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2023-03-21

第一篇: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目前各职业院校根据需求都聘请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兼职教师。当在教师队伍中有了这样一部分的结构,如何能够科学合理地对他们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就变成了急需研究的问题。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在聘请兼职教师的过程中,涉及了比较典型的几类课型,以此本文探讨了构建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构建了不同课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关键词: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目前各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聘请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即有别于专职教师,也有别于校内兼职教师。其特点是教师本身更具有实践的工作经验,教学内容更突出职业性,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对学情了解不深。如何能够科学合理地对他们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就变成了急需研究的问题。

一、构建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按照《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要求企业兼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度责任感。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要把这些要求折射出来,还要具备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要强调学生学的能力培养,学的效果反馈。

二、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将职业教育做人与做事相结合教育的核心对象是人,而对于人的教育首先是立德。立好德是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企业兼职教师现场经验丰富,在讲授实际案例时都会涉及到对本工作领域一些现象的看法和评价。这一过程就是在传递给学生如何对待工作,是立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在此评价体系中我们将政治方向正确,遵守宣传纪律;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法律知识;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教学态度认真作为师德师风德的内涵进行评价。虽然在总分中占比不大,但是一旦触及红线就视为评价不及格。以此来强调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思想。

(二)将学习效果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来进行的,而这一过程直达的目的是要学生有所收获。有些企业兼职教师比较健谈,结合他多年的工作经验,有时不知觉就讲开了。老师讲的兴致勃勃,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教学过程流畅,互动也好,形成了浓厚的课堂氛围。但讲授的内容是否紧紧围绕了教学目标?单听每一段似乎都很有用,可仔细一回味已经远离了本次的教学目标。又如进行实训教学的企业兼职教师会出现教学环节不完整,可就是只用了几个关键动作,几句关键的话就提升了学生的技术能力,使得学生大有收获。基于此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要把学习效果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从学习效果的情况来衡量其教学过程的合理性。

(三)突出实践能力和教学规范相结合企业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强这是其自身的优点,但有时这一优点也成为了他们和学生之间隔阂的鸿沟。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基础,学情掌握不准。我们的学生不仅是没有工作经验,还没有工作的体验,甚至连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因此要求企业兼职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们不仅是要有经验知识的储备,还要懂得教学的规律。上课前要了解给谁讲(一年级学生还是要毕业的学生;学生都学过什么课程;有无跟习、践习经历),讲什么,尤其要设计怎么讲。最终这些都要落实到教案准备中,这样授课时才会遵循教学原则和规律,形成良好的教学规范。

(四)将科学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一个评价体系是要涵盖这些因素体现其全面性,但又不能细而杂,不然就会造成什么都评价,分值分配的小而散,导致评价结果没有反映出主要问题,导向性不强。基于此在设计此次评价体系时我们采用了评价指标分级的方式。指标逐步进行细化,抓住主要矛盾,体现导向作用。

三、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评价体系时,采用评价卡的形式进行实施。依据目前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三种常见课型构建了不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为德、能、勤、绩。二级指标为师德师风、职业能力、教学能力、教学准备、成效考评。三级指标为政治立场、职业道德;现场经验;知识架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仪态;教学指导;教学资料;环境设备;学习效果;考核评价。

(二)理实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为德、能、勤、绩。二级指标为师德师风、职业能力、教学能力、教学准备、成效考评。三级指标为政治立场、职业道德;现场经验;知识架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仪态;教学环节;教学资料;教具学具;学习效果;考核评价。

(三)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为实训准备、实训过程、实训效果。二级指标为实训资料;实训设备;实训制度;职业能力;实训内容;教学方法;实训指导;学习效果;成绩考评。

参考文献:

[1]倪东辉,程淑琴.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8).

[2]陈智球,马芜茗.职业教育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4(14).

第二篇:构建基层法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

李振洪

长期以来,全国各法院就如何加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为基层法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院就如何加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进行了认真地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监督结果与监督过程并重,检查监督与整改和奖惩相结合,及时纠错,重在提高”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新机制。实现了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结果监督向过程监督、全方位监督的转变。

一、审判管理方式和审判监督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实践经验

近年来,法院审判流程管理和审判监督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与发展,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将审判监督庭作为基层法院开展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中心部门,将审判监督与审判管理相结合是作好审判监督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的最佳途径。因为审判监督庭的法官精通刑民商行等各类案件的审判业务,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基层法院再审案件相对较少,且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民事一审案件受理级别的下移和再审案件受理级别的上提,基层法院受理的再审案件会大幅度地减少,从而造成审判监督庭审判资源的浪费,而由于基层法院受理的一审案件数量的增加,提高基层法院的审判质量,就成为提高人民法院整体执法水平的关键。因此,充分发挥基层法院审判监督庭的审判资源优势,使审判监督庭的职能从审理再审案件转变为主要进行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已成为审判监督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在借鉴审判管理和审判监督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弥补了以往审判管理和审判监督制度的不足。一是审判监督庭作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克服了非专业部门监督带来的外行监督内行的弊端,使监督管理程序更加公开化、规范化,监督水平更高、效果更加显著。二是把审判流程管理与对审判工作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对审判工作的监督融入审判流程管理中,使传统意义上的事后纠错的审判监督机制转变为实质意义上的对审判工作的监督。使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具备了:预防职能,即有效防止错案发生;发现职能,即及时发现审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错职能,即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持续改进职能,即通过对监管结果的运用,对法官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以实现持续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基层法院开展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更加坚定了开展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全国部分法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苏泽林副院长指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要变注重审判结果为注重审判过程,将审判监督管理的关口前移,建立科学的、立体化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从注重审判结果向注重审判、执行各个环节的过程监督转变,实现从静态的单纯检查案卷向动态地对整个审判过程进行同步检查、监督、督促整改的全程监督转变,实现以检查监督为主向检查监督与督促整改并重的转变。上述指示意见为基层法院开展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明确了方向。我院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完全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的精神,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三、我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新机制模式的内容

(一)构建了以审判监督庭为中心,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的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审判质量监督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做好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各业务庭庭长为成员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对监管过程中发生的异议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审查确认;对重点案件(包括发回重审和改判的案件、领导机关要求复查和社会关注的案件、信访案件以及群众反映的违法违纪的案件)的责任进行审查确认;对审判监督庭审理的案件进行监督管理。审判监督庭具体负责对全院的案件的立案、审判和执行工作的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工作。政治部、纪检组等部门根据监管结果进行考核与奖惩,研究室根据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业务培训工作。从而构建了以审判监督庭为中心,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新机制。

(二)构建了以过程控制为理论依据,以规范执法行为为目标的审判工作规范体系。

根据实体法、程序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立案庭工作规范》,对案件的立案审查、诉讼收费、诉讼风险提示、送达地址确认、立案阶段的调解、司法统计等工作的责任和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制定了《民事、刑事、行政、执行案件办案规范》、 《各类案件裁判文书制作标准》和《各类案件开庭审理程序标准》,从审判案件的庭前准备、开庭审理、合议庭评议直至裁判文书印制、卷宗归档到执行案件的执行前的准备、对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查明以及被执行财产的保全与处理、结案方式和裁决文书的制作、审查与签批等各项工作以及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规范,制定了覆盖审判和执行活动全部动态过程的规范体系。同时对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连接点即案件审理交接或配合环节中最容易导致时限失控或是出现质量问题、责任推诿的环节,如立案后案件移交审判庭的时间、送达的时间、诉讼中司法鉴定的时间、诉讼中止的时间、归档移送的时间等等进行了全面的规范。上述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为审判人员严格依法办案提供了标准。

(三)构建了以监督重点环节为理论依据,以及时救济为目标的监督检查体系。

制定了《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设置、监管方式和运行程序、各类案件的评查标准以及案件差错的认定标准、奖惩办法以及对案件质量的分析通报制度和培训制度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在监管运行上,我们力求简便易行,并覆盖审判工作中的立案、审判和执行、结案各个环节。

1、对立案工作的监管。我们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进行监管,每周由审判监督庭工作人员对本周立案庭受理的案件,从案件的审查立案正确与否、是否依法收费、对已立案的案件是否做了立案阶段的调解工作、是否对当事人进行诉讼风险提示释明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

2、对审判和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对审判过程的监控。案件立案后,由立案庭将案件基本情况输入微机中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流程表》,案件审判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显示在流程表上,审判监督庭对已立案的案件以定人包案的方式,通过微机进行全程监管。监管人员通过微机了解案件的办理进度,在办案过程中当事人认为承办法官存在不当执法行为的,可向监管人反映,以便及时纠正。二是对重点程序的监督。监管人员可随时对审判过程中的重点程序进行检查,督促案件承办人依法办案,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执法行为。如对开庭审理的监督即观摩庭审;对执行过程中的拍卖程序的监督等。三是关键环节的检查。关键环节的检查包括法律文书送达前的检查和案卷归档前的检查。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之前,承办人将已加盖院印的法律文书和案卷材料交案件监管人员检查,检查的重点是重要程序是否合法、实体裁判结果是否正确包括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以及裁判文书有无文字上的瑕疵等,将案件瑕疵和错误消灭在送达之前。案卷归档前的检查即案件办结后,承办人应将装订好的卷宗交案件监管人进行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卷内材料是否齐备,卷宗装订是否合格,以确保案卷的质量。

3、案件审结、执结后的社会效果的检查。作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配套措施,我们建立并实施了回访当事人制度,从社会效果的角度,加强对已办结案件质量的检查与评估。审判监督庭对已审执结案的案件,随机抽取进行回访当事人工作,并将回访意见作为确定群众满意度的标准。同时听取当事人对承办法官及所办案件的意见,发现审判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以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提高执法水平。

(四)构建了以控制重点指标为理论依据,以质量与效率评估为目标的考核评估体系。

为了实现评估考核结果真正与法官长远利益相结合,对法官个人和全院审判工作起到激励作用,我们把对审判工作的评估考核纳入审判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中,把审判质量与效率在审判工作(包括执行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各项任务具体化,根据刑事、民(商)事、行政执行工作的不同特点,设立了符合其案件特点的具体量化指标,使复杂的审判活动具体化为能够体现审判质量与效率的具体内容。把办案程序合法率、庭审达标率、裁判文书达标率、上诉率、上访申诉率、发改率和体现服判息诉社会效果的调撤率作为审判质量的重点控制指标。将审限内结案率、平均办案天数作为审判效率中的重点控制指标,客观地评价法官的办案能力和速度,增强法官的审限意识与效率意识。将执行案件实际结案率作为量化指标,以客观反映执行工作的实际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执行中止案件,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为当事人兑现裁判文书的实体处理结果。

(五)构建了以实现持续改进为理论依据,以提升执法水平为目标的监管结果运用体系。

为最终改进和提高整体执法水平,我们积极转化监管成果。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审判质量监督管理结果运用体系。一是建立了案件质量讲评通报制度和分析通报制度。通过对案件质量的分析通报,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以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二是建立上诉、申诉发回改判案件分析通报制度,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指出整改意见。三是建立优秀案件、庭审和裁判文书评选制度,以鼓励审判人员学习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提高案件质量。四是建立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制度。通过对该时期内审判工作基本走势的分析研究,揭示审判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和改进审判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实现审判管理工作由粗放式的管理逐步向精细化的管理转变。五是将审判质量监督管理与法官的考评相衔接,以加强对审判质效数据在法官岗位目标考核中的综合运用,形成奖罚分明、优胜劣汰的法官内部竞争机制。六是建立业务培训制度。针对审判监督管理工作过程中发现的法官在审判业务知识方面的不足,组织法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以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对监管结果的运用,使法官明了自己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从而激励了法官的上进心、责任心及竞争意识,促使法官努力追求审判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效率。对发现的问题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改正措施,有效防止和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发生,从而实现了对审判工作的持续改进。

经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新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符合基层法院审判工作的要求, 为中西部地区基层法院探索出了一条审监工作新途径。运行一段时间以来,取得明显的成效,审判工作实现了“三升、两降、三为零”:调撤率、上诉维持率、当事人息诉服判率上升,上诉率、发还改判率下降,新发涉诉上访案件数、超审限案件数、法官违法违纪记录为零。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力明显提升。但是,作为一种探索,相关制度与措施还有待于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地加以补充与完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采取改进措施,继续强化审判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系河北省饶阳县人民法院院长)

第三篇:构建教育生态体系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教育生态体系,教育教学纵深发展

——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漳县三岔镇许家门小学 杨建波

12月4日至5日,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会议。我们组观摩了新寺中学、新寺幼儿园、四族小学、武阳东校、县幼儿园、三岔小学、县一中等十二所学校。这次观摩交流活动,给我感触很深,启发很大,随着交流活动的不断推进,我对全县教育形成的陈旧的、固有的看法发生了塌方式的变化。我县教育的变化让人震惊、欣喜,也深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也产生了强劲的工作驱动力。现将观摩的体会与思考总结如下:

一、全县幼教已经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教育生态边缘效应。 在县幼儿园观摩交流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是幼儿园办院的高度和深度,也是具备培训动能的前提。成玲院长带头主创校歌,阐释了幼教工作的特点和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教师风格。园刊《育苗》是教师工作心得交流的平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师德建设的主阵地,刊载的文章都是教师的心声,是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涓流。《育苗》是县幼儿园教师耕耘的苗圃。里面百花齐放,飘荡着教师的执着、奉献和对工作技能的深度思考。在幼儿园,我深深地感触到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建设的功能性及重要性。

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教师最好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又促进文化建设。县幼儿园把文化建设和教师的培训衔接、渗透对接的非常完美。文化建设和幼儿教育相结合,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中饱含着文化建设。不论是教师的手工制作、画、书法,还是孩子们的手工制作、石头画,都阐释着文化与教育的辩证关系,这是县幼儿园自身发展从平台已完全进入生态化,这是文化建设与教育功能的生态链接。形成了良好的群体动力关系。

在观摩交流的过程中,成园长介绍幼儿园对全县新招聘的4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两个月的地毯式培训,这40位新培训的幼儿园教师将被分到基层幼儿园作为基层幼儿园的主力教师。幼儿园在全县幼儿教师的培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训交流,形成了边缘动态。通过交流,我感受到我县幼儿教育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层面,发展势头良好。

二、我县教育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态已经形成。

在我们小学组参观新寺中学、武阳东小、武阳西小、县幼儿园、漳县一中、三岔小学等十二所学校都根据《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建设了音乐教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武阳西小、武阳东小都安排了解说员说明各功能的基本情况和开展活动所取得的效应,并且有师生开展活动,参加观摩的教师从听、看、问等不同方式、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了解,使我深刻感受到我县教育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态效应的育人作用。

学校抓好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等功能室建设及教学器材设备基本配备,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动手实践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这有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观摩各学校已逐步将各功能室管理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建立和完善管理与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功能室的功能性已经显现,各功能室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相应的学科环境文化氛围,科学调配、合理配置。这一点在县

幼儿园、武阳东小表现得尤为突出。

武阳西小、

三、学校教育教学生态体系逐渐形成,教学模式和学校教育特色已经显现。

漳县一中的“勤思”教育,武阳东小的“希望”教育体系和“四动参与式”教学模式,武阳西小的“阳光”教育等,让我感受到学校的校长研究的不光是教育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挖掘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的特色体系,我县的教育管理跃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例如,武阳东小“希望”教育体系的提出和实施是校长带领下的教师团队对工作的总结和长时间思考的积淀的结果,这是有效性的课堂实践的成果,并具有学校特色和推广价值,证明了学校鲜明的主题性的教育价值观已经形成。

这次观摩的多个学校以“勤、思、心、爱、助、诚、智、真、善”为教育的价值观目标,体现我县教育从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升到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更高目标上来,与国家课程总体目标相对接,与新时期创新性人才的社会需求相对接。按照教育节律的正常运转安排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将会提升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层面上来,我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势头已经形成。

四、教育的后勤支持与保障系统逐步完善。

这次观摩过程中,参加观摩的教师分别在新寺中心小学、三岔小学、县一中就餐,我感受到我县的后勤保障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1、学校后勤工作硬件建设的难点得已突破。我县借助灾后重建和薄改项目建设契机,规模较大的学校都建起了一流的食堂,给学生提供卫生营养的膳食,后勤人员都能热情周到的服务,食堂卫生整洁干净。

2、食堂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食堂管理制度建设精细,学校安全、学生营养等所有后勤保障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后勤保障的整体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3、食堂注重饮食文化的建设。各校食堂布局布置都呈现“文化”理念和“育人”宗旨,漳县一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学校食堂注重文明礼貌和饮食文化,使学生在吃、住、洗等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受到教育,食堂用人性服务和文明环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食堂文化的价值所在。 我们相信,有目前这样一个良好的后勤工作的局面,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全县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的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一定会再创新业绩,在上新台阶。

五、我校今后发展的规划和工作重点。

在观摩交流过程中,我在观摩中思考比较我校的不足和短板,也思考着我校的特色教育主题,观摩结束回到学校,我把观摩情况及感受和我校教师进行交流,并制定出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工作重点。

1、拟定以“田园”为主题的学校教育特色。陈旧的教育体系将会受到外力的冲击,课堂教育教学生活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学校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把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开展教育活动,即课程生活化。对课程应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去体验、感受和经历,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课程观的理念。

我校地处距县城西七公里处的许家门村,这里有质朴憨厚的民风,又具有城镇边缘化的文化意识,有广阔的田野,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田园耕作文明交相互补。

以新课程观为理论依据,结合我校农村田园实际,我校确立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教育价值体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围绕“田园”教育制定相应的教育结构体系,进一步加强“田园”教育的特色化建设。

2、确定近期学校工作重点。

(1)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每天集体学习不少于四十分钟。 (2)通过网络加强名师课堂的观摩与学习,每周一节。 (3)推进每学期“一师一优”课工作。 (4)每位每学年完成微型课题研究一个。 (5)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化。

我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构建教育生态体系,教育教学纵深发展 ——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杨建波

漳县三岔镇许家门小学 2015年12月17日

第四篇:构建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刘咏春

为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意见》,紧紧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这个主题,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县实际,着力加强和完善保障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做法汇报如下: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以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全面+特长”的学生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坚持以优化过程为重点,加强过程监控,提高管理效能;坚持以提升质量为根本,完善评价体系,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开创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导向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意见》为依据,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2、科学有效原则。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切实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无效和低效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3、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局层面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以点带面,有序展开的方法,在保持各项工作常态有序进行的前提下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运用。不盲目否定,不一蹴而就,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

4、全面发展原则。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又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既突出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发展;既加大薄弱学校的有效帮扶力度,又加强优质资源培植利用,坚持均衡发展,全面发展。

主要工作举措

顺应新的教育形势和素质教育要求,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的目标,建立有组织、有制度、有职责、有标准、有秩序规范的保障机制系统,并形成相对固化的模式,使保障机制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促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更有法度、更有力度、更有效度。

一、更新观念,自觉转型,加强和完善素质教育推进机制

(一)、把握政策导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规划纲要》精神为指针,以育人为本为根本要求,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本政策,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严格执行“五严”规定,举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全面加特长的学生,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区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优化路径策略

1、基本路径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严格按规定开齐上足教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紧扣基础性、主体性、实效性要求,构建课堂教学有效范式,夯实学生基本品德和基本行为习惯以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扎实抓好体艺“2+1”工作。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注重家校衔接,形成教育合力。

2、基本策略

学校层面:每天围绕常规管理和教学工作开展“双值导”;每天放学后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或静校教研;每天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阅读;每周开展一次常规管理和教学工作“周点评”;每月(中学双月)开展一次德育主题教育和节日活动;每月开办一次家长学校,每月出一期家教小报;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体检和体质监测;每学年作一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每学年对教师素质教育业绩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评比与奖励。

教育局层面:每月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一次“飞检”,每月开展一次素质教育典型调研与工作视导;每学期的第一天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大检查;每学期确立一个主题召开一次素质教育推进会;每学年举办一次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每学年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业绩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评比。

(三)、推进评价改革,构建质量标准体系

探索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课程实施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小学实行等级制评价,中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分班和热点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制度。

(四)、强化奖惩激励

教育局和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素质教育工作评先评优,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素质教育业绩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对实施素质教育不力和违规办学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并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进行问责。

二、强化教师提升体系,建立教师快速成长机制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修德强能争一流的目标任务,立足当前,着眼长效,通过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举措加以完善固化、传承创新,促进教师全面快速成长,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立岗履职、乐于奉献、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努力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持续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以一把手局长为组长,人事、初教、中教、职教、教研、发规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全县教育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人事科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查考评。各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责任到人、条线管理、分工协作、有序推进。

(三)、工作策略

1、确立目标

通过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形式,局和学校分别制定出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三年规划和意见,并组织实施。学校坚持为教师绘制专业成长路线图,指导各人确立个人发展愿景,三年一规划、一年一计划,确保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追求。

2、开展活动

①经典诵读。学校按给教师推荐经典书目,明确读书任务,定期组织交流,以书怡情,以书益智。在此基础上,教师每年自主阅读1~2部教育理论专著,每月学习1~2期学科专业期刊,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每季度撰写1篇有质量的读书心得。

②教育引导。抓住教育热点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正常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结合庆祝教师节等契机,每年评推一批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同时突出对热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及时通报曝光,树好正反两面镜子。

③公开承诺。围绕教好书、育好人,组织教师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规范教育行为。 ④学历提升。局和学校每年制定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通过教师个人自考、函授与局办学历班、提高班相结合的形式,促使教师获取高一级学历。

⑤学科培训。局逐年按学科制定教师培训方案并付诸实施,有序开办各种学科班,指导学校开展校本培训。

⑥岗位培训。针对学校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及部分后勤岗位人员,分别制定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

⑦结对帮扶。坚持每年初召开全县教育系统结对帮扶工作推进会,对学校、教师结对帮扶工作进行总结、表彰、部署。教师结对帮扶的主要形式是:带教。遴选师德师风好、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的义务教育段骨干教师,分学段和学科组建结对支援组,每位骨干教师对口结对农村相应片区内一至两名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各学校实施“青蓝工程”,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送教。各结对支援组、城区学校以及教育局根据实际需要,分别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送教。支教。局和城区学校组织城区骨干教师、青年 3

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每次支教时间从一周至一年不等,五年内累计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限。

⑧名师工程。从县局和学校两个层面分别确定名师培养对象,制定计划,举办名师班、专家班,重点培养。

3、搭建平台

①基本功竞赛。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对象,以“三字一话”为重点内容,逐年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②优质课竞赛。以有效课堂展示为重点,面向全体教师逐年组织竞赛。

③骨干教师技能大赛。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对象,以教学设计、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等为主要内容,逐年组织竞赛。

④论文比赛。面向全县教育工作者,组织参与国、省、市、县的各种教育教学论文大赛。

4、考评奖惩

①实行一票否决。按照《宝应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暂行办法》,结合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除加大查处、曝光外,实行考核“一票否决制”,并对相关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实行问责。

②组织两大评比。评比优秀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指导规模较大、青年教师比较集中的中学办好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并统一组织评比;评比校本培训先进校。逐年按类别开展“校本培训先进校”评比活动。

③实施三项考核。队伍建设工作考核。局每年对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组织一次综合考评。“强基工程”专项考核。每年通过举行封闭式考试,对各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专项测试考核。“一三五工程”考核。按照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骨干的要求,对各学校青年教师个人及学校培养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评。

5、人事改革。

制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人事工作的意见》,鲜明政策导向,加大优胜劣汰,促进城区之间、城乡之间干部交流,落实干部、教师岗位聘任,促进队伍结构优化。全面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按管理权限对干部、教师实施绩效考评,结合评优评先、晋职晋级,对爱岗敬业、能力突出、业绩显著的给予物质及精神激励,对因能力不强、工作不力、实绩较差或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干部、教师实行诫勉、问责、转岗或免职。

三、打造高效课堂,建立有效教学探究机制

1、着力抓好三个引领

理念引领――建立全员学习培训制度。县局利用暑假进行“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全员培训,学校利用暑假和平时静校教研进行校本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示范引领――建立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有效教学示范课制度。学校层面,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县级教坛新秀以上骨干每学期至少上两节校内有效教学示范课。县层面,每学年举办 4

一次校级领导干部示范课展示与评比活动;举办一次以特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为主体、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宝应县“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举办一次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同课异构”“同课重构”的课例研究活动。

指导引领――建立教研室深入学校、课堂指导制度。教研室组织有效课堂达标验收活动;教研员每学年有计划地对全县所有的中心学校进行以发现问题、指导教学为主旨的“问题诊断式”听课指导;每年培植1-2所在市县有影响的学科基地;培养一支有学科思想的教研团队;每学年开展1-2次有质量的学科教研活动。

2、致力搭建四个平台

一是搭建以“静校教研”为主体的教研平台。静校教研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有效教学探究为中心。确保两个参与率,一是教师全员参与率;二是学校领导到相关年级、相关学科全程参与率。注重“三个立足”:立足课堂,建立同课异构,同课重构、同课再构的研课制度;立足体验,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制度;立足反思,建立领导干部的周点评课制度。实现“四有”:有详实的计划,有实在的内容,有明确的主题,有物化的成果。二是搭建以“课题研究”为主体的科研平台。围绕基于有效教学、基于问题、基于实用、基于学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将本校本学科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重大问题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每人围绕一个小问题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三是搭建以“学科基地”为主体的辐射平台。进一步明确学科基地职责。学科基地专人负责,制订基地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根据县教研部门的要求,规划确立研究项目,持续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教研、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起示范、辐射作用。学科基地每学期组织一次有效教学公开课及研讨活动,学科基地的课堂全程向全县开放。四是搭建以“教学资源”为主体的网络平台。以学科基地为主阵地构建学科网络平台,认真抓好学科学习网站和资源库建设。网站开设新课程研究、名师讲座、课题研讨等栏目,为全体教师提供教学理论、活动案例等教学资源。学科指导组制订计划分配任务,全县每校每学科每年级上传一篇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包,供全县教师共享。

3、协力做好三项督查

一是开展“静校教研”过程督查。在学校,组织好“四查四看”活动,查各学科、各年级组静校教研活动计划与主题,看是否围绕有效教学探究;查教师和学校领导参与率、静校教研形式,看是否体现合作意识、校本意识;查静校教研重点,看是否立足课堂、立足学习、立足反思;看静校教研成效,看每一次静校教研是否形成物化材料。认真建立督查台帐,及时反馈督查结果。在教育局,相关科室每学年对各校静校教研进行定性评估:查过程,看制度落实、计划制定、活动开展、推门听课、督查反馈等;重成效,评教师教学观念创新、有效课堂模式建构与实践等。二是开展“课题研究”过程督查。围绕课题的选题、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与有效教学结合度等进行全面督查。三是开展“学科基地”作用发挥的过程督查。每学年,局组织专人对学科基地活动情况进行考评,通过查阅资料、召开教师座谈会等对学科基地学科研究、示范辐射、网站建设及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评估。坚持将各类检查纳入部 5

门和个人绩效考核范畴,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年终绩效挂钩。

4、努力组织好三项评选

本着以学定教、为学而教、先学后教,紧扣“基础性、主体性、有效性”,每学年组织好三项评选:其一,有效教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论文评选;其二,包括课堂模式、资源包、课件等优秀研究成果评选;其三,有效教学研究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并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强化教育管理,建立学校工作督查机制

为指导、督促全县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过程管理,追求规范、精细、高效的管理常态,持续提升办学水平,保持质量稳定,现对学校工作督导的思路、举措加以总结提炼,形成机制,以供传承。

(一)、督导内容:

1.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情况; 2.着眼精细高效,强化常规管理情况; 3.注重修德强能,加强队伍建设情况; 4.开展校本教研,提供科研支撑情况; 5.打造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效益情况; 6.做大亮点品牌,学校特色彰显情况; 7.聚焦品位厚重,营造校园文化情况; 8.保障正常秩序,维护安全稳定情况; 9.围绕上级部署,完成交办工作情况;

(二)、督导原则

1.遵循督导依据,增强合法性; 2.明确督导内容,提高针对性; 3.配强督导力量,树立权威性; 4.丰富督导方式,注重随机性; 5.规范督导程序,增强科学性; 6.用好督导结果,确保实效性。

(三)、督导方式

1.综合督导:依据专门方案对学校进行全面综合督导; 2.专项督导:根据需要就某一或几方面工作对学校进行督导;

3.“月度调研”:根据安排,每月组织对一所学校进行全面或专项深入调研解剖; 4.“飞检”:不定时间、不打招呼,对学校进行以常规管理为主的突击督查。

(四)、督导程序

1. 确定主题:根据需要确定督导的主题及内容;

2. 选择路径:根据督导的内容及要求选择适当方式,确定督导基本流程,并形成方案; 3. 方案报批:局党政对督导方案进行审核批准; 4.抽选人员:根据工作量情况抽选督导人员; 5.组织实施:对督导活动组织实施,经比较形成结论;

6.反馈结果:督查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至被督导对象,根据需要也可报送上级或通报全县,并纳入学校综合考评。

(五)、组织领导

由县教育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班子成员共同抓,相关科室负责巡查督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协调。

五、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强化教学规范约束

在教育局,根据新课程理念、规范化导向和《扬州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完善《宝应县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备、教、批、练、评各个环节管理常规。

在基层学校,立足校本,细化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环节具体要求和检查办法,促使教师自觉规范教学行为。

(二)、抓实教学过程监控

务实细节、优化流程,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工作,确保教学规范的全面落实。 在教育局,落实好两制度、开展好两活动:

两制度,一是教学视导、月度调研、常规“飞检”制度;二是过程监控检查结果量化通报考核制度。

两活动,一是每学年组织开展教师钻研教材及教学设计检测活动、“有效课堂”达标验收活动;二是组织静校教研常态化检查和终结性绩效考核活动。

在基层学校,执行好四项常态化监控制度,坚持结果量化,记入过程考核档案。 一是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每两周对教师导学案编制、集体备课教案和教师个人二次备课设计及其与课堂教学一致性情况至少检查1次。

二是有效课堂监控制度。学校课堂质量评估小组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至少评估一节自荐课、一节随堂课。

三是练习达成度检测制度。每学期两次,从本周学生做过的练习中抽取部分原题,再抽取少部分题目适当变式进行达成度检测。

四是学校领导周点评课制度。利用行政例会,交流干部听课及教学常规检查情况,校长或分管教学校长汇总行政听课及教学常规检查情况,分主要成绩、存在问题、近期措施或要求三部分整理成校长点评的文字材料,在全校集中静校教研时间进行点评。点评内容既延伸到备课、上课、作业及批改等教学常规的督查情况,又结合校本模式和县局提出的“三性”要求形成评课案。

(三)、做好教学质量监测

在学校层面,建立随机监测制度,抓好阶段性质量成效的监控,定期分析质量状况,排查质量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和管理的思路、策略,保证质量持续稳定提高。

在发展集群层面,强化内部协调,建立不定期抽测制度。

在教育局层面,建立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质量抽测制度。成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指导中心,按照省、市质量监测模式,进行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质量抽测和问卷调查,采集数据,梳理问题,作为对学校考核和引导教师调整教学思路的依据。每学期学段抽取与市监测学段错开进行。

配合省市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

着力构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监测体系。

(四)、密切家校联系沟通

办好家长学校,用好家长短信平台,开好各种主题家长会,指导家长提升家教水平。增加家访、校访的频率,全程掌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加强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指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建构科学考评体系

在学校,完善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建构以校长为核心的全校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以年级主任为龙头的年级质量责任制、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为骨干的学科质量责任制、以班主任为主干的班级质量责任制,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任务。建立“以学评教”制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变单向评价为教与学双向评价,形成以学评教、以学促教的新机制。

在教育局,将过程监控量化的结果与质量监测结果结合,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县教育局将加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在制度和机制创新方面,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局各相关职能科室,要以质量为为根本切实转变工作思路。要在组织领导、课程设置、教学常规、质量监测、考试评价管理、队伍管理、教研支撑、督查监控、小班化教学的推进等方面,把质量提升的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保障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都能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全县各学校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质量保障方面的主体地位。本意见坚持顶层设计,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但更关注的是过程。各学校一要积极配合,加强专项学习和宣传,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自觉转型。二要高效实施。紧紧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这一主题,坚持“抓内涵发展,促质量提升”;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课程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坚持规范办学,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过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第五篇:构建企业预算管理体系

编者按: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才能解决“预算不准”的困惑。

“又到了8月┅┅”某企业财务部的王处长望着窗外沈闷的夜色愁眉不展,集团公司要求上报下的预算。然而,“预算不准”的老问题却令人绞尽脑汁。

回忆起历年预算工作的开展,酸甜苦辣历历在目:预算例会,公司上下总是重视不够,似乎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预算编制,方法五花八门,合理性无从保证;预算指标分配,各部门争论不休;预算执行往往超标,反复调整也无济於事;月度预算分析,电话打遍公司上上下下,难寻问题根源;年终考核,实际数与预算数大相径庭,预算严肃性倍受质疑┅┅

其实,“预算不准”只是表像,其深层的原因是没有落实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运作计划。目前,“预算不准”的现象在企业中广泛存在,而如何实现全面的预算,已经成爲无数“王处长”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毕博以全面预算管理解决方案和全球最佳实践标竿爲依据,爲该企业设计了完整、系统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方案,该体系包括确定组织架构、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全面预算模型体系。

确定预算组织架构

预算组织架构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骨架和起点。在预算组织架构中,我们明确了财务部和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定位,扭转以往“预算是财务部的事情”的错误观点,解决了王处长的痛苦之一。

部门经理也定义成爲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既提升了部门经理对预算管理的责任感,又增加了他们对预算的发言权,使预算更趋民主和合理。

创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坚持“战略、预算与绩效高效互动”的原则,以 “运作计划体系”、“预算执行评估体系”和“预算调整体系”爲设计的3大重点。

预算运作计划体系

预算编制人员常有这样的误解:战略由公司领导负责、运作计划由部门经理负责,我们可不明白领导的想法,编制预算只需凭以往的经验,一般都八九不离十吧!在编制预算时,对公司战略的实际含义及预算管理理念的认识存在种种错误。

针对战略、运作计划和预算基本处於割裂状态的现状,建议在预算啓动会议之前,公司管理层应根据公司战略及跨的战略行动计划,提出本年的战略目标和公司运作计划,并在预算啓动会议时下达。

各部门在预算编制时,部门经理首先根据下达的公司运作计划编写本部门的部门运作计划,作爲预算编制的依据;然後,由部门预算编制小组依据部门运作计划编制详细预算,部门经理将对预算资料的合理性进行研判,并相应修改部门运作计划。预算和运作计划就在如此周而复始的回圈中达到协同一致。这样一来,就解决了预算编制人员仅凭以往的经验编制预算的问题。

预算执行中的分析与评估体系

一般说来,公司管理层只能从财务资料看到最表面的徵兆,比如:销售收入下降,利润减少,成本增加等等。而没有进行有效的预算分析。实际上,通过预算分析,一方面对差异进行分解和细化,从资料上挖掘到差异的最底层,另一方面,结合企业的全面经营分析,从经营角度寻找産生差异的根源。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一般运用两种分析方法。

首先,引入因素分析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沿着预测时的估算路径,通过层层分解将导致预算指标无法完成的原因分解至最底层,从而有效的爲管理决策提供支援。

例如:公司经营利润目标下降,是由主营收入下降造成的,通过拆分因素并与预算的目标值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收入无法达标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行动方案。

其次,我们设计了月度经营分析制度,来实现预算分析与经营分析的结合。

以往,预算执行的财务人员面对“有问题”的资料即使电话打遍业务部门,也很难发现问题的症结。业务部门是最了解自身业务发展情况的,让不了解业务的财务部门编制分析报告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问题实质。而进行月度经营分析後,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每月初,各部门都需要根据财务部提供的详尽的预算分析资料,对本部门上月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从经营的角度分析预算差异産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各部门的经营分析报告由专人汇总成爲经营分析报告,提交月度经营分析会进一步商讨确定应对的管理行动方案。

通过全面经营分析体系,不但增加了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减轻了财务部门的负担,“以後做分析不用再手忙脚乱了,用因素分析法就知道问题出在哪个方面了”。“业务部门最熟悉自己问题的症结,由财务部全盘包办经营分析本来就有点越俎代庖”。

在完成预算分析後,我们再开始着手预算的考核与评估。以往,很多公司都未将预算相关工作完全纳入考核体系,没有真正追溯预算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同时,对超预算和上报预算不执行等情况也未采取全面的考核措施。预算“编一套,做一套”的情况理所当然会出现。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一整套的预算管理考核方案,针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设定相应考核指标。如:对收入完成、费用节省、预算编制错误、预算调整次数等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并作爲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绩效考核。极大程度控制和降低了“实际数和预算数大相径庭”的可能,提高预算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严肃性。

预算调整体系

预算调整必须基於一定的规范,如果稍有变化便调整预算,企业目标便无从实现,预算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我们首先将预算调整分爲两类:预算目标调整和预算内部调整。前者由於会影响公司的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对这种调整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并且,除了突发的特殊事项需要进行特殊事项调整以外,一般每年只在7月份调整一次;後者属於企业内部资源的调整,并不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只要履行规定的超预算审批即可,调整频率爲每季度一次。

预算的模型

我们摒弃了以传统的会计科目爲出发点的预算模式,而以业务活动爲驱动,爲其设计了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模型体系,极大程度地解决了企业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战略规划的有效落实。

简而言之,该企业的全面预算模型体系首先基於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预测出各类业务的收入、成本费用等,然後,将这些业务活动落实爲会计意义上的财务资料。

在模型体系的设计中,我们先设计了预算模型方案,对预测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地规范,包括从业务活动出发的业务类预算,即:各项收入、成本费用支出预算;以及从会计角度出发的财务类预算,即:资産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预算,从而统一了预算编制人员对各项明细预算的认知度和编制口径。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试算表将模型方案落实爲具体的财务模型,将预测方法在表格中加以数位元化和固定化,而预算表格则贯穿於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预算编制流程的始终。

这样,运作计划中的营销计划就可以很容易地转化爲业务预算资料,并进一步转换成财务预算中的会计科目资料。这一详尽的、系统化的、以活动驱动的设计,极大程度地解决了王处长对预算编制不准确的疑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宣传策划方案例文下一篇:企业员工劳动合同范本