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2023-05-30

第一篇:应用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一、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3) 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4)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人物事件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

(5)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反语。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分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5、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

作用:①烘托人物心情②渲染环境气氛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写出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表现人物性格作衬托和铺垫。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起烘托渲染作用。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按特征分又可以分为白描,细描,衬托。都是为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服务。

二、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反语,

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喻词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把人或者景物写活了,使人或者景物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具体可感。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扩大) ②皇帝每一天的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③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缩小) 作用:对人或事物性质起夸大、缩小、讽刺、否定的作用

4、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作用:强调了„„突出了„„

5、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作用:结构整齐,富有节奏感,音韵和谐,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感染力。

6、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强调了+对象+特性

句式整齐,加强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7、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

8、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作用:起讽刺否定作用。

9、设问: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作用:强调、加强语气。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三、常用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象征,拟人,夸张,想象、联想,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开门见山,悬念、伏笔、铺垫、照应,对比、衬托、渲染、抑扬、点面、动静、叙议、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虚实相生。

四、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五、某个词换成另一个可以吗?为什么?

动词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的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

2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记叙文、小说、议论文)

七、特殊标点的作用

(1)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有时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①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②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③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④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内容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①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②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题型:“————”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①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②渲染气氛;③为下文做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突出文章中心(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题型: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突出了什么养的中心?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用词来评。 语言风格有:平实朴素,生动活泼,讽刺幽默,含蓄隽永等。

修辞:既要回答修辞又要回答作用。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动作,突出人物······形容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景物的颜色、大小、好坏等,人的······品质。

3 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宇宙里有些什么》,说明“宇宙是运动的发展的无穷无尽的”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说明文中的记叙的作用:开头叙述故事,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中间叙述故事,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的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答题技巧: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3、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

4 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4、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5、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①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②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段意的概括的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9、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发散创新: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开放性试题,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第二篇:英文中有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

英文中有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经常有人搞错,说出来要么怪怪的,要么就是完全不符合语境,现在,就由笨奔小编带大家来看一看吧!

1. 我很喜欢它。 错误:I very like it. 正确:I like it very much.

2. 这个价格对我挺合适的。

错误:The price is very suitable for me. 正确:The price is right.

Note:suitable(合适的、相配的)最常见的用法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现在告示或通知上,如:下列节目儿童不宜。The following program is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在这组句子中用后面的说法会更合适。

3.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错误:What’s your job? 正确:Are you working at the moment? Note:what’s your job这种说法难道也有毛病吗?是的。因为如果您的谈话对象刚刚失业,如此直接的问法会让对方有失面子,所以您要问:目前您是在上班吗?Are you working at the moment?接下来您才问:目前您在哪儿工作呢?Where are you working these days?或者您从事哪个行业呢?What line of work are you in?顺带说一下,回答这类问题时不妨说得具体一点,不要只是说经理或者秘书。

4. 用英语怎么说? 错误:How to say? 正确:How do you say this in English? Note:How to say是在中国最为泛滥成灾的中国式英语之一,这决不是地道的英语说法。同样的句子有:请问这个词如何拼写?How do you spell that please?请问这个单词怎么读?How do you pronounce this word?

5. 明天我有事情要做。

错误:I have something to do tomorrow. 正确:Sorry but I am tied up all day tomorrow. 用I have something to do来表示您很忙,这也完全是中国式的说法。因为每时每刻我们都有事情要做,躺在那里睡大觉也是事情。所以您可以说我很忙,脱不开身:I’m tied up. 还有其他的说法:I can’t make it at that time. I’d love to, but I can’t, I have to stay at home.

6. 我没有英文名。

错误:I haven’t English name. 正确:I don’t have an English name. Note:许多人讲英语犯这样的错误,从语法角度来分析,可能是语法功底欠缺,因为have在这里是实义动词,而并不是在现在完成时里面那个没有意义的助动词。所以,这句话由肯定句变成否定句要加助动词。

明白道理是一回事,习惯是另一回事,请您再说几话:我没有钱;I don’t have any money.我没有兄弟姐妹;I don’t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我没有车。I don’t have a car.

7. 我想我不行。 错误:I think I can’t. 正确:I don’t think I can. Note:这一组然是个习惯问题,在语法上称为否定前置,这就是汉语里面说“我想我不会”的时候,英语里面总是说“我不认为我会”。以后您在说类似的英语句子的时候,只要您留心,也会习惯英语的说法的。

8. 我的舞也跳得不好。 错误:I don’t dance well too. 正确:I am not a very good dancer either. Note:当我们说不擅长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英语里面通常用not good at something,英语的思维甚至直接踊跃到:我不是一个好的舞者。

9. 现在几点钟了?

错误:What time is it now? 正确:What time is it, please? Note:What time is it now这是一个直接从汉语翻译过的句子,讲英语的时候没有必要说now,因为您不可能问what time was it yesterday, 或者what time is it tomorrow? 所以符合英语习惯的说法是:请问现在几点了?还有一种说法是:How are we doing for time? 这句话在有时间限制的时候特别合适。

10. 我的英语很糟糕。 错误:My English is poor. 正确:I am not 100% fluent, but at least I am improving. Note:有人开玩笑说,全中国人最擅长的一句英文是:My English is poor.实话说,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美国人对我说:My Chinese is poor. 无论他们的汉语是好是坏,他们会说: I am still having a few problem, but I getting better.

当您告诉外国人,您的英语很poor,so what(那又怎么样呢),是要让别人当场施舍给我们一些英语呢,还是说我的英语不好,咱们不谈了吧。

另外一个更大的弊端是,一边不停的学英语,一边不停地说自己的英语很poor,这正像有个人一边给车胎充气,又一边在车胎上扎孔放气。所以您再也不用说:我的英语很poor. 您可以实事求事地说,我的英语还不算十分流利,但至少我在进步。

11. 你愿意参加我们的晚会吗?

错误:Would you like to join our party on Friday? 正确: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our party on Friday night? Note:join往往是指参加俱乐部或者协会,如:join a health club; join the Communist Party.事实上, 常常与party搭配的动词的come 或者go。如go a wild party,或者come to a Christmas Party。 12. 我没有经验。

错误:I have no experience. 正确: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at. Note:I have no experience这句话听起来古里古怪,因为您只需要说:那方面我懂得不多,或者这方面我不在行,就行了。I am not really an expert in this area.

13. 我没有男朋友。

错误:I have no boyfriend. 正确:I don’t have a boyfriend.

14. 他的身体很健康。 错误:His body is healthy. 正确:He is in good health. You can also say: He’s healthy.

15. 价钱很昂贵/便宜。

错误:The price is too expensive/cheap. 正确:The price is too high/ rather low.

16. 我们下了车。

错误:We got off the car. 正确:We got out of the car.

17. 车速快了。

错误:The speed of the car is fast. 正确: “The car is speeding” or “The car is going too fast.”

18. 这个春节你回家吗?

Will you be going back home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错误:是的,我回去。Of course! (这一句是错的) 正确:当然。Sure. / Certainly.(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使用of course的频率要比中国的学生低得多,只有在回答一些众所周知的问题时才说of course。因为of course后面隐含的一句话是“当然我知道啦!难道我是一个傻瓜吗?”因此,of course带有挑衅的意味。在交谈时,用sure或certainly效果会好得多。同时,of course not也具挑衅的意味。正常情况下语气温和的说法是certainly.

第三篇:应用文书的表达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应用文书的表达方式

作者:曹丽萍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3期

应用文书,又称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办理公私事务而形成并使用的、具有实用价值和一定惯用文章体式的文字信息载体。无论是国家行政机关,还是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离不开应用文书的写作,而应用文书写作又离不开表达方式的选用,并且,由于应用文书反映的内容,表现的对象和写作目的的不同而在适用的表达方式上也各有不同。

表达方式是指撰写文章采用的具体表述方法和形式,是文章中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和手段。具体地说,它是文章中那些表情达意的基本的方式方法,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这五种,它们也经常用于应用文书的写作之中。那么,它们在应用文书写作中是如何运用的呢?就一般而言,若要反映事物的发生、发展或一般性地介绍人物,就选用叙述的方式;如要刻划人物,描绘环境,就选用描写的方式;若要对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看法,就适宜选用议论方式;如要表达爱憎感情,则选用抒情方式;如要对某种事物、道理进行解说,那就选用说明方式。其具体运用分别如下:

一、应用文书写作中的叙述

叙述。又称记叙,就是把人物的活动、经历,事情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过程表达出来。因此,叙述包括“写人”和“叙事”两个方面。应用文书一般不专门写人,但叙事却常常用到。所以叙事就是“叙述”在应用文书写作中的运用。叙述是基本的表达方式。在应用文中,它是表彰或处分、调查报告、情况报告、事故报告、工作报告、简报、通报、通讯等文种的主要表达方式。

特别是在司法文书中,这种表达方式就显得更重要了。如果事实叙述不清楚明白,就难定罪量刑;叙述得一目了然,才能分清是非,解决问题。例如,公安局的侦察终结报告中,除“分析判断”、“工作部署”之外,其余的“发现经过”、“现场勘察”、“调查访问”等部分,几乎全是运用叙述这一表达方式的。再如公诉词,在列举犯罪事实情节和作案经过时,也是采用叙述的方式。至于判决书的判决所依据的事实,同样要靠叙述这一方式来表达。但这种叙述大多是概括叙述,很少用到具体叙述。像综合性的工作总结的讲作法、摆成绩、说效果、论经验,大都是采用数字和概括列举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加以表达;其次在写情况报告、调查报告、经验介绍,以至于典型人、典型事的情况通报时,一般也是粗线条的情况叙述,而不像在文学作品的写作上那样细腻,富于形象。所以应用文叙述的特点是以概括叙述为主,一般不使用具体叙述。要求概括准、线条粗,着重事件的整体勾画,不要求具体、详尽。以顺叙为主,讲求平铺直叙,常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运用。如夹叙夹议,叙事论理,叙述说明等。

二、应用文书写作中的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形象的描绘和刻划,把他(它)们的相貌、状态、特征活生生地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种表达方式不像叙述那样经常普遍地被应用文书写作所采用,但是,它也不是与应用文书写作完全无缘的。如一篇“通缉令”中的这样一段文字:“罪犯王XX,男,30岁,身高1.65米,眼角稍耷拉、脸色较白、稍有驼背,牙齿缝隙发黑,现王XX右手虎口有划破伤口(约l厘米)”,就是发挥了描写逼真、形似方面的功能。再如《姚XX危害公共安全》一案的公诉词,说到被告人姚XX驾车向密集人群猛冲造成死伤多达20余人时,就适当地运用了描写。“人被挑了起来”,“人被撞飞了”,“被撞得血肉横飞”,“到处血迹斑斑”,死者的衣服“散落一地”等,这精要的描写,使我们眼前呈现出一幅在疯狂的汽车冲撞下的悲惨景象,好像听见被撞者恐怖的叫喊,伤者痛苦的呻吟。这种描写使人们对姚XX以极其残忍,极其危险的方式实施犯罪的丑恶本质,有更为具体而深刻的认识,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犯罪分子姚XX确属罪大恶极,必须依法严惩。但是,这种描写仅限于白描不用工笔细描,只要粗线条地描写人、环境和场面,把人、环境的基本情形大致描绘出来即可,它只是在叙述、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唱“主角”时,在极其需要的情况下,才描写几笔。描写多用于新闻通讯、广告等,在公文写作中很少使用。

三、应用文书写作中的议论

议论就是议事论理,就是作者对所述情况或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或者加以评论,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态度,或者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是正确的,或者驳斥别人的观点和主张,指出其是错误的。不过,应用文书的说理,是建立在叙述的基础上的,是对问题的分析和评论。议论在应用文书写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应用文书的观点更加鲜明、深刻,并且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虽然多数的应用文书文种只是原则性地表述事理,不加以具体地论述。但是,在一篇具体的应用文书中它能起到点明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例如,在一篇调查报告中,虽然叙述是它的主要表达方式,但是,叙述事实只是为了说明问题,最后引出的结论意见却是议论。其它如上行文中提到的需要解决问题的理由或者是存在问题的原因、平行文中提到的意见和要求、下行文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原因和意见等都是议论。除讲话稿外,应用文书中的议论方式,更多的是用以说明事理,并不是为了论证问题。在说明事理的手法上,往往又是直接加以议论,即一针见血,一语道破,甚至有时只是一两句结论性的话,是直接说明的逻辑论证方法,如下面这段文字:“电信通讯设备,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通信工具,保护通信线路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它对保障四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段议论不仅文字简短,也是采取直接阐述事理的手法。其次,概括性的文字议论是应用文书写作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如“反对腐化变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这些议论均是概括性直陈事理的,未作具体的论证展开。议论在司法文书写作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是意味着对于各种确凿的事实,要依照法律进行论断。如在写起诉书和判决书时,就要根据法律条文和犯罪事实论述清楚起诉或判决的理由,只有讲清楚这个道理,才能使人信服。而写不起诉决定书,则要论证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是并无犯罪事实,或者是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不予起诉的理由。

四、应用文书写作中的说明

说明就是以简洁的语言解说事物(实体事物)、剖析事理(抽象事物),对事物的形态、性质、特征、构造、成因、关系、功能,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作明白的解说,目的是使人们了解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以及内在的规律。说明表达方式在应用文书中占有很大比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命令(令)中的办法和措施,决定中的内容指示,报告、请示中的条款行文,通知、通报中的情况介绍等,都是说明的具体应用。又如调查报告中的部分情况,工作总结中的经验和缺点,也是说明涉足的场所。至于介绍信、证明信、协议书、意向书以及合同、广告、记录等,更是说明大显身手的地方。在司法文书中,说明也是其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如结案报告、起诉书、判决书、裁定书等,就要对原告人、受害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情况作说明,特别要用说明的方法介绍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出身、籍贯、民族、文化程度、职业、住址等情况。再如法律、法令的解释,也是说明。应用文书中的说明是纯客观的,不带一丝一毫的主观因素,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作引申附会,不加抑扬褒贬,客观事实是什么样子,只要将真实情况说明白,就算达到目的。例如:“坚决防止以庆祝为名大手大脚、胡花滥用、挥霍浪费”,“对以庆祝为名大吃大喝、乱发实物、请客送礼等挥霍浪费严重的单位,必须严肃查处”等就是这种情况。

一般地说,说明又往往和叙述、议论相辅相成,难以分开,在叙述时,常常需要对证据的说明;在对理由的阐述中,某些事理也需要说明。

五、应用文书写作中的抒情

抒情是表现和抒发作者感情的方式。抒情是文学创作中重要的表达方式,但它也适用于应用写作。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了使读者接受应用文的思想内容,就不能满足于客观的叙事、冷静的说理,往往要借助于感情的抒发。但应用写作的抒情一般是间接的,即在叙事和说明中包含感情色彩,而很少直抒胸臆。

应用文的抒情多数是出现于讲话稿和简报、通报的结尾。如郭沫若在1979年3月31日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的结尾部分:“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就是充满激情的抒情。也有一些精彩的法庭辩护词、公诉词,就在一定的严格规定下较好地运用了抒情这一方式,寓情于理,情从理出,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感情。如电视连续剧《大法官》中,那位女律师在为杀死了禽兽般的丈夫的被告作减轻罪行的辩护时,在看似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抒发了自己对被告人的同情,表现了自己对导致这场悲剧的被杀者的憎恶,从而为这场辩护的成功赢得了先机。

综上所述,从总体上看,应用文书的写作主要还是运用叙述、议论和说明这三种表达方式,很少运用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在应用文中,工作报告、简报、通报、通讯等侧重记叙的形式;决定、讲话稿、判决书、毕业论文等侧重议论形式;行政法规、规章、合同、公告、布告、通告等侧重说明;总结报告、调查报告和会议记要等要同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即

在说明目的、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再论证说理。但不论哪种文体,一般都要以说明作为应用文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以说明情况、事理和具体的措施、要求使人知晓,达到行文的基本目的。我们在应用文书的写作实践中,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要能熟练地掌握每一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在写作中把好尺度,灵活运用,从而写出高质量的、准确而又符合体式的应用文书来。

曹丽萍,高校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较:老猛

第四篇:应用文书语言的主要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即古人所称的“笔法”,今人称之为表达手法、表现方法。 人们写文章的表达方式通常有五种,即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由于受应用文书的文体特点和写作目的的制约,应用文书语言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说明、叙述和议论。

本节介绍应用文书语言的主要表达方式:说明、议论和叙述。

一、说明

所谓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状态、性质、特点、功能、成因、关系、功用等属性,加以客观的解释和介绍的表达方式。

(一)说明的作用

以说明的方式来介绍背景材料和环境,可以为叙述起好铺垫作用。总结、简报、调查报告、工作报告对某些基本情况的介绍,表彰、处分决定或通报对有关人员或单位的介绍等,常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条例、规定、制度、公约等法规、规章和管理规章文书、介绍信、证明信等专用书信以及启事、经济合同、广告等,也常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用说明方式来介绍背景,交代情况,可以为议论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应用文书说明的特征

1. 应用文书的说明常与议论、叙述结合使用。 2. 应用文书常多种说明方式同时使用。

(三)应用文书常用的说明方法 1. 比较说明

即是利用相同事物、事理之间的异同,或不同事物、事理之间的异同来突出说明被说明对象的方法。例如:

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俄国的贝加尔湖,由于污染,湖中的水生物至少比50年前灭绝了一半。

用于比较说明的事物之间一定要有可比性,且比较的标准要一致。否则,对客观事物的说明就会出现片面性乃至错误。 2.. 举例说明

即是列举具体的例子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通常有典型举例和列举性举例两种。前者能使被说明的事物更为具体、清楚;后者能使被说明事物的范围更清楚。

举例说明要求所选例子真实、具体,有代表性,否则不能达到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明的目的。 3.. 数字说明

即是用数据来说明事物、事理的方法。例如: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544.3元提高至4377.2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708.6元提高到1926元,扣除价格因素,平均实际增长5.7%,是建国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4.. 分类说明

即是对事物或问题,按同一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不同的方面,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例如:

营业税设置了三档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税率为3%;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税率为5%;娱乐业多属于高消费的范围,因此规定了5%至20%的税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属税务机关可在税法规定的幅度内实行较高的税率。 5.. 定义说明

即是简要说明事物的概念或本质属性的方法,即讲明事物、事理“是什么”。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给“人”下的定义:“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定义说明“是”的前面和后面的内容可以互换。 6. 引用说明

即是引用一些有关的论述、文件资料来说明事物或问题的性状、特点、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除上述的说明方法外,应用写作还偶尔使用比喻说明、描写说明等。

二、议论

所谓议论,是作者对某件事情或某个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评论,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意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讲道理的方式。

(一)议论的作用

应用文书对人或事作出自己的评价、判断,阐明处理某些公务活动或社会事务的立场观点、政策原则、决策主张,都离不开议论。议论在应用文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二)应用文书议论的特征

1.以正面议论为主,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 2.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使用,如夹叙夹议。

(三)议论的构成

完整的议论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 1. 论点,即是作者提出的观点、看法、主张、见解、态度,通常以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 论据,即是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3. 论证,即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有两种方式:一是立论,即用论据直接或间接证明论点的方式;二是驳论,即用论据反驳对方观点或驳斥对方论据的方式。在论证过程中,这两种方式常综合运用,共同完成对论点的证明。

上述三要素中,论点是统帅、核心、灵魂,论据是基础,论证方式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论点提出“被证明的是什么”,论据回答“用什么证明”,论证解决“怎样证明”。

(四)应用文书常用的论证方法

1. 例证法,即是用事例或统计数据作论据,举例直接证明论点的议论方法。 例如:

米糠和麸皮含有大量维生素。这个问题,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早就注意到了。曾经用米糠和麸皮治疗那些患有维生素缺乏症的病人。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问题:经化学分析,米糠和麸皮中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b和e。

用作论据的事实,既要典型,且量要适度。列举的事实过少显得单薄,过多又会淹没、冲淡论点。

2.. 对比法,即将性质相反或有差异的两种或几种事物作比较,做出论断,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方法可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文章更有说服力。

例如:

我们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成功地解决党内监督问题,尤其是对高中级干部的监督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党的建设的实践看,这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哪个地方、部门什么时候党内监督工作抓得比较紧,民主集中制执行得比较好,个人专断、滥用职权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就比较少,消极腐败现象也会受到抑制,出了问题一般也能得到及时解决。反之,监督工作薄弱,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权力被滥用而又得不到制止,往往就会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

3.. 引证法,即是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党和政府的文件、科学的定义、公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例如: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版。”因此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为解放全中国的浴血奋战,不能忘记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不能忘记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历程。

引用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随意增删、妄加修改。若是引用原文,语句、标点都要绝对正确。

4. 因果法,即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并以此证明论点的方法。可由因及果,也可由果溯因。例如:

我们系统内的大多数老企业,多年来负担很重,有的厂福利性开支竟占年收入的20%;有些老厂,离退休人员工资占全厂年收入的30%以上,这些企业的亏损是体制造成的。有些企业没有市场意识,产品几年不变,质量低劣,大量库存积压,造成投资无法回收,从根本上说,这些企业的亏损也是体制造成的。因此我们要走出困境,就必须要深化体制的改革。

这里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国企亏损的原因,从而证明了“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这一论点。

5.喻证法,即通过打比方讲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例如: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如“一朝分娩”。

6. 归谬法,即将错误的观点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该观点错误的证明方法。例如:

阶级斗争不是推动历史的惟一动力,因为如果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的惟一动力,那么蒸汽机就一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一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人类的发展史证明,并不是这样。

三、叙述

所谓叙述,是有次序地叙说、介绍人物的经历、言行或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表达方式。完整的叙述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

(一)叙述的作用

叙述是应用文书的基本表达方式。它可以作为以叙说情况为主的情况报告、表彰或处分通报、市场调查报告等文种的主要表达方式。交待背景、介绍文章涉及的人、单位或事件的基本概况、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以及相互关系,都离不开叙述;为议论提供事实依据,也要用到叙述。

(二)应用文书叙述的特征

1. 以顺叙为主,讲求平铺直叙,注重叙述事件的过程。 2. 一般采用概括叙述,极少是具体、详细的叙述。

应用文书对叙述的要求是:概括准,粗线条。只注重对事件的整体勾画,不要求细节的具体、内容的详尽。只叙述与表达主旨、说明问题有直接关联的部分,或者只是综合地、概括地叙述若干人或事的共同点。

3. 常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运用。如夹叙夹议,叙事论理,叙述说明等。

(三)叙述的方法 1. 顺叙

顺叙是根据人物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时序进行的叙述。 2. 倒叙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叙述,然后再以顺叙的方式进行的叙述。 3. 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因为需要,暂时中断叙述主线,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四)叙述的人称篇二: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 应用文的方式和语言

教学内容:应用文的表达方式;应用文的语言。

教学目的:掌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涵义及种类,明确有关方式、方法与要求,

能写出明显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文章;了解语言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明确应用文

书运用语言的要求和如何下苦功夫学习语言,能写出语言较准确恰当的文章。

教学重点:1.记叙的方式、常见的论证方法。 2.应用文运用语言的要求。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教学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表达是将思维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则是由表达目的所决定的使用

语言文字的手段。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

对于应用文章来说,叙述、说明、议论是基本的表达方式。工作报告、简报、通报、消

息等,侧重采用议论的形式;而行政法规、规章、合同、公告和通告等,侧重采用说明的形式;新闻写作和部分评论、杂文、报告类文体,有时也要用到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因此,本章将把重点放在前三种表达方式的介绍上,对后两种只作一般性介绍。

一、叙述

1、定义

什么是叙述?

把人物的活动、经历,或者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事物的变化过程表述出来的表

达方式就叫叙述。它是各类应用文写作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的特点在于其“过程性”。

在应用文各文体的写作中,叙述的作用有三种:第一,介绍人物的事迹;第二,交代事

情和事物的前应后果,陈述事件、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三,为议论和说明提供事实、依据。

2、要素

叙述要交代清楚六个什么,即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

结果。这六个什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叙述六要素。

3、人称

叙述的人称是指作者的立足点和身份。

(1)第一人称

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用“我”、 “我们”的口吻叙述人物和事件,这是第一人称叙述。

它能给人以真切感。

(2)第三人称

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用“他”、“他们”的口吻叙述人物和事件,叫做第三人称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非常自由、灵便,意到笔随。

有时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在写作中也使用,目的在于缩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

离,使读者对叙述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你”、“你们”往往是代表读者或文中的人物,实际上并不存在“你”在叙述“你”的事迹,换句话说,既然“你”是叙述者,那么“你”叙述“你”的事迹时必然称“我”,否则,“你”的事迹就成别人的了。因此,第二人称不过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变形。叙述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无第二人称叙述。

一般来说,叙述时只能使用一种人称,不能随意更换,以免造成人称混淆、叙述不清,

但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也可以将第

一、第三人称交替使用,但必须用过渡文字交代清楚。

4、类型

根据叙述的详略情况,可以将叙述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两类。概括叙述又叫略述、

简述,像国家发布的经济发展状况等类新闻就常用此法。具体叙述又叫详述、细述,它常见于要交代清楚细节或具体情况时。在应用文章写作中,作者常常是将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结合起来使用的,好的应用文章在需使用叙述时都是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

5、方式

在众多方式中,最常用的是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

(1)顺叙

按照客观事物发生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就叫顺叙。这种方法有利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

交代清楚,有头有尾,易于组织材料,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但如果不注意剪裁,平均用墨,会有“记流水账之嫌”。

(2)倒叙

倒叙,俗称“倒插笔”,一般先写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

后再按事件的发生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实际是顺序的变形用法,即把结局或突出片断提到开头之前,其余的叙述依然是从头叙起,直至叙完,与开头衔接、呼应。倒叙的方法运用得当,

可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使结构富于变化,提高阅读者的兴趣。但运用时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曲折、复杂、时空跨度大的事件方可使用,同时应交代清楚倒叙部分的起讫点,注意过渡和照应。

(3)插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中断叙述主线而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叙可对人、物、景物作追忆、说明和解释,能使行文缓急相济、疏密有致。但应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不能节外生枝;要保证主要事件的地位,切忌喧宾夺主;要注意主要事件与插叙部分的衔接,力戒断线或乱线。

(4)补叙

就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插叙,一般不发展原来的情节,只起丰富、补充的作用。它能破解悬念化直为曲,变平浅为神奇,使行文跌宕多姿,产生扣人心悬的魅力。

(5)平叙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这种方法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通常是先叙述一件,再叙述另一件,所以又叫分叙。使用这种方式,要把几个平列事件的起讫点交代清楚,不要把头绪搞乱。

6、要求

(1)交代明白

(2)线索清楚

(3)详略得当

(4)波澜起伏

二、说明

1、定义

什么是说明?说明是以简洁的语言解说事物(实体事物),解释事理(抽象事理),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成因、性质、种类、功能,或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作用明白解说的表达方式。它不仅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在记叙文、议论文中也被广泛运用。说明的特点在于其“解说性”。

2、特点

与其他表现方法相比,说明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说明主要是用解说的方法指明事物的基本特征

(2)说明的语言要简洁

说明要求文字简练,不需要多余的描写,也不需要掺杂带有主观色彩的抒情和进行推理判断式的议论,只需平实而简洁地说明事物、事理就行了。

(3)说明的目的在于使人们通过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使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解说事物和说明事理时,要注意全面地介绍事物、事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本质特征的介绍,不能只停留在事物、事理的表面现象的介绍上。

(4)对事物、事理进行说明介绍时,要注意层次,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把问题讲清楚

事物、事理都有其外或在内的层次顺序,我们应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方位,或按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有条不紊地一层层地介绍清楚,不能颠倒顺序,更不能杂乱无章。

3、作用

(1)解释概念

文章中常常运用注释的方法,对概念作解释,通过注释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化。

(2)介绍人物

介绍人物包括介绍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特征、经历、地位、相互联系,使人们对于这个人物的情况有了一个概括的基本了解,这在写广播稿或人物详介时常用。

(3)介绍事物

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构造、功能、使用方法等,常用于产品说明书和广告等文体。

(4)介绍历史状况

它侧重于介绍事物或事理在历史发展中的状况及其作用,我们在写作论文、调查报告等文体时常常用到。其作用是说明“背景”。

(5)解说论据

在议论文中说明常常是解说论据的重要手段。论据中的说明,既可以是对事物的介绍,事件的介绍,人物的介绍也可以是对理论的解释,对情况、背景的说明。有说明、论据才可能为人们所理解,因而才能充分发挥证明论点的作用。

4、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如下:

(1)定义说明

即通过对事物下定义进行说明。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使人

们能够明确概念内涵。它要求语言具有科学性,能把握住事物、事理的本质特征。

(2)解释说明

是对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规律、做法等所做的具体解释。定义说明,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说明,但有时不免失之笼统,所以人们常用解释说明加以补充,从而使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分类说明

把被说明事物,按照统一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叫做分类说明。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分类,显示出不同事物的差异性,使人们对被说明的的事物有个概括的了解,从而掌握不同类型的特征。这样,在行文时就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产品说明书,广告等类文体就常采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

是用典型的例子说明事物、事理的一般原则、原理和特征的方法。举例说明是通过个别认识一般的一种方法,它能把比较抽象的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具体而又浅显地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接受。举例说明有典型举例法等。

(5)介绍说明

介绍说明用途极广。它可以介绍人物,介绍事件,介绍产品,介绍各方面知识,是应用文章写作中常见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首先要准确的抓住事物的特征;还要根据不同的要求,确定不同的介绍角度。例如要介绍某个事件,就要注重介绍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果,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若只介绍一种方法,那就应该侧重于方法步骤的具体介绍,而不应该去介绍它的历史、状况等等。

(6)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就是将两个事物相互比较,通过比较,说明事物的特征。这种方法即可用于同类比较,也可以用作异类相比。写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咨询报告,广告等文体常用这个说明方法。

(7)数字与图表说明

有些问题,用文字不易说清楚,需要借助数字图表与文字的解说配合起来,才能使人一目了然。说明方法在“报告”、“产品(商)说明书”中是极为常见的,这里不再作具体介绍。

第五篇:第三讲 应用文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及写作思路

教学时数:理论教学

1、5 课时

实训教学 0、5课时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即古人所称的“笔法”,今人又称表达手法、表现方法。 文章表达方式通常有五种: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应用文书(语言)的表达方式主要为: 说明、叙述和议论。

本讲只学习应用文书语言的主要表达方式:说明、议论和叙述。

一、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状态、性质、特点、功能、成因、关系、功用等属性,加以客观的解释和介绍的表达方式。

(一)说明的作用

介绍背景材料和环境,可为叙述起好铺垫作用,可为议论提供依据。 总结、简报、调查报告、工作报告、表彰、处分决定或通报介绍有关人员或单位,常用说明;法规、规章和管理规章文书、专用书信以及启事、经济合同、广告等也常用说明。

(二)应用文书说明的特征 1. 常与议论、叙述结合使用。 2. 常多种说明方式同时使用。

(三)应用文书常用的说明方法 1. 比较说明

即是利用相同事物、事理之间的异同,或不同事物、事理之间的异同以说明被说明对象的方法。例如:

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俄国的贝加尔湖,由于污染,湖中的水生物至少比50年前灭绝了一半。

事物之间一定要有可比性,且比较的标准要一致。 2. 举例说明 即是列举具体的例子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类型有两种: 通常有典型举例;列举性举例。 例子要真实、具体,有代表性。 3. 数字说明

即是用数据来说明事物、事理的方法。例如: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544.3元提高至4377.2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708.6元提高到1926元,扣除价格因素,平均实际增长5.7%,是建国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4. 分类说明

即对事物或问题,按同一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不同的方面,逐一加以说明。例如:

营业税设置了三档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税率为3%;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税率为5%;娱乐业多属于高消费的范围,因此规定了5%至20%的税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属税务机关可在税法规定的幅度内实行较高的税率。

5. 定义说明

简要说明事物的概念或本质属性的方法,即讲明事物、事理“是什么”。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给“人”下的定义:“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定义说明“是”的前面和后面的内容可以互换。 6. 图形说明

即是用图形说明事物、事理的方法。

图形说明具有其他说明方法所没有的直观性。 7. 引用说明

引用有关的论述、文件资料来说明事物或问题的性状、特点、本质和规律

二、议论

所谓议论,是作者对某件事情或某个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评论,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意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一)议论的作用

对人或事做出自己的评价、判断,阐明处理某些公务活动或社会事务的立场观点、政策原则、决策主张。

(二)应用文书议论的特征

1.以正面议论为主,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 2.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使用,如夹叙夹议。

(三)议论的构成

完整的议论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 1. 论点„„提出“被证明的是什么” 2. 论据„„回答“用什么证明”

即是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3. 论证„„解决“怎样证明” 即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点是统帅、核心、灵魂,论据是基础,论证方式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

(四)应用文书常用的论证方法

1. 例证法

即是用事例或统计数据作论据,举例直接证明论点的议论方法。例如: 米糠和麸皮含有大量维生素。这个问题,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早就注意到了。曾经用米糠和麸皮治疗那些患有维生素缺乏症的病人。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问题:经化学分析,米糠和麸皮中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B和E。 用作论据的事实,既要典型,且量要适度。

列举的事实过少显得单薄,过多又会淹没、冲淡论点。 2. 对比法

即将性质相反或有差异的两种或几种事物作比较,做出论断,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例如:

我们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成功地解决党内监督问题,尤其是对高中级干部的监督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党的建设的实践看,这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哪个地方、部门什么时候党内监督工作抓得比较紧,民主集中制执行得比较好,个人专断、滥用职权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就比较少,消极腐败现象也会受到抑制,出了问题一般也能得到及时解决。反之,监督工作薄弱,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权力被滥用而又得不到制止,往往就会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

3. 引证法

即是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党和政府的文件等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例如: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版。”因此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为解放全中国的浴血奋战,不能忘记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不能忘记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历程。

4. 因果法

即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并以此证明论点的方法。可由因及果,也可由果溯因。例如:

我们系统内的大多数老企业,多年来负担很重,有的厂福利性开支竟占年收入的20%;有些老厂,离退休人员工资占全厂年收入的30%以上,这些企业的亏损是体制造成的。有些企业没有市场意识,产品几年不变,质量低劣,大量库存积压,造成投资无法回收,从根本上说,这些企业的亏损也是体制造成的。因此我们要走出困境,就必须要深化体制的改革。

这里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国企亏损的原因,从而证明了“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这一论点。

5.喻证法

即通过打比方讲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例如: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如“一朝分娩”。 6. 归谬法

即将错误的观点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该观点错误的证明方法。例如:

阶级斗争不是推动历史的惟一动力,因为如果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的惟一动力,那么蒸汽机就一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一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人类的发展史证明,并不是这样。

三、叙述 所谓叙述,是有次序地叙说、介绍人物的经历、言行或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表达方式。

完整的叙述包括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一)叙述的作用

叙述是应用文书的基本表达方式。为议论提供事实依据,也要用到叙述。

(二)应用文书叙述的特征

1. 以顺叙为主,讲求平铺直叙,注重叙述事件的过程。 2. 一般采用概括叙述,极少是具体、详细的叙述。

应用文书对叙述的要求是:

概括准,粗线条。

只注重对事件的整体勾画,不要求细节的具体、内容的详尽。 只叙述与表达主旨、说明问题有直接关联的部分, 或者只是综合地、概括地叙述若干人或事的共同点。 3. 常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运用。

夹叙夹议,叙事论理,叙述说明等。

(三)叙述的方法 1. 顺叙

顺叙是根据人物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时序进行的叙述。 2. 倒叙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叙述,然后再以顺叙的方式进行的叙述。

3. 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因为需要,暂时中断叙述主线,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四)叙述的人称

人称是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

选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是主观性叙述,能给读者真实、亲切的感受; 选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是客观性叙述,叙述面较广较自由,可不受时空和经历限制 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有亲临感,像在面对面交流。

应用写作对人称使用有特定要求:

撰写总结、拟定计划,必须采用第一人称, 写市场调查报告则主要使用第三人称。 而有些文种的写作须三种人称同时使用,

如涉及第三单位的来函、去函、情况通报,就常出现“我们”、“你们”、“他们”。

二、写作的常用思路

一、思路的基本含义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作出自觉、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路,是思维活动的运行轨迹,文章思路,就是作者的思维“路线”。按照思路写成文章,就是所谓组织结构。

应用文书写作主要沿逻辑线和时空线展开思路。

二、思路与结构的一般关系

文章结构实质上就是作者思路的体现。 文章的结构与作者的思想相对应或相统一的。

“思路,这是关乎文章结构的最根本的东西”(张志公:《怎样锻炼思路》)。 文艺作品的这种反映和体现是曲折迂回的、深藏含蓄的; 应用文书的结构,通常是作者思路的直接呈现。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思路是文章的脉络。

如果文章结构杂乱无章,则表明作者的思路杂乱不清。

如果文章结构不严谨不清楚,则表明作者的思路不缜密不清晰。 下笔之前先理清、理顺思路的目的:

是使结构完整、严谨和条理清晰,是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

三、应用文书写作常用思路简述

应用文书写作构思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

(一)递进思路 递进思路是认识事物或事理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一种思维方法。

递进思路的作用:

可以深入地、清晰地阐释某些比较复杂的事理,

说明某些比较复杂的关系,有助于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使文章达到一定的深度。 递进思路的顺序不能随意调换。

例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混乱的现状亟待改变》的调查报告,就是典型的递进思路: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混乱

“财务管理混乱”导致乱账多,员工主人翁精神衰弱

财务管理混乱的原因

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财务制度

又例如,《农村文化活动设施量少质差的现状亟待改变》的调查报告,按以下思路写成:

××县农村文化活动设施量少质差

“文化饥饿症”带来农村精神文明滑坡

文化活动量少质差的原因

采取有力措施重视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

很明显,是典型的递进思路。

(二)并列思路

并列思路,即是运用平等、平行、并列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对待事物或事理而形成的思路。 并列思路将事物或事理平等看待,横向发展。

如通知、决定的诸多事项、规章文书的许多同类条文,许多体现的都是并列思路。

(三)比较思路

比较思路是运用比较和鉴别的思维方法而形成的一种思路。

比较思路是应用文书写作的常用思路之一。比较的标准(简称比标)要一致。 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

注意比较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和写作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对事物进行比较。

(四)归纳和演绎思路

1、归纳

归纳,是从两个以上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或道理的共同属性中,推出同一类事物或道理的普遍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它是从个别到全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应用文书写作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便形成了归纳思路。 归纳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完全归纳法

即穷究同类事物中所有个别事物的共同属性,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允许漏掉任何一个性质相同的个别事物。

2)简单枚举法

即根据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概括,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这实际上是不完全归纳法。

如《中共××县委员会关于向徐庆文、吴春山同志学习的决定》归纳出的结论:

“徐庆文、吴春山同志忠诚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他们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们不愧是我党的优秀党员”。而归纳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只是选择介绍了他们一生中一些典型事迹,并没有罗列全部事迹。

3)科学归纳法 即由某类事物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具有的必然联系,而推出这类事物全都具有这种属性的方法。

2、演绎

这是从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个别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它与归纳的思维方向正好相反。

例如《××市××局关于机关干部勤政廉政的规定》写道:

“廉洁奉公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党取信于民的根本保证,也是机关干部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只有做到高效廉洁,党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事业才能得到群众的关心和拥护,党和政府才有可能带领和团结大家同心同德,共渡难关,深化改革,实现发展„„。”

这里采用的就是演绎思路。在说理性较强的应用文书中,较多地运用演绎思路。

运用演绎法时,作为根据、前提的一般性结论必须正确无误,才能进行直接演绎。

归纳和演绎既是两种方向完全不同的对立的思维方法,又是互相依存的辩证统一体。

(五)综分思路

综分思路是运用综合和分析两种思维方法而形成的思路。

分析就是把事物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加以研究,由总到分,化整为零。 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从整体上加以考察,也就是由分到总,集散为整。综合的过程,就是对实体事物组合、对抽象事物概括的过程。

文章要点面结合、铺陈展开,构思时要善于分析客观对象,在分析的基础上善于综合。

(六)因果思路

因果思路是运用探因和寻果的思维方法形成的思路。

在应用文书写作中,根据写作意图和受众接受心理,常常采用由果溯因的思路。

因果思路:

要全面分析导致结果或现状的原因。 抓住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同时也不忽视次要原因。

要深刻地分析产生结果的原因。

“因因分析”:

即深入分析,从原因中去探究产生原因的原因。例如:

某厂生产的传统产品出现销售疲软势头,厂方要求做出调查并写出市场销售情况的调查报告。

1、通过调查,发现销售疲软是存在广告宣传不力、营销渠道不畅、产品包装陈旧、产品式样单

一、产品质量下降等多种原因。

2、经过分析研究,认定其中质量下降是关键。

3、进一步分析,发现质量下降的原因是生产第一线工人不顾质量,检验工不负责任。

4、又深入分析,发现造成这种状况是管理不善,制度不严,职工普遍缺乏质量意识。

5、再追本溯源,发现根本原因是厂领导班子缺乏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只抓产品数量、产值,忽视产品质量。

经过这样层层深入分析,方找出了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提出了“领导重视,狠抓质量,注重宣传,打通渠道”的对策,使产品销售重新出现了增长势头。

应用文书写作常常会综合运用几种思路成文。

四、复习与训练

1、 通过复习与训练,重点强化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和概括叙述方法。

2、课堂讲授外,作为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

3、完成习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院行业作风整治方案下一篇:英语学法指导都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