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2023-01-03

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东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东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东北师大培训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心得

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队伍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当地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秦皇岛市教育局依托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开展我市10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高级研修班。我有幸成为105名中学教师中的一员,在东北师范大学接受了为期7天(10月10-16日)的集中培训,感到收益良多,并深受启发。

此次培训团队阵容强大,刘茂森、黄宝国、钟绍春、张玉民等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专家为我们做了关于教学智慧与智慧教学、名师成长规律、学科教学资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的讲座。东北师大附中的郝淑霞做了教师自我反思的实践研究的讲座。还聆听了东北师王丹老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网络教研的讲座。此外还有哈尔滨香槟小学的简晓东、赵秀君两位一线教师及原校长孙唯为我们介绍她们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经验。

几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关注教师、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尤其是刘茂森和郝淑霞两位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茂森: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学技术研究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近80的刘教授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刘教授的讲座让我及在座的各位都欣赏到了“智慧教学进行中的教学智慧”,同时还领略到的刘教授大师级的严谨的教学风格及将知识烂熟于心而又游刃有余的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风采。

《教学智慧与智慧教学的内修与外练》是刘教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后的完美结合,其“在科学化教学的内修与外练的结合中提高教学智慧与智慧教学水平,在素质化教学的内修与外练的结合中提高教学智慧与智慧教学水平,在现代化教学的内修与外练的结合中提高教学智慧与智慧教学水平”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拔高与提升,刘教授对“概括”与“分化”的形象解释,每讲一个观点用一个事例、一个笑点来强化,其间蕴含的教学智慧,不用说,我想对于在座每个学员来说这个“你懂得”!

“教学目标达到了吗?关注知识点了么?知识逻辑是否严谨?知识结构是否完整?”

“教学设计适不适合学生?适不适合教学内容?适不适合教师自我?”

“利用了学生身上那些资源?提出了哪些问题?设计了哪些活动?活动有意义?” “学生课堂中的闪光点捕捉到了吗?课堂有生成吗?”

“关怀学生了么?发现学生学会了么?知识有没有被学生内化巩固?是高估了学生还是低估了学生?”

郝淑霞老师用一连串的问号质考着我们人,让我们对教学反思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郝淑霞老师东北师大附中首席教师,吉林省学科带头人。郝老师用生动详实的教学事例诠释了“教师为什么反思”“教师反思什么”“教师怎么反思”三个问题。她让我真正感受到名师的风采。她教会我们如何反思,如何成长。

我们经常听老师们反思抱怨“这题讲了100遍、做了100遍,可学生还不会做”,是啊老师反思的只是自己怎么做的、怎么教的,而没有反思学生是怎么做的,学生存在什么问题,知识内化能力如何。这就不是真正的反思。

郝老师引用了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同时还将老师与医生做对比:老师的经验和医生的经验不被等同,人们常认同老医生而不认同老教师,但教师有了反思之后则不同,经过反思可以对学生人生更有意义的指导,能更好地守住自己的“阵地”,反思是为了自己!

郝老师还介绍了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可以将它理解为它是一个人的最大潜力。找出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就可以通过成人帮助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得以最充分的发展。这也同样可以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郝老师用她对儿子的成长教育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有太多的艺术性,作为母亲作为一个教师母亲,更应反思自己,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与孩子一同成长。

培训时间是短暂的,收获却是巨大的,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一生的,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长远的……

第二篇:东北师大培训心得——张天佑

不忘初心,如何做一个有担当,幸福的教育人

东北师大毕业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嘉峪关市第二中学

张天佑

本人有幸于今年暑假被派往东北师范大学参加了毕业班教师的培训,在为期6天的培训活动中,培训学院一共安排了10场专题报告,通过10场专题报告使我领略了东师的风采,感受到了专家们的博学和睿智,感受到了北国春城浓浓的教育气息,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转变,下面我谈谈这几天的培训体会:

一、教师的初心是什么?

当初我们选择做教师,我们是喜欢孩子呢?还是喜欢教书?当你带出一届毕业的学生时,学生是一步三回头呢,还是离你扬长而去呢?你是否希望你的学生作你的女婿吗?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长春第八中学张辉校长给我们提了这样一系列问题。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觉得上好课,批改好作业,辅导好差生,在教学上取得优秀成绩这就是一个好老师,很少深入去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通过听了东北师大各位专家精彩且有深度的报告,使我明白教师的意义在于影响人,引领人,而不是给他教会了多少知识。要使学生感受到他所受的教育不仅仅使他获得一份好的职业更应该使他能够在一生乐观,幸福的生活。教师的教学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生活是一种快乐,工作是一种快乐。就像美国2015国家教师获得者莎娜.皮普斯所讲“教师的意义就是让孩子知道还可以有另一种生活,教师是在贩卖希望,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进而更加认真的生活,更加努力地追逐梦想”。教育需要的是一种情怀,我们普通教师,可能成不了教育家,但是我们不能失去做教育家的情怀,就像黄保国专家寄语的:只要我们行走在教育家的路上,起步就与世界同步。

二、如何做一个有情怀,幸福的教育人。

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进,教师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有没有学生选你,教师面临着双重挑战。通过专家的培训,使我明白,做教师,“拼名气,拼成绩”已经无法让学生认可,教育关注的已经不是知识,而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情怀和品质。通过听专家的成长历程,几乎每个培训专家都在呼吁我们广大教师,要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就象习总书记要求的中国教育需要中国教师的思想引领。教师的思想从哪儿来?专家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从书中来,给我的启示就是:好学生,都是读出来的,好老师的思想和境界从哪儿来?也是读出来的!阅读是有境界的:

第一个境界,楼外楼的境界,浅层次的阅读,满足最基本的感官需求。

第二个境界:山外山的境界,有了山外山,许多人开始寻找天外天,这个时候山还是那座山,天还是那个天,但是到了这个层次,要用一种哲学的眼光去看待。

第三个境界,就是人外人的境界,一个有阅读感觉的人,就要进入到有思想,有阅历,有深度思考的阅读。

第四个境界,就是圣外圣的境界,因为阅读而思考,因为思考而行动,因为行动而创造,因为创造而永恒,读书要走向诗和远方。

以上是我参加这次东北师大培训学习的点滴体会。非常感谢上级为我们搭建了如此好的一个学习平台,使我得以有如此珍贵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 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我深知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最后,想引用一位前辈说过的话来作为结束语:

“人,不能个个都大福大贵,老师,也不能人人都大名大利,但却能个个活得有品位,人人教的有诗意。”但愿我们的教育教学每时每刻都洋溢着生命的自由畅想!

第三篇:陕师大培训心得

在反思与学习中成长

——陕西师范大学培训心得

郑州市郑东新区心怡路小学 花春丽

2014年3月28日——4月3日在教育局领导和校长的支持下,能有机会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的郑东新区骨干教师培训班,我倍加珍惜。在不知不觉中,为期六天的培训结束了。回顾这几天的学习经历,品味这几天的学习内容,感悟颇多、受益颇多。

当我们一步入校园,大家就被这里清静幽雅、绿树成荫、建筑古朴典雅的环境所吸引,这边亭台上是心无旁骛抱书研读的身影,那边走廊上是三五成群追根朔源唇枪舌战的讨论,身边间或有莘莘学子匆匆擦过,置身于这种自然典雅的美景和浓郁高雅的学术氛围,我又怎么不被这种儒雅的气度和对真理的执着所感染和激励呢?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和思考:

一、了解和学习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相关知识

培训让我获得了很多信息,开阔了视野。聆听教育专家的讲座,认识了理解教育教学新的动向,学到了教育科研的新方法。衣新发老师的《中小学教师反思能力训练》,吴积军老师的《校本研修与教师职业幸福》,还有王海燕老师的《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让我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对课堂如何才能实现高效找到了途径。各位老师用我们身边的一些实实在在的案例出发,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我们认为比较难于理解的理论观点进行剖析,引起我们学员的反思,达成心灵共鸣。

王淑兰教授的《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从心理学的角度上为大家剖析了做为老师的我们应拥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才能够更深入的走进学生内心,那就是放低自己的姿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淡化问题的色彩,王教授以幽默轻松地语言呈现给我们身心极大的喜悦,我们要把这中健康、快乐的心态带给孩子们,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幸福的畅游。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在培训过程中,我看到一些教授在讲授过程中谈古论今,案例信手拈来,这些表象都离不开他们深厚的知识储备。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告诫“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友谊。” 书籍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哲们进行精神对话。因此,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而且还要博览群书;不仅要接受教学新思想、新观念,还要扩充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才能够继承担起促进学校与学生发展的重任,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阅读是教师建构精神家园的重要方式。沉下心来,静心读书。向书本学习,因书本而智慧;向他人学习,因他人而智慧;向万物学习,因万物而智慧。

三、参观交流激起思索的火花

在这六天的学习中,陕师大的老师们给我们安排了两天的参观学习,我曾先后参观了四所陕西省比较优秀的学校,其中陕西省直属小学西安小学给我印象尤为深刻,在那里我们到处能感受到西安悠久的文化底蕴,在那里我到处都能看见孩子们稚嫩但充满自信的作品,在那里我们能体会到学校的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制度井然、规划合理,有太多太多的期许和向往,但给我震撼的是他们学校独有的学科整合,例如:美术+英语;体育+美术;体育+美术+英语;在学科整合中,分工明确,小组合作,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一张张的笑脸中我们不难感受得到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思考中领悟知识的真谛。

四、在反思中成长

通过参加培训,与各位名师及同行交流互动,使我更深地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学习精神、实践精神之外,还要有反思精神。这种反思能促使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有了反思,才有了不断探究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反思,寻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及时地纠正、领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创新,不断进步。作为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努力从中吸取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以之来充实自己。

第四篇:华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听《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有感

有幸参加了由教育局组织的到华师大培训,聆听了多个专家学者教育理念,令人我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教授的《后“茶馆式”教学—— 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的讲座,提出后“茶馆式”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达成,以提高效能为导向,对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更加完善——从“书中学”一种方式,到“书中学”、“做中学”两种方式并举。茶馆式教学仅有一种学习方式——“书中学”,即有意义接受性学习,让学生获得间接知识。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实践性学习,以“做中学”方式进入课堂,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从“读读”开始,到“读、议、练、讲、听、做”等多种方法选择。茶馆式教学不仅有教师讲解的用时规定,而且,学生先学都从“读读”开始,教学的顺序都是“读、议、练、讲”。这样,在具体操作时,必然会因学科、学段、课型不同而陷入困境。 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手段的创设,从“讲台”之上延伸到讲台之下。“教师的讲堂”,教学手段变化一般都在讲台之上。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手段创设,既有讲台之上,又有讲台之下。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单一的、被动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批判“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做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学习过程成为纯粹被动接受、记忆过程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合作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背诵,单调枯燥,我让学生每人背一句,碰到同学不会,学生之间灵活利用手势、表情互相提示,对于这种协助,我也不横加干涉。这样既提高学生兴趣,学习效率,又培养学生互助、协调品质。

然后,为学生提供开放型探索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思维现实和发展潜能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再创造”活动。从而让“不同的人在识字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识字,让学生上台书写、注音、组词,并且领读,讲解字义,可以用近义词、反义词,闽南语、动作解释,学生之间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在遇到比较难以记住的生字时,可以让多个学生寻找不同的的记忆方法。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后“茶馆式”教学指出: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过去,强调教师讲“重点”、“难点”,后“茶馆式”教学强调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两者是有区别的。“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前者强调学科本位、教师本位,后者强调学生本位。“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是“学生会的”,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先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新课改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多元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如作文,我拓展学生思维,营造情境,让学生说、写、讨论、交流、修改、展示。我准备把学校教学楼后空地做为学生实践观察基地,让学生自己种地、育苗、培育、收获,同时观察、记录,丰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体验情感。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不能盲目照搬,它需要教师的高度投入、潜心深入和灵活的教育机智,应一切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顺乎学情,顺乎自然,讲究实效,灵活运用。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改进时,既要关注上课四十分钟,更要系统地关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五个环节,后“茶馆式”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达成,以提高效能为导向,对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合理选择。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正如后“茶馆式”教学的界定:“遵循学生认知(或学习)规律,由教师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的教学”。

参考文献: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

《后“茶馆式”教学—— 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

第五篇: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三水实验中学胡知华

很荣幸参加了北师大三水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非常感谢教育局为我们搭建了如此好的一个学习平台,使我得以有如此珍贵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 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却是对我灵魂的一次洗礼,是我教师生涯中很重要很及时的加油。与名师、专家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教诲,他们给了我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信仰,做一名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教师。在与名师专家近距离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他们灵魂的高尚,我聆听了许多做人成事的道理,我实实在在感到自己的浅薄,我重新看待我的工作,审视自己的个人价值。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一.乐观对待教育事业

郑日昌教授《压力与情绪的管理》的专题讲座,真是心生感慨,让我受益非浅,让我懂得从平常的工作中去体验幸福。每天从事的是紧张而冗杂的教育工作,背负的是无限沉重的责任,有时简直快喘不过气了。教育是激情与智慧并重的事业,我们必须时刻永葆激情,每天以无比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咀嚼幸福,体会快乐。面对如此重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先学会爱自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到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的成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为自己日后的工作做了一个简单的规划:第一,调整与学生相处的方式,遇到问题,首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从教师的感情角度去求得心理平衡。第二,拥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宽容别人,善待自己,超脱自己,少于学生斗气,把自己从疲惫与劳累中解放出来,做一名幸福的老师。

二.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刷新,而不是复制。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其中吴昌顺教授的话,依然在我耳畔回响:“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就永远休息。”近几年来,电视,报纸不断报导学校,老师的教学事故。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有他们身上的原因,作为管理者也有原因,归根结底:粗暴的管理,对于管理的方法过于单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果出了这样的教学事故。恐怕真要永远休息了。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我深感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博览群书,授课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是照本宣科、索然无味。

三.重视教学艺术

鲍传友教授在上课中特别提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

的火爆。他说,于丹教授本身也是一般,但能用非常艺术又生活话的手法,将论语呈现出来,这就是她成功之处。另外,吴昌顺教授讲课,抑扬顿挫,又像相声,又像快板,简直是一种享受。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表达观点,活泼如孩童;而且不乏中学教师的严谨认真:大量的摄影资料和精美丰富的PPT文件让我们感叹教授对事业的严谨和对生活的认真,为每一次讲座精心准备、呕心沥血可见一斑;最可贵的是,吴教授不仅如所有大学教授一样对学术研究深刻而独到,而且还像中小学教师那般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每一位倾听着眼神交流、表情会意、俯身对话„„如果我们的数学课也能这样,那么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自然就高了,当然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要求我们多学习,多看书,多积累。像刘浩民教授的课题“数学与现代社会”就告诉我们,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也可以很有趣。

四、要做创新型、研究型的教师

通过此次培训,我得以反思自我,寻找自己与“名教师”之间的距离。我经常会思考: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怎样做才能算是一位好的老师?怎样成为学生好的引导者?平时我们疲于应付日常教学,很多问题都没有认真去探究和思考,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

1.没有把握数学核心概念,有效改进课堂教学

章建跃就提出 “立意不高是普遍问题。许多教师的”匠气太浓,课堂上题型,技巧太多,弥漫着功利,缺少思想,精神的追求,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容易进入“题海战术’。而思想基本都可回归到概念。平常教学要重视这些。

2、教--研分离。

“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成长”,要想成为一名教育科研专长骨干教师,光会教还不行,还得研。要朝着教育特长型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在一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将自身调节机制放在教育活动的控制执行环节上。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做创新尝试,要多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以堆积、沉淀并吸收经验。通过此次培训使我认识到一个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还应该从经验型逐步向研究型转变,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 缺乏激情和创新。

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通过与各学员的相互交流,我更清醒

地认识到自己的贫乏.我觉得自己太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多,紧迫感、危

机感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缚,惰性大,闯劲少;课堂上展示自己才华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少。通过培训,我清醒地认识到:激情和创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师的必要因素.

五、要学会欣赏与宽容。

一是要学会欣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未必。如果学生老是遭受打击,久之就失去了兴趣与热情,相反,如果,你能发现错误解法中的闪光点,学生看到了希望,会投之更多的热情,之至成功,这就是“成功是成功之母“。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要把每一名学生都看成“折翅的天使”。正如陶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我们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我们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二是要学会宽容。教授指出,教育光有爱是不够的。莎士比亚说过,假如他没有一种德行,就假装他有吧!”教育就是有时要昧着良心说好话,把花环带在学生头上。每一位教师都要怀着善心,不以惩罚为目的。应当允许所有的孩子偷偷地改正自己独自一个人犯的错误。用宽容的方法。比任何东西都有力量。

六、多读些杂书

某个教授曾说过“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就包括中国,存在师范院校,绝大多数的国家,老师来源于综合性大学”。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时常在思考,教育家和教书匠根本区别在何处?善至燕的讲座让我豁然开朗,不要把教育家看得多么神秘,每个教师都有可能成为在中国有影响力的教

育家,关键在于是否做到一个有心人,是否执著,是否有恒心。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生命不止,学习不息。除了参加培训,互相听课等学习形式外,教师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读书。(1)多各类杂书。老师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已,让自已的知识不断更新,必须要有“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从哪来呢?惟一的办法就是多读书了,中外名著、天文地理、百科全书都应该涉猎,这样站在讲台上才能底气十足,真正成为孩子心中的“百科全书”。(2)应该读教育教学专著。读陶行知,读杜威,读苏霍姆林斯基,与大师进行对话,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3)读教育教学杂志。除了与教育大师对话外,我们还应该多读教育教学杂志,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站在在理论的

前沿,把握教改的脉搏,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素养,人格的魅力,离不开广博的知识,离不开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技术。通过学习我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转变,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的更为系统。本次专家的讲座可谓:深刻独到,发人深省,作为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学科知识,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技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将次此培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

上一篇:读窗边的小豆豆的收获下一篇:大班数学排座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