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机关服务基层能力

2023-04-12

第一篇:提升机关服务基层能力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坚持从三个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河西镇位于高平市南部,距市区8公里,地域面积103.6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1.2万户,4.9万口人,由原河西镇、悬南乡、牛庄乡三乡镇合并而成,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08元。该镇是全省的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高平市的人口大镇、“三农”重镇,是高平市规划的轻工食品工业园区、大型物流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也是高平市“一城五镇”战略的五镇之一。高沁高速、高新高速、长晋高速、一级路、二级路、嘉南铁路、张峰水库引水管道、煤层气管道等穿镇而过,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市场发育、人文环境基础很好,是高平市“十二五”规划的主体功能区,是全市型跨越发展的主战场。

为了有效承接新的发展机遇,最大限度地服务全市的转型跨越大局,该镇从服务投资环境、服务农民增收、服务社会稳定三个方面着手,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扎实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一、从服务投资环境入手,强化发展意识,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

要实现转型跨越,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去年7.29全省干部大会以后,高平市提出了“勇当晋城转型发展的领

头雁,争做山西跨越发展的排头兵”的目标,河西镇作为主战场之一,清楚地认识到为项目发展、园区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必将成为镇村两级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并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首先,在全镇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优环境大学习、大宣传、大讨论活动,通过河西小报、文艺活动等形式进行全方位、高强度的宣传灌输,使招商引资成了热议的话题,创优环境成了舆论的主流,发展的氛围进一步浓厚起来。其次,该镇提出了 “亲商敬商护商养商要成为河西人的品行”的工作理念,和“宁可自己多跑几趟,不让投资人多走一步”的工作要求,党委政府率先作出表率,专门成立项目服务办公室,成立领导包项目“一对一”责任制,带动和影响基层干部为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这些理念和要求正在变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近年来,落户该镇和工业园区的雨润新胜肉类、山西神隆氏生物活性肽等10多个项目以及6项省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运转正常,干部群众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土地流转、用工招工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未发生一起为难企业的现象。凯永循环农业示范园在今年7月份遭受洪灾后,所在村的党员干部主动到园区抢险救灾达5天之久,让投资人非常感动,决心要继续扩大规模,安排更多的群众就业。新引进的一个机械制造项目原计划投资3亿元,虽历经两年因土地问题未能落地,但投资商受干部群众这种热情和精神的感染,不计较新选厂址的不利条件,依然决定把投资扩大到18亿元,还要再上一个投资2亿元的路桥保护器

项目,最近还有几个项目慕名而来,已谈定2个,计划投资

3.5亿元。在服务项目的过程中,党员干部群众的认识得到了深化,服务发展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从服务农民增收入手,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

要实现转型跨越,重点在农民,难点在增收;要有效解决这个重点和难点,全民创业是动力,一村一品是路径,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致富的能力是关键。随着发展氛围的不断浓厚和受到煤矿兼并重组的影响,党员干部转型发展的认识得以强化,创业意识变得更加强烈,纷纷行动起来,捕捉信息,寻找项目,通过引导村上有钱人,发动村上能人,鼓励有意向的人,拉动在外创业的人,干部带头创业等措施,开展了以一村一品为主要形式的全民创业活动。仅去年以来,该镇发展百栋以上蔬菜园区的村6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它小型企业9个,扩大种植基地3000亩,发展养殖小区4个,规模养殖户得到66户,初步形成了12个特色专业村,带动和参与的农户1100多户,还有一些村在药材种植、蚕桑种植、干果种植、手工挂毯等方面也开始按一村一品的思路谋划。以上这些项目或是干部党员自己投资带动农户,或是牵头组建合作社,或是引导大户投资、组织农户参与发展起来的。党员干部在土地流转、贷款协调和信息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该镇南庄村干部在为群众发展蔬菜大棚的过程中尽心尽力服务,虽然因有点失误发生了虫害,群众遭受了一定损失,但群众对干部没有怨言。在一村一品、全民

创业的实践中,干部的服务本领得到了锻炼,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得到了提升。

三、从服务社会稳定入手,强化群众意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

要实现转型跨越,社会稳定是基础;要实现社会长期稳定,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重要保障。该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要在六个层面下功夫。在镇党委政府层面,树立了改善民生、服务均等的施政理念,对撤并乡镇的原区域给予倾斜支持,连片建设新农村,基本实现了户通水泥路、标准化村级办公场所、甲级卫生所、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安全饮水五个全覆盖,达到了整体推进,均衡发展;在村级组织层面,以党员联户和服务承诺为主要方式,依靠党员发行《河西》报纸的优势,在所联系户中发挥卫生管理员、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民事调解员、道德示范员、治安联防员等六大员作用,实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无缝隙,全覆盖;在制度层面,坚持依法办事,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成立“三资”代理服务中心,规范党务公开,严格村务财务管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在体系层面,镇里最早成立便民服务中心、村村设立了村级代办服务点,组建了村级代办服务队,制定了村级代办服务制度,尽量让老百姓办事少跑一趟路、少进一道门、少找一个人、少花一分钱;在保障层面,建立了干部关怀激励保障机制,设立了老党员老干部救助基金、教育基金、开展了干部结穷亲活动;

在精神文化层面,利用自办小报、黑板报、文化墙、发挂历送赠言、组织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等形式进行核心价值理念和传统道德教育,开展孝子孝媳评选、党员责任区评选,党风村风得到改善,群众素质得到提升,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度、满意度也得以提高。

为切实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能力,该镇坚持以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为主要标准对机关干部、支部村委工作进行考核;坚持对党员采取“制度﹢道德”的约束机制,对党员履职情况、承诺兑现情况以党务公开的形式接受群众监督,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用道德规范和公众舆论来约束党员干部行为,对干部党员增强群众观念,转变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实践中,该镇深深地感到基层的党员干部确实存在胡总书记提到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只有不断加强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不断以创新服务的方式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使转型跨越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第二篇:创建“学习型机关” 提升服务“三农”能力

浙江省农业厅

我厅在 “五型机关” 创建活动中,把 “学习型机关”创建放在“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机关”建设的首位,作为带动创建“五型机关”的龙头和基础。近年来,我厅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和农业厅实际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按照“武装头脑、凝聚人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强化学习效果,为提升农业部门服务“三农” 能力和执政水平,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农业部门的目标任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我厅“学习型机关”建设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社会,是新时期工作的新要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厅自党的先进性教育以后,就如何巩固学习教育成果,建立长效机制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提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廉洁型的“四型机关”。省直机关工委非常支持我厅的探索实践,要求我们首先创建学习型机关,然后扩大到其他部门开展调研,经过一到两年时间,基本形成创建雏形。2005年省直机关工委确定开展“八型机关”建设,把农业部门列为4家省级机关试点单位之一。由此拉开了我厅学习型机关在内的“五型机关”建设序幕。

“学习型机关”建设,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怎么转化”的问题。我厅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业务学习,制度上持之以恒,内容上突出重点,形式上灵活多样,领导带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整个机关学习氛围浓厚。

(一)领导重视,营造学习氛围。厅党组高度重视机关学习,始终把学习作为提高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作为提升机关干部职工综合素质,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厅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厅长具体抓,形成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学习氛围。2006年,为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学习成果,时任农业厅厅长程渭山同志亲自主持研究厅机关党建工作,提出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廉洁型”四型机关建设。召开全厅干部职工(600多人)大会动员部署。2008年,现任厅长孙景淼同志进一步提出在全省农业系统开展“坚持亲民为民、求真求实、创新创优、公正公开、节俭节约五项要求,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机关”,即“坚持五项要求、创建五型机关”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了全省农业系统的广泛响应和深入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厅主要领导在建设学习型机关中发挥好示范和导向作用。党组书记程渭山、孙景淼都带头给党员上党课。精心组织厅党组理论中心组的学习,以中心组学习带动处级干部和各支部党员干部的学习。每次厅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厅党组书记都亲自审定学习议题和主要内容,厅理论中心组学习成员扩大到厅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并确定1位厅领导作中心发言,3—4位处级领导作重点发言。正是厅领导高度重视,推进我厅机关集体组织学习、干部全员学习有序进行,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设计载体,丰富学习形式。积极探索学习方法,不断改进学习形式,注重设计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载体,组织并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参与学习。一是邀请首席专家授课。按照学习中心议题,不定期邀请农业系统有关领导和厅首席专家列席厅理论中心组学习,不定期邀请有关首席专家上业务辅导课。二是举办《农业论坛》。近二年来,一年组织4期《农业论坛》,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就国内外形势,农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辅导;《农村信息报》开辟“三农论坛”专版,定期刊登各级农业部门党员干部的学习文章。三是举办培训班。每年举办一期处级干部读书班,对处级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并扩大到省、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和高级专家;对县以上农业局长进行轮训,使整个农业系统参与到学习中来。四是举行演讲和知识竞赛。组织处级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演讲;组织厅青年团员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竞赛。五是举办“农业科技创新周”。 每两年组织一次“农业科技创新周”活动。将厅首席专家事迹、农业先进技术、农业科技成果等制成展板展出,交流先进成果。组织高级专家团组到欠发达县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同时,在农业系统进行《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汇编。这些平台的搭建,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增强了学习效果。六是在大调研大服务的实践中学习。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新情况,我们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2008年下半年集中两个月时间,组织全省农业部门开展“百企千社(村)万户大调研”,围绕农业功能定位、主体培育、农业服务等9个课题,由厅领导带队,直接走访近300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620余户农户,发放回收调查问卷1.6万余份,调查了解基层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所需所求。去年上半年,又确定8个重点课题进行调查,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既为农业部门开展服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又为省委省政府加强“三农”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健全粮食生产、农村综合调查点联系制度,建立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群众的沟通渠道,经常深入基层开展恳谈。今年元旦前后,还对1.17万户农户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增收情况和创业致富需求。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的调研恳谈,已经成为全面具体掌握农业农村的实情,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团队学习机制。

(三)挖掘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充分挖掘和倡导学习农业系统的先进典型,是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的重要途径。厅党组先后发出向为基层农技推广而献身的董涛海、张献斌同志,牺牲在抗击禽流感一线的兽医郑加助同志学习的决定,组织先进事迹报告团进行巡回演讲,报刊、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弘扬他们爱岗敬业、一心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在全省农业系统征集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编印成《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厅内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同时,还开展“立足本职当模范”活动等。动员全体党员干部,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心系“三农”,爱岗敬业,服务人民的热情。

(四)规范制度,精心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检查考核,落实请假制度是保证机关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之初,厅党组就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实施意见》,具体规定了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以及监督检查等制度。在建设“五型机关”活动中,专门制定《关于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机关的意见》,以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组织管理,厅理论中心组学习落实签到制度,处级干部学习落实席卡制度以及向分管厅长请假制度。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推进我厅机关学习,凝聚人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深化学习效果,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等,围绕厅中心工作,设计载体,广泛发动干部职工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技术服务和指导。如我厅组织开展的“千名高级专家万名农技人员服务进乡村行动”,组建了11个高级专家服务队分别联系11个市,全省发动1300余名高级专家、16000余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送温暖活动。厅29个党支部和1个机关党委与经济欠发达的29个村的党支部和一个镇党委结成了帮扶共建对子。同时,给党员干部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为学习成果转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学习成效

我厅组织开展的“学习型机关”建设,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理清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与研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与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相结合,学习的落脚点始终放在推动厅中心工作上。努力使理论成果真正成为指导农业工作和决策思想的武器,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在学习中理清农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与时俱进,共同探讨事关我省农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一步理清我省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形成今后一个时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进而在去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实施转型升级的“六大提升行动”和助农增收的“十项惠农举措”,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困难,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年底实现农民增收62.9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90元,成为全国首个农民人均年收入破万元的省份。今年,厅党组立足新形势,谋划新发展,树立了更高的标杆,提出全省农业工作要:以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为方向,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深入实施“六大提升行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力争实现粮食产量16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两大”目标,全力落实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两不”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品质效益转变,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新思路和工作举措。推动我省农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在学习中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学以致用,始终把研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放在首位。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后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恳谈、大落实、大服务”活动、“百企千社(村)万户大调研活动”、“百名处长专家进百村访千户”惠民行动、“千名高级专家万名农技人员服务进乡村行动”等。由厅领导带队,2008年围绕农业功能定位、主体培育、农业服务等9个课题进行调研;2009年,围绕促进土地流转、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扶持大学生农业创业等8大问题进行调研。形成一大批调研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提出的对策建议许多被省委省政府采纳,成为当前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

(三)在学习中转变行风政风作风。进一步把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民排忧解难作为农业部门工作的出发点。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落实办事责任,提高办事效率。去年,行政许可办理的平均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20%—25%,按时办结率达到100%,受到了服务对象的肯定。组织开展“送政策、送订单、送农技、送农资、送资金”“五送”服务活动,农民信箱“每日一助”等活动,编印《浙江农业科学发展创业创新典范》、《浙江现代农业100例》、《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丛书等书籍,开展新春“助农增收送服务”活动,制作“助农增收百宝箱”网站,为农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农业系统开展“千名高级专家万名农技人员服务进乡村行动”,全省各级农技人员深入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和企业等基层,通过调研、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举办培训班、走访困难群众等形式,广泛开展送政策、送项目、送科技、送温暖和结对帮扶等活动,真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切实帮助基层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去年,在全省开展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农业系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四)在学习中提高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思维方式不断优化。坚持用创新指导实践,使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同时,提升领导干部的个人修养,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切实做到底气足、心术正、气魄大、定力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和引领干部群众。“为政之要,在于安民;为人之要,在于修德”。学习中专题安排反腐倡廉、法治建设等专题内容,邀请省纪委、省法制办、省委党校等专家、教授授课,努力提升领导干部的人生境界,抵御各种诱惑,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战斗力,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对今年开展“机关学习年”活动的打算 今年,省直机关工委统一部署在省级机关开展“机关学习年”活动,这必将对我厅“学习型机关”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扎实开展“机关学习年”活动,厅党组专题研究活动实施方案,并在春节前召开全厅支部书记会议贯彻部署。厅“机关学习年”活动将以抓好厅理论中心组学习为先导,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根本,创新灵活多样的学习载体,健全规范机关学习制度,促进全厅党员干部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我厅 “学习年活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机关干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制度和具体措施,并将学习成效纳入单位和个人考核之中。我厅的“机关学习年”活动将与“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统筹结合开展,以进一步提升我厅机关干部勤政为民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和服务能力,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作贡献。

在省直机关工委的关心指导下,我厅在创建“学习型机关”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的要求,与各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学习机制不够灵活、学习的动力不够强、学习的成果转化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以这次“机关学习年”部署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做法,推进我厅“学习型机关”建设更上一层楼,提升团队和个体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三篇: **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们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期望各位领导和专家通过督导检查对我市的中医工作给予批评指正,促使我市中医工作能够更健康、更有序、更科学的发展。

自2013年2月省卫生厅等7部门下发《河南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来,我们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为重点,按照既定思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工作目标。下面将我市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 基本情况

**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面积1573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人,辖20个乡镇、街道,456个行政村。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直管试点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市、加快城镇化建设重点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华名窑?瓷魁之乡、中国曲剧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河南省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辖区内现有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省工人疗养院等14个市直医疗、教学、科研机构,15个乡镇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7个卫生室。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根据省中管局等7部门的统一部署,2013年8月我市成立了以赵三壮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纳入对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年度目标考核,为圆满完成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中医服务网络,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情况

我市共有设床位医疗机构45家,其中中医医院9家,中医个体3家,90%以上的综合医院都设立了中医科,在我市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共计1982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555人,占总医师数的28%。去年,我市为拓展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和领域,把发展中医事业与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结合起来,在制定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时,把能否开展中医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条件,明确要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全部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截至目前,我市15家乡镇卫生院及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有中医科,现已初步完成了我市中医药服务的战略布局,为我市开创中医工作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情况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引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大力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已经达到20%以上的目标。在市中医院我们设立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2013年至今累计培训1308人次,极大的提高了基层人员诊疗技术,促进了乡村2级中医药服务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人员数量较薄弱,下一步我市将加强基层西医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支能中会西的人才队伍,争取完成中医药提升工程2015年的发展目标。

(四)县级中医院建设情况

2013年,我市中医院已创立二级甲等医院,各科室的设置及人员、设备的配置基本符合国家《二级中医医院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市中医院扩建医院病房,改善软硬件设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同时还承担着全市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适宜技术培训和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发展的对口支援工作。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也能够按照要求开展电子病例、临床路径管理、绩效考核及健康管理服务。

(五)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我市在贯彻落实《关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引导和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豫人社医疗[2011]12号)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指导意见(2013年版)》(豫卫农卫[2012]20号)等文件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关于中药饮片的政策规定要求,非药物诊疗技术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的结算比例。

(六)中药监督管理情况

各市直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房设置比例已达到90%,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中药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的监管,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分阶段开展中药市场的集中整治活动,将监管关口前移,加强偏远地区的监督检查力度,消除监管死角,使监管覆盖率达到了100%。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药类人才匮乏、基础设施简陋,严重影响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2) 地方财政薄弱,资金配备不到位。

(3) 中医药综合服务区的设置推进较慢。

在今后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我们要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研究部署中医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大中医诊疗设备和中药房设备的投资力度;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中医医疗业务技术水平;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简、便、廉、优的实惠!

以上汇报,请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新媒体视角下基层检察机关提升社会沟通能力的路径探析

摘要:

以互联网、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舆论空间,也使得各级检察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机遇和新挑战。基层检察机关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做好正面宣传与舆情应对文章,补齐综合素质能力“短板”,探索提升新媒体视角下社会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强化检察工作效果、提升检察队伍形象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沟通能力;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思维、诉求表达的途径和方式。2013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孟建柱同志对新时期下政法工作首次提出了要“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1]作为基层检察机关,如何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沟通能力亟待解决。

一、新媒体背景下社会沟通能力解读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形式借助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支撑形成新的媒体形态,如博客、微博、微信、易信、虚拟社区等,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类传统媒体相比,形成“新媒体”。

但是,新媒体之“新”绝不仅仅在于其基于一种崭新的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还在于其开创了一个“社交媒体”或称为“自媒体”的时代。它改变了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模糊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鼓励人们参与、评论、反馈和分享,它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差异,使人类重新“部落化”。在以即时性、多元性、交互性、虚拟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时代,作为群众关注热点的检察工作时常登上“头条”,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和评议。在此背景下,检察机关社会沟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

笔者认为,社会沟通能力,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即是其作为社会主体,与群众、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其他社会主体进行交流、信息共享等活动,以获得理解与支持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平等、交互的对话关系,使得检察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可以快速进行信息的分享与反馈,并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体现出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载体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同样也表现了新媒体视角下检察工作在公众关注下的积极互动、开放包容。

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沟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社会沟通不等于宣传。宣传,在西方本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现在通常理解为宣布传达、散播说教,强调单方面的强制与说服,一般不考虑受众,不关注互动。那么,在以多元互动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宣传仅仅只是社会沟通的一个方面。

2.社会沟通不等于禁言。社会沟通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因此,检察机关舆论主动权的把握不以禁止公众和媒体的评价与监督为基础,相反,在保障公众知情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前提下,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回应民生,才是社会沟通的本意。

3.社会沟通的本质强调公共关系的维护。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活动,这正是社会沟通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那么,从这个意义而言,社会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新闻宣传和舆情处置应对两大部分内容。因此,检察机关要提升社会沟通能力,首先就是要处理好言论自由与公正执法的关系,正确把握好新媒体影响检察工作的合理界限,最大程度抑制网络民意对检察工作的消极影响,从而达到双方的相互适应和理解。

4.社会沟通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基层检察机关的社会沟通,强调了检察机关与基层群众、社会大众的交流、沟通,倾听群众的意见,主动的信息共享,坚持了以人为本原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

二、基层检察机关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的挑战与困境

当前,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新的形势,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诉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媒体时代无孔不入的监督,将检察机关的执法行为放入四面透明的玻璃房中,检察工作细微的偏差和瑕疵都有可能成为舆论对社会公正最后一道防线不信任的导火索,从而引发大范围的舆情。这对检察干警在职业道德、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服务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基层检察机关而言,在新媒体无所不在的环境中更好地开展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而提升社会沟通能力与水平也面临不少问题。

(一)对于社会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当前,基层检察机关的部分干警思想上对社会沟通能力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尚停留在“关起门来办案”的认识阶段,没有意识到新兴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处置应对的重要意义,对于社会沟通不主动、不积极,简单地将办好案件与做好检察工作等同,将履行职能与群众沟通等同,忽视对社会公众关切的回应,没有意识到网络等新媒体也是民意沟通、疏导情绪的有效平台和便捷渠道,缺乏进行社会沟通的主观意识。

(二)欠缺社会沟通方面的技巧、方法。我国80%以上的检察院在基层,80%以上的检察工作任务在基层,可以说,基层检察机关是检察工作的基础。而且由于基层检察机关离群众最近,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关注度自然也高,但也因此最为繁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忙于应对各类执法办案工作,而忽视了对于舆情传播规律、媒体应对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新媒体知识缺乏,政治敏锐性欠缺,应对舆情还停留在简单的封、堵、删、捂等被动应对方式,沟通的能力与技巧不足。

(三)缺乏专业的队伍和机构建设。案多人少矛盾的突出是绝大多数基层检察机关共同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在修改后刑诉法实施后,简易程序全部要求出庭、刑事和解案件增多,以及羁押必要性审查、监外执行刑罚监督等新增职能的履行等等,使原本突出的矛盾更为加剧。基层检察机关无力在专业的社会沟通宣传机构与队伍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原有的宣传干部往往身兼数职,平时缺乏舆情应对的培训与研究,关键时刻应对可能力不从心。

上述存在的问题,暴露出了基层检察机关在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方面“软”、“硬”件的缺乏,成为影响其提升媒介素养、提高沟通能力的掣肘之因。

三、基层检察机关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的路径举措

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应把提升社会沟通能力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牢牢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和要求,不断深入探寻提升媒介素养与社会沟通能力的路径对策。

(一)创新社会沟通思想理念

基层检察机关处在群众工作一线,应强化“服务为先”的意识,深化“社会沟通也是中心工作”的认识,转变和创新社会沟通思想理念,摒弃以往网络是“洪水猛兽”的错误观念,重新审视新媒体的强大力量,切实加强现代新闻传播规律研究,探索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环境规律,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提高与媒体、公众打交道的能力,最大限度增加舆论“正能量”,不断为检察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社会沟通组织格局

基层检察机关应根据自身职能和组织体系,健全检察长负总责的组织领导体制,推进检察宣传与舆情应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定期研究重要工作、决定重大事项。树立全院一盘棋理念,通过基层检察室等基层服务“触角”作用,完善信息宣传、舆情应对、检务公开、联系基层、信访维稳、矛盾调解等机制和人员,建立健全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强化与上级检察机关和当地宣传部门的协调沟通,不断完善社会沟通工作组织体系格局。

(三)提高检察宣传工作水平

1.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是一项复杂、细微、难度大、专业性强的工作,检察机关要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设定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将成立一支关键时刻拿得出、顶的上的检察宣传队伍作为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来抓;重点培养干警综合运用法言法语、网言网语、群众语言进行宣传、对话能力,提升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水平与实效。

2.搭建多元化沟通联系平台。充分把握新媒体时代的有力工具,及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检察门户网站、网络在线交流等多种新载体,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公布检察工作动态,畅通群众控告、申诉、举报、维权渠道,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沟通,及时回应民声,不断满足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微博为例,据统计,全国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实名认证微博已达1.8万多个,发布微博近1400万条,拥有粉丝3.4亿,政务微博在发布案件信息、传播法治理念、吸纳民情民意方面凸显重要作用。

3.主动推行检察信息公开。新媒体时代,基层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愿望强烈。因此,积极推进检察信息的公开成为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重大刑事案件、涉及国家和集体利益案件发生时,执法办案整个过程,包括案件承办人本身都有可能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但“执法裁判的权威性并不是自明的,执法裁判权的合理性本身也需要论证”

[2],因此,检察机关应当主动打破检察工作的神秘主义,及时加强释法说理,适时公开案件进展情况,回应热点关切,尊重和满足媒体知情权,避免各类揣测、怀疑等不实新闻抢占舆论先机,引发舆情。通过开展“举报宣传周”、“检察开放日”等活动主动向社会公众展示检察机关职权范围和工作内容,真诚欢迎监督,自觉接受监督,真正实现司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同时,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对于促使检察机关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检察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1.培养舆情意识。网络凝聚的“主流”民意并非全部代表事实真相。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称,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

[3]因此,检察机关要加强媒体传播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增强政治敏感性,培养和树立舆情风险意识,形成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工作理念,杜绝怀揣“舆情应对是宣传部门责任”的错误思想,切实增强应对舆情、化解矛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建立舆情监测、收集机制。健全和创新网络舆情收集转化机制,实现网络民意的具体转化,便于及时发现舆情苗头,快速提供决策分析。对于收集到的相关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汇总、分类、筛选、分析,及时掌握该舆情的发展动向和新情况,综合分析判断涉检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范围和影响力,提前做好监控预警。

3.建立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办法,促进舆情引导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设定专门的舆情研判机构,根据不同舆情风险协调制定处置方案与应对策略,拟定信息发布口径和舆论引导方案;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畅通与社会媒体的沟通渠道,统一进行权威发布,或试行重大案件听证制度,主动邀请媒体、公众参与听证,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4]避免舆情进一步扩大。掌握沟通技巧,与网民、媒体、当事人开展对话要综合运用法律思维和社会语境,善于借助新媒体以基层大众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沟通和信息发布,善用检察权威专家意见培育主流民意,正面调控舆情发展,引导司法公正。

注释:

[1] 2013年1月7日,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出“五个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着力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着力提升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着力提升政法队伍拒腐防变能力。

[2] 华为民:《努力实现新媒体与检察工作的良性互动》,《人民检察》,2013年第10期。

[3] 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 华为民:《努力实现新媒体与检察工作的良性互动》,《人民检察》,2013年第10期。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检察院,浙江 诸暨 311800)

第五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认真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根据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 勤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 „2012‟31 号)(以下简称《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 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 主体、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下同)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 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下同)服务网络基本建立, 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 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 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目标

1.到2013 年底,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0%以 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到2014 年底,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5%以 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2.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3.到2015 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 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4.各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每年有所增加,并在“十二 五”期间有明显上升。

(三)地方目标

1.各省(区、市)要围绕总体目标和分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实化本地工作目 标,拟定实施方案,并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商定后实施。

2.各市(地)分目标由各省(区、市)与各市(地)共同商定。 3.各县(市、区)分目标由各市(地)与各县(市、区)共同商定。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1.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1)所有参合县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

(2)所有参合县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 围,引导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3)各省(区、市)在制定省级新农合报销目录时,均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 中药制剂纳入目录;

(4)各省(区、市)均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 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5)各省(区、市)和统筹地区要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 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 使用中医药服务。 2.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中体现中医药特点。

(1)所有县(市、区)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为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

(2)所有县(市、区)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 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

(3)鼓励以省为单位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综合评价工作,并鼓励使 用推广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

3.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评审中将中医药内容作为重要内容。

(1)所有县(市、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服务单列为 一级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0%;

(2)所有县(市、区)在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门诊占总门诊人 次比例”列为重要考核指标;在乡镇卫生院评审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和中医药服 务提供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应占一定比例。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 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2.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按照卫生部等5 部门联合印发的《乡镇卫生院管理办

法》、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设置中 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3.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4.加强县级中医医院龙头建设。

(1)各省(区、市)均开展县级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 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7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每个县级中 医医院至少有4 个省级(含省级)以上中医特色专科;

(2)各省(区、市)均加强尚未设置中医医院的县(市、区)综合医院中医科 中药房建设,并全部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 标准》。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 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2.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 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 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3.65%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 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 的乡村医生。

4.各省(区、市)至少有1 个以上市(地)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 《意见》有关要求开展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

5.各省(区、市)均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以及经济欠 发达农村地区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 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 6.各省(区、市)均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通过师承方式为基层 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7.各省(区、市)均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 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1.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有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 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 药综合服务区。

2.所有县级中医医院和城市大中型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进修、 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 指导。

3.各省(区、市)均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探索中医类 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从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帮 扶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科的机制。

(五)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1.所有县(市、区)建有1 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2.所有县(市、区)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 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能够提供中医 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 10 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 项中医药适 宜技术。

(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各省(区、市)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 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

2.各省(区、市)均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 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 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

3.各省(区、市)均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

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 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 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七)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1.各省(区、市)均制定并实施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 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的政策措施。

2.各省(区、市)均制定并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基层药品连锁企业开办中医坐堂 医诊所的政策措施。

3.各省(区、市)均进一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 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八)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1.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 规范。

2.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各省(区、市)均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 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各省(区、 市)均制定并实施允许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民间习用中草药的政 策措施。

3.加强中药质量监管,各省(区、市)均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 采购程序,应当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 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 进社区 进家庭”活动深入开展

各省(区、市)均全面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 进社区 进家庭”活动,开 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中医药文化知 识普及全国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

三、重点项目

(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和标准化中 医科中药房。

2.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3.依托现有中医药资源,各省(区、市)建好至少1 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 广基地,各县(市、区)建好1 个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4.制定中医一般医疗和预防保健适宜技术目录、基层适宜配备的中药饮片目录 和经过临床验证、疗效可靠的中医单方、验方,供各地推广选用。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

在国家和地方共同实施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

设中,强化中医药功能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条件。 在项目绩效考核时,将中医药科室达标情况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达标的关键 性指标之一。

(三)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

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1.5 万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含500 名民族医人员),对5 万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专业大 专学历教育,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含基层 民族医药人员),为城乡基层培养3 万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遴选8000 名基层老中 医药专家为县、乡、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一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一批中 医药预防保健人才。

(四)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

依据《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对全国未达标的政府举办的县级中医医院进行业务 用房改扩建和配置基本医疗设备,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力争在“十二五” 期末使大多数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五)农村医疗机构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力争为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培育和建设1 个以上中医重点(特色)专科。

(六)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

加强基层中医医院服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和效率;建立和 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促进信息交换与业务协同;建设中医 医院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县级中医医院信息数据分析和应用水平;开展远 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咨询、远程教育等功能。

(七)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项目

以尚未设置县级中医医院的县(市、区)综合医院为主,筛选一批综合医院开 展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

(八)中医药文化传播精品项目和科普巡讲活动

创作一批科学准确、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体裁丰富、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 系列科普图书、影视、音像、网络、动漫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建立一支 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的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在全国开展中医药知识科普讲座,让广 大人民群众接受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科学准确地了解和 掌握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方法。

各省(区、市)要围绕提升工程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国家实施的建设项目,根据 地方财政的安排和部署,启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相关项目。

四、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

2012 年9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召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工作会 议,进行动员部署。各省(区、市)要根据《意见》和《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 际,动员部署本辖区提升工程实施工作。

(二)目标管理

2012 年9 月至12 月,各省(区、市)根据《意见》和《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 对本地区基层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研究提出各项工作任务的分 目标。

2013 年3 月底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2013 年至2015 年目标责任书。 2013 年6 月底前,各省(区、市)完成省级人民政府与市(地)人民政府、市 (地)人民政府与县(市、区)人民政府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工作。

(三)监测评估

依托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和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对各省(区、市)目标 责任书每主要任务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和结果通报。各省(区、市) 要加强本地区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 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四)督导检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对各省(区、市)目标责任书目标完成情况和重点项 目执行情况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各省(区、市)提升工程的实施进度,督 促各地认真完成目标责任书中的各项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省级卫生行政等部门每至少要组织一次省级检查 评估工作,督促各市(地)、县(市、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五)宣传引导

各省(区、市)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主动引导,广泛宣传提升工程有 关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要调动各方参与提升工程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基层中医药人员主力军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 提升工程的良好氛围。__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总结下一篇:提升员工素质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