沪认为这和他从小热爱体育运动不无关系。

同时,钱老喜欢画画,而且画技不俗,还擅长吹圆号、吹口琴。热爱艺术的钱老一生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

2005年7月29日和今年8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登门看望钱老,钱学森当面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建议,还提出了‚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的观点。

刘沪校长说,钱老与歌唱家蒋英一生伉俪情深,而艺术是二老夫妻关系中很重要的因素。

‚教育的成果是滞后的。‛刘沪认为,从钱学森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上个世纪20年代师大附中的教育是成功的。

超脱地看待考试和分数 不搞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

‚钱学森学生时代没有那么重视分数。‛刘沪介绍,考试前,大家都在操场上打球,不到天黑不回家。

据钱老回忆,当时师大附中对考试形成了这样的风气:‚学生临考试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如果通过死记硬背、急功近利获得高分,同学们反倒瞧不起。

钱老甚至蔑视分数。

据介绍,钱老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一次老师给他的卷子判了100分,钱老后来发现卷子上有一个小错误,要求老师重新判分,最终改成了96分。

可能正是钱老对分数这种‚蔑视‛的态度,才能让他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刘沪说,钱老坚决反对中学是上大学的台阶,认为它只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一个阶段。

创新精神是‚玩‛出来的

像钱学森这样举世公认的创新人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 通过钱老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的故事可以看出,那时的学生没有考试追高分的压力,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玩‛。其实他们的‚玩‛就是读课外书、动手实验和外出实践。

生物课上,老师常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制作标本,钱先生当时就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几何课老师用桐城派古文的风格写讲义,讲课时还拉着腔调念讲义,‚很带味‛;虽然当时学校还很穷,但是化学实验室却对学生随时开放,钱先生在那段时间做了很多化学实验。

正是这种没有过多限制、形式多样的教育让钱先生对知识充满了兴趣,他博览群书,对探索新知充满了向往。

钱老1984年4月20日接受北京师大附中教师访问时说,当时附中的选修课很多,‚每天中午大家吃了午饭,在教室里互相交谈感兴趣的各种科学知识,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什么都有……‛ 老师们也是这样教育学生,著名数学教师傅仲孙先生提倡创新,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如果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有创新,就给100分,还要另加奖励。

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流行大学基础课下移到中学开设,并把成绩作为选拔大学生的重要条件。而80多年前的北师大附中就已经在开设大学课程了。像高等数学、高等物理、高等化学等知识,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或单独开设选修课;文史哲等方面的课程,更是广博、精深;外语课的教学标准高,培养的学生能力强,还开设了多个语种。钱老上高中时,有些课的老师就用英语授课了。高二时,钱老选择德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钱老曾向附中的老师回忆:‚我附中毕业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第一年觉得大学功课没有什么,因为我在中学都学过了。上海交大四年实际上就学了两年,考上了公费留学美国,是靠附中打下的基础。‛ 钱学森的父亲也给他在课外找老师补课,扩大知识面。当时,教育家林砺儒是钱老的校长,却不是他的任课老师。为此,钱学森的父亲特地找到林校长,请他额外辅导自己的儿子。

林校长并没有答应下来,而是出了几道题,要考考小学森。两个大人正在聊天,却发现小学森跑出去玩了,而他的答题卷子却放在桌上。他的解答深得林校长认可,于是,林校长收下了这个学生,教授他伦理学。

教育家办学深深影响了钱学森

在钱学森中学时代的6年里,他虽没有跳过级,但是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德智体美均衡发展,为以后的大学、研究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钱学森回忆母校时,谈得最多的就是教过他的老师。他时常回忆起中学时代的情形:

‚在那样一种艰难困苦的年代,办学真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北京师大附中当时的校长(那时称主任)林砺儒却把师大附中办成了一流的学校,真是了不起。讲附中那时的情景,有点像神话,我们这些小孩子都知道,世界上有两个伟人,一个是列宁,一个是爱因斯坦。‛ 给钱学森留下很深刻印象的是教几何的傅仲孙老师。 一次,傅老师说:‚你只要承认公理,定理是根据逻辑推断的必然结果。‛他一再强调,这样的理论在中国是如此,在全世界也是如此,拿到火星上去它也是如此。钱老回忆,傅老师为了强调几何理论的正确,还诙谐地说,不但人相信,鬼也得相信,连鬼的儿子都得相信。

钱学森后来认为,在初三年级听傅老师的几何课,使他第一次明白什么是严谨的科学。

大师的培养模式能否复制 很多人都说我们现在已经培养不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了,也有人悲观地说‚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那么,既然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曾经培养出了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巨人,那么这样的教育理念能否复制,当年培养钱学森的理念是否过时了呢?

‚其实,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各类人才在人群中的分布是均衡的。‛刘沪说,也就是,各种资质的人在人群中的分布是有一定比例的,这个比例现在和过去是差不多的。按照刘沪校长的理论进行推论,过去能培养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现在也应该能培养出大师。

但是,大师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呢?

‚当年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诚、爱、勤、勇’。‛刘沪说,校训所提出的四个方面是一个优秀人才的必备人格特征,‚没有一条直接与分数、升学相关‛。

这可能就是问题的关键。

刘沪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的教育环境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所提倡的竞争意识、独生子女政策下父母对子女更高的期待、全社会的舆论环境以及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教育变得更加功利了。

学校的北大、清华录取率不高,没有考出个状元来,社会就会觉得‚这个学校不行了‛,学生考试没考好,哪怕是一次没考好,学校和家长都会不答应。

钱老在中学时代就非常善于主动学习,而在如今这种分分必争的高度紧张状态下,学生哪有时间博览群书、醉心实验呢? 人们忘了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我们现在太强调‘不能输在起点上’、‘不能输在跑道上’,但其实,只有真正跑到终点的才是胜利者。‛刘沪说。

晚年的钱老,始终关心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心着杰出人才的培养。温家宝总理2006年在一次工作会议上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温总理说:‚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钱老的关心,总理的焦虑,正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按照钱学森的教育理念,西安交大办了钱学森班,以期能培养创新人才和大师级人才。而先生一直忧心而且一直反对的中学教育的唯分数论却没有什么改变,这也许是钱老一生最大的遗憾。

大师走了,他的遗憾成了留给我们后人的一道待解的难题。

第二篇:特殊的中学时代

(一)考上了汉阳二中

1963年5月上旬,我们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和

四、五年级的学生,从距离学校一公里左右的关贝河水运码头搬运红砖到学校,这是为了新建教室。(1963年秋季,永安小学迁至汉阳七中内上课。原永安小学,成为永安耕读中学,由刘庆生、刘华侨任正、副校长。)这里,介绍一下教育界的有关情况:1962年,为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汉阳七中(永安中学的前身)停办,永安小学迁至汉阳七中校内上课。1961年春,永安地区单独成立区名为“永安区”,辖永安、向集、九真、新民四个公社,区机关设在汉阳七中内;于是,上级就根据实际情况拨款为永安小学新建一部分教室。

这一年的5月中旬开始,我们毕业班的学生就很少参加学校的劳动了,为的是让我们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级中学。尽管上面没有提倡升学率,但是在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看来,升入汉阳二中和汉阳六中的学生越多,就越是证明老师的教学水平高。我们六(1)班班主任袁希栋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别嘱咐我,说是作为班长要在班上起到积极带头的作用,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汉阳二中,今后争取在二中的高中部学习,往后还要争取考上大学,为自己也为学校争光。教我们数学的王明亮老师,还有教我们音乐的陈家康老师,都分别找我谈了话,他们都希望我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汉阳二中,今后读高中并且争取考上大学,学好本领为国家的建设服务。(陈、王老师和班主任袁稀栋老师,在平时都关心我的学习情况。陈家康老师和他的妻子欧阳永珍老师,从三年级就教我们的语文课和音乐课。王明亮老师是本地人,他时常指导我的数学课。)我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农村小学的毕业生升学率很低,能够考上初中的学生自然就不多了,而汉阳二中初中部招生的名额是很有限的。如果升学考试的成绩不好,就会落入汉阳六中(汉阳县的农业中学),或者直接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已经十四岁的我,在平时也听到大人们说过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跳出农门进龙门”等等话题,就有了今后读初中读高中考大学的梦想。另外,我没有忘记1956年11月中旬向母亲作下的“保证”——一定好好地读书,于是卯足了劲迎接升学考试的到来,一心想着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汉阳二中。升学考试结束后,我的感觉很不错,认为考上汉阳二中没有问题,不会落入汉阳六中,也不可能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在暑假期间,我和几个同学时常去学校打乒乓球,另外也是为了早一点得到升学的通知。到了七月下旬的一天,母亲就利用休息日带着我到六七公里处的侏儒区武功公社铁炉大队去挑香瓜,为的是在我们街上来销售以赚取极为有限的利润,以此为我筹集一部分上二中的费用。也是运气不好,挑回的香瓜只是卖出了一部分,其余的也只好自己吃了;折了本不说,更令我难以忍受的是还遭受了少数人的白眼!十四岁的我,可以忍受生活的清苦,也可以忍受体力劳动的疲劳以及疾病的痛苦,却忍受不了别人的白眼!想到了人们平时对“贫”与“富”的议论,什么“贫穷是地狱,富裕是天堂”,什么“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

亲”等等,就不禁感叹:人哪,穷不得!穷了,就会遭到别人的白眼,就会被人瞧不起!

“香瓜经历”以后,我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心里说:今后,坚决不做小买卖的事情了!于是,我对母亲说:“今后,我坚决不做小买卖的事情了。我一定好好地读书,努力上进,将来争取考出去,为您家争气”【注: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我失去了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而成为农民,没有出息也就没有为母亲争气了。有时候,我独自感叹: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凭着我的思想品德、智力因素、壮实身体以及刻苦学习的精神,由高中而大学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那么,我的人生不也是另外一番景象吗?唉,时也命也!还有时候,我在心里说:如果不是“香瓜经历”伤害了我的心灵,那么我的境况也就大不相同了。】

1963年9月初,收到了汉阳二中的录取通知书,我心里才踏实了,母亲也当然感到高兴。为了我去二中读书,母亲特地扯了几尺白色纱布,为我缝制了两件“汗衫”,因为家里太穷没有钱为我添置好一点的衣服。母亲为我筹到了书学费和当月的生活费(每个月交2元的烧柴费)之后,在规定上学的那天早晨,我就背着一张旧单人席子、一床旧的薄被窝和上十斤大米以及录取通知书等等,经过长新集、周家老屋,步行了八里路程进入了汉阳二中,有老师和高年级的学生接待了我们新生并且帮忙办理了入学手续。高年级的一名学生带领着我走进寝室的时候,里面已经有五名同学了;四张上下层的木床,有八个同学住在这里,我向那五名同学笑了笑并且报出了姓名后,才知道我们同在初一(2)班,班主任是陈荣铎老师。

第二天早餐后,我和寝室的同学走进位于老八栋北边最西头的初一(2)班教室的时候,班主任陈荣铎老师已经在教室里了。陈老师让我们找了地方坐下后,就作了自我介绍,这才知道他既要教我们的语文课,又要教全校的音乐课(每个班每个星期基本上有一节音乐课)。接下来,陈荣铎老师当着大家任命我为班长,令我感到意外,尽管我感到有些不安却也不好推辞了。【注:到1966年初中毕业,我一直担任班长。陈荣铎老师跟班走,一直是我们的班主任。】

初中部的教室,大多在老八栋,新八栋里也有几个班。所谓“八栋”,就是八个班都在一栋房子里,房子的中间是走道,走道的南边、北边各有四个教室。高中部的教室,分别在老八栋、新八栋和小操场西边的一排房子里。几天之后,我在篮球场遇到了我们队里的王才生,他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了,或许是年龄的差距吧,第一次在学校见面他对我只是说了两句客套话。【注:此后,我时常遇到王才生,从他那里了解到有关的学习方法、高中部的有关情况和报考大学的基本信息。1965年,他考上了武汉同济医学院,成为我们队里的美谈,也成为我心目中学习的榜样。】

汉阳二中位于汉阳县永安区新民公社的坛树坳。学校依山而建(山名为“沙帽山”),山的东头是鸭港桥抽水机站,山的西头是出入学校的唯一的一条碎石公路。为了便于叙述,这里就以教工楼为中心,简略地介绍一下汉阳二中的建筑分布等情况:

南边,是食堂、饮水塘,饮水塘的南边是学校的菜园,菜园的南边是农家的房屋,房屋的南边就是一片农田,再往南约三公里就是奓山镇(通常称为“奓山”)。

东边,是钟楼和食堂管理处。汉阳二中的作息时间以敲钟为标准,一口大铜钟由姓张的员工管理,我们通常把挂着大铜钟的一间房屋称为“钟楼”。钟楼的东边,是一条小路,小路的东边是厕所,厕所的东边是东、西方向的大水塘,这个大水塘既供师生们用水,也供塘下的农田灌溉。大水塘的东头,是男生宿舍。大水塘的北边,是女生宿舍,女生宿舍的北边是新八栋和大操场。在女生宿舍和男生宿舍之间的地方,还有三栋农家的房屋。

西边,是小操场,小操场的北边是高三年级的教室和一部分教师的宿舍。小操场的西边,是大礼堂,大礼堂的南边是农家的房屋及菜园。一般情况下,小操场用于学生做早操或者是学校召开大会。大操场,则是体育运动的场所。

北边,是篮球场。篮球场的北边,是用石块砌成的阶梯,由阶梯拾级而上就是老八栋,老八栋的北边就是秀丽的沙帽山。篮球场的东头,有一条道路通往大操场,小路的东边是女生宿舍。篮球场的西头,就是出入学校的唯一的一条碎石公路。

汉阳二中没有围墙,房屋都是平房。教工楼呈“工”字形,除了办公室,还有教师的单人宿舍。班主任陈荣铎老师的单人宿舍,就在教工楼的中段处;陈老师的妻子,在三公里左右的奓山小学任教。

大约一个月之后,班主任陈荣铎老师在班上介绍了汉阳二中的历史概况:汉阳二中始创于1943年,其前身是开明人士苏金安等人创办的私立新民中学,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8年设立高中部。1957年6月汉阳一中事件发生的 时候,一中的学生打电话到二中要求增援,二中的领导和师生们理智地拒绝了„„

附录一新二中、老二中

1965年秋季,汉阳二中的高中部撤销并入汉阳一中。1987年秋季,汉阳二中整体搬迁到奓山街上,通常称为“新二中”,只设高中部。坛树坳的二中则称为“老二中”,经上级批准而恢复了“新民中学”的名称,为初级中学。】附录二再次去了老二中

2012年8月20日,因为怀念初中时期的学习与生活,我再次去了老二中,并且拍下了几张照片。自拍的“新民中学”及“满目疮痍”这两张照片均被昵图网收录,前者为“新民中学”的教学楼,后者为昔日秀丽的沙帽山如今却是“满目疮痍”了。当年的小水库依然存在,而当年的“靶场”却不复存在了。【注:关于打靶的情况,参见“实弹射击第一名”一文。】

第三篇:中学时代的毕业赠言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老师,我怀念中学时代,怀念母校,怀念您……??

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回到学生时代——亲爱的老师,多么想再聆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

别后,漫长的岁月,您的声音,常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眼前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的心田……?

?

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我走着,走着,不断地走着,当我疲惫懈怠时,记忆中就会浮起您坚定的面容,坚毅的声音,坚韧的精神。老师呵,您教会了我生活,我怎能将您忘怀!?

?

每当收获的时刻,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辛勤播种的耕耘者——老师。??

老师,离别虽然久长,而您那形象仿佛是一个灿然发亮的光点,一直在我的心中闪烁。?

第四篇:特殊的中学时代(十八)

十八. 学校的革命形势

1966年10月25日下午大约3:00,当我们100多名“赴京代表”回到学校的时候,看见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戴着“红卫兵”袖章在校内来来往往,就知道他们已经成立了红卫兵组织。毫无疑问,在我们赴北京的近半个月时间内,学校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我们五个赴京代表来到教室的时候,班上的同学们围上来问长问短,我们五个赴京代表也分别作了简短回答。随后,班主任胡老师让我们五个赴京代表到他家里去开会,要求我们明天早餐后在班上介绍赴北京的经过与感想。作为班长,我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说道:“不介绍批斗领导和破‘四旧’的情况,原因是我个人对那些偏激的思想和行为有反感。”其他四个赴京代表赞同我的观点,胡老师也点头表示同意了。最后,胡老师说:“明天早餐后,以班长为主进行介绍,其他同学作补充。”尽管我担心讲得不好,但想到这是胡老师对我的信任,自然不好意思推辞了。回到教室后,同学们依然问到了赴北京参观革命运动的有关情况,我们五个人分别回答了相关的问话。快要吃晚饭的时候,杨浩把我拉到一旁小声地说:我们去小吃店„„我理解她的一片好心,只得与她走出了教室。在通往校门口的小路上,行人较少;杨浩看了看前后,突然狠劲地吻了我,我也激情地吻了她——说来也是,我们都有青春期的激情,在赴北京的近半个月时间里,我们没有这样激情地相吻啊„„

第二天上午,我正在班上介绍我们看到了毛主席的经过时,突然闯进来三个高年级的红卫兵(有一个是“赴京代表”,我认识他),其中的一个当着全班的同学说“让胡老师到红卫兵办公室去一趟”。坐在课桌旁边的胡老师默默地起了身,平静地向东门走去。我不知道胡老师会有什么问题,也没有向三个高年级的红卫兵提出反对意见——我们在北京参观革命运动的日子里,听说红卫兵组织的权力很大;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我也没有胆量向三个红卫兵提出反对意见了。怎么办?我思考片刻之后,喊了杨浩和其他三个赴京代表的姓名,随后跟在胡老师和三个红卫兵的后面。来到了红卫兵办公室门口,高年级红卫兵组织的负责人(男,赴京代表之一,以下称为“负责人”)只允许胡老师进去,我们几个人只好在门外等候。大约半个小时后,胡老师出来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胡老师说感到累了需要回去休息,并且叫我和杨浩去他家里聊一聊。我向其他三个赴京代表嘱咐了班上的有关事情后,与杨浩把胡老师送到了家里。胡老师的妻子王老师为我们倒上了温开水,然后显得平静地对杨浩和我说:“你们不要担心,胡老师不会有事的。”我们相信王老师的话,也相信胡老师不会有什么问题。

胡老师喝了几口温开水之后,精神有了好转,然后对杨浩和我说:你们不要担心,我没有什么政治问题,也没有什么历史问题„„刚才,红卫兵组织的负责人与我谈了话,他要求我站在红卫兵组织一边。现在,我们学校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年级的红卫兵组织准备对有政治问题和有历史问题的老师采取

行动„„ 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你们两个要在班上带头成立红卫兵组织,否则就会落后于革命的形势。不过,我要提醒的是,你们千万不能参与他们的的行动„„(我和杨浩点了头,表示记住了。)今后,班上的工作就由你们两个负责,如果有什么事情,你们就与高年级红卫兵组织的负责人联系。(我问:您家有什么事情呢?) 至于我,要服从红卫兵组织的安排,暂时不能去班上指导工作了„„

我和杨浩,默默地望着胡老师,无奈地点了头。

三天之后,高年级的红卫兵组织在校内批斗了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还对少数有政治问题和有历史问题的老师采取了抄家的行动。对于这样的激进行为,我和杨浩都很反感,却也是无可奈何!

从此,汉阳一中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学校领导被打倒了,班主任胡老师也不来班上指导工作了。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班长的我尽管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却有一点很清楚:不能让同学们离开学校,否则就是逃避革命,就是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不忠啊!我与杨浩商量一番之后,决定以我们两个人为主在班上成立“红卫兵战斗队”,以顺应当前的革命潮流。这一天吃过了早餐,我以班长和赴京代表的身份在班上宣布:根据文化大革命形势的发展,结合我们学校和班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现在向大家强调两点:第一,不能离开学校,谁离开了学校谁就是逃兵,而逃兵是可耻的,当逃兵就是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不忠!第二,我们准备成立班级红卫兵组织,以顺应文化大革命的潮流,以实际行动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班主任胡老师不能来班上指导工作了,他嘱咐我和杨浩在班上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我和杨浩商量过了,我们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不论出身,也就是说不论家庭成分,都可以申请加入班级红卫兵组织。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不是我们没有政治觉悟没有阶级斗争的立场,而是考虑到大家都是学生,我们都要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我们都要积极参加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彻底搞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为了争取同学们加入我和杨浩组织的“红卫兵战斗队”,也为了便于要求加入我们“战斗队”的同学们写申请,我特地在班上念了我草拟的“申请书”,以此作为“示范”并要求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这是我与杨浩商量之后,决定在班上采取的措施。因为,我和杨浩都希望我们班级“红卫兵战斗队”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支持。

加入红卫兵战斗队申请书

红卫兵战斗队负责人:

为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我特地申请加入“红卫兵战斗队”。

我家是贫农成分,幺叔是转业军人。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要誓死捍卫伟大领袖毛主席、捍卫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捍卫无产阶级专政。

我自愿加入“红卫兵战斗队”,坚决服从战斗队负责人的指挥,与大家一道,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申请人:高一(2)班郭少亭

1966年11月2日

【特注:尽管“申请书”写得不好,却也表达了我的政治观点。因为“申请书”表明了我和杨浩的政治态度,所以特地抄录于此。“亭”字,在1967年户口迁回原籍以后,申请改为“庭”字。】

接下来,我和杨浩进一步商量了有关事项。班级红卫兵组织的队旗、袖章等开支,杨浩说由她先垫付,以后再分摊到每个人,我同意。我们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家庭成分都是贫农,属于“红五类”。都是班干部,并且都是“赴京代表”。在胡老师家里,我们点头承诺在班上起到带头作用并且负责班上的工作。有了这些优势,我们相信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至于成立“红卫兵战斗队”的行动步骤,我和杨浩商定:首先,组织几名“红五类”出身的同学,统一思想认识。 其次,雷厉风行,在近两天之内正式成立班上第一个红卫兵组织——红卫兵战斗队。为了发扬民主精神,队长和副队长由大家推选。第三,正式戴上“八一八红卫兵”袖章以后,按照负责人的要求,组织同学们步行串联。【注:“红五类”,是指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烈士的子女。与此相对的是“黑五类”,是指地、富、反、坏、右,也就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雇农、佃农,都属于贫农。】

11月3日早餐后,我和杨浩还有几个“红五类”出身的同学去街上扯了红布,又去印字店在红布上印刷了黄色的毛体字“八一八红卫兵”作为袖章。(注:“八一八”,即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红卫兵代表并且检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万红卫兵。)然后,我们赶紧去缝纫店做好了袖章和 “红卫兵战斗队”队旗。就这样,我们高一(2)班在高一年级率先成立了班级红卫兵组织。我们“红卫兵战斗队”已经有十六名队员,他们推举我为队长、杨浩为副队长,我没有推辞,杨浩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在与杨浩商量之后,我开始发号施令了:

第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第二,愿意参加我们这个战斗队的同学,我们表示热烈欢迎。不愿意参加我们这个战斗队的同学,可以单独成立红卫兵组织。需要说明的是,单独成立红卫兵组织以后,要到负责人那里去备案。

第三,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能擅自而为,否则后果自负。“红卫兵战斗队”的工作,由我和杨浩出面与负责人联系。今后,如果出了什么问题,由我承担责任,决不把责任推给其他人。

第四,大家都要作好思想准备,在近几天之内就要步行串联。步行串联,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号召。步行串联,就是我们坚持闹革命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们经风雨见世面的大好时机。

接下来,我和杨浩去红卫兵办公室办理了备案手续。按照负责人的要求,我们填写了班级、战斗队名称和人数、姓名以及正、副队长的姓名等等。至此,我们高一(2)班“红卫兵战斗队”得到了负责人的认可。(注:学校领导被打倒了,班主任胡老师被高年级红卫兵组织安排做别的事情而不来班上指导工作了,我们只好服从负责人的领导。)

11月6日中餐后,外祖母突然来到了教室,说是幺舅舅患了阑尾炎需要动手术,已经请人帮忙抬到了县人民医院,让我把被窝拿去。我毫不犹豫,赶忙跑到寝室里拿了自己的被窝,与外祖母去了医院。看望了幺舅舅之后,我与杨浩找

过了姑妈,姑妈说阑尾炎手术不会有什么问题并且医院也不会乱收费,我们才放心了。

【特注:那时候,永安区卫生院的医疗技术差,医疗设备也落后,根本做不了阑尾炎手术,病人家属只好请人把病人抬到距离永安堡20多公里的蔡甸汉阳县人民医院。如今的永安卫生院,情况大不相同了,这里不赘述。】

第五篇:特殊的中学时代(八)(本站推荐)

八. 分流到汉阳一中

1966年9月6日,星期二,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早晨大约5:00,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还特地为我蒸了一碗(一个)鸡蛋。在我们家里,鸡蛋向来都是稀罕物品,平时极难吃到,除非来了客人才能够吃到一点。我把鸡蛋吃了大约一半,其余的留给了母亲和新庭。(新庭是我的小兄弟,出生于1964年10月29日。我的大兄弟叫运庭,1954年11月因病夭亡。)当我在房间里背上了行李之后,母亲又仔细地看了看,生怕我忘记了什么东西;在确定没有缺少什么东西之后,我就向大门口走去,母亲牵着新庭的手送到大门外。我也知道,幺娘和祖母出去了,父亲在较远的地方做工去了,二伯伯在永安供销社工作也不在家里。想到自己就要去一中读书了,十天半月之内也不可能回来,陡然产生了一种情感——感到难过了,这是三年前离开家里去二中读书时没有的情感。新庭站在母亲的身边望着我,似乎在问我去那里;我微笑着望着他,稍后就俯身在他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回,然后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部,小声地嘱咐他:“要听话,莫乱跑。”尽管他只有两岁,却显得很懂事,望着我点了头,似乎在回答:“知道了”。看到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我对母亲说:“我要走了,您家保重身体。”不知为什么,我的鼻子有些发酸,眼泪几乎流了出来;咬了咬牙之后,强忍住眼泪,尽量以微笑的表情面对着母亲和新庭——我似乎成熟了许多,舍不得离开母亲和兄弟。想到父亲不在家里,母亲既要抚育新庭又要出工,我还是禁不住流下了眼泪„„看见母亲露出了笑容,听见母亲在说:“我的身体好着呢。到了学校以后,要好好读书,要听老师的话,要注意身体„„”我望着母亲默默地点了头,随后转身移动了脚步;走出了十多步之后,又回头看了看,只见母亲牵着新庭的手依然站在大门外望着我,还看见母亲打着手势,似乎在对我说:“不早了,你走吧。”想到自己还要步行20多公里去一中,我默默地向母亲和新庭挥了挥手,转过身向着太阳的方向迈开了脚步„„

【注:永安堡距离汉阳一中22公里,沿着碎石公路向东4公里左右到坛树坳,然后再向北走。由于没有开通客车,到蔡甸就只好步行了。我们永安地区的人们,即使有人生了病而需要动手术,也只好请人帮忙把病人抬到蔡甸汉阳县人民医院(今武汉市第十三医院)。1966年11月初,我的幺舅舅因阑尾炎需要到汉阳县人民医院动手术,就是请人帮忙抬到蔡甸县人民医院的。】

迎着朝阳,独自走在通往蔡甸的碎石公路上——我们永安堡在汉阳二中的初中毕业生,只有我被工作组分流到汉阳一中。一边走,一边哼唱着熟悉的歌曲,背诵着熟悉的诗词和散文,还回想着一些人和事。想到了这几天听说的同班同学被工作组分流的结果:永安堡街上的李秋杰和张忠豹,他们都是居民户口,被分流到武汉市铁路学校和其它中等专业学校;农村户口的肖耀普和徐声亮,被分流到武汉市钢铁学校;他们都感到自豪,因为几年之后就有了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并且有了城市户口就成为“工人”了。【注:在改革开放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工人”比“农民”地位高、待遇好。否则,社会上为什么流行“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之类的说法呢?又为什么存在“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差别呢?】永安区农村户口的王明星,还有奓山区农村户口的女生刘义珍,被

分流到湖北省孝感地区的财贸学校和卫生学校„„想到了自己,觉得被工作组把我分流到汉阳一中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因为在一中读高中就可以为清华大学而奋斗,今后就能够实现“工程师”的梦想了。尽管高中三年的学习很辛苦,三年之后报考清华大学也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我相信凭着我的思想品德、家庭成分、智力因素、身体条件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一定能够学好高中的课程,一定能够考上大学甚至清华大学;到那时,就能够“跳出农门进龙门”,就能够为母亲争气为家庭争光„„想到了班主任陈荣铎老师和政工组的李主任,他们都是那么关心我的思想、学习和身体情况,我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一片好心„„想到了老师们和其他人谈到的汉阳一中和“汉阳一中事件”的有关情况:汉阳一中,始创于1939年,其前身是汉阳日语专科学校和私立三育中学,1956年9月改名为湖北省汉阳县第一中学(简称为“汉阳一中”)。“汉阳一中事件”,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汉阳事件”,指的是1957年6月中旬,汉阳一中的学生为了升学率问题而引发的一场闹剧,情绪激动的学生不听副校长王建国和其他老师的劝阻而自发地上街请愿并且冲击了县政府;这场闹剧,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也被称为“中国的匈牙利事件”,因而震惊国内外。“汉阳一中事件”的处理结果,一中的副校长王建国等三人,被判处死刑;一些老师和其他单位的有关人员,被判处劳改;一些学生和学生干部,也受到了严厉的处分。【特注:当时的我,虽然不太了解“汉阳一中事件”的详细情况,但是很关心那些被牵连的人。1986年12月,“汉阳一中事件”平反昭雪。“汉阳一中事件”的详细资料,见作家刘富道的著作《汉阳事件》,2011年4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42万字。】

五个小时后,大约12:30,步行了22公里路程的我,来到了汉阳一中的大门口。(汉阳一中只有一个校门,我们在汉阳二中读书的时候来过这里。)一中的大门向着东方,与蔡甸正街的街口相望;门前大约三十米处是一座小型的水泥桥,过了水泥桥三四十米就是蔡甸正街的街口。大门的北边,是通往汉阳县粮食局和粮食加工厂的碎石公路,公路上有货车行驶。大门的南边,也是一条碎石公路,公路上有几个行人。大门的前边,显得比较冷清,既没有欢迎新生的标语或横幅,也没有接待新生的老师和学生。我想:接待新生以及办理报到入学等手续,必定在大门内了。于是,我跨进了大门,迎面就是大操场,北边(右边)是一人多高的红砖围墙,围墙上边没有生长杂草,围墙下边没有种植绿草也没有树木;西边(前边)不远处,是一栋全校唯一的两层楼的教学楼,显得很有气派;南边(左边),是教室和宿舍。看见西南边的教室那一块地方围了一些人,我就走了过去;有老师和高年级的学生接待了我,他们帮忙我办理了报到、交费等手续之后,有一名高年级的学生领着我来到了一间学生寝室。寝室里有四张上下层的木床,连同我有八个学生住宿在这里,其中的几个都是生面孔。与三年前进入汉阳二中的学生寝室那样,我主动地与几个生面孔打了招呼并且简短作了自我介绍;毕竟都是同学了,他们与我聊起来,这才知道我们同在高一(2)班。

第二天(9月7日),星期三,晴。早餐后,我与寝室的几个同学走进了高一(2)班的教室。教室在大操场南边的东南头,教室门的东边是通往校门口的泥土小路,小路的两边有树木有小草。教室门朝南,有东、西两扇门,门的中间是窗户。教室的北边没有门,是几扇窗户,窗户外是小树,小树的北边就是大操场。教室内的东、西两头,各有一块大黑板镶嵌在白色的墙壁上,东头的黑板前边是讲台,讲台的南边是教室的东门;西头的黑板前边是走道,走道的南头是西

门。我坐在后面第三排的位置上,默默地环视了整个教室,没有看到汉阳二中的同班同学,感到纳闷也有些遗憾——有了原来的同班同学,在班上就有了较大的“势力”;在我的心目中,班上的“势力”是存在的,如果势单就必定力薄,而力薄就会受到欺负。

就在我与寝室的同学坐在板凳上闲聊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位身材瘦长并且戴着近视眼镜的中年男士出现在东门口,有人带头鼓掌,我们几个人积极地响应,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中年男士微笑着向大家点头,当他走上讲台后就毕恭毕敬地向大家鞠躬,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极为热烈的掌声。中年男士站在讲台上作了自我介绍后,这才知道是胡XX老师(这里不便写出姓名,以下称为“胡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在是我们的班主任并且教我们的语文课。接下来,胡老师从讲台上拿起笔记本看了看,突然说道:“郭少庭,来了没有?” 我回答:“到!来了!”随即引起的哄堂大笑,令我莫名其妙。接着,胡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我为班长,令我确实感到意外;即刻,我在心里说:怎么要我担任班长呢„„胡老师叫我站起来让大家认识认识,我只好慢慢地站了起来,随即环视了整个教室,看见同学们都在望着我,即刻感到不好意思了,只好无言地笑了笑,然后低着头坐下了。这时候,听见嘈杂声比以前大了一些,令我惶惶然,也不知道胡老师为什么任命我为班长。听见胡老师在说:“大家安静一下,安静一下,我现在介绍一下新任班长郭少庭同学的基本情况。郭少庭同学,毕业于二中,在二中担任了三年班长,思想品德好,劳动积极,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一年级各班班长的人选,是年级会议定下来的„„下面,我宣布班委会的组成人员„„”胡老师念到一个姓名,就叫那个同学站起来让大家认识认识;我记不清他们的姓名,不过知道了学习委员和文娱委员都是女生。接下来,胡老师讲了学校领导的安排,讲了加强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报纸上的社论及文章等方面的情况,还讲了全校每个班都要办好学习墙报以及各班每个星期都要办一期学习墙报等情况。然后,胡老师布置了学习任务,让我们学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学习报纸上的社论和文章;还要求我们在星期五下午放学之前,每个同学都要写出一篇心得体会交给班长或者学习委员,以利于办好班上的第一期学习墙报。最后,胡老师说:办墙报,由班长郭少庭和学习委员杨浩具体负责,其他班委会成员都要协助他们。

办墙报,我并不感到陌生,在汉阳二中也办过一些。只是,我担心同学们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比较好的心得体会,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另外,我也担心学习委员杨浩是否配合,如果她不能很好地配合,班上的第一期学习墙报就难以顺利地办出来。在我的思想意识中,如果办不好第一期学习墙报,就会引起同学们的议论甚至被同学们瞧不起,那么我这个新任班长以及新任的学习委员就会“威风扫地”,今后的工作就难以开展了。我准备找学习委员交流一下思想,却又担心引起同学们的议论,毕竟她是女生,毕竟我们都是第一次在这里相聚并且不了解对方的有关情况。唉!看来,这个班长不好当哟!

中餐后,我们在教室里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胡老师来班上看了看就出去了,说是学校领导要召开班主任会议。也许是开学第一天需要相互交流的缘故吧,也许是班主任胡老师离开了我们的缘故吧,同学们开始小声地议论起来了。身为班长,我也想加入议论的行列,却控制了自己,只好专心地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不多时,学习委员杨浩来到了我的课桌旁边,用较大的

声音说道:“班长,办墙报你有什么打算呢?” 还未容我回答,在我附近的两个男生即刻说道:“杨浩,你帮忙班长出个主意吧。” “是呀,我们帮忙班长出谋划策吧。” 听话听音,他们分明是瞧不起我,其话语带有挑逗性和煽动性,我怎能不明白呢?我保持沉默吗?不能,如果此时此刻保持沉默,就意味着我无能!于是,我默默地看了看那两个男生,又环视了室内,然后显得平静地说:“办墙报,我们还是共同商量方案吧。”我停顿了一会儿,看见大家都在望着我们这一边,于是继续说道:“既然杨浩同学问到了我的打算,我就说一下我的想法吧。我们用统一的抄用纸,大家在星期五下午放学之前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抄用纸上,然后由我和学习委员收集起来;当然,我和学习委员还要看一看大家的心得体会,如果没有明显的错误之处就可以了。迟一天办不如早一天办,我准备在星期六把第一期学习墙报办出来。杨浩同学,你看可以吗?”杨浩望着我,说道:“可以。就这么办。” 她回到座位上去了,我一边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边在心里说:看来,杨浩比较大方,开学第一天就当着全班同学与我商量“工作”,说明她的责任心强。也许,她会好好地配合办墙报了。

附录汉阳一中新貌

1992年9月撤县并区,“汉阳一中”改名为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通常称为“汉阳一中”)。 汉阳一中是湖北省首批确定的重点中学之一。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投资兴建“新一中”。“新一中”于1993年破土动工,占地208亩,按照单设高中部36个班、2000名学生进行规划设计。 2000年8月,汉阳一中新校整体搬迁到蔡甸大街的西端。“新一中”,是一座造型新颖、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现代化校园。

汉阳一中的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注:“老一中”,成为私立“武汉精英学校”,有初中部和高中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情绪的教育与辅导下一篇:企业财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